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辑佚的回顾与反思(一)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辑佚的回顾与反思(一)戏曲曲文的辑佚是20世纪戏曲史料搜集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戏曲史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戏曲曲文的辑佚就是“把那些全书已经失传了而还有零碎的曲文附载在曲谱曲话等书里的戏曲残文辑出的工作”①。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它是对传统治学方式的一种继承,但受现代学术观念和研究机制的影响,已被逐渐改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术研究方法,已不同于先前较为简单的抄录古书工作。
如果从近现代学术转型这一大的语境下来看,辑佚这种清代朴学大师所惯常采用的治学方法在通俗文学上的应用本身就代表着学术风尚的转变,显然,这意味着“曲的研究更严肃了。
有不少的学者,肯用清代大师治经子的态度去治曲”②。
一辑佚是对古代失传典籍的一种复原和整理,虽然从汉代起,就不断有人进行古代典籍的辑佚工作,但真正形成规模,并成为一种专学,却是在清代。
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术风气使辑佚成为清代学者们所偏爱的一种治学途径,成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实绩之一③。
中国古代社会屡有社会动荡,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天灾人祸,都对典籍的保存造成损害,因而典籍失传较多。
但与其它类别的古代文化典籍相比,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中国古代通俗文艺作品佚失情况更为严重。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文学观念的转变以及一系列学术机制的建立,古代小说史、戏曲史等学科逐步建立,因史料的缺乏,作为学科基石的史料搜集整理便受到研究者的格外重视,成为一项首要的基础工作,对已失传作品的辑佚工作正是这种基础工作之一。
清人的辑佚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限于当时的观念,他们的目光多放在经史类典籍上,古代通俗文艺作品的辑佚则是个空白。
直到近代,随着人们文学观念的转变,这一工作才开展起来。
古代小说史学先驱者鲁迅先生辑录于1909年至1911年间的《古小说钩沉》开中国古代通俗文艺作品辑佚之先声,是现代辑佚的典范之作。
该书从约八十种古代典籍中辑录周至隋间散佚小说36种,“采辑审慎”、“搜罗宏富”、“比类取断”、“删汰伪作”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有五章就是在这种辑佚的基础上写成。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研究报告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 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 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 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 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 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 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 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 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元杂剧的体制
1.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 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 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 明情节,介绍人物。
《窦娥冤》剧情简介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 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 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 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 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 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 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 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 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 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 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 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解读
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解读20世纪初的京剧是晚清乃至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拓性的剧种形式表现了多元的文化内涵,其复杂的定位和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生态系统。
近年来,对20世纪初京剧流派的研究报告凸显了其独特性,并对研究者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和发现。
本论文旨在从文化和社会角度,研究20世纪初京剧各流派的发展、特征以及影响。
20世纪初的京剧流派出现在实践发展的背景下,主要表现在京剧曲艺的新编曲艺体,以及京剧演出的特有的结构特点。
20世纪初的京剧流派,主要包括民族艺术、花鼓戏、折子戏、评弹戏、老生戏等五个主要流派。
它们不仅代表着不同的表演形式,而且从文化和社会角度表达了许多多元文化内涵。
