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电影杂志的发展状况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历史
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1、报刊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指出就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立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
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顺利,完结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映,标志着中国的问世。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3、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宣布互连
互联网。
4、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P67A。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之大众传媒的变迁,期望同学们写作后会对
自己有所协助,预祝大家写作开心。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三、 其它方面 1895年电影诞生, 次年 传入中国 , 一些 外国商人看准中国市场 , 在中国巡回播映或 建立影戏院, 放 映了大量的外 国影片, 内容 丰富, 类型多样。在对外国影片 的观摩中 , 中国电影破土而出 , 因此 , 中国早期电 影融 入了许 多外 来元 素, 其中受 美苏 的 影响 较 多 , 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考察。 关于美国电影的影响方面, 王瑞具体分 析了格里菲斯发明的运 用电影手段进 行叙 事的方法和好莱坞电影 对中国人的电 影意 识、 中国民族电影的诞生与发展的影响。 虞吉对早期中国电影的 主体性进行了 深入 探讨, 指出 好莱 坞的 更为实 质而 深 入的 影 响 , 促使早期中国电影镜头语言体系紧密地 围绕着传奇性而生成。 周斌认为好莱坞电 影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 在对电影创作 者和 电影观众之电影观念与 审美情趣的渗 透和 定型上。 沙丹指出美国电影不仅影响了早 期中国本土叙事、 类型、 传播 , 还对中国电影
[ 41] [ 40 ] [ 39] [ 38] [ 36 ] [ 35] [ 34] [ 33] [ 32 ] [ 31 ]
此外, 陈犀禾、 颜慧、 索亚斌等学者对战时电 影的地理、 政治、 经济和文化格局, 以及抗战 题材和教育题材的动画 电影做了简单 的梳 理。 孤岛电影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左眩从政治经济背 景、 社会动 态、 影片 类型 和特征等方面对这种 "特殊历史环境 "下的 " 泛滥 "做了一次简析。 郦苏元剖析了吴永 刚 "孤岛 " 电影中对人性 的审视和讴歌。 乔晓英对孤岛时期的新 华公司的发展 契机 和摄制活动进行了梳理。 陈星星细致分析 了 "孤岛 "时期上海电影繁荣的原因、 影片分 类 及 内 容 和 作 用、 电 影业的特点与局 限 32
中国早期电影(1922-1930)

守旧文化熏陶的创作阵营,留洋学生 与新文艺工作者,他们的知识分子身 份与商人身份相叠的特殊内构,造成 了艺术理想与商业利润的掣肘,因而 文艺片的样式成为了国产电影运动乃 至中国电影传统的主导性样态。
民国早期电影
1922——1930
第一节 早期电影格局
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 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整体处于上升态势, 中国电影制片业在 20世界20年代前半期迎来了整 体的兴盛。 该时期形成了“三大四小”的主干企业格局。即 明 星(1922) 大中华百合(1925) 天一(1925) 为首;长城( 1924 ) 神州( 1924 ) 上海影戏 (1920) 民新(1923,1926迁至上海)
该影片一改明星公司滑稽搞笑、凶杀刺激 的套路,以严肃的态度将新思想与传奇故 事结合在一起;用从容平实的影像表现聚 合道德性审美和传奇性叙事曲折多变的情 节过程,先抑后扬,把一出充满心酸的家 庭伦理故事最终定格为族媳孙三代人的大 团圆。
影片主人公“余蔚茹”被置于“被诬陷--被赶出 门 --- 含辛教子 --- 抚育成人 --- 终成正果 ” 的情 节过程中,在传统节烈之妇的苦戏框架里, 完整的体现了恭宽信敏惠,孝智礼勇忠的 传统儒道的美德。于哀怨忍韧之间达成了 饱含中国道德审美内涵与哀情情愫的审美 性捏合。
此后 《孤儿救祖记》采用的“影像传奇叙事” 的策略和方法成为被效仿的模板,明星公 司又沿此路径,与“鸳鸯蝴蝶派”作家合作, 拍摄出《玉梨魂》《空谷兰》等有广泛社 会影响力和票房收益的影片,并直接启动 了“国产电影运动”
第二节 国产电影运动
国产电影运动直接表现为数量的激增,从1923年 的5部,到1924年的16部,到1925年的51部,到 1926年的101部。 另外,早期的制片企业,资本状况的改善,管理 水平、设施、技术的提升,为国产电影运动的开 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盘点新中国的电影杂志

盘点新中国的电影杂志瞿孝军近日看到博客有对《电影文学》等东北几家电影杂志创刊号的介绍,感觉是个不错题材。
博主费尽苦心,极力查找搜集目前公开出版发行的电影杂志创刊号资料,由于目力见识有限,仍然难以弄全。
资料除参考了怀刚博客文章,多半从网上搜集,特别是有些电影杂志办办停停、分分合合,刊名换来换去,组织起来难免有误。
这里搜集组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17种电影杂志是(以创刊时间为序):《大众电影》、《世界电影》(《电影艺术译丛》)、《电影故事》、《电影艺术》(《中国电影》)、《东方电影》(《上影画报》)、《电影世界》(《长春电影画报》)、《电影文学》、《上海电影》、《人民电影》、《电影》(《电影通讯》)、《电影评介》、《中国银幕》、《电影选刊》、《当代电影》、《看电影》(《电影作品》)、《环球银幕》、《电影画刊》。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杂志,都在这里面了。
但也难免挂一漏万,尚需不断完善补全。
(文中绿色标明的是博主手头拥有的杂志。
其中拥有1979年复刊以来的所有《大众电影》,1992年以及1999年以来所有的《电影艺术》,2006年以来所有的《当代电影》。
其他标为绿色字体的是因杂志某期有好的专题或素材而零购的。
)新中国第一份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创刊号:《大众电影》1962年第10期开始采用郭沫若所题刊名,老舍为《大众电影》题诗“图画绕诗意,文章风格新。
根深群众里,苍丽四时春。
”《大众电影》1966年第6期停刊号1979年1月《大众电影》复刊号《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
以清新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形式而受到欢迎。
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
1952年 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成为指导全国广大观众鉴赏电影的刊物。
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
从《影戏杂志》到《晨星》——民国电影期刊的初创与转型(1921-1922)

