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论_于东智
第10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PPT课件
10.1.2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1)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认 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建 立各级准备资产来获得,而且也可以由负债管理即向 外借款来提供
4)有效持续期和凸度
鉴于麦考莱持续期没有考虑隐含期权对资产负债 价值的影响,弗兰克.J.法波齐(Frank fabozzi,1986) 提出基于期权调整的有效持续期和有效凸度的模型。 有效持续期和有效凸度认为,随着利率的变化,与其 相关的未来现金流会发生变化,债券价值表现也会受 到影响,它直接运用于以不同收益率曲线变动为基础 的证券价格,这些价格反映了证券中隐含期权价值的 变动
ISG ISA ISL
当利率变动时,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值将直接影响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绝对缺口越大,商业银行利差对 市场利率变动就越敏感,利率风险就越大 (2)用缺口衡量利率风险值 净利息收入变动=风险值缺口×利率变动额
(3)用敏感比率(Sensitive Ration,SR)衡量利率风险
SR RSA / RSL
10.1.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1)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
资产负债管理(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 ALM)也称相机抉择资金管理,其管理的基本思想是 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中,银行主动地利用对利率变化敏 感的资金,协调和控制资金配置状态,使银行维持一 个正的净利息差额和正的资本净值
10.2.3 其他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1)多阶段模型 2)账面价值法 3)效率前沿模型 4)多重限制决策模型 5)随机规划与随机控制ALM模型 6)动态财务分析模型 7)压力测试 8)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创新研究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创新研究摘要:自199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在初始余额的经营管理理念基础上逐步形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这种管理尚处于一种相对初级的阶段,尚未建立起以科学计量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资本约束和分配机制等。
对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创新性研究,分析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瓶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创新的思考和建议,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持续性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方式;管理创新引言2007年,金融机构对于自身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的过高评价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战略和政策出现超前性失误,由此成了爆发美国大规模破坏性操作的信贷风险――次贷危机的导火线,历史遗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现代银行亟须建立一种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具备前瞻性、可行性、计量性等功能特征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自199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在初始余额的经营管理理念基础上逐步形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这种管理尚处于一种较为初级的阶段,尚未建立起以科学计量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资本约束和分配机制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创新性研究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形势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的概念以及方法,为后续的探索和研究做好理论铺垫,而后分析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瓶颈,最后针对种种弊端和不适应性的体现提出管理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一、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的内容及方法(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根据其资产负债业务内容进行归纳,可分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
其中,资产业务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证券资产投资管理和商业银行现金资产负债管理;负债业务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九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2.线性规划方法(The Linear Programming Approach) 也称管理科学方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解决在一些变
量受约束时,线性函数值如何取得最优。 步骤: 建立模型目标函数 选择模型中的变量 确定约束条件 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
精选课件 /3/12
负债管理思想
主要内容:商业银行资产按照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 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 性负债,或“购买”资金实现银行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
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流动性的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 与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同时,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 经营管理理念转为三性并重;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 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银 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主 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资产盈利水平。
精选课件 2021/3/12
资产管理方法 1.资金分配方法(The Funds Allocative Approach) 主要内容:商业银行在把现有的资金分配到各类资产上时,
应使各种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或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 适应,即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 也称期限对称方法。 那些具有较低周转率或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应分配到相对长 期、收益高的资产上,反之则反。
精选课件 2021/3/12
2.资产可转换性理论(The Shiftablity Theory) 强调商业银行应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而保持高度的流动性,
但可放宽资产运用的范围。 主要内容:流动性要求仍然是商业银行需特别强调的,但
银行在资金运用中可持有具有可转换性的资产。这类资产 具有信誉高、期限短、容易转让的特性,使银行在需要流 动性时可随即转让,获取所需资金。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九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管理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一、资产管理理论(Asset Management Theory)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强调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而资金运用的规模和结构则是可控的,银行应该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一)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1.内容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其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
这种理论也被称作为自动清偿理论和“真实票据论” (Real-Bill Theory)。
2.背景商业性贷款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当时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小,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经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以商业周转性流动资金为主。