20世纪初的京剧流派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影响、审美趋势、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内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影响了每个流派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民族艺术流派的发展受到了审美趋势的影响,花鼓戏流派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折子戏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等。
此外,20世纪初的京剧流派还受到了西方文化、文学和艺术以及日本文化和文化思想的影响。
例如民族艺术流派吸取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开创了“国家社会剧”的崭新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老生戏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发展了“华丽日派”的特色;评弹戏融合了西方文学艺术,发展出具有新颖绘画、艺术性评弹等特点的流派。
20世纪初京剧流派的发展对当今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从表演形式上还是从文化内涵上,京剧流派的发展都为现代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演变,使当代文化更加多元和全面,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本研究对20世纪初京剧流派做出了解析,揭示了各流派之间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并且探讨了它们产生的文化社会影响。
同时,本文还运用文化理论,从文化价值和文化变迁的角度,深入探索了20世纪初京剧流派的定位和影响,为新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和发现。
20世纪以来《踏摇娘》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踏摇娘》研究综述《踏摇娘》是中国京剧传统剧目之一,自京剧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喜爱和推崇。
在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戏剧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对《踏摇娘》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20世纪以来《踏摇娘》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对该剧目的研究提供参考。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京剧研究逐渐兴起,戏曲研究者对《踏摇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们通过文献考证、剧本分析、表演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深入探讨《踏摇娘》的剧情、人物、唱腔、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和内涵,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和传承《踏摇娘》这一京剧传统剧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 20世纪以来《踏摇娘》研究的主要成果1. 《踏摇娘》剧情与人物研究在《踏摇娘》的剧情与人物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踏摇娘》剧本的分析和解读,详细探讨了该剧的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他们通过对《踏摇娘》中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的解读,对该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后人理解和演绎《踏摇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踏摇娘》作为京剧传统剧目,其唱腔和音乐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20世纪以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对《踏摇娘》唱腔和音乐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该剧的声乐特点、曲调风格、音乐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揭示了《踏摇娘》音乐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审美特点,为后人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戏曲研究兴起和发展的背景下,《踏摇娘》的研究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们期待后人能够在深化对《踏摇娘》的研究中,进一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艺术精髓,为传承和弘扬这一京剧传统剧目做出新的贡献。
也希望后人能够加强学习和交流,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对《踏摇娘》的研究,使之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现出这一经典剧目的魅力和魄力。
20世纪中国戏曲艺术的创新与挑战
20世纪中国戏曲艺术的创新与挑战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20世纪,中国戏曲艺术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其中,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持和创新是长期以来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社会等角度,探讨20世纪中国戏曲艺术的创新和挑战。
一、历史背景下的戏曲演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传统戏曲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
根据历史文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梨园艺人开始纷纷到舞台之外,创办学堂、剧社、戏院等各种形式的演艺场所;其中,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剧场比较兴旺,促进了脚色改编和剧目改革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在面临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戏曲文化不断面临重新审视和改造的挑战。
