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

我向往平淡、静谧。

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

无法理解,看不懂。

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

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

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

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

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杰出之作,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钧翻译。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精致的文字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德拉在书中探讨了生命的轻重、爱情的真伪、历史的荒谬等多重主题。

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托马斯的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正如原文所说:“我们活在抽象中,我们活在偶然中,我们活在模棱两可中。

”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

书中对爱情的描绘让我感触颇深。

昆德拉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等人的感情纠葛,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托马斯在爱情与自由之间挣扎,特蕾莎则试图在爱情中寻找安全感。

他们都在寻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又无法摆脱生命的沉重。

原文中这样描述:“爱情,是生命之重,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轻。

”这句话既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也表达了人生无法逃离的困境。

此外,昆德拉对历史的反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历史变迁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荒谬和个体的无力。

正如原文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剧本的戏,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昆德拉的文字功底。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讽刺等,使文字充满魅力。

例如,他将人生比作“一个巨大的悖论”,既轻如鸿毛,又重如泰山。

这样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引发深思。

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以锐利的笔触、旁征博引的才情,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正如他所说:“生活是一种永恒的辩证法,是一种无休止的对话。

”这部作品正是这场对话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轻盈。

第二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仅是米兰·昆德拉对生命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一部对人类存在境遇的细腻描绘。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系列关于爱情、自由和历史的思考,它还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理和情感深层次的探索之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范文(一):此刻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无限重复,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样呢?也许,我这样描述,过于抽象,那么把这种"永恒轮回"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纪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一向被重复?如果法国大革命一向被重复?如果战争被一向重复?那么此刻我们所学的历史给予我们的感受会不会不一样呢?又或者说我们可能不会有历史,我们一向都是"重复的此刻"。

永恒轮回中的历史,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

而我们此刻所了解的那些历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历史变成了文字、研讨。

在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许可与谅解了!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轮回的!每个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没有彩排,没有比对。

昆德拉将人生比作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如同书中提到的那句德国谚语:一次不算数。

一次就是从来没有。

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人们肆意的生活,变得比空气还轻,随意的漂浮在空中,脱离了土地与人群。

那么问题来了,重就真的残酷,轻就真的美丽吗?托马斯显然就是这个问题的询问者。

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内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所以他为自我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则,与不一样的情妇做爱却不一样床共枕,他是一个灵与肉的分离者。

昆德拉亲切的称呼他对女性的迷恋为"放荡型的迷恋",事实确实如此,托马斯只是一个猎奇者,在不一样的女人之间游离,他幻想经过性能够揭示每个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能够说他想用自我的手术刀剖开身体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难以想象的部分。

他认为每个女性身上都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女人的百万之一的"我"。

仅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不一样。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轻与重在小说中,萨宾娜是一个把一切都看得很轻的人。

她没有什么可以束缚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够真正打动她的心。

我有时会羡慕她的洒脱和自由,但也意识到轻可能会演变为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

没有目标,没有感情,甚至认为想要一个温馨的家都是一种媚俗的表现。

这样冷冰冰的人没有软弱,这或许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然而,萨宾娜也并非完全没有重量。

她听说托马斯和特蕾莎在幸福的生活中去世后,竟然想到当初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弗兰茨——一个她完全不理解的人。

