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2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总要求一、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要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

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①进入20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和文艺生态环境,掌握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期学生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认知;②放眼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和思潮、社团、流派等文坛现象作多维度的诠释,认识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以构建基本的史识认知;③强调走进文本世界的专业阅读,深入考察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与审美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专业素养,注重现当代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功底的夯实,以提升其文学评论及研究能力。

二' 教学任务①讲授现当代文学的发生过程与历史脉络;②讲授现当代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③讲授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综合性研究;④讲授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三' 课时总安排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要求1、通过介绍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帮助学生理解沈从文的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掌握其小说的审美追求。

2、重点讲授沈从文的重要作品(如《边城》)的内容与特色。

第二十九章当代小说(上)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述第二节赵树理小说与“山药蛋派”创作第三节孙犁小说与“荷花淀派”创作第四节茹志鹃小说与风格多样化第五节杨沫及其《青春之歌》第六节梁斌及其《红旗谱》第七节柳青及其《创业史》第八节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1、概括讲述17年小说创作的文学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脉络,以增强文学史研究的意识。

深入掌握17年文坛上重点作家的小说创作贡献与艺术风格,以增强文本解读与作家评论能力。

2、通过当代小说概观、小说现象解析、小说流派与社团的发展、作家创作解读等角度,勾勒出这一时期小说发展的文学史踪迹。

其中重点讲授的作家作品有赵树理、孙犁、茹志鹃、杜鹏程、吴强、周立波、柳青、杨沫、梁斌等;以及“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学时:6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

