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

合集下载

基于社会语言学探析网络语言的特点-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基于社会语言学探析网络语言的特点-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基于社会语言学探析网络语言的特点-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将以社会语言学为框架,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语言的特点进行探讨,从而使读者对网络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分析和解释网络语言盛行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

[1]从这一角度看,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依托网络而存在。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推广,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种社会方言。

网络语言是指以汉字、拼音、字母、数字及各类符号自由组合为表述方式并广泛应用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语言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术语和方言词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以网络语言为基点,描写了网络语言的特征,进而剖析特征形成的缘由。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一,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众多,例如语言社团、语言变体、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与文化等。

本文主要涉及语言变体、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等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0世纪末以后,世界朝着全球化、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网络作为科技发展的新产物,其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同时也促使了网络文化的表述载体网络语言的诞生。

网络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网络语言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唯物史观来看,网络的存在决定了网络语言的存在,而网络语言的发展亦对网络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种社会语言。

(1)网络语言是语言变体的具体表现。

语言变异指的是一种语言。

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认识网络语言的特征的一个或一群使用者所使用的该种语言的任何形式。

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新发展

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新发展

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新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对语言和方言产生了新的影响。

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起源、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起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

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流,往往更为自由、直接,因此,一些新词语、新表达方式逐渐出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的起源可追溯到网络聊天工具的使用。

在网络聊天中,人们为了追求快速、高效的交流,常常采用缩写、简化、创造新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LOL”代表“笑死了”,“666”表示赞叹或羡慕等。

这种简化和创造词语的现象逐渐在社会中扩散开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二、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特点1.简洁明了:社会方言往往采用缩写、简化的方式,利用少量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

这种特点使得信息传达更为迅速高效。

2.虚拟世界的恶搞:互联网时代充斥着海量的虚拟世界,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交流。

有些社会方言利用恶搞或讽刺的方式,表达对某种现象或观点的调侃与否定。

3.混搭创新:互联网时代人们广泛接触到各类信息和文化,不同语种和方言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新词汇的产生和方言的融合。

社会方言经常出现混搭创新的情况,比如“霸王餐”、“狗带”等词汇的出现。

三、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发展趋势1.多样性增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社交平台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方言也相互交流,使得社会方言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网络流行语的崛起: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方言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网络流行语经常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群体中广为流传,不断更新换代。

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和使用,使得其成为社会方言中的热点。

3.文化融合:互联网时代人们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广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方言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方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随之而产生。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具有流行、短暂、广泛参与等特点。

在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都不可忽视,其中方言是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汉语方言较多的地区,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至关重要,下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方言的语言素材对网络流行语的贡献方言与汉语普通话普遍存在的不同在语音、词汇等方面,这些不同的语言素材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流行语中,不少涉及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话题,如网络用语“滑稽”(指搞笑、搞怪)、“口胡”(意指卖弄口才)等,在方言中早已存在,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搭配,且由于方言本身具有地域性、民俗性,更容易在当地各个群体传播和流行。

二、方言背景下网络语言借用现象的产生方言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常常被借用到网络用语中来,如在四川话中,“扯闲篮子”(闲扯)这一用语就被广大网友用来形容网络聊天中的闲聊。

相似的转化现象还有属于杭州方言的“老婆饼”,凭借其独特的名称和美味的口感成为网友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并在网络流传中广为沿用。

三、方言对网络语言的地域特色影响方言的语音、词汇、习惯等方面往往能为地域文化提供独特的特色,增强地域的代表性和吸引力。

如在福建闽南方言中,“叮咚”(指表音乐)成为流行用语,在网络上经常被用来描述心情和状态,通过网络传播,福建闽南方言广受欢迎。

同时,这些方言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总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体现在语言素材的贡献、语言借用现象的产生、以及地域特色带动的影响等方面。

在网络流行语中,方言的不同形式和特点使得这些用语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让网络用语表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了解方言对于探究网络流行语起源和发展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对于推动汉语方言和网络语言的交流融合有着重大的意义。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并且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汉语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

在网络传播中,汉语方言的特点和魅力往往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而广泛传播着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四川话中的“脑子进水”、“脑洞大开”等方言词汇在网络上被频繁使用,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为网络语言增添了新的色彩,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语方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汇的传播上,还体现在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特点在网络上也得以传播和发展。

