文言虚词其于
7年级虚词之、于、其、而,用法整理大全
7年级虚词之、于、其、而,用法整理大全初一之文言虚词“之”“于”之一、动词,到……去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到蜀州去上任2、辍耕之垄上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3、吾欲之南海我想到南海去)二、人称代词1、下车引之便从车里下来拉元芳代词,他(元方)2、学而时习之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代词,它(知识)3、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代词,它(胳膊)4、择其善者而从之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代词,(他们的长处)5、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代词,(自己的缺点)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代词,学习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代词,学习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代词,它们(石兽)10、沿河求之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代词,它们(石兽)12、当求之于上流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代词,它们(石兽)13、求之下流到下游寻找石头代词,它们(石兽)14、求之地中在原地寻找它们代词,它们(石兽)15、人皆吊之人们都来安慰他代词,他(精通术数的人)16、人皆贺之人们都去祝贺他代词,他(精通术数的人)18、借旁近与之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代词,他(仲永)19、传一乡秀才观之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代词,(仲永写的诗)20、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奇怪代词,他(仲永)21、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还花钱求方仲永做诗代词,方仲永作诗23、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代词,他(方仲永)24、受之天也他的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代词,方仲永的聪慧25、不受之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代词,通达聪慧26、不受之天不是天生聪明代词,通达聪慧27、妇拍而呜之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哼唱着哄他睡觉代词,他(小孩)28、撤屏视之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代词,里面29、复投之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代词,它(狼)30、又数刀毙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代词,它(狼)31、亦毙之也把狼杀死代词,它(狼)三、指示代词,这、此32、怒而触不周之山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代词,这座33、闻之笑曰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代词,这件事34、一老河兵闻之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代词,这番话35、忽啼求之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代词,这些东西(笔墨纸砚)36、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代词,这件事37、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代这件事)四、助词,用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隶属、领有或修饰限制的关系,相当于“的”1、其反激之力但水流的反冲力2、至石之半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3、然则天下之事这样那么天下的事4、其邻人之父亦云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5、而疑邻人之父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6、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7、近塞之人靠近长城一带的人8、此独以跛之故惟独他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9、不能称前时之闻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10、于厅事之东北角在客厅的东北角上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1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五、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仲永之通悟仲永的通达聪慧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六、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1、卒之为众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4、公将鼓之庄公就要击鼓进军)七、宾语前置的标志1、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3、弗(fú)之怠不敢放松抄写这件事代词,指代抄书这件事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代词,指郊外也有春天这件事5、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6、何以战凭什么打仗?7、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八、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1、马之千里者千里马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无“之”字的定语后置句:艨艟数百几百条战船善泅者数百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湖心亭一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于一、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等,1、译为“在”山门圮于河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求石兽于水中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湮于沙上埋在沙里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果得于数里外果然在几里开外找到了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于厅事之东北角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其一犬坐于前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译为“自”,“从”当求之于上流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3.译为“至”,“到”日攀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拉着仲永到同县的人家四处拜访饮于河、渭就到黄河、渭水去喝水4.译为“对”,“对于”于我如浮云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5.表示比较,“比”“过”贤于材人远矣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 被动句中引出主动者臣诚恐见欺于王)文言虚词“而”“其”而一、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
1.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用 认为、以为
通已
3.复音虚词是以/已是 : 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介词
以刀劈狼首
拿、用
何以战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在
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
由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表时间地点界限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 例:夫晋,何厌之有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 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 么办法用来…… 例: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劝学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参考资料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联合详细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剖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势必如虎添翼。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屈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怎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紧急生死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构造之间,无实在乎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记,无实在乎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用于凑足音,无意,不。
例:公将鼓之。
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之,一狼径去。
3、,作,: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耕之上。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
注:此作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往常都是三人称,命名之可“的”;用作“去、往、到”,用作助可不。
二、“以”的用法:1、介,与后边的或短一同组成介短,充任状或,其意多。
① :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故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林。
以君者。
今以吾众⋯⋯以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复之效。
② :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加中 ...内容加失,点此重加全文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 :凭,靠。
例:何以。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我酌油知之。
以君之力,曾不可以魁父之丘。
④ :依据,依据。
例:策之不以其道。
熟记文言文虚词“之、其、以、于、而”顺口溜
熟记文言文虚词“之、其、以、于、而”顺口溜1、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3、以字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回退
退出
之
1、动词:往、到 辍耕之垄上。 2、助词:(1)结构助词 相当于“的”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衬音助词 ①怅恨久之 ②公将鼓之 3、代词:(1)代人: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代物 “它” 鞭数十,驱之别院 (3)代事: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4)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标志 何陋之有?
