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合集下载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有:离子交换色谱法、电泳法、亲和色谱法、免疫法、酶法等。

1、离子交换色谱法(HPLC、LPLC):基于电荷差异进行分析,此种检查方法精密度高,但有时候受变异Hb、氨基甲酰化和乙酰化Hb影响。

2、电泳法(Elec):该方法操作简易,不受温度、pH影响,但是需成批样本分析,分析时间较长,临床上现已较少使用。

3、亲和色谱法:利用对m-氨苯基硼酸依赖的糖化血红蛋白1,2-顺式二醇基团和固定的硼酸阴离子的特殊反应而设计的。

4、免疫法: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与其他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血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负责运输氧气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测定是一项常见的实验,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疾病。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来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目的:1. 了解血红蛋白的作用和重要性;2. 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验证血红蛋白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材料和方法:1. 实验仪器:血红蛋白测定仪;2. 实验材料:血液样本、试剂盒;3. 实验步骤:a. 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b. 使用试剂盒中的试剂与血液样本反应;c.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仪测量反应产生的颜色强度;d.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结果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血红蛋白测定仪和试剂盒来测量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血液样本的颜色强度与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

通过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是基于血红蛋白与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

这种颜色变化可以通过血红蛋白测定仪来测量和定量。

2. 本实验使用的试剂盒中含有特定的化学物质,能够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一种有色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的颜色强度与血红蛋白浓度成正比。

3. 血红蛋白测定仪通过光学原理,测量反应产生的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4. 本实验的测量结果与已知血红蛋白浓度的标准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较小,说明血红蛋白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血红蛋白测定是一种常见且可靠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疾病。

本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血红蛋白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血红蛋白测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

总结:血红蛋白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其结果对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
1. 血红蛋白测定仪:利用光的吸收特性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常用于临床血液检测。

2. 血红蛋白电泳:将血红蛋白在电场中分离,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的迁移率判断其种类和含量。

这种方法常用于血红蛋白病变的诊断。

3. 血红蛋白比色法:通常使用氰化亚铁或盐酸血红蛋白比色法,将血红蛋白转化成可测量的化合物,并通过比色或比较色标定,测定血红蛋白浓度。

4. 血红蛋白溶血法:通过将红细胞破坏并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与特定试剂作用,从而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具体选用的方法取决于实验目的和条件。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红蛋白分析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红蛋白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势
分离效果好
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将血红蛋白和其 他蛋白质有效分离,获得高纯度的血
红蛋白样品。
检测灵敏度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了质谱技术,能 够检测低浓度的血红蛋白,提高检测
灵敏度。
自动化程度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 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分析效率。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局限性
成本较高
02
血红蛋白分析的重要性
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能够结合和释放氧气和二氧化碳,维 持人体正常的气体交换。
维持酸碱平衡
血红蛋白能够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度,维持人体 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体温
血红蛋白能够吸收和释放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血红蛋白异常的疾病
01
贫血
血红蛋白含量不足或质量异常, 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引起 贫血。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进行血红蛋白分析
目录
•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 血红蛋白分析的重要性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红蛋白分析的
步骤 •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血红蛋白分析中的优势
与局限性 • 血红蛋白分析的实验案例
01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义
•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检 测复杂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 通过流动相携带样品经过固定相, 利用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 间的吸附、溶解等作用的不同实 现分离。
监测治疗效果
02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指导输血和治疗03
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或采取
其他治疗措施。
0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 行血红蛋白分析的步骤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种在体内长期暴露于高血糖水平下形成的血红蛋白。

它被广泛用作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指标。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1. 离子交换色谱法(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这是一种传统的HbA1c测定方法。

它通过离子交换柱将血红蛋白组分分离开,并使用色谱仪检测不同血红蛋白组分的浓度。

该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高,可测量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变异体(如HbS和HbC),但需要较长的分析时间和复杂的仪器。

2. 免疫测定法(Immunoassay):这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测定HbA1c的方法。

它利用抗体与HbA1c结合,并通过测量HbA1c-抗体复合物的信号来确定HbA1c的浓度。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和高通量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室分析。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都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测定。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6.1 血红蛋白测定(氰化高铁法)消光系数法和标准曲线法任选其一测定血红蛋白。

1.6.1.1 光系数法1.6.1.1.1 原理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被铁氰化钾氧化后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再生氰离子结合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红色)极为稳定,在540nm波长下,毫克分子消光系数为44,据此,用分光光度法测其光密度,运用消光系数作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1.6.1.1.2 仪器721型或其它型号的分光光度比色计。

