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王宏伟

合集下载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各国都积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自己的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新时代下对国家应急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发展。

一方面,中国在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和调整,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

新时代下,中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将之前分散在多个部委的应急管理职责集中统一,加强了应急管理的一体化和协同性。

中国还建立了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在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制定了《国家安全法》、《应急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义务,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规范。

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应急管理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

除了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的创新发展之外,中国在应急管理的科技手段方面也进行了重大升级,加强了预警监测和信息通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中国建设了全国性的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对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评估,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风险,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中国还加强了信息通信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建立了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和国家应急公共信息平台,提升了信息传递和发布的效率和准确性。

除了在组织机构、法律法规、科技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之外,中国在应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时代下,中国强调了应急管理的全社会参与和全要素保障,形成了全民应急管理的格局。

中国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强化了应急管理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我国应急志愿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我国应急志愿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过 程 中 都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为 政 府 应 急 能 力 的 有 准 确 地 了 解 应 急 志 愿 的 需 求 以 及 参 与 的 机 会 。 且 , 成 而
效 补 充 。 是 客 观 来 讲 , 国 当 前 应 急 志 愿 行 动 还 是 个 体 志 愿 者 间 难 以 就 参 与 规 模 等 问 题 进 行 有 效 协 但 我
愿 行动 供给 往往 不足 。
心 理 干 预 、 是 后 勤 通 讯 保 障 , 需 要 志 愿 者 具 备 相 还 都
突发 事 件一 旦发 生 , 具 有较 高 的新 闻 价值 , 便 往 关 的 知 识 、 能 , 此 才 能 协 助 专 业 应 急 人 员 开 展 工 技 藉
作。
有 组 织 性 是 成 功 的 志 愿 行 动 应 具 备 的 一 个 重 要 动 的 顺利 开 展 。 在 事 件 应 对 工 作 中 , 急管 理 人 员 “ 应
特 征 。 愿者 要 为社 会提 供优 质高 效 的志 愿 服 务 , 志 必 不 得 不 放 下 其 首 要 、 本 的 任 务 , 而 去 考 虑 该 怎 么 基 转
即 在 常 态 下 进 行 , 常 不 会 引起 广 泛 的 社 会 关 注 。 通
第 二 , 愿 者 有 效 参 与 的 能 力 不 足 。 定 领 域 的 志 特
无 组 织 归 属 的 个 体 志 愿 者 无 从 获 取 有 关 志 愿 行 动 需 志 愿 行 动 都 会 对 志 愿 者 有 相 应 的 知 识 、 能 要 求 。 技 应 求 、 与 机会 等 方面 的信 息 。 而 , 这 两个 阶 段 , 参 因 在 志 急 志 愿 行 动 也 不 例 外 。 论 是 搜 索 救 援 、 疗 服 务 、 无 医

为何组建应急管理部

为何组建应急管理部

为何组建应急管理部?新机构可有效应对复杂性风险根据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这一机构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应急管理部”。

3月22日,应急管理部干部大会在京召开。

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宣布了中央关于应急管理部领导班子任命的决定.3月22日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已更新为应急管理部官网。

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加强应急管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及国外经验,在2006年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既然有这样的职能部门存在,为何又专门组建应急管理部?对此,《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肇始于2003年的“非典”。

鉴于“非典”事件暴露出的传统应急体系分散化、被动化的短板和不足,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与综合协调三大职责。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单灾种”型应急管理体系,即不同的专业部门管理不同类型的灾害与突发事件。

比如,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灾、消防部门负责火灾事故救援、安监部门负责工矿企业事故灾难救援、卫生部门负责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多年来,应急管理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应急体制建设始终是制约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一块“短板”。

应急办权责不匹配、“小马拉大车”,存在同级协调同级或下级协调上级的尴尬,只能成为领导应对突发事件的“耳目”与“参谋”.“过去的应急办经常被指‘管不了帽子,也管不了票子’,包括编制、经费都不是独立的,而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有自己的编制和运行经费等。

