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游士的生命悲歌_越调_天净沙_秋思_的文化解读
《天净沙·秋思》的音乐意蕴与文化内涵
天净沙·秋思:音乐意蕴与文化内涵引言天净沙·秋思,是中国古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辞别之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后来,天净沙·秋思被音乐家陈亮华改编为美妙动人的古筝曲目,并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音乐意蕴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探讨《天净沙·秋思》所具有的独特之处。
音乐意蕴曲调与旋律《天净沙·秋思》以悠扬抒情的曲调展现出温婉雅致的气质。
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阶和音符变化,既有高亢激昂之处,也有柔和轻缓之感。
整个曲目在节奏上精确而富有变化,在听觉上给人以愉悦、舒适的享受。
情感投射此曲别具一格地将杜牧的离愁别绪转化为音乐语言,以旋律中蕴含的哀思之情,让人们产生共鸣。
旋律和弦渲染了杜牧在秋天中的孤寂与思念,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深沉地感受。
音乐性美《天净沙·秋思》荡气回肠、缠绵悱恻。
曲子流畅而自然,将诗歌的韵律与音乐的和谐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演奏还是聆听这首曲目,都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美妙和纯粹。
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天净沙·秋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分重要艺术作品,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情感世界的抒发。
其中通过描绘秋季景色、表达离别之情并引发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思考等内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生活、自然和爱情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深层寓意与象征意义《天净沙·秋思》在音乐中融入了杜牧所表达的情感,通过音符和旋律的变化,传递了一种离别时的无奈与怀念之情。
它不仅仅是描述个人离愁别绪,还包含了对人生离别与相聚的深刻思考。
同时,曲中充满着感伤而又坚定的力量,使人们更能感受到秋天象征着生命轮回和变迁不息的哲学意味。
结论《天净沙·秋思》作为一首琴曲,在音乐意蕴和文化内涵上都有独特之处。
它将诗歌的情感与音乐的美妙融合在一起,赋予了这首曲目深层次的意义和丰富性。
古诗词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及鉴赏
古诗词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及鉴赏《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原文: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诗意: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越调]《天净沙·秋思》主旨的文化解读
[越调]《天净沙·秋思》主旨的文化解读[摘要]人们历来对[越调]《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成就较为关注,而对它的主旨相对忽略。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通过对“断肠人”身份的榷定,指出它产生于元代,并不偶然,这是元代游士不幸人生的高度浓缩,是他们的生命悲歌。
[关键词][越调]《天净沙·秋思》;游士;举荐制元人盛如梓在《庶斋老学丛谈》中最早载了[越调]《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阕,颇能状其景:‘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其后元刊本杨朝英的《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与佚名编的《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等均将之收录其中。
它在当时就受到好评,除了盛如梓言其“颇能状其景”外,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也赞誉道:“前三对更,‘瘦’、‘马’二字去上极妙。
秋思之祖也。
”后来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完全认同并照搬了周德清的评价;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在《宋元戏曲考》中又称之“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等等。
受此影响,人们对它的关注与欣赏主要集中在艺术性上,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并运用典型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萧索凄凉的画面,从而触发并弥散读者心中的悲秋情怀。
相对而言,对它的主旨思想却颇为忽略,只是笼统地将之归于悲秋之传统主题。
细观作品,我们会发现它艺术上的努力是为了烘托最后才出现的主体——断肠人,故作品所要着力传递的乃是“断肠人”独特的人生境遇以及内心感受。
如果将作品放入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放入它产生的独特时代背景中去作考察,我们便会发现,此处的“断肠人”并非泛指,而是有着特定的主旨意向。
其实,[越调]《天净沙·秋思》本身已经为我们对作品主旨的深入探究提供了一些线索。
首先,这位骑着瘦马在日薄西山时艰难行走的“断肠人”应为一介平民。
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分为士、农、工、商等四类,这位“断肠人”的身上明显弥散着“士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他的散曲多是感慨历史人生,抒写园林生活,歌咏男女恋情,描写自然景物的小令,其风格豪放清逸,被后人认为是近似于唐诗中的李白,宋词中的苏轼。
《天净沙·秋思》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
而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语言来盛赞之,足见此散曲之精妙,堪称元人同类作品之绝唱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生活在我国杂剧创作最兴盛的时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
