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数学《图形的周长》大单元教学设计
《图形的周长》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单元名称图形的周长科目数学内容领域图形与几何课时 6日期单元跨时1周对象三年级学生人数50 开发教师三年级教师二、单元背景分析(一)课标分析1.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分析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学段目标分析(1)结合实例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内容要求分析(1)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会测量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在解决图形周长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二)内容分析1.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给花坛安护栏”,通过两个小朋友提出“给每个花坛安上护栏”的建议,将学生的注意力由欣赏花坛引入对周长的探索学习,并利用指一指、描一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用不同方法测量出简单图形的周长。
第二个信息窗是“购买花坛护栏”,情景图左边呈现的是同学们在测量长方形花坛长与宽的活动情景,右边提供了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数据,信息牌上面显示护栏的单价,引出“给不同形状的花坛安装护栏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引入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学习。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教学内容本质分析:(1)从周长概念出发,得到“将所有边的长度合起来”求周长的一般方法。
在小学阶段,求周长的一般方法最为重要,因为它蕴含着对周长本质的理解。
(2)从几何图形度量的本质与结构分析,认识一个图形,主要从两个维度去看,一个是图形的整体特征,另一个是图形的度量特征。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获得度量值大小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度量法,二是转化法,三是用公式计算。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知识点或技能的传授,更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本教学任务旨在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小学阶段的主要数学知识点,如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测量、数据统计等,并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大单元。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逐渐从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因此,在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难度和深度应有所调整,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小学阶段的主要数学知识点,包括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测量、数据统计等,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3)熟练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掌握分数、小数的计算和应用。
(4)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变换,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测量。
(5)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图表展示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6)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3)运用启发式、情景式、游戏化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整体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通过整体单元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知识的系统框架。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知和比较在本单元中,学生将研究认识和比较不同的数字。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数字卡片、拼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字的概念,并进行数字比较的练。
2. 加法和减法运算学生将研究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师可以使用教具、游戏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进行相关练。
3. 乘法和除法运算学生将研究乘法和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和练,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用途和计算规则,并进行相关练。
4. 数量和图形的认知学生将研究认识不同的数量和图形,并进行相关的比较和分类。
教师可以使用图形卡片、益智游戏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的数量和图形,并进行相关的练和活动。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数学知识。
2. 游戏教学法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数学,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3. 合作研究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研究,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评估方法1. 知识掌握测试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掌握测试,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可以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 综合评价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合作研究、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发展。
(完整)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完整)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为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学会进行分数的比较和简单运算,并能将分数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教学内容涉及分数的定义、分数线的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辨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运算等。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整数、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方面,学生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逐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此外,四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的定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表示分数。
(2)掌握分数线的作用,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能够辨识和比较分数的大小。
(3)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如分子、分母的扩大与缩小,分数的等价变换等。
(4)学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5)能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2)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4)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抢答、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卡片(略)2、填空: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2)每份是70,490里面有()个703)()÷()=20……19,除数最小是()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习除法有关知识,为下面练习做准备]二、练习内容1、计算346÷42171÷÷932、计算并验算4814÷÷333243÷47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25÷38()76÷274、解决问题;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3)探究题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法则,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计算的能力。
]三、总结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课后反思: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中不提倡出现计算法则,但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不能无法而教,而应始终把法则隐含于整个计算过程之中,把无形之法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进行合作交流,进行探讨学习,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再经过练习巩固,使他们不但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能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试商方法,正所谓——教书,不死教书,教死书。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小学数学《圆》大单元教学设计
曲线 图形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中图 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圆”在小学阶段 既是研究的唯一的曲线图形,还是平面几 何部分的最后一个图形,在整个图形与几 何知识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圆,并学 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 的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对圆进一步的再认识,是以后学习圆柱、 圆锥等知识和绘制扇形统计图的基础。
单元主题 内容分析 课标对照 学情分析 单元目标 单元结构 课时规划 典型课例
01
OPTION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发现圆的特征;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理解同一 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了解扇形。通过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 归纳等活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对圆的基本特征的 认识,体会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综合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主题 内容分析 课标对照 学情分析 单元目标 单元结构 课时规划 典型课例
1 内容要求:认识圆和扇形,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周率;探索圆的周长和面
