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15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1.主体和主体性答: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

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2.生产方式答:生产方式又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它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全部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3.市民社会答: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

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

具体体现在:①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即政治社会。

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4.《反杜林论》答:《反杜林论》集中反映了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于1878年出版。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

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

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

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

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

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二、简答题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南开大学2015研]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填空题1.黄老之学的经典是______和______。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______。

【答案】《黄帝书》;《老子》;曹参2.《新语》的作者是______,《新书》的作者是______,他们均是兼综______学说的汉代思想家。

【答案】陆贾;贾谊;儒道3.《论六家要旨》一文的作者是______。

在这篇论文里,他概括出阴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家的思想要旨。

【答案】司马谈;儒;墨;名;法、道德4.在1973年年底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属于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黄老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部分,它很可能就是史书有载而失传已久的______一书。

【答案】《经法》;《十六经》;《称》;《道原》;《黄帝四经》5.董仲舒遗留下来的著作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他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发挥______一书中的“微言大义”来完成的。

【答案】《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春秋公羊传》6.董仲舒所谓的“三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______之性、______之性和______之性,其中只有______之性可以叫做性。

【答案】黑统;白统;赤统;圣人;中民;斗筲;中民7.董仲舒所谓的天,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

他把天运行的规律与人的情感对应起来,将春秋冬夏四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情对应起来,赋予天以情感特征。

【答案】爱;乐;严;哀8.董仲舒的“五行”学说,不仅把五行与四季相配,与东西南北四方相配,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德相配。

【答案】仁;义;礼;智;信9.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以______观念为根据的,即以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北京大学847科学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北京大学847科学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90
90
工 学 (08)
50 50
90
90
管理学 (12)
50 50
90
90
艺术学 (13)
50 50
90
总分 360 370 345 360
345
345 320 320 350 350
备注
北大-新加坡国 立大学汉语言 文字学双硕士 班为 340。
(2)、联考: 考试科目
专业学位 应用统计 025200 金融硕士 025100 税务硕士 025300 保险硕士 025500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不再关注科学的瞄问题,而是科学的“证伪”(波普尔)、科学的历史性(库恩),甚至科 学的多元化问题(费耶阿本德)。
二、北京大学 847 科学哲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根据教育部有关制订分数线的要求,我校按照统考生、联考生等不同类型分别确定复试基本 分数线。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各院系所规定的各项单科成绩和总成绩确定的复试名单为准。 我校将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精神和公开、公正、公 平的原则进行复试与录取工作。
02 底线伦理何怀宏辽宁出版社 03 新编伦理学教程魏英敏北大出版社 04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岱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05 《良心论》何怀宏 上海三联书店 0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册)西哲教研商务印书馆
02 中国哲学史(1-4 册)任继愈人民出版社 03 基督教哲学 1500 年 赵敦华 人民出版社 04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捷夫 李锦全 人民出版社 (复印本) 05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06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7 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人民出版社 (上下册)修订版 08 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全增嘏上海人民出版社 09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中华书局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复印本) 01 美学概论 王朝闻 人民出版社 02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03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出版社 01 宗教学通论新篇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2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 张志刚 人民出版社

2015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2015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02 中国哲学史(1-4 册)任继愈人民出版社 03 基督教哲学 1500 年 赵敦华 人民出版社 04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捷夫 李锦全 人民出版社 (复印本) 05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06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2015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30 分) 1、良知 2、物化 3、小故 4、无待 5、本无 6、重玄 二、简答题(60 分) 1、化性起伪 2、得意忘象 3、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1.69 116 5
2.1 117 4
5.88 16 2
9.09 14 1
8
58
8.51 38 3
30.43 32 4
25 11 1
5.19 413 23
9.09 27 2
4.31 109 2 3.42 111 5 12.5 19 2 7.14 19 1
41 1 7.89 42 3 12.5 35 5
300
300 310 195 300 330
备注
深圳研究生院总 分为 340。
口、笔译两专业
报考管理类,公 共课不低于 50 分,专业课不低 于 90 分,总分不 低于 350;报计算 机辅助翻译公共 课不低于 50 分, 专业不低于 90 分,总分不低于 360。
提前面试 提前面试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50 50
90
50 50
90
50 50
90
50 50
180
60 60
90
50 50
90
50 50
90
50 50
180
50 50 80
80
50 50 80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前识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