这表明对于她来说,生命中的重也是一种幸福的牵绊。

特蕾莎或许是托马斯生命中唯一的重。

他可以放弃使命、工作和名誉,只为了与特蕾莎在一起。

在特蕾莎眼里,她很软弱,而托马斯很强大。

她利用女人的软弱和男人的爱,将他从医生一步步拖到农夫,最终使他变得和她一样弱小。

这份爱的重让托马斯无法承受,他失去了很多,但也得到了特蕾莎的安全感和爱。

托马斯说他在乡下很幸福,这就是重的意义所在,也是生命的真谛。

灵与肉对于特蕾莎来说,灵肉合一是毋庸置疑的。

她的身体和灵魂独一无二,无法分割。

而托马斯则是一个可以在灵与肉之间自由游走的人。

他可以让特蕾莎的灵魂独占大脑中的诗化记忆区,同时在各个双人床上徘徊而不共眠,也不留下任何美好的记忆。

灵肉合一是特蕾莎从小就痛苦的根源,也是她与托马斯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

她试图与托马斯的灵肉分离抗争,但这只会让她更加痛苦。

最终,他们的幸福来自于托马斯对特蕾莎灵肉合一要求的妥协。

媚俗在我浅薄的理解中,媚俗是乌合之众对既定思想和秩序的盲从,他们拒绝思考和质疑,只是按照自以为是的应然来应对实然。

例如,从草坪上的儿童自然而然地想到博爱全人类,排斥思考一切不美好的事物。

弗兰茨是媚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在意淫萨宾娜对他的引导。

他到死才明白,他生命的意义并不是那些所谓的伟大进军,而真正等待他的是家中的女大学生,她才是他真实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悟范文(6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悟范文(6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悟范文(6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悟1之所以看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因为很多年前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太过有名,引用程度堪比“罗生门”那样高频。

这段话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的出处了——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

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

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

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

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

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然他不是仅仅局限于讨论“生命”这一命题的,紧接着,他又抛出了——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这就让他的作品有了深度和厚度。

耐人寻味,反复品咂。

当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很多,找来一些读读,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自然是乐不可支,但也犯不着过度解读吧。

多年前,有几次拿起来又放下,这次终于读它有了善终。

当然,吸引我读下去的,自然有他独到之处。

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的,而是分为了七个部分,按照某一主题来写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等等。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交错,让你不时地在作者和小说人物之间切换。

这就多了一种空间任你转换,在诸多人物之间进行游刃有余地玩味,阅读体验便有趣了不少。

感觉是作者常常是忍不住跳将出来,恨不得跟小说人物进行适时互动,同时又从多方面反复解构。

多线程的记叙,多维度的交错,让你顾暇不及。

小说表面是写的托马斯和特蕾莎以及围绕两人和周围其他人展开的感情纠葛,性爱故事,背叛与反背叛。

暗地里,又是一直在以苏联入侵捷克的政治背景为线索展开的,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它讲述的其实是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考,呈现的是高压政策下人性的扭曲。

诸如以托马斯为代表的这类人对信仰的反思和心灵的挣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

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1看似重大的、命中注定的、必然的事情,往往缘于不可思议的偶然。

这些微不足道的偶然构成的结局有时会让人感觉很不靠谱。

按佛教解释,这些偶然其实都是前世因果的必然,这么解释似乎又很靠谱。

关于轮回与直线但人生却是一条直线,不可能彩排不可能回头不可能试验,一种选择面临一种结局,《罗拉快跑》的电影不过是一种假设。

佛家说,这一切偶然其实是冥冥中的注定。

尼采说“相信轮回会使人备感沉重”。

的确,因为它假设生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循环往复的回环,每一个决定你都将要为之负责。

正因为要为每一个决定每一件事的后果负责,人因此才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不过我想不明白的是,如果生命真的是轮回,那为何不让人记得前世,用前世的经验来度过今生,如此一来众生不就不那么执迷不悟吗?关于无知俄狄浦斯最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知所范下的罪孽,自己处罚自己。

轮回是一个回环,而此生则是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中,因为自己无知所范下的罪孽,有多少人自愿受罚,改过自新。

大伙做的无非用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辩护,或者说不知者无罪。

不知者真的无罪吗?严厉惩罚因为无知范罪的人是不是太残酷呢?从这点来说,俄狄浦斯让我深深钦佩。

关于媚俗这是一个媚俗的世界,包括我自己,亦在媚俗的滚滚洪流中裹挟前进。

媚俗的定义可窄可泛,名利追求是媚俗。

那么,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是不是另一种媚俗呢?人类将自己定义为高级动物,具有剥夺任何动物生命、自由的权利,多么的自以为是啊!当尼采抱着被鞭打的马痛哭的那一刻,他便选择与人类决裂,与媚俗决裂,从此他成为人类眼中的精神病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在阅读了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后,我对昆德拉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在书店中找到了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在两天内将其读完。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我想谈谈书中所提到的“生命潜能”、“生命力”和“自信心”。

在我看来,这些概念与对精神生活的无限渴求密切相关。

对于那些生活在象牙塔之外的人来说,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

他们可能会陷入对物质和表面现象的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真正的渴望。

而那些自学者,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逐渐发掘出自己的潜力,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正是“生命潜能”的体现。

