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课,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合集下载

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慕课、智慧课堂

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慕课、智慧课堂

理论学习一、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以上解释由Singh & Reed 提出。

)“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

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作者:徐燕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4期【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翻转课堂”等成为教育界热门话题。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传统教学课堂。

那么传统历史课堂与微课相结合,会对教学产生哪些影响,又有什么效果。

本文主要对历史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及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微课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应用【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53-02一、什么是微课微课即微课程。

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的是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或音频。

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是传统教学的一种有效拓展,能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微课的设计与制作1.确定选题(分析知识点)以《南北战争》为例,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了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由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即可,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南北战争是美国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解决了南北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要有目的性,这样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强调把教学重难点化为问题,意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追求中达成学习目标,从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为开展课堂教学提前做好了铺垫。

3.视频课件制作制作微视频课件主要针对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

《南北战争》这堂课的重难点是南北战争的起因。

利用文字、图片、声音等来制作,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微课,让小学科学课堂更精彩

微课,让小学科学课堂更精彩

微课,让小学科学课堂更精彩作者:邓永刚来源:《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21年第02期微课是最近在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儿”,是以短视频为主要媒介,并使用多媒体为手段来发展围绕特定知识点或课程教育联系的直观教育活动。

小学是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而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基础科学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关键课题。

探索学生的学习潜力,将微课整合到基础科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

一、课前导入中运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枯燥性,科学学科的这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微课的主要特征是图片和文本的组合,音频的组合以及声音和形状的组合。

这种视听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科学教师可以使用微型班级进行课前介绍,进行科学教学的引入,并用微视频代替枯燥而僵硬的文本。

这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而且能够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并且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科学教科书统编版中的《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一课为例。

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某些类型的天气,并掌握了一些天氣特征,例如雨天和晴天,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完全记住天气及其符号。

基于此,理科教师可以为所有类型的天气创建微型视频,并以直观的图像向学生展示,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印象。

例如,“晴天”的天气符号是“圆形太阳”,教师可以使用“太阳照亮地球”图片来表示这种现象。

“飞雪花”图形对应于另一个“雪花符号”。

“雾”的符号是“三条水平线”,可以使用灰色图片来抵消。

这种超小型的教学方法非常符合小学生学情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并渴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探索,使他们可以专注于课堂学习。

微课设计与应用

微课设计与应用
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对 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多样化的讲述方 法。
25
INTEL CONFIDENTIAL
微课程与纸质教材比较(续)
纸质教材 微课程
单一的纸质载体和阅读方式。 多种媒体技术和互动、移动 终端、多样化学习方式。
师范教育组织的作者(群) 和编辑的智慧,全国统一的 课程标准和教材评审。
课程结构完整:系列课程、配套学习单和习题等
简明20 技术20 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突出重点
简洁明了、画面美观、表述规范、逻辑性强
多种技术,恰当应用,适合所选课程内容 创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策略 创新20 2015/8/12 教学设计合理,构思巧妙,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面向未来教育 微课程将不断发展
26 INTEL CONFIDENTIAL
教师的个人魅力,风趣、幽 默、智慧,校园文化。
微课程与纸质教材的互补关系
课堂 文化 个性 统一 互动
技术
纸质
隐性 知识
27 INTEL CONFIDENTIAL
教材 学术
标准 生动 故事
微课程
幽默
微课程设计的重点步骤
选题
重点
难点
易错点
整理选题清单
厚德 博学 求实 笃行
他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
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 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其
“本质”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
型在线网络课程。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
郑小军
微课则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 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 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 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为便于分享、 交流和重用,微课资源包除了微视频,还应包含与教学 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及其源文件、教学反 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微课不等于微课程。微课程由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微课构成。

微课,微课程,微视频,数字故事,微资源,多媒体课件的含义

微课,微课程,微视频,数字故事,微资源,多媒体课件的含义

微课,微课程,微视频,数字故事,微资源,多媒体课件的含义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模式。

从教育技术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

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微视频(又称视频分享类短片)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短则30秒,长的一般在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

