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爱的艺术》是一本由心理学家艾·弗洛姆所著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探讨爱的意义以及爱的艺术为主题,对爱的概念、爱的发展和爱的实践进行了深度剖析,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迪。
在全书中,弗洛姆首先阐述了爱的本质和意义。
他指出,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完整的人格的表现,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而追求的活动。
爱是关于关怀、尊重和理解,是一种为了追求对方的幸福而产生的行为。
与此同时,弗洛姆提出了对爱的错误理解——一种将爱视为执着和占有的观点,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了爱的病态化和破坏性。
弗洛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应该是自由的,没有强迫和束缚,应该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占有和支配的关系。
接下来,弗洛姆深入探讨了爱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爱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对自我的健康认同是密不可分的。
弗洛姆提出了自我和谐的重要性,强调个体要实现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满足才能更好地去关爱他人。
在爱的发展过程中,弗洛姆还提到了挑选对象的特质和标准,认为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是爱的起点,只有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起真正的爱的关系。
最后,弗洛姆探讨了爱的实践和维持。
他认为,真正的爱需要付出努力和责任,需要通过关心、理解和支持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同时,弗洛姆也指出了一些破坏爱的行为,如占有欲、自私和控制欲等。
他告诫我们要警惕这些破坏性的行为并积极去改善自己,寻找爱和自由的平衡点。
此外,弗洛姆认为,爱也需要细心的呵护和投入,要通过沟通、互助和信任来加强和维持爱的关系。
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对爱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爱是一种深层次的关心和关怀,是为了对方的幸福而付出的。
它需要我们在关系中建立起平等和尊重的基础,要通过努力和责任来维系和加强。
同时,爱也需要个人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提升,只有在自我满足和内在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篇一爱的艺术这本书,相对于之前的心胜,在表现手法上更像哲理论文而不是寓情于事,富有哲理性。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父母之爱有一定感触。
但是,就目前而言,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爱的实践这一章。
我们要有爱他人的能力,真正恭谦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生活会变得更丰富。
如果说战胜对手首先要从内心战胜对方的话,赢得同学的赞赏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爱。
对朋友的爱是需要我们专注的。
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的同学最近几天突然对自己特别的好,常常让我们感到幸福来的太突然了,以至不能接受。
紧接着会发现是他们有求于自己,然后态度就没之前那么热情了。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是不把这样的人作为心中理想的朋友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时时刻刻的关怀,是一种耐心的体现。
时常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情况是自己可能给某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但是你又人为他是一个人品很好的人,你主动示好却又遭到别人拒绝。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我们去专注的去想办法和他交朋友,他也一定会认可的。
专注的交往一定会获得别人的信任。
此外,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的另一种方法是用爱去聆听。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的去推销自己,喜欢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听另一个人无休止的唠叨。
一个好朋友,好同学,就是要体谅对方的心情,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或许我们对那些话题不感兴趣,但是对方既然讲出来就是想和我们去分享其中的喜悦,我们应该理解这份心情。
有时对方于我们分享的可能是他痛苦的遭遇,比如和女友分手等问题,甚至是对某些人的牢骚。
我们对于这些不应报以埋怨、不厌其烦的态度。
认真聆听,用心体会对方所要阐述的思想,顺着对方的思路与他认真沟通,开导对方。
这是作为一个好朋友,好同学需要做的,而不是敬而远之。
面对同学对自己的抱怨,不满意,我们要报以乐观的心态,用爱,用真诚去感化对方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同学发生些误会,这会导致朋友之间互相疏远。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6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6篇)《爱的艺术》篇1这一周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是一本教人怎样学会爱的书,我想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把这种“爱”理解为爱情,它是包涵更广博的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亦是一门艺术。
在这里爱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弗洛姆眼中,爱是一种能力,然后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人人都懂得并不是人人都拥有。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开篇引的巴拉塞尔士的诗:“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我们应该去认识爱,懂得爱,了解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享有爱的艺术,而不是在爱之外,却以为自己深谙此道。
无知总使我们欺骗自己却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骗了。
第一章内容很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序言之后的序言来看,这里弗洛姆先谈了世俗人理解的爱,他告诉我们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爱,只是一种交易。
无疑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种爱,让人感到绝望,人们就这样毫无知觉的生活在这种虚假和欺骗中,把这种虚假的爱当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这种可悲却无法挣脱的人亦是可悲的。
下面让我们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爱吧。
弗洛姆说,“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我们努力取悦对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得被爱,什么样的人是值得被爱的,我们便努力的成为什么的人来赢得人心,显然在今天物质上的优越是一种,外表的美丽帅气是一种,当然相比之下绝对是前一种更实用。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范文11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范文11篇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1《爱的艺术》这本书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但是作为一部六十年年前的经典现在看依然不过时,反而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本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讲述爱情,除了爱情之外还讲了很多别的情感。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爱别人,而不是因为我具有被爱的资本”。