影戏丛 报 》 《 和 影戏杂 志》 以 “ , 影戏 ” 由西方输 入 电影并拥 有 民国时 期最 为 《
后 影 影戏 画 发达 的 民族 电影 工业 的城 市 ,在此 出 命 名 , 来还 有 《 戏春秋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及 12 99年的《 影戏 杂志 》 等等 。 版 的 电影 期 刊数 量便 占到 了总量 的 7 报》
一
倪
万
1 21  ̄ 9
一
;
影 周 刊》创 刊于北 京也 仅发 行一期 。 只有上海 的 《 戏杂 志》 晨星 》 影 与《 连续
从( ( 影戏杂志 ) ( 到 晨星 )
民 国 电 影期 刊国电影期创 与 转 型 ( 由于 自 的 初 刊在 经历 了一年 后便 1 、 )
现 了较为 专业 的 电影 信息 ,这首先 从 纪 3 年 代初 才逐 步 由 “ 0 电影 ” 面替 全 报纸 发端 , 如上海 的 《 闻报 》 申报 》 代 。顾 肯夫 在《 新 《 影戏 杂志 》 发 刊词 》 的《
等, 在传 播 电影 知识 、 介 电影 作 品等 中从 中国戏剧 的起 源开 始谈 到 “ 界 评 世
成左 右 。其他 如北京 、 广州 、 天津 、 重
总体来 讲 ,民 国电影期 刊 的发展
庆、 南京 、 香港 等亦具 备一定 的 电影传 并 没有 一个 持续 、 定 的过程 , 稳 主要原 播 系统和 电影 文化氛 围 ,城 市也有 部 因 是 民 国时期 国家 与 民族命 运多 舛 、
史 料
真是 可耻 。 前 外 国人 到 中 国来摄 剧 , 从
而 纸 因而从 其 内容 上看 ,《 戏杂 志》 乃 发 行 不 十 日 , 印 刷 所 毁 于 火 , 板 影
从《影戏杂志》到《晨星》

从《影戏杂志》到《晨星》作者:倪万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11期1921至1922年是中国电影乃至电影期刊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诞生于1921年的民国电影期刊在经历了一年后便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现实等原因,从以建构民族电影理论话语体系为旨趣,重在理论探讨和电影评论的专业期刊,转型为直接服务于电影公司的特刊。
一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一直作为杂耍艺术存在于大众文化生活之中,纸质媒体对电影的记录主要是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消息及一些电影观感。
直到五四时期,随着中国报刊业的大发展以及电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在报刊上才开始出现了较为专业的电影信息,这首先从报纸发端,如上海的《新闻报》《申报》等,在传播电影知识、评介电影作品等方面开始发挥作用。
而专业的电影期刊则晚了一段时期,到1921年后才陆续出版。
这些电影期刊的出版地主要在上海,因为上海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和文化中心,更是最早由西方输入电影并拥有民国时期最为发达的民族电影工业的城市,在此出版的电影期刊数量便占到了总量的7成左右。
其他如北京、广州、天津、重庆、南京、香港等亦具备一定的电影传播系统和电影文化氛围,城市也有部分电影期刊出版。
民国电影期刊的创刊,一般以1921年2月3日出版的石刻版《影戏丛报》和4月1日出版的铅印版《影戏杂志》作为起点,其中由顾肯夫、陆洁、张光宇合编的《影戏杂志》影响更甚。
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1921年至1922年,共创刊了《影戏丛报》《影戏杂志》《明珠》《电影杂志》《晨星》等5种刊物。
其中,《影戏丛报》为仅出版一期的石印版刊物,《明珠》为广州明珠影画院的小报型院刊,而《电影周刊》创刊于北京也仅发行一期。
只有上海的《影戏杂志》与《晨星》连续出刊,且它们之间不但有着承继的关联,更是记载了电影期刊最初的发展与转型。
《影戏杂志》之所以以“影戏”命名,是因为那一时期,“由于早期电影创作和文明戏的密切关系,人们在理论上也强调电影和戏剧的联系,且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一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一镜头水平的研究。
我国电影期刊70年发展历程及发展策略

