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
□教学设计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
下面是一个关于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案,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部分。
【教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押韵等特点,能正确朗读和理解诗歌的意思。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话描述、解释诗歌的内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魅力。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1. 《登鹳雀楼》2. 《静夜思》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诗歌的字、句、词,欣赏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 听说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模仿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登鹳雀楼》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猜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咏鹅》和《悯农》,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听读。
3. 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分析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字、句、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解释诗歌的内容。
3. 教师总结:《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环境、景物,表达了对长城和祖国的赞美之情。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按照诗歌的韵律和语调进行朗读练习。
2. 学生分组朗读,进行集体朗读比赛。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朗读《静夜思》。
2. 学生听读。
3. 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六、创作达标(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静夜思》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会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难点:学会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磁带或视频。
2. PPT课件。
3. 生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2)引入本节课的两首古诗《春晓》和《所见》。
2. 学习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正确的朗读方式。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学生通过生词卡片,巩固学习生词。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总结,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境。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诗中的情景表演出来。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写一段话。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表演等。
2. 生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程度。
3.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理解诗意和应用拓展方面的表现,看是否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的意境,并将诗中的情景表演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江南春》教案
《江南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江南春》为本课所选教材,出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学习《江南春》这首古诗,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使学生掌握其文学意蕴及审美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南春》,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江南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掌握阅读和分析古诗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古诗韵律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南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春景的图片,引出本课主题《江南春》。
2.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3. 理解诗句:学生自主阅读诗句,讨论诗句的含义,教师进行讲解。
4. 欣赏古诗:分析诗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句填空、翻译等练习。
6.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诗句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春》2. 内容:a. 诗句原文b. 诗句含义c. 意境美分析d. 韵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江南春》。
b. 仿写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
c. 分析《江南春》的韵律美,写出自己的体会。
答案:1. a. 学生自行完成。
b. 示例:春风拂面花千树,绿柳垂丝水自流。
c. 学生自行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欣赏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一、理解诗句的含义1. 生僻字的解释:如“莺”、“燕”、“蓑”等字,需要解释其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希望同学们能与家长共同完成这个作业,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古诗的魅力融入我们的生活。”
例如:“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生字词,它们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中的重要角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笔画和结构,我们一起写一写。”
2.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诗,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4.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2.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如友情、亲情、热爱自然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
例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一起认识了生字词,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学会了朗读和书写。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2.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这两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古诗两首》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它们都来自于唐代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29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通过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乞巧》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嫦娥》说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偷吃仙丹而在月宫孤苦几千年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段学习古诗,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借助注释和古诗背景理解古诗内容,能够在课堂中融入到古诗之中,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三、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能够区分“宵”与“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懂得读故事的方法。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四、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意蕴。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在冬日的火炉旁,在夏日的星空下,爷爷奶奶有没有给我们讲过神话故事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几个神话故事,如果说不出来,老师适时引导)师:说得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老师讲故事)。
这个美丽的故事被诗人林杰写在了诗中,就是今天我们来学习的 29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乞巧》。
板书:乞巧。
乞,乞求的意思。
师:一起写“乞”,不要与“气”混淆。
(学生书空、练写,老师指导。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的读这首诗,参照注音把诗读正确。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检查朗读效果。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正确,在诗的第一句中有两个字,音同字不同,能找到吗?(学生找出“宵“与”霄)师:它们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板书“宵”和“霄”。
同学们能大胆地猜一猜这两个字的意思吗?老师讲解两个字的区别,(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宵是夜晚的意思,霄是天空的意思。
)(三)二读古诗,有眼有板师:我们再来读古诗,读古诗,要有节奏,按照老师标记的来读。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29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2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们入学以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请大家回忆一下,脑海里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清明》、《元日》、《端午》、《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预设: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出示课件: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课件出示:课题】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诗】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课件出示: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给大家读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3、正音:大家发现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理解和感受古诗意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验古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诗人李商隐。
2.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 通过诗歌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感悟古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李商隐及其作品简介,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乞巧》和《嫦娥》的注释和赏析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感知:播放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模仿诵读,体会古诗韵律美。