所以,我觉得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有利于增强应急管理干部的认同感。

”王宏伟向记者分析说,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3个部门的职责,其中大部分涉及自然灾害,比如森林草原火灾、地震等.也就是说,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主要是把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处置的职能整合在一起。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2)1.2 中外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4)二、应急预案与准备 (5)2.1 中外应急预案制定比较 (6)2.2 应急资源储备与调配 (7)2.3 应急培训与演练 (8)三、应急响应与处置 (9)3.1 应急响应机制比较 (10)3.2 信息报告与发布 (11)3.3 现场指挥与协调 (13)3.4 救援与灾后恢复 (14)四、应急管理评估与改进 (15)4.1 应急管理效果评估 (17)4.2 问题与挑战分析 (18)4.3 改进策略与建议 (19)五、案例分析 (20)5.1 国内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21)5.2 国际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22)5.3 案例比较与启示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比较总结 (28)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9)6.3 建议与政策倡导 (30)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组织结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信息传播、应急资源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自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我们将介绍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人本主义、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以及这些理念在实际应对过程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比分析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异同。

我们将探讨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还将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信息传播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各自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将关注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资源配置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在当前全球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存在无法避免。

第三讲 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

第三讲 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

气候变化的恶果
北极争夺战


科学家估计,由于气候变暖,北冰洋上的冰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融化,也就是说 在五十到一百年间,北冰洋可能将会完全没有冰山的遮挡,航运、渔业和石油天 然气开发将畅通无阻。通过俄罗斯边境的水域——如果没有冰山阻挡——将成为 从欧洲通往美洲和亚洲的最短通道。 重要航运水道、石油能源、稀有金属,全部都是国与国之间竞逐的战略资源,美、 俄两个强国固然虎视眈眈,就算一向以温和见称的加拿大、挪威及丹麦也在磨拳 擦掌,随时主动出击。
应急管理的概念辨析



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的主要目的是 规避危险(hazards)、应对危险。“用最简单话说, 应急管理就是危险管理,其目的是使社会能够承受环 境、技术危险,应对环境、技术危险所导致的灾害。” 危机(Crisis):乌里埃尔·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指 “一个系统的基本结构或基本价值和规范所受到的严 重威胁”,“由于受到时间压力和处于高度不确定状 态,这种威胁要求人们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 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Leabharlann 突发事件的分类
自然灾害:水旱灾害,台风、暴雨、冰雹、雪、沙尘 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 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事故灾难: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 运输事故,厂矿企业、建设工程、公共场所及机关、 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 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和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 以及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核与辐 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从南方雪灾谈我国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

从南方雪灾谈我国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
南方十几个省区的多个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几近从2008年1月lo日开始持续性的低温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分几个波次袭击了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崩溃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因电力设施遭灾毁而出现大面积停电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运输受阻民航机场被迫封闭大批旅客滞留一些城市的供水管线被冻裂通信不畅社会公众的生活必需品一度出现匮乏
现大面积停 电 ,京 广铁 路 、京 珠 高速公 路 等交 通 大动
将 此次南方暴风雪 灾 害 与 美国 、加 拿 大冰 暴相 比 脉运 输 受 阻 ,民 航 机 场 被 迫 封 闭 ,大 批 旅 客 滞 留 ,一 较 ,其共 同之 处 是 :它们 都 是在 全球 气候 变化 的背景 些城 市的供 水 管线被 冻裂 ,通 信 不畅 ,社 会公众 的生 下发生 ,前者 受厄 尔尼 诺 现象 的影 响 ,后 者 受拉尼 娜
在 美 国 ,冰 暴 影 响 最 为 严 重 的 地 区 是 纽 约 外 、新 i 从 20 0 8年 1 1 日开 始 ,持 续 性 的 低 温 、暴 雪 、 月 0 汗 布 什 尔 州 、佛 蒙 特 帅l 和 缅 因 州 ,尽 管 人 口稀 少 , 、 但 还是 有 1 7人 因 灾 死 亡 ,其 中 1 0人 生 活 在 纽 约 州 的
维普资讯
《 安全》2 0 08年第 3期
从 南方 雪 灾谈 我 国应 急 管 理 的 未 来 发展
王宏 伟
中国人 民 大学公 共 管理 学院
20 年新年伊 始 ,我国 南方 大部分 地 区出现 了建 面 积 停 电 、交 通 受 阻 和 通 讯 中 断 ,4 0 加 拿 大 人 ( 08 7万 占
产 、生活陷 入混 乱 。从地 理 上看 ,南 方省 区冬季 素无 层 的厚度 、风速 、持续时 间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 取暖设施 ,且应对暴雪 、冻雨 等严 寒天气 的经验 不足 ; 从时 间上看 ,灾害 的 发生 恰逢 春运 高峰 ,大批 旅 客 因 ( )极强的复杂性 4 致灾 因素 具 有 突 出的 连 带 性 、耦 合 性 与叠 加 性 ,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优化建议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优化建议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优化建议作者:李清彬宋立义申现杰来源:《改革》2021年第08期摘要: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是由目标体系、组织体系、防控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构成的有机系统。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既具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大的制造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新技术新工具广泛渗透应用等显著优势,也存在“两个不协调”“三个不平衡”“四个不适应”等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视程度空前提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等提供了有利机遇,但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复杂性、危害性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等构成了新的挑战。

