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张謇与南通近代校歌语文.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jiǎn]与南通近代校歌

晚清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列强环伺,朝廷腐败,风雨飘摇,舆论哗然,社会处于转型期,呈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派虽然政治主张不一,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已成有识之士共识。张謇作为站在历史潮头的人物,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实业与教育叠相为用的思想,“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正如《私立敬儒高等小学校歌》所唱的那样:“私资创造,实业襄持,教育斯能宏。”张謇办工厂,兴学校,对推动南通乃至江苏现代教育功不可没。

张謇兴办学校门类齐全,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特殊教育、艺术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完整且数量众多,兴办和资助开办、鼓励开办各类学校达三百七十多所。他有完整、先进的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校歌的认识和重视,超越同时代众多教育家。他亲自撰写校歌,请音乐家谱曲,在校园传唱,对启发学生现代意识、砥砺学生为国勤奋学习、振奋学生精神面貌、丰富校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南通大学詹皖教授,积十年之功收集到张謇作词的校歌十首,并进而将南通地区二十世纪前半叶校歌尽力网罗,总计得六十九首,汇编成《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不少淹没一个世纪的校歌拂去历史尘埃,恢复青春面目,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当前校歌创作,有很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对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古老的典籍十三经中,《礼记》专列《乐记》一章。《周礼·保氏》所列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乐”位列第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科举制等影响,音乐教育渐渐淡出不彰。1902年张謇亲手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师范学校——民立通州师范学校,聘王国维、陈师曾等学界泰斗为教师。1903年他东游日本七十天,考察日本各类学校三十余所,看到日本学生高唱校歌、朝气蓬勃的景象,深受感染,在日记中写到“美哉,美哉”。次年,他撰写了《通州师范学校校歌》,1905年先后请单林、沈先工谱曲,由专人教唱。如果说1897年,由沈先工参与谱曲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师范学院院歌《警醒歌》是我国第一首校歌的话,《通州师范学校校歌》则是南通近代校歌之始,也是我国第一代校园歌曲中的佼佼者。由于梁启超、张謇等登高一呼,沈先工、曾志忞、李叔同等音乐家身体力行,校歌的创作和传唱在当时形成一股潮流。

《通州师范学校校歌》以“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开篇,葱茏耸翠的狼山雄峙大江之滨,充满生机,犹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青春少年葱俊的形象。长江汇聚众流,汹涌澎湃,以锐不可挡之势呼啸奔向大海。校歌引领青年学子立足大江之滨,放眼世界。

该校歌突出的主题是“民智兮国牢”,在短短的歌曲中重复三次。“民智兮国牢”是张謇基本教育思想。“教育普及而后民知爱国”。“知识何自而长,则普及教育工作是已”。我国由于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是统治者的家天下,人民的国家意识普遍淡漠。1901年,日、俄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境内为争夺殖民利益,爆发日俄战争。张謇对国人普遍的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痛心疾首。他说:“日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而知此痛者,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他痛定思痛,说:“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为。”只有普及教育,开启民智,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确立全体国

民国家意识和爱国思想,国家才能强大,牢不可破,立于不败之地。

开启民智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校歌创作之中。他其后创作的《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歌》:“女子有学兮欣欣棣通,女子有学兮邦家之隆。”《垦牧乡小学校歌》:“新世界,垦牧乡。新少年,小学生。”《海门长乐镇初等小学校歌》:“大家爱国先爱乡。”《通州小学校歌之二》:“成国民兮小学生,学生爱国须聪明。”《私立张徐女校校歌》:“唯明大义能如此……后生,后生,可兴起。”《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歌》:“朝气朝朝转……弃我弁,启我卯,弃我弁,启我卯。”无不贯串着开启民智、弃旧图新的家国情怀,对莘莘学子寄予了尽快成长为新式国民、社会栋梁的殷切期望。

张謇“民智兮国牢”,教育必须首先开启民智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普遍地运用于南通校歌创作之中。张謇之子张孝若创作的《南通县女子师范学校校歌》和《南通学院校歌》就彰显了“文明灌注吾曹”,“女权发展,教育提高”,“真才造就,实学研改”。国学家徐益修作词的《江苏省第七中学(南通中学)校歌》和《南通中学二十五周年纪念歌》唱道:“修吾德而益彰,讲吾学而益昌”,“发扬爱国之荣光”。“厉吾侪读书救国,振起民族精神”。其他如《通州小学校歌之一》“勤学兮开智,昭昧兮发蒙。光吾州兮日华再中”,及“启发民智兮,教育为先”、“爱国从来先爱乡”、“勤勉奋发,努力行知,赶上文明道”、“努力革新要自强”、“文化昌明东至海,完成学业竟全球”、“振起兮顽堕的民性,唤醒兮萎靡的国家”、“狮儿觉,狮儿觉,一声长啸震神皋”这一类启发学童心智、灌输国民意识,砥砺奋进的歌词,普遍出現在上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初南通地区中小学校歌中。

2008年2月6日,大年三十夜,九十高龄的金石诗书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当年的西场小学学生仲贞子老先生,根据回忆为詹皖先生亲笔写下了《海安西场小学校歌》歌词,留下珍贵记录。几个月后,先生遽归道山。2009年4月5日,由海安县李堡中学九十高龄退休教师仲芜先生歌唱,倪一龙老师记谱的《海安西场小学校歌》,与仲贞老所记仅少两句。该校歌以“繄我蓉塘中”(蓉塘为海安三塘一景)起,“努力学问斯有功”结。仲芜先生在歌谱下方满怀深情地写道:“蓉塘小学校歌使我快乐成长,让我在歌声中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稳健地走过了人生的风采岁月。此校歌是朱梅静老师教唱的。我已耄耋之年,每当想起童年时唱的校歌,幸福和快乐如同昨天一般。”现年八十八岁高龄的原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厅长韩泽老先生告诉我:“看了詹皖先生的歌曲集,让我想起集中未收的最初的紫石中学校歌。那是1941年逃难避居西北乡时,邻居一位紫中学生教我的。当时我读小学,未能完全理解,如今也记不全了:山有凤兮东海东,江淮之水远朝宗。紫石校,风云从,海陵古邑,安定遗风……人文进化,世界大同……”足见校歌在当时是多么深得少年学童的喜爱。

据仲贞老回忆,现代国学大师、原北京大学副校长、音韵学家魏建功,是西场小学第一届毕业生。他特地将这一回忆写在所记歌词的下方。魏建功开蒙学名原为伯儒,由于校歌结句为“努力学问斯有功”而更名建功。魏建功先生是唱着《海安西场小学校歌》、《江苏省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校校歌》和《南通中学校歌》走进北大,进而登上了我国学术舞台的中央。

张謇普及教育的视野广阔,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就提出普及教育的“五年计划”;宣统二年(1910),又提出按区域、分年度普及小学教育的详细规划。由于他系农家子弟,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