我国电影期刊70年发展历程及发展策略作者:孙佳路来源:《出版广角》2019年第18期【摘要】电影期刊作为电影的衍生物,不仅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主要建设者及见证者,也是中国电影史的重要记录者。
文章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期刊发展历程,并以《看电影》为例,探究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期刊未来的发展策略,以期对电影期刊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影期刊;发展历程;策略;《看电影》【作者单位】孙佳路,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19.18.011“一个杂志支配了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动向,一个刊物直接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思想秘密。
”[1]电影期刊作为传播媒介,承载着电影的艺术探索和理论发展,记录着电影在不同时期的产业动态及理性思索,成为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见证。
1949年以来,尤其是“双百”方针提出后,电影期刊得到了长足发展。
纵观我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形态下,呈现不同的特征。
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入的今天,电影期刊应不断探寻新的出版形态,以便更好地传播电影艺术,引导电影理论的发展,使之继续做好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
一、我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电影期刊是伴随电影发展的重要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看电影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虽然中国电影发展经历了许多挫折,但它的发展势不可挡,中国电影期刊亦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1966年)1949年后,电影逐渐进入大众社会文化生活,影视艺术类期刊也得以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电影期刊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新创刊物多,展现新时代风貌,凸显大众趣味。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气象的电影期刊陆续創刊,其中几本影响力非常大——1950年6月创刊的《大众电影》,是我国创刊最早、出刊数量最多、拥有读者最多的电影期刊;1957年8月创刊,以图片表现影片及电影活动信息的《上影画报》;1960年11月创刊,虽然出刊仅21期却深受影迷喜爱的《上海电影》等,成为缓解人们战后文化饥渴的源泉。
明星消费、理论批评与国族意识——民国时期《电影周刊》管窥

新闻与传播视听明星消费、理论批评与国族意识——民国时期《电影周刊》管窥□王云朋闫爱华摘要:作为“公共性电影刊物”时期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影刊物,《电影周刊》以图像与文本构建了女明星的“消费”、国族意识以及对电影界的理论批评的办刊特点,这既是少数北方电影刊物特色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北方社会公众看待电影业的态度。
关键词:《电影周刊》;明星消费;国族意识;电彩批评自1905年第一部国产电影诞生,经历了1920年代的拓荒期倒1930年代国产电影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而伴随着电影业发展而出现的电影刊物,到1930年代也经历了由“同人期刊”“电影特刊”到“公共期刊”的转型。
电影期刊的理论、批评、娱乐内容显得更加专业和丰富。
但值得注意的是,众多优秀国产影片的出现、期刊的创刊,与其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倒不如说是上海影视文化的直接体现。
从1913年到1930年.国人共拍摄700余部影片,其中诞生于上海的影片占当时国产电影总数的90%以上。
①而作为电影事业一部分的电影刊物的出版情形也是一样,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至1930年,全国共出版电影刊物81种,而创刊于上海的有61种,仗众多的电影刊物不仅成为了我们窥探早期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轨迹的重要史料,同时也为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影视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比于上海或者说是南方电影事业的进步,同时期中国北方的电影文化略显落后,这一点在当时北方电影刊物的出版数量上就能看岀端倪。
根据《中国电影史》统计,到1930年北方地区创刊的电影刊物仅有《电影周刊》《新新特刊》《银弹》等12种。
®可以说.同时期华北地区的电影传媒界显得异常冷清,因此创刊于1932年的《电影周刊》就显得弥足珍贵。
《电影周刊》是天津《北洋画报》的独立附属刊物,1932年创刊,1933年停刊,共岀版24期。
《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创办人为冯武越、谭北林,主编为吴秋晨,其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社会时事、人物传记、戏剧、电影、风景等。
抗战后上海电影刊物的形态特征——以《电影杂志》为例的考察

抗 战 后 上 海 电 影 刊 物 的 形 态 特 征
以 《电 影 杂 志 》为 例 的 考 察
丁 珊 珊
摘 要 : 电影 杂志》 《 是抗 战之 后 一本 较 有代表 性 的 电影 刊物 , 它反 映 了 中国 电影 当时的 面貌 和 电 影刊 物 的发 展形 态。《 电影杂 志》 一本 制版精 良的刊 物 , 是 它亦 与好 莱 坞 电影 合作 无 间, 文章试 图通 过
而面对影迷们一而再再而三后也许不无共同利益的推动但无论如何上述与好莱坞地从影迷信箱转向读者信箱中继续索要明星照片和有关的各种描述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正面为公众呈现地址的行为电影杂志也无可无奈何只能将这类问题出久未为人所提及的好莱坞的一些近况进而补阙以往过向各影片公司一推了事
文 化 与 传 媒 ・当代 文 坛 ・ 201 5 2.
合、 复苏阶段的话 , 那么 14 97年的[ 国, } 无论是从电影这个
小 的视 角来看 , 是 以一个 文化 全局 的宏 观视 角 来看 , 还 都是 相对 稳定 的一 年 。在 这 一 年 中 , 本 生 机 勃勃 的杂 志 诞 生 一
墨
抗 战 后 上 海 电 影 刊 物 的 形 态 特 征
文华 、 昆仑 、 中华 , 大 香港 的永 华 等 都 是一 些 在 当时 较 有 实
力的民营 电影公司。 日本投降之后 , 伴随着海上交通运输
的 恢复 , 国影 片 又开 始 大 量 地 向 中 国输 送 。中 国 电影 界 美
照相方法来印的, 因此我们的图照有这 等清晰与柔和。 卢 ”
莳 自强调 : 因为全部 是照 相 , “ 我们每 一寸 地位 的 费用 , 照 就
一
特别是上海电影界似乎以最快 的速度恢复了往 日的繁荣。
中国电影史概述题【含答案】

