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媒介的社会发展空间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作者:黄樾庭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出发,根据其当前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学者数量、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自从女性主义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被引入我国以后,就开始逐渐得到我国各个领域学者的关注,从而在政治、哲学、文学、社会以及历史学等领域中纷纷兴起了女性主义的研究思潮,但新闻传播学领域对其研究还较为稀少,因此,在新闻传播学中研究女性主义对整个新闻传播学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女性主义其本质是一种西方的社会思潮,在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得到实施,关于国外女性主义的相关文学理论和艺术电影,便得到了我国文学艺术领域学者们的引进,到了1994年前后,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也开始被纳入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并迅速在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研究地位。

女性主义又可以被称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大陆现有的新闻传播著作中,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的完整介绍向对较少,更多西方女性主义学派的介绍还是来源于社会学、文学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之中,由于女性主义自身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因此在其逐渐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领域也出现了女性主义的多种流派分支,并提出不同的女性主义主张。

我国常见新闻传播领域的女性主义流派有:自由女性主义流派、激进女性主义流派、马克思女性主义流派、社会女权主义流派以及精神分析女权主义流派和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等[1]。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的现状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的研究著作相对较少,大多都是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研究思想的移植,带有一定的启蒙性和实用性,由于女性主义在西方的整体语境下社会性别的概念建立在男女对立的基础上,普遍认为在社会的现实中,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以此来改变西方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打造女性报媒的“三度”空间

打造女性报媒的“三度”空间

存 在 了 。对 于 报 纸而 言 ,我 们 要 做 的 ,是 先 找 出各 种 不 同 类 转 变 。
特 征 的 读 者 群 体 ,然后 以 最有 影 响 力 的 针 对 性 内容 去 聚 合 在坚 守 女 性 角 度 的立 足 点 上 ,女 性报 媒要 进 一 步 拓 展
同 一 特 征 的 族 群 ,满 足 他 们 的 阅读 需 求 ,以及 追 逐 他 们 的 生 存 空 间 ,就 必 须 以广 泛 的 社 会生 活 为依 托 。女 性 报 媒 不
新 闻 时效 性方 面 的先 天 弱 势 , 而 避 免 了 与 网 络 的 正面 交 从
坚守女 性 角度 是报 业市 场细 分的 要求 当今传媒 的 锋 ,形 成一 种 错 位 竞 争 的 态 势 。只 有 坚 持 “ 性 角 度 ” 女 ,走
竞 争 格 局 已经 发 展 到 读 者 细 分 市 场 阶 段 ,这 场 以 目标 受 众 适 合 女 性 报 媒 发 展 之 路 ,才 能避 免 同质 化 竞争 ,实现 差 异 为 主 要 争 夺 对 象 的 “ 闻战 ” 在各 大 城 市 的报 业 市 场 日趋 化 生 存 ,站 稳 市 场 的 一 席之 地 ,并 逐 步 利 用 自身 的优 势做 新 白热 化 。通 过 对 受众 市 场 的细 分 来增 加 媒介 经营 目标 的精 大 做 强 。 确 性 ,成 为 媒 介 确 立 竞 争 优 势 的基 本 出发 点 。在 国 内报 业 生 活 广 度是女性 报媒 生 存之 源 市 场 ,女 性报 媒 正是 以 目标 读 者 的 指 定 性— — 目标 读 者 绝 大 多 数 是 女 性 , 占据 着 一 个 不 可 或 缺 的 细 分 市 场 。 中 国媒 体 的 发 展 过 程 实 际上 已深 度 整 合 到 中 国社 会 的 发 展 过 程 之 中 ,生 活 服 务 类 信 息 的 需 求有 其深 刻 的 内在 动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嫁得好”的性别话语,并通过各种媒介样态如婚姻家 庭剧、征婚节目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一话语 中,女性的素质被分割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体主 义原则的现代竞争能力,即所谓的“干得好”。另一 个是基于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附属角色的定位。即所 谓“嫁得好”。田 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关 系模式,两性关系上主张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等级 模式,形成了男性承担养家责任、女性相夫教子的社 会习俗。女性个人的能力不被重视,反而以女性婚姻 的对象衡量女人个人价值。
可见与不可见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9女性

刘利群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
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 作者认为"-3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 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 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பைடு நூலகம்介现实错位”。
【关键词】
中国媒介;女性研究;社会性别;显性;隐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环境和拟态环境共同呈现的时 代,一个媒体建构与真实现实相互作用的时代。在这 个时代中,海量的复杂信息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 知和行为,同时也颠覆着新闻教育强调的所谓“眼见 为实”。尽管传媒建构的“真实”都是来源于社会现 实,但我们常常发现,这种经过传媒建构的拟态现实 似乎比现实更加逼真,更令人相信。 传播学教材里有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朋友问他 的父亲,如果一棵树倒了,媒体没有报道出来,这棵 树算不算真的倒了?这个看似童言无忌的稚嫩语言反 映出深刻的传媒逻辑:在一个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 可见还是不可见,并非仅仅取决于个体的物理形态, 而取决于被媒介呈现的虚拟镜像形态。 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发轫于1995年北京世界妇 女大会,这一研究不仅是女性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 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流派;不仅是中国学术研究的重 要领域,也是世界范围的重要研究议题。媒介与女性 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 果,但另一方面,这一研究依然在传播研究中属于比 较边缘的学科,聚焦于这一领域的学者还比较少,而 且,对于中国媒介与女性的发展现状还缺乏系统的梳 理和深入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希望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 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 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 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一次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努力 去发现和阐释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中的事件与事 实,行为和理论,勾勒出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状态的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东北农村女性作为特定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群体,其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特点。