同时,以“新戏剧”、“话剧”、“歌剧”等形式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形式也不断涌现。
然而,传统戏曲艺术文化始终在艺术的创新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二、戏曲形式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现代媒介、音响设备等科技的发展,戏曲的传播和演出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电子唱片、广播播放渐渐让更多人了解了戏曲。
新式的演奏电影等媒介形式,加速了戏曲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
此外,一些探索性的新型舞台剧也出现在了社会之间。
在此基础上,各类电子作品不断的涌现,赋予了戏曲一种新的生命。
以《牡丹亭》为例,多种电子作品的涌现让这个经典作品活了起来。
而这类作品对原作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戏曲的发展。
此外,传统戏曲也在吸收新的内容和形式。
以梅派为代表的改编形式,在抽取剧情元素的同时,增加了现代元素。
而做到这一点,对于改编者来说,是对传统戏曲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三、社会变迁和文艺创新20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巨大的变革,众多的知识分子涉足文艺创作,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戏曲作品,如郑振铎的《祝福》、胡适的《猫城记》,陈其通的《洛阳城外》等。
这类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戏曲形式和内容的革新和转化。
另一方面,戏曲艺人和爱好者的崛起,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一种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戏剧性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气息。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的统称,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戏曲的历史
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国风》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戏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三、戏曲的发展
戏曲在中国各个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演出形式、剧目内容、表演风格等方
面均有所不同。
中国的戏曲分为南戏和北戏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两大传统。
南戏主要包括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而北戏主要包括京剧、越剧和评剧等。
四、戏曲的流派
戏曲按地域分布可以分为北方戏曲和南方戏曲。
北方戏曲又称为“文戏”,主要有京剧、评
剧和黄梅戏等;南方戏曲又称为“南戏”,主要有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
五、戏曲的表演特点
戏曲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
其中,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是
戏曲表演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唱腔则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演则是戏曲演员
所具备的重要技能,舞蹈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戏曲的定义、历史、发展、流派和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可以更加深入地
了解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概述(江巨荣)汤显祖的《特丹亭还魂记》完成于明万历26年(1598)。
自问世至今400年,这部传奇一直受到文学界和戏剧界的重视。
本世纪我国社会、文化生活虽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与古代戏曲的距离日趋疏远,但《牡丹亭》的思想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得到科学的阐明,读者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它独特的文学地位。
《牡丹亭》研究在学术上本世纪的《牡丹亭》研究可以将前后50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大致说来,前50年较多地继承了明清以来考辩本事、考究音律、制曲度曲、曲辞鉴赏的传统,缺乏观念的更新和理论的说明:研究者仅有少数曲学专门家和文学史家。
后50年虽然受到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但由于文学观念的更新,理论研究的加强,史学和哲学研究的深入,很多文学研究者和戏曲史研究者还是深刻论述了《牡丹亭》的思想价值,广泛论证了它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本事考证取得了圆满的成果,音律研究和资料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牡丹亭》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地位得到更科学的阐述,《牡丹亭》研前50年的研究以王国烈、卢前等人为前驱。
他们是世纪初最著名的曲学家。
他们在戏剧研究中非常活跃的时候,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和蓬勃发展的前后。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领袖人物对戏曲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影响了古代戏剧研究的深入,也模糊了对优秀作品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世纪初的曲学家无论作史的研究,或作剧目的评论,无论作较细致的分析,或片言只语的肯定,都是对优透遗产的坚守和对传统曲学的传承。
这些曲学家中,王国维不喜明清戏曲,故论及明清戏曲的文字极少,但他在《录曲余谈》中,却注意到《牡丹亭》的本事传闻和剧作大旨。