数字故事是指个人制作2-5分钟的多媒体作品,融合了图片、字幕,视音频以及动画等形式的媒体。

微资源,即各种移动互联平台资源。

通常指的是微博大号,和微信公共账号或名人明星、知名企业的账号资源。

随着APP等应用程序的普及,微资源涵盖更多更广泛的领域,通常被认为是免费的在移动互联平台上共享的资源均可称之为微资源。

关于微课的教学反思学习心得(8篇)

关于微课的教学反思学习心得(8篇)

关于微课的教学反思学习心得(8篇)关于微课的教学反思学习心得精选篇1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

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它具有以下特点: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

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

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

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

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

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

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

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关于微课的教学反思学习心得精选篇24月16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名师之路活动,活动中聆听了吴琳、薛法根、赵志祥等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应该是诸向阳老师的微课教学。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微课的含义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微课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微课?微课是以短视频为基本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传递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微课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将知识点进行解析和讲解,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

首先,微课的发展源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微课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产生,它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地观看和学习微课,实现了信息的随时获取和共享。

其次,微课的发展也得益于对学习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微课则更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

微课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和解析,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微课的发展也是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和挑战。

微课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和工具,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微课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将知识点进行解析和讲解,并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调节教学的节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因此,微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最后,微课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大量的内容创作和资源投入。

微课的普及需要大量的教师参与和内容创作,这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微课的质量和评价问题。

微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如何评价和监控微课的质量则是一个难题。

最后是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

浅谈微课与微课程的异同

浅谈微课与微课程的异同

浅谈微课与微课程的异同作者:张洁琪柳嘉欣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0期摘要:微课与微课程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两个概念一字之差,在国内的研究中往往将其等同起来,实际上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对微课与微课程的定义进行梳理归纳,并对其区别与联系加以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1.微课与微课程的定义归纳近年来随着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在全球的风靡,国内对微课与微课程的研究逐步升温。

起初大部分研究者应当对这两个词没有区分界定,在论文中出现混用现象,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对“微课”与“微课程”加以理性的辨析。

1.1 微课的定义1.1.1 微课在国外的起源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thern Iow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 T.P.Kee提出的1分钟演讲。

目前普遍热议的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被人们称为1分钟教授。

Penrose的微课概念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教育方法与理念构建而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

1.1.2 国内对微课的定义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是国内关注微课的第一人,他在2011 年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1]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3篇】

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3篇】

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3篇】【篇一】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在没有继续教育之前,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微课是陌生的,更没有运用过,而通过这次远程教育的培训,我学习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虽然有的课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不熟悉,就一遍一遍地再听,最终还是弄明白了,特别这些微课的学习,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了解微课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指的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要过多过杂。

这对于我们经常在一线的老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平时一节课都是四十钟,而且内容也很多,只需要把重点的讲清楚就行了,没有设计过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而微课程恰恰把课本中的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做出来,让学生进行重点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质量。

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且创意丰富,让人看一遍就能记忆深刻,这对于小学生注意力短,上课爱分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二:熟悉微课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微课程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微课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做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具有“短、小、精“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花最小的时间学到相关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微课程学习,让学生有效增加学习的机会,满足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

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它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连续统一,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方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个性需要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自主方式。

微课的概念与特征、作用及应用

微课的概念与特征、作用及应用

微课的概念与特征、作用及应用“微课”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960年,美国爱荷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的说法。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教育部开始实施Micro・Lesson项目,旨在培训教师将课程时间压缩至30分钟至1小时,力求教学目标单纯集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进入21世纪后,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

2007年,孟加拉裔青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网站――可汗学院,他通过使用写字板、麦克风等硬件设施在十分钟之内讲解一个问题,然后将每集视频课程放到网上并解答学习者的问题。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微课程”,其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随后,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各地成功开办了自己的MOOC,掀起了一股MOOC热潮。

(罗天兰、王忠华,2014)可见,微课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等特点迎合了现代学习者的需求(张中兴,2014),在国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我国对微课的研究和实施较国外稍晚。

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市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

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

短短几年的时间,微课在中国已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演变,内容上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

(张辩辩,2015)一、微课的概念与特征(一)微课的概念1.微课是一种时间短但主题明确的“微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先生是国内关注微课的第一人,他在2011年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并在此后持续关注着微课。

他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微课指的是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微课可用于引入新知识、概念的讲解,巩固与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提供实例和解题方法的展示。

