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动力工程的及工程的热物理一级学科简介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郑州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___________ 0807培养单位名称:—化工与能源学院—郑州大学研究生院2013年6月8日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名称、代码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Power Engin eeri ng and Engin eeri ng ThermalphysicS学科代码:0807二、专业简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和利用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本学科几乎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密切相关,具有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
其所涉及的主体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支撑以及驱动力的作用,并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涵盖工程热物理学科(080701 );热能工程学科(080702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080705 );化工过程机械学科(080706 )6 个二级学科。
目前该学科拥有“能源科学与技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河南省重点学科;拥有过程传热与节能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换热设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生物质炼制技术与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工业节能技术与装备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化工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基地。
近几年本学科主持承担或完成了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中石化、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大型企业相关课题,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 项以及20 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简介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英文)名称: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Thermal Physics一、学科概况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其所涉及的主体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支撑以及驱动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学科是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燃烧学、化学反应原理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多相流动力学、多相流热物理学、能源环境化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光化学、电化学等为基础,以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节能与环保、可再生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为重点研究方向,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能源资源、航空、机械、化工、仪器仪表、计算机与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
本学科包含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8个研究方向。
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推动,使本学科成为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科学与应用技术体系。
当前,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及其它新能源已成为本学科的三大主要任务。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能源结构向多元化的转移以及用能设备和系统的高效低成本化、集成化、自动化、洁净无污染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航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习进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二、培养目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综合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
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和国防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一级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 -r 、・、j ・、.、r ,三、培养方向工程热物理(080701)旋转状态下流动与换热高温部件的高效及精确冷却传热传质及其强化动力机械整机系统热管理技术传热与红外隐身节能技术热能工程(080702)燃烧气体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高效低污染燃烧液体燃料雾化和燃烧航空替代燃料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高效节能环保动力技术转子动力学减振与振动控制热端部件强度寿命学结构完整性及先进整机监控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湍流及旋涡流动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内燃机气体动力流体机械综合气动扩稳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通用航空动力技术新能源混合动力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型航空替代燃料技术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非定常流控制及气动声学流体及动力机械的优化设计与噪声控制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及校所联合培养等模式。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07)一、学科简介1. 一级学科简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研究能量转化与传递规律以及与实现该过程相关的设备与系统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能源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工程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本学科是以能源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背景和最终目的,研究热能、机械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转化与传递的基本规律,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能源、环境、航空、机械、化工、仪器仪表、计算机与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对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支撑以及驱动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科包含有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研究方向。
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能源高效利用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已成为本学科的三大主要任务。
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发端于1956年的热能装备科,2005年获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学院更名为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一级学科,拥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
本学科积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在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和流体机械及工程3个学科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2. 学科方向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一级学科设三个学科方向:热能工程:是研究能源清洁转换和高效利用的学科,重点研究各种能源转化、传递、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过程和装备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和开发能量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为开发高效的节能产品,淘汰低效率、高能耗的产品奠定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0807一、学科点简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拥有湖北省唯一的化工过程机械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主要由强化传热实验室、流体机械实验室、搅拌反应釜性能实验室、离心泵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和武汉市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组成,并拥有带测控系统的换热器实验系统、PIV粒子成像测速仪、振动动态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相关实验设备,实验仪器总值约1500万元。
“化工过程机械”作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已被学校纳入规划进行重点建设。
本学科教师中现有教育部“过控”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2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工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各1人、湖北省特种设备协会常务理事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过程工业设备与机器的设计、节能、增效、材料、制造、检验、维护及安全保障等方向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在过程工业中的高效节能传热设备的开发与研究,化工过程用泵与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研究开发,过程设备的腐蚀、损伤与延寿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
