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变迁课件

合集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20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21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26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27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22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23
一:保护
24
二:改造
25
5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6
7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8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 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北京中轴线建筑PPT

北京中轴线建筑PPT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闫倩倩
北京中轴线是自元代至今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建筑 的对称轴。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 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 约7.8公里。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 皇城和紫禁城,好似 北京城的脊梁。
正阳门箭楼、城楼及天安门广场、故宫
天安门
2005年重建的永定门
景山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 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
毛泽东纪念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
端门
午门
太清门
交泰殿
坤宁宫
神武门
钟楼
北京鼓楼

图说北京中轴线

图说北京中轴线

图说北京中轴线提起北京的中轴线,大家都不会陌生。

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城市的营造,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典《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规划布局突出帝王居住地宫城——故宫,即以帝王为中心。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

!!说起中轴线的魅力,我听过这样一个传说。

清朝时有个外国使者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他表示不想给中国皇帝下跪。

于是,中国清朝的官员让这个外国使节从前门走进北京的皇城。

这个使节进入前门后,看到了清朝的第一道门,大清门,他发觉眼前的景物不一样了。

在此之前,北京城全是灰墙灰瓦,然而走过大清门,他看到建筑物的颜色都是黄瓦红墙,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

他看到天安门上黄琉璃瓦,红柱子,红墙身,前面是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

当他走过金水桥、天安门后,又见到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端门。

走过端门、穿过端门广场,看到的是午门。

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双手,欢迎使者。

在高大的城墙面前,人显得很渺小。

午门上有吹号的迎宾队伍,午门前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钟鼓齐鸣。

接着,使节又走过内金水桥,终于到达皇城。

在见到中国皇帝之前,他还需要走过太和门。

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太和门,看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三层石台阶上。

爬到石台阶上之后,外国使节说,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如此辉煌的建筑。

北京城中轴线的演变与发展

北京城中轴线的演变与发展

北京城中轴线的演变与发展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为世人称作是“伟大的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规划与建筑的活化石,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和无与伦比的,堪称是中国贡献给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

2003 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北京城中轴线可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

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标签:北京城、中轴线、城市空间、空间结构1、北京城中轴线基本情况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

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2、不同时期的中轴线2.1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3750米。

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向南、向北延伸,这使得明代北京城中轴线的纵深感更强,空间序列更加丰富。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主轴线,横贯整个城市,连接着城市北部的钟楼和南部的天坛,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北京城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中期开始
修建紫禁城,随着皇室的逐渐壮大,紫禁城逐渐成为了中国王朝的行政和政治中心。

为了
强调紫禁城在政治上的地位,明朝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官府和庙宇。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中轴线进行了扩展。

在清朝的统治下,北京城
成为了更加繁荣和富有的城市。

清朝皇帝注重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轴线上修建了更多的
官府和庙宇,这些建筑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还体现了清朝的文化和艺术。

20世纪初,中轴线上的许多建筑被毁坏或毁于战乱。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轴线被严重破坏。

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轴线逐渐得到了修复和重建,旧城保护区和法定保护区
设立,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系列幻灯片 14、从大明门到午门

北京中轴线系列幻灯片 14、从大明门到午门

摄制:孙琦厚、王新谋、李惠志修改:王新谋北京城中轴线系列幻灯片(14)点左键换页从大明门到午门皇城皇城位于紫禁城与内城之间,四周由城墙环绕,并设置城门。

有人说皇城有四个城门,即正门天安门、北门地安门,东门东安门,西门西安门。

但天安门前还有三个门,即大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它们围成一个T形广场,称为皇城“外郛”,因此皇城有七个门。

其中大明门、天安门、地安门在中轴线上。

这一集介绍从大明门到午门的建筑,重点为大明门、天安门和端门。

皇城的七个门,除天安门外,其他六个门均不复存在。

介绍这些门时用的旧照片都来自网上。

清朝时期皇城平面图皇城“外郛”天安门南有大明门,东有长安左门,西有长安右门。

四门之间有红墙相连,形成一个T形广场,称皇城“外郛”。

广场中间有一条御道贯穿南北,御道两侧分别有廊房各110间。

廊房向北至今长安街南侧之后,分别向左右折,形成朝向北面的廊房各34间。

狭长的廊房称千步廊。

千步廊两侧是各部官衙办公之地,文官在东千步廊之后,武官在西千步廊之后。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之间长370米、宽60米、用青石板铺成,叫天街。

