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病(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说明书
II
T/CACM ****-20**
T/CACM ****-20**
前言
本指南根据GB/T 1.1—2020的相关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提出。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黑龙江神志医院。 本指南主要参与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精神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山西中医药大学、无锡市精神卫生中 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九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深圳市中医医院、沈阳市精神卫生 中心、沈阳市安宁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病医院、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平南市 人民医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赵永厚、柴剑波、赵玉萍、赵思涵、王群松、于明、李卡、孙珊、杨炳友、吴 永刚、都弘、高德江、刘兰英、王健、刘华、时素华、李高飞、井霖源、叶瑞华。 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和立项流程。 本指南在 20**年**月**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审议通过。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版权归中华中医药学会所有。
4.1.3 辅助检查
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躯体性疾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及艾森克 人格问卷测定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4.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并没有明确提出癔病的病名,但根据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百合病”、“郁病”、“奔豚气”、 “脏躁”、“梅核气”等范畴。癔病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通过临床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辨证, 并将中医辨证体系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
神志病科 狂病(轻躁狂)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狂病(轻躁狂)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狂病是因情志内伤,或先天遗传,致脏腑功能失调,痰、火、瘀、气等邪气交杂,蒙蔽清窍,脑神被扰所引起的一类神志疾病。
临床以动而多怒为证候特征,常见精神亢奋,躁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狂乱奔走,不避亲疏,冲动伤人等表现。
①突然精神亢奋,躁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狂乱奔走,不避亲疏,妄语高歌、冲动伤人等神志、语言、举止不正常状态。
②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突遭变故,或脑外伤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③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导致者。
④头颅CT、MRI、脑电图等检查无阳性发现者。
具备以上①,参考②、③、④即可确立狂病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症状学标准可分为核心症状A(即情感增高或易激惹)和附加症状B。
A.情感增高或易激惹,对个体来讲已达到肯定异常的程度,并且至少持续4天。
B.必须具备以下至少三条,且对日常的个人功能有一定影响。
(1)活动增多或坐卧不宁。
(2)语量增多。
(3)注意力集中困难或随境转移。
(4)睡眠需要减少。
(5)性功能增强。
(6)轻度挥霍,或其他类型轻率的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7)社交性增高或过分亲昵(见面熟)。
C.不符合躁狂发作(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环性心境或神经性畏食的标准。
D.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
(二)证侯诊断1.心肝火炽证:起病较急,心神烦乱,洋洋自得,兴奋话多,谈笑风生,时咏时歌,时而狂笑,稍有怫意即暴跳如雷,倏忽转怒为喜;暴饮暴食,不知饥饱,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
舌边尖红或尖红起刺,苔薄黄,脉弦数。
2.痰火上扰证:起病缓慢,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头痛失眠,面红目赤;发病较急,狂躁刚暴,烦躁易怒,言语杂乱,神情木然,目光呆滞,妄作妄为,狂乱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气力逾常,力敌众人;不食不眠,痰多气粗,夜寐不安,渴喜冷饮,便秘溲赤。
15 神志病科 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15年发布的《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 442-471-2015)。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喃喃自语,静而少动,多疑善虑,秽洁不知,甚或妄见、妄闻、妄想等,可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
上述症状至少持续存在1个月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A.症状标准具备下述(1)~(4)中的任何一组(如不甚明确常需要两个或多个症状)或(5)~(9)至少两组症状群中十分明确的症状。