此外他在扩大散曲题材,丰富散曲意境,提高散曲文学地位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天净沙”是越调中的曲牌名,“越调”即宫调的名称。
“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马致远曾经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空有满腹学识,却无处施展才华。
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的一切也只能用手中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
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这首小令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
全曲总共五句二十八个字,表面看似明净浅显,平淡无奇,实则精心结撰,字斟句酌,巧妙构思,韵味无穷。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射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小令的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的一曲小令,短短的28字,但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原创】文/高山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原曲】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以及同李时中等合写的《黄粱梦》七种。
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带有逃避现实、向往仙道的倾向。
【关于元曲】元曲包括戏剧(如《西厢记》)和散曲两大部分,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类。
元曲与宋词相比较,其类似的地方是:(1)句式都长短不一,每句最少可以是一个字;(2)词有词牌,曲也有曲牌,都可以吟唱;(3)词牌、曲牌都讲究平仄。
其不同的地方是:(1)元曲除了吟唱之外,还可以演出,而宋词只唱不演;(2)元曲有科白,科指动作和面部表情,白指口语,而宋词无科白;(3)宋词每句的字数都受限制,而元曲每句的字数虽不能减少,但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衬字,且衬字可以不标声调;(4)元曲还讲究宫调,宫的范围较大,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调的范围则小一些。
【赏析】越调是宫调名,天净沙是曲牌名。
这首曲是散曲中的小令,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了最丰富的画面,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没有一首别的诗词能够超过它,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中原音韵》评价这首曲为“秋思之祖”。
曲的第一、第二、第三句各写了三种事物,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更可以发挥想象。
第一句写枯藤缠绕在古树上,老眼昏花的乌鸦在枝头鸣叫。
第二句转而写江南水乡美景,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勃勃生机,与第一句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
第三句写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劲吹的西风,走在一条由来已久的古道上,只见深秋的落叶纷纷飘洒,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第五、第六句则进一步表明远离家乡的游子牵挂亲人的极度悲伤的情感:太阳又一次下山了,我这个断肠人却依然漫无目标地飘零在天涯海角,不知何时才是个头啊!上文是关于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赏析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1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古诗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
古诗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天净沙·秋思》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马致远。
其古诗全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言】《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秋思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秋思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越调】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窝的乌鸦。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人家:农家。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天的尽头,天边。
【赏析】《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元小令中的佳品,素有“秋思之祖”的美称。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之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这首小令前三句罗列了看似孤立的九种事物,点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接着用夕阳西下的动态(全文只有这一个动词),给静穆的秋景以“活气”,进一步渲染了色调已经非常凄冷苍凉的暮色,烘托并活雕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天涯的流浪汉的凄苦形象来。
一系列景物的描摹,为流浪者“断肠”作铺垫,在独有的秋的苍凉的意境中,突出了“思”情,紧扣题目,真切地表现出作者怅惘、愁苦的心境。
整个小令仅二十八个字,却写了十景一人,静动互映,景情交融,色彩鲜明,感情浓烈,因此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尤其是不用联结词法,纯以词组并列成句的结构法,以情串景,景中有情,缀景成篇的写作技法,更为后人赞赏和师法。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小令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赏析抒发一个飘零天涯之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原文:天净沙⑴·秋思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词句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
