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猫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
(1)完成学案(二)合作探究活动三:观察比较地球仪的经纬线,填出表内容
(2)多媒体“比较地球仪的经纬线,”
讲解,组织、引导学生
讨论完成学案
培养学生结合课本的自学能力,
展示达标
学案“巩固提升”
巡视
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总结拓展
纬线
经线
概念
形状特征
指示方向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赤道B.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C.20°W D.本初子午线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A.90°E B. 60°W C.150°W D. 0°
3、以下关于经纬线的正确说法是()。
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B、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圆
C、纬线长度都相等D、地球上有360条经线
标度范围
零度线的确定
度数的变化规律
划分半球的界线
评价学生,补充完善
系统知识
教学反思
3、赤道的纬度为0°,是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_增大___,南北极各为90°。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以南称_南纬__(用S表示)。
4、纬度带可以划分为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低纬度范围:0°—30°;中纬度范围:30°—60°;高纬度范围60°—90°。
知识点二:经线和经度
合作探究
环节一:纬线和纬度
自读课本P6“纬线和纬度”
(1)完成学案(一)自主学习的知识点一:纬线和纬度
1——4
(2)多媒体展示P6的“图1.6纬线和纬度”及P7的“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完成(二)合作探究活动一:课本第6页的活动1、2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4《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4《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4《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24.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 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 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对于寓言,我们已经不陌生了,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则分别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寓言。

二、作者简介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1. 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 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明确: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明确: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宙斯不如赫拉,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2016年秋季版)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24《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4. 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怎样的的形象?明确:自高自大、自命不凡、虚荣心强(二)学习《蚊子和狮子》1. 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方法指导:可以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入手分析)明确:智谋得当,轻便灵活,抓住狮子的弱点一一以已之长克敌之短。

2016年秋季版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案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案新人教版

18 鸟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梁实秋散文小品的语言风格。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爱鸟之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写鸟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2、把握文章线索,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给美丽的自然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你喜欢听鸟鸣吗?你爱鸟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师梁实秋笔下的鸟儿。

二、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泛读课文。

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写作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2.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我爱鸟。

3.快速阅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知道杜鹃鸟,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教师小结: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

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四、课文精读1.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我爱鸟”。

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

(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2)“我”也爱鸟的形体。

《猫》第二课时教案2

《猫》第二课时教案2

《猫》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猫》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分析,对猫的性格、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重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猫的细致观察,描绘出猫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猫的性格、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对猫的细致观察和独特表达。

重点: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阅读笔记、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猫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回顾: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精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a.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猫的性格、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

b.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猫的细致观察,描绘出猫的独特魅力。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或植物,尝试用细腻的笔触进行描绘,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小练笔,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猫》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a. 文章结构:总分总b. 观察方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c. 表达技巧:细腻描绘、形象比喻、生动拟人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第2课时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第2课时课件

——卢梭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我们与其他生命共享同一个地球,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 尊重每一个生命,这 样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
课堂总结
态度 情感
第一只 喜欢 酸辛
第二只 更喜欢 怅然、愤恨
文中提到的三只猫的情况各不相同,都从细节入手,抓住特征,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只猫可爱活泼,常在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 有趣,更活泼,在园中乱跑,会爬树、捉鼠, 还会扑捉蝴蝶。第三只猫则 忧郁、懒惰,不讨人喜欢。
拓展延伸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说说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
链接材料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探究问题:(2)第二只猫丢失后,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 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 了什么?
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以及那个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 度,实际上揭示了当时的社会世态。对周家的丫头,家人责怪她, 因为她看见有人捉走猫却不阻止,是事不关己、冷眼旁观 的自私 行为。对那个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家人感到愤怒和无奈,这反 映出作者对那个时代社会中损人利己的这一类人的谴责和控诉。
4.写作特色 (1)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 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的结局;写第 二只猫“不怕生人”, 常跑到街上,预示其被人捉走的结局;写第三只猫不 受喜爱与重视,预示其蒙冤而死的结局。 (2)抓住特征,细节描写。
芙蓉鸟被害事件的真凶: 黑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第2课时课件(1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第2课时课件(16页)

· 答案示例 ·
3.作者侧重写了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 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 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 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 脊上。“我”认为是 “我”把它害死的, 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 理解作者,概括中心 ·
选取文章出现的人或猫,诉说你想对他说的 话。
· 参考示例 ·
概括文章中心方法: ①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再想一想作者
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②分析课文的重点段,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从中
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起
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④从中心句找中心。注意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
《猫》
· 教读引领课 ·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会摘录,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揣摩文中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第三只 猫的歉疚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 入·
“回忆”呀! 让“过去的悲伤”, 安静地躺在坟里, 永久地安静地躺在它的坟里吧! …… 它已经在过去的时候, 把我的心撕裂得粉碎了。 “回忆”呀! 请不要再掘起它, 我的脆弱之心禁不起好多次的捣击呀!
——郑振铎《回忆》
· 理清线索,感知形象 ·
默读《猫》,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猫》主要讲述了“我”家 三次养猫的经历。(三次得 猫、养猫、失猫的经历)
· 理清线索,感知形象 ·
跳读课文《猫》,完成图表内容。
家人对
小猫对“
来历 外形 性情 它的 结局 我”家的
态度
影响
第一只猫