是( )(3分)
• A.穷回溪
B.日与其徒上高山
• 复前行,欲穷其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C.醉则更相枕以卧 D.施施而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不知而不愠
回退
退出
• 04南京
• 7.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
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3分)
①沿溯阻绝
绝:A.断绝 B.极、最
比 在 向 给 被 到 比 向 从 由于
回退
退出
1、皆以美于徐公。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以塞忠谏之路 6、屠惧,投以骨 7、以光先帝遗德 8、属予作文以记之 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卷石底以出
认为 因为 按照 凭借 以致 用、把 用来 用来 因为;把 相当“而”
------------------- 谢谢喜欢 ---------------------
回退
退出
文言虚词: 意义和用法
之、其、以、于、而
归纳: 之、其、以、于、而
回退
退出
1、故时有物外之趣
的
2、今闻无罪,二世杀之
代“扶苏”
3、使之冲烟飞鸣
代“蚊子”
初中文言文虚词(其、以、于)
其1.<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童趣】:“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观沧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其:指海。
〕【山市】:“又其上,那么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可见其顶〞。
〔其:指楼。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指诗。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其:指麦场。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全)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不受教者常有一二。 4、公问其故。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则齐国其庶几乎?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4、若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 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6)“何意”:⑴什么意思。 却不害我, 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何由知吾可也?
(8)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文言文18个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大全
⽂⾔⽂18个虚词“于”的意义和⽤法⼤全于【本义】语⽓舒缓的样⼦——语⽓舒展。
【假借义】1.⽤作介词①引进动作⾏为发⽣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成语举例】⽆敌于天下——⽴于不败之地——不安于位——⼀年之际在于春【成语例释】安于⼀隅:隅,⾓落。
安⼼在某⼀个⾓落。
形容苟安⼀⾓,不求进取。
【经典⽂⾔】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前⼀个“于”:从)——齐桓公闻管⼦于鲍叔(《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
(《荀⼦·天论》)②引进动作⾏为发⽣的⽅向,可译为“向”。
【经典⽂⾔】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于孙权⽈(《⾚壁之战》)③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③引进动作⾏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经典⽂⾔】青,取之于蓝…… (《荀⼦·劝学》)积于今六⼗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④引进动作⾏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
【成语例释】取信于民:取得⼈民的信任。
迁怒于⼈:受甲的⽓向⼄发泄或⾃⼰不如意时拿别⼈出⽓。
【经典⽂⾔】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居⼭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于其⾝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孟⼦·寡⼈之于国也》)⑤⽤在形容词之后,表⽰⽐较,可译为“⽐”【成语举例】急于星⽕——冰寒于⽔——重于泰⼭【成语例释】轻于鸿⽑:鸿⽑:⼤雁的⽑。
⽐⼤雁的⽑还轻。
⽐喻毫⽆价值。
哀莫⼤于⼼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不仁。
【经典⽂⾔】霜叶红于⼆⽉花。
(杜牧《⼭⾏》)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⑥引进动作⾏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 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假使” 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而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而
4.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表示并列,相当于“ 表示并列 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而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而 可寄者。 而 ④秦师轻而无礼。
(8) “何乃”:怎么能。 何乃” 怎么能。 例:何乃 何乃太区区! 何乃 (9)“何得”:怎么能。 ) 何得” 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何得不蹶? 天下财产何得 何得 (10)“何加”:有什么益处。 ) 何加” 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 何加焉! 何加
(11)“何其”:多么。 ) 何其” 多么。
练习
1)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步。 4)视之,乃庞德也 )视之,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问今是何世,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7)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 )零落难堪,似成弃物; 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于是 才 却 就是 竟然 你的 可是
三.乎 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示疑问语气, 表示疑问语气 相当于“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乎 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乎 ④若毒之乎? 乎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 乎 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表示反问语气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乎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乎 ⑤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乎 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乎 ⑦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乎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凭、靠、凭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以勇气闻于诸侯.