作者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如果想得到孩子们的爱,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自己先去付出,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幼儿是最单纯的一张白纸,而恰恰是白纸,才最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最淡的恶意。
这就好比爱情,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
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
我们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是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一个过程,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最纯粹的孩子们的爱。
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由此可见爱是一门艺术,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是一种结合、责任、尊重、理解等等。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样去理解“爱”,什么才叫“爱”。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因为你有能力,有力量,通过给予的方式,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表现出来;其次,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举个例子,一个人说自己爱花,但是他老忘记浇水,这不是真爱!真爱是你有能力也愿意对别人的要求给予答复。
尊重不是害怕,尊重是正视对方,使对方成长为他自己,接受完完整整的对方,而不是让他长成你希望的.样子。
《爱的艺术》读后感(12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12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们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为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这是在《爱的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段落。
这本书对于我这个不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讲,其实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说它对是一本课外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
经常有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
它是好书推荐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也非常承认它的经典和价值,只是我觉得我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领悟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我觉得其中的内容更像是爱的规则。
书中提到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深爱。
其实我觉得这些爱中,其他的都没有那么的复杂,只有爱情,太具有难以掌控性。
爱情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会涉及两个家庭,很对夫妻的感觉毁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到现在,我对克服这样的矛盾还是没有太大的信心,虽然我一直尝试用爱去避免,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或许只有爱是不够的。
爱情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不会限制彼此的发展,才不会让对方有窒息的感觉。
总之,我觉得不管怎么经营,怎么去做,只要两个人都感觉幸福,那就是好的爱情。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7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7篇)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从“激进的、人道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7篇《爱的艺术》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的写作思路。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
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7篇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7篇爱的艺术的读后感篇1上周偶然读到一本很不错的小说——美国作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不同于以往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本纯粹从理论层面来解构爱的书。
史铁生说,夕阳西下的余晖将人间大地上的每一份坎坷都照得好灿烂,这种裹挟着浪漫色彩的叙事是因为拥有了对人间的厚重情感从而产生的。
我们在物理空间上的渺小感可以完全被内野生成的浪漫所覆盖。
这即是爱之于生命的重要性。
弗洛姆的这本书则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爱、了解爱,进而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社会。
在书的第一章节,弗洛姆为爱做了一个概念的辨析: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或者,爱只是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呢?弗洛姆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但今天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的是第二种假设。
然而,大多数人绝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又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以上的阐述直指了一个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应该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我如何才能值得被爱”。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法,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谨慎。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具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标准的合成物而已。
弗洛姆认为人们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力问题。
我们往往在等待一个对的人出现,认为促成一段浪漫爱情或完美婚姻的关键在于爱的对象,或者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
人们对爱的对象的执着究其根本,与当代的文化紧密相关。
《爱的艺术》读后感8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8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责任心,是一种可以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爱人之心,具备爱的能力,那么获得爱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于他人的能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4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4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们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为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这是在《爱的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段落。
这本书对于我这个不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讲,其实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说它对是一本课外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
经常有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