第一讲、1、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是什么?它是在哪一年拍摄的?谈谈你对草创时期中国电影的印象。
中国电影史上,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最早是在1905年秋天拍摄的《定军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的。
内容取自“三国”故事,讲的是智勇双全的蜀将黄忠老当益壮、屡建战功的动人故事,影片遴选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以动作见长的片段。
主演谭鑫培。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国产电影运动”。
首先是制片机构的勃兴,其次是影片产量的扶摇上升,再次是电影“国货”在一段时间内大受市场欢迎,与制片业的迅速发展同步,2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的相关产业也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1、影院投资——到1926年底,全国影院达156家,其中上海39家。
2、电影教育——到1926年底,全国先后开办过各类电影培训机构18所(其中3所由外国人开办)。
这些培训机构一般附属于制片公司,但也专门性质的,如1924年成立的“中华电影学校”。
这是中国第一所较正规的电影培训机构,曾培养出胡蝶等知名演员。
3、电影出版物——仅1925年出版的专业性电影杂志就有20多种,一些大报如《申报》、《民国日报》等还相继开办了专门的电影副刊。
在各制片公司的竞争过程中,大家都希望创立自己的“精神品牌”,于是就出现了“海上各影片公司莫不各有其个性和特别之作风”的动人景观。
“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天一”等几个创作群体创作的影片,都带有明显的流派特点。
3、《孤儿救祖记》对早期民族电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机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它的直接影响是促成了一个“ 国产电影运动” ,中国电影人的主体创造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普遍意义上的觉醒。
4、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股商业电影创作热潮。
论1932 年电影公共领域的扩大与《申报·电影专刊》的创刊

“重写电影史”作为一种电影学术理念与电影研究理路的提出,如果从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2005年算起,已经整整有15年了。
15年来,在“重写”的引领下,电影史研究遂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学术研究最富生机活力与最具新锐前沿的领域,这也影响了新世纪以来,相当多的戏剧影视学学科的年轻博士生们在思考与选择论文选题的时候,“重写电影史”常常是最能让他们迸发个性洞察力与展现科研基本功的重要动力所在。
本期《谈艺》栏目特此编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朱超亚与南昌大学博士生彭俊颖的两篇电影史论文,分别从早期中国电影的大众传媒发展景观(报纸副刊与电影专刊)与早期中国电影的产业史与个人从艺史(“话剧皇帝”石挥)的角度,依据各自所见所悉的史料,试图再度完成一次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拼图”,以鉴过往,以启当下,以期未来。
—沈鲁(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写电影史视域中的大众传媒与电影人物报刊的电影副刊,是重写电影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
同时,按照电影史学“实在论”的观点,电影从未与报纸期刊等“其他大众传播形式”分离,报刊是电影史研究必须在复杂性中了解的“生成(因果)机制”。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在其复杂性中了解这些机制,而不仅仅是为某个特定事件剥离出一个单一的‘原因’。
”[1]因此,电影报刊的专门研究也应当是重写电影史研究的路径之一。
长期以来,电影史学术研究对于电影期刊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数量颇巨的研究成果,然而报纸电影副刊的研究,因为史料难以整理以及报纸数据库开放程度较低的原因,鲜有学者关注。
《申报》是中国近代中文第一大报,其于1932年11月至1935年4月间出版的副刊《电影专刊》在中国电影史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颇为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初期,中国的报纸创办专门的报纸副刊的情况并不多见。
然而,就在《申报·电影专刊》创刊的1932年,上海的报纸却纷纷创办副刊。
值得探究的是,为何在1932年上海的报界会形成一股“电影副刊热”?这一现象对于《申报·电影专刊》的创办有何影响?当然,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厘清报纸电影副刊与电影产业之关系,以及电影副刊作为一种电影刊物的独特属性,对于认识分析以及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追忆电影期刊盛行1980年代,哀叹如今的纸媒已成昨日黄花?!

追忆电影期刊盛行1980年代,哀叹如今的纸媒已成昨日黄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钳制,过份强化教化和革命功能,愉悦功能遗失殆尽,书荒严重。
因而读者对文艺如饥似渴,翻开八十年代文学期刊,百分之八十是小说,散文、诗歌等占百分之二十左右。
每年文学艺术类期刊(多为纯文学期刊)雄踞期刊业之首,其种数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8,印数则占全国期刊总印数的1/5。
1980年代西方文化思潮蜂拥而至,刺激国人求知欲望。
1979-1985,全国期刊种数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九左右,总印数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二左右。
当时市场供不应求,跟风者众多。
出版社不能出期刊,大多以书代刊,以“丛书”、“丛刊”面目出现。
有的翻遍全书不知其是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有的还没出版年月。
贯穿八十年代莫忘这两位领导人其实本人并没有赶上80年代的文化风潮,在90年代初“理想主义”尚有一丝余晖。
那时我上大学,在八里台高教书店、还有当时居住的金刚桥一带看到各类旧书摊。
在里面最先发现《世界电影》杂志,那时已经可以在观摩厅看到一些国外电影了,所以对国际影讯非常刚兴趣。
另外就是《大众电影》这本期刊,这是源于少年看露天电影院的记忆,虽然那些片子有些老套甚至说教,但记忆总是迷人的。
同时我也那个阶段喜欢上外国文学,大量追索此类杂志,见到喜欢就收藏,像《外国文学》、《美国当代文学》、北大的《国外文学》、广州的《译海》、《外国戏剧》、《漓江译丛》、《外国剧作选》,还有吉林出的《日本文学》、哈尔滨发行的《外国小说》和《外国小说选刊》杂志等,资讯类杂志为《外国文学动态》、《外国文学报道》等。
期刊的兴盛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这30年来中日两国民众感情的黄金时期。
当时中日经贸迅猛发展。
众多日企踊跃投资中国,人员交流十分频繁。
而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日本经济受到重挫,这也使得亚洲,尤其是对华贸易对日本尤为重要,中日进入“蜜月期”。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光影见证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光影见证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几乎必然交织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蛮横与晚清朝廷割地赔款的懦弱。
老舍先生笔下的“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形象地概括出国人最初面对西方文化时的惊惧与惶惑。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相较于“早发内生型”(以英法美的现代化为代表)而言,其进程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被迫性,其副产品便是强加于早发/后发现代化国家之间的文化秩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论”。
这必然激起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民族意识的反弹,民族意识的高涨呼唤着权威政治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抵御外来文化侵袭,并在世界秩序中谋求民族国家应有的国际地位。
另一方面,后发现代化国家可以直接借鉴早发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而“一揽子”完成现代化任务,希求“毕其功于一役”,这也使得此类国家对于现代化道路的讨论成为思潮史上的一大特征。
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促成不同政治势力推行文化统制,不断确立自身世俗权威,并以自身的意识形态攻势强化文艺的社会功利色彩。
在这一社会语境下,评判西方文化时的民族性情绪与师夷长技的救亡话语,探讨文艺功用时的艺术目的论与社会功利思维,始终是国人无从回避的思考范式。
而如何摆脱这一思维定式,理性地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现代性的有益成分,以利于今后促进和重塑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形成中国文化自身的现代性内涵,正是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
一、电影: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光影见证提及“现代性”(modernity),在中文里“这个词是近十几年才造出来的”50。
根据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的归纳,现代性的一种模式是科学技术理性方面的现代化,它会造成对于原有精神世界的“祛魅”(disenchantment);而另一种模式则是充满矛盾的,包含个人、主体、语言和现实的因素,往往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接触其他文化时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现代文化51。
其实不妨将现代性的面向归纳为“科学”和“人本”,亦即崇尚科学技术、理性启蒙的现代性与以人为本、重视个体价值的现代性,这也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体两面。
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与出版业