(1)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思维被撤走及思维广播。
(2)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知觉。
(3)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患者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幻听。
(4)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或能力(如能控制天气,或与另一世界的外来者进行交流)。
(5)伴转瞬即逝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
(6)思潮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语词新作。
(7)紧张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8)阴性症状,如显著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下降,但需澄清这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剂治疗所致。
(9)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B.病程标准特征性症状在至少1个月以上的大部分时间内肯定存在。
C.排除标准(1)存在广泛情感症状时,就不应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非分裂症的症状早于情感症状出现。
普及中医怒的知识
普及中医怒的知识一、中医里的“怒”是什么1. 在中医的理论里,怒可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哦。
它是一种与人体的气血、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的状态。
就像我们平常生气的时候,身体内部其实是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的。
2. 怒和肝脏的关系特别紧密。
中医说“怒伤肝”,当我们常常发怒的时候,肝脏就会受到影响。
比如说,可能会出现肝气郁结的情况,那时候就会感觉胸口闷闷的,像有一团气堵在那里,特别不舒服。
3. 从气血的角度看,怒会让气血上涌。
这就好比是平静的河流突然掀起了大浪,气血猛地冲向头部,我们就可能会脸红脖子粗,脑袋嗡嗡响,甚至可能会引发头痛之类的症状。
二、怒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1. 养生讲究的是身心的平衡,怒这种情绪如果过度了,就会打破这种平衡。
就像走钢丝的人,如果一边太重了,那就很容易掉下去。
2. 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会尽量避免过度的愤怒。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发怒,身体的各个机能都会受到牵连。
比如肝脏不能正常地疏泄气血,脾胃也可能因为生气而不好好工作,吃不下饭就是很常见的情况。
3. 在中医的调养方法里,当一个人因为怒而出现身体不适的时候,可能会用到一些疏肝理气的药物或者食疗方法。
像玫瑰花茶就很不错,它有着疏肝解郁的功效,喝了之后能让心情舒缓一些,就好像是给愤怒的小火苗浇了点水。
三、如何在生活中控制“怒”1. 当我们感觉快要生气的时候,可以试试深呼吸。
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呼出来,就像把愤怒的气息一点点吐出去一样。
多做几次,愤怒的情绪可能就会消减不少。
2. 转移注意力也是个好办法。
比如说,当你和别人发生不愉快,感觉怒火在燃烧的时候,你可以立刻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像看个搞笑的视频,或者听听轻松的音乐。
那些搞笑的画面或者优美的旋律就像是魔法一样,能把愤怒赶跑。
3. 从心态上调整也很重要。
要学会看开一些事情,不要太计较得失。
就像有句话说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何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如果能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不会轻易被一些小事激怒了。
脏躁(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脏躁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脏躁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脏躁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脏躁是临床常见的神志病之一。
临床以情志抑郁、无故悲伤、哭笑无常、频作欠伸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精神神经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妇女有抑郁寡欢,思虑过度,喜悲伤欲哭,有时精神失常,唉声叹气、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等临床表现。
病程2周以上。
排除中毒、热病导致者。
3.1.2 病史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发病早期常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心悸善太息。
3.1.3 辅助检查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脏躁当与百合病、郁病、癫病作出鉴别。
4 辨证辨脏躁之脏为本病的辨证要点,《灵枢·卫气》有云:“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
脏躁为情志不畅,肝郁日久,郁而化火,伤阴耗液以致心脾气血两虚,终久及肺肾,以肾阴虚为主。
即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肺肾,与五脏都有密切关系。
脏躁病在五脏,而非仅在于心脾。
就脏躁而言,五脏中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脏躁的发生。
就其发病机理看并非仅由脏阴不足所致,即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皆可导致脏躁。