他以史家的犀利眼光批驳了传闻已久的刺王锡爵女昙阳子说和刺经略郑洛以女谋官并结纳三娘子,以为捕风捉影、影射附会,指出《牡丹亭》的主旨尽在作者的《牡丹亭自序》中,也就是生死至情中。
这是从剧作本事探源入手进而论及剧作的思想意义。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读后感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读后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读后感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读后感:朱伟明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以下简称《存稿》),是一部个人论文自选集。
二十世纪_牡丹亭_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5牡丹亭6研究综述王燕飞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943X(2005)04-0033-11一、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关于5牡丹亭6的写作年代,日本人青木正儿依据明天启年间清辉阁评本5还魂记6序云徐渭对5牡丹亭6的批语,断定此作当作于万历二十一年(1594)前。
5中国戏曲通史6认为/大约在投劾回家前一年,即万历二十五年0,汤显祖写成此稿。
徐朔方5汤显祖年谱6则根据明朱墨本汤显祖题词自署,将写作时间定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四十九岁弃官归居临川之时。
纪勤53牡丹亭4脱稿年月小议6 (5戏文61982.5)针对徐朔方的依据提出/以汤显祖题词自署的时间来考定5牡丹亭6的脱稿年月,似乎也还难作定论0,并根据梅禹金5鹿裘石室集6卷八中给汤显祖的一封信,认为5牡丹亭6应/脱稿于万历二十五年冬汤赴京上计之前0。
朱建明5汤显祖在芜湖撰作3牡丹亭4说6(5黄梅戏艺术61988.1)认为/万历二十一年前0,汤显祖浪迹江湖,构思、写作这部名著,归居老家后作最后更定,刊刻传世,/这种看法该不是妄断臆测0。
徐朔方撰文53牡丹亭4的创作年代6补充论证他的论点,针对/有人以为5牡丹亭6作于遂昌知县任上,万历二十六年是付印的年代0,指出由汤显祖万历二十八年写的5答张梦泽6信,知其承诺以5牡丹亭6送人还只能用抄本而没有印本,则二十六年已出版或即将出版5牡丹亭6的可能都不存在;同理,徐朔方认为梅禹金5鹿裘石室集6卷八中致汤显祖的信中(引用者认为作于万历二十五年)提到的汤显祖的/新著0也/显然不指5牡丹亭60,而且小说戏曲在古代不受重视,也少有人把自己的这类作品称为/著作0。
徐朔方还指出,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三月罢官,秋季完成5牡丹亭6,时间短促,但/三四个月写一本传奇并不出入意外0,而5牡丹亭6/明显地留下仓卒完稿而未及仔细推敲的痕迹0,/显然和写作时过于匆促有关0。
刘宗鹤53牡丹亭4作于遂昌证说6(5戏曲艺术61997.4)再次对徐朔方的意见提出质疑,认为根据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初归至七夕前几个月的/经历、活动和心境0,他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写成,再从汤在5牡丹亭6上所下的工夫来看,也不可能是初归写成的。
二十世纪戏曲注释学史研究简述
努力 以马 克思 主义观点来研究戏 曲, 曲作 品的思想性 、 戏 人 民性成 为最 受关注 的 问题 , 别传 统戏 曲 的精华 与糟 判 粕, 古为今用 , 成为戏曲研究 的主要任务 。阶级对立 与斗
争 的学说 , 进入 到 文艺 研究 领域 之后 , 则成 为判 别思 想
解 释错误 以及词义不准 的地方都有发 现和 纠正。王季思
开始致 力于戏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及其 研究工作 。他们 采用传统的治学方法 , 过注疏 、 比、 通 排 考订 和辩伪 , 对戏
曲起源 、 曲艺术 的发展 、 戏 作品归 属 、 版本 源流 以及 剧作
二 新 中 国 成 16 ) 文献戏 曲注释学 的发展 时期 96 : 新 中国建 立以后 , 曲小说 等通 俗文 艺 的地位得 到 戏
对戏 曲的注 释涉及 到 曲谱 、 曲律 、 曲中衬 字 、 大量 的 俗语 、 俗字 、 曲专 门术语 等 因素 , 戏 由于长期 以来 人们 视
性 、 民性 的试金石 。文化 系统的研究者 , 人 尤其是 “ 戏改” 工作者 和地方戏研究 者 , 对古代 作 家作 品及其 历史 背景 了解不够 、 阅读不够 , 甚至缺乏必要 的阅读 古代戏 曲文献 的基本 能力。这样 , 曲注释开始 日益重要 。 戏 15 9 6年 , 由中华 书局 出 版的 朱易 安先 生 《 剧俗 方 元 言例 释》 问世 以后 , 徐嘉 瑞 《 金元 戏 曲方 言考 》 的一些 中
诗文为正统 , 曲属 小道 , 登大雅 之 堂 , 戏 不 因此戏 曲的注
释迟迟无人 问津 。一直 到今 天 , 国的戏 曲注释 学依 旧 我 处 于不 断地发展 与完 善 阶段。纵 观逝 去的百 年 , 国戏 我 曲注释取得 的成就 与突破 , 以划分 为三个 阶段 : 国前 可 建
20世纪以来《踏摇娘》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踏摇娘》研究综述
《踏摇娘》是一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以描绘古代官场腐败为主题。
这部剧目在剧本、表演和音乐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意义,吸引了广大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综述20世纪以来关于《踏摇娘》的研究成果,从剧本、表演和音乐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关于《踏摇娘》的剧本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剧本的文字分析和文学批评上,如研究剧本中角色形象的构建、情节的发展和台词的使用等。
这些研究为后来对《踏摇娘》的演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随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研究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分析剧本,关注其反映社会问题和意义的方面。
也有研究者在剧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批评,探讨《踏摇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于《踏摇娘》的表演研究主要集中在舞台表演和角色演绎等方面。
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实际演出来评价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分析他们的身体语言、动作和声音运用等。