颁诏时群臣在这里跪听诏书。

这是清代千步廊及官衙布局图*与明朝没有太大区别。

大明门大明门位于天安门以南、正阳门以北,在北京城中轴线上,是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

大明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

该门在明代叫大明门,清朝改称大清门,民国成立后改称中华门。

1959年中华门被拆除,其址成为广场南部的绿地。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开始在原来中华门的位置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这是清朝时的照片,大明门已改名为大清门。

大门正中有一条御道,北至天安门,南至正阳门。

这张照片是清末拍摄的,从天安门向南拍摄。

中间御道直穿南面的大清门,御道左边的廊房就是千步廊。

这是民国时期的照片,大清门已改名中华门。

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中华门还存在。

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中华门被拆除。

北京城的中轴线2分析22页PPT

北京城的中轴线2分析22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北京城的中轴线2分析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北京中轴路的点点滴滴课件资料

北京中轴路的点点滴滴课件资料

北京中轴路的点点滴滴石幢卓立号“燕墩”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

燕墩又俗称为烟墩,取名燕山、燕京之“燕”字,“墩”意为坚实的基础,象征都城固若金汤。

这烟墩就是一座高约8米的砖台,上面竖有一座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石碑,碑上用满、汉文字刻着乾隆皇帝撰写的御制《帝都篇》和御制《皇都篇》两篇碑文,这个石碑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

它记述了燕京建都的概况,1984年就被列为文物了,所以它是北京城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又因为他的位置处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因此又是北京城南中轴线的标志性景观。

在古代,按照五行与方位的关系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文献记载,根据这个五行方位关系,元、明两代的北京有五镇之说,后来北京城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有五个镇物:广渠门外皇木镇木,永定门外燕墩镇火,昆明湖铜牛镇水,大钟寺钟王镇金,景山镇土。

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属五镇之一,南方属火,所以要堆成烽火台以应之。

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

燕墩台基各边宽14.87米,台面各边宽13.9米,台高约9米。

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儿墙,现已毁坏。

燕墩顶部正中是一座石坛,坛上矗立正方形石碑一座,碑为清乾隆的御碑。

石坛白石菩提座(亦名须弥座),座宽高均为1.9米,约有20厘米陷于土中。

菩提座四面雕花5层,有云、龙、菩提珠和菩提叶、牛头、马面及佛像,用浮雕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

碑顶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碑盖比碑座大些。

石檐下有石雕3层,为双龙在云中戏珠、菩提珠和菩提叶。

石檐上为屋脊,正中有一枚石珠为屋顶,四脊各雕一龙吻,龙首向石珠,龙身曲折奔腾,四爪张开,龙尾翘起,有呼之欲降之势。

这汉白玉石碑碑北面刻有《帝都篇》,碑南面刻有《皇都篇》,是乾隆帝手笔,皆满汉文对照,落款为“大清乾隆十八年夏四月之吉御笔勒石永定门南皋”。

这里称之为“皋”是因为永定门是皇都最外边的门,称皋门、郭门。

热点透析02:北京中轴线【PPT课件】-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必备时政热点透析+配套练习

热点透析02:北京中轴线【PPT课件】-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必备时政热点透析+配套练习
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
命题透析 Question analysis
匠人初衷
资料五:为了助力北京中轴线文化保护,许多劳动者 参与其中,为中轴线注入新的活力。从事京作硬木家具 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的大国工匠刘更生,多次参与“平 安故宫修缮项目”“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等中轴线上 的修复项目,用锛凿斧锯守护着古建筑榫卯间的文化与 记忆;中山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蔡金昌在中轴线上工 作了40余年,秉持“针针计较、件件精品”的匠人精神, 坚守“为国人制国服”的传统……
3、依据资料二、资料三,请你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依据资料二、资料三,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北京中轴线等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的意义(价值)。
①有利于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 响力、感召力、塑造力;②有利于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凝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有利于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 鉴,促进世界文明进步;④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和精神家园;⑤有利于为全球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世界遗产 保护和实践;②我国世界遗产保护 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③我国大 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国家文化软 实力日益增强;④我国勇担责任, 为世界遗产保护和实践积极贡献中 国智慧、中国方案。
命题透析 Question analysis
中国智慧
资料二:“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增至40项;“巴丹吉林沙漠一沙山湖泊 群”“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自然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我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增至19项。