对象≈与
与、跟、同、对、和(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时间、处所
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奉宣室以何年?
论事标准、行为依据
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为什么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定语
什么,为什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间旦暮闻何物?
然则何时而乐耶?
副词
程度副词
多么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疑问副词
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且
Conj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Conj
承接上文表结果
于是、就、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n
机会、缘由
于今无会因。
v
沿袭、承袭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
P。S。为的读音
[wéi]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归纳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归纳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文言文中一个挺有意思的虚词——“其”。
先来讲讲“其”作代词的情况。
比如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两个“其”都是代词,指的是“他们的”。
就像咱们班选班长,要从候选人当中选,“其”就相当于指出了是在说候选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其”还能作指示代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面的“其”是助词,无实义,后面的“其”就是指示代词,指那个。
想象一下,大家一起去探险,有人提前出来了,咱们在讨论的时候说“那个想出来的人”,这时候“其”就派上用场啦。
“其”作副词的时候,那花样也不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表示“难道”,加强反问语气;第二个“其”表示“大概”,加强揣测语气。
这就好像咱俩在争论到底有没有千里马,我特别激动地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然后又有点怀疑地说“大概是真不知道千里马吧!”再说说“其”作连词的用法。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这里的“其”表示假设,如果。
就好像有同学学习不好,品德也不咋样,咱们分析原因,说“如果学业不精,品德不成,不是天生资质差,就是心思没像我这么专注”。
给大家讲个我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我去逛旧书摊,发现一本很旧的文言文选集,里面有好多关于“其”的用法的例句。
我如获至宝,蹲在那仔细看了半天。
摊主都觉得奇怪,说:“这破书有啥好看的?”我笑着跟他说:“这里面可都是宝贝,就这个‘其’字,用法可多着呢!”摊主一脸茫然,我就给他解释了几句,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咱们再回到“其”的用法。
大家一定要多积累例句,多去感受“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和作用。
比如“吾其还也”,这里的“其”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想象一下,一群人出去冒险,情况不太妙,有人说“咱们还是回去吧”,这里用“其”就特别贴切。
还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的“其”是代词,他们。
就好像在表扬一些同学,说因为他们思考得深入,所以到处都能想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 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 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 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 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 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 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 节作用,不译。
• • • • •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 和对 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 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 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 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 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 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 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于”课内练习
• • • • • • 1、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则移其民于河东。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不拘于时
文言小故事
•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 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 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 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 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 (7)是,不亦乐乎?
“其”字【速记口诀】
• 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 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 谐音: • 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 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
•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 拉下围棋, 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 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 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 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 的棋表上记 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 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 了最后的胜利。
“其”字文言小故事
• 狐谓狼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 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 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 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 (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 “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 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 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文言虚词“其”“于”
课内练习
• • • • • • • • 1、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2、卒不忍独善其身; 3、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 4、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5、吾亦望其言是实; 6、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7、汝其勿悲; 8、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9、既其出。《游褒禅山记》 • 10、其孰能讥之乎? • 1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2)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3)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4)介词, 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5)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被。(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相当于“对此”。(7)介词,引进动作行 为相关的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