它是好书推荐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也非常承认它的经典和价值,只是我觉得我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领悟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我觉得其中的内容更像是爱的规则。
书中提到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深爱。
其实我觉得这些爱中,其他的都没有那么的复杂,只有爱情,太具有难以掌控性。
爱情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会涉及两个家庭,很对夫妻的感觉毁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到现在,我对克服这样的矛盾还是没有太大的信心,虽然我一直尝试用爱去避免,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或许只有爱是不够的。
爱情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不会限制彼此的发展,才不会让对方有窒息的感觉。
总之,我觉得不管怎么经营,怎么去做,只要两个人都感觉幸福,那就是好的爱情。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0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0篇)《爱的艺术》篇1了懂得什么叫爱情,爱情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之前认为“爱情是无聊的东西“的看法,我读了这本《爱的艺术》当然这本书也谈及到了亲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两方面还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爱情。
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书中的几个词概括了其真正的含义。
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积极的要素了解,尊重,责任和关心。
首先先谈谈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
通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为爱情所持的责任感和关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
然后再谈谈关心和责任吧,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
关心也自然会牵动爱情的另一个方面,即责任感。
责任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所谓爱人的责任感,就是建立再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
同时呢,尊重也是爱情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如果爱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责任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
尊重这个词的实际意义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
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应该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接受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
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
爱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积极爱情呢?需要两点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觉摆脱自恋,第二:客观性着眼于现实,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谦恭和理智。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有条件地期待得到对方的回报。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弗洛姆《爱的艺术》篇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
如果爱——博爱、母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本(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本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
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1、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一书,说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世间所有的大爱和小爱。
首先,说说爱情吧。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事实上,我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去谈论爱情,为什么?因为我的不成熟,因为我的恐惧和逃避,至今我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恋爱的状态,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爱情。
这本书里介绍了几种经常出现的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失去对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自己。
没有人符合崇拜者的心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失望;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是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就会僵化了;投射做法,回避自己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不闻不问,永远在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教育对方。
上述几种形式,我看到了自己思想中与之相同的地方。
值得检讨的是,我总是活在幻想中,把一个真实的人现实状态忽略到,只看到了我想象中他的图像,没有客观认识一个人和了解他的真正本质;同时,我还把爱情理想化,把它看做是避风港,以为爱情意味着没有冲突和争吵,所以面对不完美的对象,不完美的关系,我忽略了不完美的自己,一味追求不存在的完美。
另外,此书也让我对真正意义的母爱增加了一点认识,母爱是无条件的,对自己孩子的生活和需求做出毫无保留的肯定,关心他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使孩子热爱生活,要让他感到“活着是那么好”,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难以做到的一点,母爱还包括对孩子的放手,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继续爱孩子。
正如老师育儿课上所说,虽然很多人都当了父母,但是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做一位爱而得法的父母,我们凭着一腔热情,对孩子倾注所爱,做出一些为他好的行为,但是后来却发现孩子没有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甚至拒绝我们对他们的好,想着早点飞离我们的身边。
《爱的艺术》读后感10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10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爱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好像每个人都说不太清晰。
一方面我们觉得爱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爱的渴望、追求,以及丢失爱或爱而不得的苦痛几乎贯穿了人的一生。
另一方面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没人告知我们如何爱,才能通往美好。
于是,许多人就沉醉在那些影视剧中的爱情故事和爱情歌曲中,或沉醉憧憬,或唏嘘泪下。
估量这就是许多人所受的“爱的教育”。
但,假如你期望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化的反思,或者你对爱有些疑虑或困惑,费洛姆的《爱的艺术》或许对你会有启迪。
费洛姆是德裔美籍的心理学家,他的这本1956年出版的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旧有亮点闪烁。
书并不厚,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书的开篇,就指出,我们关于爱的理解,有许多误区。
误区一,认为爱情的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持有这样观点的人许多。
例如,拿破仑就有句名言:男人靠制服世界来制服女人,女人靠制服男人来制服世界。
如此,男人会努力猎取财宝、名利和地位,女人则通过美颜和装扮,让自己保持魅力。