二、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能,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动向;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其它实际应用能力。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40 2 第 2 学期
制冷空调系统建模与仿真
29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 40 2 第 2 学期
conditioning systems
流动与传热的数值分析 30 Numerical analysis of flow and heat transfer
热力系统优化设计 44 Optimal design for thermodynamic systems
40 2 40 2 40 2 40 2 40 2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补 1 内燃机构造 修 课 2 工程热力学
40
第 1 学期
40
第 2 学期
备注
同等学 历、跨专 业考入的
26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40 2
开课时间
第 1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1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1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40 2 第 1 学期
低温工程学 31 Cryogenic engineering
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
40 2 第 2 学期
32 Technology & Equipment of environmental 40 2 第 3 学期
protection 强化传热技术 33 Technology of enhancing heat transfer 润滑材料与技术 34 Materials & technology of lubrication 压力容器安全评定 35 Safety evaluation of pressure vessels 多相流动理论与计算 36 Multiphase flow theory and computation 管道输送与工程 37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 engineering 能源与节能技术 38 Energy& Economize on Energy Technology 容积式压缩机数学模型及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西安交通大学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首批硕、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及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全部6个二级学科且均为教学与科研实体机构,是全国唯一具有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学科;该学科率先进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改试点,获准首批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该学科还拥有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三个国家科研基地。
该学科的研究领域覆盖能源、动力、化工、环境,包括能源、资源的生产、储运、利用的全过程原理和装备的设计、制造理论与生产工艺。
能动学院现共有教职工288人,其中教师232人(含教授72人、副教授70人),实验技术人员28人。
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达94.83%以上。
有两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千人学者计划4人,青年千人2人,何梁何利奖4人,各类优秀人才如科技获奖者、省教学名师、学校“腾飞人才”特聘教授等80余人,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刊物编委任职14人。
拥有基金委该学科首个创新群体(工程领域首个连续3期资助)、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1个高校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及2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其中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92年建成对外开放以来在历次全国评估中均为该学科第一,于2003年、2008年、2013年科技部组织的国家评估中连续三次位列工程领域5个全国优秀重点实验室之一。
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瞄准前沿,以国家重大需求及国际学科前沿为导向,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学科方向,研究领域涵盖能源动力系统与过程节能减排、可再生与洁净能源转化与利用、大型动力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基础理论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0807一、学位授权点简介本学科是由1953年建校之初的石油炼厂机器及设备专业发展而起来的,1956年首届研究生毕业,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本学科国内石油高校中唯一的一级博士点学科。
历经65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化工过程机械、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环保设备工程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建成了多相流分离理论与技术、流体动密封理论与技术、承压设备安全评价技术、油气过程中的热能技术、微尺度传热理论与技术、环保设备技术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团队,成为过程装备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石油、石化行业有着较高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较为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科研技能,能够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1.品德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知识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
3.基本能力: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备独立开展创造性学术研究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运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科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河海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创建于1958年,是在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等学科进展而来的,历史悠久,早在八十年代就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在职正高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8人,讲师8人。
本学科试验室通过〝211〞的建设,新建成了〝水力机械多功能试验台〞,〝水力机械动态模拟试验台〞等试验装置,差不多在泵站整体水力模型、水泵的内特性和外特性研究方面发挥了庞大作用,承担了各种课题近百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机械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10项,在国内外要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
本学科培养的人才在能源动力部门及众多部门发挥了突出作用,许多人成为我国大型水电部门的技术骨干,有些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从事流体机械及工程教学、科研、治理等方面的学科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创新精神和实验动手技能强高层次人才。
应能把握学科进展方向及前沿动态,能够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运算、实验方法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具有解决本学科工程实践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要紧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及工程安全运行、故障测试与诊断;2、流体机械及工程特性、建模技术及优化设计;3、水力机组的动态特性、过渡过程操纵与仿真;4、水工机械结构与机电一体化研究;5、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
三、学制和学分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
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许多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许多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许多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适用于研究方向1、2、3、5)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适用于研究方向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课程设置
36
考查
2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2
36
考查
2
气固两相流与流态化
2
36
考查
2
水力机组稳定与控制
2
36
考查
2
场论初步与流体动力学导论
2
36
考查
2
生物质能转换利用技术
2
36
考查
2
水力机组动力学
2
36
考查
2
必修
环节
学术活动(含创新创业教育)
1
要求参加6次以上讲座
实践环节
1
写出书面报告
补修课
燃料与燃烧学
0
48
考查
2
36
考试
1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方向根据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至少选修7学分
高等燃烧学
2
36
考查
1
数理方程
3
54
考试
2
知识产权保护
1
18
考查
2
信息检索与利用
1
18
考查
2
制冷低温工程学
2
36
考查
2
水力机械流体力学Hale Waihona Puke 236考查
2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实验分析方法
1
36
考查
2
力学与计算技术
至少11学分
数值分析
3
54
考试
1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现代测试技术
2
36
考试
1
高等工程热力学
3
54
考试
1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方向必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x000b(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0807 一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代码:080700 二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学科概况中国石油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包括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本学科在时铭显院士带领下,注重基础理论与石油石化工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涵盖了从石油开采、油气输送到石油化工的主要领域,建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实力雄厚、梯队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取得了一批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工业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于2003年、2007年获得博士授权点。