这些形象不仅是媒体塑造的结果,也是女性自身文化意识与身份认同的体现。

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过程,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期为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二、文献综述关于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

但在特定地域,特别是东北农村这一背景下,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尚显不足。

已有的研究表明,媒体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女性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追求。

因此,对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群体的文化身份与自我表达。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体中的形象表现;其次,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东北农村女性的实际看法与行为数据;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体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四、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1. 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中,首先体现在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上。

她们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从而形成独特的媒介形象。

这种形象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表达。

2. 身份重塑与社会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她们开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在媒体中,她们的媒介形象也逐渐从传统的家庭角色转变为具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女性形象。

这种身份的重塑,不仅体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追求,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五、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特点1. 多元性东北农村女性的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她们在媒体中展现了不同的角色:有勤劳朴实的家庭主妇,有独立自主的创业者,还有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等。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深入,农村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呈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尤其在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期为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村女性形象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中得以展现。

然而,这种呈现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偏见。

对于东北农村女性而言,其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关系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女性自身权益的维护。

因此,研究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对于推动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社会对农村女性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以往研究多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农村女性形象,而从媒介传播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媒介中的农村女性形象,但针对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显不足。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受到地域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深度访谈、观察法和内容分析等。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了解东北农村女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次,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法收集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资料;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和分类,分析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

五、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具有独特的自我建构特点。

她们不仅代表着地方文化的传承者,还体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独立和自强。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背景下,东北农村女性形成了坚韧、勤劳、热情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在媒介中的呈现反映了她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追求。

六、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方式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视节目、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了东北农村女性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

1949—1966年人民日报对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探析

1949—1966年人民日报对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探析

第12卷第9期Vol.12 No.91491949年至1966年是在毛泽东领导下探索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七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重要阶段,各项法律和政策相继颁布实施,用以维护妇女的权益。

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

”宣告了新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各方面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1950年4月1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保护妇女权利的基本原则;1959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的完全平等[1]。

法律、政策对女性各种领域的赋权,使女性的地位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从私人的家庭空间走向了社会的公共空间,女性对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升高。

中国共产党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各阶层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尽力避免让女性陷入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歧视。

本文以人民日报为研究案例,揭示在新中国妇女运动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在女性媒介形象建构中呈现的特点,探讨女性媒介形象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及重要意义。

一、1949—1966年人民日报女性新闻报道相关情况分析(一)样本选择人民日报于1948年创刊,1949年8月1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反映党和国家声音、传递党的最新思想理论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报纸。

作为具有强影响力及巨大发行量的权威主流媒体,人民日报通过多篇女性新闻报道,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时的受众的性别价值观。

本文选取1949年至1966年每年3月8日妇女节当天人民日报的女性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案例。

经统计,样本时间段内共有相关报道213篇,仅将塑造女性形象或通过女性事迹展现女性特质的新闻报道作为本文样本,共计175篇。

从媒体角度看如何宣传知识女性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

从媒体角度看如何宣传知识女性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

从媒体角度看如何宣传知识女性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摘要]知识女性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很多媒体宣传中,对知识女性进行了媚俗化处理、低俗化描写以及恶俗化隐喻。

塑造新型知识女性,需要媒体多让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亮相。

[关键词]知识女性;性别意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一、映衬下文明的美丽星空——知识女性在社会、文化、家庭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知识女性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并且以从事脑力劳动为职业的女性。

知识女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刻苦的钻研精神、精湛的业务、骄人的科研业绩彰显了她们的才华和价值,知识女性不愧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伟大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的天空闪烁颗颗明星——知识女性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女性的作用:“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1]自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女性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挣脱了传统的束缚,进入社会后,选择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在历史的天空下,近现代许多优秀的知识女性的形象熠熠生辉,以林巧稚、林徽因、宋庆龄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女性,“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在自己的领域开一代新篇,令人钦佩。

(二)姹紫嫣红花盈树——知识女性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持中国知识女性实现了女性角色的突进,在参与社会各方面建设中展现出来的勃勃生机,显示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现在已很难想象没有女性参与的文化建设,以文坛为例,在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女作家,为世人奉献了一部部别开生面的作品,如丁玲、杨绛、张洁、王安忆、池莉、方方、铁凝,数不胜数,女作家的实力已经分去了文坛的半壁江山。

她们以鲜明的女性特征描写女性世界,关注生命的存在价值,讴歌自强不息的奋斗以及崇高的理想。

她们塑造的形象,高扬理想的旗帜,坚持社会的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传统,是对理想的升华,也是传递正能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

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

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摘要:本文聚焦“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和“媒介传播内容中的职业女性”,结合女性对媒介活动的参与程度、媒体社会性别意识呈现状态、媒体的女性形象表达方式等内容,对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

