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考前试题和答案0066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考前试题和答案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报道的是我国第几枚运载火箭发射时的情景()
A. 第一枚
B. 第二枚
C. 第三枚
D. 第五枚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一文中的阿西和亚妮的身份是()
A. 两只小熊猫
B. 两只小狗
C. 两位知名画家
D. 两个小朋友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记鲁迅》的作者是()
A. 斯诺
B. 史沫特莱
C. 爱伦堡
D. 比昂尼克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穆青笔下的劳动英雄赵占魁写于()
A.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B.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D.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报道“水门事件”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来自哪一家新闻机构()
A. 《纽约时报》
B. 《华盛顿邮报》
C. 《新闻周刊》
D. 美联社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以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的写作手法是()
A. 叙述
B. 说明
C. 议论
D. 抒情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经济学家赶集》一文中的经济学家是()
A. 吴敬琏
B. 历以宁
C. 薛兆丰
D. 薛暮桥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春夜》这篇特写主要表现的是()
A. 人物
B. 景物
C. 场面
D. 事件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下列成功运用人物对话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新闻是()
A.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B. 《抢菜记》
C. 《小城风光更迷人》
D. 《从邮局看变化》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不列颠尼亚”是指()
A. 港口名字
B. 港督别名
C. 英国皇家游轮名
D. 港督专用轿车名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西方新闻界一般将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称作()
A. 软新闻
B. 硬新闻
C. 特稿
D. 电讯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对重大事件或正在发展进行的事件而作的追踪报道,称为()
A. 调查性报道
B. 解释性报道
C. 特稿
D. 连续报道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13题《世界最佳急诊室》中的急诊室主要收治()
A. 癌症病人
B. 心脏病病人
C. 意外创伤病人
D. 酗酒过量的人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4题《师魂》一文中所写的田沛发老师,来自()
A. 贵州省
B. 广东省
C. 四川省
D. 广西自治区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5题采用点面结合、尾笔点睛、深化主题的写作方法的新闻作品是哪一篇()
A. 《京郊出现“科学热”》
B. 《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C. 《抢菜记》
D.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正确答案】 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飞天”凌空》一文的写作特点有()
A. 落笔集中
B.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
C.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调动读者的想像力
D. 口语入文
E. 议论精当
【正确答案】 ABC
本题分数2分
第2题下列作品中,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的有()
A.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B.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
C. 《日本签字投降》
D. 《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E.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正确答案】 ACE
本题分数2分
第3题以下哪些诗句、对联是孔繁森生前用来自勉的()
A.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B.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
C.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D.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E.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正确答案】 ABC
本题分数2分
第4题《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这组连续报道,分篇报道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发射回收全过程,这个过程由下列哪些阶段组成()
A. 发射
B. 高空飞行
C. 落海
D. 打捞
E. 改进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分数2分
第5题以下新闻作品中,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有()
A. 《“一厘钱”精神》
B.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C.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D.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E. 《桌上的表》
【正确答案】 B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第1题简析《京郊出现“科学热”》的报道角度。

【正确答案】农村出现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已不是什么新颖的报道题材。

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通过水稻专家一周的工作记录,反映农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角度的选择,赋予了这则寻常新闻以新意,主体部分摘录廉教授一周的工作记录,使读者感到事实确凿、可信,用事实说话,胜过千言。

最后一段以点带面,深化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本题
分数
8分
你的得分修改分数
第2题简述特稿的定义和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

早期的特稿,主要用于报道软新闻。

近半个世纪以来,特稿写作呈现出了一个趋势,即在遵循客观性原理的前提下,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的性格,安排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使读者在一种新奇、轻松的心态中接触文章所反映的一个个严肃的主题。

本题
分数
8分
你的得分修改分数
第3题简述新闻作品研究中“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错误倾向。

【正确答案】“唯理论”轻视生活,轻视事实,轻视感性经验,不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而是从条条出发。

唯理论者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偏重于理性的挖掘,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不是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新闻作品的成败,甚至出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现象。

“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势,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不学新闻学,照样干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

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都不能帮助读者正确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第1题结合实例论述细节描写在新闻作品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运用细节,历来受到有经验的记者的重视。

优秀的新闻作品中不乏动人的
细节。

细节看起来似乎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但是经过精心选择,恰当描写,却能细节不细,涵蕴丰富,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所以,在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时,对细节描
写也是不容忽视的。

