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识记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观念上的反映,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区别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2.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百家争鸣原指战国时期的儒、法、道、墨、名、阴阳等思想流派。争鸣,比喻纷纷发表意见,展开论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人认为有千家、百家,流传下来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今天讲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一、历史背景
战国是大变革时期,这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普及,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好的诸侯国实力增强了,为了抢夺更多的人口和土地,诸侯混战。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和改革,就需要更多的人才进行变法。春秋战国奴隶制政治制度瓦解,民间私学兴起,从原来的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人才方面的基础。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普及,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
3.文化:私学兴起。
4.阶级:士阶层崛起。
二、主要学派
1.儒学
(1)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大约是在公元前的372年到公元前289年,84岁逝世,中国民间有说法73,84岁,阎王找你商量事。孔子是73岁逝世的。孟柯是鲁国的贵族之后,从孟母三迁中我们知道,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孟子周游列国,宣传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坛讲学宣传思想。
①简介: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思想家和儒家学派奠基人,孟子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就是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他主张“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所以这主张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仁政依据的哲学基础,那是孟子的人性观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观念不是外加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把这种恻隐之心推行到治国实践中,就是仁政。这点和西方的真的是完全不同。西方认为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是自私的。必须用严酷的法律去约束你,控制你,不让你的恶呈现出来。所以西方特别重视法律的建设。而中国崇尚性本善。重视对人的教导,引导,树立个道德榜样让你去学习。既然如此,如何处理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的商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了商人的主体。孟子就提出了他的义利观:重浩然之气,重义轻利。我们在后来的历史,武打小说,各位谈到这种兄弟之情,做人要讲究义气,舍身取义之类的英雄气概,兄弟之情。就是出自于此。
②思想:
政治观: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Array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人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日常生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影响:
《孟子》一书在唐代以后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位列“四书之一”;
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
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伦理观: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观: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很长时间成为儒家的异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改造后,体系更完整、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2.墨家:墨子
(1)简介: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荀子是儒家的异端,到了墨子这,他师承儒家,却自创新的学派墨学。作为普通老百姓,小生产者的代表,更向往平等的社会。墨子主张兼爱,他的爱和孔子的爱是不同的,孔子的爱是有等级的爱,而墨子的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墨子做过造车的工匠,手工业要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他反对战争,提出非攻的思想,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墨子还提出尚力,要热爱劳动。作为下层人民,墨子更能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财产,反对铺张浪费,他提出了节用和节葬的思想。战国手工业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墨学一度是显学,但是战国之后迅速衰落。这和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②思想
兼爱: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为亲;
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节约以扩大生产;
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3.道家:庄子
(1)简介:战国时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庄子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儿能让人烦恼,任何事儿可以打击到你,那怎样,我们才能做到庄子的不在意世间的事呢,庄子首先讲到齐物,齐物就是世间上的任何事在本质上都是。既然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区别的,那么我们就不要在意失去什么得到什么,因为得失都是一样的。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那我们对待人生要有怎样的一个态度?庄子提出逍遥的思想,逍遥的态度就是一种旁观的态度,不受任何条件左右,有了这样的认知和态度,我们就不会为世俗的事情而烦恼,那么面对大自然的风云莫测,人应该怎么办?庄子说,人应该顺从自然。
(2)思想
4.法学——韩非子
(1)简介:战国韩国贵族,法家的集大成者。
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被破坏,诸侯王不服从周天子,同样,诸侯国的贵族们也有不服从诸侯王的,君主面临最大的敌人,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贵族。战国时期,三家分晋。所以韩非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收归中央,君主掌控国家大权。利用法律处理政事,君主借用法令奖勤罚懒、赏罚分明。这样臣下才能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不敢逾越。再说术,也就是帝王的制衡之术,秘不示人,隐藏在君主心中。韩非告诉君主,你身边有八种奸人,第一是和你睡一张床的,第二是身边的侍从,第三是家族中的父兄……总之,除了自己,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怎么办?要将所有的人都看作自己潜在的敌人,把握好三条原则:深藏不露、独自决断、独揽大权。最后是势,也就是君主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