2010年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学科共同申报并获得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获得批准建设低碳能源工程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经多年学术发展与积累,本学科在多相分离理论与技术、加热过程与装备、过程流体机械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所开发的一系列技术与装备在国内石油生产、石油加工、煤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近年来,针对石油石化领域的节能减排需求,开展了热力系统优化与系统节能、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目前本学科共有多相流动理论与分离技术、燃烧、传热过程与装备、热力过程优化与系统节能、过程流体机械、压力容器技术、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等6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以及十几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同时获得一批发明专利,形成“基础研究—工艺与装备创新—工程放大设计—推广应用”相结合并滚动扩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的石油、化工等能源工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10名,副教授12名,讲师13名。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横向课题,支撑条件优越。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培养方案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代码:0807郑州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05年被批准正式招生,现已具有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博士授权点。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点包括:工程热物理学科(080701);热能工程学科(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080705);化工过程机械学科(080706)6个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化工、轻工、石化、食品、制药、材料、冶金、环保、能源、动力等流程性工业中所涉及的能量转换、过程科学、过程工程技术与装备的学科。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满朝气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队伍。
学科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和人才培养条件优越,学科管理规范,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利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操作,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独立地完成具有一定学术或应用价值的科研任务,并有新的见解。
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1.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学风严谨,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熟悉现代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掌握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术应用技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0807 一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代码:080700 二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学科概况中国石油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包括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本学科在时铭显院士带领下,注重基础理论与石油石化工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涵盖了从石油开采、油气输送到石油化工的主要领域,建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实力雄厚、梯队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取得了一批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工业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于2003年、2007年获得博士授权点。
2010年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学科共同申报并获得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获得批准建设低碳能源工程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经多年学术发展与积累,本学科在多相分离理论与技术、加热过程与装备、过程流体机械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所开发的一系列技术与装备在国内石油生产、石油加工、煤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近年来,针对石油石化领域的节能减排需求,开展了热力系统优化与系统节能、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目前本学科共有多相流动理论与分离技术、燃烧、传热过程与装备、热力过程优化与系统节能、过程流体机械、压力容器技术、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等6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以及十几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同时获得一批发明专利,形成“基础研究—工艺与装备创新—工程放大设计—推广应用”相结合并滚动扩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的石油、化工等能源工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10名,副教授12名,讲师13名。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横向课题,支撑条件优越。
全国高校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 排名
评选结果
A+ A+ A A AAAA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BBBBBB-
33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B-
34
10256
上海电力大学
C+
35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C+
36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C+
37
10426
青岛科技大学
C+
38
10459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全国高校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 排名 (0807)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43 所,本次参 评42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 共计 8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
排列)。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郑州大学
C+
39
10497
武汉理工大学
C+
40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C+
41
10610
四川大学
C+
42
10731
兰州理工大学
C+
43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C
44
10080
河北工业大学
C
考研工学类专业介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考研工学类专业介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1 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他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和利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几乎与所有产业部门及科技领域都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热物理学科不仅进入到了各个工业及高新技术领域,而且在军事、空间技术、农业、人口、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也极大推动了本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工程热物理也是本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内其他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各二级学科广泛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各二级学科的专业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
本学科已渗透到其它一级学科领域。
080702热能工程热能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和有效利用理论及技术问题,它主要涉及一级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和燃烧学等理论,是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下属的其它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与各二级学科广泛交叉,相互依存。
它的原理普遍渗透到其它一级学科,几乎与所有科技领域和一切产业部门密切相关,对高新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该学科以国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动力机械为研究对象,以动力机械新理论、新结构、新工艺等应用基础研究为依托,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研究等手段,重点研究开发动力机械设备及其工程应用技术、提高运转效率、安全性能、减低噪声污染等。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一个二级学科。
