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中国教育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挑战。
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外国侵略,教育资源匮乏,文盲率高达80%以上。
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最早提出了“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和“普及教育为主,办好小学为核心”的方针。
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建立了广大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小学,使得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
在此期间,新中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经费的保障和分配等。
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和城市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等。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建立的几所大学到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强调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智能引领、开放融通、协同共享”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了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高考制度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总体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在建国初期的基础上,经历了开放和现代教育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教育发展不仅进一步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表达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出示材料:一幅反映旧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的画面。
西方列强趾高气昂,清朝官员俯首称臣。
图片展示了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样的?(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出示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本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引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呢?其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又取了哪些外交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明确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4、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出示图片(开国大典),设问: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键词:独立、自主、和平)2、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形象彻底转变,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全新形象面对世界。
3、然而当我们环顾世界,准备大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面临的外交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峻。
分析建国初的外交形势:指出二战之后所形成的美苏两大阵营冷战的国际背景及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态度、孤立政策和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的情况(地图:美苏对峙)。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知识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知识点九上道法一至五课知识点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促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因素有哪些?①数百年来,富国强民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目标。
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中国腾飞的表现(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中国腾飞的意义(1)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情分析:在前面讲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也涉及到中苏关系和在抗美朝援战争的内容时都已经提到有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
但这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意义,但不是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过于分散,所以学生对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是整体上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本课是一个专题课,全面的阐述新中国的外交,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它的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等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因此本课是以外交成就作为主线的。
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外交成就而体会这些外交成就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下来之不易,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与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
增强学生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
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
教法、学法:由于初中生的想象力有限,故在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去构建一定的历史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思考创设思考的氛围。
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
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课本、对图片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重点、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及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导入:运用投影仪展现《乔的笑》图片及资料:老师带有情意的开场白:(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纪一笑”,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教育强国课件
教育强国课件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人才培养是民族复兴的关键。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建设教育强国。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优先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我国明确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确保教育投入、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先推进。
只有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招生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育信息化等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
我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待遇,激励教师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严格教师管理,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第15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八年级-下-中华版解析)
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航天技术及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2、了解“863计划”涉及的领域及其产生的重大,知道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勇攀科技高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得的突出成就。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领会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三、教材要点解析1、20世纪50年代,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打破大国的核垄断,我国作出了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成功研制出我国的“两弹一星”(即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1964 年10 月16 日,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从此,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1960 年,我国设计的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从此,中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4、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5、1970 年4 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6、此后,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实用通讯卫星和返回式卫星,并掌握了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枚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的技术。
我国还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
7、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发射成功;2003 年10 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发射升空,并安全落地。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我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8、1973 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9、1986 年3 月,王大衍、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提出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国家据此制定了包括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共八个领域的“863计划”。
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二)问答题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 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落后地区的教育
世界扫盲游行大会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速成中学学习
我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新闻:明年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 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 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 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课堂小结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繁荣
• • • • • • •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为国 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总方 针。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合理 的成分,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2.制定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 于停滞状态。
历史:第15 课《科学技术的成就》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下)
。年 承载着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 2007年,承载着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探月 卫星向月球飞奔而去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嫦娥一号 物质元素的分布、 物质元素的分布、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拍摄月球表面的照片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
想一想: 想一想:以上的材料表现了邓稼先拥有哪 些崇高的品质? 些崇高的品质? 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想一想: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想一想: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 弹?
• 1、我们发展数量有限的核武器,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 、我们发展数量有限的核武器,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 保家卫国。 保家卫国。 • 2、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要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必须以实力作为基础。 要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必须以实力作为基础。
核潜艇能续航20万海里,自持力 天 隐蔽性好、航速快、 核潜艇能续航 万海里,自持力90天 ,隐蔽性好、航速快、活动范围 万海里 有效地对敌人进行“二次打击” 广,有效地对敌人进行“二次打击”。
原子弹、核潜艇的研制成功, 原子弹、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最终在国际上奠定军 的研制成功 事大国的地位。 事大国的地位。
香港市民抢购泰国米
• 美两大超市巨头限购大米 • 全球新增一亿饥民世界银行警告, 全球新增一亿饥民世界银行警会动荡状态
•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 年 月 中国第一颗氢 成功爆炸, 弹成功爆炸,这是中国核武 器的又一次飞跃。 器的又一次飞跃。 • 它相当于百万吨烈性炸药 (TNT)的爆炸威力。 )的爆炸威力。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共42张)(2024版新教材)
《史在《史记》中揭露夏
桀;、颂商扬纣了敢、陈于秦胜始、直皇吴言的广残起、暴义行的径作 用者;的还丑大恶不胆行畏抨为击,权当“贵代不最虚高美统,治不
隐恶”,如揭露了汉武帝晚年 搜刮人民的情况,抨击他迷信 、梦想会仙人的荒唐事。
想一想:司马迁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产生的背景、时间、派别和 创立者。 2、佛教的创立时间、地点、创立者 和教义。 3、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影响。
我的疑问:请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 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一
造纸术的发明
看图思考: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材料书写?
