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何占豪畅谈《梁祝》 和陈刚没有名义之争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
xx不同版本的比较《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
两位作曲者陈钢及何占豪当时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响应当时国内倡议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家传户晓的题材,吸取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同名越剧曲调,将故事中“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和“坟前化蝶”等重要情节套进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
这首作品的创作无疑是遵命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创作精神,但观乎两位作曲者在这三十多年内的创作发展,“梁祝”的成功,谁也沾不了谁的光彩。
由于出身于越剧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极为熟悉,自“梁祝”以后,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说是旋律流畅美丽,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突破,而且每一首乐曲几乎都脱离不了《粱祝》的框框,什么《莫愁女》、《孔雀东南飞》、《乱世情侣》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陈钢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陈,这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他的和声语言极其华丽流畅,很多作品本身的缺点也被这些掩盖过去了。
换句话说,《梁祝》的成功是因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陈钢的和声,缺一不可。
两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将此曲改编改写了数遍。
首先是陈钢将乐曲的配器整理,往后再改编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版本。
何占豪因此而大为光火,还公开表示否定所有未经他许可的改编版本。
然而他后来却为香港中乐团将此曲改为高胡协奏曲。
除此以外,他还有将此曲编为琵琶协奏曲,由上海民族乐团制成录音,他曾携儿子去香港用小提琴与民族乐团合奏此曲。
后来,又改编为古筝协奏曲,在国内也演出过。
其它改编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数不胜数了。
姑勿论怎样,说《粱祝》是这几十年来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实不为过,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艺术团体的演出时都被这个《梁祝》情意结牵着鼻子走。
在很多地方的乐团和民族乐团上座率最高的音乐会,节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协奏曲。
《梁祝》定稿至今一个音符没动过.doc
《梁祝》定稿至今一个音符没动过《梁祝》50年何占豪陈钢俞丽拿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时,曲作者何占豪26岁、陈钢24岁,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鲜为人知的是,《梁祝》从最初定稿到现在,连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动过。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学生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他们当时选择的创作题材有三个——全民皆兵、大炼钢铁、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
陈钢坦陈,第三个题材其实是凑数用的。
不过,让他与何占豪意想不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最终选择了《梁祝》。
“现在,很多人提到我时,都加了个名头‘著名作曲家’。
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在创作《梁祝》时,根本不懂作曲。
”何占豪195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系。
在此之前,他是浙江省越剧团的二胡演奏员。
“由于我不会作曲,当时的曲子基本上就是根据越剧的旋律哼唱出来的。
”陈钢负责《梁祝》整个曲子的配器,利用西洋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配器方法完成了这一伟大作品。
有意思的是,写出《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优秀小提琴作品的陈钢竟然不会拉小提琴,甚至连拉空弦都不会。
“不是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是小提琴缠着我不放。
”俞丽拿是《梁祝》的第一位演奏者。
当年,她18岁,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1959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
当最后一个醉人的旋律停止后,观众陷入沉默,紧接着是如雷掌声。
谢幕,掌声没停;继续谢幕,掌声还在。
俞丽拿只好返场又拉了一遍曲子。
这是她这一辈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两遍《梁祝》。
“当时走下舞台后,我和陈钢都哭了。
”“当年首演《梁祝》时,我还是学生,青春懵懂;现在我快70岁了,多的是生活阅历,这种通过生活的磨砺得到的人生体验有益于对乐曲的理解,也会贯通到手法技巧之中。