《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

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

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

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

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

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

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

北大中哲2015年考研真题

北大中哲2015年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2015年中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5×6=30)
1.前识
2.质测
3.道通为一
4.无名
5.三表
6.得意忘象
二、简答题(10×6=60)
1. 为仁由己
2. 知行合一
3. 性三品
4. 变化气质
5. 离坚白
6. 天命靡常
三、论述题(20×3=60)
1.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的政治哲学思想
2. 贵无和崇有的哲学思想
3. 张载、程颐、朱熹、王夫之和戴震的理气观。

西哲部分
一、名词解释(5×8=40)
1.德性即知识
2.流溢说
3.
4.波菲利问题
5.上帝是人的本质
二、简答题(20×4=80)
1.分有说的困难
2.贝克莱的“物质观”
3.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
4.笛卡尔的“我思”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比较
三、论述题(30)
康德的一段论述材料,对其进行分析。

(其内容是通过对“自在之物”<物自体>、“时间”和“空间”等范畴的论述,表明他先验唯心主义的立场。

这个立场不同与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先验实在论,也不同与以贝克莱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

2015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考研真题回忆

2015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考研真题回忆

2015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考研真题回忆一(解释词义40分(括号内字词),翻译60分(划线段落)。

(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斫木為耜煣木為耒耒鱸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貨通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黃帝以下通其變使民不倦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舜命(後稷)以黎民(祖)饑是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島制土田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棐(楙)遷有無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亡貧和亡寡安亡傾是以聖王(域)民築城郭以居之制廬井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庠序以教之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聖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裏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則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

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農民戶人己受田其家眾男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謂平土可以為法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費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穀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在野曰廬在邑曰裏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裏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萬二千五百戶也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級至鄉而為卿也於裏有序而鄉有庠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其詩曰四之日(舉止)同我婦子饁彼(南畝)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婦子聿為改歲入此室處所以順陰陽備寇賊習禮文也春秋出民裏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于右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于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于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故民皆勸功樂業先公而後私其詩曰有渰淒淒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則餘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餘三年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歲遺九年食然後鱸德流洽禮樂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繇此道也二(名词解释(10选8,每个10分,80分)1.日书2.护乌桓校尉3.参军戏4.驱准保藏5.梁方仲6.海国图志7.李秀成自述8.少年中国学会9.国民会议运动10.四清运动三.论述题(4选3,每个40分,120分)1.“王与马共天下”,皇帝“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首先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3.近现代地方自治起源,演变,影响,4.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三纲八目(《大学》)[山东大学2018年研]答:三纲八目是《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简称。

其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

2.三才之道[浙江大学2018年研]答:三才,又作“三材”,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①指天、地、人,兼指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

”东汉王符《潜夫论》称:“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

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②指人的形、气、神。

北宋邵雍《观物外篇》:“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

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3.五德终始[浙江大学2018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五德终始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

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

在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

两者交争,历史属于斗争中的胜利者。

这种五德相胜又是被机械的周期律预先决定的,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和验证。

五德终始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丹鼎派[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研]答: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它并非是实有的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而言的,是后世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黄老之学答: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

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

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虽然黄老之学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2.《论六家要旨》答:《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

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3.天人感应答:“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

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

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

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4.《春秋繁露》答:《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展,现仅存82篇。

该书推崇公羊学,对“春秋大一统”的主旨进行了发挥,阐释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和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2014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7*101.善不受报答: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

“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

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

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

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

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

2.太极图说答:《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3.心即理(陆九渊)答:“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

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

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

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4.大同书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