同时,“生命力”和“自信心”也在书中得到了体现。

特蕾莎作为一个“弱者”,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自信心。

她不断地努力,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托马斯作为一个“强者”,在面对爱情和责任时,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转变。

他最终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选择和坚持,而不是外在的权力和地位。

书中还探讨了爱情中的“强”与“弱”。

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爱。

托马斯因为自己的强大,而对特蕾莎产生了怜悯和同情,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爱来保护特蕾莎。

然而,这种爱也给特蕾莎带来了痛苦和压力。

在爱情中,“强”与“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转化的。

当一方感受到对方的爱和关心时,他们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弗兰茨和萨比娜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复杂。

他们之间的“语义之河”象征着他们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存在着障碍。

弗兰茨对萨比娜充满了好奇和迷恋,但他却无法理解萨比娜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无法理解和沟通的鸿沟,最终导致了他们关系的破裂。

此外,书中关于职业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托马斯因为对“生命之重”的追求,而选择了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他每天都在痛苦和挣扎中度过,无法真正地投入到工作中。

直到他发现了“不在乎”带来的快乐,才真正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报告通信2班王高健1210210219这本书我看的无比缓慢,除去我对繁复的外国名字的障碍外,这本书我越看越有种飘在空中触不到实物的感觉。

我看不清自己脚下有什么在支撑着,看这书的时候,起码前面几章,越看这种感觉越强烈。

相当粗糙的翻完了这本书之后。

第一条感想是,没想到这故事还挺好看的。

作者叙事的功力很深,往往简单的几笔就能交代出很多前因后果;结构安排也挺有趣,有人说像一个一个乐章,我同意,相互之间是贯穿的但又有其各自的主题,很精致。

在故事尚未展开之前,先谈论尼采的永恒轮回之思,跟快节奏、视觉化的现代小说比较,很令人望文生畏。

可我读小说又向来不能向后跳跃,试了两次,才终于逐字逐句把这两章挨过去。

到第三章,写托马斯感觉特蕾莎就像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飘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这个意象又是那么神秘生动,让人急急地向后翻,迫不及待地要了解这两个人物。

而也正是从这一章开始,从托马斯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该要什么开始,前面讨论的“轻”与“重”,才开始正式现形,“轮回”也才有了具体的,可被阐述、被理解的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轮回”是从否定出发的,指人的一生不能重复:“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联系第二章中尼采“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人这不能重复、不可修正的短暂一生相对则是无比轻盈的,哪怕不断地犯错误,走冤路,这些错误也不会如西西弗斯推石块一样,在无解的死循环中被不断重复,形成时间轴上的一个恶瘤。

“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故而昆德拉对人生得出的结论是个“半真的存在”,因不负重而自由,因自由而去意义。

为了体现,也为了质疑人生这无意义的轻盈,书中的三位主人公,托马斯、特蕾莎,以及托马斯的情人,画家萨比娜,每人都经历了一个可以说是残酷无情的自我审视及自我否定的过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这本书是我在8月中旬买的。

所以读的时间比较紧凑…况且这本书本身就有点深度。

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网上查过,这本书的推荐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决定就买它了!一本挺厚的书…现在终于看完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

这本书比较趋向于成人化,但我觉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读!但是要做好重读的准备…有人对我说:这样一本小说,不仅难懂,而且读来让人饱受思想上的折磨。

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就不要打开它。

打开也毫无意义。

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或许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

一开始我还不相信,但当我读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难以理解的是作者无处不在的议论!很痛苦…真的好难读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历史性的人物、剧作…比如作者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

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

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

”“轻”这一字无疑是文章的文眼。

说到“轻”,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就是有位国王要他的手下比赛,看谁是大力士。

比赛的内容就是谁能将一根鸡毛扔过墙。

很多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聪明,他将整只鸡扔过了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将整只鸡扔过墙,何况是鸡身上的鸡毛呢?!没错,最后是他赢了。

靠的是他的智慧!“轻”之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

看来,我们以前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

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

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徘徊在轻重之间的迷茫第一次知道米兰。

昆德拉是在深雪的《爱经述异》中,书中的女主角期望透过无尽的付出来换取男主人公对她的爱,于是就举了特蕾莎的例子来自勉,期望所爱的人能从众人中走向自己。

正因这个情节,让我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误认为是一个女生的坎坷恋爱史,直到读了原著之后,才知道远非如此。