”俞丽拿很期待与北京观众见面,她提笔书写道:《梁祝》50年了,我还活着,还在舞台上,真好!关于《梁祝》,陈钢还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她是《梁祝》背后的无名英雄,曾拒绝将自己署名为作者,至今默默无闻……
她是《梁祝》背后的无名英雄,曾拒绝将自己署名为作者,至今默默无闻……民歌中国2007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80周年校庆的音乐会上,当主持人介绍起《梁祝》,讲到曲作者陈钢是因失恋而创作出这首作品时,台下的另一位曲作者——著名作曲家何占豪终于忍无可忍,站起来大声斥责道:“主持人,停止你的胡说八道!”他的惊人言论引得全场哗然,而这,已不知是他和陈钢第几次,因为《梁祝》的署名权而发生争议。
视频:俞丽拿《梁祝》《梁祝》由何占豪和陈钢创作,百度百科如是写道。
但因为陈钢多次在外面演讲自己的这段“感情经历”,很多出版社都将陈钢的名字署在前面,甚至只写陈钢而忽略何占豪。
陈钢到底为《梁祝》的诞生做了多少贡献,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但在《梁祝》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位作曲家为其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却拒绝了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作者栏里。
她就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丁芷诺。
资料图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丁芷诺提起丁芷诺,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陌生。
这位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曾培养出无数优秀的音乐人才,自己却淡泊名利,从不计较得失。
在《梁祝》创作之初,负责谱写乐谱的正是她和何占豪。
在创作过程中,她与何占豪构思了乐曲的主要主题,并协助何占豪完成了主旋律的骨架。
随后,她才向何占豪推荐了自己父亲的学生陈钢。
盛中国《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来自民歌中国00:0026:15陈钢最开始接到邀请时,以要赶写毕业作品为由拒绝了。
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听说后,立刻找来了陈钢的老师丁善德,再由丁善德出面,说服陈钢以《梁祝》作为毕业作品。
此时《梁祝》的主题和主旋律都已搭建完成,两人负责为乐曲的旋律编配成管弦乐队的总谱以及修改工作。
陈钢也在这段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最终协助完成了《梁祝》的整体创作。
作品完成后,陈钢和何占豪就开始筹备乐队试奏,没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陈钢不小心把乐队总谱弄丢了。
丁芷诺就在这时再次出面,帮助他们重新编配了遗失的乐谱,解决了他们的麻烦。
而在《梁祝》首演时,丁芷诺也作为乐队首席,协助完成了这场演出。
2022年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题库综合试卷 附答案
2022年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题库综合试卷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是()。
A.全面普及学前教育B.基本实现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一C.全面实施素质教育D.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2、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医圣”()。
A.张仲景B.孙思邈C.李时珍D.董奉3、“五一”长假期间,杨杨小朋友一家邀请李老师一起去泰国旅游,并预先帮李老师支付了她的所有费用,而且还给她买了不少礼物。
李老师的行为()。
A.不恰当,违背了《教师法》B.恰当,是家园合作的具体表现C.恰当,是家长自愿支付的D.不恰当,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学校管理规程》5、沈老师在指导新教师时说:“学习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对做好工作极为重要、”沈老师强调的是()。
A. 幼儿发展知识的学习B. 通识性知识的学习C. 保教知识的学习D. 领域知识的学习。
6、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 )。
A.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B.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C.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D.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7、对未成年人( )的矫治与犯罪行为的预防,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执行。
A.严重不良行为B.不良行为C.偷盗行为D.抢劫行为8、王老师得知红红偷拿了同伴的玩具,没有当着全体幼儿的面批评红红,而是把红红叫到办公室耐心引导。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
《梁祝》——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典范旋律优美、色彩绚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舆论界的广泛好评,40 多年来长演不衰, 保持着迷人的艺术丰采。