4.1 心脾两虚证神志恍惚,悲伤欲哭,言语错乱,神疲乏力,心悸易惊,胸闷叹息,善悲欲哭,少寐多梦,食少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4.2 心肝血虚证烦躁易怒,彻夜不寐,或多梦善惊,哭笑无常,善太息、头晕头痛、胸胁胀痛或手指拘挛,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细数等症状。
4.3肺肾阴虚证精神抑郁,闷闷寡欢,气短懒言,悲伤欲哭,耳鸣如蝉,心悸烦乱,健忘多梦、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5 治疗5.1 治疗原则脏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女子以血为养,故治疗过程中以养血安神为主。
惊病(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惊病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惊证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惊证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惊证是一种常见的神志病。
临床以心神功能失调后涉及脑神而出现的善惊、易惊的症状群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精神分裂症”、“精神神经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易受惊吓,紧张害怕,惕惕然不安。
常伴有爱居暗室,见人即惊避,闻响即惊,少气懒言,急躁易怒,心神不定,神志恍惚,乍惊乍喜等。
3.1.2 辅助检查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简明国际神经访谈精神、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惊病与恐病,怔忡,心悸作出鉴别。
4 辨证4.1脑气不足,心胆气虚证气短乏力,语言低微,胆怯怕事,心慌易惊,少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弱。
4.2髓海不足,阴血亏虚证虚烦失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遇事易惊,面色无华,舌红少苔,脉细。
4.3痰火扰心,脑气壅滞证心烦意乱,夜寐易惊,口干口苦,舌质色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4.4脑气有余,心火旺盛证面红目赤,口舌生疮,烦躁易惊,舌红脉数,心悸怔忡,头昏健忘,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或形体肥胖,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4.5肝郁血虚,脑气逆乱证胸胁胀满,情怀不舒,烦躁易怒,遇事易惊,面色爪甲苍白,舌苔薄,舌质暗或淡,脉细弱。
5 治疗5.1 治疗原则惊证主要表现为心神无所倚,故安神镇惊法应贯穿于惊证治疗的始终。
5.2 分证论治5.2.1脑气不足,心胆气虚证(推荐级别:C)治法:益养心脑,化痰温胆。
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心慌易惊者,加紫石英(先煎);少眠多梦者,加柏子仁、酸枣仁、生牡蛎。
5.2.2髓海不足,阴血亏虚证(推荐级别:E)治法:填精充髓,养血宁心。
卑惵(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卑惵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卑惵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卑惵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卑惵是指患者心肾不足或瘀血内阻所致的一种神志病,临床以自卑愧疚,惊恐胆怯,神情疑虑,精神惶惑,不能自主为主要特征。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抑郁症”、“精神神经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卑证:自觉心情压抑、沮丧、忧伤或苦闷;自责,自疚,“心常有歉”。
惵证:明知恐怖不必要、不合理,但无法控制,而对恐怖情境有回避行为。
多表现为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怖感,如社交、考场、高处、动物等。
发作时可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脸红、出汗、手抖、胸闷、尿急等。
3.1.2 病史其发病与情志所伤或精神刺激、暴受惊骇等因素密切相关。
病程可遇情志刺激之后不久即发为本病,也可无明显刺激因素作用而逐渐起病,临诊时往往迁延已久。
3.1.3 辅助检查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卑惵当与怔忡、惊悸、恐惧证相鉴别。
4 辨证卑惵病有程度轻重的不同。
一般来说,轻者病程较短,仅在明显的情志变化或精神刺激时发病,主要表现为自责无能,常怀愧意,神情疑虑,羞怯畏缩,不愿见人;重者病程较长,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不愈,主要表现为自惭形秽,愧疚不已,精神惶惑,惊恐疑惧,独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
4.1 心血不足自责无能,常怀愧意,目光疑虑,默默不语,羞怯畏缩,不愿见人,或独居室内,拉之不出,昼不安卧,夜寐易惊,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2 心胆气虚神情疑虑,精神惶惑,遇事寡断,自惭形秽,易惊善恐,如人诱捕,见人惊避,气短自汗,噩梦绵绵,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弱。
4.3心肾阳虚神色惶惑,目光疑惧,自惭形秽,愧疚畏缩,孤僻独居,见人惊避,心悸怔忡,畏寒肢冷,朦胧嗜睡,气短自汗,神疲乏力,面色晄白。
狂病(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狂病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狂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狂病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狂病是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致使痰火壅盛,闭塞心窍,神志错乱所引起的以动而多怒,兴奋性精神失常为证候特征的神志病。