昏鸦:黄昏时之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之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之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之地方。
句意: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首句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
第二句的画面转为明净。
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会激起游子怎样的.情感呢?是向往吧,但向往过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
古道西风瘦马。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凌冽的西风踟蹰而行。
第三句这幅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第四句收束中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
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之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天净沙·秋思》翻译及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笔记整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笔记整理《天净沙.秋思》所勾勒的画面令读者感到悲怆,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首词的相关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
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
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
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天净沙·秋思》翻译及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
【注释】[一]古道:古老的驿路。
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张炎《念奴娇》词:“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二]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旅客。
句意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首句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
第二句的画面转为明净。
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会激起游子怎样的情感呢?是向往吧,但向往过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
古道西风瘦马。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凌冽的西风踟蹰而行。
第三句这幅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第四句收束中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
【赏析】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欣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欣赏《天净沙·秋思》原文及欣赏《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原文及欣赏,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翻译/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赏析/鉴赏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天净沙·秋思》翻译
《天净沙·秋思》翻译
相信大家都学习过《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那么大家理解这首元曲包含的意思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天净沙·秋思》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相关文章:。
2023年《天净沙·秋思》赏析
2023年《天净沙·秋思》赏析2023年《天净沙·秋思》赏析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介绍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
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诗歌的布景奇特:又是黄昏,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
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
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
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
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
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
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
天净沙 秋思 解读
迷茫归客图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作品,被赞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天净沙·秋思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询问专业人士以获得更多信息。
越调·天净沙·秋思元曲注释及赏析
越调·天净沙·秋思元曲注释及赏析越调·天净沙·秋思元曲注释及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
落日西下,断肠人在天边。
[二]。
注释[一]古道:陈旧的驿路。