3. 文意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讲解重点字词含义,梳理诗意脉络。
4. 情境体验: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描绘的情境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个人的理解与感悟。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学习要点,强调古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五、教学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绘画或短文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乞巧》和《嫦娥》的理解,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小诗。
六、教学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学习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更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了古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
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
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
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
所以称“回”。
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
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
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
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
”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
垂纶,这里指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
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遮蔽。
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
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人,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乞巧》与《嫦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乞巧》与《嫦娥》动画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乞巧》与《嫦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3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3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下面是我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3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设计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方法设计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第一步,请学生读熟古诗。
第二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三步,根据意思背诵古诗。
第四步,能够默写出所学古诗。
第五步,搜集有关歌颂春的古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
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
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
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指导朗读时。
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
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1题是背诵课文。
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
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
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生: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
(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
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古诗两首教案
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4、重点难点: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难点: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看图朗读感悟。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引入课文题目,了解作者:1、教师范读,板书题目。
2、解题。
3、介绍作者。
三、自读自学:1、熟读这首诗。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看图思考: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四、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练习读诗。
3、理解重点词语。
五、逐句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六、欣赏诗句,体会诗的意境:1、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后两句写的是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指导预习:1、自渎古诗。
2、检查预习。
3、简介作者。
4、解释诗题。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理解“胜日、寻芳、泗水、滨”。
2、全句意思。
3、理解“光景、一时、”。
4、全句意思。
5、理解“等闲、识得、东风面”。
6、全句意思。
7、理解“万紫千红、总是”。
8、全句意思。
三、欣赏诗句。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2、古诗两首写实咏柳赞美春天想象写景春日赞美春天千古名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诵读并理解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诗词解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借神话故事抒发情感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以及月亮女神嫦娥的故事,并深入领悟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哲理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2. 与《乞巧》和《嫦娥》相关的神话故事资料;3.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字卡、图片等;4. 预设一些课堂活动题目及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七夕节的故事引入《乞巧》,介绍节日背景,引出诗题。
2. 诵读指导:带领学生朗读《乞巧》,指导注意平仄音韵,体会古诗韵律美。
3. 解析赏析:逐句解释诗句含义,描绘画面,揭示诗人对民间习俗的赞美与寄寓的情感。
4. 同样方式解析《嫦娥》,结合嫦娥奔月的传说,理解诗人借月抒怀的深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对比分析。
6.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创作绘画,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寻找更多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乞巧》和《嫦娥》中所体现的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向往。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讨论的表现等;2. 作业检查:查看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查阅他们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成质量;3. 反馈评价: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心得和建议,以期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诗之美——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进行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两首》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黑板、粉笔4. 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诗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古诗,询问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二、学习古诗(15分钟)1. 呈现第一首古诗《静夜思》,并让学生跟读。
2.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例如押韵、对仗、象征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理解古诗(15分钟)1. 利用黑板,将《静夜思》的关键词写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关键词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15分钟)1. 呈现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并让学生跟读。
2.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例如平仄、夸张、比喻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五、理解古诗(15分钟)1. 利用黑板,将《登鹳雀楼》的关键词写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关键词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六、创作练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默写练习。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古诗主题相关的短诗或小故事。
3. 学生可以在练习册上完成创作练习。
七、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
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咏柳》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咏柳
碧玉妆成
绿丝绦写实
咏柳谁裁出赞美春天
春风似剪刀想象
教学后记:诗句描写舒情,学生朗读流利,认识快。
第二课时
《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
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收集诗歌。
板书设计:
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后记:学生对《春日》这首诗歌感觉生疏,学起来不够投入,使课堂教学中带来有些难度,教师需另找时间进行补救。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学习所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自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
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限时作业:
一、默写。
《咏柳》《春日》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咏柳》的作者是,主要描写了。
《春日》的作者是,主要描写了。
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
三、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诗的意思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诗的意思是:
四、你还知道描写春天的哪些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写下来。
教学后记:通过复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稳固,并能领悟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