临床以喧扰不宁,躁妄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中躁狂抑郁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有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躁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语言、举止不正常状态。
3.1.2辅助检查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DSM-IV临床定式访谈、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狂病当与癫病、痫病、脏躁作出鉴别。
4 辨证4.1痰火扰心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暴无知,情感高涨,言语杂乱,逾垣上屋,气力逾常,骂詈呼号,不避亲疏,毁物伤人,哭笑无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渴喜冷饮,便秘溲赤,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脉弦滑数。
4.2火盛伤阴证精神疲惫,时而躁狂,情绪焦虑、紧张,多言善惊,烦躁不眠,形瘦面红,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4.3气血凝滞证情绪躁扰不安,恼怒多言,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目妄见,耳妄闻,或呆滞少语,妄想离奇多端,同时伴面色暗滞,胸胁满闷,头痛心悸,妇人常见经期腹痛,经血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或薄白或薄黄,脉细弦,或沉弦而迟。
4.4阳明热盛证喧扰打骂,狂躁不宁,壮热汗出,甚则逾垣上屋,大便秘结,手足挛急,口噤齘齿,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滑数或实大。
4.5心肝火炽证彻夜不眠,动作异常,时而悲泣,时而自笑,语无伦次,狂骂不停,亲疏不识,烦躁毁物,舌红,苔黄而干,脉弦。
5 治疗5.1 治疗原则狂病以降(泄)火、豁痰、活血、开窍以治标,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为其基本原则,同时,加强护理,防止意外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则。
中医情志病的概念和分类
中医情志病的概念和分类中医情志病是指由于情志变化所致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情志的不良变化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中医情志病对情绪的调节和心态的保持非常重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病主要分为七类:1. 忧郁病:指因思虑过度、忧郁不安而导致的疾病。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等。
2. 烦躁病:指因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而引发的疾病。
患者常常感到心烦意乱,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身体疲乏、头晕等症状。
3. 恐惧病:指因害怕、恐惧心理过重而导致的疾病。
患者容易受到各种恐惧、惊恐的情绪困扰,严重时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4. 怒火病:指因愤怒、暴躁的情绪过重而引发的疾病。
患者常常表现为易怒、冲动,甚至出现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症状。
5. 悲伤病:指因失去、悲伤的情绪过重而导致的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甚至出现抑郁症等情绪障碍。
6. 喜乐病:指因情绪过度、快乐过度而引发的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情绪冲动、行为不稳定,甚至出现躁狂症等症状。
7. 恼怒病:指因气愤不满、恼怒不平而导致的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易怒、易激动,甚至出现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症状。
中医情志病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主要情绪特征来划分的,每种情绪特征对应的疾病表现也有所不同。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情绪的调节、人格特征、环境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治疗情志病时,中医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情绪特征、人格特征以及患者的环境因素来进行个体化的调理、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情志病,中医治疗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
此外,中医还重视调节患者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以及情绪调节等,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情志病的目的。
除了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现代中医学还结合了心理治疗、情绪疗法等现代医学手段,针对情志病进行综合治疗。
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三批合辑)