此外,由于金融机构管理水平较低,还没有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的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发生清偿危机时给予救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更强调维持银行的流动性,并不惜以牺牲部分盈利性为代价。
3.评价这一理论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这一理论设有认识到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即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余额可用于发放长期贷款,而是将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盈利性很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上这一理论没有考虑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即在经济衰退时期,即便是有真实票据做抵押的商业性贷款,也会出现缺乏偿还性的情况,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二)资产转换理论(Shift-Ability Theory)1.内容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2.背景该理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PPT29张)
第九章第二节 利率风险及其管理
利率上、下限及双限
利率上限、下限和双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期权,银行可 以用来消除客户与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并使买方的最 大成本或最小收益被固定下来。 利率上限的购买者作为借款人可以得到保证,贷款者不 能把贷款利率提高到上限水平以上,借款者还可以向第 三方购买利率上限,由第三方保证补偿借款人任何超过 上限的额外利息。
商业贷款理论
该理论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 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其资产业务应主要集 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即基于商业行为能自动 清偿的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 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短期的工、商业流动 资金贷款。这种理论也被称作为自动清偿理论 和“真实票据论” (Real-Bill Theory)。
04.03.2019 人大: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第九章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发展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兴 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 方式来维持资产的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 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 负债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形式来保证银行流动 性的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 调。同时,将银行管理的视角由单纯的资产管理扩 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 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提高了银行资产盈利水平。
构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而资金业务的规模和 结构则是可控的,银行应该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 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 经营管理的目标。 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 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修订稿)
发展背景
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资产业务,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
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来协调银行安全性、流 动性和效益性。 市场特点:利率管制逐步放开,经济衰退、成 本及风险增大
全面、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理论
重视通过加强组合管理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 系来实现银行的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
9
1.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续)
1.2.1 资产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市场中投资机会及品种较少,社会闲散资金运用
我们的资本充足率是否 符合监管要求?
可能要加息了,我们 的利率敏感缺口如何 控制?
这几天客户走款那么多, 我们的头寸吃紧了
3
1.1 什么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续)
资产负债管理涉及的重要概念
1
2
3
4
1.1 什么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续)
资产负债管理涉及的两大风险
5
1.1 什么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续)
什么是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ALM),是指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是在一定风险限额下, 为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的全面、动态的、前瞻性的协 调管理,也是通过管理资产负债表取得收益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资产负债管理从起源到发展伴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过程。 始终遵循商业银行“三性原则”: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
管理对象:资产负债表的组合 管理依据:全行发展战略
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管理(一)
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管理(一)现代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就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从单独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到资产负债一体化管理的过程,后者适应了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变动,成为当前西方各大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和方法本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比较单一,加之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
它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和资产流动性的相互矛盾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现金资产、证券资产、贷款和固定资产。
银行的资产管理主要指对上述前三种资产的管理,具体包括:流动性管理、准备金管理、投资管理和贷款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方法主要有:1.资金集中法。
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多种多新的,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自有资本,这些资金来源自身有不同的特性。
资金集中法则不管这些特性,而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再按银行投资贷款的需要放到不同资产上去,只要这种配置符合银行的总体管理目标就行。
这种方法要求银行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然后将资金配置到最能满足这个目标的资产上去。
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如第一准备)收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收益(如现金),因此,配置资金时要有优先顺序。
优先权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准备、第二准备、贷款、证券投资上。
在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固定资产上的投资通常另行考虑。
银行资金管理的目标,要使其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有机结合,虽然三者同时达到是很困难的。
2.资产配置法。
又叫资金转换法,认为一家银行所需的流动性资金数量与其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
资金集中法过分强调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而没有区分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资本金等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这种缺陷引起商业银行利润的极大流失。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资产负债表是商业银行核心的财务报表,记录了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反映了银行的资金状况、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银行的利润,并确保银行能够按时履行其支付义务。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1. 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不同的存款种类和贷款产品的特点,合理地匹配资产和负债。