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近代文学课堂不进行讲授,本章内容不进行考核,学生自读第二章五四新文学(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知识要点:文学革命,《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林蔡之争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知识要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知识要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知识要点: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多样创作方法,教学重点: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教学难点: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核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理解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3.《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阿Q正传》
1.《阿Q正传》改造“国民性”的主题;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的高度典型性;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和对人民解放道路的探索。
2.艺术成就,开创了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传统;吸收西方小说艺术,揉合中国小说的某些技巧,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寓热于冷”的独特风格。
3.《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简介。
第二节 《骆驼祥子》(详讲)
1.创作的长期酝酿。
2.祥子的形象,由善良朴实向堕落的变化,“三起三落”的悲剧命运,祥子悲剧的巨大典型意义。
1.《野草》概述。复杂的思想情绪,象征方法的运用,现代散文诗的创造。
2.《朝花夕拾》概述,生动的社会画面,真实可信的探索历程,优美的文字。
3.《故事新编》、《铸剑》所代表的前期创作,和《理水》为代表的后期作品,独特的艺术手法。
第二章 郭沫若
一、了解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3.教材的第一部分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轮廓”的内容,分别置于不同阶段之前讲授。
4.每学期之中,应根据讲授内容指导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并做讲评。
5.本大纲依据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并参考同类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现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科的新发展进行了若干修改。
1.叶圣陶生平及思想发展概述。
2.《潘先生在难中》塑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时代特征的反映和对小市民灰色生活的鞭挞,朴实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结构布局。
3.《倪焕之》简析。
4.其他小说简介。
第四节 郁达夫及创造社作家(详讲)
1.生平简介。
2.了解本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一)(二)(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一)(二)(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一)(二)(三)》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从 1917 年到现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史实、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情感特征、艺术特征、作家作品的群体风貌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独特关联,使学生从文学本体、历史语境、文化视角、中西文学传统等方面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分析作家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中,文学史知识的描述与相关文学作品的分析紧密结合,具体深入地阐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熟读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适当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将来从事政府机关、企事业部门工作及中学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理解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分配(一)教学内容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 年-1927 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掌握)(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掌握)(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掌握)(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了解)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掌握)(二)说不尽的阿 Q(掌握)(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理解)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了解)(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掌握)(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理解并掌握)第四章通俗小说(一)[自学](一)民国旧派小说(了解)(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了解)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掌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掌握)(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了解)(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掌握)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了解)(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理解)(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理解)(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掌握)(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掌握)(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了解)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了解)(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掌握)(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掌握)(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理解)(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理解)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理解)(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了解)(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理解)(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掌握)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 年-1937 年6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30 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掌握)(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理解)(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了解)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理解)(二)茅盾的小说成就(掌握)(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理解)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理解)(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掌握)(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理解)第十二章巴金(一)青年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理解)(二)《家》的杰出成就(掌握)(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掌握)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掌握)(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掌握)(三)文学理想的寂寞(了解)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掌握)(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掌握)(三)海派小说(理解)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了解)(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理解)(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了解)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掌握)(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理解)(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掌握)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理解)(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掌握)(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理解)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理解)(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理解)(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了解)(四)报告文学与游记(了解)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掌握)(二)《北京人》与《家》(理解)(三)曹禺剧作的命运(了解)第二十章话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了解)(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理解)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3 