粤语中的“唔系呢个意思”,湖南话中的“嗯哼”,都成为了网络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这些方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通过网络的传播,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应用,从而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汉语方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为网络语言增添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使网络语言更加多元化和生动化。

汉语方言还通过网络传播对标准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地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

汉语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渗透到标准汉语中,使标准汉语更加接近于方言地区的语言表达。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受到了方言的影响。

汉语方言通过网络传播对标准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精选资料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精选资料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网络语言是一种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与传统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的形式。

根据语义来源,郑远汉(2002)将网络语言分为:符号组形类、数字会意类、谐音替代类等。

其中谐音替代类中方言谐音词是根据各地方音谐音而成,如:介个、帅锅、女纸、肿么办、酱紫。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面目陌生的词?为什么它们会那么流行?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其在大众媒体中流行的原因做个探析。

一、方言谐音词的分类汉语中的音节数量有限,同音或近音的字词都很多,这就为普通话向方言词进行谐音借音提供了先天的便利。

根据网络谐音词的谐音音节数量,把网络方言谐音词分为以下几类:1、词中有一个音节谐方言音我―偶(福建方言中“我”读“偶”)帅哥―帅锅(湖南话及四川话“哥”和“锅”同音)这个―介个(源于天津方言)女子―女纸(南方方言绝大多数不分平翘舌z/zh)怎么办―肿么办(源于不分平翘舌z/zh和前后鼻音en/eng 的方言)2、音词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谐方言音语法单位分为四个级别:语素、词、短语、句子。

网络方言谐音词在谐音前后,谐体词与源体词有时会发生语法单位级别的变化。

1)语法单位级别没有变化的非常―灰强(南方不少地方f、h部分,例如福建话,混淆了 f 和h ,c和q这两个声母)什么―虾米(源于闽南语的谐音,如“讲什么”,闽南语读音“拱虾米”)可怜―口年(闽南语中“可怜”读“口年”)这些词谐音之后还是词,谐体词在交际中的词性和用法跟源体词相同,所以语法单位级别没有发生改变。

2)语法单位级别有变化不要―表这样子―绛紫/酱紫那样子―酿紫这些词在方言中因快读谐音由短语变为合音语,语法单位级别发生了变化。

它们的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成了新的词素。

这些汉语中原有的字就因为与方言词谐音,固有的语义发生了转变,以全新的语义活跃在网络交际语境。

二、网络方言谐音词的产生及流行原因网络方言谐音词很流行,我们觉得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用模因论加以解释。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作者:唐青青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3期【提要】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地方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

网络语言遇上地方方言的飞白现象,大大丰富了网络语言,也对方言的推广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种现象既为网民们带来了新鲜感,又为语言的规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语言飞白方言一、绪论网络语言是一种令人瞩目、富于个性特点的新的语言现象。

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现象,那就是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别字”。

有些“别字”属于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称之为“飞白”,它们违反了会话含意理论的方式准则,却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语用效果。

二、基本定义(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上述定义中的狭义网络语言,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种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即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即网民们在网络上进行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它所使用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形式与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但它又脱胎于现代汉语,有着形象性、创新性、随意简约性、不规范性、诙谐娱乐性、杂糅性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方言方言,可分为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

本文所说的是地方方言,它指的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某种语言的变体,是因为地域差异而形成的。

它是语言地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反映。

(三)飞白“飞白”原指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现在也指修辞学中的一种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道“明知其错故意效仿的,名叫“飞白”,“飞”即凭空或任意运用,“白”即错误或误意,也可以理解为白字。

故意运用白字,就是飞白,它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

网络语中的大量飞白字都是由谐音而来,因为大家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方法——选择最先跳出来的字或者词语,这些词语在被大家接受以后才算是飞白字。

还有一部分利用飞白的手法故意创造出一些词语,以传达一些特殊的信息,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等等,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即是如此。

网络语言特点的探究与分析

网络语言特点的探究与分析

网络语言特点的探究与分析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类新兴事物的出现,对我国目前汉语言文学的冲击可谓不小,而且世人对其不断发展流行的趋势在看法上也呈现褒贬不一的状态,由此也引起中国文化领域对此的更加注重。

本文便以网络语言的特点进行相关探究与分析,就其来源、发展趋势与接受度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诸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影响;规范措施一、网络语言的来源分析1、社会外部来源(1)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来源于网络,而且是应用于网络交际与表达的语言形式,所以,网络语言能够出现的前提以及物质基础便是出现了网络。

