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富盛名的作品。几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这本书所深深吸引。小说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为主线,却在看似随意、幽默的笔调中抛出了一个个哲学问题——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等等。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与弗兰茨,两对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的代表,他们的性格行为思想无不表露出他们对“重”与“轻”的态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最大的两个主题:一是性爱,二是政治,作者从不以长篇大论去描写和评判,而是以其丰富的哲学思辨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情景提升到一个形而上学的高度,其叙事描述的结构与张力,以及说理辩证时的思想的光华就像是构造了一个神秘幽深的城堡,值得我们细细探索。
虽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标注为小说,但其结构却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书中有四个主角: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叙述顺序既非顺叙也非倒叙,倒像是作者在随性地讲所闻所想,中间掺杂一些哲学讨论与思考。娓娓道来,却也有动人之处。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与弗兰茨,恰好是两对轻与重的代表。读完全书,一个个问题萦绕在心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爱吗?他们的性格行为与困惑又该怎么解释呢?轻与重是什么?灵与肉又代表什么?媚俗又该如何解释?
托马斯
少年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里真真觉得托马斯不过是浪子一个,他的所谓“性友谊”理论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是种害怕承担责任而又贪婪的表现罢了。而如今看来,少年时的想法多少有些偏颇,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常常想起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存在即为合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性格的形成都是有原因,自身经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托马斯既渴望女人又害怕女人。他从上一段不太愉快的婚姻中脱身,父母与妻儿的态度让他厌倦了感情的投入,爱情于他而言只是最沉重的负担,他只愿在情人间徘徊,享受自由的生命之“轻”;而当他遇上特蕾莎之后,爱情的羁绊是无法承受之“重”,同时也是最甜蜜的负担。他不得不为了特蕾莎而考虑,对他习惯的生活让步。托马斯最后选择放弃自由的单身生活和特蕾莎回到乡村生活,这在读者眼中,或许是他最大的浪漫与温柔了。
特蕾莎
“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这是文中最直观地对托马斯和特蕾莎关系的描写,也出现了好几次,十分值得细细品味。顺流而来的孩子,几乎是不能拒绝并且会发自本性地去爱的,作者这句话近乎完美而巧妙地描述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感情。而特蕾莎呢?她的确像一个孩子,从粗鄙的家庭生活中脱逃出来,不顾一切地来到托马斯身边。敏感而柔软的她无法承受托马斯的不忠,挣扎于噩梦和痛苦之中。她的生活的一切重心都在托马斯身上,甚至连与工程师的出轨行为也是为了体会托马斯所说的爱与性分离。书中对特蕾莎的描写也并不全是沉溺在感情的痛苦中,从一个酒店女招待,到照片打印师,再到摄影师,特蕾莎也在一步一步地成长着。她爱读书,善良,纯真,也有着其他女孩子的可爱之处。这也是我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一个原因,作者不是在讲述一个神秘遥远的爱情故事,而是娓娓道来,捕捉生活的影子,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剖析在你面前,任由你自己去分析和感受。每个人的身上总会有些许影子会让你去思考,让你去对对自己、身边人或者道听途说里的故事中的陌生人。
萨比娜
萨比娜应该是书中最让人产生遐想的角色了,一个美丽叛逆很有自己想法的女艺术家,托马斯最亲密最友好的情人,弗兰茨的仰慕对象。萨比娜是一个典型的“轻”的人物,她不
断选择背叛,厌恶媚俗,恰巧正是逃避世俗之“重”的表现。对她来说,“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城堡被改造成马厩),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媚俗。”她享受背叛带来的快感,对故乡最大的眷恋是波西米亚的墓地,认为考虑他人就是活在谎言之中,在欣赏阿姆斯特丹讲堂时觉得美就是背弃的世界……这一个个鲜活另类的想法总会让年少的我瞠目结舌,在教科书式教育下循规蹈矩地生活的我们又何尝见过这样的人物,思考过关于媚俗的问题呢。
弗兰茨
弗兰茨是个大学教授,正直,聪明,善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若不是拥有情妇——萨比娜,弗兰茨应该称得上是一个传统正派的好好先生人物。书中对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人物性格是通过他们之间的故事来展现,而对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通过正面描写来剖析人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弗兰茨对女人的看法深受母亲的影响,他把妻子当做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尽管没有爱情也始终保持台面上的相敬如宾。弗兰茨有着漂亮的肌肉,但他认为“爱就是放弃力量”,这句温柔的话恰好也是萨比娜脱离弗兰茨的原因之一。书中有很多细节给我们展示了这个活在“生命之重”的人物,尽管不似托马斯和特蕾莎这两个主角令人牵挂,却是最容易让你联系到身边生活的一个人。如此循规蹈矩的弗兰茨最后选择了和女学生在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却在柬埔寨之行中丧生,无法继续他生命的轻与重的转变,多少有点令人唏嘘。
轻与重
作者开篇以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来引出“轻与重”的讨论——“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那么在选择重与轻之前,最应该思考的是,何谓之重,何谓之轻?
说到“重”,第一个联想到的词是“沉重”,继而想到“负担”。但负担这个生而带着强烈情感色彩的词并不是“重”的唯一解释。重是什么?是世俗道德、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带给你的社会认知;是肩上沉甸甸的无论出于心甘情愿还是无可奈何都无法推脱的责任;是为了迎合媚俗或者固守认知的自我约束或欺骗;但同时也是达成共同认知后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是认清自我实现本我的满足与心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本分和行为约束……托马斯所逃离的社会关系和感情投入,这是重;特蕾莎在坚守忠贞与忍受不忠之间的痛苦挣扎,这是重;萨比娜背叛的家庭、配偶、国家,这是重;弗兰茨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直而主流的价值观,这是重。于我们自身而言呢?循规蹈矩是重,隐忍欲望是重,承担责任是重,道德约束是重,人与人的交往,为人处世的日常,每一个细节中无不渗透着生命之重。
昆德拉说到“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这句话第一告诉我们,“轻”即为“重”的对立面。那么轻是什么?是脱离世俗生活、蔑视成规的超然的生活态度;是可以自我选择随性而为的自由和快乐;是保有自己主见的熠熠生辉的思想的光华;但同时也是失去根本飘飘然而无所依的困扰;是为了逃脱媚俗而陷入媚俗的矛盾……托马斯在渴望和恐惧中的妥协——“性友谊”,这是轻;特蕾莎最后和托马斯如愿过上离群索居的村居生活,这是轻;萨比娜不断背叛奔向未知,不替任何人考虑只听从本心,这是轻;弗兰茨选择离开家庭,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这是轻。尽管特蕾莎和弗兰茨属于“重”的代表人物,他们身上亦能看到“轻”的向往与影子,他们在重与轻中摸索中转化以达到生活的平衡。就像我们,沉重的责任、负担、约束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无拘无束的生活,遵照本心的言行,成全自己的私心等等都是我们向往的“生命之轻”。
巴门尼德说“轻者为正,重者为负”。世人以正负来简单地区分事物的对与错,主流观念与奇门异说。然而放在“轻与重”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如此简单地一概而论吗?人们通常逃避“重”而向往“轻”,然而正如昆德拉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最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若不是有法律道德这种“重”的约束,社会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