04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01
02
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推动了文化创新和进步
03
04
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丰富了文化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印刷效率
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文化消费水平
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01
02
电影业: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民国时期的电影业迅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演艺业:以戏曲、话剧、歌舞等表演艺术为主要形式,民国时期的演艺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03
04
艺术品市场:涵盖绘画、书法、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的繁荣原因
经济发展:民国时期的经济繁荣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育普及:民国时期的教育普及程度较高,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政策支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文化产业涵盖广泛,包括出版、影视、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
文化产业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产业的主要类型
出版业: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书籍、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介。
世界书局:民国时期著名的通俗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小说、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
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主民国时期)

联华影业公司
创办人
罗明佑
联合
华北电影有限公司 民新公司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客 观上扭转了以武侠神怪 为主的电影局面,为中 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 培养了阮 玲玉、金 焰等一批 优秀演员
凭借鲜明的个性色彩、严 肃求新的创作态度、与众 不同的制作经营方式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影坛形成了 “明星”、“天一”和“联华”三足鼎 立的局面。 “明星”“天一”的导演被称为旧派, “联华”的被称为新派。 在尔后的左翼电影运动中,除这三大制片阵地 外,艺华影业有限公司成为后起之秀。
胡蝶是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 片时代的著名影星,早期与阮玲 玉同为中国无声电影的代表性演 员,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 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 动全国,甚至吸引众多海外侨胞 的目光。 胡蝶与阮玲玉名声相当,可结局大异。 阮玲玉在电影事业的盛年戛然作别, 胡蝶则有着长久的艺术生命。阮玲玉 以决绝的方式表达了所遭难堪与委屈; 胡蝶一生同样有过进退维谷的窘境甚 而险境,但她展现给人的始终是深深 的酒窝,含蓄的笑意。
中国早期电影公司
亚细亚影戏公司 创办人 美国人依什尔、萨弗
美国电影商人:宾杰门•布拉斯基
聘请
转手 新民公司
歇业
张石川、郑正秋、 成立 杜俊初、经营三
1914年,一战爆发,德 中国第一个制片公司 买办性质 国胶片断绝
代表作:《难夫难妻》 意义:我国摄制故事片的开端,有事先写好的 剧本,有专门的电影导演;影片主题是一个具 有普遍意义的严肃性社会问题,匡正了人们对 于电影的艺术功能认识。
浅谈中国早期电影发展
彭越
文化产业管理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作 为一个带有商品性质的“新 奇的玩意”传入中国,它虽 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 和文化侵略的一个部分,但 同时也激活了具有前沿意识 的中国知识分子发展民族电 影的愿望。 • 1905年,我国第一部戏剧片 《定军山》应运而生,翻开 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页。
浅论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产业

浅论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产业摘要: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快便在各大城市传播开来。
到了1920年代,中国的电影产业萌芽已经初具基础,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一时期的电影产业表现为从业者追逐娱乐至上与利润最大化,而教育界则开始探讨电影的教育属性,为电影产业的多路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影;产业;1920年代中图分类号:J99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060-02收稿日期:2019-06-29作者简介:李东明(1974-),男(汉族),江苏沭阳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很快便在中国生根发芽。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1920年代,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片公司、电影院、电影专业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一时间各类影片争奇斗艳,热闹非凡。
本文仅就这一阶段的产业特点做浅显论述。
一、娱乐至上与利润最大化上海是当时中国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城市,是本土制片业的大本营,也是外国影片输入的最重要口岸。
除了上海之外,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电影业亦有一定规模。
如1921年的北京,有7家电影院。
据时人介绍,真光大剧院,空间大,能容纳千人以上,装饰华丽,座位舒适,光顾者多为知识阶级中人。
又如南京,“电影院不下十家,全市电影观众在三万人以上。
国民大戏院,建筑费约10万元,装备有最美备的有声影机。
首都大戏院,内部设备均仿照欧美最新式样,全部用水泥钢骨制成”。
据时人统计,1927年中国有电影院100家,1930年发展到约250家。
同时期作为当时世界上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在1925年其电影院的数量已经高达一万七千家,每个星期的入场人数在一亿三千万人左右。
仅就纽约市而论,夏季每日平均有八十五万至九十万的入场者。
此外,电影制造方面的年投资高达三十亿元。
演员及职员共三十万人。
消耗胶片尺数长达十五万里。
中国的近邻日本作为后起之秀,也不甘落后。
《电影故事》月刊:电影杂志介绍10