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不寐(失眠)诊疗方案 (1)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9)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5)郁病(强迫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1)狂病(轻躁狂)中医诊疗方案 (27)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33)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38)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火扰心证: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证: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
(3)胃气失和证: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
(4)瘀血内阻证: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5)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七情之“怒与疾病
中医七情之“怒与疾病【摘要】从中七情中的怒来引述发怒的条件、产生的机理、致病的机理、引发的病症、治疗以及预防。
【关键词】怒;《内经》;肝人的心理,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
1发怒的条件《素问·疏五过论》等篇列举的“尝贵后贱者”、“尝富后贫者”、“暴乐暴苦”、“始乐后苦”、“故贵脱势”、“离绝菀结”等剧烈、持久的不良生活事件,均可成为致怒因素。
另外,肝功能异常,也是促人发怒的一种因素,如《灵枢·本神》说:“肝气实那么怒”。
《素问·调经论》说:“肝藏血,血有余那么怒。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
”说明肝功能异常时,机体呈易怒的高敏感状态,患者稍不如意便发怒,甚至勃然大怒。
2怒产生的机理中医学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与天地万物由气化生。
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形式。
因此,气也应该是生命现象的终极解释。
《素问·病能论》说:“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
”张景岳注释说:“阳气宜于畅达,假设暴有折挫,那么志无所伸,或事有难决,那么阳气被抑,逆而上行,故为怒狂。
”可见,怒的产生是由于少阳之气不能畅达被郁遏,逆而上行之故。
3怒致病的机理情志致病,从内而生,直接伤及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发生种种病变。
《素问·举痛论》说:“怒那么气上。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怒伤肝,肝气上逆是怒致病的根本病机。
4《内经》中怒引发的病症4.1厥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那么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那么为大厥。
”大怒那么气升太过,气血运行如影相随,肝气升太过,那么血随气涌,上并于头,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薄厥”“大厥”之病。
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2021
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2021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1年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一、引言神志病,又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影响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疾病。
“怒”的内涵解析及其中医临床应用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76投稿邮箱:sjzxyx88@254作者简介:孟艳,女,河南,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
·中医中药·“怒”的内涵解析及其中医临床应用孟艳,宋雪成,郝润璇(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湖北 恩施)摘要:通过中医情志论及现代心理学角度对“怒”进行阐释,学习“怒”的致病性与治病性,发挥“怒”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怒;情志疗法;中医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识码:B DOI : 10.19613/ki.1671-3141.2019.76.142本文引用格式:孟艳,宋雪成,郝润璇.“怒”的内涵解析及其中医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254.1 怒”的内涵1.1 中医情志学说角度情志是喜、怒、思、悲、恐、惊、忧“七情”和怒、喜、思、悲、恐“五志”的统称,是脏腑功能的具体表现和人体对外部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
王克勤等对怒作出如下解释:“怒”是一种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动一再受挫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1]。
1.2 现代心理学角度现代心理学情绪理论认为怒是由欺骗、侮辱等引起的情绪反应,怒的产生体现在人体心理反应和生理活动,是客观诱发事件及个体主观体验的结果,根据怒的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不满、郁怒、愤怒、暴怒等。
2 “怒”与脏腑功能活动情志的产生有赖于脏腑生理基础,源于五脏精气的活动,情志产生对脏腑又具能动的作用,故从脏腑学说释义怒与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2]。
2.1 怒为肝志,怒伤肝《内经》曰:“肝在志为怒”。
怒而不发为郁怒,怒而即发为暴怒。
肝开窍于目,发为血之余,故怒常常与义愤填膺、面红目赤、怒发冲冠等词有联系。
《素问》言:“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肝是表达愤怒等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愤怒多伴有吼叫、呼喊、流泪等外部行为。
中医神志病的治疗如何因时因地制宜
