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分析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分析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6页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4,第37页“做一做”第1题,练习八的第1~2题。

教材简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形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学习圆锥做好充分准备的一节课。教学这部分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使学生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3、引导学生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

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教师评价:刚才同学们都能想出办法,把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体或正方体以后,再求出它的体积。

3、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4、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教学新课

1、探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学生自学第36页第三、四自然段。

(2)分组合作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并讨论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A、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C、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3)汇报交流

A、讲述把圆柱拼成长方体的方法。

B、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表面积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材料,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充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有机地渗透极限的初步思想。)

2、教学例4

(1)学生理解题意,自己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方法。

(3)评议: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以后解题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习

完成第37页“做一做”第1题。

(5)拓展

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已知底面直径和高呢?已知底面周长和高呢?

(设计意图:在例4的教学中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2、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单位:厘米)(单位:厘米)(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本课设计的第一组练习是基本练习,其中填表题是为了夯实基础知识,第二题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

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

3、实际运用(出示压路机图)

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5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提高练习(出示圆柱形柱子图)

要想求这根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组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第4题通过对测量哪些数据的讨论,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