以下是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1. 引入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将新知识点的讲解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2. 概念解释:微课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抽象概念,如数轴、平行线等。

通过图示化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概念的含义和特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 巩固与拓展:微课可以用来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通过简洁直观的讲解和例题的展示,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微课还可以提供一些扩展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4. 解题方法展示:微课可以通过实例的展示,给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逐步讲解解题步骤,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 课后作业辅导:教师可以将微课用作课后作业的辅导,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再次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解题示范和答疑解惑。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 复习复习:微课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复习重要知识点和考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录制一些与复习内容相关的微课,并在考前提供给学生进行复习。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

7. 个性化学习:微课的特点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需求进行学习。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微课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进度。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通过微课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兴趣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教师应灵活运用微课,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微课的含义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那么,微课到底是什么呢?微课又如何发展呢?本文将以“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为题,对微课进行全面解析。

一、微课的含义微课,英文名为Micro-lecture,是一种以短时限、富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视频形式教学。

它通常由教育机构或教师制作,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观看。

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更加灵活、个性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课的时长较短,通常在5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5分钟。

这使得学生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学习,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其次,微课内容精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点。

再次,微课采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元素,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学习兴趣。

最后,微课注重互动性,通过内嵌的问题、案例和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二、微课的发展历程微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教学视频和网络课程。

当时,由于技术设备和互联网的不发达,教学视频的制作和传播受到了很多限制。

直到2007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课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2007年,中国电信首次推出了支持触摸屏操作的手机,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后,各大教育机构纷纷开始制作和推广微课。

2012年,中国教育部正式提出了“互联网+教育”战略,鼓励教育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教育改革。

微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课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不仅教育机构和教师制作了大量的微课,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专门致力于微课的制作和分发。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微课的发展。

通过将微课上传至短视频平台,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扩大影响力。

解读慕课(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的含义

解读慕课(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的含义

解读慕课(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的含义当前慕课(mooc)确实很火,很多老师已经了解、听说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这样的字眼。

那么,他们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又如何应用于教学呢?我用大白话做一下解读。

一、MOOCmooc是大规模在线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比较有名的平台有网易公开课、清华学堂在线、国外的coursera、EDX、等。

mooc课程具备完整的教学环节:开课、上课、作业、反馈、讨论、评价、考核、证书,很适合自学mooc与过去的国家精品课程及其他网络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1.mooc是著名教师为你上课,而不是你看著名教师给他的学生上课;2.你可以与网络上同修这门课的同学一起交流、相互结成小组、批改作业、留言,共同进步;3.课程学习结束并完成作业,能够获得老师签字的结业证书;4.课程安排自由,一周内自定步调学习,自由安排。

但是随着mooc平台上课程数量和学生数量增加,也引发了教学质量问题:1.由于课程没门槛,而且学生基础差别大,就会挫伤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由于开放性让学生学习没有紧迫感,课程完成率不到5%;3.属于纯网络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影响效率。

二、SPOCSPOC是小规模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

对于符合准入条件的在线学习者学习SPOC课程,有学习强度和时间、参与在线讨论、完成作业和考试要求,合格后获得证书。

SPOC是对MOOC的发展和补充,简单理解为:SPOC=MOOC+课堂,不仅弥补MOOC在学校教学中的不足,还将线上学习与线下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MOOC视频实施翻转课堂教学SPOC主要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每周定期发布视频教学材料,布置作业和组织网上讨论。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趋势
微课(MicroCourse)是指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各种信息科技工具,以资源小、时间短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以达到解决特定问题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短:微课的课程时段通常很短,有的仅为几分钟,有的最多不超过一小时;
二、内容精简:微课的内容特别精简,一般只针对某些特定知识点进行讲解,仅涵盖重点知识点;
三、加强互动:微课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等,能够大大增加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方式新颖:微课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科技融合在一起,采用视频、网络竞赛等形式,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课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强调学科间学习:运用科技,强调跨学科间学习,把不同学科知
识合成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开放共享:微课的课程会被广泛的开放和共享,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三、运用移动技术:移动科技发展迅速,将为微课带来无穷可能性,让课程更加便捷、有趣、惊喜;
四、智能批改:专业的教学系统将可以智能地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给出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微课作为大学物理辅助教学手段的可行性方案探索