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张炎《念奴娇》词: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二]断肠人:指飘流天边、穷极无聊的旅客。
赏析最初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形成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又显现出一种新鲜幽静的境地,这儿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清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条凄凉凄苦的意境,为清静的村野图又添加一层荒芜感。
落日西下使这幅暗淡的画面有了几丝惨白的光线,更加深了悲惨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铺直叙的客观现象,奇妙地连缀起来,经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天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终一句,断肠人在天边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呈现了一位流浪天边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芜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大材小用的悲惨情怀,恰当地体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纳寓情于景的方法来烘托气氛,显现主题,完美地体现了流浪天边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爱情比较类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崎岖,抑扬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文人。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世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天然,向来被推重为描绘天然的佳作,可谓秋思之祖(《华夏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誉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边的游子在深秋傍晚时间孤寂无依的悲惨境况和怀念故土的愁闷心境。
你看: 落日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民回家; 而荒芜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咱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锤砸秦王之外,更无一人敢向秦朝窥见其锋芒。清 人陈玉树说得更具体,他说秦朝“荼毒生灵,于斯而 极,癸辛虽虐,祸不逮此,海内愁怨,并思亡秦……然 而智如徐福,渡海东逝,贤如张耳,隐于监门,勇如梁 籍,亡命会稽,举劫于威虐,相顾莫敢先发,”只有“涉 以一耕佣奋起垄上”,然后乃“豪杰云兴,秦遂夷灭” (《后乐堂文钞》卷一《史记陈涉世家书后》),陈涉首 先发难,然后才引来亡秦的大好形势,这难道不值得 肯定吗?执意要“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对陈涉首难 之事大书特书,的确是独具慧眼。
元代统治者主要采用举荐制以选拔人才。魏初 《送归愚刘丈尹新河序》:“国初法令简易,将相大臣, 皆得以意辟”(《青崖集》卷 3);《续文献通考》卷 37: “元时用人,多由荐举。后虽科举间行,而以征授官 者,正未可以一二数。”这意味着,元代士人只能走自 始于战国的“游士”老路。如赵文《送谢会可序》:“今 隋唐弊法废去不用,士无所发身以行其志”(《全元 文》第 1 册);如林景熙《送松存弟序》:“科举废,士谋 青云,尤假所业以自见”(《全元文》第 1 册)等。元人 刘洗在《送欧阳可玉》中道出了元代科举兴废与游士 兴衰之关系,“自宋科废而游士多,自延 科复而游 士少,数年科暂废而游士复起矣。盖士负其才气,必 欲见用于世,不用于科举则用于游,此人情之所同。” (《松隐文集》卷 2)忽必烈统一全国后,更是多次颁 布了《举贤才诏》及《选举守令诏》等诏书,对士人大 加激励,故元代游士在数量上较之前代骤增,袁桷 《赠陈太初序》:“世祖皇帝大一统海宇,招徕四方俾 尽计画以自效,虽诞谬无所罪,游复广于昔。弊裘辇 粟,袖其囊封,卒空言无当,以其无所罪也。”(《青容 居士集》卷 23)
作品本身已经为我们对主题的深入探究提供了 一些线索。首先,这位骑着瘦马在日薄西山时艰难行 走的“断肠人”应为一介平民,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 分为士、农、工、商等四类,结合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我们会发现这位“断肠人”的身上明显弥散着“士人” 特有的精神气质。他为心中的理想而毅然地远离温 暖的家园,这不是正如《论语·宪问》所言的“士而怀 居,不足以为士矣”吗?即便历尽艰难,他也能够坚强 地支撑着,这不是正如屈原《离骚》所言的“路漫漫,
受此影响,人们对它的关注与欣赏主要集中在 艺术性上,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并运用典 型意象勾勒出一副秋天萧索凄凉的画面,从而触发 并弥散读者心中的悲秋情怀。相对而言,对它的主题 却极为忽略,只是笼统地将之归于悲秋之传统主题 中。其实,细观作品,我们会发现它艺术上的努力是 为了烘托最后才出现的主体— ——断肠人,故作品所 要着力传递的乃是“断肠人”独特的人生境遇以及内 心感受。如果将作品放入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放 入它所产生的独特时代中去作考察,我们便会发现, 此处的“断肠人”并非泛指,而是有着特定指向。
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吗?而且,从“断肠人”离 开家乡云游四方以谋求发展来看,他又属于中国古 代士人中极为特殊的一类— ——游士。众所周知,游士 兴起于战国,虽然秦汉统一后朝廷对之有所限制导 致他们在数量上有所下降,但却一直是中国古代士 人队伍的重要构成。故当作品将“断肠人”置于“古 道”之上时,此处的“古道”就不仅仅是对其所走道路 的形容,而是具有了特别的文化意味,表明其所选择 的实现人生理想的乃是传统的游士之路。
MZXS 2 / 2009 31
22 - 167 CN14 - 1034 / I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的生命悲歌! 众所周知,随着高度推崇文治的宋代与金代相