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圆”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内容分析 课标对照 学情分析 单元目标 单元结构 课时规划 典型课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本单元的学科本质是“圆的特征与度量的本质”。
在转化和度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单元主题 内容分析 课标对照 学情分析 单元目标 单元结构 课时规划 典型课例
直观认识圆
测量圆的周长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大单元)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单元分析1、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数学就在我身边》作为第一单元,其重点在于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基础的数学概念框架。
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规律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加法及减法等基本运算。
2、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此单元是整个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后续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而且是后续更多复杂数学知识的基石。
3、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该单元为后续的多个数学单元,例如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以及数学问题解决方法打下了基础。
另外,它还与其他学科(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产生互动,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效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及其他学术领域。
二、单元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基础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4. 提高学生对数字及基本运算的熟练程度;5.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目标分配1. 认识数字:培养学生建立关于数与物之间一一对应的概念;2. 加法概念:学习加法运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口算技巧;3. 减法概念:学习减法运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口算技巧;4. 运用数字及基本运算:通过问题解决及启发式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课时安排:1. 认识数字(6节课):a. 数字0-5;b. 一一对应与顺序排列;2. 加法概念(8节课):a. 掌握加法原则;b. 学会简单的口算;3. 减法概念(8节课):a. 掌握减法原则;b. 学会简单的口算;4. 综合运用与实践(6节课):a.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 项目设计,体现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单元1:认识数字(0-5)教学课时:6节课内容:a. 认识数字0到5;b. 学会进行顺序排列与比较大小;c. 掌握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数字。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小学数学的大单元教学,旨在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形成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方面,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教学设计,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他们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了解小数、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认识并理解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等,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绘制和分类。
(3)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能够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进行测量和计算。
(4)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愿意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树立自信心。
(2)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整体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以小学数学课程为基准,针对五年级的学生设计一节数学整体单元教学。
该单元主题为“分数的加减法”,旨在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运算的基本法则,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各类相关问题,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和乘除法,但对于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还较为陌生。
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和发现,但也容易注意力分散,因此需要设计富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分数。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法则,能够熟练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3)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问题、比较问题等。
(4)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数学逻辑思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分数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4)通过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概念,理解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
此外,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及其应用,能够熟练进行相关数学运算;(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空间观念,能对几何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运用启发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竞赛、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4)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2)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勇气和信心;(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和实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教育学生遵循数学道德,尊重事实,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借助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与目标定位一、教学背景分析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知识点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方案针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定位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及公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整合1. 整合本单元的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3.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小学数学《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0米跑道,每一道的起跑线比前一 道提前πd米;400米跑道,每一道 的起跑线比前一道提前2πd米
基础知识
已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并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初步掌握了图形的分割、拼移、转化等方 法。
基本活动 经验
初次认识、使用圆规,对圆的半径、直径、 面积计算以及扇形的弧、圆心角是陌生的。
圆的面积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 发,引导学生用转化 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 方形来计算面积,让 学生深刻体会到“化 曲为直”“无限逼近” 的数学思想。
圆的面积应用
安排解决生活中的圆 的面积计算,圆环面积 的计算以及“外方内 圆”“外圆内方”两种 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 解决方法的机会。
扇形的认识
教材紧贴学生已有认 知经验,创设情境,激 发学习兴趣,直观认识 扇形,掌握扇形的特征, 理解圆心角,感受扇形 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 有关。
确定起跑线
教材借助生活中的 椭圆式圆形跑道,通过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确定起跑线的起跑位置。
02 单元目标拟定
(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方面拟定)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 经验
①认识圆,会用圆 规画圆,掌握圆的 基本特征。 ②认识扇形,掌握 扇形的基本特征。
①会利用直尺和圆规, ①在推导圆的周 设计与圆有关的图案。 长与面积的计算 ②通过实践操作,理 过程中,体会和 解圆周率的意义,理 掌握转化、极限 解和掌握圆的周长、 等数学思想。 面积计算公式,并解 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 问题。
活动一:自学课本,认识名称 (1)同桌交流、完成填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 (2)折一折、标一标:找出圆心,在准备的圆中标出各部 分名称。出示三个圆,为什么位置和大小不一样?得出圆 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关键 (3)量一量、画一画:在同一圆中,有几条半径和直径, 活动 每条半径、直径长度相等吗? 设计 (4)出示两个等圆圆片,观察等圆的半径、直径长度。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关系 (1)通过折、数、量,画,探究在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 之间的关系。 (2)动态验证,直观比较:课件演示在同一圆内,直径是 半径的2倍。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数学 单元整体教学第一部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与目标一、设计理念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单元整体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及解决问题策略;(2)能够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数的认识与运算;(2)几何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2.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计1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数的认识与运算:6课时;(2)几何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课时;(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2课时。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1. 教学策略:(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2)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3)结合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2.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交流法:促进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合作能力;(3)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4)实践活动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作业态度、正确率等;(3)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围绕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数的认识与运算: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含义,掌握基本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方法。