年 7 月-1949 年 9 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了解)(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掌握)(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理解)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理解)(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掌握)(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了解)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掌握)(二)体验与追忆(理解)(三)通俗与先锋(理解)(四)现实与民间(掌握)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了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了解)(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了解)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理解)(二)独特意象与主题(掌握)(三)忧郁的诗绪(掌握)(四)诗的艺术与形式(掌握)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理解)(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理解)(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了解)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理解)(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了解)(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了解)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了解)(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了解)(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了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 [自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了解)第四编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1949 年-现在)第一章迎接新的时代到来(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作家心态的三种类型(掌握)(二)《时间开始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潜在写作(理解)第二章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一)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创作,“民间文化”概念,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作品在怎样的意义上保留历史和美学的价值(掌握)(二)《山乡巨变》《锻炼锻炼》《李双双》(理解)第三章再现战争的历史画卷(一)五六十年代的战争题材创作,战争文化规范对创作的制约性影响以及作家突破该模式的尝试和努力(掌握)(二)《红日》《林海雪原》《百合花》(理解)第四章重现现代历史的叙事(一)现代历史题材创作,时代共名与“宏大历史叙事”,新文学传统中的三种历史叙事模式在当代的传承(掌握)(二)《三家巷》《茶馆》《红豆》(理解)第五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一)“双百方针”与文艺界的思想冲突,作家们不同的立场选择在创作中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表现方式(掌握)(二)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望星空》《又一名哥伦布》《有赠》(理解)第六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现的历史题材创作繁荣现象,国家意志、知识分子与民间三种话语的表现(了解)(二)《关汉卿》《陶渊明写〈挽歌〉》《十五贯》(理解)第七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以《阿诗玛》、《正红旗下》、《划手周鹿的故事》三个作品,分别对应民间文学的整理、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汉族作家汲取民间文学营养的创作,一个文本中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话语、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几种力量的交互影响(了解)第八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一)六十年代前期的文学创作,既要认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使时代共名凝固化,文坛上歌颂性图解式作品的大量出现;又要认识知识分子独立精神在潜在写作中的体现(了解)(二)《长江三日》《燕山夜话》《无梦楼随笔》(理解)第九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一)“文革”时期的文学观念、作家状态、创作现象,公开文坛与潜在写作,“革命样板戏”,“白洋淀诗歌”(掌握)(二)《缘缘堂随笔》《半棵树》《波动》(了解)第十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70 年代末的文坛背景和创作群落(了解)(二)“伤痕文学”,《随想录》《死》《一代人》(理解)第十一章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归来者”的构成、创作特征,“反思文学”的文学史意义(掌握)(二)《内奸》《海的梦》《哎,大森林》(理解)第十二章为了人的尊严(一)80 年代前期人道主义思潮兴盛的背景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了解)(二)《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哦,香雪》《方舟》(理解)第十三章感应时代的大变动(一)“改革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极其发展过程,当代文学对时代变革的呼应(掌握)(二)《陈奂生上城》《人生》(理解)第十四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概念,这一文学现象所体现出的当代作家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理想的文学境界的追求(了解)(二)《受戒》《烟壶》(理解)第十五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一)“文革”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以及对文坛的影响,“朦胧诗”现象的争议,朦胧诗的美学追求(掌握)(二)高行健探索话剧,残雪先锋小说(了解)第十六章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一)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内涵及意义,“寻根文学”重要的作家、作品(掌握)(二)《棋王》《爸爸爸》《商州初录》(理解)第十七章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一)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意义(掌握)(二)《冈底斯的诱惑》《现实一种》(理解)第十八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一)“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创作特征及意义(掌握)(二)《一地鸡毛》《红高粱》(理解)第十九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一)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学特点,市场经济因素对文学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精神立场的选择(掌握)(二)王朔写作与《妻妾成群》改编现象的剖析(理解)第二十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一)90 年代文学的无名状态,第三代诗歌,个人化创作倾向与叙事方式在文坛的表现及意义(了解)(二)《我与地坛》《叔叔的故事》(理解)第二十一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一)社会转型期为文学拓展了新的写作空间(了解)(二)女性写作现象剖析(了解)第二十二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90 年代出现的以张承志、韩少功、张炜为核心的张扬民间理想的创作现象,及其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写作立场、价值趋向与审美风格(理解)(二)学时分配三、相关说明(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考试课程,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 70%(二)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无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现当代文学方向的选修课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1.钱理群等编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陈思和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料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二)主要参考书目1.朱栋霖,龙泉明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教案大纲模板范文