轻与重,这组相对的概念,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的闪现着,感情,理想,背板,媚俗,生存,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纠缠着,却永远的不能被逃离。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即使离开文本。

回望自身,我们也能够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

”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好处---“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

我们在没有好处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期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

正因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务必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

”他们透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务必应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

”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正因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回报,期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正因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好处。

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透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

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

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悟(二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悟(二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悟假期在家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想到看这本书是缘于该书译者许钧教授撰写的:理解与翻译——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篇文章前前后后读了三四遍:第一遍看到时就一心想着要把书找来看看;第二遍看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人物、情节和蕴含哲理;第三、四遍看时,则是为了让自己领悟深刻些并能写下点什么。

先说说自己对小说的直观感受。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最后变成了凄婉的,进而再变成绝望的爱情悲剧。

”书中两条线四个主人公,一条线为特蕾莎与托马斯,一条线为萨比娜与弗兰茨。

两条线相互间看似分离但又有些交叉缠绕。

四个主人公个性不一:特蕾莎始终渴望爱情灵与肉的统一;托马斯认为做爱与睡觉是两回事,他爱特蕾莎,但不影响他追逐享受他的“性趣”;萨比娜一直都在追求自由,她不断地背叛,母亲、祖国、情人,特别是当弗兰茨全身心投向她时,她为作出彻底离开的决定而狂欢,这也使她最终在“俗”当中走向了反面,成为四个主人公中唯一的幸存者;弗兰茨本欲坚守爱情承诺,但在妻子与情人的雅俗小碰撞中选择了背离,一先的内疚愧怍也因妻女俗气市侩的言行举止最终荡然无存,彻底奔向了情人。

小说中有几个部分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关于俄狄浦斯的意义。

心理学上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弑父。

感觉书中的“俄狄浦斯”更像是一个“扣”,许多改变由此而起。

第四部“灵与肉”中,特蕾莎试图让自己的身体自由。

她在一个工程师家看到了占据了整个墙壁放满了书的书架,这让她欣喜,消除了来时一路上的不安。

走近书架,攫住了她的就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的一个译本。

这本书托马斯曾经送给她过,请她认真读一读,还和她讲了很多。

此时此刻她以为在陌生人房间的危险之境,通过这本书的话题可以进入到爱人思想的熟悉天地,可悲的是她陷入的是一个政治陷阱。

到了第五部“轻与重”里,一开始就讲了托马斯因深信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飘来送与他的,所以特别珍惜被遗弃的孩子的形象,常常想到同样出现这一形象的古老传说《俄狄浦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When enthusiasm becomes a habit, there is no place for fear and worry.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去年一年看的小说不少,有长篇巨著《巨人的陨落》,有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看起来都很精彩引人入胜,但是似乎看完就没了,仅仅是用于消磨时间的好读物,并没有给我的内心留下太多的东西。

但最近看的两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哲学意味更浓,也更能启发我的一些思考吧。

米兰昆德拉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以说看得我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像我这么好奇心极重,越是不懂就越想要抽丝剥茧去分析一下,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为何产生爱情?托马斯是医生,而医生就是那些无论发生什么,都愿意终身照料人类身体的人。

特蕾莎的出场形象就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

他们两人对比而言,托马斯太强,特蕾莎太弱,他一定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

托马斯的其他情人可以没有他,但是特蕾莎离不开他,似乎离开了他就活不下去。

特蕾莎非常美,其母亲美得像拉斐尔画中的圣母,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有九个男人向他求婚,最终因意外怀孕选择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第九个。

姑且不谈论特蕾莎父母的婚姻,一个美如画中人的女人和一个富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结合的产物,特蕾莎当然是极美的。

偶然的命运之鸟在书中恰是六次偶然把托马斯推到了特蕾莎身边,好像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东西引导着他。

当托马斯看到特蕾莎和别人跳舞,看起来他们就像是一对恋人的时候,他意识到特蕾莎的爱情也可能与其他任何人产生,并非如此不可。

近来,我也深刻感受到爱情并非唯一,我们可能在偶然的时间偶然遇到一个人,然后和这个人恋爱,但是我们偶然遇到的也可能是别的人,和别的人恋爱。

真的并没有所谓的命中注定,一切都只是偶然的机缘,两个人相遇,然后命运就交织在了一起,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努力让偶然遇到的那个人变成“对的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一)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

