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是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即《古诗两首》。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古诗两首》《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之《咏柳》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笔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笔记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古诗两首》的笔记,供您参考:
1. 知识点梳理:
《绝句》:作者是唐代的杜甫,描写了春天景色。
诗中使用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词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的苏轼,描写了春天江边的景色。
诗中使用了“竹”、“桃花”、“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词语,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边春景图。
2. 重点词语解释:
黄鹂:黄莺鸟,羽毛黄色,嘴黑色,很美丽。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色,嘴黑色,腿很长。
青天:蓝色的天空。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万里船:远航的船只。
河豚:一种鱼类,有毒,但肉味鲜美。
3. 古诗赏析:
《绝句》中,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诗中运用了多个色彩鲜明的词语,如“黄”、“翠”、“白”、“青”,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美丽。
《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通过对江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诗中不仅描绘了植物和动物,还通过“河豚欲上”暗示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活力。
4. 拓展思考: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但它们所描绘的景象和使用的词语各有不同。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和风格。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
店铺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学习要点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
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一种丝织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阳光四步式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阳光四步式课堂教学模式}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子、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酷爱春天大自然的情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导)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咱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路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别离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出示导学提示。
自由默读古诗。
要求:(1)一边读一边将碰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诗句,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3)借助课后的注解,明白得诗句三、学生依照提示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形。
1.把诗歌读正确、流畅,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示读准“绦”、“妆”、“裁”。
3.依照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相互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诵古诗,明白得诗意,体会情感。
(议)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明白得。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⑴“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⑵“绿丝绦”指什么?什么缘故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⑶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明白得和体会。
(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⑷“二月春风似剪子”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什么缘故这么比喻?3、结合明白得,练习有情感地朗诵。
⑴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以读代讲,师生合作:教师朗诵散文,学生用适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仿佛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3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深山密林中升腾着缕缕炊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由于。
于: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是因为我爱看枫林晚景,
经霜的红叶比春花更加鲜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行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行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行描写了秋。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乞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乞巧乞巧林杰〔唐代〕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了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了日子。
古代,七夕了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了意思。
乞巧最普遍了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了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了古诗。
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了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了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了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了就是牛郎织女了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了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了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了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了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了心灵,唤起人们美好了愿望和丰富了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了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了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了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了喜悦之情。
林杰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三年级下册 第2课 古诗两首 同步测试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同步测试一、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共2题;共8分)1.(4分)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似jiǎn dāo的春风,正在给池塘边那棵bì lǜ垂柳剪裁细嫩的柳叶。
2.(4分)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的垂柳huà zhuānɡ,它在用行动ɡē yǒnɡ春天。
二、语境注音我能行。
(共1题;共4分)3.(4分)结合语境,给字注音。
夜空中的弯月像一只小船似的,似乎在浩瀚星海中缓缓前行。
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共4题;共8分)4.(2分)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胜日寻芳泗水滨。
_____A.好日子。
B.胜利的日子。
5.(2分)给加下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无边光景一时新。
_____A.时光。
B.风光景物。
6.(2分)给加下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等闲识得东风面。
_____A.随意。
B.等到闲时。
7.(2分)给加下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万条垂下绿丝绦。
_____A.一万条。
B.泛指柳树枝条多。
四、根据意思写诗句。
(共2题;共4分)8.(2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9.(2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五、补充诗句。
(共1题;共8分)10.(8分)补充诗句。
咏柳,绿丝绦。
,。
六、带着问题来读书。
(共2题;共20分)11.(14分)根据古诗填空。
《咏柳》是代诗人的作品。
前两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翠绿的枝叶比作,把柳树枝条比作。
后两句用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的赞美。
12.(6分)根据古诗填空。
《春日》是代诗人的作品,赞美了。
七、比一比,组成词语。
(共1题;共24分)13.(24分)比一比,组成词语。
咏妆裁滨柴剪泳装栽宾紫煎八、我是小法官,正误来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共7题;共14分) 14.(2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咏柳》和《春日》,店铺在此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作者简介、描写春天的古诗,本课挂图。
学生: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指导朗读时。
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
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
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引导:还记得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吗?2、谈话:美丽的秋天转瞬即逝,随着冬天的离去,春天悄悄到来。
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不少,你知道哪首?今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过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1、齐背两首古诗。
2、说出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自读两首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1、把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认识生字。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二下《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PPT课件之一1