在网络交流上,“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况时常发生,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方面交流,通过网民的实践,在网络形式上出现了自己的语言——网络语言[1]。

因此,网络是网络语言的产生的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环境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产生创造语言的灵感。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人们通过构想,利用外部的硬件设施输出的结果。

换句话说,除去现实性,网络带给网民最大范围的交际自由,让网民在网络上能够随意创造有个性、有特点的新型语言形式。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语言可以看做是社会现象,伴随社会的产生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强。

社会的种种变化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不同变化,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都可以在语言中彰显出来。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目前,中国能够应用网络语言的人群一般为中等以上的文化程度、而且略懂外语的青年。

这样的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比较,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增强了,这可以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保障。

2、群体内部来源(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2]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是流行在西方的泛文化思潮,同样也是对现代的文化哲学进行合力的评价的哲学思维方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顾名思义,浅阅读可以看做是用简单轻松的方式进行的稍微浅层次方面的阅读,浅阅读可以将娱乐性作为终极的目标。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摘要: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活逐步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状态。

而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那么网络与语言的结合对中国的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语言特征的分析,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与社会语境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征,语境,社会因素1.引言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

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

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

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

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网络语言就是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

网络交际,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electronic forum(电子论坛)和E-message(短消息)等崭新的交际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

网络语言受其交际媒体(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书面对话形式又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双重性质。

2.1 词汇特征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成为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指出方言元素为流行语增添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其次分析了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丰富性影响,强调了方言在丰富网络用语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作用。

接着讨论了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传播方式,以及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地域特色影响。

最后展望了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未来发展,强调了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重要性。

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网络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需要得到相应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方言、网络流行语、影响、传播、地域特色、创新贡献、保护传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通过分析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影响和传播方式,以及对地域特色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旨在揭示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合对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创新贡献的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地位。

的展开,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作用和影响。

1.2 研究意义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各地区特有的语言系统,融汇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语言特色和文化传统。

研究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丰富性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为什么有些语言会有很多的方言?

为什么有些语言会有很多的方言?

为什么有些语言会有很多的方言?1. 社会分化导致方言的产生社会分化是指在一个社会结构中,不同的群体之间因为地理、社会、经济等原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分隔。

这种分化也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社群间产生了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习惯,进而演变成了方言。

-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方言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口音和词汇选择。

- 社会等级作用引发方言分化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往往使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区分身份和地位,这种差异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不同的方言。

2. 文化传承引起方言的延续方言往往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代代相传,方言得以延续和传承。

文化传承是指人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继承、创新并发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常常反映着当地的历史、生活和思维方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

- 语言传承强化了方言存在的必要性人们通过家庭、社区、学校和传统文化活动等途径将方言传承下来,这一过程也使得方言在当地仍然得以保留和使用。

3. 历史文化演变致使方言演化语言的演变是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也在这种演变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 历史事件的影响导致语言变化历史事件如战争、迁徙等都会对当地语言产生影响,导致方言的变异和发展。

- 文化交流促进了方言的交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会促进方言之间的融合和演变,形成新的方言形式。

4. 社会经济发展催生方言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这也加速了方言的多样性和交流。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方言演变的重要契机。

- 城市化带来方言融合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化进程使得不同地区的人口大量聚集在城市,导致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经济发展促进语言交流经济活动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语言交流,也使得一些特殊的词汇和语音传播开来。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来源各异,成分复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来源各异,成分复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通常指不同地区的人们特有的讲话习惯。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互和交流时产生的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互联网,所以方言开始慢慢地在网络上出现。

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谐音进入。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交际的需要,网民们利用谐音表义的方式创造出了大量的网络语言。

例如,“胖纸”即“胖子”的谐音词,是对胖子的幽默称呼。

在平翘舌不分的方言区,“胖zi”很容易发音成“胖zhi”,在发现用来称呼较胖的人更为亲切时,受到网民们的欢迎。

再如“集美”,本意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或集美大学,因为网上一位视频博主带有方言口音,把“姐妹”说成“集美”,所以“集美”现在在网上通常指的是“姐妹”。

填补空位进入。

任何发达的语言都存在着空档缺位,方言作为彰显不同方言区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国其独特的语音、语法、语汇系统,常常承担起填补语言空位的重任。