它的魅力就在于吸收了中国民间戏曲的经典旋律,运用西洋奏鸣曲曲式结构,把在中国民间流传了1460 多年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梁祝》的民族性题材的民族性。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选用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内容,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坚守心中神圣的爱情,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 最终双双化蝶。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 为广大劳动人民所熟悉。
同时它在海外被译为多种语言的书籍广为流传, 在朝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仅有梁祝故事, 许多地方还有纪念性的“梁祝”庙或者“梁祝”墓, 他们的爱情被誉为千古绝唱。
旋律的民族性。
越剧表演以优美、细腻、纯朴、儒雅见长,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素材基础上加以提炼的, 民族风格极其鲜明。
如在呈示部中的爱情主题音乐,当独奏小提琴从柔和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时, 多少人为之陶醉。
而它正是作者根据平时的观察, 收集一些越剧名角在任何剧目中经常唱到的且为广大群众熟悉和喜欢的唱腔变化而来的; 又如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是由越剧过门音乐变化而来,运用了我国民族调式中的E徵调式, 用来描写梁祝三载同窗, 共读共玩的幸福情景。
类似的音乐素材在全曲中还有很多, 因此,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经面世, 就为群众所熟悉和接受。
演奏技巧的民族性。
《梁祝》的主奏乐器小提琴是典型的西洋乐器, 是大型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但作者却把我国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的演奏技法融合在小提琴演奏中。
如在爱情主题中就运用了二胡的滑指来表现其优美的旋律; 又如在表现二人三载同窗、两小无猜的青春友谊时, 独奏小提琴用E 徵调模仿古筝, 而弦乐则以拨弦模仿琵琶进行弹奏。
《梁祝》60周年丨何占豪:《梁祝》与陈钢的爱情无关
《梁祝》60周年丨何占豪:《梁祝》与陈钢的爱情无关原题何占豪忆《梁祝》问世一甲子源头在民间,合力铸经典作者:冯源“到了浙江杭州,我就很高兴,因为回到了‘娘家’。
”5月9日至11日,“今夕何夕——何占豪师生作品音乐会”在杭州举行,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携多位弟子为家乡观众演绎了师生音乐的美好传承。
这也是浙江省庆祝《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问世60周年的专场活动。
“为什么会写《梁祝》?这大概是60年来别人问我以及我自己问自己最多的问题。
”提到何占豪的作品,听众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与陈钢合作的《梁祝》。
在浙江图书馆11日下午举行的“文澜讲坛”上,何占豪感慨地说:“是农民教我写的《梁祝》,是农民的子女写的。
”俞丽拿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上担任独奏(1959年5月27日)何占豪回顾说,在《梁祝》协奏曲问世之前,他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已经开始了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探索。
之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下乡,演奏的西洋音乐都引不起农民的兴趣。
“这不是农民见识少,水平低,而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艺术。
当时我们的支部书记刘品老师就告诉我们,小提琴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民族化。
”1958年,何占豪与同学丁芷诺合作将《二泉映月》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后来又创作了“小梁祝”——弦乐四重奏《梁祝》。
而之所以能够将二胡曲和越剧音乐改编为小提琴乐曲,自嘲“小提琴水平全班倒数第三”的何占豪表示,这是因为自己之前在浙江越剧团担任演奏员时得到的帮助。
左起陈钢、俞丽拿和何占豪“当时苏联东欧的乐团都访问过杭州,比如苏联的红旗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乐团,浙江越剧团乐队的年轻人和他们演出时都很惭愧,想把民族音乐搞上去。
”何占豪回忆说。
在音乐会前的发布会上,何占豪回忆说,自己17岁才见到小提琴,18岁时才学小提琴,第一把小提琴还是向《采茶舞曲》的作者、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借的。
但是当时,年轻人都相信“白纸上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因此干劲很足。
《梁祝》作者陈钢与何占豪矛盾因何而起?
《梁祝》作者陈钢与何占豪矛盾因何而起?搜狐娱乐讯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已经半个世纪了,该曲所造的辉煌众人皆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的两大主创何占豪和陈刚曾经为了“三大事件”有过“矛盾”。
近日,为了庆祝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50周年,《可凡倾听》特地请到了何占豪、陈刚前来做客。
在和主持人曹可凡的交谈中,两人侃侃而谈,聊起了那“三件事”。
事件一:金唱片何:第一件事情,我1983年第一次到香港去,一到香港,香港的一个唱片的老板就把我叫去,要发金唱片给我,去之后他给我看,我一看我就有点傻了,因为当时就是名字,因为实际上,开始我也不是计较名字,何占豪、陈钢什么的,因为开始是我代表一种实验小组,小提琴民族化,那他作为后来的协助者,当时我们也没有什么作曲,编曲,两个人写的,我们实验小组应该是主要的,应该是这样的。
一到那里,我看了一张唱片,老板给我一张唱片,就是陈钢,何占豪作曲,陈钢改编,然后陈钢一个大照片。
曹:没您的照片?何:没我的照片。
当时我就问那个老板了,说他哪里改编了?有没有什么地方改编了?他说没有?那我说为什么加改编?他说速度改编了。
