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对中班幼儿发展的意义
从我们的宝宝一天一天的长大开始进入幼儿园,他便要慢慢的从家庭生活学习过渡到幼儿园生活学习。同时,很具有影响的一点就是他还要面临着与其他的同龄伙伴之间的活动和交往关系。如果我们的宝宝因为过于害羞、腼腆而受同伴不喜欢,该怎么办呢?宝宝在和小朋友相处上表现得不那么积极,该怎么办?
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所处的地位是共存的、平等的、互惠的。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两个平行的系统,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代替。同伴关系是一种水平关系,代表着幼儿享有平等的地位,且可以享有不错的学习技能和交流的机会。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幼儿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对于只有3、4岁的小班幼儿而言,同伴关系仍然处于混沌期,他自身去除自我中心还未开始完善。而中班的幼儿同伴交往已经分化,同伴偏爱对象明确而具体,因此同伴关系处于鲜明的分化期,对于以后大班时期同伴关系的认知将更加趋于稳定。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对象因为偏爱已有了变化,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积累中增长,已不会全以教师的“标签”效应选择同伴交往,会有个别的幼儿邀请安静型幼儿参加游戏活动。而那些内向型的幼儿可能会因为对周遭环境的适应熟悉程度比别的幼儿差,而会在刚开始游戏中缄默不语或在一个角落自己一个人玩,有些显得并不合群。毕竟内向型幼儿并不全是受拒绝幼儿,完全可以在同伴的交流沟通、教师的指导中,慢慢培养出积爽朗、乐观的性格。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
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幼儿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
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我们班章章,他在和同伴交往时经常出现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容易引起误会,表现得较独断、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在中班,兴趣相似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但是在交往中,班里大多幼儿经常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所以像有些幼儿与同伴很少有交流的必须要带班老师注意和进行引导的。不能因为幼儿表现很乖,没有与同伴的矛盾而放任,这首先对幼儿本身语言的发展就有很大的阻碍,会使幼儿对于语言的交流失去兴趣和信心;其次对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会化就完全没有实现的先决条件;再者,对幼儿今后在社会上与人交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必定会有阻碍。
而针对那些反应迟缓和被动性接受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他首先主动性地和同伴们打招呼,这个行为最好坚持下来,因为与人打招呼是一件令双方都愉快的事。在发现他第一次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语言上的肯定。教师也可以选择让认知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去中心化的幼儿邀请他一起游戏,同伴在一起交往、共同玩耍,便能使他们一起分享共同的兴趣和快乐,快乐经过分享便是双倍的,也能让幼儿放开心胸、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增进同伴感情,与伙伴们一起交流探讨一起进步。水平关系往往比垂直关系更能消除问题症候。
三、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
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符合当前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而增进同伴交往能力除了要让幼儿有较多的交往机会外,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交往方法。严格地说,交往是一种技能技巧,它需要借助适宜的练习来获得,许多幼儿因为没有学会必要的交往技巧,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困扰,如自卑、孤独、喜欢攻击他人等,他们往往在强烈的交往冲动和畏惧之间犹豫不决。
(一)家园共育,携手同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缝康。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二)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续交往的兴趣。第三,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研究表明,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易产生合作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一定角色的相应责任,这也保证了幼儿参与的热情。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他们愉快、成功的经历成了老师可以利用的讲评资源,而每一次的矛盾冲突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又使
幼儿积累了交往的经验。如:娃娃家的做客、小医生与病人、超市营业员与顾客、司机与乘客等游戏,可以让幼儿从中学习怎样共处,这种特定的情境还帮助幼儿巩固使用礼貌用语。第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性交往的玩具。幼儿早期的同伴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幼儿可以通过玩具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三)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移情又叫感情移人,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经典故事之所以流传,除了语言的精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中隐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如教育幼儿要诚实的《狼来了》、同伴间互相帮助的《司马光》、《艾玛与蝴蝶》等。与其说教一百遍,还不如利用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用故事中的具体人物来暗示幼儿的行为更有效。例如,常常听见幼儿说:“我先拿到的。”“我先来的。”有时由于另一方的不退让,出现争抢行为。这是因为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许多孩子存在着自私的表现,遇事不会谦让。中国有个传统美德故事叫做“孔融让梨。”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谦让是一种美德。“学一学小孔融”作为谦让的代名词又成为了提示幼儿行为的有力“武器”。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案例根据需要编成小故事,指导有效的交往方法,引导正确的交往行为。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四)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这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有所体现。《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总之,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途径,引发幼儿的主动交往,学会分享、协商,体验家庭亲情、师生情、同伴友爱,从而让幼儿感受到共同生活的乐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