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

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

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二、简答题2*201.孟子是如何分辨王道与霸道的?答:王道与霸道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诸侯图存应运而生的政治理论。

(1)王道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精选 (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精选 (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中国哲学史》考研北京大学哲学系讲义和考研真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北京大学哲学系讲义和考研真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北京大学哲学系讲义和考研真题解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一、原始社会产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萌芽1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

2唯心主义萌芽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3唯物主义萌芽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1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

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破坏,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形成了阶级的对立。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2奴隶制社会阶级矛盾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

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

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

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和尖锐。

3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

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作“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前识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

《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

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

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

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

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

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

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

2015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2015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科学技术哲学与理学的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主要 涉及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技术史是关于 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 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 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样的,科学技术哲学虽然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但是却不是 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具有浓厚方法论性质的、横跨于人 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著名英籍匈牙利哲学家拉卡托斯所一贯倡导的 “精致证伪主义”就力图使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一致,这是拉卡托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也是我们称之为“精致证伪主义”的原因。另外,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如 库恩、费耶阿本德、图尔明等,也主张用科学史来检验科学哲学。
二、2015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参考书
0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02 《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上册 洪谦商务印书馆 03 《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陈启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04 《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集》(上) 熊伟商务印书馆 05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原称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传统和科学哲学传统的对峙和融合贯穿 了过去三十年的发展。自然辩证法传统属于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传统,有意识形态的优势,关 注社会现实问题;科学哲学传统属于逻辑经验主义传统,强调学科自主性,重视学科建设。 两个传统和平共存,但带来了这个学科的致命问题:名实长期冲突,学科定位不明。
马克思 主义哲 36 2 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前识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

《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

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

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

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

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

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

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

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5.离坚白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

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

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

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6.性三品答:“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他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是善的,不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

这两种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人数众多,可名性。

东汉王充根据禀气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他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

唐代韩愈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

韩愈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二、简答题1.为仁由己答:“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

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

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

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1)“求之于已”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

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孔子很强调学习。

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

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

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

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

“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2.道通为一”答:“道通为一”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哲学思想。

庄子借“道通为一”的途径建构自己的形上学的。

庄子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庄子与老子都以“道”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

(1)含义①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②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③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④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⑤道非事物,故可称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道”的缘由①源自于“道通为一”。

“道通为一”者,即在“道”的层面上,在“道”的审视下,万物在经验世界、经验事物范围内的分判都是没有本真意义和正确价值的。

庄子认为把它们的分判化去,将它们看作是齐同、齐一的,就合于“道”,进达于“道”。

②万物在经验世界层面上的差别,包括有在性质、功能、时间、空间和价值上的种种差别。

“道”由化解这种种差别而获得。

“为”、“形”、“可见”、“高”、“深”、“先”、“后”等概念,都是用以描述经验事物的性质和功能。

庄子认为,“道”没有这些特性,不能用这些概念来描述。

“道”既不能用这些知性概念来描述,显得神秘。

然而它越被置于神秘的地位,越凸显了它对经验事物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差别的化解功能。

③“道”既然化去、超越经验事物的种种区分,不再具有经验事物的种种特质,那么,从经验的立场看“道”,“道”可被视为“无”、“无有”。

(3)庄子“道”的生成①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对待性及由对待性引发的种种差别与区分而建立;②借拒斥作为宇宙本源本始的实存性而生成。

存在界的种种差别,其实即出自人认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认知加给世界的。

因而,消解经验知识凸显的“道”,实即以未落人经验分判之前的一种自然一本然性的存在状况为“道”。

这种道纯属于一种精神境界。

可见,庄子的“道”不是作为本源的实存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3.得意忘象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指圣人思想;“象”指卦象;“言”指卦辞、爻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

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爻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

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

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

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

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

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

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

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

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

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有确定对象。

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

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

这表明,借经验知识不可能给出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一文中,通过分析“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确认“本体”的不可指称性。

王弼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容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意又深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层面上不能给出本意。

因此,王弼主张“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