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以科学正确的理念引导行动,通过制度改革创新和技术研发应用两条路径,加快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全链条防控体系、夯实支撑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8-0012-13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抗疫成功实践再次彰显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制度优势,但也暴露出不协调、不平衡、不适应等多方面的短板和弱项。

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赋予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更高层次、更丰富功能的定位,坚持科学理念,合理确立建设目标,一手抓制度改革创新,一手抓技术进步及应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分析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话题,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从不同视角分析,相关认识和政策建议的方向与侧重点也会有明显差异。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9.23•【文号】国防减救办发〔2024〕13号•【施行日期】2024.09.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国防减救办发〔2024〕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以下简称应急物资)是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抢险救援救灾的重要保障,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及大国储备体系建设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锚定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立足抢大险、救大灾应急物资需求,夯实实物储备基础,拓展多元储备渠道,强化快速投送能力建设,强化应急物资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基层、规范引领,逐步建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政社协同、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二、提高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能力(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及设施设备建设。

要因地制宜,通过新建、改扩建及租赁等方式,加强各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点),特别是重点地区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储备库(点)建设。

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全国县级储备库(点)覆盖率达到100%,2030年前,力争实现多灾易灾地区乡镇级储备库(点)全覆盖。

鼓励加快、加大新质生产力投入力度,引入现代仓储物流技术和设备,加快储备库设施改造和设备升级;结合发展低空经济、数字经济、创新社会服务等,根据实际需要为储备库配备应急通信装备、物流终端设备、电动叉车、液压拖车等实用新型装备。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王宏伟.ppt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王宏伟.ppt

(三)综合性应急管理发展时期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所面对的各 种安全问题、风险和挑战具有 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003年,中国发生严重的非典疫情。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
1949年到 1978年
1978年到 2003年
2006年
21世纪之 后
单灾种应对能有效地适应各种风 险和挑战。
01
应对能力不对称 应对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越来越强; 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旧薄弱, 甚至出现了极强和极弱的高度不对称。
当前应急制度设计不适应突发事件
的跨界性
02
当前我国应急制度设计以行政区域为基础、 以致灾因子为导向,强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现实中,复杂性巨灾会突破既有的分级、 分类的制度设计。
应急办的三个职能中,应急值守和信息 汇总是从属性职能,它从属于综合协调。
现在面对的风险,具有 很强的联动性和耦合性。
为什么说综合协调是最为关键的呢? 案例:山东新汶煤矿
A
把应急办设在党委
三种设想
B
把应急办设在公安局
C 把应急办设在政府的办公厅或办公 室
应急办作为政府的办公厅或办公室的内 设机构,相对于它要协调的部门,职级 过低。
卫生部
铁道部
国家发改委
国务院应急办
2008年年初,发生南方雪灾后,国 务院在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 挥中心设立相关指挥部。
应急管理的体制不顺,给机制的创 新也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3、法制方面
中国应急管理的体制建 设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2007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对 突发事件的母法或根本大法。
通过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来应对 日趋复杂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概念与维度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概念与维度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概念与维度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 (5)二、应急管理动态能力概述 (7)2.1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定义 (8)2.2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 (9)2.3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特点 (10)三、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维度分析 (11)3.1 应急响应能力 (12)3.1.1 预警能力 (13)3.1.2 决策能力 (14)3.1.3 执行能力 (16)3.2 应急恢复能力 (17)3.2.1 资源恢复能力 (18)3.2.2 服务恢复能力 (20)3.2.3 社会秩序恢复能力 (21)3.3 应急协同能力 (22)3.3.1 跨部门协同 (22)3.3.2 跨区域协同 (24)3.3.3 跨领域协同 (25)3.4 应急创新能力 (26)3.4.1 技术创新 (27)3.4.2 管理创新 (28)3.4.3 创新思维 (30)四、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提升策略 (31)4.1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32)4.2 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素质 (33)4.3 强化应急管理科技创新 (34)4.4 建立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 (36)五、结论 (37)5.1 研究成果总结 (38)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0)一、内容描述应急管理动态能力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主体所展现出的灵活适应、快速响应、有效处置和持续改进的综合能力。