例如,银行可以通过选择具有相对较长期限的资产来匹配相对较长期限的负债,以减少利率风险。
2. 资产负债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需要认真评估和管理其资产负债表上的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以及采取风险对冲和多样化资产负债的方式来管理这些风险。
3. 资产负债表调整和优化:商业银行需要持续地监测和分析其资产负债表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可以包括重新分配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调整投资组合,优化存贷款结构等,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实现最佳的风险收益平衡。
4. 合规管理:商业银行需要确保其资产负债表符合监管要求和合规规定。
银行需要遵守各种法规和规章制度,包括资本充足性要求、流动性管理要求等,以保证其金融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总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具备良好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便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资产负债表管理策略,确保银行的稳定运营和持续发展。
2019——2023年资产负债管理参考文献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一个公司或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对资产和负债进行有效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负债的成本,从而增加整体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资产负债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更新理论和实践,因此对相关参考文献的收集整理变得至关重要。
下面是本文整理的2019年至2023年资产负债管理参考文献: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方面的参考文献1.《现代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王新民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基础、制度安排、政策调控和实践操作。
对于理解和掌握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务》(李玉芹著)——该书从实务出发,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管理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操作模式、技巧和策略方法,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
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案例方面的参考文献1.《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案例研究》(贺珊珊著)——该文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践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2.《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周娜著)——该文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策略,为资产负债管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工具方面的参考文献1.《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控制》(张强著)——该书详细介绍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包括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2.《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金融工程与创新工具》(郭明著)——该文探讨了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金融工程和创新工具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为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对上述参考文献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系统地了解2019年至2023年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实践和技术工具,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合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发展。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八章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作用:开拓了满足流动性需求的新渠道,并且银
行可以因此减少非盈利资产持有量,减少银行为保 持流动性而损失的机会成本。可转换理论中的资产 运用范围已经不仅仅是流动性贷款,证券投资成为 银行资产运用的重要方向。
缺陷:
首先,忽略了对负债的管理,只重视资资产的运用 方面,仍然只是被动地接受负债。 其次,证券投资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现金资产 贷款资产 投资资产
存款 —— 主动负债 借款 被动负债 证券融资
资产
负债
期限 数量
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
商业贷款理论 资产管理思想 资产可转换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 负债管理思想 购买资金
资产负债 综合管理思想
净利息正差额 正的资本净值
一、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又称流动性管理理论,是商业 银行自诞生起到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奉行的管理 理论。该理论主张银行将精力主要投入到资产 负债表中资产方的管理中去,银行管理的关键 在于如何将资产进行合理的运用。资产管理理 论可分成以下三种。
资金购买管理 • 银行可以通过主动性负债从市场上购买资金来增强流 动性,扩张资产业务。通过资金购买,减少了持有大 量流动性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避开了了当时的Q条 款的限制。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 再贷款,通过国外市场借款获得。
金融产品销售管理 • 认为银行生产的产品是金融产品,银行只有将产品销 售出去才能获得资金而盈利。所以银行必须有针对性 的设计金融产品,加强广告宣传,做好销售管理,从 而使自己的产品被接纳,其中大额可转让存单就是一 种成功的金融创新产品。
作用: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商业性贷款理论提出
银行在配置资金时需要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和期限 结构,为商业银行指出资金运用的方向,使银行充 分意识到流动性对企业生命延续的关键作用。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论
Financial Market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论
『摘要J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管理理论对于商业银行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 性。论文尝试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理论框架,对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基本内涵、发展演变、管理方法、效能评价 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同时,还针对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优化资产负债表管
管理,即在满足风险性、效益性、流动性
协调平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 的组合配置结构,谋求资产收益水平的持 续提高。 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具体包括资产组合 管理、负债组合管理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三个部分。资产组合管理以资本约束为前 提,在测算资产组合风险回报与优化资本 配比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控资产总量和 结构,确保经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最 大化;负债组合管理以平衡资金来源和运 用为前提,通过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 负债的品种、期限及利率结构,降低负债 成本,保持负债成本与流动性的平衡,确 保负债总量适度,有效支撑资产业务的发 展;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立足资产负债表管 理,以流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 债相关项目的关联关系等为约束条件,进 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 组合配置的成本收益结构和期限结构。 由上可见,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是商 业银行资本管理、市值管理与风险管理 理论的有机统一,是银行平衡资本配置 与风险补偿、切实提高整体盈利能力的 策略手段,是推动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 优化、促进银行业务经营持续稳健发展 的重要保证。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