这些研究为后来对《踏摇娘》的演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
随着戏曲教育的发展和表演理论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踏摇娘》的表演艺术。
也有研究者从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踏摇娘》的表演现象,探讨其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意义和价值。
20世纪以来关于《踏摇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剧本、表演和音乐三个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剧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随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对《踏摇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解读
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解读京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初,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艺术观念的更新,京剧流派理论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的研究进行解读。
一、社会背景下的京剧流派理论1.荀慧生流派理论荀慧生是京剧流派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了流派的“末趋”理论。
他认为流派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有一个从兴盛到末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流派的性格和形式会发生逐渐变化。
荀慧生的理论对当时的京剧流派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郭沫若流派理论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对京剧的流派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京剧的流派应该以“演唱、影子、舞蹈”为主要特征进行划分。
他称之为“三节”,旨在强调京剧艺术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对旧有流派的反思二、艺术理论与京剧流派1.艺术理论对流派的分类和审美认知影响20世纪初,西方艺术理论的引进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新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认知影响了对京剧流派的看法。
学者们开始将京剧流派与西方艺术流派对比研究,试图将京剧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艺术领域中。
这种流派与流派之间的对比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也提高了对京剧流派的认知和评价。
2.艺术理论对流派的和创新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流派的和创新。
随着对流派的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关于京剧流派的建议和见解。
他们试图通过整合不同流派的优势来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使之更具现代性和包容性。
总结起来,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社会背景下的流派发展和优化以及艺术理论对流派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研究为后续对京剧流派的认识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也推动了京剧流派的发展和,为京剧的繁荣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度写范文李渔戏曲_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模板
李渔戏曲_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魏中林谢遂联摘要李渔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有人目之为“曲中杜甫”。
本文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本世纪70多年的李渔曲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并从学界较关注的美学层次的观照、编剧结构论以及喜剧论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力图较客观地把握本世纪李渔曲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的李渔曲论研究略作前瞻。
关键词20世纪李渔曲论研究文献标识码美学层次的观照编剧结构论喜剧论中图分类号1206.2文章编号1000—856X(2001)04—0167—05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更以舞台实践性、系统性、开创性等特点,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后人把其中的“词曲部”、“演习部”独立刊行,名之为《李笠翁曲话》或《笠翁剧论》。
另外,其戏曲理论也散见于他的某些诗文,特别是《窥词管见》22则。
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1944年版)。
这一阶段大部分研究文章只是一般性概述评价,鲜有深入的专题探讨。
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对李渔曲论的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其间尽管没有出现研究专著,但据不完全统计,光是论文就有20多篇。
这20多篇论文绝大部分发表在1950年至1966年间,而1967年至1977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论文中影响较大的有:陈多《试谈李笠翁的写剧理论》(上、下篇),分别载于《剧本》1957年第7期和第9期;高宇《李笠翁关于戏曲导演的学说》,载1962年10月13日《文汇报》;陈赓平《论李渔对中国戏曲理论的贡献》,载20世纪的李渔曲论研究,开始于2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为方便起见,笔者试图分为三个阶段加以评述。