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应急环境,提升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包含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完整框架。

风险评估与预警维度:这一维度强调对应急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在应急管理中,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数据、现状信息和环境因素的全面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预测,从而为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为何组建应急管理部?

我国为何组建应急管理部?

我国为何组建应急管理部?作者:赵丽靳雪林来源:《畅谈》2018年第08期根据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这一机构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应急管理部”。

3月22日,应急管理部干部大会在京召开。

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宣布了中央关于应急管理部领导班子任命的决定。

3月22日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已更新为应急管理部官网。

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加强应急管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及国外经验,在2006年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既然有这样的职能部门存在,为何又专门组建应急管理部?对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肇始于2003年的“非典”。

鉴于“非典”事件暴露出的传统应急体系分散化、被动化的短板和不足,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与综合协调三大职责。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单灾种”型应急管理体系,即不同的专业部门管理不同类型的灾害与突发事件。

比如,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灾、消防部门负责火灾事故救援、安监部门负责工矿企业事故灾难救援、卫生部门负责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年来,应急管理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应急体制建设始终是制约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一块“短板”。

应急办权责不匹配、“小马拉大车”,存在同级协调同级或下级协调上级的尴尬,只能成为领导应对突发事件的“耳目”与“参谋”。

“过去的应急办经常被指‘管不了帽子,也管不了票子’,包括编制、经费都不是独立的,而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有自己的编制和运行经费等。

所以,我觉得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有利于增强应急管理干部的认同感。

”王宏伟分析说,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3个部门的职责,其中大部分涉及自然灾害,比如森林草原火灾、地震等。

也就是说,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主要是把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处置的职能整合在一起。

浅析“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的消防管理体系建设

浅析“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的消防管理体系建设

浅析“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的消防管理体系建设2国网大同供电公司,山西,大同摘要:2018年3月,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决定把由多个部门、机构分散管理的应急管理职能整合到一起,组建应急管理部,开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新篇章。

在“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国家消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本文着重分析了现行消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全灾种大应急消防管理2018年按照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中央把由多个部门、机构分散管理的应急管理职能整合到一起,组建应急管理部。

其中,公安消防也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

按照“军是军,警是警,民是民”的军改原则,原来作为武警部队一个警种的公安消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全部转为行政编制。

历史上,我国“非军即警”的主干消防力量格局首次被打破。

[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指出了当前消防执法模式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消防执法工作的改革方向。

深刻理解党中央、国务院重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战略部署,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的新要求新理念,将重构消防管理体系放到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大局中来思考,放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中来把握,深刻认识重构消防管理体系对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的重要意义。

[2]一、现行消防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2020年是完成消防改革转隶的第二年,但很多具体的工作细则还没有全面落地,特别是针对《消防法》的修改,配套的部门规章还没有进行及时调整,消防部门与应急管理及住建部门的法定职责边界尚待明确细化。