我说速度么是指挥呀,今天慢一点,明天快一点,这怎么就改编了?还有什么改编吗?他说滑音,这部分原来滑到那里,现在滑到这里,我说滑音是以我为首,我们实验小组搞的,他不懂,他不会拉小提琴。
我说不对吧,我说你们是炒作。
那做这件事情我觉得陈钢好像是个人有些什么意识。
曹:那我想问下,当时您到香港发现那个金唱片署名是变成陈钢,何占豪,而且陈钢改编,你回上海之后有没有跟他谈过这个事情?何:我讲了呀!曹:你当面跟他讲?何:我当面讲的。
曹:那他怎么回应呢?何:他说这不是我搞的,那我有什么办法?他说真不是我搞的,说他们有一次请我去,我讲了,我讲么他们就说我改编,不是我的原意,陈钢,何占豪这个名字也是他排的,他讲了呀。
我能怎么说?曹先生,我能怎么说?我说你这样不对,以后把我名字摆到前面来,我说你为什么……但是先应该跟我说,你这样一个事情起码要给我,你唱片印出来你起码要跟我讲一声吧,也是因为我到那边,我才知道,你觉得这不大礼貌吧!陈:我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事情首先是不对的,第二是我是不知道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十年以前,就是那个在纽约演出梁祝,爱尔交响乐团,演出的时候他们把何占豪的名字漏了,这个事情我压根都不知道,就是谁演出,怎么演出,我压根都不知道,事后才知道的//这个事情我是全然不知,但是漏掉我的名字也是常常有的,我们不要太计较这个,但是梁祝已经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的梁祝。
《梁祝》“之父”何占豪:了不起的音乐来自民间
《梁祝》“之父”何占豪:了不起的音乐来自民间作者:吴晓东来源:《小演奏家》2013年第09期从被誉为“整个东方音乐骄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到有中华古乐“活化石”之称的南音,何占豪的音乐旅程走了半个世纪。
厦门市总工会和厦门歌舞剧院联合创排的交响南音《陈三五娘》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作为中国当代音乐史的标志性人物,80岁的何占豪是这部创新作品的作曲和指挥。
何占豪说,因为不熟悉闽南地区的音乐语言,面对国宝南音,心中只有敬畏。
记者:“何占豪”三个字半个世纪以来都和《梁祝》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在80岁高龄,你会去挑战南音这个全新领域?何占豪:就是不想让祖先留下的美好音乐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
我的老师们曾说过,对待音乐文化遗产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不要动它一个音,放进博物馆,向后辈展览,展示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增强一些民族自豪感;二是大胆改革,为现代人服务,不改革,听众将越来越少。
闽南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衰落了,就算申遗成功又有何意义?记者:和昆曲一样,南音也是我们的国宝,且历史更长。
对南音“动手动脚”,就没有过顾虑?何占豪:怎么可能没有!对于我们搞音乐的人来说,南音让人心生敬畏。
我在上世纪60年代去泉州采风时第一次接触南音,当时有两个印象,一个是南音大师都很严格,严到连一个音都改动不得;一个是观众少了,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还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些比较年轻的南音工作者感觉实在太寂寞了,想改革。
当时他们找到我,希望我参与,结果因为“改还是不改”内部争议太激烈而不了了之。
2009年,厦门总工会正式邀请我为南音改革作曲,一开始我也拒绝了,我很清楚,音乐语言是第一位,技术其次,当时我不熟悉当地音乐语言,所以没法下手。
记者:“五一”的这次演出,合唱队用普通话唱,主人公用闽南话唱,从配器、演奏到演唱,都有非常大胆的尝试。
“交响南音”的创新难点在哪里?何占豪: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南音形成了很多不合理的东西,最突出的就是程式化严重,如果把这些也算作不可以改动的传统,也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还一部真实的“梁祝”诞生史
还一部真实的“梁祝”诞生史打开文本图片集50年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了。
在中国音乐史上它无疑是一页光辉篇章。
然而,围绕着《梁祝》,媒体报道不断。
由于某些媒体的“过滤”或不当误传,致使“诞生史”频频失真,甚至在当事人之间生出许多是是非非来。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两位作曲者同时出现在同一媒体上,广大观众对在《梁祝》这样优美的乐曲声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而感到非常遗憾。
令人高兴的是,在纪念《梁祝》诞生50年之际,“芥蒂”已成过去,误解已尽前释。
20XX年3月,俞丽拿“话蝶”音乐会前夕,何占豪打电话给陈钢说:“让我们把过去不开心的事忘掉,好好地过《梁祝》50岁生日吧……”而在音乐会当天,陈钢和何占豪相让而上,在舞台上友好拥抱。
他们拥抱《梁祝》,也为《梁祝》而拥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刊记者专门访问了三位最主要的当事人何占豪、陈钢和孟波先生。
承他们的热情支持,才有了这篇《梁祝》诞生史的“忠实记录”。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戏院。
这是中国早期话剧掀开其精彩一页的地方,此刻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上海之春”的前身)在这里举行。
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公开首演登场了。
俞丽拿独奏,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队协奏,指挥系学生樊承武指挥。
当乐队奏完全曲最后一个音符时,场内居然鸦雀无声,过了好一阵,才响起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梁祝》由此像蝴蝶飞向全国。