20年代至1949年,为李渔曲论研究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共有论文10多篇。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作品之一,由明代作家王实甫创作。
自问世以来,《西厢记》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其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的发展进行综述。
在文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对《西厢记》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西厢记》以写实手法描绘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融入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研究者们通过对《西厢记》文本的分析,审视作品中角色的刻画、对话的表达、情节的结构等方面,从而揭示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以及其与其他元代戏曲作品的区别。
戏曲演绎与演出也是《西厢记》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对不同版本的《西厢记》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了不同演出版本的特点,并对其演出效果进行了评价。
此外,他们还关注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舞台布景的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展现《西厢记》的魅力。
舞台美术设计是近年来《西厢记》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舞台美术设计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与剧情、人物形象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舞台美术设计来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
他们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舞台美术风格。
在人物形象与剧情分析方面,《西厢记》的主要人物,如张生、杜丽娘、晏紫萍等都受到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人物心理、行为动机等方面的揭示,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使之更加立体、丰满。
同时,他们也对剧情的编排、冲突的处理等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其文学艺术的价值。
另外,《西厢记》也被视为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人物命运、伦理观念等进行解读,可以了解明代社会的风貌与文化精神。
研究者们通过对《西厢记》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性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其文化内涵,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见解。
总而言之,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涵盖了文学研究、戏曲演绎与演出、舞台美术设计、人物形象与剧情分析、文化历史解读等多个领域。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二十世纪是中国戏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世纪。
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时代风气的转移,戏曲这种本来被“博弈视之,俳优视之”的“小技”,昂首阔步地进入了学术殿堂;二是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研究者的理论观念不断有所更新,研究方法不断有所突破;三是随着相关学科(如民俗学、考古学)的发展,资料日益丰富,研究者的视野也日益开阔。
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中国戏曲研究领域有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加以认真总结。
在此,首先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这里所说的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以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实含戏曲)与群治之关系》的著名论文作为上限,以1931年吴梅《南北词简谱》脱稿作为下限,前后大约三十年时间。
这一时期戏曲史学、戏曲美学、戏曲音律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
限于篇幅,这里只谈戏曲史学与戏曲美学。
一、戏曲史学的规模初创二十世纪以前的曲家,虽然也有不少关于中国戏曲史的论述,但大都比较零星,不成系统,很难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戏曲史学。
二十世纪初叶,终于产生了第一部科学的完整的戏曲史专著,这就是王国维1912年完成的《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治宋元戏曲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清晰的文艺发展史观。
《宋元戏曲史序》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这一观点,是借鉴焦循在《易余�a录》中提出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观点而又有所发展,对于研究宋元戏曲史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因为元杂剧过去不受重视,“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
而从文艺发展史观看问题,就能给元杂剧以公正的评价。
第二,明确的“真戏曲”的观念。
在王国维那里,“戏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歌舞戏、滑稽戏,也包括“真戏剧”。
“真戏剧”的标准是“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20世纪“戏曲剧种”研究概观
作者: 王学锋