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流体机械,采取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各种流体机械和设备内部单相流体或多相流体的各种流动现象和规律、借助计算机进行流体机械的结构优化和辅助设计,对流体机械的运行实现计算机过程控制,以及设备故障诊断和状态检测等。
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
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 Z2)二、培养目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综合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
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和国防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
本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在本一级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属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实用价值的工作成果;能胜任本一级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工程热物理(080701)1旋转状态下流动与换热、高温部件的高效及精确冷却、传热传质及其强化、动力机械整机系统热管理技术、传热与红外隐身、节能技术热能工程(080702)燃烧气体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高效低污染燃烧、液体燃料雾化和燃烧、航空替代燃料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高效节能环保动力技术、转子动力学、减振与振动控制、热端部件强度寿命学、结构完整性及先进整机监控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湍流及旋涡流动、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内燃机气体动力、流体机械综合气动扩稳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通用航空动力技术、新能源混合动力、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型航空替代燃料技术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非定常流控制及气动声学、流体及动力机械的优化设计与噪声控制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厦门大学一级二级学科分类
学科分类哲学0101 一级学科:哲学[1]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中国哲学010103外国哲学010104逻辑学010105伦理学010106美学010107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0201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01政治经济学020102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西方经济学020105世界经济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020202区域经济学020203财政学020204金融学020205产业经济学☆020206国际贸易学020207劳动经济学020208统计学020209数量经济学020210国防经济法学0301一级学科:法学[2]030101法学理论030102法律史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4刑法学030105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0106 诉讼法学030107经济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9国际法学030110军事法学0302 一级学科:政治学030201政治学理论030202中外政治制度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4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5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030206国际政治030207国际关系030208外交学注:0300206 行政学(部分)调至公共管理0303 一级学科:社会学030301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03030z老年学0304 一级学科:民族学030401 民族学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305 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5思想政治教育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0306一级学科:公安学教育学0401 一级学科:教育学[3]040101教育学原理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040103教育史040104比较教育学040105学前教育学040106高等教育学040107成人教育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特殊教育学040110教育技术学0402 一级学科:心理学040201基础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应用心理学0403一级学科:体育学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文学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050101文艺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2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050202俄语语言文学050203法语语言文学050204德语语言文学050205日语语言文学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050208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3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050301新闻学050302传播学历史学0601一级学科:考古学060101 考古学史和考古学理论060102 史前考古060103 夏商周考古060104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060105 唐宋元明清考古060106科技考古060107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060108 古代文字与铭刻060109 专门考古0602一级学科:中国史060201历史地理学060202历史文献学060203 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060204中国古代史060205中国近代史060206中国现代史060207专门史0603一级学科:世界史060301 世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060302 世界古代中古史060303世界近现代史060304 世界地区国别史060305 专门史与整体史理学0702一级学科:物理学070201 理论物理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070205 凝聚态物理070206 声学070207 光学070208 无线电学0703一级学科:化学070301无机化学070302 分析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4一级学科:天文学070401天体物理学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0705一级学科:地理学070501自然地理学070502人文地理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6一级学科:大气科学070601气象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7一级学科:海洋科学070701物理海洋学070702 海洋化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070704海洋地质0708一级学科:地球物理学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070802 空间物理学0709 一级学科:地质学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2地球化学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070904构造地质学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0710 一级学科:生物学071001植物学071002动物学071003生理学071004 水生生物学071005微生物学071006 神经生物学071007遗传学071008发育生物学071009细胞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1生物物理学071012生物质工程0711一级学科:系统科学071101系统理论071102系统分析与集成0712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0713一级学科:生态学0714一级学科:统计学(可授理学、经济学学位)工学0801一级学科:力学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2 固体力学080103流体力学080104工程力学0802一级学科:机械工程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4车辆工程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0803一级学科:光学工程(不设二级学科)0804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5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材料学080503材料加工工程0806一级学科:冶金工程0807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1 工程热物理080702热能工程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4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0808一级学科:电气工程080801电机与电器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9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080901 物理电子学080902 电路与系统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10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1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3系统工程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5 导航指导与控制0812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3一级学科:建筑学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0814一级学科:土木工程081401岩土工程081402结构工程081403市政工程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5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01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3水工结构工程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16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7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1化学工程081702化学工艺081703 