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

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

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

后者在历史上仅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

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往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

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

就像拿破仑、--、斯大林都仅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

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仅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

一次就是没有,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

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我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

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

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

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

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

人生同样如此。

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

先介绍下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

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

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

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

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

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

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轻与重的的抉择如雾里看花,又有几个人能够看得清自己走过的路,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米兰▪昆德拉用他精妙的语言,在这部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但人生中很难协调轻与重,灵与肉,大多数人都是很尴尬地存在着,以一种别扭的方式生活着。

下面是本文库给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一】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的揭示了书中蕴含的哲理:生命不能失去它的重量,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

相反,当重量完全却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人也就越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生命的最终意义表示出了怀疑,那么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是轻?还是重?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

他们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

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

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

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

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

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

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

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尼采开篇序言的这句话就给了我深深的一击,一时之间就想起了《苔丝》中作者所构造的我们无止境的百年来一直重复着的悲剧。

更多的还是对我们自己的生活的感慨,其实我们的生活也不过就是一天一天的重复着的,就拿我们学生来说,不过就是每天都上课,吃饭,偶尔谈个恋爱,偶尔喝点小酒,再偶尔装着些许忧伤一下,再考一次试。

再把我们的父辈和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联系起来,也不过是多少岁牙牙学语,多少岁跟朋友玩耍,多少岁开始挣钱,多少岁结婚生子,多少岁生老病死。

这一切都惊奇的相似,惊奇的轮回着。

一切都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我觉得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成功不是说他写的故事有点炫他的剪辑有多棒,而是说他能给人一定的感悟触发人们的思想。

米兰昆德拉写的小说既是小说也更是一次思想旅程。

文中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弗兰茨在一场霍乱的爱情中思考着他们的人生,也替我们思考着我们的人生。

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三个地方:特雷莎说过的“我没办法为了虚荣而野心勃勃”,萨比娜的“圆顶礼帽”对她的意义以及托马斯对“非如此不可”的思考。

一、特蕾莎——何为虚荣特蕾莎说“我没办法为了虚荣而野心勃勃”。

特雷莎带着自己拍的俄国军官和士兵们种种不光彩行径的五十来张照片来到瑞士,可主编却说她照片上那些事离现在太远了。

特蕾莎所认为的虚荣是:为了一份工作,一个职业,甚至一张照片而打拼。

可这世间万人,有些在我们的意识里是虚荣,在别人的意识里却不是虚荣,而是一种真实的想要为之奋斗的东西。

或许我也在为了别人以为的虚荣而野心勃勃的吧。

就像纵多的我们为了学位证毕业证而上大学。

有时想想在热情驱使下做的事情,或许也是别人眼中离现实太远,不切实际的呢。

二、萨比娜——相同事物的不同语义在萨比娜的最爱之中,不得不提圆顶礼帽。

有一次在萨比娜和弗兰茨共同在萨比娜的画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富盛名的作品。

几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这本书所深深吸引。

小说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为主线,却在看似随意、幽默的笔调中抛出了一个个哲学问题——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等等。

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与弗兰茨,两对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的代表,他们的性格行为思想无不表露出他们对“重”与“轻”的态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最大的两个主题:一是性爱,二是政治,作者从不以长篇大论去描写和评判,而是以其丰富的哲学思辨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情景提升到一个形而上学的高度,其叙事描述的结构与张力,以及说理辩证时的思想的光华就像是构造了一个神秘幽深的城堡,值得我们细细探索。

虽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标注为小说,但其结构却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书中有四个主角: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叙述顺序既非顺叙也非倒叙,倒像是作者在随性地讲所闻所想,中间掺杂一些哲学讨论与思考。

娓娓道来,却也有动人之处。

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与弗兰茨,恰好是两对轻与重的代表。

读完全书,一个个问题萦绕在心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爱吗?他们的性格行为与困惑又该怎么解释呢?轻与重是什么?灵与肉又代表什么?媚俗又该如何解释?托马斯少年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里真真觉得托马斯不过是浪子一个,他的所谓“性友谊”理论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是种害怕承担责任而又贪婪的表现罢了。

而如今看来,少年时的想法多少有些偏颇,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常常想起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存在即为合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性格的形成都是有原因,自身经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托马斯既渴望女人又害怕女人。

