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
2.1 矿井地质
2.1.1 地质构造
1、地层
本矿位于沁水煤田东南部,井田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及上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基岩主要分布于山梁上,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广泛覆盖于各时代地层之上,下面将本井田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为含煤地层基底,井田内未出露。据2个奥灰延深孔Y补-2、Y补-12孔及YS-1孔资料,地层厚95.34~117.40m,平均厚102.91m。该岩层由厚层状灰色致密石灰岩组成,质纯、性脆、夹泥质灰岩,节理发育,多为方解石充填。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井田内未出露,上部为灰、浅灰色含鲕粒铝土质泥岩、浅灰色黄铁矿,局部为致密铝土矿、鲕状铝土矿,其顶部为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砂岩,下部为泥岩,含星散状、结核状黄铁矿。本组地层厚0(ZK1-2孔)~15.80m,平均厚6.48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71.84~113.72m,一般厚90.14m,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灰岩和煤层。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1)一段(C3t1)
K1砂岩底至K2灰岩底,厚3.05~14.72m,平均厚7.42m。由泥岩、中粒石英砂岩、铝土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①K1砂岩:厚0~3.06m,平均厚0.31m,成分主要为石英,细~中粒结构,磨圆度较好,分选中等,硅质胶结,常含黄铁矿细粒,但厚度变化大,不稳定。
②灰黑色泥岩:厚1.72~4.50m,平均厚3.72m,有时相变为铝土质泥岩、炭质泥岩。
③15号煤层:厚1.33~6.89m,平均厚3.31m,结构简单,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④黑色泥岩:厚0~0.27m,平均厚0.08m,含钙质和黄铁矿细粒,有时相变为炭质泥岩。
2)二段(C3t2)
K2灰岩底至K4灰岩顶,厚26.22~43.68m,一般厚33.14m。由石灰岩(K2、K3、K4)、泥岩、粉砂岩和3层薄煤层组成。该段以色深、粒细、灰岩比例大为特征。
①K2灰岩:厚5.48~12.06m,平均厚8.16m,岩性为厚层深灰色含生物碎屑的微晶灰岩,局部含泥质高,动物化石丰富,种类多,见燧石结核和方解细脉。
②灰黑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顶部为不稳定的13号薄煤层,不可采,全层厚
9.04~10.17m,平均厚9.18m。
③K3灰岩:为深灰色含生物碎屑的泥晶灰岩,常含泥质和有机质,全层厚
1.50~5.27m,平均厚3.53m。
④深灰色泥岩夹砂质泥岩或砂岩:顶部为11号薄煤层,不稳定,不可采,中部夹薄层泥质灰岩及12号薄煤层,全层厚10.20~11.30m,平均厚10.49m。
⑤K4灰岩:为深灰色泥晶灰岩,含较多的生物碎屑及有机质,厚0.33~4.88m,平均厚1.78m。
3)三段(C3t3)
K4灰岩顶至K7砂岩底,厚42.57~55.32m,一般厚49.58m。由砂岩、细砂岩、泥岩、煤层、煤线及灰岩组成。
①泥岩和砂岩:厚29.81~32.58m,平均厚31.06m,中上部夹7号、8号煤层,中下部夹9号煤层,下部有时含10号煤层,其中9号煤层厚0~1.55m,平均厚0.96m,为井田内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7号、8号、10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本区以
砂岩较发育、煤层多为特征。
②K5灰岩:厚4.00~7.00m,平均厚5.16m,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含蜓,有孔虫、蜿足类化石。
③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厚7.68~9.75m,平均厚9.53m,顶部为5号煤,不可采。
④K6灰岩:厚0~2.0m,平均厚0.50m,上部为燧石层或硅质灰岩,质地坚硬,下部为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和泥质,质不纯,生物碎屑含量较高。
⑤灰黑色泥岩:厚1.08-3.69m,平均厚3.07m,呈薄层状水平层理,下部具页理,有时含黄铁矿细粒。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地层,厚33.30~56.49m,平均厚43.74m,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杂砂岩、细砂岩、泥岩和煤层。所含砂岩多以中细粒为主,成分以石英、长石和岩屑为主,有时含煤屑。砂粒磨园,分选中等,交错层理发育,有时有冲刷下伏地层现象,所含泥质岩多具水平层理,局部含植物化石。
本组一般含煤1~3层,其中3号煤层位于本组下部,为井田内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井田内3号煤层厚0.60~5.81m,平均厚3.63m,一般含0~1层夹矸,煤层结构简单,为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区内零星出露,一般厚45.50~71.22m,平均厚53.20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等,顶部为灰绿、紫红富含菱铁质鲕粒的铝质泥岩,有时呈锰菱铁矿透镜体。上、中部为灰绿、浅灰色细中粒砂岩夹砂质泥岩,含菱铁矿鲕粒,具斜层理;中、下部为砂质泥岩夹砂岩;底部为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岩(K8),含炭屑并常夹泥质包体。砂岩碎屑颗粒为棱角状~次棱角状,胶结物为钙质及少量硅质,杂基支撑;泥岩成分为高岭石、水云母、含鲕绿泥石,铁质。本组含大量植物化石。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岩系,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地层之上。区内大面积出露,
岩性主要为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其中夹不稳定黄绿色砂岩,底部以K10砂岩与下石盒子组分界。该组地层厚度较大, 井田内残留厚度一般约52.30m。
(7)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为棕红色、褐红色砂质粘土,厚0~40m,一般厚约20.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8)第四系上更新统(Q3)
岩性主要为浅红色亚粘土、灰黄色亚粘土组成,厚0~26.55m,一般厚约12.66m。
(9)第四系全新统(Q4)
由粉砂、粘土及砂石层组成,为一套近代河床冲积和山前洪积物,厚0~12.0m,一般厚约5.0m,多分布于河谷和山坡。
2、构造
井田位于沁水盆地东南缘,晋获褶断带东侧,井田构造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受区域构造影响,形成了以赵庄向斜为主的一系列褶曲构造,赵庄向斜纵贯南北,控制了整个井田的构造形态,北端向北东倾伏,南端向南西倾伏,其轴迹大致呈“S”形,地层走向、倾向随褶曲的变化而变化,倾角约1~13°。现将井田内构造情况叙述如下:
(1)褶曲
赵庄向斜:位于井田中西部,纵贯全区,全长约7km,两翼岩层平缓,倾角1~13°,向斜轴轴迹呈“S”形,北段为近正北方向,中段为北45°东转北38°西,南段为北46°东。
(2)赵庄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部边缘,走向北东10°~30°,倾向南东,倾角约75°,为东盘下降,西盘上升的正断层,推测断距约35m。
(3)陷落柱
据1985年7月山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一二地质队提交的《山西省高平县赵庄煤矿详查地质报告》资料,井田内共有5个形态大体相似的陷落柱,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