例如在语音方面,陕西有一种特色面食,因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被当地人称为“biang biang面”,但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却没有“biang”这个音节。

随着大家对这种地方名吃的喜爱,网民们用“biang”填补了音节上的这一空位。

又如在语汇方面,“蒙圈”常用来形容对某些事情犯迷糊、搞不清楚状况的精神状态,在网络语言中填补表示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些含义的空位。

丰富词义进入。

词语多数是多义性的,且不同方言之间同样的词语只是在彼此某个义项上等同,还可能存在不同的义项,因此方言在与其他语言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达到丰富词义的效果。

例如:“几点整啊?”“九点整。

”在普通话中这组对话我们认为时间刚好是九点钟,而在东北话中则表示两人相约,因为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一个万能动词。

“整”可以表示“吃喝”,如“整两口”:可以表示“做、弄”,如“这事儿整挺好”。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很多的因素,其中包括地域文化因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每个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因此,社会语言学可以从方言角度来研究中文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文方言对网络流行语产生和传播的影响。

一、方言背景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影响方言是中国独特的语言现象,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方言作为中国的一种语言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语言现象也会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产生影响。

方言是中国独特的语言形式,有着自己的闹、调、音、韵。

因此,不同方言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有着很不同的词语,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也与方言有关系。

比如,南方地区的一些词语在北方的人可能会感到陌生。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会受到方言背景的影响,其中涉及到的词汇、文章结构等等。

语法结构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

方言也是如此,在不同地区的方言中语法的差异十分明显。

网络流行语在创作时,往往会融入各种语法,充分表达作者的意思,就像四川方言,加上它的口音就创造了很多有趣的句子,这种不同语法结构的影响,有可能影响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

3.方言与网络文化的融合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催生了一个崭新的文化形态。

方言作为中国的一种語言形式,也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这种文化背景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同时也会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方言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存在很大的语言差异。

这种差异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也显得格外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方言在网络传播中的翻译2.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口耳相传由于方言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方言地区群众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体现在词汇上。

不同的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体系,其中一些方言词汇因其独特性、形象性或生动性而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来源。

来自闽南方言的“霸气”、“萌萌哒”、“赞”等词汇已经成为了年轻人在网络中常用的流行语,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也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还体现在发音上。

方言中特有的发音特点在网络语言中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或变异。

一些方言中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同,在网络中被引入时也要根据方言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方言发音的引入不仅体现了方言文化的特色,也呈现了网络语言的多样性。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还表现在语法和句法上。

方言中的一些语法结构和句法规则可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这些特点在网络中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创新。

来自四川方言的“么么哒”、“嘿嘿嘿”等语法结构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它们给网络语言增添了一定的幽默和口语化的特色。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方言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这些表达方式在网络中被借用和调整,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网络流行语。

来自山西方言的“劳资”、“蚊子肉”等表达方式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它们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得网络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发音、语法和句法、以及表达方式上。

汉语方言的丰富多样性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得网络语言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

网络语言传播——从模因论角度

网络语言传播——从模因论角度

摘要互联网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必然导致语言在网络这一领域中产生新的变化,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但又个性鲜明、独俱特色,因而在网上得到广泛使用和传播。

诸如“灌水”、“斑竹”、“MM”这样的常见表达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语言当中。

鉴于此,作者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

本研究认为网络语言的传播不仅依赖自身的优势条件,它也模因主体人为控制作用的结果。

为此,作者从词汇、句法、话语三个层面上收集语料。

本文涉及到的语料有两个来源:网上收集的语料主要来自BBS,聊天室,MUD (多用户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如QQ, MSN),网络文学,及公共网站论坛;网下收集的语料主要来自有关网络语言的专著和字典。

考虑到中国网民中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网民占大多数,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中国年轻网民所使用的汉语网络语言。

本研究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定性分析。

就理论基础而言,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为研究网络语言的模仿、复制,以及研究网民主体意识对网络语言传播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将语言变异视作构建身份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释网民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和意识性。

模因论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 • 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提出,是研究模因复制、传播和进化的新理论。

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者是文化复制因子,它的核心是模仿。

模因的进化受模因宿主有意识的行为的影响。

模因论出现后,被广泛引入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然而,模因论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值得开发的地方还很多。

本文就模因论对网络语言传播机制的解释力进行探索性研究。

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是对研究选题和意义的简单介绍。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 作者分别对网络语言和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回顾。