微课作为大学物理辅助教学手段的可行性方案探索

微课作为大学物理辅助教学手段的可行性方案探索张海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数理与统计学院 上海 201209)摘要: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目前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学生容易错失关键节点信息、学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等一系列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心态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时间短、内容少、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特点。

该文旨在通过对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将微课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一些可行性方案,以弥补现有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大学物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课 辅助教学手段 重要节点信息 答疑 大学物理教学中图分类号: G434;G64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91(2023)17-0210-05Exploration of the Feasible Scheme for Using the Microlecture asan Auxiliary Teaching Method for University PhysicsZHANG Haijuan(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Statistics, Shangha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c compulsory course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University Physics plays a key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However, at present, in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Physic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hich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mentality seriously, for example, students are prone to missing key node information, and students' questions cannot be resolved in time. The microlecture, as a novel teaching mod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time, less content, prominent themes and strong pertinenc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some feasible schemes for applying the microlecture to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Physics as an auxiliary metho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Physics, so as to make up for existing shortcomings,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University Physics.Key Words: Microlecture; Auxiliary teaching method; Key node information; Answer question; University Physics teaching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什么是微课

什么是微课

什么是微课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1基本含义一、“微课”的组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

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也许冗长的学习方式已经让我们勉为其难,那么,我们有没有其他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呢,同时,我们的学生是否对我们上课时使用的形式单一的课件产生了审美疲劳呢,你有没有想过给学生换换新的口味呢,也许你还是一名班主任,那么,当你希望取得家长的支持,需要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时,你除了苦口婆心的劝解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如果你曾被上面的问题困扰过,那么,微课程这种形式也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为你增强教育智慧、丰富教学策略;为学生突破重难点、巩固记忆;为家长传递亲子教育良方……微课程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吗,一、微课程的起源在国外,“微课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

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记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

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二、微课程的含义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进行了首届微课大赛并发布“微课”的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并详细阐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和类型以及参评项目的相关要求,具体如下:1.“微课”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微课”作品组成“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加厚什么是微课,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引子:你摊上大事儿了2013年新学期刚开始,我几乎每一周都接到电话和电子邮件,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门、基层学校热情邀请我去参加报告会或培训班,给一线教师培训学习微课程教学设计。

我感到奇怪,为什么大家现在一下子象发烧一样,到处都在说微课程、翻转课堂、可汗学院?上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辑又给我发邮件,又打电话,希望我帮杂志社最新一期撰写关于微课的稿件,还说邀请了华南师大的焦建利教授、最早在国内基层教育部门组织微课大赛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主任一起撰写微课稿件。

正在我思考如何完成杂志社这项任务的时候,我的手机又响了,这是一所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打电话,要我给该校全体教师培训微课教学设计,电话中他一开口就说:你摊上大事儿了!我问他为什么现在要搞全员教师的微课程设计培训?对方说,你看看,过去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学生上机要排队、发上机票、门庭若市;现在,门可雀罗,除了教师规定必须到机房上课以外,几乎没人来这里,机房里的电脑都蒙上灰了;而在校园里,学生个个拿自己的电脑和手机无线上网。

你再看看大街上,人人都有手机,家家都有电脑。

下一步的发展,几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学生人人用自己的设备上网学习,教师不“翻转课堂”,还用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行吗?时间已经到了一个节点上了!啊,我明白了,我摊上大事儿了!我们搞教育信息化的和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人都摊上大事儿了!二、“课”和“微课”的含义在正规学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所说的“上课”了,“一堂课”,是指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实施的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与基本单位。

学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学活动,是以上课作为主体,上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核心。

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课”的定义是:“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

”[1]观察和分析一节课的组成,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材-各类数字化媒体-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互动,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生命活动。

与“课”的概念相对应的“微课”(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

去年,当大家注意到可汗学院的课程是一小段一小段讲授知识点的“小”课程,就开始把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称为“微课程”。

后来发现,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在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

但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教师培训翻转课堂的项目中,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我们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中,可汗式“微课程”是指记录教师给学生讲授课程内容的一段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

这段“微视频”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程”的系统。

因此,有关“微课程”的评价标准,需要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

为什么“微课程”的视频时间要在10分钟以内,这是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

我们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程的实践也发现,其实,微课程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超过6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