1960年,青年指挥家曹鹏在莫斯科指挥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鲍·格里希登拉响了《梁祝》,成功完成了它的“国际首演”;1972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第二天,美国波士顿电台专门播放和介绍了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1978年,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为《梁祝》起了个“Butterfly Lover”(蝴蝶情侣)的英文译名。
自此,从莫斯科圆柱大厅、洛杉矶碗型剧场到维也纳金色大厅,这首打着中国标记的《梁祝》乐曲在全球奏响。
陈刚、何占豪携手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陈刚、何占豪携手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富于戏剧性的标题协奏曲,取材于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品以浙江地区民间戏曲越剧唱腔作为素材,写成的单乐章协奏曲。
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按照戏曲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楼台相会、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歌颂了梁祝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并反映了人民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序奏曲)乐曲开始用竖琴奏出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江南风光,在这宜人的景色衬托下,梁祝互诉衷情,绵绵相恋。
用小提琴奏出起伏较大的旋律,勾画出典雅、柔和的古代少女形象,用大提琴描绘梁山伯憨实的形象,同时奏出主题音乐化蝶。
(相爱)副部主题音乐(回旋曲)用钢琴伴奏,用小提琴、双簧管奏出浪漫愉快的舞蹈音乐,让人感到无拘无束、天真浪漫的童真感,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三载、共同嬉戏的轻松、柔和的情景。
(连接部) 在序奏曲、连接部、副部主题音乐出现后,用双簧管又奏出低沉的乐曲,表现梁祝心情的沉闷、压抑。
竖琴、小提琴的八度大跳,奏出轻缓、浑厚的旋律,表现梁祝十八里长亭相别的激动心情。
这里的长亭惜别、十八相送的难分难舍隐藏着对幸福的向往。
这一段呈示部主题曲楼台相会,特别是楼台一别为发展部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极深刻的情节内容作了铺垫(楼台相会)。
在接下来的连接部里,大提琴奏出缓慢、低沉的乐曲,则引起主题性格的变化,即变成了激动不安、挣扎反抗的性格(连接部)。
这时大提琴奏出沉重的主题音乐,小提琴奏出祝英台的惶惶心态,小提琴凄清的演奏表现了祝英台的苦苦哀求,表示初步抗婚(抗婚1)。
这时用木管、铜管奏出舒缓的曲调,回忆楼台相会,与主题音乐做对比,表现祝英台无奈的哀愁。
这是发展部的第一个中心(回忆楼台相会)。
紧接着用鼓、木管、铜管奏出祝英台至死不嫁、哭天呼地地来到梁山伯的坟前和声嘶力竭痛哭哀叹的场面,这时的快速弹奏,表现梁祝对封建社会的控诉。
何占豪 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何占豪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张铭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何占豪、陈钢创作于1959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已走向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并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梁祝》以古老、优美动人而又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音乐素材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基础,作品绚丽多姿、抒情感人并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梁祝》用单乐章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以低沉的定音鼓声开始,似乎预示着一个悲剧故事的演绎。
随着竖琴那由低而高的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张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论奏鸣曲式的异化发展——以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J], 杨正君
2.异曲同工感情至深--文学作品《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审美关联探析[J], 徐莉娅
3.梁祝化蝶去经典永流传——听盛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随想 [J], 陈厚朴
4.梁祝化蝶去经典永流传——听盛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随想 [J], 陈厚朴;
5.中雅钢琴携手梁祝作者何占豪、陈钢带来传世典藏巨作梁祝五十周年纪念版限量定制钢琴全新亮相2009年上海国际乐器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曲家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其勋章,更是其初恋的墓志铭
作曲家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其勋章,更是其初恋的墓志铭作者:山佳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1958年,中国首部彩色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映,它被誉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婉转缠绵的越剧唱腔,红遍大江南北。
1959年,以此传说为蓝本而诞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更是名扬海外。