方言共同体:东北方言在网络中的跨区域使用现象

方言共同体:东北方言在网络中的跨区域使用现象

方言共同体:东北方言在网络中的跨区域使用现象
季雨静;李源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24()1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方言使用范围具备了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的客观条件。

在众多方言中,东北方言凭借独特的语言魅力、多样化的使用形式和丰富的使用场景等优势,在网络社区中建构起了以其为媒介的
方言共同体。

除自身的语言优势外,东北方言共同体的建构离不开东北地方政府长
期的传播布局。

此外,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共同记忆、共创价值,以及成员从中获
取满足个体需求的正向反馈等因素同样必不可少。

方言共同体最终指向的是文化与情感的认同,看到方言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了解方言共同体的建构之道,对构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页数】4页(P147-150)
【作者】季雨静;李源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东北方言历时语音研究的新突破——读《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札记
2.不同
方言区现代汉语语音、语法教学的应对策略——以东北方言区与粤方言区为例3.
系统研究清代东北方言语音面貌的开山之作——评《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4.浅谈南北方方言对高中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以广东方言和东北方言为例5.东北方言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其应用研究——评《东北方言与文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流行语语音变异形式及语用效果分析

网络流行语语音变异形式及语用效果分析

网络流行语语音变异形式及语用效果分析作为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语音变异一直是比较直观的变异体现。

本文从语音变异的谐音变异形式入手,从汉字谐音、数字谐音、语码混合谐音以及方言谐音这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语音变异带来的语用效果。

标签: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语音;语用效果一、流行语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语的推陈出新一直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并折射出一定的时代特点。

作为语言输出的一部分,新词语的推广传播往往要经历一个检验的过程。

由于流行性就是流行语的本质属性,所以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或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或是被接纳,即进入一般词汇。

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产生、消失或被接纳都有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或者说短暂性是流行语时间性的一个特点。

同时,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群众喜欢用的。

流行语的高频性是在跨越一定地域性的基础上,在社会方言的层面上具有的高频性。

二、语言变异概述语言变异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语言学家William Labov提出的,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理论。

语言的变化离不开语境的变迁,语域的转移,更离不开语言系统自身复杂的构成因素。

因此,拉波夫的语言变异理论否定了语言系统同质说,强调语言的有序异质性,即语言系统不是一种统一的“质”,而是由若干不同的“质”共同构成的。

这种“质”是从语言系统的属性和功能的角度上对语言性质的一种认定,是语言变体的一种成分体现。

语言变异是一种偏离语言常规(linguistic norms)的语言形式。

当言语交际中语言的表达效果比较突显时,这一语言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比较复杂特殊的语用要求,所以语言变异的应用领域从文学作品到广告用语再到日益更新的网络语言,这些在强调突出的语用效果的领域中尤为广泛。

近些年来,由于网络通信服务的快速提升,人们信息交流的平台也在不断的扩大,从早期的贴吧交流到腾讯QQ交流,从博客交流到微博交流,从静态文字交流到动态图片交流,从无声交流到随处可喊话的语音交流,从电脑媒介交流到手机媒介交流,甚至现如今成为人们网络交流的主要渠道的微信交流,这些交际的场合和方式的变化总是在给予语言更广阔的变化空间,让常规中无法达到突出语用目的的语言在交际中进行变化并重塑自我的特征,产生变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的必需品。

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网络交流,丰富了网络生活。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在简要阐明网络语言的概念基础上,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语言特征,继而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从而为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原因网络语言是一种随着网络发展而出现的新式语言。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已成现代生活交流溝通的主要渠道之一。

网络语言使用的日益普及化,加速了社会变迁,特别是交流方式的转变。

与传统的面面沟通或缓慢的书信相比,具有省时性、传递高效性、趣味性的网络语言更易获得民众的青睐,尤其容易受到年轻网民群体的追捧。

而随着网络语言的深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语言概述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交、娱乐、工作、学习、思考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也让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网络语言有两种形式,广义上是指既包括人们日常用语又包括专业术语在内的、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形式;狭义上则是指通过汉字、拼音、表情、字母、数字等多种形式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由社会变化而引起的一种语言变异行为,随着使用群体的增加以及固定逐渐形成一种语言现象。

2004年中国网民数量只有区区8700万人,而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4日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物质载体。

