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 教育与德育教育

谈国学 教育与德育教育
谈国学 教育与德育教育

谈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教育

石家庄市灵寿县北洼乡中——孙雪刚

摘要:国学经典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服务,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出发点。就此,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教学要选择适合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形式要多样性,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做学生喜欢的教育,这样国学经典教育才能取得显着的效果,我们的经典国学教育才能盛开学生道德成长的花朵而硕果累累。

关键词:国学与道德德育发展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国学经典教育现在已经如火如荼,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怎样的国学经典教育才是适合我们学校为学生成长负责的教育?什么形式的国学教育才是受学生喜爱的国学经典教育?等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应该成为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应先思考的问题,它们的答案关系着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出发点。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

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中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国学经典为什么会有如此显着和重要的德育意义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学经典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及早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中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学生身心疲惫,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三)国学经典中的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实际应用。《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也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因此,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去操作,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这也是取得显着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学博大精深,孩子开始接触国学就会有令人欣喜的变化。孩子在日常生活及行为中反省自己,找“过”并纠正自己。孩子很快就学以致用,到了家中,就开始对照着书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这种国学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集育人、学习功能为一体,孩子既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三、国学经典教育的最终归宿应该是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国学经典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所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在

现在民族文化出现了断代的危险的今天,而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早就意识我国国学文化对于人类道德教育的作用,比如日本、韩国、新加波等。这些国家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主要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事实证明这些国学在此尝试中国民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就以日本地震之后国民表现出来的行为而言,充分显示了国学经典教育对于人们道德成长的作用。

在我们的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健全人的道德成长的内容,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都从“孝、诚、信、礼、智”这些方面提倡人格的健全发展,《朱子家训》除此以外还增加了“廉洁、明耻”等内容。所有的这些正好填补我们现代社会教育所缺失的空白,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最终归宿。然而在国学经典教育中要避免形式上的重视,确实塑造健康的育人环境积淀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了国学经典教育服务于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更多的是要在讲授国学经典教育内容时运用相关的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会使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事半功倍。

四、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应该是原味经典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所覆盖的领域广博无比。在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教育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德育发展的内容。但是必须是适合学生德育发展的内容,可以运用节选等。在网络上获悉,有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中,在讲授《三字经》时对于《孟母三迁》的教学内容有所质疑,认为过于强调了外界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而建议进行删减,在笔者认为:我们在学习该校教师属于思考、乐于进取的同时,此举大可不必。我们国学经典教育应该尊重经典原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着作的原来思想。但是所要做的是结合现代社会公德和道德水准等进行必要的正确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国学经典原文的产生有当时的社会环境,教师

在教学时有必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当时的社会原因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批判地接受文化遗产的态度与审慎眼光。

五、国学经典教育的形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国学经典教育不能抹杀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报道说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内容时身穿汉服等新闻,在此笔者不做评判。但是在笔者认为: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知欲望。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不能以诵读为目的。在此,在国学经典教育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渗透国学经典教育内容:

首先,积淀丰富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渲染。在校园布置包括班级布置时,采用图文结合的经典着作内容与学生作品上墙结合在一起进行班级布置,既增加了学生对于经典国学内容的领会,同时让学生对于班级更有主人公的感觉。在校园中布置国学文化长廊等,既美化了校园环境,沉积校园文化,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国学经典的教育。

其次,丰富学生的社团建设,多途径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国学经典教育内容既包括了一些文化层面的内容,也包括了音乐、美术、书法、体育领域等等方面的内容。学校可以结合这些领域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比如:棋社、民乐、书法、武术、经典诵读社团等等。学生在活动时既可以增长才干,陶冶情操,还提高了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再者,开展国学经典活动以弥补学生校园生活的空白。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我们现在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时可以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感受国学经典的教育。

最后,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可以以传统美德为主题设立学生校园之星评比计划,定期评比,将学生事迹材料在校园内进行公示与展览,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国学中的美德,还可以

以榜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作用。

六、国学经典课堂切忌以诵读为目的,要多形式、多途径渗透学生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

学生的经典课堂教学时进行国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国学课堂教育中,教师要结合经典内容与现代社会道德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同时讲授的内容与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可以采用朗诵、背诵、课文剧、小品表演等等呈现方法,不定期开展故事会等等。教师在讲授时不能过于流于形式,应该要把道理讲透,说清,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主体地位,不管是普通学科与国学课程都是必须遵守的教育原则,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接受德育教育会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道德的成长,同时提高学生领悟祖国文化的能力与水平。任何过于单一的教育形式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国学经典在学生中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准要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