此举关系到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的精神成长和自由人格塑造,有助于她们在逼仄环境中,认清现实处境,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传播媒介职业女性形象分析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上,把“妇女与媒介”确定为推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

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

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否定妇女独立人格等性别歧视现象。

”十多年过去了,纲要的推行力度是否尽如人意?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否已经消除?在多元媒介的社会中,女性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话语权?我们将聚焦“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和“媒介传播内容中的职业女性”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这是个多元媒体共存的崭新媒介时代,各类媒体为职业女性提供了比往昔更多的就业机会。

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从数量上看,已经占据了媒介工作的半壁江山,但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地位得到了提升,女性对媒介活动介入的广度和深度始终不容乐观,媒介领域中的性别歧视和贬抑正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产生着影响。

一)地位趋边缘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了“把关人”这个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能否成为媒介行业的“把关人”,能否位列行业领域的决策层,这对保障女性从业者的行业地位、授予女性充足话语权和尊重女性视角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有统计数据显示:“媒体高级、中级决策层中的女性比例分别占4.4%和9.6%。

”[1]这个比例与已经“扛起半边天”的女性媒介从业者在数量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女性话语表达空间建构的媒介策略——基于《玲珑》杂志的考察

女性话语表达空间建构的媒介策略——基于《玲珑》杂志的考察

女性话语表达空间建构的媒介策略——基于《玲珑》杂志的考察姜卫玲【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玲珑》杂志迎合了彼时众多都市女性的现实需求, 无论是在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时尚装扮与社交娱乐方面, 还是在鼓励女子职业与爱国救亡方面, 都为她们打开了一扇可以观察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媒介窗口.作为一份完全商办的女性杂志, 《玲珑》采用的商业办刊模式给女性受众搭建了话语表达的媒介平台.同时, 杂志通过观照国内外女性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希望她们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重重束缚向现代性转型, 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女性话语表达空间的建构.%In the 1930 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hanghai urban culture, the birth of Linloon Magazine m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many young women in the city. Not only was it closely related to female life fashion and social entertainment, but also in the aspects of the women's occupation and encouragement of patriotism it opened a media window for women to observ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fully commercial female publications, its business publication model built a media platform for modern urban women's discourse expression. It hoped women can get rid of the heavy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ideas through reflecting the new lifestyle and life philosophy of wome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rocoss of transition to modernity. To some extent, it has constructed the space for female discourse expression.【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5)005【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玲珑》杂志;女性话语;表达空间;媒介策略【作者】姜卫玲【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7.5;C913.68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形态逐步确立,一种全新的都市文化在被称之为“时尚之都”与“东方巴黎”的上海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浅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浅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66浅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赵琳(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2206)2017年起,由于女性意识高度觉醒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增加,围绕广告和性别的讨论热度高涨。

[1]对广告中女性形象变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媒介性别偏见在我国的现状,也可为广告主提供新思路,避免触发消费者们敏感的神经。

一、广告中的性别偏见问题贝蒂·弗里丹(1963)的《女性的奥秘》,最早指出杂志中女性形象固化的问题。

此后,媒体的内容成为了女性主义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对媒介性别的探讨,首先要重新理解性别的含义。

盖尔·鲁宾(1976)认为,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角色认知产生的理解差异,是社会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对媒介性别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而媒介对社会问题的修正存在天然优势,[2]研究表明,积极的女性形象广告有助于减少性别偏见。

[3]二、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一)形象逐渐多元初期,“女主内”的思想和男性的经济优势,导致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场景多为家庭。

在威力洗衣机(1984)的广告中,就出现了勤劳的主妇形象。

[4]90年代,改革深化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的机会,就业比重大幅增加,广告中也出现了职业女性的形象。

2002年的雪碧广告中,女主角于写字楼内处理工作,就树立了女性追求事业的独立形象。

21世纪初,为吸引消费者目光,性感女郎的形象出现。

海尔09年发布的广告中,就仅有对女主角外貌的展现,缺乏对商品的介绍。

如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立体,对“大脑性感”的认可也是对女性的高度认可。

(二)从注重外表到关注其他1997年,李雪枫发现:87%的人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用“年轻漂亮”等词语表述。

[5]王眉则梳理了九十年代《读者》、《家庭》等杂志的广告,发现:数量上,女性广告大幅增加,部分科技产品的广告也出现了女性形象;而内容仍关注外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可见。

今天的广告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在,去年妇女节天猫就选择了任素汐、辣目洋子及蒋勤勤三个年龄段的女性,打破了对女性的标签。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镜像功能。

我们将通过历史与社会的双重视角,对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呈现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女性形象如何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并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的文化观念。

我们将首先回顾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历史变迁,从早期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到近年来逐渐多元化和平等化的趋势。

我们将关注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女性地位的提升、性别观念的转变以及大众媒介自身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如何成为文化的镜像。

我们将探讨女性形象如何反映社会的审美观念、性别角色期待以及价值观,同时如何通过媒介的塑造和传播,对公众的文化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我们将对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如何在媒介变革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和平等化,以及如何通过媒介的力量,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为我们理解性别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推动媒介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二、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历史演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呈现也经历了显著的历史演变。

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性别观念的变迁,也体现了媒介自身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和解读。