生物工艺081704应用化学081705工业催化0818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3地质工程0819 一级学科:矿业工程081901采矿工程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0820一级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01油气井工程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0821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01纺织工程08210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082103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4服装0822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082202制糖工程082203发酵工程082204 皮革化学工程0823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4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0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2轮机工程082403水声工程0825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1飞行器设计082502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082504人机与环境工程0826一级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1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082602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082603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0827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828一级学科:农业工程082801农业机械化工程082802农业水土工程082803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0829一级学科:林业工程082901森林工程082902 木材料科学与技术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0830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1环境科学083002环境工程0831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0832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01食品科学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320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3一级学科:城乡规划学0834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可授工学、农学学位)0835一级学科:软件工程0836一级学科:生物工程0837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0838一级学科:公安技术农学0901一级学科:作物学090101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0902 一级学科:园艺学090201 果树学090202蔬菜学090203茶学0903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090301土壤学090302 植物营养学0904一级学科:植物保护090401植物病理学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090403 农药学0905一级学科:畜牧学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0503 草业科学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0906一级学科:兽医学090601 基础兽医学090602 预防兽医学0907 一级学科:林学090701 林木遗传育种090702森林培育090703 森林保护学090704森林经理学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08一级学科:水产090801水产养殖090802捕捞学090803渔业资源医学一级学科:1001基础医学10010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2免疫学100103病原生物学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5法医学100106放射医学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一级学科:1002 临床医学100201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202儿科学100203老年医学100204神经病学1002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0206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10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100211妇产科学100212眼科学100213耳鼻咽喉科学100214肿瘤学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0216 运动医学100217麻醉学100218急诊医学一级学科:1003口腔医学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100302口腔临床医学一级学科: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0405卫生毒理学100406军事预防医学一级学科:1005中医学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100502中医临床基础100503中医医史文献100504方剂学100505中医诊断学100506中医内科学100507中医外科学100508中医骨伤科学100509中医妇科学100510中医儿科学100511中医五官科学100512针灸推拿学100513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一级学科:1006中西医结合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一级学科:1007药学100701药物化学100702药剂学100703生药学100704药物分析学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0706药理学一级学科:1008中药学一级学科:1009特种医学一级学科:1010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一级学科:1011护理学军事学1101一级学科: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110101 军事思想110102军事历史1102一级学科:战略学110201 军事战略学110202战争动员学1103一级学科:战役学110301 联合战役学110302 军种战役学(含∶第二炮兵战役学)1104一级学科:战术学110401 合同战术学110402 兵种战术学1105一级学科:军队指挥学110501 作战指挥学110502军事运筹学110503军事通信学110504军事情报学110505 密码学110506 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1106一级学科:军制学110601 军事组织编制学110602 军队管理学1107 军队政治工作学注∶该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1108一级学科: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110801军事后勤学110802后方专业勤务1109一级学科:军事装备学1110一级学科:军事训练学管理学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01 管理科学(注,可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103 工程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120105 工程造价(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2 工商管理类120201K 工商管理120202 市场营销120203K 会计学120204 财务管理120205 国际商务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120207 审计学120208 资产评估120209 物业管理120210文化产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1203 农业经济管理类120301 农林经济管理120302农村区域发展(注,可授管理学或农学学士学位)1204 公共管理类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120402 行政管理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120404土地资源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405 城市管理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501 图书馆学120502 档案学120503 信息资源管理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601 物流管理120602 物流工程(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7 工业工程类120701 工业工程(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8 电子商务类120801 电子商务(注,可授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9 旅游管理类120901K 旅游管理120902 酒店管理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艺术学1301艺术学理论1302 音乐与舞蹈学1303 戏剧与影视学1304美术学1305 设计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英文)名称:Power Engineering andEngineering Thermal Physics一、学科概况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其所涉及的主体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支撑以及驱动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学科是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燃烧学、化学反应原理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多相流动力学、多相流热物理学、能源环境化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光化学、电化学等为基础,以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节能与环保、可再生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为重点研究方向,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能源资源、航空、机械、化工、仪器仪表、计算机与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
本学科包含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8个研究方向。
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推动,使本学科成为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科学与应用技术体系。