10微升量吸管。

1.6.1.1.3 试剂称取碳酸氢纳()140毫克\铁氰化钾200毫克、氰化钾50毫克,用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毫升。

贮存於棕色试剂瓶内,在暗处或冰箱(+4℃)保存,至少可稳定数月到一年。

1.6.1.1.4 实验步骤1.6.1.1.4.1 试剂2.5毫升於5毫升带盖试管中,加入10微升血液,混匀后,放置15分钟。

1.6.1.1.4.2 选用0.5厘米光径比色杯,于540nm波长下,以试剂调零点,将所得样品管之光密度乘以73.6,即为血红蛋白之浓度(克%)。

计算公式如下:Ct=待测的血红蛋白(克%)浓度。

D 540 =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波长下测出的光密度。

HICN251=测定时血液的稀释倍数(血10微升加入试剂2.5毫升中)44=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毫克分子消光系数0.5=比色杯的光径10000=将(毫克/升)换算成(克%)的数字1.6.1.1.5 注意事项1.6.1.1.5.1 试剂不要放在聚乙烯瓶内,以免因氰离子与其反应而使试剂作用降低。

1.6.1.1.5.2 仪器因mM消光系数法完全依靠仪器的吸光度来计算,故此法要求所用的仪器性能要符合要求(如仪器的波长准确与否,以及灵敏度及线性等),否则将直接影响测定的结果。

1.6.1.1.5.3仪器在使用前最好以WHO规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参考液校正后再使用。

参考液最好选用ICSH9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确定的由RIV(莅国立公共卫生研究院)制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参考液或上海医学化验所制血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标准液。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中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方法,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监测。

常见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包括: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将血液样本经过制备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通过检测血红蛋白A1c(HbA1c)的比例来评估平均血糖水平。

2. 免疫测定法: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和结合HbA1c,测定血液中HbA1c的浓度。

常用的免疫测定方法包括免疫凝集法、免疫比浊法和免疫放射法等。

3. 整体反应液层析法(TOSOH G8):采用高性能层析技术分离并测定血液中HbA1c的浓度。

这些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通过测定HbA1c的浓度来评估血液中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以百分比(%)表示,正常血糖控制下HbA1c的水平在4%到5.6%之间。

实验二-血型鉴定与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实验二-血型鉴定与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年龄相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红蛋白含量呈现下降趋势。60岁以上的受 试者血红蛋白含量平均值低于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贫血风
险。
05
实验总结与讨论
实验总结
实验目的达成情况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鉴定了不同个体的血型,并测定了其血红蛋白含量。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一致,表明实验目 的已达成。
实验操作规范性
光电比色法
利用光电比色计测量血红蛋白吸光度 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血红蛋白含量 。
实验操作流程简介
采血与制备样品
采集受试者的血液,分离出血 浆和红细胞,制备成待测样品。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利用比色法或光电比色法测定 待测样品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准备试剂和器材
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红细胞、血 清、缓冲液等试剂,以及显微 镜、离心机、试管等器材。
血型鉴定
将待测样品与标准血清进行反 应,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 判断血型。
结果分析与报告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 实验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03
实验步骤
血型鉴定实验步骤
准备试剂与器材
准备抗A、抗B标准血清、生理盐水、微量 吸管、玻片、离心机等。
抗原抗体反应
将标记好的血液分别滴加到抗A、抗B标准 血清中,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了操作规程,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每一步操作都经过仔细核对和确认, 避免了误差的产生。
实验数据可靠性
我们采用了可靠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多次测量和校准。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确保了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验讨论与思考
血型鉴定在临床上的意 义
血红蛋白含量与健康的 关系

第三次实验_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及ABO血型鉴定201203

第三次实验_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及ABO血型鉴定201203

二、ABO血型鉴定
目的要求
学习鉴别血型的基本方法

血型 A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红细胞膜(抗原、凝集原) A 血清(抗体、凝集素) 抗B
B
AB O
B
A、B 无
抗A
无 抗A、抗B
二、ABO血型鉴定
实验对象