而网民数量的剧增,则为网络语言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保证。

网络语言继承了互联网信息传播高速便捷的特性,同时其简约化,形象化、直观化的语言形式更是符合处于快节奏生活方式中的人们对于文字的需求。

而互联网用户的全民化,年龄与生活、思维方式的差距使的网络语言也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

精选语言学论文题目336个

精选语言学论文题目336个

精选语言学论文题目336个学术堂为了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本站为大家特意收集整理了语言学相关的论文题目,总计336个,供大家参考,其中包含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汉语言学等类别的论文题目,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共同完善。

原文地址:/ptyuyan/36951.html1、普通语言学论文题目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论语言学研究的论域构成与价值流变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威廉·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论析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2、社会语言学论文题目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视觉语言学视阈下的聋人手语研究粤语提示词“呢嗱”的语用特点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跨语种交际中话语的解码--无共同使用语言前提下以俄汉语为例论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维度与向度马丁内的功能语言学体系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中西民族语言对话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从《正名》篇管窥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符号与跨文化交际网络时代的新“语言”--网络语言现象分析网络流行语研究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俚语与美国文化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礼貌角度对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的动态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综述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公益广告用语的社会语言学探析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试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权势关系与话轮转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的会话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微博语言研究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门”后的思考:“××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3、应用语言学论文题目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论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法的关系语言的机制与第二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中几组二分概念的评价与反思认知语境视角下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研究从语言的同一性与特殊性看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韩礼德的机器翻译思想初探翻译中的语言刍议探究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普通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英语语言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探究试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20年来中国“应用语言学”内涵研究述评结构主义在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应用与应用语言学语境顺应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现代汉语欧化与翻译策略之综合研究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及英汉翻译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20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作为应用语言学分支的对外汉语教学应用语言学热点及前沿问题探究从《语言文字应用》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谈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的定量型研究方法外语教育语言学理论建构的设想从网络语言研究看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和性质中英文应用语言学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分析与对比关于复杂系统与应用语言学--拉尔森·弗里曼访谈国内法律语言学研究状况分析综述从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看我国英语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博士论文文献综述的体裁分析“应用语言学”与“语用学”术语辨析20年来中国“应用语言学”内涵研究述评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问题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英语阅读能力及其测试:理论与实践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及运用应用语言学论文各部分中的高频词块分析基于英语学习策略的多维研究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四词词串的研究4、比较语言学英汉主语和话题使用方式的对比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论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英汉书写系统比较与普通语言学再思考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透析英汉对比、汉语危机和语言理论话语权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与比较语言学新时期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顾历史比较语言学新语法学派在语言学史中的地位英汉语语法的临摹性和意象性对比英汉对比语言学在我国的最新发展十九世纪中外语言学比较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汉英网络语言比较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类型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启示重建西方对比语言学史--洪堡特和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状况考察与分析英汉文化动物词语的内涵差异对比分析试论对比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以“一”到“十”为中心汉英颜色词文化学探析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蒙汉语色彩词“白”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的对比分析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不同的象征意义谈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中日文语序对比分析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漫话俄汉成语语义及结构的对比分析当代比较语言学与原则-参数理论中日趋向动词的比较研究关于英汉对比词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汉维颜色词对比研究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演变比较研究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的中西语言比较研究及其影响英汉对比研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评《汉英语对比纲要》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运用从成语看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跨文化的对比语言学浅论满蒙谚语与文化的关系及特点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言的任意性汉日反义词的对比研究汉藏语系诸语言关于动物量词“头”的来源从英汉比较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习语特征英汉语味觉词“酸”的语义特征之比较英汉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研析汉泰语音对比研究与语音偏误标记分析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兼从产生背景,出处,构词法,修辞法与汉语比较德语状语从句、英语状语从句与汉语偏正复句的对比研究5、心理语言学论文题目语言态度对语言行为的影响《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人类语言的精神导航:汉语视角--论洪堡特语言思想的时间轴和空间轴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对比汉英语言差异的蕴含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汉英禁忌语的文化对比分析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语言输出过程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年龄与二语习得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任务型方法国外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究的方法进展与启示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嬗变研究词汇联想与心理词库:词汇深度知识研究现状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形容词、动词重叠对语义认知的影响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二语习得年龄与高熟练度中英文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输出假设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从双语心理词汇结构论述词汇学习策略英语会话中沉默的研究试论句子理解中几个主要的心理语言学模型乔姆斯基心理语言学理论概述英语复合词在英汉心理词典中存储单位的实验研究心理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中式英语成因汉英人名姓氏的文化心态、来源与命名习俗探微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相互解释初探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变异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影响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因素的心理语言学分析认知心理视角下的听力教学策略英语听力及其心理语言学依据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第二语言心理词汇表征学习主体的认知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6、汉语言论文题目汉字是汉语之魂--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现代汉语数量表达问题研究结构主义视阈下的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象声词的语言性质和运用特征语言科技新思维与汉语史研究的现代化基于语言经济原则阐释下的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途径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角度看汉语补语问题从洪堡特论汉语语法看汉民族文化精神“字本位”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转向汉字是汉语之魂--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中文危机拷问语言学理论关于古代汉字所体现的语言与意义的关系问题的一点思考洪堡特对汉语及汉民族精神的错误论述民族精神决定汉语的价值取向--洪堡特语言学评介浅谈汉语的句子类型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舌尖后音的语音变异研究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从东方学到汉学--艾约瑟的比较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现代汉语“才”与“就”的母语习得我看汉语的词类汉语体貌系统研究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论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常见偏误分析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汉语构词法研究述评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我国近十年来汉语阅读障碍研究回顾与展望泰国汉语快速传播模式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关注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的研究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汉语言隐喻特质现代汉语歧义研究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汉字背景与汉语认知汉语篇章分析的兴起与发展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关系浅析汉语称谓的文化透视汉语“通用”社交称谓语的语义研究7、其他语言学论文题目从学理演变视域看20世纪俄罗斯语言学的发展阶段英语语言学课程动态评价探究苏联语言学汉译历史分期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问题小论林语堂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播谈公文写作中的“死线抽象”现象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关于语言学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试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荀子对语言的约定性与强制性的认识商务英语文体风格和语言特点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分析从暧昧表达看日本人的“和”意识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从敬语表达看日本人的敬语意识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中国式英语现象的多角度观察和思考论量词的合并与简化广告语言的间接表达近十年大学英语阅读策略研究综述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实验语音学、生成音系学与汉语轻声音高的研究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范围及其语义功能分类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语言接触中的文化潜移与认同法语保护政策对我国语言政策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
摘要:本文通过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网络语言进行语音和语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弄清其方言成分和来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