《电影故事》月刊:电影杂志介绍10《电影故事》1952年5月创刊于中国最大的电影基地——上海,是一本介绍国内外电影剧情、创作人员、创作状态、创作背景、发行放映信息的月刊。
由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版。
《电影故事》月刊以“讲故事”这种中国的传统方式,来讲述委婉动听、引人入胜的电影故事,并以此入手,推介即将上映的新片。
实践证明,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非常成功。
《电影故事》刊物除了讲述生动的电影故事之外,还开辟有《国内外电影演员介绍》、《观众之家》、《演员谈创作体会》等栏目,甚至还有《电影猜谜》这样的小专栏,刊物办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于一体,深受电影观众喜爱。
《电影故事》的封面、封底、彩色插页的设计也很具特色:封面一般为即将上映的国产影片中有代表性的镜头,或者著名电影演员的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如1959年第五期的封面为故事片《狼牙山五壮士》中马保玉、葛振林等五壮士英勇跳崖前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感人镜头;而1958年第二期的封面则是风华正茂、充满青春气息的《护士日记》中王丹凤的特写镜头;封底大多为外国名片的剧照,如1958年第二期和1959年第五期的封底分别为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奥赛罗》和《烽火里程》。
虽然当时的印刷技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纸张质量也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比较低劣,但《电影故事》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高峰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景象,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电影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该刊的发行量并不很高,仅在19万 37万之间。
1979年月1月,《电影故事》杂志复刊。
32K本,复刊第一期封面是越剧电影《祝福》的照剧,同时刊登了“编者的话”以说明《电影故事》月刊复刊的原因及刊物宗旨。
杂志讲述银幕上的故事、银幕背后的故事。
几十年来,几代电影明星与《电影故事》在交往中结下友谊。
以上是《电影故事》月刊1979年第1期的封面和封底及目录。
民国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与舆论管制

民国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与舆论管制民国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与舆论管制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文化和社会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与转型。
在这个时期中,新闻出版业成为了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行业,并受到了政府的广泛掌控与管制。
本文将重点探讨民国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与舆论管制。
一、新闻出版事业在民国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有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出版社不断涌现,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政治新闻,逐渐扩展到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机构主管的报刊杂志,即官方出版物。
这些官方出版物在政治宣传、思想教育、文化传统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大公报》、《民国日报》、《晨报》等;另一种是由私人机构主管的报刊杂志,即民间出版物。
这些报刊杂志在文化传统、新闻报道、思想表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如《申报》、《时事周报》等。
此外,民国时期还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出版社,他们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文章和刊物,包括启蒙书、小说、学术论著、史料、地理、生物等领域。
其中,有些出版社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古今图书局等,至今还在继续出版。
同时,这些出版社也在民国时期创造了大批的名家名著,如鲁迅、老舍、柔石等大量文学巨匠的作品都将包装成书籍出版。
二、舆论管制虽然在民国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强大的舆论管制。
这种管制一方面源于当时政府的需要,要通过新闻出版来进行宣传,控制舆论;另一方面,由于时局混乱,抗战形势严峻,民国政府对外新闻的控制比较严格。
由于这些原因,政府需要对新闻出版进行强力管制,以保证其政治利益不受到损害。
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许多新闻机构和出版社也被排挤和歧视,只有少数几个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资助。
政府出资的报纸杂志受其控制较为严格,内容主要以政府的意识形态为导向。
其中,创刊于1911年的《大公报》受到极大的支持,成为当时最大的报纸之一,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电影海报风格探索(1921-1951)

Kll日寸其月电影海报风格探索(1921-1951 iExploring the style of movie posters during theRepublic of China (1921-1951)朱佳玲Zhu Jialing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1400Shanghai Academy o f Fine A rt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1400摘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开始走向了 一个段辉煌时期。
各电影公司为争夺市场,大显身手;在当时宣传媒介严重缺乏的背景下,纸质电影海报成为了当时宣传电影的最主要手段,各类风格竞相踊出。
文章选取该时期具 有代表性的电影期刊中的海报为例,分析与梳理归纳海报设计风格。
A b s tra c t: In the1930s and1940s,Chinese film s began to e n te r a period of glory th ro u g 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In order to compete fo r the m arket,various film companies showed th e ir talents;in the context o f the severe lack o f propaganda media at that tim e,paper film posters became the main means o f propagating film s at th a t tim e,and various styles were rushing o u t.The article selects the posters in the representative film journals o f the period as an example,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oster design style.关键词:民国时期;海报设计;风格探索Keywords: Republic o f China,poster design,style exploration―、民国时期电影海报的产生19世纪末期电影在欧洲发明后,随着文化的传播及普及 很快地进入了中国市场。
民国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影响