方法与步骤
在双凹玻片上左、右两个凹陷旁,用笔依次注 上A、B字样。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rsity
凝集与非凝集现象
无B凝集原
有A凝集原
您的血型判定
注意区别:凝集、凝固、沉淀
凝固
沉淀
实验报告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测得的实验结果按正 确格式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实验序号及实验名称 实验对象 目的要求 方法与步骤 实验结果 分析与讨论
下次(第四次)实验预告
血红蛋白计
一、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取试管一支,加0.9%生理盐水5滴,用于制备红细胞生 理盐水悬液。
采血:用正确方法采集血液20μl,用于血红蛋白含量 测定。另取1-2滴血用于血型鉴定。 血液的酸化处理 稀释和比色 读出测定结果:g/100ml 结果的换算:将读出的结果换算为g/L
第三次实验 血液生理
Southwest University
本次实验主要内容
一 一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二 ABO血型鉴定
一、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目的要求
掌握用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基本 方法和原理
实验对象

方法与步骤
认识血红蛋白计:标准比色架;稀释管。 用滴管滴加0.1mol/L盐酸至稀释管的百 分刻度20处。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及原理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及原理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色法:这是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包括目视比色和光电比色两类。

其中,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具有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为国际
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国际标准参考方法。

原理是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
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和CN-结合生成
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测铁法:原理为测定血中铁含量,再按100g血红蛋白含0.347g铁的公式换算出血红蛋白含量。

此法虽然精确,但方法复杂、费时,不可能常规使用,仅用以校正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

3.测氧法:先测定血液结合氧的能力,再按1g血红蛋白能结合1.34ml氧的公式计算出血红蛋白含量。

此法不仅繁杂费时,而且不能测定所有失去结合氧功能的血红蛋白,所以测定结果偏低而不准确。

此法已趋于被淘汰。

4.比重法:把血液滴入系列硫酸铜液瓶中,视血滴的悬浮或沉降,决定血液的比重,再由此推算出血红蛋白含量。

因此法准确性差,现已废弃。

5.特定的测定试纸法:适用于工矿、农村等基层单位使用,但准确性差。

请注意,在进行血红蛋白测定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

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实验一血红蛋白的测定(氰化法)

实验一血红蛋白的测定(氰化法)

实验一血红蛋白的测定(氰化法)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类别:专业基础计划学时:3 每组人数:22.实验目的要求:了解氰化法测定血红蛋白的原理,掌握人体血液样本的采集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和技术。

3.实验原理:血红蛋白在铁氰化钾和氰化钾的作用下,生成极为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红色),其颜色深浅与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波长下,毫克分子消光系数为44,据此,用分光光度法测其光密度,运用消光系数作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1 -- 2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氰化钾铁氰化钾⎯⎯→⎯⎯⎯⎯→⎯4.实验仪器设备:10μL 血色素吸管(或定量毛细管)5mL 或10mL 带盖试管721分光光度计称取碳酸氢钠140mg 、铁氰化钾200mg 、氰化钾50mg ,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mL 。

贮存于棕色试剂瓶内,在4°C 冰箱保存,至少可稳定数月到一年。

5.材料消耗费:10元6.实验内容步骤:吸取2.5mL试剂于5mL带盖试管中,加入10μL血液,混匀后放置15min。

选用0.5cm光径比色杯,与540nm波长下,以试剂调节仪器零点,测定各样品管的光密度。

7.注意事项:本法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所推荐,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标准、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应用本法进行血红蛋白的测定,所用分光光度计的波长必需事先经过校正。

实验条件改变,如更换了光电池或灯泡、电压不稳、试剂换了批号等等均会引起光密度的改变。

为了获得正确结果,可用标准液校正或采用色泽近似的无机盐人工永久标准液来核对,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以上两点难以实现,宜采用标准曲线法或直接比较法进行。

血样放入试剂后形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极为稳定,经试验,在4°C冰箱存放70天之久前后结果仍能保持一致。