然而,我们依旧看到许多功成名就的男人,在爱情和婚姻上特别失败,许多美丽的女人也未必就婚姻美好。
有一句很有魅惑的话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所以有许多鸡汤文就告诫大家,要舍命地争取胜利,把自己打造得优秀,爱情就自然而来。
诚然,优秀的人,被爱上的初始几率会大许多,但这份爱究竟能多长期?这世界上,总有更优秀的人消失,那么会怎样呢?假如做不到那个最优秀的人,是不是就不配去爱,不值得被爱?误区二,爱的问题是个对象问题,而不是力量问题。
我们认为我们之所以不美好,是由于没有遇到对的人。
有网红名人告知我们:“当你遇到了对的人,你就会发觉,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在这个对的人的眼里,你的一切都是美妙的,你会被无条件地宠爱。
”嗯,听起来无比正确,尤其是,假如生活中有什么不快乐,有什么不如意,指责对方是那个错误的人,比自省自己,努力沟通和改善,可要简单得多。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
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
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
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通用14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通用14篇)《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篇1《爱的艺术》很多读者在没有了解《爱的艺术》一书的内容时更多的认为这是一本“恋爱秘笈”,其实不然,与其说《爱的艺术》是一本和爱情有关的书籍,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为一本心理学、哲学的书籍,弗洛姆提出的那些观点更具有哲学思考性,而不是纯粹的教条式理论。
如: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生物楷模是怀孕的母亲同胚胎之间的关系,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
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他们互相需要。
实践一门艺术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东西。
纪律:如果没有纪律,将会一事无成。
如果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这也许会成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种嗜好。
实际情况,工作之外的人很少能表现出一点自我纪律来。
一旦懒散、无所事事,则有千百种借口来加以敷衍,不管纪律是非理性的权威强加给自己的规定,如果没有纪律,生活将会混乱更没有所谓的集中。
集中:集中是去实践、掌握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浮躁,我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史无前例的生活方式。
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情,吃饭、喝酒、抽烟、聊天等等,这种缺乏集中表现在我们害怕一个人安静的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看书、甚至停止思考,这样人们会马上变得不安起来,因为害怕孤独,更害怕所谓的寂寞。
耐心: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心,如果失去耐心永远也学不会一样事情,尽管这样,像纪律、集中一样,耐心也同样很难做到。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感情,快节奏的世界,让大众变的不安,害怕寂寞,进而失去信仰对事情缺乏纪律,不能集中去做一件事情,更不能耐心的去执行。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篇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亘古不变的师德规范要求中,道理很简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师爱,师爱究竟如何构建,是我们平时很少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师爱,学者们有许多论述。
最近我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他是这样将不同的爱加以区别并分析爱的历程的:首先,他谈到母爱,认为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对无依无靠者的爱。
2024年《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1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那样的一份爱,它时而酸涩、时而甜蜜、时而苦楚、时而幸福,然而,就算是心情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也还是依旧迷恋着那种感觉,那是初恋。
青涩而懵懂的我们在还不懂什么是爱的时候爱上了彼此,在还不懂什么是分离的时候离开了彼此,在期待着永远的时候永远却变成了永远触不可及的遥远。
毫无疑问,爱是一门艺术,也许只有掌握了那门艺术,才会获得持久而永恒的爱吧。
当我拿起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轻轻地翻开带有浓郁的爱的味道的篇章,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句句富有哲理和艺术性的话语。
弗洛姆轻轻地告诉我:“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他还对我说:“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如果想要发展爱的艺术,便首先要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因为天真的、孩童般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其次我们要有爱他人的能力,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可以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也许这便是爱他人的一种能力吧。
如果大多数人掌握了这种能力,这个世界上,便不会有那么多的爱的错过。
在爱情里,最大的过错就是错过,错过了便是一生。
但就是这种遗憾的美,会让我们一生珍恋,没有了地久天长,那些美好的记忆会永远伴着我们去追寻下一站幸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来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这种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另一种品质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信仰。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1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人们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从而实现爱的艺术。
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一是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二是父母与孩子之爱,三是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动特征是给予,不是接纳。
很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于爱而言,对于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为爱不是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感觉很美,很不一样,但也许作者的思想太深了,还没有完全理解。
这只是一种爱的感觉。
过去总是感动于个人的爱,总觉得两人都很幸福。
但是这种迷恋,疯狂的爱,被看作是强烈的爱的象征,作者认为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人和女人过去是多么孤独。
是的,我们曾经认为爱是无限的,它不需要任何技巧。
但结果大多是甜蜜交流的开始只是一种误解,疏远最终只能是短暂的陶醉在离别之后。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只是试图解决我们的孤独,这是不持久的。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
我们应该把所有的爱都建立在慈善的基础上。
对所有人都有责任感,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
这也是爱在圣经里的一种方式:爱别人就像你自己一样。
普遍爱的特征是它不是唯一的。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也是对社会的爱,也是对大自然的爱,这是对整个世界的爱。
这也有助于了解一些长期忍受“孤独”的孤独者,他们的事业和社会事业。
我过去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我觉得我太肤浅了。