作者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65-6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 戏曲剧种 剧种研究 剧种意识 地方戏
摘要:本文梳理了20世纪对"戏曲剧种"研究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20世纪前半叶的"剧种"概念和形态较为驳杂,伴随戏曲学学科的发展,戏曲种类研究也展现了不同的路向。
在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影响下,"剧种"意识显影,到20世纪后半叶,"剧种"研究逐渐成为戏曲种类研究的主流,成果蔚为大观,但在研究精细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均质化"等问题。
20世纪昆曲研究之简述
2O世纪昆曲研究之简述轩蕾(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系)搐要:白昆曲诞生之日起.就有文人的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史论剧说、曲律曲谱、声乐唱论、表演艺术、剧本创作及评点等。
可以说.对于昆曲进行理论研究一直就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
在20世纪初.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夏文化等内外因素的矛盾争冲击.昆由几乎已濒临灭亡。
但是戏曲学术界没有因为昆曲的衰败而冷落昆曲.相反.一批学人对于昆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昆曲;理论研究;20世纪进人到20世纪,随着学界视野的开阔、方法的更新以及戏剧观和价值观的变化.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昆曲是综合艺术,应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
呈现出昆曲研究立体化、多元化的新面貌。
辛亥革命后,随着新文化观念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
由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昆曲大力提倡。
据吴新雷<昆剧大辞典》、洪惟助《昆曲辞典》对近代曲社的记录。
民国以来各地先后成立的曲社有二百余家.其中大部分成立并活跃于二三十年代。
近代曲社的组织活动.扩大了昆曲在社会和民众中的影响。
20世纪初。
昆曲最值得记录的活动之一就是。
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曲学大师吴梅到国文系教授戏曲.这是戏曲首次进入高等学府。
戏曲进入大学讲堂。
不仅改变了人们心目中。
戏曲”的地位,也促使了一门学科的产生。
总体来说.20世纪初期的昆曲研究主体主要是一批曲家,曲家们主要关注的是昆曲的“文”和“曲”,他们的著作主要表现在昆曲曲律研究、编订曲谱等方面。
这些研究内容基本还是沿袭和继承了明清两代昆曲研究的视角.但在这基础上还是有所发展。
明清的曲律研究侧重于整理和辑订,而此时的曲律则侧重对声韵格律进行研究。
代表性著作有姚华的‘曲海一勺)(1913年),吴梅《顾曲麈谈)(1914年)、(曲学通论’(1919年),许之衡《曲律易知》(1922年),俞粟庐<度曲刍言>(1924年),王季烈《娘庐曲谈》(1925年)等。
其中最值得瞩目的是吴梅<顾曲座谈)、王季烈《螭庐曲谈>等著作。
二十世纪戏曲选本研究概述
第 27 卷第 2 期
孙 个时期就是一个由文学的规范 、标准和惯例的 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断面 ,这些规范 、标准和惯例 被采用 、传播 、变化 、综合以及消失是能够加以探索 的”。⑤纵观中国古代戏曲选本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 的选择标准 ,但却是择优选精 ,汇成一帙的 ,反映了 诸多选家的好尚取舍 、倾向见解 。因而 ,表面看来它 们并非“是一种直接诉诸文字的评论”,然而 ,其内在 却蕴涵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艺思潮乃至 审美趋势的变迁与形成 。
在中国学术史上 “, 选学”作为一门学问 ,其源头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中 有这样一段记载 :
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 ,取可施 於礼义 ,上采契后稷 ,中述殷周之盛 ,至幽厉之缺 ,始 於衽席 ,故曰 “: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 鹿鸣》为《小 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 清庙》为《颂》始 。”三百 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 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 ,成六艺 。①
第一 、戏曲选本的文献搜集和整理 。关于戏曲 选本的搜集与出版工作 ,在 20 世 40 年代时傅芸子 先生就已提出 ,他曾库 中 ,发现了一些未见著录的孤本秘籍 ,其中戏曲选本 有《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音》《、乐府南音》《、玄雪谱》《、大明的曲目 、佚曲 、版刻加以介绍 ,文中并附有各 书书影 。他的这些文章使国内治曲者眼界大开 ,从 此学界开始重视坊间所刊刻曲选的学术价值 。同 时 ,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示范作用 。抗战时期 , 上海中国书店曾将发现的《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 雅调》与《新锓天下时尚南北新调尧天乐》两种合为 《秋夜月》影印出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概述
20世纪的小说戏曲研究是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相融、整合的世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百年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一、五四前后文化革新与学科创建期
前20年,国门打开,西方哲学特别是文艺理论纷纷拥入,彻底改变了轻视小说戏曲之为文学末流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小说戏曲视为改良政治和国民的最有力的工具。
其后,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建设派,从小说戏曲研究进行大胆的革新。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胡适《红楼梦》等小说考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陈独秀《论戏曲》、郑振铎研究小说戏曲的系列长论、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齐如山《说戏》等煌煌巨著影响至今,标志着小说戏曲新学科的建立。