为此,可将各地采集的样品在加入试剂后,在2-10°C环境中,集中到中心实验室进行比色测定。

4. 血红蛋白的测定

4. 血红蛋白的测定
实验四
血红蛋白的测定 ABO血型鉴定
血红蛋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2. 掌握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二、实验原理 血红蛋白的颜色常随结合的氧量而改变,不便于比色。 但加入少量稀盐酸时,可使Hb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呈 稳定的棕褐色。用水稀释后与标准色比较,即可测出每 100ml血液中Hb的克数,或g/L。 正常男性Hb:12-16g/100ml;女性:11-15g/100ml。 病理或生理状态下,Hb含量均会改变。
1. 正确采血,勿过度挤压等,采血后及时挤入稀释管,避 免操作时间过长导致凝固;
2. 轻压吸血管皮头挤血液入盐酸内度稀释。
六、思考题 1. 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年龄的关系? 2. 影响血红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 3. 测定血红蛋白的实际意义?
ABO血型鉴定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血型鉴定的方法;
2. 观察血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或凝集
原来决定的。由于A凝集原只能和抗A凝集素结合,B凝集 原只能和抗B凝集素结合,因此,可利用已知的抗A和抗B 型标准血清来初步鉴定未知血型。
三、实验用品
显微镜,双凹载玻片,采血针,消毒牙签,抗A和抗 B型标准血清,酒精棉球。
四、实验步骤
1. 取洁净载玻片,在其左上角写A字,右上角写B字; 2. 左侧加一滴抗A血清,右侧加一滴抗B血清; 3. 采血后,用消毒牙签一端沾取血液在左侧血清中搅 匀, 用牙签的另一端沾取血液后在右侧血清中搅匀; 4. 室温下静置1-2min后,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也可用显微 镜观察),初步判断血型。
3. 采血:消毒后,等皮肤稍干再进行快速采血,至血滴直 径3-4mm时,微量吸血管吸血至20μl,干棉球擦净管口周 围血液;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实验一 静脉采血法
目的:掌握静脉采血的方法和无菌操作 技术。
原理:使用注射器和针或真空采血器刺 入浅静脉,用负压吸取所需的血量。
器材:1.消毒棉签。 2.止血带。 3.针头及注射器或一次性真空采血
装置。
试剂:碘伏 标本:静脉血 操作: 1.准备器具及标记试管
2.消毒双手 采血前,操作人员应清洁和消毒 双手。
器材 1.显微镜。 2.香柏油、擦镜纸、清洁液。 3.试管、试管架。 4.玻片。
试剂 1. 10g/L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 2. 新亚甲蓝N于试管中加入染液2滴。 2.加血 在加入染液的试管中注入新鲜全 血2滴,立即混匀,室温下放置15-20min。
后的左手食指在采血部位触摸,发现静脉走向后凭手感试探性穿 刺。
2.扎止血带 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绑扎不能过紧, 以免淤血和血液浓缩,最好不要超过1min。
3.穿刺 不能从静脉侧面进针。针头进入皮肤有一定阻 力,静脉壁阻力小更富弹性。
4.抽血 抽血时针栓只能向外抽不能向内推,以免造成 空气栓塞。
5.止血 不能弯曲手臂,以免形成血肿。 6.放血 血液注入容器时最好取下针头后再注入,防止 溶血,颠倒混匀几次,切忌用力振荡。
5.报告结果 上层血浆如有黄疸及溶血 现象应予注明。
实验三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
RBC
MCV
Hb
MCH
HCT
MCHC
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含义: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以fl为单位。1L=1015fl
计算: MCV=HCT(L/L)/RBC (个/L)×1015fl
2.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含义:平均每个红细胞所含血红
2.染色时间不能过短,室温低时,可放置 37℃ 温箱或适当延长染色时间。染液与血液 的比例以1∶1为宜。

血红蛋白测定及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测定及注意事项

(2)以上述同样的方法取血,并使血红蛋白转化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然后以转化液作空白,测定标本吸光度A。

(3)通过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或用K值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即Hb(g·L-1)=K×A (6.2-2)3.使用沙里氏血红蛋白计测定沙里氏比色法是用HCl使血红蛋白酸化形成棕色的高铁血红蛋白,然后和标准比色板进行比色。

(1)沙里血红蛋白计主要具有标准褐色玻璃比色箱和1只方形刻度测定管组成。

比色管两侧通常有两行刻度;一侧为血红蛋白量的绝对值,以g·dl-1(每100 ml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表示,从2~22 g;另一侧为血红蛋白相对值,以%(即相当于正常平均值的百分数)来表示,从10%~160%。