曲作者何占豪、陈钢,一举成名。
而陈钢,却在《梁祝》的巨大赞誉声中,与初恋无奈地挥手道别,这究竟又是为何呢?01 陈钢,1935年出生在上海。
老爸陈歌辛,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赫赫有名的作曲家。
《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永远的微笑》等名曲,均出自于他的手笔。
按理说,子承父业,名正言顺。
但陈钢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小学写作文《我的志愿》,开头就是“我不愿做大官,也不愿发大财,只愿做个大文学家!”陈钢欣赏的作家有屠格涅夫、罗曼.罗兰、契诃夫,欧.亨利,但读得最多的还当属高尔基的小说。
陈钢读中学时,有位看门的校工,熟读《古文观止》,谈吐不凡。
下课时,陈钢就与小伙伴们一起听校工讲他当年做长工的故事。
有感而发,陈钢就以此为素材,写下小说《长脚归来兮》,并放入与自家手足制作的家庭杂志中。
那是1948年,他13岁。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毅为市长并兼任华东军政大学的校长。
那时的陈钢,中学肄业,却一心一意想参军。
可人家只招18岁以上的青年啊,怎么办?兵来将挡,水来土埋,陈钢在初中肄业证上将年龄一栏的“4”改成“8”,再涂上一点酱油。
不错,看不出造假的痕迹,唱着歌他就去报考了。
军政大学倒是录取了,但学校将那些未满18岁的毛孩子,全都挑出来,组成一个青年队。
陈钢,也没跑了。
一年后,他从军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机要干校,别提多开心了,“这表明党信任我”。
可高兴劲儿还没过,体检时,陈钢就因近视而未能如愿,并要被退回去。
这时,陈钢的指导员发话了:“在家,你不是学过钢琴吗?我们培养你,到文训队去!”一句话,柳暗花明。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
两位作曲者陈钢及何占豪当时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响应当时国内倡议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家传户晓的题材,吸取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同名越剧曲调,将故事中“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和“坟前化蝶”等重要情节套进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
这首作品的创作无疑是遵命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创作精神,但观乎两位作曲者在这三十多年内的创作发展,“梁祝”的成功,谁也沾不了谁的光彩。
由于出身于越剧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极为熟悉,自“梁祝”以后,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说是旋律流畅美丽,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突破,而且每一首乐曲几乎都脱离不了《粱祝》的框框,什么《莫愁女》、《孔雀东南飞》、《乱世情侣》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陈钢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陈,这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他的和声语言极其华丽流畅,很多作品本身的缺点也被这些掩盖过去了。
换句话说,《梁祝》的成功是因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陈钢的和声,缺一不可。
两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将此曲改编改写了数遍。
首先是陈钢将乐曲的配器整理,往后再改编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版本。
何占豪因此而大为光火,还公开表示否定所有未经他许可的改编版本。
然而他后来却为香港中乐团将此曲改为高胡协奏曲。
除此以外,他还有将此曲编为琵琶协奏曲,由上海民族乐团制成录音,他曾携儿子去香港用小提琴与民族乐团合奏此曲。
后来,又改编为古筝协奏曲,在国内也演出过。
其它改编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数不胜数了。
姑勿论怎样,说《粱祝》是这几十年来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实不为过,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艺术团体的演出时都被这个《梁祝》情意结牵着鼻子走。
在很多地方的乐团和民族乐团上座率最高的音乐会,节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协奏曲。
解读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解读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导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这一享誉世界的古代爱情故事,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在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成功创作,将西方乐器小提琴中国化,更是吸引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让全世界人民都认识到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标志着我国音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通过对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分析,来表现其特征。