民国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影响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手法,成为当时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的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对文化的深远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民国时期电影产业经历了迅猛发展的时期,电影院数量和电影产量都呈快速增长。
在1920年代,战乱后的上海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中心,成立了众多电影公司,如明星影片公司、大中华影片公司等。
这些公司纷纷成立了制片厂,推动了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
其中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等默片最为出名,它们不仅是民国时期的经典之作,也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二、电影对社会文化的影响1.电影传播新观念:通过电影,民国时期的观众能够了解到外国的先进思想、技术和文化,如电影《沉梦春宵》首次揭示了出轨现象,引发了社会的思考和讨论。
电影成为了新思潮传播的媒介,促进了社会的文化进步。
2.引进西方文化和艺术:民国时期的电影强调戏剧性和艺术性,追求影片的制作质量和艺术水平。
大量引进了西方电影作品,学习了西方电影技术和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发展。
3.电影提供了娱乐与教育:电影的出现让大众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文化和娱乐活动。
电影院成为了社交和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电影向观众提供了娱乐和休闲,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提升国家形象:民国时期的电影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为中国塑造了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
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
三、电影对国家建设的作用1.提高民族自信心:随着电影的普及,民国时期的电影工业成为了国家形象的窗口,在台湾、香港等地区,电影更成为了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电影的发展和进步也增强了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2.电影的宣传作用:民国时期的电影起到了宣传政策和社会价值观的作用。
国民政府通过电影来传达政策和价值观,塑造新中国形象,促进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电影专题》文献综述课题名称民国时期的影评浅析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教师闫凯蕾学生姓名钟尹琛学号1450653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电影最为繁荣的时期,许多国内的电影工作者都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声誉,而在背后默默支撑他们的,是一篇篇电影理论家和观众悉心撰写的影评,这些影评给了国产电影鼓励,也指出了国产电影的不足,更指导了国产电影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民国时期的电影,离不开当时的影评。
关键词:民国电影;影评;电影理论家;观众。
一.民国影评的规模与特点1.专业性逐步加强民国初期,纸质传媒突飞猛进,上海的《申报》、天津的《大公报》、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和之后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特约记者和读者。
作为民国时期同样在飞速发展的电影产业,自然也和纸媒有了深度的合作——《申报》专门开设了电影版块,发表当时沪上各大电影院的排片表和一些简短的影评以及采访;《中央日报》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窗口,经常刊登国民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政策等信息,比如当时国立中央大学影视系的招生信息等动态;《解放日报》是抗战时期的特殊产物,也刊登了《英雄的中华儿女》、《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等电影的介绍和专题…可见,在民国初期,电影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纸媒一方面是为了获取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服务社会,纷纷开设了电影版块,而且各大报社也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风格,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报道电影的相关内容。
但是这也导致了电影信息的分散,加上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传统报纸里的一个小小版块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了,因此,开始有人创办专门的电影杂志,整合了包括电影排片、影人访谈、观众来稿、电影教育等等多方面的版块,供影人和资深影迷查阅,而公认的第一本杂志,就是明星公司张光宇所在1921年4月创刊的《影戏杂志》,虽然受限于来稿数量和销量,《影戏杂志》于1922年5月就停刊了,但它仍然为之后的电影杂志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在三四十年代,各大电影杂志百花齐放,而最出彩的几本,应该是上海的《新影坛》、《电影杂志》,香港的《银光》和武汉的《抗战电影》,它们也是各自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在众多的电影杂志中脱颖而出,卖好又卖座——《电影杂志》利用好了民国电影大本营——“十里洋场”上海滩,大篇幅的刊登了蔡楚生、张石川、孙瑜、阮玲玉等国内知名影人甚至国外影人的专访;《新影坛》则靠着沈凤威、灞陵等电影理论家对于电影摄影、音乐、剪辑等专业的、学术的指导文章而广受好评;《银光》则倚靠了香港这座宝岛,呈现出与上海影坛迥然不同的岭南风貌;《抗战电影》是《解放日报》电影版的衍生,在抗战时期发挥了依靠电影鼓动人心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民国三四十年代,电影杂志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出色杂志的出现,一方面为影人和影迷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可谓“起源于电影,作用于电影“。
它们的出现使得影评有了一众平台得以发表,在“影人——理论家——观众”三者之间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意义重大。
2.来源专业的电影理论家和素质较高的观众除了优秀的平台,投稿的主体也是影评重要的部分。
民国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著称,因此民国时期已经有很多有志之士前往法国、苏联、美国等电影大国学习电影并学成归国,他们有的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工作,如孙瑜(学于纽约摄影学院),也有的投身于理论事业,成为了专业的电影理论家,如沈凤威(学于法国),这些理论家对民国电影提出了相当具体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同时通过杂志传授了相当多的电影基础理论知识,如蒙太奇、韵律、剧本创作等,可以说,他们对于民国电影的贡献,绝不比参与实践的电影人要少,沈凤威的《谈蒙太奇》系列文章还一度成为电影人的教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得益于民国政府对电影教育的支持和电影教育者的努力,民国的电影观众具有相当高的电影赏析水平,加之民国时期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他们对于民国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观点想要表达。
《电影杂志》和《新影坛》两本杂志都开设有观众来稿的版块,相当数量的影迷都踊跃投稿和提问,在他们的来稿中,“蒙太奇”、“斯式体系”、“伏笔”等专业词汇屡见不鲜,可见当时的观众也都具有极高的观影素质和知识储备,为民国的影评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