中医神志病的治疗如何因时因地制宜中医神志病是指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出现神志异常的一类疾病,常见的如失眠、焦虑、抑郁、癫狂等。
中医治疗神志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中因时因地制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季节、时辰等时间因素来调整治疗方案。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但此时风气偏盛,人体肝气也随之旺盛。
对于神志病患者来说,春季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烦躁易怒等症状。
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同时注意避免情绪过激,保持心情舒畅。
夏季气候炎热,暑气当令,人心火旺盛,容易出现心烦失眠、焦虑不安等症状。
此时的治疗应注重清心泻火、宁心安神,可选用一些具有清热泻火、养心安神作用的中药,如莲子心、百合等,并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高温环境对神志的刺激。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津,肺主悲忧,秋季容易产生悲伤、忧郁的情绪。
治疗时应以润肺滋阴、解郁安神为主,可多食用一些梨、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冬季阳气闭藏,寒气较盛,人体肾气易亏。
神志病患者在冬季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症状。
治疗上应以温补肾阳、振奋精神为主,可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除了四季的变化,一天中的时辰也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神志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会流经不同的经络脏腑。
例如,子时(23 点至 1 点)是胆经当令,丑时(1 点至 3 点)是肝经当令。
在这些时辰,人体的肝胆之气较为活跃,如果长期在这个时间段熬夜,就容易导致肝胆失调,从而影响神志。
因此,对于有睡眠障碍的神志病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在子时之前入睡,有助于恢复肝胆的正常功能,改善睡眠质量和神志状态。
因地制宜,则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水土、饮食习惯等差异较大,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体的体质和神志产生影响。
精神分裂症(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精神分裂症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癫狂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多疑多虑,静而少动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
3 诊断及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感知觉障碍:主要有言语性幻听,内容可以是争论性、评论性,或命令性幻听,也可以表现为思维鸣响。
思维障碍:主要为思维联想障碍和妄想,最常见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或不连贯等。
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
慢性患者可表现为思维贫乏,如词汇短缺,言谈无内容。
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迟钝或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协调等。
精神分裂症早期或康复期的焦虑、抑郁情绪也不少见。
意志行为障碍: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退缩、懒散、丧失兴趣、社交活动贫乏、生活毫无目的等现实脱离。
同时伴或不伴怪异行为,如收集废物、自言自语、丧失个人卫生习惯,常蓬头垢面,或无目的性的冲动行为等。
3.1.2 病史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庭史。
发病早期常见抑郁不乐,情感淡漠,喜静恶动,不愿出门,怕见生人,沉默寡言,注意减退,不寐,猜疑等。
充分发展期表现为生活工作能力下降或丧失,完全不适应社会,出现幻觉和思维障碍,情感淡漠,言行紊乱,生活懒散。
长期不愈者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或行为退缩等。
3.1.3 辅助检查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胸透或胸片,尤其注意血糖、肝功能、心电图、脑电图、核磁共振等变化,以便对同时存在的躯体疾病,或对具有精神分裂症样症状的其他躯体疾病作出诊断。
怒病(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怒病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怒证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怒证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怒病又名善怒,是一种常见的神志失常类神志病。
临床以性情急躁,目直而怒,不可控制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善怒,狂怒,易怒,烦躁,暴躁,善太息。
次症:便秘,小便短赤,口苦咽干,喜怒无常,言语凌乱,目赤,面赤等。
3.1.2 辅助检查血象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血类固醇检查,核磁共振检查,肌电图检查,脑脊液5-HT检查等排除器质性障碍。
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怒病当与狂病作出鉴别。
4 辨证病程短者,其病理为邪实而出现的善怒,为轻,易治;病程长者,病理为正虚而出现的善怒,为重,难治。
病程的长短和病势的程度是区别本证性质的主要依据。
4.1肝郁气滞,脑神失调证情绪不稳、心烦不寐,善怒,易怒,平时喜叹息,大便时干,舌红苔白,脉弦。
4.2心肝炽热,上扰脑神证喜怒无常,言语零乱,时怒时笑,以怒为主,舌红苔黄,小便赤,大便干燥,脉弦数,目赤狂叫,有时外跑,喜夜行走动,坐立不安。