原有的消防三级管理中,由社区、村镇的公安民警负责日常消防管理。

但是,消防管理职能被从公安部门剥离后,社区、村镇的消防管理职责由谁来负责?基层消防救援站在救援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适应消防管理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王宏伟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宏伟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宏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佚名
【期刊名称】《安全》
【年(卷),期】2022(43)9
【摘要】获得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完成重大科研项目15项,主编或参与编著著作22部,发表论文120多篇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应急管理、国家安全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总页数】1页(PI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刘昕博士
2.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向明教授访谈
3.助力冷链发展新型复合蓄冷材料带来保温箱变革——对话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高鸿毅
4.慕课一场正在酝酿的新教育革命——专访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刊良教授
5.改革博士生导师选评制度——北大副教授也能带博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性弊端探因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性弊端探因

进行 和深入 ,我国政府逐 渐放松 了对 相 关事务领域 的控制 ,但 政府对社会 生活 干预程度 仍然很高 ,其他社会 力
量 对 公 共 政 策 过程 的 影 响 仍 然 很 小 。 因而 , 政 策 工 具 选 择 仍 以 强 制 性 工 具 为 主 , 主 要 是 通 过 行 政 权 力对 社 会 公
力 。在 同一级政府 内部 ,权 力同样依
层 级 进 行 配 置 。各 级 政 府 之 间 及 政 府
内部各层 级之间存在直接 的命令与服
从 关 系 , 下 级 服 从 上 级 。 由 此 ,构 建
理体制 的特 点 。因而 ,我国应急管理
的 体 制 性 弊 端 可 以从 公共 事 务 管 理 模 式之中寻根探源。
论坛
DAE EC0IHA ISR DTN I ST U1 CN R N
我 国应 急 管理 体 制性 弊 端探 因
一王宏伟 李贺楼
近 年 来 ,我 国各 类 突 发 事 件频 发 , 屡 屡 造 成 严 重 的 人 员 伤 亡 和 财 产 损 失 , 对 社 会 稳 定 与 发 展 构 成 了极 大 的 威 胁 。 虽 自2 0 年 S R 以 来 ,我 03 AS
我 国的社 会力量参与社 会公共事务管
理仍然不足。
在 社会事务主体 中,政府凭借其
掌 握 的 资源 和 权 力 , 占据 超 强 地 位 , 通 常 主 导甚 至 垄 断 公 共 政 策 过 程 。其 他 社 会 主 体 如 公 民 、 企 业 、 N 0 织 G组

管理主体单一 。政 府控制公
中国减灾
4 0
.|


b强 ^s1n
tE删 itl N l C m N^ C o N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应急管理是一个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挑战时,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在应急管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下面我将就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突出了领导体制的改革。

根据应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并履行了统一领导、协调管理的职责。

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使得国家应急管理工作有了更加统一和高效的领导机构。

地方各级政府也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

这些体制创新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加强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国家应急管理法是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法。

该法规定了国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职责和权力,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强化了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化水平。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积极推进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各类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的能力。

国家还推动应急资源和装备的建设,确保应急救援力量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急通信网络的布局,提高了应急指挥和信息传递的效率。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还注重国际合作的加强。

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背景下,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必须与国际接轨,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组织和机制,开展应急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提高了国家应急管理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水平。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着重于领导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完善、应急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这一创新发展使得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完善和高效,能够更好地应对安全威胁和风险挑战。

在未来,我国应继续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国家安全的全面保障。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遇、挑战与创新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遇、挑战与创新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遇、挑战与创新作者:滕五晓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05期【关键词】应急管理体制 ;总体国家安全观 ;风险管理 ;智慧技术【中图分类号】D63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9.05.005应急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等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事故灾难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灾害应对是政府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了一系列防灾减灾体系和工作机制,在灾害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公共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经历了由单灾种管理到协同应急管理再到综合应急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单灾种管理的防灾减灾体制。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预防和抗击洪涝灾害,早在1950年6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就批准成立了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国家防灾减灾机构。

同样,为了有效开展地震预测预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替代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作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能部门。