关键词:方言网络语音现代语言学理论
网络语言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有些与地域有关,有些与时间有关,有些与创造者的教育程度有关,但都容易打上方言的烙印,值得我们从普通语音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去认真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借词、符号、方言等诸因素进行研究,从中可以发现语言演变规律,可以看出社会对语言的巨大影响,极大地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

一、从方言词汇到网络词汇
网络上的词汇或多或少与其方言有关,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音,都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来。

如网络词语“冷松”就是西北方言,意为“竭尽”的意思;网络上把“我”说成“偶”,也是与西北方言有关,今陕北人就是这样说的,是典型的方音词汇。

但一经创制,因其具有新奇、趣味的特点,而迅速风行于网络之中。

那么网络上为什么把“喜欢”叫成“稀饭”?这也与方言因素有关。

在四川、重庆等地区的方音中,f、h 不分是很常见的,如把“菜花”说成cai fua;把“开会”说成kai fei,那么把“欢”说成“饭”(fan)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在始创者看来,这样说还有点创新和戏谑的味道,别有情趣。

网络语言“木油”表示“没有”,来自于南方方言,南方方言中“木”与“没”都是入声字,甚至两个字是同音字,在很多入声方言中两个字完全同音,所以不可能产生于北方方言之中;网络语言“色友”的结构相当于“驴友”,其谐音是“摄友”,既然用“色”谐“摄”,应是无卷舌声母地区之人所为,决非华北或东北人所为;网络语言“好康”一词的意思是“好处”,源自闽南话,在台湾的综艺节目中经常出现这个词语。

据普通语言学理论,方言中的词汇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而可能进入通语词汇系统,就像北方话的“忒”;西南官话的“搞”、“啥子”;粤方言的“垃圾”等词语一样进入了汉语普通话词汇体系。

网络语言有部分来自于方言,但它更多的是猎奇,追求的是刺激与幽默,这与网络主体是年轻人有关。

二、方言语音的简略形式
网络语言当中有很多简略形式,即用拼音字母来表达一定的内容,虽然很简略,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方言成分。