文学教案大纲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

三、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2. 五四文学革命3. 30年代文学4. 40年代文学5. 50年代文学6. 60年代文学7. 70年代文学8. 80年代文学9. 90年代文学五、教学时间共30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一讲: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1. 课程导入: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1. 讲授内容:介绍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

2. 课堂讨论:分析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讲:3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3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

2. 课堂讨论:探讨30年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价值。

第四讲:4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4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

2. 课堂讨论:分析40年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

第五讲:5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5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赵树理、丁玲等作家的作品。

2. 课堂讨论:探讨50年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第六讲:6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6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李准、柳青等作家的作品。

2. 课堂讨论:分析60年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第七讲:70年代文学1. 讲授内容:介绍70年代文学的特点,重点讲解张承志、刘心武等作家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品,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史实、重要作家和作品,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898-1917)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7-1927)3、左翼文学运动与文艺大众化(1927-1937)4、抗战文学与民族解放(1937-1949)5、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1949-1976)6、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繁荣(1976-至今)四、教学方法1、讲授基本史实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现代文学的整体认识。

2、重点讲解重要作家和作品,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结合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动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配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作业,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论文写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一个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六、教学要求1、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传授现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二、本课程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它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三、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两个学期连续开设,共72学时,本课程内容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中国现代文学部分(每周2课时,总计36课时)引言(1课时)一、对“现代文学”学科与课程的回顾二、现代文学的分期、性质与特征三、学习现代文学的意义与要求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 1课时)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二、文学革命及其发展三、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四、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五、“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第二章鲁迅( 2课时)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二、《呐喊》、《彷徨》三、《狂人日记》四、《阿 Q正传》五、农村题材小说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六、《故事新编》七、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第三章小说( 2课时)一、叶绍钧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二、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第四章新诗( 2课时)一、初期新诗和新诗集二、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与象征诗派三、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诗第五章郭沫若( 2课时)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女神》三、郭沫若的其他诗集四、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五、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剧作第六章散文( 1课时)一、“ 五四” 时期散文创作总貌二、周作人生平及创作评介三、朱自清的生平与散文创作四、冰心和其他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五、创造社作家的散文六、梁遇春、徐志摩的散文与“ 现代评论” 派“ 闲话” 散文七、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七章话剧( 1课时)一、春柳社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简介二、易卜生的影响和“ 社会写实剧” 创作潮流三、田汉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四、熊佛西、陈大悲、宋春舫等人提倡的“ 国剧运动”五、丁西林简介六、欧阳予倩与袁昌英的历史翻案剧第二编第二个十年( 1928-1937)第一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三十年代的文艺思潮( 1 课时)一、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 左联” 的成立二、“ 左联” 的主要文学活动三、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四、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第二章茅盾( 2 课时)一、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蚀》与《虹》三、《子夜》四、《林家铺子》、《春蚕》等短篇小说五、《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三章老舍( 2课时)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从《老张的哲学》到《离婚》三、《月牙儿》、《断魂枪》等短篇小说四、《骆驼祥子》五、《四世同堂》第四章巴金( 2课时)一、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灭亡》和《爱情三部曲》三、《激流三部曲》四、《憩园》与《寒夜》第五章沈从文( 2课时)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乡野与都市对立的小说世界三、《边城》与《长河》四、意境与文体第六章其他小说创作( 2课时)一、蒋光赤、柔石、胡也频、叶紫等作家的创作二、丁玲前期创作三、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四、艾芜的早期小说五、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六、“ 东北作家群”七、京派小说八、现代派小说九、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十、杨逵的小说十一、张恨水的生平与创作概况第七章 30 年代诗歌( 1课时)一、殷夫的诗歌创作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三、臧克家前期诗歌创作四、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五、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六、卞之琳、何其芳等诗人的创作第八章 30 年代的散文和剧作( 1课时)一、 30 年代的散文二、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三、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四、夏丏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五、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六、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七、30年代剧运和剧作概况洪深的剧作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第九章曹禺( 2课时)一、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二、《雷雨》、《日出》、《原野》三、《北京人》和《家》四、艺术成就与贡献第三编第三个十年( 1937-1949)第一章抗战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 40年代文学思潮( 1 课时)一、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二、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的《讲话》三、抗战以来的文学论争及其理论焦点第二章国统区小说( 2课时)一、丘东平、姚雪垠与初期抗战小说二、张天翼与讽刺暴露小说三、沙汀、艾芜和社会分析小说的新收获四、师陀等与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分析倾向五、路翎、钱钟书与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小说六、现代罗曼司的兴盛及其他第三章国统区诗歌( 