在早期的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刻板地描绘为家庭主妇、母亲、情人等角色,她们的形象往往被局限在家庭生活的小范围内,缺乏独立的社会身份和职业形象。

这种描绘不仅限制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塑造,也束缚了女性的自我认同和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20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这一变化也在大众媒介中得到了反映,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独立化的趋势。

探索中国当代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

探索中国当代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

不应由大众传媒 当做金科玉律或者是屡试不爽 的黄金法则去加以
强化 。
目前 国 内的 不 少商业 性 的女 性 网站 , 同程度 地 存在 “ 性 网 不 女 站 男人 办 、 女性 网站 男权 大卖 场 ” 的现 象 ; 且 各 种综 合 网 站 女性 而 栏 目 、 频道 仍 然 没有摆 脱 “ 人味 塑造 ” “ 女性 女 、主题 八 卦 化 ”“ 、 美女 妖 魔化 ” 的这 种俗 套 的传 播 模 式 ; 类 电视 剧 依 然充 斥 着 “ 强 人 各 女 中性 化 、 家庭破 裂化 ” 主题 设 置 模 式 , 且 也缺 少对 男权 意 识 的 的 而 质疑 和 批评 ; 并且 在 各 类新 闻 报 道 、 影视 剧作 品 中 ,美女 易 堕落 、 “ 堕落 皆 美女 ” 的议 题 设 置 , 有着 以偏 概全 、既 消费 又 贬低 ” “ 的妖 魔
1 . 2对女 性 受众 的奴化 策略 。
如 “ 人味 塑 造= 力女人 ” “ 强人 = 独 、 幸福 ” “ 女 魅 、女 孤 不 、 关女 =
妖魔 ” 等极 为典 型 的思 维 强化 。这 些话 语 需要 我们 去 辩证 对待 , 而
当下中国大众传播领域中 ,既包含了传统中歧视女性的各类
1 . 些广 告. 闻 报道 内容 含 有对 传统 女 性角 色 的强化 和 定 1一 、 新 型一 “ 贤妻 良母 至 少” 唯 审 美对 象 至 上” 无视 新 时 代女 性 的 唯 与“ , 多 元化 追求 , 视 了女 性作 为独 立 主体 的 生命 价值 、 会价 值 以及 忽 社 自主 追 求 自愿 选择 的权 利 。 各种 媒 介广 告 复 制 着“ 男主 外 、 主 内” 统社 会 分 工 角色 模 女 传

媒介 权力 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媒介 权力 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第一节中国女性媒介 形象变迁的社会、历
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节社会环境变化 与国家对“男女平等”
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中国妇女》 杂志构建的女性媒介 形象分析
第四节社会性别话语: 男女都一样——“男 性化”女性气质的形 成及分析
第二节 《中国妇 女》杂志构建的女
性媒介形象分析
第一节社会环境的 变化与社会对“男 女平等”思想的反
消费社会中男本位的大众文化将男性与女性置入了“看”与“被看”的模式中,女性成为被男性所观看的审 美客体、观赏对象。当女性仅仅成为被看对象时,其观赏性成为衡量她们价值的唯一标准,女性的独立人格、自 我意识和创造性就被抹杀了。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 量。”

第三节社会性别话 语:男女不一样— —“女性”气质的
形成及分析
第二节 《中国妇 女》杂志构建的女
性媒介形象分析
第一节社会环境变 化与社会对“男女 平等”思想的理性
思考
第三节社会性别话 语:男女一样又不 一样——裂变的 “女性”气质分析
第二节中国妇女的 “被解放”和“被
平等”
第一节本书研究发 现
指出媒介不应是再现女性刻板形象的场域,而应该是承担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共识的传播机构。
性别差异程度与经济竞争力的大小直接相关。如果一个国家想要持续繁荣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女性必须得 到平等待遇。
目录分析
第一节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思路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四节研究对象
第五节核心概 念及界定
第六节相关理 论及探讨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感谢这本书,让我对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新闻看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化

从《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新闻看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化

声屏世界2023/2年份报道篇数百分比2012912.9%20133 4.3%20144 5.7%201568.6%2016710.0%2017912.9%2018710.0%2019811.4%20201115.7%202168.6%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从《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新闻看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化阴吴楚摘要:长期以来,女性长期处于被建构、被传播的非主体性境况之中,并与国家主流精神及价值伦理取向保持一致。

媒介在不断塑造与更新女性形象的同时,其话语所暗含的有关性别的叙述与想象,也构成了受众认知自身和世界,并用以支配性别身份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思维模式。

文章基于“女性与传播”的研究背景,探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新闻在女性整体概貌上的塑造及在男性霸权文化下体现出的社会性别意识,揭示中国女性在国家主流媒体中的话语地位,并就现在媒介对女性形象塑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人民日报》媒介形象女性形象主流话语女性历来被认为是“温柔的”“母性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在今天,虽然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也已拥有进入各类职业领域工作的权利,但在现实社会面前,其处境依旧不容乐观。

比如一些权威学者和媒体鼓吹“让女性回归家庭,重拾母职角色”,恢复传统性别秩序,挤压女性在教育、就业和社会中谋求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更多空间,实质是女性仍被迫蜷存于父权社会的抽剥之中难以挣脱。