为避免所使用的平均值不一致,因此一般采用绝对值来表示。

(2)具体测定方法如下:①用滴管加5~6滴,0.1mol·L-1 HCl到刻度管内,(约加到管下方刻度”2”或多或10%处)。

②用微量采血管吸血至20 μl(方法同上述),仔细揩去吸管外的血液。

③将吸血管中的血液轻轻吹到比色管的底部,再吸上清液洗吸管3次。

操作时勿产生气泡,以免影响比色。

用细玻棒轻轻搅动,使血液与盐酸充分混合,静置10 min,使管内的盐酸和血红蛋白完全作用,形成棕色的高铁血红蛋白。

④把比色管插入标准比色箱两色柱中央的空格中。

⑤使无刻度的两面位于空格的前后方向,便于透光和比色。

用滴管向比色管内逐滴加入蒸馏水,并不断搅匀,边滴,边观察、边对着自然光进行比色,直到溶液的颜色与标准比色板的颜色一致为止。

⑥读出管内液体面所在的克数,即是每100 ml血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克数。

比色前,应将玻棒抽出来,其上面的液体应沥干净,读数应以溶液凹面最低处相一致的刻度为准。

换算成每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克数(g·L-1)。

[注意事项]1.取血前要做好充分的消毒。

2.血液要准确吸取20 μl,若有气泡或血液被吸入采血管的乳胶头中都应将吸管洗涤干净,重新吸血。

血红蛋白检测原理

血红蛋白检测原理

血红蛋白检测原理
血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

血红蛋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一系列疾病,包括贫血、肺炎、心血管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血红蛋白检测的原理。

血红蛋白检测主要是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来进行的。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血红蛋白电泳、色谱法和免疫测定法等。

在血红蛋白电泳中,电场作用下,血红蛋白会被分离成不同的带,根据带的位置可以判断血红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无法分辨出所有类型的血红蛋白。

色谱法则是利用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在色谱柱中的不同行为进行分离和检测。

这种方法对于异常血红蛋白的检测非常有效,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操作。

免疫测定法则是通过特定的抗体与血液样品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检测出血红蛋白的存在和含量。

这种方法非常灵敏和特异性,可以检测出各种类型的血红蛋白。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是免疫测定法。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血红蛋白检测仪器,如血红蛋白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血红蛋白检测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测方法,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血红蛋白检测的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为保护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是基于光学吸收的原理。

血红蛋白是一种带有呈红色的铁质血红素的蛋白质,它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负责携带氧气到人体各个组织。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血红蛋白对某一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来间接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在测定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一定量的血样置于特定的测试仪器或试剂盒中。

这些测试仪器或试剂盒里通常都含有某个特定波长的光源。

光源照射到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上后,血红蛋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吸收峰。

然后,利用光学仪器测量样品通过时的光强度和未通过时的光强度之间的差异,即吸光度。

由于血红蛋白的浓度与其吸光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吸光度的程度来计算血红蛋白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仪器或试剂盒内部都设有标准曲线,通过测量吸光度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样品的吸光度值与对应的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对照,从而得到样本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实验室设备的可用性和测试时间的要求。

常用的方法包括光电比色法、封闭波长法和血红蛋白电泳法等。

这些方法各自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都是基于血红蛋白吸光度特性的测定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是一种色素蛋白,可以用比色法测定。

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氧合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衍生物。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了SHb以外,其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试剂转化、生成HiCN,其最大的吸收峰为540nm波长,可经比色测定。

此法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国际标准参考方法,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结果稳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本法试剂中KCN有剧毒,测定过程中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易致混浊,HbCO转化较慢。

2)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血红蛋白(SLS-Hb)法:除SHb外,血液中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SLS)作用,生成SLS-Hb棕红色化合物。

SLS-Hb最大吸收波峰538nm,波谷500nm,肩峰560nm.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认,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值直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本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且无公害。

但SDS质量差异较大,并且SDS可破坏白细胞,不适合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使用。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测定法:与HiCN法相似,但仍然有公害问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 575nm)测定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试剂、呈色稳定,但由于其吸收峰在575nm,限制了此法在血液分析仪的使用。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可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可用于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

缺点是对Hb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低。

近年来,多参数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使Hb测定逐步以仪器法取代手工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以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血液分析仪法测定血红蛋白的原理与手工法原理相似,多采用HiCN法,但由于各型号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某些溶血剂形成的衍生物稳定性较差,因此要严格控制溶血剂加入量及溶血时间,特别是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有些溶血剂内虽加入了KCN,但其衍生物并非是HiCN,仪器要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

仪器法测定血红蛋白精确度CV约为1%.
分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增高和减低。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

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血浆容量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

3.病理性升高:
(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2)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

(3)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4.病理性减低:
(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引起的贫血。

(2)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3)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机械性溶血等。

(5)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