2课时)一、民族的战歌——田间、光未然等的诗作二、沉思的诗——冯至、力扬、冯雪峰及其他三、讽刺的诗——袁水拍与臧克家四、“ 七月派” 与“ 九叶派” 的诗五、国统区的叙事长诗六、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第四章国统区戏剧与散文( 2 课时)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二、夏衍和为知识分子写心的“正剧”三、于伶和为市民及其他下层群众写真的悲喜剧四、郭沫若等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等的喜剧五、报告文学的繁荣杂文的复兴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六、张爱玲等作家与沦陷区文学第五章解放区文学( 2课时)一、赵树理小说的历史贡献二、孙犁的短篇小说三、其他短篇小说家四、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六、《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长篇小说七、《新儿女英雄传》等“ 新英雄传奇”八、解放区的戏剧与诗歌中国当代文学史部分(大二下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共36学时)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2课时)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二、文学活动机制的改变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四、几个基本概念: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迎接新的时代到来(2课时)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第一次文代会、作家群的构成二、胜利者的政治抒情:以胡风为例三、寻找时代的契合点:以巴金为例四、潜在写作的开端:以沈从文为例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2课时)一、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二、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周立波《山乡巨变》三、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赵树理《锻炼锻炼》四、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准《李双双》第三章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2课时)一、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吴强《红日》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曲波《林海雪原》四、战争小说与人性美:茹志鹃《百合花》第四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2课时)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二、家族与历史的命运组合:欧阳山《三家巷》三、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老舍《茶馆》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宗谱《红豆》第五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2课时)一、“双百方针”颁布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及其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二、新的矛盾和困惑: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三、思想者的苦恼:郭小川《望星空》四、受难者的炼狱之歌:绿原《又一名哥伦布》和曾卓《有赠》第六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2课时)一、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再现:田汉《关汉卿》三、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达: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四、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第七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1课时)一、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二、民间文学的整理与改编:以《阿诗玛》为例三、民族风土的记忆与诗情:老舍《正红旗下》四、汲取民间营养的文人创作:唐湜《划手周鹿之歌》第八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2课时)一、“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摧残和“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活动二、老作家的秘密写作:以丰子恺为例三、知识分子的苦难抒情:以牛汉和穆旦为例四、年轻一代的觉醒:以食指和北岛为例第九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1课时)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二、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三、年轻一代的觉悟与反思:陈村《死》四、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顾城《一代人》第十章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1课时)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二、从“同路人”的立场反思历史:方之《内奸》三、对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王蒙《海的梦》四、对民族灾难的反思:公刘《哎,大森林》第十一章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1课时)一、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二、苦难民间的情义: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三、美好理想的憧憬:铁凝《哦,香雪》四、女性激愤的呼声:张洁《方舟》第十二章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1课时)一、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与文学的责任二、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三、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四、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路遥《人生》第十三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1课时)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汪曾祺《受戒》三、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邓友梅《烟壶》四、来自大西北风情的歌唱:周涛《巩乃斯的马》第十四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2课时)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以舒婷诗歌为例三、舞台上的艺术尝试:以高行健剧作为例四、小说中的现代意识:以残雪小说为例第十五章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2课时)一、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二、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韩少功《爸爸爸》和阿城《棋王》三、来自民间的美好抒情:贾平凹《商州初录》四、“探索电影”的文化反思:《黄土地》第十六章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2课时)一、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二、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三、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四、残酷与冷漠的人性发掘:《现实一种》第十七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2课时)一、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二、当代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方方《风景》三、日常生活的诗意消解:刘震云《一地鸡毛》四、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莫言《红高粱》第十八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1课时)一、社会转型期文学的特点:二、摇滚中的个性意识:以崔健为例三、商业写作中的反叛意识:以王朔为例四、都市文化语境中的欲望化叙事:以卫慧为例第十九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1课时)一、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写作立场二、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史铁生《我与地坛》三、个人对时代的反思: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四、个人对时代的承担: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第二十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2课时)一、新的写作空间的开拓二、女性自我世界的空间:翟永明《女人组诗》三、中外文化撞击下的空间:严歌苓《少女小渔》四、深层个性心理的空间:朱苏进《绝望中诞生》第二十一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课时)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二、民间宗教与理想的确立:张承志《残月》三、语言覆盖下的民间世界:韩少功《马桥词典》四、在民间大地上寻求理想:张炜《九月寓言》。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的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的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的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于现代文化、社会变革、现代主义思潮等有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2.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背景及主要作品的特点、风格和价值;(2)现代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学作品展现的世界观与认识论;(3)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问题,以及人性问题作为现代文学主题的深层次探究。