继灭亡,元人对如何有效地治理国家进行了深入的 反思,而科举制作为前两朝文治的核心,自然备受时 人的关注。从元初开始,蒙古统治者便对科举表现出 相当的排斥,如《元史》卷 81《选举一》载太宗时,耶 律楚材曾建议科举选士,结果不久“而当世或以为非 便,事复中止”。而且元人对科举的批判也一直持续 到元末,叶子奇《草木子》卷 4 下《杂俎篇》:“元末有 危素太朴,江西人。游京师,专以倡鸣科举无人才为 说,以耸动观听,人多信之。”故终元一代,科举制并 不兴盛。关于这点,仅从数据的简单对比就可以看 出。如终元一代科举所取士人约 1200 人,尚不及仁 宗一朝,《宋史》卷 155《选举一》:“仁宗之朝,十有三 举,进士曰四千五百七十人”;再者据学者统计元代 官员总额为 26690 员,科举所取之士即便全部成为 官员,也不过占 1/20。而且元朝在科举方面还实行着 民族歧视政策,《元史》卷 81《选举一》:“汉人、南人, 时务策一道,一千字以上成;蒙古人、色目人,限五百 字以上成”、“蒙古人、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 中选者加一等注授”等。这样一来,元代士人特别是 在人数占绝对比重的汉族士人自然是很难走科举入 仕之路。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最早载于元人盛如梓的 《庶斋老学丛谈》,“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阕,颇能 状其景:‘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其后元刊本杨朝英 的《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与佚名编的《梨园按试乐府 新声》等均将之收录其中。它在当时就受到好评,除 了盛如梓言其“颇能状其景”外,元人周德清在《中原 音韵》中也赞誉道:“前三对更,‘瘦’、‘马’二字去上 极妙。秋思之祖也。”后来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 纪》中完全认同并照搬了周德清的评价;国学大师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 句妙境”,在《宋元戏曲考》中又称之:“纯是天籁,仿 佛唐人绝句”,等等。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筅
元代游士的生命悲歌
—— —[越调]《天净沙·秋思》的文化解读
□柏红秀(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2)
关键词:[越调] 《天净沙·秋思》 游士 科举制 举荐制 摘 要:人们历来对[越调] 《天净沙·秋思》 的艺术成就较为关注,而对它的主题相对忽略。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化 传统,通过对“断肠人”身份的断定,指出它是对游士生存状况的刻画与描写;指出它产生于元代,并不是偶然,而是 元代游士不幸人生的高度浓缩,是他们的生命悲歌。由于游士自战国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重要组成,所以它所传 递的悲凉情感为人们所熟悉,这也是它传诵不衰的重要原因。
这种政治环境注定元代游士绝大多数结局悲 凉。如袁桷在《赠陈太初序》中对忽必烈时代的游士 作如此描述,“合类以进省署禁闼,骈肩攀缘,卒无所 成就。余尝入礼部,预考其长短,十不得一,将遏其游 以喻之,游者讫不悟。朝廷固未尝拔一人以劝使,果 拔一人,将倾南北之士,老于游而不止也。”(《青容居 士集》卷 23)正因为如此,命运多舛的游士形象屡屡 出现在元人的作品中。如仇远《游士》:“游士登门索 里粮,尘埃冉冉画衣裳。老夫也自饭不饱,童子聊沽 酒供肠。彼此身谋宁枉道,古今乐事是归乡。家徒四 壁侯千户,梦里谁能较短长”,如萨天锡《秋夜京口》: “江南怨,生男远游生女贱”等,均道出了元代统一全 国后南方游士之多,以及他们生活的困顿与精神的 苦闷。如马致远的《荐福碑》,剧中的张镐就是一位苦 难的游士,他虽然满腹才华却流落在乡村教授儿童 谋生,当他拿着好友范仲淹写的三封信企图筹集进 京赶考的费用以及争取权贵的举荐机会时,却接连 “妨杀”了两位主人,弄得他投托无门。虽然他所作的 万言书经范仲淹的推荐得到圣上的青睐而被授予了 官职,但中途却被地主张浩冒领,并为后者追杀。在 龙神庙里算命时,他又得罪了龙神,结果当长老决定 资助他一千份名贵的“荐福碑”法帖时,龙神却将碑 版狂雷轰碎了。他屡次都走上了人生的绝境,因此内 心充满着屈辱与悲愤。
关键词:陈涉 农民起义 礼义教化 富贵 才能 暴力 摘 要: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对暴力统治深恶痛绝,因此对陈涉的首难给以了充分的肯定。但司马迁不是歌颂农民 起义,因为陈涉起义无法自始至终保持农民起义的性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将之视为无领地的诸侯争夺天 下更切合历史实际。陈涉最终的失败,在司马迁看来,是由其缺乏礼义教化及才能所决定。他贪图富贵享受,脱离群众 又缺乏与“举大计”相应的政治才能,迷信暴力,把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所以招致失败。
既然“断肠人”的身份断定了,那么作品所表达 的主题也就明朗了,它是对游士生存状况的刻画与 描写。作品运用两类相反的意象,一类是萧索凄凉之 意象,如“枯(瘦)藤”、“老树”、“昏鸦”,一类是明朗温 暖之意象,如“小桥(远山)”、“流水”、“人家”,在对比 中烘托出游士对人生的迷惘和对家园的思念,最后 “断肠”二字不但对游士复杂的内心感受作出了高度 精细的概括,而且还将他积压已久的情绪淋漓地宣 泄出来,因此极富感染力。
这首感人至深的作品产生于元代。学术界一般 认为它是马致远的作品,如果成立,那么据马致远的 生平可判断它产生于忽必烈统一全国前后。即便有 学者对马致远说有所质疑,如范春义在《〈天净沙·秋 思〉》是马致远作的吗》中提出为无名氏所作(《古典 文学知识》2008 年 3 期),从它首次出现在元人盛如 梓的笔记中来看,此观点对判断作品产生的时代并 没有太大的影响,最多只能说明它较马致远说稍晚 一点,因为盛如梓在忽必烈朝之后的元成宗朝至元 武宗朝即 1297 年—1307 年间为嘉定州儒学教授, 以从仕郎崇明州判官致仕。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会问 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与元代特定的社会环 境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我们揭开那段尘封的 历史,进行深入研读时,便会发现它实际上是元代无 数游士不幸人生的高度浓缩,是他们心中积压已久
可见,正是因为元代轻科举制重举荐制,所以元 代游士“复广于昔”;正是因为举荐制没有统一的标 准可执行,而且在实施过程有着明显的种族歧视,所
32 MZXS 2 / 2009
M534A ISSN 1006-0189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筅
关于司马迁对陈涉评价的再审视
□范 (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海口 571158)
司马迁之所以给以充分的肯定,首先在于陈涉 在暴秦的恐怖统治之下首先发难,实属难能可贵。宋 人洪迈说:“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 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 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容斋随笔》 卷十四《陈涉不可轻》)秦国如虎如狼,在其铁蹄底下 相继而亡的六国,其孝子贤孙哪去了呢?除张良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