他从上一段不太愉快的婚姻中脱身,父母与妻儿的态度让他厌倦了感情的投入,爱情于他而言只是最沉重的负担,他只愿在情人间徘徊,享受自由的生命之“轻”;而当他遇上特蕾莎之后,爱情的羁绊是无法承受之“重”,同时也是最甜蜜的负担。

他不得不为了特蕾莎而考虑,对他习惯的生活让步。

托马斯最后选择放弃自由的单身生活和特蕾莎回到乡村生活,这在读者眼中,或许是他最大的浪漫与温柔了。

特蕾莎“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这是文中最直观地对托马斯和特蕾莎关系的描写,也出现了好几次,十分值得细细品味。

顺流而来的孩子,几乎是不能拒绝并且会发自本性地去爱的,作者这句话近乎完美而巧妙地描述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感情。

而特蕾莎呢?她的确像一个孩子,从粗鄙的家庭生活中脱逃出来,不顾一切地来到托马斯身边。

敏感而柔软的她无法承受托马斯的不忠,挣扎于噩梦和痛苦之中。

她的生活的一切重心都在托马斯身上,甚至连与工程师的出轨行为也是为了体会托马斯所说的爱与性分离。

书中对特蕾莎的描写也并不全是沉溺在感情的痛苦中,从一个酒店女招待,到照片打印师,再到摄影师,特蕾莎也在一步一步地成长着。

她爱读书,善良,纯真,也有着其他女孩子的可爱之处。

这也是我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一个原因,作者不是在讲述一个神秘遥远的爱情故事,而是娓娓道来,捕捉生活的影子,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剖析在你面前,任由你自己去分析和感受。

每个人的身上总会有些许影子会让你去思考,让你去对对自己、身边人或者道听途说里的故事中的陌生人。

萨比娜萨比娜应该是书中最让人产生遐想的角色了,一个美丽叛逆很有自己想法的女艺术家,托马斯最亲密最友好的情人,弗兰茨的仰慕对象。

萨比娜是一个典型的“轻”的人物,她不断选择背叛,厌恶媚俗,恰巧正是逃避世俗之“重”的表现。

对她来说,“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城堡被改造成马厩),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媚俗。

”她享受背叛带来的快感,对故乡最大的眷恋是波西米亚的墓地,认为考虑他人就是活在谎言之中,在欣赏阿姆斯特丹讲堂时觉得美就是背弃的世界……这一个个鲜活另类的想法总会让年少的我瞠目结舌,在教科书式教育下循规蹈矩地生活的我们又何尝见过这样的人物,思考过关于媚俗的问题呢。

弗兰茨弗兰茨是个大学教授,正直,聪明,善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若不是拥有情妇——萨比娜,弗兰茨应该称得上是一个传统正派的好好先生人物。

书中对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人物性格是通过他们之间的故事来展现,而对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通过正面描写来剖析人的内心深处的想法。

弗兰茨对女人的看法深受母亲的影响,他把妻子当做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尽管没有爱情也始终保持台面上的相敬如宾。

弗兰茨有着漂亮的肌肉,但他认为“爱就是放弃力量”,这句温柔的话恰好也是萨比娜脱离弗兰茨的原因之一。

书中有很多细节给我们展示了这个活在“生命之重”的人物,尽管不似托马斯和特蕾莎这两个主角令人牵挂,却是最容易让你联系到身边生活的一个人。

如此循规蹈矩的弗兰茨最后选择了和女学生在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却在柬埔寨之行中丧生,无法继续他生命的轻与重的转变,多少有点令人唏嘘。

轻与重作者开篇以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来引出“轻与重”的讨论——“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那么在选择重与轻之前,最应该思考的是,何谓之重,何谓之轻?说到“重”,第一个联想到的词是“沉重”,继而想到“负担”。

但负担这个生而带着强烈情感色彩的词并不是“重”的唯一解释。

重是什么?是世俗道德、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带给你的社会认知;是肩上沉甸甸的无论出于心甘情愿还是无可奈何都无法推脱的责任;是为了迎合媚俗或者固守认知的自我约束或欺骗;但同时也是达成共同认知后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是认清自我实现本我的满足与心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本分和行为约束……托马斯所逃离的社会关系和感情投入,这是重;特蕾莎在坚守忠贞与忍受不忠之间的痛苦挣扎,这是重;萨比娜背叛的家庭、配偶、国家,这是重;弗兰茨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直而主流的价值观,这是重。