他们的爱不仅仅是需要为了消除寂寞的玫瑰,一种关心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个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消除隔阂来自上帝的爱,一种对上帝的无限的爱!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2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那样的一份爱,它时而酸涩、时而甜蜜、时而苦楚、时而幸福,然而,就算是心情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也还是依旧迷恋着那种感觉,那是初恋。
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21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21篇)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2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21篇),欢迎大家分享。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们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为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这是在《爱的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段落。
这本书对于我这个不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讲,其实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说它对是一本课外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
经常有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
它是好书推荐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也非常承认它的经典和价值,只是我觉得我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领悟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我觉得其中的内容更像是爱的规则。
书中提到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深爱。
其实我觉得这些爱中,其他的都没有那么的复杂,只有爱情,太具有难以掌控性。
爱情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会涉及两个家庭,很对夫妻的感觉毁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到现在,我对克服这样的矛盾还是没有太大的信心,虽然我一直尝试用爱去避免,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或许只有爱是不够的。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6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6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无条件的母爱中知道付出与奉献,从父亲的严厉与宠爱中学到坚强与责任,这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爱的本质。
在读完《爱的艺术》之后才知道原来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有理论也需要实践。
虽然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跟我们大相径庭,但是他对爱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很大的分歧。
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术语但是都不是很艰涩难懂,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见解,但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对爱的诠释也使我感觉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的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的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
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的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的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
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
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
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我过去读的是孙依依译的版本,它是附属在三联以上这本《为自己的人》后的薄薄的一部分而已。
可惜在网上找不到这本书的图样,只看到很多学术文章引用这本书,从中也可看出该书的好来。
译者孙依依是甘阳的妻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生,研究方向是伦理学。
现好像任职于牛津大学出版社?
野兽读书笔记之六弗洛姆《爱的艺术》
记得自己是在那个寒冷的97年的冬天邂逅了这本书的。
还记得那个译者是孙依依(感谢她!当然我直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个译者是个男性还是女性,但是男性还是女性真的那么重要吗?)现在七年过去了也到重读的时候了。
题记: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前言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
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
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
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3.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
的经历。
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
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
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
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
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
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
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
成熟的爱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行动,是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
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
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
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
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
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
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
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
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
“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
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
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
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
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
⑤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
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注::还在细读这本书可惜他的那本《为自己的人》还没找到,否则结合起来读会更有趣味。
写于零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的北京的野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