3.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阅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教师以讲解为主,通过阐述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作品风格、作者思想体系等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分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相交流、研讨、分析演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阅读写作:教师通过布置作业,促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重点(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背景和主要作品的特点、风格和价值;(2)现代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学作品展现的世界观与认识论;(3)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问题,以及人性问题作为现代文学主题的深层次探究。

5.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精准地把握文学作品所展现的历史背景、深层次内涵和价值;(2)如何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世界观和认识论;(3)如何准确把握现代文学的主题和人性问题等深层次内容。

6.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小组讨论、阅读写作和期末考试等。

其中,小组讨论和阅读写作占总分的比例较大,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期末考试则是综合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创新性思维水平。

7.教学体会本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但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精彩的阐述和实例分析,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数:24 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A2教学大纲 (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A2教学大纲 (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A2》课程教学大纲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时代激流中的文学思潮( 2学时)[知识点] 革命文学的兴起;蒋光慈;左联;革命的罗曼蒂克;梁实秋的文学批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重点] 三十年代多元格局的文学形态。

[难点] 革命+恋爱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

[基本要求]1、识记:后期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论争的基本情况;左联成立、活动、贡献及其文学论争2、领会:三十年代多元格局的文学形态。

3、简单应用:理解革命+恋爱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

4、综合应用:理解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格局。

第二章左翼小说(3学时)[知识点] 茅盾;《蚀》三部曲;《子夜》;柔石;东北作家群;萧红;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李劼人和大河小说[重点]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难点] 理解吴荪甫的形象及这一形象的历史意义和当下意义。

[基本要求]1、识记:左翼写实小说;茅盾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茅盾影响下的社会剖析派小说2、领会:激昂的左翼诗歌浪漫化的革命小说;莎菲女士的形象;萧红小说的独特风格;李劼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巴蜀意象。

3、简单应用:理解丁玲小说的时代意义;分析萧红小说的情感意绪。

4、综合应用:理解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第三章现代派文学思潮(3学时)[知识点] 李金发与象征派诗人;戴望舒;《我底记忆》;汉园三诗人;“戏剧化”情境;中国的“新感觉派”[重点] 现代派诗歌和小说的艺术特征。

[难点] 现代派诗歌的思想情绪和艺术表现。

[基本要求]1、识记:戴望舒《雨巷》、《我底记忆》、《乐园鸟》;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何其芳的《预言》;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小说2、领会: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出现的原因、艺术特点及不足;卞之琳、何其芳诗歌的现代主义特点;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特征;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总学时数:105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课时分配如下: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课时)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0.5课时)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0.5课时)第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0.5课时)第四节问题叙述的创新(0.5课时)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12课时)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2课时)第二节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鲁迅(2课时)第三节人生写实与浪漫抒情:郁达夫(2课时)第四节诗体解放与诗美探寻:郭沫若、徐志摩(2课时)第五节性灵发现与散文勃兴:周作人(2课时)第六节话剧的舶来与初创:田汉(2课时)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14课时)第一节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1课时)第二节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沈从文(2课时)第三节风格多样的长篇体式:老舍、巴金、茅盾(3课时)第四节雅俗交融的现代通俗小说:张恨水(2课时)第五节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2课时)第六节现代诗学的标志:戴望舒、卞之琳(2课时)第七节犀利、幽默与独语:林语堂(2课时)第三章 20世纪40年代:战时背景下的文学嬗变(10课时)第一节战争状态与文学的区域分化(2课时)第二节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赵树理(2课时)第三节都市、消费与文学的现代性:张爱玲、钱锺书(2课时)第四节凝目现实与诗学的综合:艾青、穆旦(2课时)第五节感应时代的历史剧(2课时)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本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为中国传媒大学文科各系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从1917~1949年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32年的历史过程,探讨研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史实,梳理总结重要的文学发展规律,解读、鉴赏优秀的作家、作品。

本课程学制为一学期。

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主要文学史实的介绍和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讲解,使同学们充分了解以现代白话文为形式特点的现代文学的历史面貌,深入体会名家、名作的深刻思想内蕴和独特审美价值,从而较全面地加强文学修养,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清晰地把握现代文学史历史脉络的基础上,适量阅读现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品,并以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观念来理解、评价现代文学作品,从而得其精髓,并给予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以有益的启示。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文学理论、古典文学等本文1.教学内容、进度计划第1周引言一、现代文学的背景与性质二、现代文学的源流及特征三、现代文学的影响及思考2学时重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质难点:对现代文学现实影响的深度思考第一编第一个十年的文学(1917~1927)第一章五四启蒙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及主要贡献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兴起和创作实绩2学时重点: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

三个重要的文学会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

难点:对文学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反思。

第2周第二章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第一节鲁迅的生平和思想10学时重点:理解鲁迅思想价值,解读重点作品的内蕴。

第二节现代小说经典──《呐喊》《彷徨》第3周第三节《野草》和前期杂文的成就难点:对《野草》的深度理解。

第4周第三章主要小说流派第一节“为人生”派的问题小说第二节乡土写实派小说第三节浪漫抒情的身边小说4学时重点:问题小说和身边小说。

难点:郁达夫艺术人格的魅力。

第5周第四章多样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第二节郭沫若《女神》的贡献第三节风格各异的新诗创作第四节新格律诗的艺术成就8学时重点:理清第一个十年诗歌发展的脉络;新格律诗的艺术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说明】1、本课是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对并称的一门学科。