专业与业余两个部分都有源源不断的影评发表,这使得民国时期的影评兼顾数量与质量,为民国电影的改进提供了多方面的角度——既有电影硬性的学术改进,也有迎合观众的软性改进,两者相辅相成,鞭策着电影的发展。
3.与国际接轨民国初期是中国电影的萌芽期,事实上全世界对电影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同派别的理论非常繁杂,其中两个大的派别要属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他们主张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现电影的魅力,即剪辑和表演,这对当时对电影还一无所知的中国观众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而让中国观众了解电影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人物,就是沈凤威和灞陵,沈凤威的《谈蒙太奇》系列和灞陵的《论表演》一文为当时懵懂的中国观众初步揭开了蒙太奇和场面调度的神秘面纱,使得民国时期电影的理论体系开始瑜国际接轨,两部重要的电影《渔光曲》(蔡楚生)和《小城之春》(费穆)均受到了其影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尽管吸收了大量的法国、美国电影的手法和技艺,但对外国电影本身,民国影评却纷纷报以排斥的态度,当时的电影院也少看到外国电影的身影,国产电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外国电影的传播圈子,大多数还是在局限在电影人的内部交流和学习之中。
《新影坛》第五期专门刊登了《各国电影之展览》一文,展览了英美法意德苏日七国的当家电影和七国的电影风格,但并没有一味地表扬,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西方电影的优缺点,重点在于让国产电影取长补短,特别说到“愿国产电影取长补短,理性看待西洋电影入华”,另《我论好莱坞》、《美国电影之我所见》等文章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可见当时因对国产电影的私心与偏爱,对于西洋电影,影评人们都是持“学习但排斥”的态度;至于普通观众,接触西洋电影的渠道较少,其观点也是偏中立。
但笔者却以为这是民国影评的一个弊端,对于西洋先进电影入华的排斥使得民众欣赏西洋电影的渠道变少,来自民众对西洋电影的评价也变少,一味支持国产电影使得国产电影听不到来自民众对于西方电影的评价,好的方面是保证了国产电影的原汁原味和独特的中国风貌,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产电影独立于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之外,难有大的突破。
总之,民国时期客观公正的电影交流平台、知识储备丰富的理论家和观众以及较广阔的国际视野均为影评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环境,而影评也的确不负众望,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电影的发展,使得民国电影成为了当时世界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对于西方电影的偏排斥态度,又使得影评到了后期批判的作用减弱,对西方电影的学习也浅薄,国产电影的质量也逐步下滑。
二.民国影评的内容1.电影技巧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电影也是一种新鲜事物,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手法技巧尚未完全成型。
民国电影理论家们对电影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一部电影在制作时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优点,他们也都会在各大杂志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做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的总结,以连载或是长篇的形式发表,像影人和观介绍一个大类的电影技巧,诸如蒙太奇、声画关系等等。
前文有说到,《新影坛》曾经连载过沈凤威的著作《谈蒙太奇》,是中国人第一次较为详细系统地教授蒙太奇的相关知识,为中国电影的剪辑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银光杂志》也曾连载过江山的《电影的秘密》系列文章,大致梳理了电影包括摄影、配乐、剪辑、造型、表演等各方面的基本工作流程,但碍于篇幅的关系,并没有细讲,《电影的秘密》也具有电影基础入门百科的重要作用,让中国观众对电影有了启蒙性的认识。
除理论家外,电影工作者也通过实践,对于拍摄技巧有自己的感悟,《电影杂志》在第三期特别开设了《野草闲花》专栏,采访了孙瑜和金焰,他们分别交流了以《野草闲花》为例的导演和表演经验,也谈到了小部分的对未来电影的展望。
可见当时的针对电影本身的专业影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形成了详略结合的格局,让电影工作者和普通观众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影评、探索电影。
这一类针对电影本身的影评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的影评风格。
但是当时对电影技巧的解读仍旧不甚深入,而且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始终也不是决定性的,这也是后世影评着重改变的方向。
2.观众的观后感前文已经说到,民国时期的电影观众已经具有相当的素质,他们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当时电影的观点更多的会从自身出发,他们的建议对于电影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影杂志》专门开设有观众来信板块,第四期《电影杂志》上市时恰逢《小城之春》热映,有许多观众都来函谈了对《小城之春》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疑问,有一位观众说到“看完《小城之春》,被周玉纹和章志忱之爱情感动,也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也有观众想通过杂志这个平台问导演和其他制作人诸如“为何男主角为乡绅”之类的问题,更有观众敢于挑战权威,指出《小城之春》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观众来稿板块十分火爆,而且来函质量也较高。
与电影理论家有着及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同,观众看电影更多的是从电影中感悟自身,而观众又是电影拍出来的受众,因此这些观众的来函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改进方向的指导。
当时的观众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加上国的动荡以及家的漂泊,让当时观众的观影是感悟颇深的,这些好的观众们也给电影人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3.对国产电影未来发展的剖析民国时期,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民国电影与世界也不至于望其项背,大师辈出的民国时代在文艺方面具有的探索的精神,使得民国电影能给世界展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大上海风貌),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声誉。
好的电影自然不乏好的评价人和好的观众,他们密切关注着民国电影的发展,而他们的态度,自然是希望民国电影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
在《银光》杂志第二期中的《联华制片公司的成立与感想》一文中,作者直接写到“我仅代表个人对联华影片公司大力支持,愿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多方面帮助,希望国产影片至此蓬勃发展,赶上世界潮流”,可见当时的电影圈对于国产电影都抱有极高的期望,更有着极大的信心;《电影杂志》第三期《野草闲花》专题里,孙瑜、金焰等电影人也对《野草闲花》抱有极大的期望,灞桥来稿谈到“愿国产电影学习《野草闲花》之摄影技艺,取长补短”,可见当时电影圈内互相学习之风盛行,呈良性趋势。
民国电影的发达与观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优秀的电影吸收了优秀的研究者和观众,优秀的研究者和观众又倾囊支持优秀的电影,这个良性的循环圈使得民国三四十年代,电影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一大批蜚声中外的导演和演员横空出世,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