女性媒介形象在长期的男性主流文化中被建构并失落于历史视域之外,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场的缺席”,因而很有必要正视和深思“女性与传播”的问题。

《人民日报》(2012-2021)女性新闻报道的基本情况样本选择及基本特征。

根据学界对女性新闻的分类,本文选取的女性新闻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类:以女性为新闻主角的新闻、女性特定议题的新闻以及从女性主场身份出发的新闻,同时剔除与女性有关的比赛公告、图片新闻等不具备展现女性特质的报道篇目。

经整理发现,《人民日报》在近十年间3月8日当天女性新闻报道总量为70篇,且每年报道的文章量在均值上下有较大浮动。

“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妇女媒介形象研究——新妇女的想象共同体

“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妇女媒介形象研究——新妇女的想象共同体


女 性文化 研 究 ・
“ 十 七 年" 时期 《 人 民 日报》 妇 女媒 介形 象研 究
新 妇女 的想 象共 同体
韩 敏
( 西南大学 , 重庆 4 0 0 7 1 5 )
[ 摘要] 新 中国初期 的各 项政 策与法律 的实施改变 了中国妇女的 生活空 间, 这群从 家庭 空 间走 向社会 空 间 的妇女普遍 面临社会 化的 问题 , 以《 人 民 日报 》 为核心 的群 众传播体 系所建构 的妇 女媒介形 象是她们进入 社会生 活的重要 参考群体。以新 闻框 架为基本分析理论 , 梳理“ 十七年 ” 时期《 人 民 日报 》 所建构 的妇女媒介 形 象, 可以 探 寻以《 人 民 日报》 为代表 的主 流政 治文化是 如何 生产新 中国新的历 史主体—— 新 中国妇 女的 , 同时也 可以厘清
Abs t r ac t: Th e i mp l e me n t o f e v e r y p o l i c y a nd l a w c ha n g e d Ch i n e s e wo me n’ S l i v i n g s p a c e,i n t h e e a r l y t i me a f t e r t he e s t a b l i s h me nt o f P e o p l e’ S Re pu b l i c o f Ch i na .T ho s e wo me n,wh o s t e p p e d i n t o t h e s o c i e t y s p a c e f r o m t he f a mi l y s p a c e,we r e c o n f r o n t e d wi t h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b l e ms . Th e me d i a i ma g e s,c o n s t r u c t e d b y t he ma s s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wh i c h Pe o p l e’ s Da i l y p l a y e d a k e y r o l e,we r e a n i mp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g r o u p f o r t h e m t o e n t e r t h e s o c i e t y s p a c e .T hi s p a pe r ma d e u s e o f t h e a n a l y t i c a l t h e o y r o f n e ws la f me a n d a n ly a z e d wo me n’ S me d i a i ma g e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b y Pe o pl e’ s Da i l y d u in r g t h e t i me o f“ s e v e n t e e n y e a r s ”.i n o r d e r t o in f d o u t h o w t h e ma i n s t r e a m 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e

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现状分析作者:赵博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2期[摘要]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

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

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媒介女性形象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10-02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性别冲突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

在旧时的中国,在“封建专制”和“儒家文化的性别秩序”的长期影响下,女性处于屈从地位,备受压迫和凌辱。

“重男轻女”的思想以不同方式出现。

社会上对女性的歧视表现在家庭、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层面。

[1]1949年以后,对妇女的封建压迫和奴役得以结束。

与西方妇女解放历程有所不同的是,此时的中国妇女解放是随着中国无产阶级的解放而解放的。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阶级解放的前提,必须是妇女先解放。

中国共产党在此观点的影响下提出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利用政党和政权的强力予以推行”,“将男女平等思想形成制度”,在实践中进行推广,使得“男女平等思想具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2]。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国家紧接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动员女性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建设,提倡“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到”。

一时间中国妇女的就业率大大提高,随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时的妇女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热情。

这一时期的“男性”和“女性”被政治话语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而且借助于有力的政治宣传运动深入人心。

[3]此时官方媒体宣扬的“铁姑娘”形象是对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弱女子”的形象的直接的否定。

中国媒介女性形象浅析

中国媒介女性形象浅析

中国媒介女性形象浅析【摘要】“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成的。

”(波伏娃)现代大众媒介,就是在运用“男权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参照标准塑造女性的形象。

许多电视、广告、等媒体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

所谓大众媒介所传达出的大众意识,归根到底,不过是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在媒体中难以得到平等、公正、全面的展现。

【关键词】媒介;女性形象近年来,女性在媒介中出现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媒介对于女性形象的展示。

一、中国媒介女性形象现状以下将主要论述中国女性在报纸、文学作品、广告以及电影这四种媒介中的形象的现状。

(一)电影中女性形象分析(从电影导演的性别角度论述)1、男导演男导演的作品,很大部分将女性塑造为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和想象的女性形象。

男性导演怀抱理想主义情怀和男性审美来塑造完美女性。

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影片一开始便是七个呈现在男性欲望目光中巩俐的特写镜头。

而女人的登场,不仅成功地解脱了女性悬置于历史父子场景之外的焦虑,同时,想象性地释放、缓解了中国与世界、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巨大张力。