4.3肝胆火旺,热扰脑神证易怒烦,口苦咽干,易冲动外跑,目赤狂怒,舌红苔黄,小便赤,大便干燥,脉弦数有力,可伴头痛头胀,头晕头紧,心烦不寐。
4.4肝脾失调,上不荣脑证暴躁易怒,情绪不稳,时而身倦无力,食少便溏,偶尔发怒冲动,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舌红腻苔,脉弦细。
可伴睡眠易醒,生活懒散,形体消瘦。
4.5肝肾阴虚,脑神失养证潮热易怒,或心烦时怒,夜寐易醒,小便清长,大便溏,舌红无苔或舌面如镜,脉沉细,常伴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盗汗。
5 治疗5.1 治疗原则肝火炽盛以火邪为主,应及时清泻肝火。
肝火内炽,郁久不清,伤及肾阴,出现子盗母气之病势;肝火炽盛,易动心火,出现心、肝为病位的火趋病理,宜清心泻肝。
悲病(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悲病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悲证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悲证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悲病又名善悲,是一种常见的神志失常类神志病。
临床以无故悲伤、悲痛,喜悲伤欲哭,且不能控制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抑郁症”、“精神神经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临床表现无故悲伤、悲痛,喜悲伤欲哭,且不能控制。
此类患者平素易悲伤,遇事易激动流泪,遇悲事更伤心,不能自控。
3.1.2 辅助检查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悲病当与惵堞、脏躁、郁病作出鉴别。
4 辨证本病病位主要在肺,与心、脑密切相关,肺魄、脑神功能失调为最重要。
病性以气虚阴亏为主,具有心肺气虚,脏阴内亏为主的病理特点。
肺气虚,魂不守,则气短欲悲,动则多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后天生化失调,则可见不同脏腑功能失调。
4.1心肺气虚证心悸气短,善悲欲哭,情绪低沉,兼有失眠多梦,舌红苔白,大便不成形,脉象沉细。
4.2脏躁善悲证思虑过度,情志抑郁,气机不畅,心脾受损,悲伤欲哭,哭而无泪,以哭为快,心烦不寐,坐卧不宁,甚则大哭,大便秘结,舌红苔白,或少津,脉沉细。
4.3痰浊内盛证悲哭,表情呆滞,记忆力减退,头晕头重,喉中痰鸣,咳吐不利,痰多色白质稠,脘痞不适,面色灰暗,言语含糊不清,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脉弦滑。
5 治疗5.1 治疗原则本证以善悲欲哭、情绪低落为特点,气阴两亏为病理特征,故应以益气固阴为治疗大法。
5.2 分证论治5.2.1心肺气虚证(推荐级别E)治法:补益心肺。
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炒枣仁、炙甘草。
加减:心悸气短者,加麦冬、五味子;善悲欲哭者,加玫瑰花、佛手、香橼。
5.2.2脏躁善悲证(推荐级别E)治法:养阴润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怒病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怒证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怒证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怒病又名善怒,是一种常见的神志失常类神志病。
临床以性情急躁,目直而怒,不可控制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临床表现
善怒,狂怒,易怒,烦躁,暴躁,善太息。
次症:便秘,小便短赤,口苦咽干,喜怒无常,言语凌乱,目赤,面赤等。
3.1.2 辅助检查
血象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血类固醇检查,核磁共振检查,肌电图检查,脑脊液5-HT检查等排除器质性障碍。
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
怒病当与狂病作出鉴别。
4 辨证
病程短者,其病理为邪实而出现的善怒,为轻,易治;病程长者,病理为正虚而出现的善怒,为重,难治。
病程的长短和病势的程度是区别本证性质的主要依据。
4.1肝郁气滞,脑神失调证
情绪不稳、心烦不寐,善怒,易怒,平时喜叹息,大便时干,舌红苔白,脉弦。
4.2心肝炽热,上扰脑神证
喜怒无常,言语零乱,时怒时笑,以怒为主,舌红苔黄,小便赤,大便干燥,脉弦数,目赤狂叫,有时外跑,喜夜行走动,坐立不安。
4.3肝胆火旺,热扰脑神证
易怒烦,口苦咽干,易冲动外跑,目赤狂怒,舌红苔黄,小便赤,大便干燥,脉弦数有力,可伴头痛头胀,头晕头紧,心烦不寐。
4.4肝脾失调,上不荣脑证
暴躁易怒,情绪不稳,时而身倦无力,食少便溏,偶尔发怒冲动,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舌红腻苔,脉弦细。
可伴睡眠易醒,生活懒散,形体消瘦。
4.5肝肾阴虚,脑神失养证
潮热易怒,或心烦时怒,夜寐易醒,小便清长,大便溏,舌红无苔或舌面如镜,脉沉细,常伴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盗汗。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肝火炽盛以火邪为主,应及时清泻肝火。
肝火内炽,郁久不清,
伤及肾阴,出现子盗母气之病势;肝火炽盛,易动心火,出现心、肝为病位的火趋病理,宜清心泻肝。
5.2 分证论治
5.2.1肝郁气滞,脑神失调证(推荐级别:E)
治法:疏肝理气,调理脑神。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常用药:柴胡、白芍药、陈皮、炒枳壳、川芎、香附、甘草。
加减:善怒者,加当归、郁金;心烦者,加栀子、黄芩、川楝子;不寐者,加柏子仁、枸杞子、沙参、麦冬。
5.2.2心肝炽热,上扰脑神证(推荐级别:E)
治法:清心泻肝,醒脑安神。
主方:三黄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酒制大黄(后下)、生石决明(后下)、生石膏(后下)、怀牛膝、龙胆草、川芎、炒枣仁。
加减:喜怒无常伴言语零乱者,加胆南星、石菖蒲、竹叶、牛黄;大便干者,加大黄、芒硝、麻子仁、白芍。
5.2.3肝胆火旺,热扰脑神证(推荐级别:E)
治法:清泻肝胆,降火安神。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生地黄、黄芩、怀牛膝、生石膏(先下)。
加减:肝胆实火较盛者,加黄连;目赤狂怒者,加菊花、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