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概述
20世纪的小说戏曲研究是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相融、整合的世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百年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一、五四前后文化革新与学科创建期
前20年,国门打开,西方哲学特别是文艺理论纷纷拥入,彻底改变了轻视小说戏曲之为文学末流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小说戏曲视为改良政治和国民的最有力的工具。其后,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建设派,从小说戏曲研究进行大胆的革新。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胡适《红楼梦》等小说考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陈独秀《论戏曲》、郑振铎研究小说戏曲的系列长论、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齐如山《说戏》等煌煌巨著影响至今,标志着小说戏曲新学科的建立。其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仍启迪后学。
考据学派:重视考据、校勘、辨析、注释,代表人物胡适。
进化观念:由低级到高级进化。
二者既继承着中国传统的两脉来源又吸纳了国外新理论而加以改造的结果,相互融合。总之,这是20世纪小说戏曲乃至整个学术文化研究的建设期、成熟期和辉煌期。
二、三四十年代由多元趋于一元的学术定型期
政治权利逐渐控制着文化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蚀了其它哲学文化,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远远超过进化论。鲁迅、茅盾是这个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小说戏曲的学术代表。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学术研究理论、方法。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求实精神的新批评模式;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深、精严,难以掌握,使前一阶段的部分研究者掉队,继续使用习惯了的考据方法。形成了考据派(如胡适、吴梅、孙楷第等)、评论派(如陈独秀、齐如山、鲁迅、茅盾等)、融马克思主义、考据、评论(如:郑振铎、吴晗、俞平伯、朱东润等)三种批评模式。
这一阶段小说戏曲研究在前一阶段开辟的领域内继续开掘拓展、补充丰富,缺乏大立大破的气魄,探讨问题更加精细,出现了诸如印度文化与中国小说戏曲,论行院、影戏、傀儡、南戏以及《水浒》、《三国》、《西游》的故事演变,曹雪芹家事、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等一个个学术专题系列,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一个世纪小说戏曲研究的方向。
三、建国后社会学研究模式的生成与僵化及该学科的铺展与畸形收缩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唯一指导思想,从苏联移植来的从经济、政治等社会条件分析文学作品的社会学批评方法成为小说戏曲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模式突出体现为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撰写结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作品主题思想、艺术成就等四段式。其意旨不过是作品的社会政治思想价值而已,艺术美学分析肤浅死板。突出体现在文学史的撰写。
但社会学研究方法说理因果明晰、理论条贯严密,将作品置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宏大思维视野中加以总体把握,使戏曲小说研究在建国最初10年呈现蓬勃生机。基本特点:名著研究热、专题研究热。表现出:
A.宏观整体性。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中连同作品本身思想艺术的宏观透视和整体把握,结束了零碎的考述时代。
B.理论性加强。现实主义、典型化、辩证化的哲学分析被运用于文学批评,使得文学研究具有了理论的说服力。
C.有组织的集体讨论的研究方式。
由于政治实用主义对学术控制力随着阶级斗争理论地位抬高而日渐强硬,又由于社会学
理论本身偏重于政治思想价值的评判,社会学研究模式走向僵化。
文革十年为小说戏曲研究的停滞、畸形期。古代戏曲被视为牛鬼蛇神、帝王将相的封建主义垃圾。“样板戏”一花独放。理论方法为清一色的“阶级斗争论”。
四、新时期由收缩到开放、由单元到多元的学术型转型期
改革开放,小说戏曲研究进入了一个自觉的学术转型期,继明末清初、“五四”时期两个高潮后又一个高峰,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理论的丰富多样性都有巨大的变革。
1978——1983年为拨乱反正时期,学术研究在理论挂念、思维方式、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完成了由文化大革命到新时期的历史性跨越。新旧意识交替。1984年全国兴起的方法讨论热潮是人们方法论意识自觉的表现。研究领域呈扇形展开,日趋活跃。作家作品研究的成果尤为显著。《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聊斋》、《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七大小说名著,《西厢》、《琵琶》、《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五大名剧,元杂剧、关汉卿杂剧、明清传奇等几个学术热点,每年发表的论文不下千篇,学术专著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小说戏曲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研究领域不断地拓展、深化。
探讨小说戏曲的生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宏观研究是这个时期仅次于作家作品研究的领域。就方法论而言特点:
A.利用叙事学的理论或叙事学与文化学、叙事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神话学相结合的方法,重梳小说戏曲的观念史、叙事方法的演变史。如: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杨义《中国小说史论》等。
B.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寻找中国戏曲在叙事抒情、表演形式上与西方话剧的差异。如:刘厚生《关于东方戏剧的基点认识》、马也《中国传统戏曲结构三题》、苏国荣《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夏写时《论中国演剧观的形成》等。
C.形成了断代史、体裁史、题材史专题的研究热。小说史研究的成就尤为显著,齐裕昆《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徐君慧《中国小说史》、杨子坚《新编中国小说史》、刘上升《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等小说通史。
D.对小说戏曲的理论研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古代小说批评研究在史料整理、理论探讨、批评史的树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问题:过分依靠材料,以假乱真。照搬西方理论不顾中国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