如在网络上用bs/BS来表示“鄙视”,从方言上来看,应该是北京及东北方言区的人所为,因为在南方很多方言中甚至在西南官话中“鄙”字读送气音声母p,而不是不送气声母b;但是如果是说成“B4”,那就不是北方方言区的人的所为了,因为把“视”(shi4)讲成4(si)肯定没有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

三、数字网络语言的方音成分
关于数字网络语言,我们一般是很难看出其方言语音成分的,但是也有很多阿拉伯数字只是用来表音的,如438(死三八)、56(无聊)等等;当然也有只用来表意的,如:286表示反应慢,现在很少说了。

很多数字网络语言一般是谐音,例如9494表示应和的“就是、就是”。

这种情况除了重庆等少数地区以外都有可能,因为重庆把“就是”发成dou si,而非jiu si;数字网络语言7456谐音“气死我了”,不管是南方没有卷舌声母还是北方有卷舌声母的地方人都可以这样说,因为数字“四”与动词“死”都不卷舌;847表示“别生气”应该就是来自于南方没有卷舌声母的方言区域,因为它用4(s)来表示生(sh);而987表示“就不去”之类用7谐音“去”的应该产生于南方方言或西南官话,他们把“去”读为qie,与7的读音qi接近。

再如748(去死吧)、874(不去死)、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也是产生于南方方言,因为南方方言包括西南官话一般都没有卷舌声母,所以才用3表示
“生”,用4表示“世”。

四、外文网络语言的方音成分
网络语言中有很多来自于西方语言文字,我们可以从其翻译的语音看出译者的方言成分,也可以从使用的场合看出其方言成分,如英语Gay指的是“男同性恋”,也有人写为“基”。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用“基”来表示男同性恋的首创者一定是个粤方言区的人,至今广东方言还把“基”读为gei。

其实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很多来自于西方语言的词汇进入汉语都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e-mail),又如上世纪早期广东人把英语词语handsome译为“咸水妹”,就说明其方言中“咸”不读xian而读han,没有卷舌声母(用“水”译s)等。

五、活用汉字的网络语言
网络上有一些对汉字的拆借或者借用而形成的流行词语,我们也可以从中分析其方言成分,追溯其来源。

网络上从本世纪开始出现对汉字进行拆解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其作用应该与表达婉转有关,如把“好”叫作“女子”;把“强”叫作“弓虽”,这应该与汉语的双音节化有关,如果只说一个字,既不美观,也不响亮,达不到较好的视觉效果。

当然,这样拆开有时还可以表达反讽,显得比较含蓄。

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是“宅女”、“宅男”之类的词语,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在关爱的目光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由于刚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舞台,比较封闭,一个人在网络世界里自娱自乐,因此才产生这样的词汇,成了这部分人群的代言词。

最初产生的是“宅女”,随后,由于国人的二元对立观念而产生“宅男”一词,并迅速传播开来。

这两个词语也是来自于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等区域一般都不说“宅”了。

“山寨”一词老是让我们想到假冒、仿真,出现的形象是深山和村寨,它来自于广东方言,是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由于是源自于偏远的山区小寨,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其主要形式是: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广泛涉及通信产品、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山寨”一词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而且十分受群众们的喜爱,传播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网络词语“雷人”这几年风靡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被雷到”的现象出现,其最初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讲的是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的代名词。

有些网络语言还与事件有关,当社会上发生某个事件时,其中的人、事、语就有可能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如“打酱油”一词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

当被问及对艳照门的看法时,受访人的回答是:“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现在在网上一般用它来代替“路过”的意思。

网络语言追求的是新奇、形象,因此有些网络词汇淘汰得很快,比如前几年使用频率很大的“菜鸟”等词现在很少使用了。

而在网络语言中,因为符号具有比较简单、便于操作、可迅速回复的特点而使用频率校大,受很多网民的喜爱。

根据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的发展有语言内部的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从社会方面来说,语言的变化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语言的发展;第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也能推动语言的变化;第三,民族、社会之间的接触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对网络语言而言,上面几点都可以在其中反映出来。

首先,正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次,因特网的使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子,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更加便捷,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影响更大了,容易产生和流行新的
网络语言;最后,社会的统一与繁荣也是网络语言兴盛的一个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允许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影响,从而构建了多元的文化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