01 引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一经典旷世之作,是我国民族交响乐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著名古代爱情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中,不仅采用了民间的音乐元素,而且采用了西方协奏曲的音乐形式,巧妙地将中西方音乐结合起来。
音乐与故事的结合,更是凸显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深厚的爱情,扩大了故事的悲剧性,创作出带有浓郁艺术气息的经典之作。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最多的技术手法便是民族乐器演奏中的一种特殊的装饰音——滑音,它将中国民族胡类乐器的技巧融入到了西方的乐器中,发展出一种音乐的新形势,这恰恰也是其精彩之处,也是其取得巨大成功且流传深远的原因之一。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作品的背景、曲式和技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来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进行作品分析。
02《梁祝》的创作背景《梁祝》主要讲述的是英台女扮男装去书院学习,与山伯一见如故,义结金兰,同窗三年,朝夕相处,三年过后,十八里送别,山伯浑然不知英台的心意,英台只好假言要将妹妹许配于山伯,请山伯到家中做客,岂料父母要将英台许配他人,英台抗婚不从,山伯郁郁而终,英台悲痛万分,决意殉情,正当英台在山伯坟前祭吊时,突然狂风大起,英台坠入其中,风停后,二人化作蝴蝶翩翩起舞的爱情故事。
体现了古代人民为了追求爱情,打破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做出的努力。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现了国民经济的“大跃进”,为了艺术的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用好的作品来教育激励人民,上海音乐学院响应国家的号召,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便是由何占豪、陈钢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经过演奏者俞丽拿与乐曲的不断磨合,终于在1959年5月27日这一天,在上海音乐学院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上,于上海兰心大戏院第一次被演奏出来,演奏结束后,观众席先是一片沉寂,继而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观众的热情使演奏者不得不走上台演奏了第二遍,而演奏者俞丽拿也因此被称为“永远的祝英台”,造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曲家何占豪畅谈《梁祝》和陈刚没有名义之争何占豪近照。
摄影邱分婷1959年,俞丽拿进行了《梁祝》首演。
一曲《梁祝》,余音绕梁50年,自1959年5月在上海首演以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已成为中国交响乐的经典之作,几乎可以说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7月4日,广东民乐团本乐季闭幕音乐会将在星海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特别邀请到《梁祝》的作者之一作曲家何占豪,音乐会还将演奏由他亲自改编的古筝版《梁祝》。
昨日,在结束与广东民乐团的排练之后,何占豪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讲述了《梁祝》背后的故事。
《梁祝》的主创人员还应该包括当年的某些领导南方都市报:今年是《梁祝》50年,各地都会有隆重的庆祝,作为《梁祝》的作者之一,你有何感受?何占豪:全国这么隆重的庆祝,说真的,我自己也没有想到。
从全世界来说,没有庆祝某一个作品多少多少年,一般都只是庆祝某个作曲家诞生或逝世多少年。
为什么大家庆祝《梁祝》?我想有一个道理,这个音乐能够使老百姓听懂,老百姓喜欢,任何时候作曲家都要用老百姓的语言、情趣,使他们喜闻乐见,这个最重要。
现在人们庆祝《梁祝》这个能听懂的曲子,恐怕有一个原因,老百姓听不懂的曲子可能多了一些,庆祝它可能是希望作曲家能多写一些大家能够听懂的曲子。
(笑)南方都市报:当年创作《梁祝》时,你们几位主创都是年轻的学生,怎么想到要写这部作品呢?何占豪:你讲到主创,现在你们讲的主创是指我、陈刚等人,其实这个不准确。
《梁祝》的主创人员应该包括当年的某些领导和“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一些同学。
至于为什么创作,是因为我们当年在与老百姓的交往过程中知道他们根本听不懂交响乐,于是我们就组织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要使小提琴中国化,探索民族化的道路。
我们这个小组先后创作了一批小的作品,包括我用越剧音乐写小提琴四重奏作品《梁祝》,也就是“小《梁祝》”。
后来,这个“小《梁祝》”被领导发现了,认为是条很好的路子,用外国的乐器来写中国的民族音乐过去没有过,希望我们探索下去。
然后我们再根据领导的建议,才开始创作这个作品。
你提到主创人员,当年我们系的刘品老师才是主创人员之一呢,“小提琴民族化”是他提出来的,实验小组是他组织的,“小《梁祝》”要写成“大《梁祝》”也是他动员我写。
我还不肯写,一再推辞,然后他给我做思想工作,白天做不成,晚上跟我睡在一起给我做思想工作。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不肯写?何占豪:因为我是管弦系的学生,不是学作曲的,当时就认为作曲应该是作曲专业的事情。
后来刘品跟我说,你不要认为贝多芬、莫扎特他们天生就是作曲家,他们脑子里的音乐也是从民间音乐里提炼的。
我听了之后心里就开朗了。
对啊,阿炳、刘天华他们也都不是学作曲的。
对《梁祝》我有一句话,没有刘品就没有《梁祝》。
初稿并没有“化蝶”,是后来才加上去南方都市报:创作“大《梁祝》”有没有什么契机?何占豪:写《梁祝》是要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当时学校本来只是让老师们创作献礼作品。
但是因为我们成立了这么一个“民族化实验小组”,所以也就鼓励我们也创作作品向十周年献礼。
到底要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呢?我们小组就展开了讨论,当时我是这个小组的组长,讨论的结果就是一个要写大炼钢铁,一个是要写女民兵,这两个题材都是当时的主旋律。