要求学生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史的知识,包括文学史与情感史;培养学生对文学史现象的考察、分析,提高对经典作品的鉴赏、评价及感悟能力,力求使学生逐渐形成文学史的眼光,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所以应该思想治史。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法同时结合讨论法、提问法、自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真正使学生获得自己的文学感觉与体验,有效提高他们的文学审美与分析能力。

3、教材选用教育部指定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总学时:108学时。

【本文】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了解自“五四”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文学思潮与运动,把握三十年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对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有个感性的认识,对以后分章论述作家作品打下基础,创造一个历史情境。

内容要点:(1)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

(2)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的巨大影响。

(3)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动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

(4)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得失,以及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对立的状况(5)关于“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6)介绍“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得失。

(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及影响。

(8)介绍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的内涵。

(9)介绍各时期的一些文艺理论和论争。

教学方法:讲解法为主,适当加以讨论。

教学手段:一般讲述授课时数:6课时作业与思考:(1)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和理论?(2)简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3)联系创作,概述三十年代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互相渗透的状况。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05012014总学时数:34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一)》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发展历史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主干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第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第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本课程以凌宇老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本教研室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为教材,由三篇二十章组成,中文系每个年级的二年一期讲授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二年二期讲授第二编和第三编。

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二、重点介绍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三、从文学观念、内容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评价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四、介绍文学社团和思想论争。

第二章诗体的解放与探索第一节概述了解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国诗歌的批判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中国现代新诗的风格流派及其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初期白话诗1.胡适《尝试集》的意义。

2.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的诗作。

第三节郭沫若一、生平简介。

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影响。

广泛、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及文学创作实践。

二、《女神》1.《女神》的时代精神。

2.《女神》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特色。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1.湖畔四诗人的爱情小唱。

2.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

第五节闻一多1.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与实践。

2.从《红烛》到《死水》3.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六节徐志摩1.徐志摩诗歌内容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学时:6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X勇、邹红主编,师X大学,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大学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大学,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大学《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大学《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XX文艺影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XX文艺)。

二、课程介绍参照国家教委师X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X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

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近代文学课堂不进行讲授,本章内容不进行考核,学生自读第二章五四新文学(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知识要点:文学革命,《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林蔡之争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知识要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知识要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知识要点: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多样创作方法,教学重点: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教学难点: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核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理解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

第三章鲁迅(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知识要点:两大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小说模式,格式的特别第二节说不尽的阿Q知识要点:阿Q形象,改造国民性,精神胜利法第三节《野草》与《朝花夕拾》知识要点:独语体,闲话风教学重点:鲁迅对农民及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教学难点:《野草》的多层内蕴(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及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理解他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文学观,掌握《呐喊》、《彷徨》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和《野草》、《朝花夕拾》的独特风格,熟练掌握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茅盾(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开创新的文学X式知识要点:社会剖析小说,第二节茅盾的小说成就知识要点:《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两类形象系列,第三节《子夜》知识要点:民族资本家形象,蛛网式的密集结构第四节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知识要点:作家论教学重点:茅盾的小说成就教学难点:《子夜》的社会剖析内容第五章郭沫若与创造社(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知识要点:《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抒情主人公形象。

自我表现,壮阔雄奇,自由诗的形式第二节: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知识要点:《星空》诗的彷徨,《瓶》爱情诗,《前茅》、《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第二节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知识要点:抗战时期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屈原的形象第三节“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知识要点:自叙传,《沉沦》,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XX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教学重点:1.《女神》的思想艺术特征 2.自叙传抒情小说代表郁达夫的《沉沦》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泛神论 2.零余者的形象意义(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中创作的主要状况以及对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理解其泛神论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懂得它的时代意义,掌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方法,熟练掌握代表作品。