(2)几何图形: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掌握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3)量的计量:了解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学会使用计量工具进行测量。
(4)统计与概率: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具体如下:(1)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好奇心,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2)四年级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4)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数的认识与运算: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含义,熟练运用基本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掌握数的位值概念,进行正确的数位读写。
- 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理解小数、分数的意义,进行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几何图形: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掌握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 识别并命名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 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
- 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图案、计算实际物体的表面积等。
(3)量的计量:学生能够了解并使用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学会使用计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量化思维。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为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主题为“分数的认识与应用”。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将分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算术能力,但对于分数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合作学习,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包括分子、分母的含义及分数线的意义;(2)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如约分、通分等,能够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3)能够将分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数的度量、比较大小、计算面积等;(4)培养运用分数知识进行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1)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逐步拓展到新的分数知识;(2)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以典型例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掌握分数运算的规律,并能够触类旁通;(3)利用以动带静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操作、游戏等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分数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乐于探索数学知识;(2)通过学习分数,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3)在分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克服的精神,增强自信心;(4)通过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价值观;(5)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标题: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数字的认知与运算目标:1.认识和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
2.了解和掌握数的顺序排列。
3.掌握1-99之间数的大小比较。
4.了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数字的认知与写法。
2.数字的顺序排列和大小比较。
3.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1.数字的大小比较。
2.10以内的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数字卡片、加减法运算卡片、数轴。
2.学生用具:练习册、练习纸、铅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数1.导入:通过唱数歌“一、二、三、四……”帮助学生温习1-10的数字,并复习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2.新授:给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读数,并让学生用纸和笔写下这些数字。
然后进行一些数字的排列交换,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变化。
3.引导:让学生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并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顺序排列规律。
4.巩固: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数的排列练习,并检查他们的排列结果。
第二课:认识数的大小1.导入:对比两个数字,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说出哪个数字更大。
2.新授:给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大小比较,并用符号“>”、“<”或“=”表示两个数字的关系。
3.引导:通过数字卡片进行大小比较的游戏,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4.巩固:让学生用一些数字卡片进行大小比较练习,并检查他们的答案。
第三课:10以内的加法运算1.导入:通过数轴展示1-10之间数字的顺序排列,并回顾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2.新授:给学生展示一些加法运算卡片,让学生进行计算,并写出计算结果。
然后进行一些计算交换,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的变化。
3.引导:让学生观察加法运算的规律,并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掌握10以内的加法运算方法。
4.巩固:让学生用加法运算卡片进行计算练习,并检查他们的计算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组合作研究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课前准备好带有方格的研究纸)
2、学生汇报发现的轴对称。
3、动手制作:完成轴对称图形的设计制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讨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如果分别在圆中画出一个或两个小圆,那么,这三个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经历对信息进行采集、筛选、整理和利用的锻炼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活动和过程】
活动一、 图片引入
伴随京剧唱腔,出示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哪个脸谱在图案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
教师就此引出课题:对称和不对称都能让人产生美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有关的图形:轴对称图形。
活动二、动手游戏:
1、剪图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任意梯形等。
(1)观察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图形,激发学生想做的兴趣。
(2)学生自己剪关于对称的简单图形。
(3)学生作品展示。
(4)讨论:制作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发现特征、揭示概念,并由电脑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3、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电脑演示:各种优美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举例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说说对称轴有几条。
活动三:
1、 判断数字0-9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鼓励学生自主与合作,利用阶段性汇报会来鼓励和监控学生学习进展状况。
利用网络进行创作、上传、评价,体现教学的异步与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在论坛上讨论问题。
【结论】
教师: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老师希望大家能在现实生活中,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查找资料调查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活动四:运用提高,发展思维。
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一些生活中会遇到的轴对称的事件:
服装设计中的轴对称;建筑设计中的轴对称;对称美和自然美……
即兴创作:利用电脑上的画图功能在画板上创作一幅轴对称图形。
作品展览
【资源列表】
1、教材;多媒体教室;
2、网络,图片;
3、剪刀等手工工具;
4、调查搜集的资料
【评价】
了解检测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性学习的标题】轴对称图形
【研究任务名称】1、轴对称图形与我们的生活。2、认识常见的轴对称图形,会找对称轴3、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来设计图案。
【情境】
伴随京剧唱腔,出示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哪个脸谱在图案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教师就此引出课题:对称和不对称都能让人产生美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有关的图形:轴对称图形。
【任务与预期目标】
一、任务
1、1、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你知道它们有什么特征?
2.2、你发现了哪些轴对称图形?你是在哪里发现的?
3.3、在你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发现?
4、你能动手做一些轴对称图形出来吗?
二、预期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