秋季版七级语文上册猫2新人教版

秋季版七级语文上册猫2新人教版

精段探究
(2)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 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请一位女同学来读,对比与“就是那只猫咬死的” 陈述与反问哪个语气强烈?】
通过双重否定的反问来加强语气,同时“这”这个 指示代词也强调了“我们”的妄断。
精段探究
2.“我们”断定是第三只猫咬死的鸟有什么证据吗? 【“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它一定是……”由一个
④“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 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 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 晒太阳。”
描写第二只小猫的可爱。
细节探究
⑤“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为什么会“若有若 无”呢?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一只可怜的猫。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抛弃,无家可归,险些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说感悟
2.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能不能说说理由?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作家、学者、 翻译家。1958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他是鲁迅、冰心的至交好友。鲁迅年长他17岁,他一直尊称鲁 迅为长者和老师,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自我解剖的精神;五四 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起促进作用的两个文学团体分别是创造社和 文学研究会,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及重要成员之一。对于后辈 青年作家的关爱,他们又很相像,在这方面鲁迅称第一,郑就可以称第 二了。大家都知道,冰心受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的影响, 创作了很多三言两语的零碎诗句,并结成集子——《繁星》《春水》。 这个《新月集》《飞鸟集》就是郑振铎翻译的。冰心小他一岁,在协 和女子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并且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 把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当冰心从巴金那里得知他因飞机失事去 世的消息后,曾特做《追念振铎》的感人篇章来悼念他!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猫2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猫2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

(目标2)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第2课时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第2课时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我家三次养猫的经 历,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 心情感,告诉人们,仅仅依靠一 点可疑的迹象就主观臆断得出结 论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和 暴力随意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只
活泼好动 生病而死
首次养猫 心酸难过
猫 第二只
活泼有趣 被人捉去
愤恨诅咒 久不养猫
3.三只猫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三只猫遭遇不 幸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第一只猫:快乐→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愉快→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厌恶→难过、自责
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 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 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 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 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
奇赞叹。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 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每天一吟读书回家,或她的大姐陈宝教课回家, 一坐倒,白象就跳到她们的膝上,不客气地睡了。她 们不忍拒绝,就坐着不动,向人要茶,要水,要换鞋, 要报看。有时工人不在身边,我同老妻就当听差,送 茶,送水,送鞋,送报。我们是间接服侍白象。 ……
动作描写,“扑”“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可 爱样子,表现了小猫的 活泼好动。
③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 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 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 那里晒太阳。
动作描写,一系列行为充分 体现了第二只猫“更有趣、 更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我 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④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 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 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人教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 猫 (2) 名师教学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 猫 (2) 名师教学PPT课件
“扑、捉”形象地写出了小 猫活泼好动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15-34 段,理清“芙蓉鸟被 害案”的经过,圈画 出表达抒情的相关
句子,读一读体会 其表达的情感。
交流展示
芙蓉鸟被害案
假如你是原告和被告,当 时你会怎样为案件辩护呢?
பைடு நூலகம்法官:
··
·
原告:
被告:
辩护人:
如果你是文中“我”, 你想说点什么……想 一想,说一说,尽情 发挥。
可爱·娇态可掬的小猫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
也包含了作者对小猫深深的喜爱之情。
(3)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 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跃、跑”“晒”等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猫东跑 西颠的情态,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和行动敏捷。
(4)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了解生命且热 爱生命的人是 幸福的
作业:
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 靳以的《猫》与课文比较, 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语言赏析
1.语言赏析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 活泼、可爱。
(2)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 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扑过来”“扑过去”两个短语的运用,将一只活泼
16 猫 郑振铎
白团中学 张喜彦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技巧,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经历,体会 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具体地描述事物 的方法。 3.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和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docx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docx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

猫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细节描写,理解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2.体悟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细节描写,理解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前两只猫给“我们”带来过无尽的欢乐,而第三只猫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但是它的死亡使“我”更难过得多,并且“我”家永不养猫。

到底什么原因这只猫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决定“永不养猫”呢?让我们一起解开谜团。

二、课文讲授(一)复习下列问题。

1.作者家里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2.哪次养猫经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第三次养猫经历让我印象最深刻。

因为它的死亡与我有关,让我内心十分愧疚。

3.第三只猫的“可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表现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二)自读⑮—㉞段,思考下列问题。

1.从课文中找出“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明确:(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2)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2.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想了些什么、又做了什么呢?不确凿。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3.最终,我们得知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什么?明确: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4.同样是猫,为什么作者一家很喜欢前两只猫,却不喜欢第三只猫?明确:因为它没前两只可爱,也没它们活泼,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第二课时
一、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二、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
于,我
想说:。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引导: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
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

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完成《5、3》相关作业
3、预习下一课
板书猫
第三
外形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