第六章新月派与语丝派的创作(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知识要点: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第二节“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知识要点: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第三节“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知识要点:湖畔诗人,小诗体,冯至的创作第四节新诗的“规X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知识要点:前期新月派,三美,新格律诗第五节“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知识要点:李金发的代表作品第六节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知识要点:蒋光慈的诗作教学重点: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X教学难点:“纯诗”概念的理论价值(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本时期新诗发展的整体情况,理解新诗发展脉络的内外部规律,掌握各代表诗人的诗歌观念以及代表作品,使学生具备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七章左翼文学的创作(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左联”和左翼小说知识要点:左联,蒋光慈、柔石等人的创作,丁玲,东北作家群第二节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知识要点: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重点:东北作家群教学难点:萧红的个性创作(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左翼小说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了解此派小说兴起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其深远意义,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掌握各派别创作特点以及成就。

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熟练掌握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

第八章巴金(共5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知识要点:《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其早期创作的影响第二节《家》的杰出成就知识要点:《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家》中的人物形象,《家》的结构艺术第三节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知识要点:“平民史诗”,《寒夜》教学重点:巴金的前期创作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无政府主义对巴金的正负面的影响(二)教学基本要求:首先要对巴金前后两个时期创作的概况及代表作有大致了解,理解早期作品体现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掌握分别以《家》、《寒夜》为代表分析巴金前后期创作的不同格调与特色。

第九章老舍(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知识要点:北平市民世界,老舍的早期小说,《离婚》,《四世同堂》第二节《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知识要点:祥子悲剧命运,悲剧原因,虎妞的形象第三节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知识要点:京味儿,幽默教学重点:老舍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教学难点:中西方文明撞击中的文化思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老舍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及文学史地位,,理解其深刻的文化思考,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掌握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熟练掌握代表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十章沈从文与京派(共5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知识要点: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形式,湘西世界第二节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知识要点:表现“湘西世界”与讽刺“都市病”的作品,《边城》第三节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知识要点: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形式,朱光潜的文学理论,李颉人的大河小说教学重点: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教学难点:理解沈从文构筑这种牧歌情调的文化心理(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学史地位,理解其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及创作的文化心理,掌握其城乡对照的二元创作模式及意义,熟练掌握《边城》等表现湘西世界的作品。

第十一章新感觉派小说及其他小说家创作(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海派小说知识要点:新感觉派小说,现代性,先锋性,X呐欧、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第二节李颉人的大河小说知识要点:《死水微澜》教学重点:新感觉派小说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本派小说的创作(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海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了解海派小说兴起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其深远意义,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第十二章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从《雷雨》到《原野》知识要点: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地位,《雷雨》的多层主题意蕴,第二节《人》与《家》知识要点:《人》为代表的生活化戏剧,诗剧的探索第三节夏衍等人的戏剧知识要点:曹禺对本时期戏剧家的影响教学重点:《雷雨》的主题意蕴教学难点:曹禺戏剧深层生命意蕴的把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曹禺戏剧的题材、主题、结构的变化,理解其作品的主题意蕴,掌握曹禺戏剧的艺术特征,精读并熟练掌握代表作《雷雨》。

第十三章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知识要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陈梦家的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知识要点:《现代》杂志,十四行诗(商籁体),汉园三诗人第三节杂文与报告文学知识要点:鲁迅杂文的特质教学重点:现代派诗歌的创作教学难点:对鲁迅杂文创作的历史性评价(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本时期各流派诗歌发展的面貌,理解他们不同的诗歌理念,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诗歌,掌握其不同的创作特点以及成就。

第十四章抗战文艺运动与解放区文艺运动(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特点、意义知识要点: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第二节《在XX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解放区文学知识要点:政治标准,艺术标准第三节国统区、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知识要点:对不同地域不同政治历史环境的文学发展面貌的对比教学重点:《在XX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教学难点:客观评价胡风文艺理论(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第三个十年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一方面要对本阶段文学发展历程有知识性的了解,包括对文学发展历史现象的宏观认识;另外也要对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加以讨论。

《在XX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重点掌握内容。

对胡风主观主义文艺理论有所了解。

正确理解不同的文学思想,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文意思潮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