读:读准字音,读通全诗。 想:这首诗大致讲的是什么意思。 找:找出相关词句。 品:品味词句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 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少年时博览群书,20岁起在 四川漫游,25岁出川东游。42岁做了翰林院学士,但不受 重视,抱负不能实现,离开长安,安史之乱后,因受牵连 被流放夜郎,《望庐山瀑布》就是在这次流放途中经过庐 山时写的。
lú pù lú
庐瀑炉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疑飞 是流 银直 河下 落三 九千 天尺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首
绝句
杜甫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
绝句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 风格多样,意境广阔,情感深沉,是 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下册课文第2课《古诗两首》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 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 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 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 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 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 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 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 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 学的大师。
2. 咏
柳
注释: 1、妆:打扮 2、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作品信息
• • • • • 【名称】《咏柳》 【年代】盛唐 【朝代】唐朝 【作者】贺知章 【出自】《唐诗三百首》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 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萧 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 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 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 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 《咏柳》《回乡偶书》两首 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 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诗句意思
碧玉妆成一树高,
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 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像是 碧玉打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
意思是:从树上垂下 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 样的柳条。
不知细叶谁裁出,
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 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
意思是:原来是二月 的春风这把剪刀裁出 来的啊!
☼ 春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注释: 等闲识得东风面, 1、胜日:好日子 2、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 万紫千红总是春。中部,
诗句意思
胜日寻芳泗水滨,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 (诗人)到孔子曾经 带过泗水流域去观赏 风景。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课_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似jiǎn dāo________的春风,正在给池塘边那棵bì lǜ________的垂柳huàzhuānɡ________,它在用行动ɡē yǒnɡ________春天。
2. 语境注音我能行。
夜空中的弯月像一只小船似________的,似________乎在浩瀚星海中缓缓前行。
3.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1)胜日寻芳泗水滨。
________A.好日子。
B.胜利的日子。
(2)无边光景一时新。
________A.时光。
B.风光景物。
(3)等闲识得东风面。
________A.随意。
B.等到闲时。
(4)万条垂下绿丝绦。
________A.一万条。
B.泛指柳树枝条多。
4. 根据意思写诗句。
(1)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________(2)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________。
5. 补充诗句。
咏柳________,________绿丝绦。
________,________。
6. 在你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________。
7. 带着问题来读书。
(1)《咏柳》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前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翠绿的枝叶比作________,把柳树枝条比作________。
后两句用__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________的赞美。
(2)《春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赞美了________。
8. 比一比,组成词语。
9. 我是小法官,正误来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1)“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第九笔是“、”。
________(2)“滨”的第九笔是横折。
________(3)“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字表示数量。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古诗两首【第2课时】春日ppt

理性
万源 紫于 千东 红风
课文主旨
《春日》描写了作者春日里在泗水边游览时,看
到的无限春光,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同时也点出
了“东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的道理。
推荐阅读 春天 春天是一本五颜六色的书—— 黄的菜花, 红的木棉花,
绿的鸡蛋花树,
白的芒果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枝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打扮的 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人们)随意就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 春风点染而成的。
一、巧写同音字。 yǒng zǐ zhuāng ( 永 ( 紫 化( 妆 )远 )色 ) ( ( 假( 咏 仔 装 必 剪 )柳 )细 )
【胜日:好日子。】 【泗水:河流名,在山 东省中部,源于泗 【寻芳:游览、玩赏 水县,流入淮河。】 美好的风景。】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物。】
【一时:一个时辰, 这里形容时间很 短,一时之间。】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诗人)到泗水边去探
访美景,无限的风光景物一时之间焕然一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我会写
bīn
滨
组词:海滨
音序:B 部首:氵 结构:左右
湖滨
造句:我家住在海滨。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宾”下横长于宝盖。
zǐ
紫
组词:紫红
音序:Z 部首:糸 结构:上下
紫色 书写指导:“糸”撇折上小 下大,竖钩居中,两点呼应。
造句:她穿了一件紫色的 衣服。
梳理文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核心问题: 这两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一个共同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 PPT课件

shí
xī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胜日: 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 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 水名 滨: 水边
光景: 风光景色
一时: 形容时间很短 新: 新鲜、奇丽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等闲: 识得:
平常、随便
认识 春风
东风:
紫千红: 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
都是
1.说出古诗的诗意
2.我们还学过哪些与“春”有关的古诗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人教版)
《咏柳》 《春日》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yǒng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tāo
咏 柳
贺知章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 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
的柳叶。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 文章中, 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 确切的数量。 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 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3.10
词语注释
垂钓:钓鱼。 蓬头:头发散乱。 稚子:小孩子。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映:遮蔽。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人。绍兴二十四年 (1154)进士。历任知 处州、静江府兼广南西 道安抚使,参知政事等 职。诗多关心时政民生 之作。词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 《石湖词》等。
古诗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怕路侧蓬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胡 令 能
小 儿 垂 钓
。,。麻:把麻搓成线。 未解:不懂。 供:参加。 傍:靠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第2课时《春日》

教
版
三
年
级
下
册
语
文
2
古诗两首
《春
日》
[字词注释]
1 . 胜日: 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 这里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游春,踏青赏花,寻找优美的景 2 . 寻芳: 色。 3 .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 等闲:平常,随便,轻易,不用费心。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 东风:春风。
春天了,你有没有到郊外去踏春?春日美 好,出去走走,感受盎然的春意……
日 朱熹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春
[思考讨论]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 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 (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 边光景一时新”)
练一练
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
“春”的名句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到人间万物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拓展:绘春
• 真好!今天读了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 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 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 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新城学校?同学们 ,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板书设计
春
• • •
日
(宋)朱熹 时间:胜日 地点:泗水滨 所见:无边风景 所想:春风面-------万紫千红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认识拓展]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第2课时】《阳关曲 中秋月》苏轼