综观男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看出,男导演是用镜头讲述着他们所梦想的中国式“好女人”。

善良、美丽、温柔只是男导演对于女性的一种想象,一种关于贤妻良母、爱情至上的女性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毁灭,也意味着男导演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蒙昧无知,对于女性刻板成见的破灭。

2、女导演女导演是将自己的女性身份作为一种标志甚至优势。

她们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创作之中,以女性的细腻敏感来表现女人的丰富世界以及她们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并将自己的性别优势融入创作之中,甚至对自身所在性别群体的关注以及自身的性别经验,创作了许多以女性为叙事核心的作品。

女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弱小,卑微,甚至受损伤的。

她们因其社会地位的底下而处于一种被观看的地位。

比如,在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自始至终执着地爱着一个风流成性的作家,但他却在她怀孕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生存,她做了交际花,依附于一个年轻军官。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神 、 重解 构 、 侧 注重 建 构等 方 面确 实存 在 着不 谋 而 合 , 女 性 在
主 义研 究 中 . 闻传播 学 理论 方 法也 有 导入 , 新 同时社 会 学 、 符 号 学 等学 科 也 多少 被 女 性 主 义借 鉴 吸收 , 因此 , 只 是 一 种 这
! !
国 内女性主 义媒介批评存在 的问题
口 姚 小 云
【 要 】 内女 性 主 义 媒介 批 评 仍 然 没 有 摆 脱 对 西  ̄- 性 主 义 媒介 批 评 的理 论 范 式 、 究方 法和 研 究成 果 的 摘 国 -- k 研
移 植 以及 对 女 性 主 义 文 学批 评 的延 伸 和 借 鉴 。 因此 , 中 国 , 性 主 义 媒 介批 评 的相 关研 究 始 终 面 临 着外 来理 论 在 女 本 土化 的 问题 。 综观 相 关的 研 究 , 现 在 实际操 作 中存 在 部 分 仍 需界 定的 问题 ; 时 , 以 回避 “ 来主 义” “ 发 同 难 拿 与 移 花接 木 ” 痕 迹 ; 的 另外 , 刻 板 印 象 下 , 盖 棺 论 定 ” 象 比比 皆是 。 本 文就 围绕 上 述 三 方 面 问题 展 开 分析 与探 讨 。 在 “ 现

批评 视 角。 目前 , 内对于 有关 女 性 主义 媒介 批评 的研 国
究 来 源 存 在 两 种 说 法 : 种 认 为 女 性 主 义 已 开 始 成 为 媒 介 批 一 评 的 一 个 独 特 视 角 :1 一 种 认 为 女 性 主 义 批 评 成 为 媒 介 批 评 [6 1 4 的 一 股 重 要 力 量 。翻 述 两 种 观 点 虽 然 结 果 都 是 通 向 女 性 主 上
以及彼 此之 间存 在 互补 性 , 得 女性 主 义 与媒 介批 评 走 向 融 使 合 。 这 种说 法是 不严谨 的。女性 主义 与媒介 批评 在 批判 精

“十七年”《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十七年”《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十七年”《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中国最早创刊的妇女主义杂志,《中国妇女》杂志影响了几代中国女性,对于推动中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争取平等权益、加强自身价值认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作为杂志的一种视觉元素,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的设计不仅直接影响着杂志的销售和传播,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研究将选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于该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的分析和解读,探究其所代表的时代背景、社会变迁以及女性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加深对于中国妇女史、亚洲女性史以及全球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择从1980年至1997年,即《中国妇女》杂志十七年的封面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的构成和特点,包括形象的肖像表现、造型、服饰等方面。

(2)封面女性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时代背景变化,探究不同年代封面中女性形象的差异和变化。

(3)封面女性媒介形象所体现的女性身份认同问题,包括对于女性形象和女性角色的刻画,对于女性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反映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图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来说,研究者将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搜集和整理《中国妇女》杂志十七年期刊的封面,形成研究材料。

(2)分析每个杂志封面的女性媒介形象特点,包括形象的肖像表现、造型、服饰等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其背后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变迁。

(3)对于封面女性媒介形象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角色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女性在该时期所具有的身份认同问题。

(4)通过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对于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探究。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取以下结果:(1)可以通过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的变化了解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和精神风貌。

女性媒介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惑: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

女性媒介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惑: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
第 2 3卷
第 6 期