图说北京城市中轴线

图说北京城市中轴线

城市中轴线是北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贯穿城市古今的重要文脉,作为古代都城规划和历史文化的结晶,侯仁之先生认为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空间结构的最大特点。

中轴线集中体现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建中立极”的都城规划思想,并形成了“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北京城格局。

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城市轴线,其形象不仅出现在明清两代的宫廷绘画中,也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的基础以及无与伦比的魅力城市风貌。

清代帝王南巡图中的京师气象以元大都的兴建为契机,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肇始于元代,至明清臻于成熟,北京城的格局也在明清正式形成。

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宫城内的景象并不为普通民众所见所知,民众能了解的仅有永定门至前门段以及钟鼓楼一带,也不包括皇家坛庙,表现较完整的京城图像多出现于由明清两朝宫廷画师所描绘的宫廷绘画尤其是记录帝王巡幸、庆典等的叙事性绘画中。

在描绘清代帝王出行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以下简称《南巡图》)中,以中轴线贯穿的城市整体形象尤为突出。

在康熙和乾隆朝完成的两幅清帝《南巡图》中,如果将整幅图比作一首恢宏壮阔、起伏跌宕的乐曲,那么“序幕”和“终曲”均为由中轴线奠定的壮丽北京城,《南巡图》中渐次展开的不同地理形貌、各式建筑、民俗百态都成为居于天下之中的京城的延伸和注脚,直至皇帝结束南巡回銮,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太和殿、金水桥、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前门)、永定门■晏晨康熙回銮经过正阳门五牌楼〔源自《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局部(清)王翚〕档案文化50随着视野逐渐出现,京城中轴壮美秩序再一次展现。

为何在以南方为表现主题的帝王南巡图中要突出展现中轴引导的京城景象?这就要从清朝的“中央—地方、帝京—江南”的对应关系中寻找答案。

南方(江南)在清王朝的统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它不仅在地理上与京师形成对峙,更关键的是作为一种正统的汉文化意象对来自关外的满族统治者构成隐含潜在威胁,因而必然成为被朝廷压制征服的对象,而帝王南巡正是君临南方、皇权一统的实际行动表达。

中轴线说PPT课件

中轴线说PPT课件
北京中轴线建筑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
PPT模板下载:/moban/
2019/9/18
1
2019/9/18
6 教学过程与环节
2
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
,对7-9年级学段“欣赏·评述”学习领

域的指导。欣赏北京古代建筑作品,

了解北京古带建筑的表现形式。通过 描述、分析、讨论等方法,认识北京
德胜门
安定门
西直门
地安门
阜成门 西安门
东直门 朝阳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
西便门 广安门
宣武门
东安门 天安门 正阳门 崇文门
东便门 设计意图:点出北京城市以中轴线左右对 称的格局和本节课主题。
广渠门
右安门
永定门
左安门
2019/9/18
11
教学过程与环节
新课 导入
新知 讲授
第 一 部
分 课堂
实践