后来我对小组成员说,领导希望我们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写一个“大《梁祝》”,大家看怎么样?于是大家就说,好吧,就加一个吧。
这样就加上了《梁祝》这个题材。
其实在当时要写《梁祝》这样一个古典的题材,我们在思想上都没有这个准备。
选好三个题材之后,我代表实验小组写了一封信给学校,意思就是三个题材你们去挑吧。
当时我们的党委书记叫孟波,是延安来的老作曲家,他毫不犹豫地在《梁祝》上画了一个钩。
在钩的时候他说何占豪既会越剧,又会小提琴,只有这个有希望,另外两个可能希望不大。
这是个正确的决定,所以,也可以说没有孟波也就没有《梁祝》。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会想到与陈刚合作,之前你们就很熟悉吗?何占豪:在跟他合作之前,我和他根本不认识,他不是我们实验小组的。
我们不一个系,我是管弦系,他是作曲系。
开始创作《梁祝》时,刘品就提出来,我们不是作曲专业的,这么大的作品光靠我们管弦系肯定不行,要找作曲系的老师或同学跟我们合作。
我们当时想到的就是实验小组成员丁芷诺的爸爸丁善德老师,他是作曲家,我们希望他给我们上课,跟我们合作。
南方都市报:后来怎么又找到陈刚了呢?何占豪:丁善德向我们推荐了陈刚,因为他是作曲系的学生。
当时我们正在下乡慰问解放军,在浙江温州,而陈刚恰好跟我们在一个队,一起劳动,一起慰问部队。
于是,我就代表实验小组去找他,邀请他跟我们实验小组合作。
他并没有答应,说是要写毕业作品。
写毕业作品当然是理由,但实际上,当时他有些看不起我们小组,觉得你们都是帮业余的,我跟着你们干什么!这是他在50年后亲口承认的。
南方都市报:那你们怎么办呢?何占豪:既然他不同意,我们就自己开始写。
所以前三个月我是跟我们小组的丁芷诺合作的,他也不是作曲专业的。
到了第二年2月份,陈刚的老师动员他,他这才参与进来,后面三个月是我跟他合作的。
合作后,我觉得他作为作曲系的专业生,对我的帮助也很大,他不光是配器,在创作过程中也提供了很多的设想。
但是因为越剧的旋律他不熟悉,旋律基本是我写的。
南方都市报:你们具体怎么合作?何占豪:我先写好旋律,然后拿给他看,他觉得可以了,然后他就配伴奏。
他觉得这个地方还缺点什么东西,我再当场补充。
旋律由我来写,写好之后,他先配上钢琴伴奏,我们再一起到老师那里去上课,然后老师给我们指导,一段一段这样来。
整个完成之后,他再写成乐队。
在我写旋律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南方都市报:据说初稿并没有“化蝶”,是后来才加上去了?何占豪:是的。
初稿到祝英台投坟殉情就结束了。
初稿完成之后,我们到院里演奏给领导们听,我拉提琴,陈刚弹钢琴伴奏。
拉完之后,党委书记孟波就问,为什么没有化蝶?我当时说,人死了不会化蝶,我们年轻人不相信迷信。
孟波就对我们说,还是要加上“化蝶”,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作,也是我们的传统。
所以在孟波的建议下,我们又补充了“化蝶”。
《梁祝》湮没了我后面的曲子,我也并不遗憾南方都市报:1957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首演,俞丽拿老师担任小提琴演奏,首演非常成功。
首演当天,你在哪里?紧张吗?何占豪:首演那天我在乐队中拉琴。
说实话,当时我真的一点也不紧张。
那时不像现在要考虑演出会不会成功等等因素,个人名利考虑得不多。
当时的一个想法就是,总算完成了。
当时我就一年轻的学生,说真的这一千斤担子压下来有些吃不消,很累的。
当时就想,哇,这个演完了。
然后第二天我们就去下乡去了,去劳动去了。
南方都市报:我知道后来《梁祝》在“文革”中遭到了批判,你个人当时的遭遇怎么样?何占豪:这个不要提了,这是两回事。
我觉得这个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不光是我,画家、小说家、电影家,都是这样的遭遇,都是一样。
不需要回忆的东西,所以不要提了。
南方都市报:《梁祝》你也改编过很多版本,如古筝版、高胡版、二胡版等等,你最满意哪种版本?何占豪:除了小提琴《梁祝》外,我最满意的是古筝版。
因为古筝比较立体,能自己伴奏,又有力度,二胡哀怨的地方比较好,但是它的力度比较差,高音比较差。
南方都市报:《梁祝》风风雨雨50年,你跟陈刚老师好像也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何占豪:我要说一句话,我与陈刚老师的不愉快,绝不是我跟他的名义之争。
陈刚在一段时间里面把他自己的爱情和《梁祝》联系起来,这很不好。
我个人认为陈刚有一定的责任,他讲了很多话都是没有的事情,比如说他怎么写的?探讨他的爱情怎么样?他的爱情跟《梁祝》里面悲剧的扮演?等等。
你怎么可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没有这个事情,梁祝的写作跟他的爱情完全没有关系!你跟我合作,我觉得是好事,但是事后,你不应该将它与自己的爱情联系起来。
因为这个我们闹矛盾。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当年那么多青年参与了,你把我们对祖国的民族之心变成这种说法,变成了爱情。
50周年前夕,我跟他讲,这个问题要澄清,你哪天承认,我哪天跟你和好。
然后他对报纸讲了,没有这个事情,跟我的恋爱没关。
电视台问他,有没有关系,他说没有关系。
他说,这都是媒体宣传的,这句话我不管,媒体跟他算账去。
你承认了,握手言欢(笑)。
我们都是50年的老朋友、老战友。
现在中央电视台说我们一笑泯恩仇啊,都是有条件的,就是在陈刚承认《梁祝》跟他的初恋没关系之后,何占豪一如既往跟他是好朋友。
南方都市报:现在很多音乐家也在做中西结合的尝试,比如谭盾,对于他们的尝试,你怎么看?何占豪:谭盾他们这一代是比较有才华的青年,对音乐很执着、很用心。
但是不客气地讲,我认为这一代青年对民族音乐学习少了,总是认为民族音乐只要学习一半就行了,这是不行的!现在有些青年,写出来的音乐,不中不西,听起来像民族音乐,听起来又像外国音乐,老百姓不喜欢,这怪谁呢?所以就是希望他们多点钻研中国的民族音乐,写出比较好的作品。
南方都市报:《梁祝》作为一个创作高峰,它是否会掩盖你后期的创作?何占豪:这个所有有名的作家都会这样,举个巴金的例子,巴金那么多伟大的作品,你一提到他,就是他的《家》、《春》、《秋》。
我们比巴金差远了,所以它湮没了我后面的曲子,我也并不遗憾。
最后说一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辈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过分炫耀个人的作用,不但会受到前辈无声的指责,也会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