原始社会
树皮
麻头
成就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破布 旧鱼网
①切麻 ④蒸煮 ⑦抄纸
造纸的流程
②洗涤
⑤舂捣 ⑧晾纸
③浸灰水 ⑥打浆
⑨揭纸
造纸工序
①把树皮、破布、麻头、 ②用草木灰除去原料
旧渔网进行漂洗、浸泡
中的油脂、色素
③把原料捣碎、煮烂
④把原料捣成细纤维, ⑤用模具捞取纸浆, 并放入水池搅成纸浆 并晒干使之成型
3、38岁那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司马谈做了太 史令,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
司马迁(BC145-BC90) 4、54岁那年,司马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史记》。
《史记》的作者、成书时间、内容、地位和价值:
作者:司马迁
成书时间:西汉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价值:(1)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
大家想一想,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
【自主学习】
高考历史复习 第7单元 第15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和教育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十大设置“陷阱”方式 “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
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
历史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 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 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C.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解析 D 。 1 9 9 5 年 提 出 “ 科 教 兴 国 ” 战 略 ,
198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后我国不断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1977年 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次尝试。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 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 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 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 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 D A.钱学森 B.李四光 C.杨利伟 D.袁隆平
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 展。
2.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 (3)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①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 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②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要优先发展教育。 ③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 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 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 种“制度”具体是指( ) D
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新中国成立: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 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 体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德智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 科学家写信给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 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并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 人的重视和支持。在国务院组织下,200多位专家制 订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开 始实施。
神舟五号
杨利伟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籼 型杂交水稻,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实 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袁隆 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4年袁隆平被世界粮食基金会授 予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
东方魔稻
现在,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 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部分,可多养活7500多万人。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 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 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 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 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 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 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 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0年我国设计的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导弹发射成功,从此,我 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良 好开端。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卫星的用途: 通讯、气象、勘探资源 、侦察、全球定位 „„
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问题1】 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②“一国两制” 的核心问题是什么?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④两制的主
体是什么?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
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探究: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中国;②“一国两制”的
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③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
【问题3】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 探究: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②“一国两制”构想科学正确; ③港澳回归得到全国人民支持。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不一样,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 国内政问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发展: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
共同发展;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⑤实行“一国两制”,
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说说“一国两制”利在哪里?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大陆
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 维护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
港、澳、台
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 证它们的繁荣稳定,从而有利于整个国 家的经济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问题4】 为什么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探究:一个中国原则是新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维护中国领土与
主权完整的斗争中历史地形成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客观存在;一
个中国是客观现实,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并没有被改变,两
岸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原本具有基本的共识;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必然的;坚持一个
动一动 脑 筋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1949-1965年)1、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1)时间:1949年年底(2)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发展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借鉴苏联经验。
(3)内容:“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3、1957年教育方针的制定(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毛泽东对根据地革命经验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教育实践的总结。
(2)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4、成就: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表现:“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等。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978年以后)1、党重视教育发展原因:文革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表现:(1)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3、成就(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①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②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高速发展。
(3)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课件
社会事业的进步
教育公平推进
科技创新成果
教育公平得到重视,义务教育普及率 提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国家创新能 力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 力支撑。
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 护得到加强。
05
总结与展望
本课总结
对未来的展望
持续推进改革开放
强调了继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的重要性,以 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
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以推动经济
高质量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强调了加强社会治理、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
会稳定的重要性。
学习本课的意义
增强国家认同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
生的改善》课件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旧中国经济状况 • 新中国经济政策 • 国计民生的改善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本课目标
01 02
了解国计民生改善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分析国计民生改善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03
探讨国计民生改善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 义。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03
土地改革的影响
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使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多种所有制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5课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过程,包括我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发展、医疗制度的改革等方面。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过程,包括我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发展、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
2.理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细节上,对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医疗卫生知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通过实例讲解,展示医疗卫生事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疫情防控、健康扶贫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6.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图片,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赤脚医生、改革开放后的医疗制度改革、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等。通过这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
1.邓小平刚一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 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
2.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根本纠正长期以来 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观点,迅速给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 平反,使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得到新生,教育战线上的春天来了; 3.1977年冬,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教育界重新焕发新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 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 (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 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 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 末何欤?——《刘光禄遗稿》 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 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 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 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 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3.初形体系 1学前教育、大中小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2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落后地区的教育
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 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 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 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 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 、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 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 好猫。”它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 想精髓(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中,中国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 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341万增长为 1100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 硕士、博士人数增至80万,其中研 究生人数增长了约45万。 高等教育 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增加。2004年 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 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上年 增加17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 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 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 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界贸易组织接纳中国为其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 思想,主要原因是( ) ①“三个代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②“三个代表”反映了 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 要求 ③“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 论武器 ④“三个代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 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 学技术)。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 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 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 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 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 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 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3.坚持“三个面向”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步伐 加快,普九教育,《义务教育法》颁布,中等教育和普 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招生制度 等。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教育法律法规 《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1981年 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 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 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 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 ”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 体健康 、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 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 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 5日,国务院向 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 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 共 4万余人。
毛主席,你是 我的偶像—— 一个毛的超级 FAN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 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 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 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 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 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 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 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机;
4.组织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
5.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颁布《教师法》、 规定教师节、提高教师待遇,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等。
1977年冬天,570万考 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 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 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1.评价者的政治立场、 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观情绪、价值取向、个人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 好恶等。2.特定时代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3.新 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的发现和解密。4.现实政治的需要。5.新的史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 素的影响?(3分) 学研究方法。6.人物经历的复杂性; (3)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 方制度。(5分)
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 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 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 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 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 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世界扫盲游行大会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速成中学学习
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 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 骨干力量。
“文化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 于停滞状态。
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的工农兵学员
探究活动: 综合以上所述,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的原因有哪些?
1)环境改善: “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 进行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 步形成。 2)经济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