学Leabharlann 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I 23, . No.6
NOV 2 . 0 0 9
2 00 9年 11月
J u n l fHu a ie st ( o il ce c s o r a o n n Un v r iy S ca S in e )
战 , 性传 媒在 发展 过 程 中仍 存 在 不 少 问 题 。与其 他 大众 媒 女
介 一 样 , 们也 存 在 媒 体 定 位 、 格 定 位 、 众 定 位 、 场 竞 她 风 受 市
争 、 告 创 收 、 利 模 式 等 诸 多 方 面 的 问题 , 这 些新 闻 业 务 广 盈 但 范 畴 、 术 操 作 层 面 的 困 扰 均 不 在 本 文 考 察 的 视 域 内 , 文 技 本
女 性 媒 介 的 生 存 现 状 与 发 展 困 惑 : 社 会 性 别 视 角 的 审 视
李 琦
( 湖南 师 范 大 学 新 闻与 传 播 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408) 10 1
[ 摘 要 ] 当前 , 国女 性 媒 介 的 阵 容 日益 增 大 , 们 在 推进 中国 社会 的 男女 平等 、 护 妇女 合 法权 益 等 方 面都 中 她 维 做 了一 些 积极 有 效 的努 力和 探 索 , 数 千 年 男权传 统 文化 观 念 的束 缚 , 既 定传 播 制 度 的 框 架 内. 于 市场 力 量 的 但 在 由
wo e a d pr t c m n, n o e t wome n’S lga i ht . Ho v r owi o t e t ito f t a ii na o e to f e lrg s we e , ng t he r s rc in o r d to lc nc p i n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7中国女性媒介的社会发展空间刘 沁 李 琦摘 要:获得必要的资源和空间是任何一个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从宏观社会语境来看,中国女性媒介组织要获得长足发展与良性循环,必须拥有两大社会资源:一是要具备明确的女性主义立场,二是要获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渠道。

关键词:女性媒介;女性意识;社会支持;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I20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8)7-202-02作 者:刘沁,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琦,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82大众传播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但与此同时,大众媒介也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追求构建克服不平等的传播制度和传播行为的目标”[1],以促进男女平等与社会性别公正为终极使命。

女性传媒如何在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生存、发展、壮大,既是传媒自身发展的大事,。

从1982年《湖南妇女报》复刊至今,新时期中国女性媒介的发展历程不过20余载,其生存现状与理想状态亦相差较远,但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空间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正所谓挑战与机遇共生,困境与出路并存。

本文拟针对女性媒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展望和战略性的对策分析。

一 树立鲜明的女性意识,确立宽泛的女性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经验性存在,女性意识属于观念形态,不仅具有性别意味,还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意涵。

本文将“女性意识”视为“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或角度,即从女性的角度而非男权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妇女问题、男人问题、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2],也就是女性独立自主、自强自重的精神气质和男女平等、互敬互助的平权意识。

具体而言,女性意识应包括三大内涵:一是女性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并非男性的附庸;二是女性自身具有多种潜能,尤其在现代社会,女性应该是事实上也可以发展为多元的社会角色,而非仅仅是贤妻良母式的角色定型;三是数千年来,“男性优势”的基本观念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潜能常常在无意识中受到某种程度的压制,所以,我们需要对性别不平等保持一种性别敏感和性别自觉,以促进女性最终是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3]面对大众传媒对女性的歧视和女性报道的边缘化、泡沫化现象,要想保持大众传媒中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并不能寄托于社会上“女士优先”的绅士精神,而应来自传媒自身深层意识的彻底觉醒和成熟,来自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熟。

具体到女性媒介中,则是要找到被主流媒介所遮蔽的女性记忆和表达方式,从书写无性别体验到展示缤纷绚烂的极具女性意识的生命体验,方能更好地创造先进性别文化。

当今的大众媒介随处可见女人的身体和形象,但女人的出现并非为了女性利益的表达,而更多的是对性别陈规的再现和复制。

女人是“被看”的,被看到什么,被看成什么样,完全听凭男权意识的制控。

当然,男权意识并非只有男人才有,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自觉地在男权意识的窠臼中思维。

所以,女性媒介并不会因挂上了“女”字旗号就会自然站在男女平等的立场上来进行传播。

尽管女性传媒在本意上并未有对女性发展不利的明显用意,但传统惯习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在无形中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性别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性别间的话语权自然会毫发毕见地体现于传媒。

拥有巨大社会能量的大众传媒不仅能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也能改变女性对自己的看法。

“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女性,不是永远沉默着潜隐在历史的背后,就是被迫按照既定的话语模式发言。

”[4]女性媒介的兴起正是因为“我们希望为自己辩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被错误报道,这些已经蒙骗公众太久。

”[5]“优化妇女发展环境”首先要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近代妇女报刊自诞生之日起就鸣奏着男女平权的主旋律,曾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较大的社会作用。

在培育女性主体性,让女性成为思想的生产者、话语的言说者的新的时代语境中,女性传媒理应责无旁贷地将这一时代最强音奏响。

赋权、建立性别平等的文化、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是当前女性媒介的社会使命,而实现女性媒介社会理想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树立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确立宽泛的女性视角。

只有拥有了明确的女性意识,女性媒介方可向社会成员输入新的思想,以女性视角传递女性声音,反映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与抗争,帮助女性群体寻找到“自身感”,进而改变现实社会中广大妇女的生存境遇和人生命运以促进整个社会男女两性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二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获取广泛社会支持拥有明确的女性主义立场是女性媒介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而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则是其发展所需的外部保障。

传播社会学认为,依赖是双向性的,社会依赖媒介,媒介也依赖社会。

为实现社会理想,媒介必须得到社会所拥有的多方面资源的支持。

中国在性别平等立法、国家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建设上所做的一些努力都为女性媒介的发展与妇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和制度环202境。