(上面介绍的是人们的经验证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将微课程的时间长短作为心理实验研究的课题,通过大样本实验统计得出精准的结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

三、微课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

微课的出现,就是时代变化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

在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中,变化最为明显和积极的,是人类科技迅猛发展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

在人类教育史上,由于语言的进化、文字的出现、学习内容载体(媒体)的演进,从远古的岩石绘画传意,到甲骨、青铜、纸张、印刷,人类教育经历了口耳相传、私塾、书院到班级、学校的演进;从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到移动设备、平板电脑、增强现实、三维打印;从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传统的课堂带到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教育、1对1学习、翻转课堂。

在这个历史久远的演化过程中,教学媒体的变化最明显,而教学方式的变化相对缓慢。

在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从上个世纪早期主要使用的是幻灯、无声电影,录音等,电视和录像是80年代初随着日本索尼录像机进入中国后,逐步成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系统制作了一大批教学电视节目,各地电教部门都有以多少T 为存储单位的课堂教学实录资料。

人们逐渐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电视教材不能进入课堂。

(周君达,1984)〔2〕北京大学电教中心的追踪调查发现,电视教材利用率仅为0.046%,很低。

提出了对一般教学片应当发展小片(约3-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

(万明高,韩桂荣,1989)〔3〕在八十年代初,电教工作者就总结出学校课堂教学应发展内容集中单一、时间短,由教师随堂灵活运用的“插片”。

(王兴中,1983)〔4〕九十年代后,我国电教界已明确将“片断性内容”电视教材作为电教教材的一种类型。

“这类电视教材,可以没有尾,也可以没有解说,只是就某一课程内容的问题提供形象化的片断材料,教师使用这类教材时,需要边展示边讲解。

这类片断教材,尽管只有一、二分钟长,但往往是教学上非常珍贵的形象材料,对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电视教材”(李运林,1991)〔5〕可见,长期以来,人们将微视频主要作为辅助教师讲课的辅助材料,还没有微课程的概念。

同期,在面向社会的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中,开始出现了一种短小的电视教育节目,被称为“Micro Course”(微课程)、“Mini Course”(迷你课程),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讲述一个主题,如“Who to”(如何做……)节目,用微课方式几分钟介绍一种小技巧,诸如“如何打领带”,“如何做比萨”等。

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大规模进入正规教育的课堂中。

“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人们发现,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到来,BYOD(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终将成为现实,前面提到的传统的课的组成结构将会发生变化,那就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其他的设备,如iPad、三星平板电脑、MP4播放器等)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则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的人们的浓厚兴趣。

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传播,这种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辅导疑难”教学组织流程相结合的“微课程”开始在国内流行。

四、微课的评价目前,国内教育界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微课的评价标准,一般由组织微课推广或者比赛的教育主管部门设计评价标准。

在我们组织的教师微课程培训项目中,我们与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起讨论分析,根据过去全国电教教材评审标准和微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注意评价指标要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提出了一个培训微课程的参考评价标准,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山东等地试用,可供组织培训活动和后续的研究者参考。

微课程的评价标准分为5项指标:表1.微课程评价表指标权重聚焦20简要20清晰20技术20创新20总体评价:下面是评价指标的简要说明:1. 聚焦:微课程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

学生能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的内容,不需要教师制作微课程。

2. 简要:微课程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

3. 清晰:微课程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语言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例如:PPT画面能够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视频画面清楚,不抖动、不倾斜等。

)4. 技术: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要注意,技术的目的在于辅助学习,切勿滥用技术,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5. 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易于理解学习内容。

五、如何设计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我们在北京、上海、山东、深圳等地的教师培训活动中,发现部分一线教师在刚刚开始学习微课程制作的时候,往往把微课设计成为了小课件,没有掌握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程?反映了大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长期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维定势。

因此,学习运用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微课程设计制作方法。

根据我们在上海闵行区、山东淄博、深圳福田区开展的教师微课程教学设计培训的经验,我们总结出关于微课程设计给教师的17条建议:1. 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

2. 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

3. 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 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5. 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

6. 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它教学活动环境配合,记住: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

7. 微课程应有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