于我们自身而言呢?循规蹈矩是重,隐忍欲望是重,承担责任是重,道德约束是重,人与人的交往,为人处世的日常,每一个细节中无不渗透着生命之重。

昆德拉说到“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这句话第一告诉我们,“轻”即为“重”的对立面。

那么轻是什么?是脱离世俗生活、蔑视成规的超然的生活态度;是可以自我选择随性而为的自由和快乐;是保有自己主见的熠熠生辉的思想的光华;但同时也是失去根本飘飘然而无所依的困扰;是为了逃脱媚俗而陷入媚俗的矛盾……托马斯在渴望和恐惧中的妥协——“性友谊”,这是轻;特蕾莎最后和托马斯如愿过上离群索居的村居生活,这是轻;萨比娜不断背叛奔向未知,不替任何人考虑只听从本心,这是轻;弗兰茨选择离开家庭,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这是轻。

尽管特蕾莎和弗兰茨属于“重”的代表人物,他们身上亦能看到“轻”的向往与影子,他们在重与轻中摸索中转化以达到生活的平衡。

就像我们,沉重的责任、负担、约束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无拘无束的生活,遵照本心的言行,成全自己的私心等等都是我们向往的“生命之轻”。

巴门尼德说“轻者为正,重者为负”。

世人以正负来简单地区分事物的对与错,主流观念与奇门异说。

然而放在“轻与重”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如此简单地一概而论吗?人们通常逃避“重”而向往“轻”,然而正如昆德拉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最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若不是有法律道德这种“重”的约束,社会又如何呈现和谐有序的一面;若不是有困难挫折这种“重”的阻碍,我们又如何提升自己获得更大的价值;若不是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牵挂与羁绊,人类社会又怎么是这样一种脉脉温情的景象。

书中最追求“轻”的萨比娜,在背叛了一切之后,她感到的不是满足,而是虚空。

由此可鉴,“重”与“轻”并非水火不相容的绝对对立面,而是相互缠绕相互交织互相补充着我们的生活。

“轻”最容易让人联想到“自由”,然而自由并非随心所欲不负责任,而是享有自由意志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负责”恰好体现了轻与重之间的相互联系。

灵与肉灵与肉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是轻与重的一个侧影。

灵魂栖息于肉体之中,受肉体影响却又指导着肉体。

特蕾莎想要保持身体和精神上的绝对忠贞,而托马斯却认为爱与性是可以分开互不冲突的。

性与爱永远是人类最热衷谈论的话题,小说中最抢眼的也是四个主角之间的情色生活。

“重”型代表特蕾莎和弗兰茨都在追求性与爱的统一,他们对自己的伴侣交媾的同时也付出了感情;而“轻”型代表托马斯和萨比娜却主张性爱分离,以保持他们生活的“轻”的状态。

在这里讨论孰是孰非无疑是没有意义的,作者的本意是借此映射灵与肉的关系。

特蕾莎总是裸体照着镜子,想要找到那张酷似母亲的皮囊下的自己的倔强,以抹去母亲的影子。

每当“灵魂的船员冲上肉体的甲板”,特蕾莎便心满意足。

媚俗什么是媚俗?媚俗通常来说,就是为了迎合大众,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

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媚俗的根源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托马斯和萨比娜都是反媚俗的人物,萨比娜称托马斯是“媚俗的对立面”,而萨比娜自己认为她一生的敌人是媚俗。

五一节的游行队伍,是媚俗;参议员看到孩子就认为是幸福,是媚俗;苏联的过于纯朴的爱情影片,是媚俗;以表演等基础而并非理性构成的政治,是媚俗……作者所指的媚俗,是盲目信任的价值标准,其忽略了个性,忽略了理性思考,也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特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

但若干时间以后,事情变得无比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也就成了杀人凶手。

”作者这段话恰恰讽刺了媚俗,倘若人们都毫无抵抗地接收被灌输的价值观而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因为无知所犯的罪行应该得到严惩吗?那么是否应该为了避免无知而逃避现实无所作为呢?“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

”但愿我们都能独立思考,不要陷入媚俗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