当前,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及其它新能源已成为本学科的三大主要任务。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能源结构向多元化的转移以及用能设备和系统的高效低成本化、集成化、自动化、洁净无污染化。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
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它又与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推动人类利用能源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加强和突出。
二、学科内涵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基础包括工程热力学、内流流体力学、两相与多相流动力学、传热传质学、多相流热物理学、化学反应原理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燃烧学、多相流光热化学及光电化学、多相化学反应工程学、能源环境化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基础、热力系统动态特性学、生物流体力学热力学及传热学、火灾学等。
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和数值模拟、仿真。
三、学科范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包括以下8个研究方向:1、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是能源利用领域的主要基础学科,主要包括:热机气动热力学、流体动力学、传热传质、新型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与利用模式和系统分析等。
工程热物理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应用基础学科,就其主要研究领域应属技术学科,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背景。
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分学科的基石是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目的是为从基本原理上考虑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其它分支学科在热力学定律基础上,拥有各具特色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定律,传热传质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传热、传质定律等等。
2、热能工程“热能工程”是研究能源的合理、高效、清洁转换和利用的科学,着重研究通过热能过程和装备实现能源的化学能向热能、热能再做功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和开发能量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流程)、新设备和新材料等,为开发高效的节能产品,淘汰低效、耗能高的产品奠定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
热能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术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学,流体力学、燃烧学、多相流体动力学、多相流传热传质学和材料力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艺学。
热力学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其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它通过新型热力循环的提出和既有热力循环的完善实现能源热功转换和利用系统的高效;通过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燃烧学、多相流体动力学、多相流传热传质学等本学科基础理论,掌握和运用能量释放、传递过程(传热传质)的规律,研究减少热量转换与传递过程中有用能损失的方式与方法,建立热功转化过程与设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实现能源的高效转换、节能和减排;通过研究材料力学、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能,材料的加工工艺学等,开发能量利用装备生产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设计开发出高效节能的新产品,实现节能、节资和提高生产效率。
3、动力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以热力涡轮机、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它新型动力机械及其系统为对象,研究各种形式能源安全、高效、清洁转换为机械能的基本理论及其关键技术。
学科涉及能源、交通、电力、航空、农业、环境等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工业密切相关的领域。
本学科的基础理论课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烧学,计算方法,多相流理论,热物理近代测试技术,现代控制理论。
本学科的专业课包括高等内燃机学,动力机械动力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动力机械中的流体动力学,气动热力学,动力机械振动噪声理论,热工控制理论与技术,热工信息化技术与系统,动力机械运行特性及诊断,热能系统动态特性。
4、流体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主要研究各种流体机械装置中的功能转化规律及内流体力学,典型的研究对象包括叶片式压缩机、鼓风机、通风机、泵,消耗着全国总工业用电量的30-40%,由此可见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本学科以大型流体机械节能减排及国产化为主攻目标,同时兼顾各类先进推进系统研制、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流体机械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本学科研究对象除继续重视传统的叶片式流体机械内部宏观流动问题之外,已拓展到微流动、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等内容。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大量先进的测量技术及计算工具已使本学科实现了从广泛使用定常流动模拟向三维、非定常、可压缩、粘性、多相流动模拟,甚至考虑随机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的转变。
此外,研究目标从过去只注重揭示内流机理演变到重视采用各种主/被动的流动控制、流固热声电磁光多场耦合模型来提高装置综合性能上。
总之,随着理论、实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5、制冷及低温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基于热量由低温移至高温的逆循环中的能量传递和转换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获得、保持和应用低温的的原理、方法和相应的技术。
根据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前者涉及环境温度到120K温度范围的问题,后者涉及低于120K温度范围的问题。
本学科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
本学科在机械、冶金、能源、化工、食品保存、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民用制冷、商业制冷、工业制冷、生物质速冻保鲜技术、气体液化、超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是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获得低温的方法、机理以及与此对应的循环;以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制冷低温技术中的流动与传热传质学问题,开发高效的制冷低温机械以及设备与装置,推进制冷低温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主要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工程化进程。
6、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过程机械”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以机械、过程、控制一体化的连续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流程工业所必需的高效、节能、安全和清洁的成套装备中的关键技术,是机械、化工、控制、信息、材料和力学等学科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型学科。
化工过程机械是一门交叉型应用技术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化工原理和控制理论,研究实现流程工业生产所需装备的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实现方法与技术。
7、能源环境工程“能源环境工程”是研究如何解决各类能源在开采、转化与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开发环保节能新技术(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与洁净利用,降低和消除能源利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为确保能源的环境友好利用奠定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
能源环境工程学科主要从事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污染物监测技术和废弃物热力处理技术的研究以及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系统工程研究等。
能源环境工程集合了热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方向。
能源环境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是环境化学、能源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热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
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研究的目标,通过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新型污染物监测、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环境负担与危害的方式与方法。
8、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水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对象,研究其高效、低成本转化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及其关键技术。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针对新兴产业研究的学科方向,涉及能源、材料、化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前沿性交叉性极强的技术科学,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多相流热物理学、多相流光热化学及光电化学、多相化学反应工程学、有机和无机化学、物理化学、能源环境化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工程材料学、固体物理学、微生物学、纳米科学和技术等。
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低成本转化与利用是其研究目标。
通过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低成本高效转化与利用技术的开发,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