这种为应对某一类灾害而专门设立的职能部门(常设机构)或协调机构(非常设机构)是我国灾害应对的主要管理体制,是单一灾种管理体制。

如地震减灾方面,中国地震局承担了地震监测预警预报和科学研究等常态工作,为我国防震减灾进行基础性、政策性、前瞻性的管理和研究。

而当地震发生时,则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实施地震应急指挥和救灾抢险,地震局提供余震监测、灾害评估等专业支撑。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文档资料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文档资料
13
(五)应急管理走进新时代
2018年
农业社会
A
应急管理走 进新时代
要组建应急管理部
工业社会
B
信息社会
后工业社会
C
人类发展历史的三种社会形态
14
社会形态
风险
农业社会 简单而确定
时期 改革开放前
工业社会 低度复杂、低度不确定 改革开放后
信息社会 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 21世纪后
15
不再是一种线性演进的过程,而具 有很强的复杂性、复合性、耦合性, 甚至是高度的叠加性,且不可预测、 不可预盼、不可预知。
21世纪之后,面对的危机多为系 统性危机。
16
二、综合性应急管理为何停滞
17
(一)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的原因
1、应急预案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构建的综合性应急管 理体制,基本上是以工业社会的低度复杂性、 低度不确定性风险为假设背景的。它瞄准和 锁定的并不是后工业社会中具有高度复杂性、 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 发展(上)
王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1
目录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二、综合性应急管理为何停滞 三、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 四、应急管理部的挑战 五、应急管理部的风险
2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3
(一)单灾种应对适应时期
面对的风 险较为简 单且确定
10
应急办的主要作用
最关键
A
应急 值守
B
综合 协调
C
信息 汇总
应急办成立
推力:2003年的非典 拉力:2008年召开奥运会
11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

应急管理改革发言材料范文

应急管理改革发言材料范文

应急管理改革发言材料范文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在此向各位介绍应急管理改革的一些最新成果和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的挑战。

灾害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们国家已经启动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改革举措。

首先,我们加强了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挥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和县四级指挥中心,各级指挥中心相互协作,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指挥指挥的高效运作,提高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其次,我们加强了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

加大对专业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投入,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此外,我们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建立了一支专业性较高的志愿者救援队伍,通过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了救援效率。

另外,我们也加强了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培养。

通过组织各类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公众的应急自救能力。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灾后重建和风险防范的工作,为减少灾害的损失和影响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我们的应急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和精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指挥中心的建设和协调工作。

其次,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

最后,我国灾害频发的地区还存在风险防范和重建工作的不足,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继续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着力提高各级指挥中心的协调能力。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应急救援力量的支持和投入,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我们也将加强对灾后重建和风险防范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部门职责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安全生产职能

农业部的草原火灾防范职能


国家林业局的森林火灾防范职能
门 公安部的消防职能
水利部的防汛抗旱职能
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范职能

国家地震局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助 职
民政部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协调机构

01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1949年—1978
单灾种应对时期

1950
国家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

(二)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1978年—2003 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年 国家成立多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
1989年 2000年
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 (现国家减灾委员会)
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3年 成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非常规突发事件
非常规突发事件使得既有的职责、职能 设定被完全打乱,危机现场的情境是高 度动荡和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 领导靠前指挥。
应急办或成“僵尸部门” 05
应急管理的首要职责:防范化解重大安 全风险。 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高效应对非常规 突发事件。
三、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
(一)“9+4”模式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安全体制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层面成立了中央国家 安全委员会。中国应对巨灾的模式也在悄 然地发生变化。
雅安的芦山地震
云南的鲁甸地震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巨灾应 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巨灾应对模式变成以地方应对为主,中 央提供支持。
(二)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常规突发事件及非常规突发事件
卫生部
铁道部
国家发改委
国务院应急办
2008年年初,发生南方雪灾后,国 务院在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 挥中心设立相关指挥部。
应急管理的体制不顺,给机制的创 新也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3、法制方面
中国应急管理的体制建 设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2007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对 突发事件的母法或根本大法。
02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事 协
03 国家减灾委员会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

火指挥部

04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

应整合,尽整合
大部制改革,不应漫无边界。应急管理部对应的是 绝大部分的自然灾害和主要事故的应对职责。不为 整合而整合,增加协调成本。
海洋 灾害
核 事故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应急管理部被称为改革关注热点的原因
(五)应急管理走进新时代
2018年
应急管理走 进新时代
要组建应急管理部
农业社会
A
工业社会
B
信息社会 后 工业社会
C
人类发展历史的三种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
风险
农业社会 简单而确定