其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仍启迪后学。
考据学派:重视考据、校勘、辨析、注释,代表人物胡适。
进化观念:由低级到高级进化。
二者既继承着中国传统的两脉来源又吸纳了国外新理论而加以改造的结果,相互融合。
总之,这是20世纪小说戏曲乃至整个学术文化研究的建设期、成熟期和辉煌期。
二、三四十年代由多元趋于一元的学术定型期
政治权利逐渐控制着文化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蚀了其它哲学文化,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远远超过进化论。
鲁迅、茅盾是这个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小说戏曲的学术代表。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学术研究理论、方法。
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求实精神的新批评模式;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深、精严,难以掌握,使前一阶段的部分研究者掉队,继续使用习惯了的考据方法。
形成了考据派(如胡适、吴梅、孙楷第等)、评论派(如陈独秀、齐如山、鲁迅、茅盾等)、融马克思主义、考据、评论(如:郑振铎、吴晗、俞平伯、朱东润等)三种批评模式。
这一阶段小说戏曲研究在前一阶段开辟的领域内继续开掘拓展、补充丰富,缺乏大立大破的气魄,探讨问题更加精细,出现了诸如印度文化与中国小说戏曲,论行院、影戏、傀儡、南戏以及《水浒》、《三国》、《西游》的故事演变,曹雪芹家事、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等一个个学术专题系列,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一个世纪小说戏曲研究的方向。
三、建国后社会学研究模式的生成与僵化及该学科的铺展与畸形收缩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唯一指导思想,从苏联移植来的从经济、政治等社会条件分析文学作品的社会学批评方法成为小说戏曲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这种模式突出体现为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撰写结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作品主题思想、艺术成就等四段式。
其意旨不过是作品的社会政治思想价值而已,艺术美学分析肤浅死板。
突出体现在文学史的撰写。
但社会学研究方法说理因果明晰、理论条贯严密,将作品置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宏大思维视野中加以总体把握,使戏曲小说研究在建国最初10年呈现蓬勃生机。
基本特点:名著研究热、专题研究热。
表现出:
A.宏观整体性。
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中连同作品本身思想艺术的宏观透视和整体把握,结束了零碎的考述时代。
B.理论性加强。
现实主义、典型化、辩证化的哲学分析被运用于文学批评,使得文学研究具有了理论的说服力。
C.有组织的集体讨论的研究方式。
由于政治实用主义对学术控制力随着阶级斗争理论地位抬高而日渐强硬,又由于社会学
理论本身偏重于政治思想价值的评判,社会学研究模式走向僵化。
文革十年为小说戏曲研究的停滞、畸形期。
古代戏曲被视为牛鬼蛇神、帝王将相的封建主义垃圾。
“样板戏”一花独放。
理论方法为清一色的“阶级斗争论”。
四、新时期由收缩到开放、由单元到多元的学术型转型期
改革开放,小说戏曲研究进入了一个自觉的学术转型期,继明末清初、“五四”时期两个高潮后又一个高峰,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理论的丰富多样性都有巨大的变革。
1978——1983年为拨乱反正时期,学术研究在理论挂念、思维方式、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完成了由文化大革命到新时期的历史性跨越。
新旧意识交替。
1984年全国兴起的方法讨论热潮是人们方法论意识自觉的表现。
研究领域呈扇形展开,日趋活跃。
作家作品研究的成果尤为显著。
《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聊斋》、《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七大小说名著,《西厢》、《琵琶》、《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五大名剧,元杂剧、关汉卿杂剧、明清传奇等几个学术热点,每年发表的论文不下千篇,学术专著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小说戏曲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研究领域不断地拓展、深化。
探讨小说戏曲的生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宏观研究是这个时期仅次于作家作品研究的领域。
就方法论而言特点:
A.利用叙事学的理论或叙事学与文化学、叙事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神话学相结合的方法,重梳小说戏曲的观念史、叙事方法的演变史。
如: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杨义《中国小说史论》等。
B.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寻找中国戏曲在叙事抒情、表演形式上与西方话剧的差异。
如:刘厚生《关于东方戏剧的基点认识》、马也《中国传统戏曲结构三题》、苏国荣《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夏写时《论中国演剧观的形成》等。
C.形成了断代史、体裁史、题材史专题的研究热。
小说史研究的成就尤为显著,齐裕昆《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徐君慧《中国小说史》、杨子坚《新编中国小说史》、刘上升《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等小说通史。
D.对小说戏曲的理论研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古代小说批评研究在史料整理、理论探讨、批评史的树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问题:过分依靠材料,以假乱真。
照搬西方理论不顾中国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