C是指经预期损失和以经济资本计
量的非预期损失调整后的收益率,商业 银行可以运用FTP、资本成本等工具, 根据按期限变化的分产品组合的RAROC 来调整资产负债表的总量和结构,实现 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目的。同时,RAROC 指标引入了资本成本概念,克服了传统 绩效考核中盈利目标未充分反映风险成 本的缺陷,使银行的收益与风险有机结 合,体现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内在 统一。因此,在资产负债表管理过程 中,RAROC指标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银 行忽视风险、盲目追求资产负债表扩展 的短期化经营方式,鼓励银行充分了解 所承担的风险并自觉控制风险,促进银 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向重视风险控制和价 值创造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商业银行第七章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2.资产管理方法
①资金总库法
首先保证一级储备 其次保证二级储备 再次各类贷款 最后长期证券 资金总库法示意图
资金总库法示意图
THE POOL OF FUND APPROACH
活期存款
储蓄存款
资
定期存款
金
短期借款
池
发行债券
资本金
一级储备 二级储备
贷款 长期证券 固定资产
(1)保证充分的一级储备:包括库存现金、在央行的 存款、同业存款和托收中的现金。以满足法律所要 求的储备,以及满足银行日常支付和支票清算的需 要,也是应付意外提存和意外信贷需求的第一道防 线。
20
25 贷款X1
(二)负债管理思想
1.基本内容
商行资产按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 债表负债的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性负债, 或“购买”资金来实现银行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 其核心是把保持银行流动性经营的重点,由资产方 转移到负债方,以主动积极的负债管理作为实现资 产流动性、盈利性均衡的主要工具。
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内容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 期存款,因此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 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
以活期存款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短期自 偿性贷款(贷款随商品周转、产销过程完 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
强调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交易为基础, 用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
确定了现代银行经营理论的重要原则
(2)选择模型中的变量。主要考虑决策和预测这两类 变量。决策变量是银行可以控制的变量,如资产和负 债项目;预测变量是银行不能进行控制的项目,如利 率、现金流量、存款和贷款的种类等。
(3)确定约束条件。
(4)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论文 / 于东智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和去杠杆化行为引起了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理论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许多研究者将决定公司投资能力的资产负债表变量纳入金融危机模型,运用资产负债表管理理论和分析方法来探究危机的起因和扩散机理。
如IMF(2008)指出,当前混乱(指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仅是简单的流动性问题,更反映了深层次的资产负债表脆弱性和虚弱的资本基础。
Krugman(2008)提出“国际金融乘数效应”假说,认为金融危机通过高杠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向全球传播。
有些学者甚至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一场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危机”:如2008年金融危机属于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且问题集中在个人和银行部门(辜朝明,2009);这场危机从起源上讲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而非产能过剩的危机(李稻葵,2009)。
2008年金融危机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资产负债表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也是有效控制宏观金融风险的基础前提和保证。
实际上,资产负债表管理理论在宏观金融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受到重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宏观分析必须重视微观基础,资产负债表管理理论主张从微观层面理解宏观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运行,从而将宏观问题与微观基础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本市场和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日益突出,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可以充分了解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各类经济主体在资本市场和资产价格变动下的行为及其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与众多西方银行陷入困境相比,中国银行业仍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
但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过量信贷投放等行为对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管理也带来了挑战,尤其在后危机时代利率市场化日益深入、金融脱媒不断加快等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目标、理念、方法和模式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基于此,下文尝试构建了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理论框架,针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优化资产负债表管理的若干建议。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理论框架(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涵义资产负债表是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权益历史状况的静态反映,其规模和结构不仅反映出银行的基本财务状况,而且揭示了银行的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盈利能力等重要信息。
相比之下,资产负债表管理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主要考察市场状况发生变化时资产负债表的敏感性,是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价值创造和战略规划工具。
从当今全球大型银行的管理实践看,资产负债表管理往往被视为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即为了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对银行各种业务进行协调管理。
具体而言,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及发展战略要求,以资本约束为核心,以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为基本工具,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的总量、结构及组合配置进行全面、动态和前瞻性的规划、调节和控制的整个过程。
这一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在承受合理缺口与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追求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起源与发展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被废除之前,各国利率保持相对稳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也较为简单,主要表现为受监管和客户存款模式的约束。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及各国央行相继放松利率管制, 市场利率大幅波动,银行经营风险加大,此时资产负债表管理主要面向利率风险管理,针对收益率曲线的预期变化,协调资产和负债项目在品种、期限、结构等方面的匹配,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
1988年《巴塞尔协议》生效后,为了规避资本充足率红线对业务扩张的限制,银行运用资产证券化方法及衍生金融工具将某些资产(负债)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变成或有资产(负债),以此影响银行的实际收益。
这种资产负债表管理模式使银行能够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盈利目标。