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使新闻报道增彩添色,耐人寻味。

如通讯《领
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送毛衣毛裤”的细节,朴实无华,真挚自然,读来
十分感人。

它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领导干部一心为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
情。

一个具体生动的细节,闪烁出人物的精神火花;一个无言的细节,却蕴含不尽之意。

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可谓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本题
分数
14分
你的得分修改分数
第2题结合《抢菜记》谈谈事实在批评性报道中的运用。

【正确答案】批评性报道,往往容易引起被批评者的抵制和狡辩。

如果没有充足的事实材料作证据,批评性报道不但会缺乏说服力,而且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执、麻烦,甚至诉讼。

因此,在批评性报道中,记者亲临现场所观察、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抢菜记》一文中所有的事实,都是记者亲眼所见的第一手材料。

记者从抢菜开始一直到抢菜结束,始终在现场细致观察,他不仅关注一车小白菜被抢光的经过,而且对抢菜者的外貌、动作、服饰以及胸前佩戴的证章号,装菜的各种工具,都一一“目录”,然后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来,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

即使被批评者,也不得不心服口服。

而最后关于“营业员试题”的再现,如果不是记者在现场观察有心,很难得到。

这个细节进入新闻,形成了绝妙的讽刺,升华了报道的主题。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一点,对于批评性报道尤其重要。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第1题分析《日本签字投降》一文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短文,自拟标题。

日本签字投降
[本报9月2日电(发电地点: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今天上午9时05分,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日本终于为它在珍珠港投下的赌注付出了代价,失去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

重光葵步履蹒跚,拖着木质假腿走到铺着粗呢台布的桌子旁,桌子上放着投降文件,等着他签字。

如果人们不是对日军战俘营中的暴行记忆犹新的话,也许会不由自主地同情重光葵。

他把全身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来。

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签字的时候,这手杖倒在甲板上。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致词后,作了一个手势要重光葵签字。

他们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麦克阿瑟代表对日作战的国家签字受降,乔纳森·温赖特中将和珀西瓦尔中将在他两旁肃立。

温赖特中将在科雷吉多尔岛失守后被俘,长时期的战俘生活,把他折磨得憔悴不堪。

珀西瓦尔中将在大战中另一个不幸的日子里放弃了新加坡,向日军投降。

两位中将在场,使人们不由得想起,1942年上半年,我国处于几乎无可挽回的失败的边缘。

日本代表团由11人组成,他们衣着整洁,表情悲哀。

重光葵身穿早礼服大衣和带条纹的裤子,头戴丝质高帽,双手戴着黄色手套。

在“密苏里”号军舰上,参加整个仪式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同日本人打招呼,唯一的例外是日本外相的助手,有人同他打招呼,是因为要告诉他在哪里放日本请求无条件投降的文件。

当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顶端,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了他的高帽子。

【正确答案】再现重大历史事件——析《日本签字投降》这是记录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它记录的是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的场面。

消息通
篇都是客观地叙述,并不直接发表任何议论,但记者的观点却通过事实的选择和叙述,鲜明地传达给了读者,这就是西方记者常用的“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全文都是记者用眼睛在捕捉那些能“说话”的事实和细节:日本外相重光葵步履蹒跚,拖着木质假腿走向等着他签字的投降书;他把全身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不容易才坐下来。

他身穿早礼服大衣和带条纹的裤子,头戴丝质高帽,双手戴着黄色手套;在“密苏里”号军舰上,参加整个仪式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同日本人打招呼;当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顶端,登上“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了他的高帽子。

这些近似白描的手法,将当时的情景、场面、气氛及重光葵的衣着、神情作了细致、传神的描绘。

肃立在麦克阿瑟两旁的两位曾在战争中当过战俘的中将的有关背景交待,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留下的深刻创伤和不得人心。

文中,记者善于用眼睛捕捉那些有特点的细节,“手杖倒在甲板上”,“麦克阿瑟将军致词后,作了一个手势要重光葵签字。

他们两人没有说一句话”,“日本代表团由11人组成,他们衣着整洁,表情悲哀”,一切都在无声中开始,在无声中结束,而这一切又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生动、准确地传达了记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可见,越是高明的记者,越善于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事实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