评价

展示
2019/9/18
22
2019/9/18
23
教学过程与环节
新课 导入
新知 讲授
第 二 部
分 课堂
实践


评价

展示

设计意图:说明
拓展
木质结构对中国
提高
古建筑起到重要
的作用。也希望
学生多思考多提
问,并能独立的
在网络中找答案
2019/9/18
24
2019/9/18
25
教学过程与环节
新课 导入
新知 讲授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东安门
天安门
2.“中正安和”做人
要中,要正,要使社会 安定家庭安定,人和人 的关系和睦相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交流PPT
7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 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 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
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都 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学习交流PPT
21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学习交流PPT
22
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 局。
学习交流PPT
4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演变与 形成
• (1)确立与建造 • (2)演变与形成 • (3)继承与发展
学习交流PPT
5
建立与建造
学习交流PPT
6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的 规划建设密切相关。 至元四年(1267年), 在金代琼华岛离宫 (现在北海公园)的 基础上, 开始营 造都城 。
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
至此.北京目城的中轴 线南起永定 门,北迭钟鼓楼, 全 长约7.8km。
学习交流PPT
15
继承与发展
学习交流PPT
16
清朝定都北京,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 线。只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如 大明门更名为太清门,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以及 更换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来表明已经改朝换 代。此后历代修缮维护,于乾隆年间, 提高永定门 规制,增建箭楼;并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 确定下来。
学习交流PPT
17
南苑的历史
元朝名“下马飞放泊” ,已为皇家苑囿,是游 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
明时筑围墙,辟四门,建二十口园等,曰“南 海子” ,此时风光迤逦;
清时曰“南苑”,增辟五门,建行宫,成为帝 王狩猎和阅兵场所,并屯兵于此 。
学习交流PPT
18
经过元、明两朝的营建以及清朝的巩固,北京的中轴线得以确立 并发展,空间形态也趋于完善。从这段时间中轴线的演变和保护 过程来看,中轴线有两个重要的构成因素——节点建筑和空间层 次,节点建筑是空间序列的高潮和过渡点。史料记载集中体现在 对节点建筑的修缮上,可以看出它对于中轴线的重要意义。
12
• (2)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移南城墙约2华里 (1000m), 兴建正阳门。
学习交流PPT
13
(3) 永乐十八年(1420 年)中心阁被改建为鼓
楼, 并在鼓楼以北大 约190 m处兴建钟楼,
使中轴线上的建筑、层
次更加丰富。
学习交流PPT
14
(4)于中轴线两侧兴 建太庙和社稷坛。 (5)挖南海,堆万岁 山。 (6)嘉靖三十二年(1 553年),扩建外罗城, 兴建永定门。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变迁
学习交流PPT
1
目录 • 一、概述
•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演变与形成
• (1)确立与建造
• (2)演变与形成
• (3)继承与发展
• 三、近现代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过程
•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 (3)中轴线北延
• 四、北京城市中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学习交流PPT
19
三、近现代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过程
•(1)民国时期
北京城中轴线
沿线的变化
学习交流PPT
20
民国时期北京城市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学习交流PPT
8
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 丽正门北达中心阁, 全长约为3750m 。中 心阁作为元大都中轴 线的北端结束点,与 南端的起点— — 丽正 门遥相呼应,大内主 城门和主殿都建在这 条轴线上,配殿和其 他建筑分列中轴线两 侧.从而形成一组相 对完整的中轴线建筑 群。
学习交流PPT
9
演变与形成
学习交流PPT
3
• 城市轴线是指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 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北京旧城的中轴线 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 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
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 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 建立而产生;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 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
• (1)北中轴线
• (2)传统中轴线
• (3)南中轴线学习交流PPT
2
一、概述
• 北京, 一座有着850年历史和1400万人口的城 市, 正面临走向现代都市的压力, 它既要有新的面貌, 又要保持自己的特性和历史传统。这次研究主要集 中在北京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的排序上, 也就是北京 城的中轴线, 仔细考察它的历史、现状, 为未来北京 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保护
学习交流PPT
23
二:改造
学习交流PPT
24
民国时期,北京城经历的蜕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先农坛北部、西部成为工厂街市,一半以上坛 墙被拆除,天坛南墙也被拆除,两坛之间的
天 街两侧形成了天桥平民市场和简陋居住区,
为 了铺设电车轨 道拆除了天桥。
第二:正阳门被改造,瓮城被拆除,正阳桥也被改造。
第三:中华门内千步廊和天安门内皇城墙被拆除,中
学习交流PPT
10
明北京城在元 大都的基础上改建 而来,其中轴线即 是由元大都的中轴 线演变而来,并向 南向北延伸,这使 明北京城中轴线的 纵深感更强, 空间 序列更加丰富。
学习交流PPT
11
• (1)废大都城北半部,南移北城墙,缩入约5 华里(2500m), 大都城内的钟楼被自然废除。
学习交流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