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美景,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相关视频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古诗,说说了解的诗人。
2.导入新授,检查学生预习《望天门山》的情况。
(1)齐读《望天门山》后,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二、朗读诗歌,感受美景1.再读诗歌,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较容易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忙,较难的、重点的问题留在讲读时再解决)2.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
(抓字眼,明大意)(1)自主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3)播放课件:从中间割断,清清的奔腾东流的长江水,到了天门山时,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4)自主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6)指名说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新课标
4.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1.教师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谁能描述一下图片中的景色?”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的西湖美景。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这片美景的喜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推荐相关诗歌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2.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从古诗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三年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语文三年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五册)羊子巷小学廖海云一、导入:祖国河山大好,山山水水看不完道不尽。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让我们随诗人李白、苏轼去感受两处山水。
请大家翻开书,先自由读读古诗,把诗句读正确,读流畅。
二、初读感知:1、这回咱们看看插图对照注释,再读读诗句。
想一想:李白带我们看的是哪里的山水?苏轼又带我们去的是何处?(生自由读诗) 2、你对哪位诗人的作品更感兴趣,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课件示诗歌。
指名读诗,正音。
(你读得不错,读出了诗歌的节奏。
)课件示诗歌的节奏。
谁再来读?(指名另一生读) 3、能说说李白带我们去看的是哪里的山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课题。
(边写课题边说)天门山在哪里?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师:真会学习,你获得了比别人更清楚的信息。
1 / 8看来注释对我们读诗是很有帮助的,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哦,原来这天门山是隔江相对的东西梁山的合称。
4、谁来读第二首诗?课件示第二首诗。
指名一生读,正音。
课件示生字:亦妆。
这两个是这一课要认的新字。
谁会读?(生读)师:亦是也的意思。
妆可以组什么词?书上说什么妆?老师今天化的就是淡妆。
课件回到第二首诗。
谁还愿读?(指名读。
)苏轼为我们展示的是哪里的山水呢?你怎么知道的?边板书课题,边说:其实诗题已经为我们点明:饮湖上初晴后雨,湖上,指的就是西湖之上,饮是干什么?对,在西湖上饮酒。
初晴后雨指的是开始是天晴,后来下了雨。
苏轼和西湖有着很深的渊源,谁了解苏轼呢?(生答)师:苏轼又名苏东坡,宋朝人。
著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也是一位书法家。
---------------------------------------------------------------最新资料推荐------------------------------------------------------ 他曾任杭州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杭州的市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_人教新课标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让幼儿学习、仿照。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教学目标: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小孩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形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小孩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专门快。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让幼儿学习、仿照。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存。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观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会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如何样的印象?[来源:]3、过渡揭题: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儿的景美、画美,因此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颂扬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来源:学*科*网]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眼睛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许多内容,古诗也不例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古诗两首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古诗两首183;教案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A案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回忆诗人 ,导入新课①同学们 ,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读通诗句 ,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 ,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 ,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 ,个人读 ,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 ,并参考一些工具书 ,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 ,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 ,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 ,整体体验 ,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 ,读完后 ,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 ,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 ,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 ,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 ,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两首教案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课时
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课题
21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执笔
秦莎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语文三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1课《古诗两首》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
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①认识2个字。
会写4 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一、复习:横跨坚固举击贵横跨坚固创举冲击宝贵横贯古今横七竖八纵横天下老气横秋跨凤乘龙举世无双声东击西坚不可摧固执己见新授1 、单元导读: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2、导言3、出示描写长江的三句试句4、解释课题5、诗人介绍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一一(学生齐读课题)三、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3、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诵读全诗,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1.古诗两首(教案1)-人教新课标.doc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咅读准字咅,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要发散学生的思维)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1、我说你读。
方法:乂(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岀对应的诗句。
4(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岀对应的诗句。
t飞、字条连诗。
;i方氨老亦岀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牛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牛练习书写牛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1、学牛交流收集的资料。
多种手段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能力,激发主动学习。
指导描述,发散学生的思维,帮生体会诗中的感情。
字条连诗使牛更快2、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
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L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网俗习惯。
“山东” 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
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1.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语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本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支离破碎的分析释义,重在积累与感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中,注重过程的优美,情感的投入,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古诗,走近诗人。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
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掌握课文生字词,正确理解《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及山水风景画;制作课件。
2.准备彩笔及画纸。
教学流程:一、渲染情境,激发诗兴。
1.曾见过高耸入云的泰山,连绵不绝的黄山,云雾缭绕的庐山;也曾见过波澜壮阔的黄河,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平如镜的西湖……祖国的山水多么令人振奋,令人陶醉!古今中外,多少画家挥毫泼墨描绘她。
瞧——(课件展示山水画)那么,作家、诗人们又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流淌于笔端的呢?请大家回顾学过的诗文背一背。
2.今天,我们又要跟随李白、苏轼欣赏壮丽的天门山,奇丽的西子湖。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3.理解题意。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回顾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有哪些理解古诗诗句的方法?还记得吗?(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序、补省略)板书:看、查、联、换、补2.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以上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意。
(重点点拨“相对出”、“孤帆一片”、“潋滟”、“山色空濛”、“总相宜”等的理解。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三、读读画画,把握诗境。
(精品文档)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
人教新课标语文三年级上册 21古诗两首 教案
第六单元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简析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和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东方之珠”》则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二、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
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会写31个字,会认22个字,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36组词语。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
2积累好词佳句五、设计理念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感悟。
2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化为了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从而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精当,更学会了如何去体味语言的方法,并在后面的学习环节中及时加以运用。
六、课时安排古诗两首 22课时富饶的西沙群岛 22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 22课时香港,璀璨的明珠 11课时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3课时古诗两首教材简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作者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2个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最新版)
望天门山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 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壮心壮志第一次走开四川前往洞庭湖旅行,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青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绘山川气概。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仿佛是因为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间隔,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大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拦,激起滔天的波涛,这两句所望到的光景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止”“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觉,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水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可以有这样的领会,也不行能写得这样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开朗起来,显现了生动优美的境界,使读者忧如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怀的古诗,经过对天门山风景和心里体验的描述,赞叹了大自然的奇特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放的感情,依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质状况,我设计以下教课目的和教课重、难点。
教课目的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认识诗句的意思 ; 体验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课要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课难点认识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课法尽人皆知,念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课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课我采纳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课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领会诗意,并达到稳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课过程怎样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课理念设计以下教课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以前在朗读古诗中已读过, 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望天门山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板书: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天门山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地方的美景是什么样的?(读
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
亦:也。
西子:西施。
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
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
湖:西湖。
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
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
老师指导和范读。
)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晴——方好
(比西子)总相宜
(美)雨——亦奇
教学反思: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
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