时期 改革开放前
工业社会 低度复杂、低度不确定 改革开放后
信息社会 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 21世纪后
不再是一种线性演进的过程,而具 有很强的复杂性、复合性、耦合性, 甚至是高度的叠加性,且不可预测、 不可预盼、不可预知。
当前应急制度设计与突发事件
03
的蝴蝶效应存在逻辑冲突
在后工业社会,突发事件越来越具有 蝴蝶效应。
常规突发事件处理方式无法用于
04
非常规突发事件
常规突发事件
由于常规突发事件是周期性发生且有规 律可循的,相关部门可以按照其既有的 职责设定来调动本土化的资源进行应对, 且某个专业部门的职责设定契合程度比 较高。
01
应对能力不对称 应对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越来越强; 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旧薄弱, 甚至出现了极强和极弱的高度不对称。
当前应急制度设计不适应突发事件
的跨界性
02
当前我国应急制度设计以行政区域为基础、 以致灾因子为导向,强调分类管理、分级负 责。现实中,复杂性巨灾会突破既有的分级、 分类的制度设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应急管理 的概念。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事故。
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各个有核国家加 强核安全的监管工作。
由于冷战尚未结束,核应 急涉及国家安全,故部门 处于一种高度保密的状态。
我国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 责核应急工作。
最关键
A
应急 值守
B
综合 协调
C
信息 汇总
应急办成立
推力:2003年的非典 拉力:2008年召开奥运会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
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 应急体制
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 应急法制
(四)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时期
2008年到2018 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时期 年
我国面对常规突发事件时,应急体制、 应急体系的运转能力非常强。但是遭遇 非常规突发事件时,看起来牢不可破、 坚不可摧的应急管理体制、体系,又漏 洞百出、捉襟见肘。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 创新发展(上)
王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目录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二、综合性应急管理为何停滞 三、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 四、应急管理部的挑战 五、应急管理部的风险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一)单灾种应对适应时期
面对的风 险较为简 单且确定
21世纪之后,面对的危机多为系 统性危机。
二、综合性应急管理为何停滞
(一)综合性应急管理停滞的原因
1、应急预案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构建的综合性应急管 理体制,基本上是以工业社会的低度复杂性、 低度不确定性风险为假设背景的。它瞄准和 锁定的并不是后工业社会中具有高度复杂性、 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
体现人类进入21世纪,即后 工业社会之后,所面对的具 有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 性的风险。
2012年北京发生了“7·21”暴雨
应急预案做得不详细、不系统、不扎 实、不细致?
应急体系应对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 性风险时,缺少灵活性、适应性和响 应性?
2、体制方面
更高层面
体制 指应急管理的组织方式。
机制 指应急管理中,所采取的一些具体的 方法。
体制决定机制。体制有刚性,机制有柔 性。机制一定要在体制的框架下,才能 发挥作用。
01
涉及的部门非常多
02
跨军地
03
应急管理部的自我要求非常高
通过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来应对 日趋复杂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国家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
风险和挑战发生本质的改变,具 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政府的办公厅或办公室,成立了内设机 构——应急管理办公室。
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省级人民政府、地级市人民政府、县级 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室成立应急办。
应急办的主要作用
体制为机制创新预留的空间总是有限的。
应急办的三个职能中,应急值守和信息 汇总是从属性职能,它从属于综合协调。
现在面对的风险,具有 很强的联动性和耦合性。
为什么说综合协调是最为关键的呢? 案例:山东新汶煤矿
A
把应急办设在党委
三种设想
B
把应急办设在公安局
C 把应急办设在政府的办公厅或办公 室
应急办作为政府的办公厅或办公室的内 设机构,相对于它要协调的部门,职级 过低。
(三)综合性应急管理发展时期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所面对的各 种安全问题、风险和挑战具有 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003年,中国发生严重的非典疫情。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
1949年到 1978年
1978年到 2003年
2006年
21世纪之 后
单灾种应对能有效地适应各种风 险和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