品析(重点):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对仗、抒情
这两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由上文的写景转为 抒情,如此美丽的月夜终究不会长有,慨叹“此 生 此夜”的美好如此之短。“何处看”的发问含有忧伤 之意。
品析对仗
概念 对仗指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
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强词语表现力。 表达效果
核心问题: 这首诗传达了怎样的节日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串珠问题: 1.《阳关曲·中秋月》前两句诗以什么为主?后两句以什
么为主? 2.诗人苏轼为什么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的感叹?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 边思考“核心 问题”“串珠 问题”。
梳理文意
【阳关曲:词牌名。】
阳关曲·中秋月
(《水调歌头》苏轼)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桃符】 古人辞旧迎新时,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
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 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却没有写分别的愁伤感, 而是将分别时的气愤写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爆·( bào )竹 ·符( fú )号 二、开心查字典。
屠·( tú )户 曈( tóng )曈 ·
“溢”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Y____,再
查音节____y_ì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氵_____
部,再查____1_0___画。
三、按要求写词语。(各写三个)
1.写出以“春”字打头的四字词语。
_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_暖__花__开___
___春__色__满__园___ ___春__光__明__媚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道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 巧手裁出来的?
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 裁出来的啊!
我来说
春风还剪出了……
诗意
• 高高的柳树像用碧绿的玉石装扮成 的。
• 无数柳条垂下来像是绿色的丝带。
• 不知道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出 来的? 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 啊!
万紫千红总是春。
光景: 风光景物。
等闲: 平常,轻 易。
春日
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日
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 齐放,颜
万紫千红总是春。 色艳丽。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
胜 日 寻 芳 到 泗 水 滨,
游览赏玩好风景
水边
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一个天气晴朗的 好日子里,作者 到泗水河边游览 赏玩好风景。
“春”的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风拂面 红杏闹春 枯木逢春 百鸟鸣春 春风和煦 四季如春 春雨如丝 草长莺飞 春雨绵绵 春风化雨 春意盎然 桃红柳绿 莺啼燕语 百花吐艳
“春”的名句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城无处不飞花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春到人间万物新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万条垂下绿丝绦。 带子。这里 形容随风飘
不知细叶谁裁出, 拂的柳枝。
··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课文朗读 插图欣赏 课文分析 作者简介 退出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妆成一树高,
高高的柳树像用碧绿的玉 石装扮成的。
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数柳条垂下来像是绿色 的丝带。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但只有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真正认识它
但是只有到 百花盛开、 万紫千红的 时候,人们 才能真正认 识它。
诗歌大意:
1一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里,作者到泗水 河边游览 赏玩好风景。 2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 景物映入眼帘。 3平常人们只知道有春风 4但是只有到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它。
1.多读几遍诗歌,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
2.借助注释,联系诗句理解词语 的意思。
3.尝试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 说。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
《
古 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两 首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学要求:
• 1、把诗歌读正确。 • 2、根据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 3、和同桌说说诗歌的意思。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sì
bīn zǐ
泗 水滨 紫
泗 水 滨
春日
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 阳光明媚
日
无边光景一时新。 的日子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咏柳
贺知章
垂 柳
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 字季真,是大诗人李白的好朋友, 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它的诗今存 在19首(《采莲诗》、《回乡偶 书》等),其中写景的诗,文字 通俗,意境清新,代表作《回乡》 更是妙趣横生,传诵至今。
返回
咏碧 妆 裁剪
yǒng bìzhuāg 咏碧 妆
cái jiǎn 裁剪
课文朗读 插图欣赏 作者简介 退出
··
咏柳
《
古 诗 两 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 咏: 歌颂、赞美。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课文朗读 插图欣赏 课文分析 作者简介 退出
··
《 古 诗 两 首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 绿色的玉。 这里用来比 喻春天嫩绿 的柳枝。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课文朗读 插图欣赏 作者简介 课文分析 退出
··
《 古
咏柳
妆: 打扮,装饰。
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两
首 万条垂下绿丝绦。
》
··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课文朗读 插图欣赏 课文分析 作者简介 退出
··
咏柳
《
古 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丝绦: 丝线编成的
两 首 》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寻芳:
春
游览、赏
玩美好的
日
风景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泗水滨:
日
无边光景一时新。
泗水河边。 滨,水
等闲识得东风面, 边。。
万紫千红总是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
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日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春晓
孟浩然
春晓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返回
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能 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
在和暖的春风里,远远地看见了 一排柳树,那柳树…… 走近一看……
春日
南宋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简介
• 朱熹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 渊博,他的文化对后世影响深 远。
那里风光无限,一时 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 景物映入眼帘。
新鲜奇丽的景物映入眼帘
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无限的
风光景物 一时之间
人们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平常
知道
春风
平常人们 只知道有 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