20世纪9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受到约束,加强资产负债表管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而大力收缩信贷和流动性,导致流动性迅速由过剩蜕变为不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在此背景下,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进入了全面、动态和前瞻性综合平衡管理的新阶段:一方面,人们越来越重视银行的综合风险防范,资产负债表管理重心转移至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危机后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资产负债表管理更加重视价值创造导向。
正如Gup和Brooks(1993)所指出,资产负债表管理是为规避各种风险,增强流动性及提升银行市值,而基于法规、市场等约束下,考虑不同目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的动态计划。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基本方法如前所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将更加重视风险因素和价值创造导向,在此背景下,组合管理逐渐成为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基本方法。
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是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积极的管理,即在满足风险性、效益性、流动性协调平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组合配置结构,谋求资产收益水平的持续提高。
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具体包括资产组合管理、负债组合管理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三个部分。
资产组合管理以资本约束为前提,在测算资产组合风险回报与优化资本配比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控资产总量和结构,确保经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最大化;负债组合管理以平衡资金来源和运用为前提,通过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的品种、期限及利率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保持负债成本与流动性的平衡,确保负债总量适度,有效支撑资产业务的发展;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立足资产负债表管理,以流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债相关项目的关联关系等为约束条件,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组合配置的成本收益结构和期限结构。
由上可见,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市值管理与风险管理理论的有机统一,是银行平衡资本配置与风险补偿、切实提高整体盈利能力的策略手段,是推动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优化、促进银行业务经营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效能评价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将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等盈利能力指标作为资产负债表管理效能的评价基准。
利润最大化目标从收入和成本匹配的角度强调银行对资本的有效利用,但忽视了风险和时间价值这两个重要因素,容易导致银行的决策行为具有“短视”倾向。
考虑到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生存的关键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资产负债表管理必须对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风险产生的损失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衡量银行的真实价值创造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 A R O C)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效能的考察指标。
RAROC是指经预期损失和以经济资本计量的非预期损失调整后的收益率,商业银行可以运用F T P、资本成本等工具,根据按期限变化的分产品组合的RAROC来调整资产负债表的总量和结构,实现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目的。
同时,RAROC指标引入了资本成本概念,克服了传统绩效考核中盈利目标未充分反映风险成本的缺陷,使银行的收益与风险有机结合,体现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内在统一。
因此,在资产负债表管理过程中,RAROC指标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银行忽视风险、盲目追求资产负债表扩展的短期化经营方式,鼓励银行充分了解所承担的风险并自觉控制风险,促进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向重视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管理面临的挑战(一)高速信贷扩张为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带来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信贷投放也出现了急剧增长。
例如,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达9.59万亿元,贷款增速高达31.6%,为近10年的最高水平。
信贷激增虽然对中国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为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过量信贷投放对银行“资本约束型”的资产负债表管理理念形成挑战。
资本约束下的集约式增长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核心理念,本次金融危机再次证明缺乏资本约束的盲目扩张只会积累更大的风险。
遗憾的是,信贷激增不仅使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大幅下滑1,而且使银行重返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道路。
二是过量信贷投放加大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不合理性。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年银行业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50%,并集中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银行这种资产负债表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三是过量信贷投放诱发了银行资产负债表期限错配风险。
近年来大量新增贷款并没有真正投放到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形成了货币信用在银行体系内“空转”和“自我循环”的现象;同时在央行严格的信贷额度管制政策下,经济主体大量通过非信贷方式获取资金,商业银行也长期大规模从事同业批发业务,拆短贷长,期限错配程度较高,给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二)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难度随着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中国利率市场化正加速推进,这极大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难度:一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金融市场投资、主动负债等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表外业务也将不断增加,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对象将更为多元化,结构趋于复杂化,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二是利率市场化将催生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资产负债表管理将逐渐向动态策略转变,现金流量匹配、动态偿付能力检测、随机规划管理模型等将成为重要的管理工具,这将对中国银行业主要采取净息差、缺口、久期等相对低层次的静态管理策略形成挑战;三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同业间的价格竞争将日益激烈,商业银行面临的资金价格不确定性将有所提高,存贷利差有收窄的趋势,银行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三)金融脱媒化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带来双重挤压近年来,不断深入的金融市场改革加速了中国的金融脱媒进程,“银行主导型”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改变,这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形成双重挤压:从资产端看,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逐步兴起,企业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许多优质客户更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2,银行资产组合管理面临较大压力;从负债端看,随着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日益增强,商业银行存款不断流向基金、股票、理财产品等具有较高收益的领域,这导致核心存款在商业银行负债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加大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管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