但发展女性传媒的路径不仅是相应法律法规的设立和完善,还需在业务层面上做一些战略性的对策思考。

(一)设立女性传媒监测网络,建构多元化的监督女性媒介的社会控制体系。

构建监督女性媒介的社会控制体系就是加强社会动员,整合社会力量,完善对媒体的全面监督。

我们可联合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大专院校师生及妇女工作者等多方社会力量,建立制度化、多元化的女性传媒监测网络,形成政府、非政府、民间等多层次的,开放、稳定、有序的媒体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热线,保障大众监督女性媒体的渠道畅通。

成立于1996年3月8日的“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是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关注妇女与传媒的关系为旨归的公民社会组织,其在依托、利用现有政策和资源,促进媒体民主化方面的经验是可圈可点的。

但作为新生事物,“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其网络还未伸展到省、市一级,其力量还局限在舆论宣传和声讨上,对处罚尚缺乏实质性的措施和权力。

为此,政府和媒体应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和完善“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的评估机制,从标准、指标、奖惩等方面着手,科学设置“性别平等正面和负面报道率”等传媒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媒体监测报告,在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传媒决策者、为制定传媒监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6]对宣扬性别歧视、性别偏见和存在严重贬损女性形象的栏目或节目进行审查与监督,采取罚款、责令修改、停播、吊销许可证等断然措施,加强惩处力度,以真正达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

(二)建立妇联组织与媒体机构的联系制度,促进女性传媒与妇联工作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妇女的思想、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妇联的组织形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将妇女工作的触角伸向传媒,通过妇女媒介去影响、引导妇女,是今后妇联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充分认识妇女媒介对妇联工作和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各级妇联组织应把利用妇女媒介促进妇女发展纳入议事日程,要利用自己严密的组织网络和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加强与媒体机构领导层的交流沟通,争取传媒把关人的理解和支持,依靠传媒的传播活动来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实现妇联宣传工作社会化。

如可通过联合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活动形式,帮助媒体从业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全国妇联可与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设立“优秀女性传媒”、“优秀女性作品”等奖项,对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凸显男女平权意识的女性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予以褒奖;各级妇联组织的信息网络也要积极收集各行各业涌现的优秀妇女典型的宣传材料和妇女发展状况及其现实需求的报道线索,定期向女性传媒提供新闻素材以丰富其报道资源。

(三)妇女公民社会组织介入与干预女性媒体,为后者培育生存发展的社会土壤。

在西方,女性媒介是女权运动直接影响下的社会产物,是指由妇女个人或非政府妇女组织控制和经营,不热衷于追逐商业利益的小众媒介。

与西方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模式不同,目前中国的女性媒介大都隶属于各级妇联组织,具有明显的官方背景。

1995年北京世妇会的召开对促进中国关注妇女运动的妇女组织和社团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也涌现了大量公民社会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一般不属于该组织服务或代表的社会阶层,他们往往是为了某种公共目的,如向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代表这些群体的利益向政府进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完善并赋权非政府妇女公民社会组织,建立一些由民间妇女组织控制和经营的公共女性媒介机构,针对中国妇女的发展需要,为其提供制度化的利益诉求渠道,建构与开拓非营利性、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开展促进性别公正、推动妇女进步和发展的公益项目,开辟并拓展女性公共话语空间。

(四)加强女性传媒从业人员的性别意识培训,以提高其呈现平等性别关系的能力。

制媒者的性别意识是当前媒介文化建设的关键,其以何种价值观念来再现女性现实生活、塑造女性形象将会通过传媒强大的性别模式建构和传播功能直接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

我们每个人都在传统的性别文化中长大,或多或少接受了某些性别成见。

许多性别歧视、成见并非媒介故意所为,它往往出于媒介对性别问题的无意识或是对传统成见的“自然”反应。

正因如此,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女性媒介的制媒者更应自觉接受社会性别意识培训,运用社会性别的评判眼光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事物进行反省,担当起“把关人”的职责,努力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关注女性的话语权问题,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女性媒介真正成为倡导和传播两性平等意识的信息舆论平台。

要将社会性别视角这一观察问题的哲学视角变成制媒者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女性媒介必须将性别意识培训列入从业人员常规性政策业务培训的核心议题,定期组织制媒者参加由各级妇联和高等院校举办的培训班,参加有关妇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国际国内研讨会;将相关社会性别知识引入到记者资格、职称的考核中;定期组织开展对传媒中女性形象的个案讨论,提高记者对有歧视倾向的媒介个案的评判能力;让相当数量的、具有自觉社会性别意识的人进入传媒决策层,拥有较大的制媒自主权,将性别观念纳入传媒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方案的主流,逐步建立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行业管理机制包括制订专业准则和行为守则以推动专业自律。

(五)开展针对民众的性别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为女性媒介发展提供受众基础。

由大众传媒引发的问题已不再单属于媒介自身,而早已嬗演为一个宽泛的社会问题。

问题的解决既要依靠对传媒行为的规范,也需要通过增强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来实现。

受众并非应声倒地的靶子,其反馈的信息往往会影响传播者。

倘若受众具备一定的辨别力、认知力等媒介素养和自觉的社会性别意识,能直接质疑文本传播的信息,能对媒体文本设置的编码方式进行霍尔意义上的反思性、抵抗性解读,那这种强大而宽泛的舆论监测网络定能形成良好有效的循环机制,大力推进女性媒介的发展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