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 袁行霈版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5ea25621ed9ad51f01df2e4.png)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馆阁体、上官体、沈宋、气来、神来、情来、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歌、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古文运动、长吉体、沉郁顿挫、以文为诗、郊寒岛瘦、诗圣、诗仙、诗鬼、元白诗派、元和体、张王乐府、三十六体、武功体、小李杜、俗讲、变文、花间派、敦煌曲子词、温韦、皮陆【主要问题】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佛、道对唐文学的影响;贞观诗坛;上官体的贡献;四杰的理论与不足;沈宋对于格律的贡献;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特点;边塞诗派的创作特点;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点;崔颢诗歌的艺术特点;《河岳英灵集》的主张与价值;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特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乐府歌行的艺术特点;李白绝句的艺术特点;李白的地位与影响;杜甫的律体诗成就;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征;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杜甫的地位和影响;大历诗歌的背景和风格;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的创作特点;顾况与李益的诗歌风格;韦应物的诗歌艺术特征;刘长卿的诗歌艺术特征;韩孟诗派的主张;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特点;孟郊的苦吟风格特征;张籍与王建的诗歌特点;李贺的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特征;柳宗元的诗歌创作特征;元白诗派的主张;白居易、元稹的诗歌艺术成就;古文运动的背景、主张;韩柳对散文的开拓;韩柳的散文艺术成就;晚唐小品文的特点;晚唐李商隐等人的骈文;唐传奇的兴盛原因、阶段、代表作品和艺术成就;俗讲及其代表作品;变文及其代表作品《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的艺术特点;陆龟蒙、皮日休的诗歌创作;司空图的诗歌创作和理论;郑谷、韦庄、罗隐等诗人的创作特点;贾岛、姚合的诗歌创作;李商隐的诗歌特征和艺术成就;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和影响;杜牧以绝句为代表的艺术;许浑的诗歌创作;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南唐词的特点;花间词派的风格和缘起;温庭筠作品的艺术风格;李煜前后期词风特征区别【作家作品】略核心考案1、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时期的产物。
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以及名词解释,袁行霈版
![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以及名词解释,袁行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2b393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0.png)
第一部分:选择填空第一卷第一编、先秦散文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2.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4.夸父追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出自《山海经》。
5.神话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6.中国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7.《山海经》在的《大荒南经》和《大荒西经》记录了帝俊的妻子羲和常羲分别生育了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8.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他的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9.皇帝:首先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善于发明10.仓颉: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11.伏羲氏:中华民族的始祖12.神农氏:传说中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13.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词,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3.鲁、齐、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4.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5.毛序诗最早提出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6.《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7.《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迁徙到豳,开始了定居生活8.《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落再次由豳迁至歧,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廓,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9.《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10.《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11.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12.《七月》是《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13.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飧诗,是周代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14.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15.《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期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16 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9d1513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e.png)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宫体诗的特点及意义、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小说发展状况及其对后世的意义、文论的兴盛【作家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厦门行》;曹丕《燕歌行》、《与吴质书》;曹植《白马篇》、《七哀诗》、《野田黄雀行》、《洛神赋》;蔡琰《悲愤诗》;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咏怀诗》;左思《咏史》;陆机《赴洛道中作诗》、《文赋》;陶渊明《归园田居》、《移居》、《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咏荆轲》、《归去来兮辞》;谢灵运《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鲍照《拟行路难》;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王孙游》;庾信《拟咏怀》、《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哀江南赋》;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水经注》;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核心考案1、魏晋南北朝时代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原因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征。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上。
2、乱世文学的三个主题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上(袁行霈)](https://img.taocdn.com/s3/m/275886a31a37f111f1855b4b.png)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建安风骨 (1)二、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3)三、南北朝民歌 (4)四、陶诗和谢诗的比较 (8)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8)六、鲍照 (9)七、永明体(竟陵八友) (9)八. 宫体诗 (10)九、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1)十、元嘉三大家 (12)十一、《洛阳伽蓝记》(qie) (13)十二、志怪小说 (14)十三、志人小说 (14)一、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俊爽刚健1.也叫“汉魏风骨”“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2.代表作品《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燕歌行》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袁行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7b5f2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3.png)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卷(袁行霈主编)作品选背诵篇目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卷(袁行霈主编)作品选背诵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7a7a1f1e10a6f524ccbf8593.png)
【品评】 本篇是诗人为哀悼亡妻所作《悼亡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诗歌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永恒哀伤的时空。
全诗的镜头随着诗人的步履移动,逐次呈现了庐舍、居室、帷幕、屏风、翰墨的余迹、檐头的滴水等,这些连续的空间场景中弥漫着阴沉凄凉的气氛,在沉寂中倾诉着诗人丧妻的悲痛和孤独。
与此同时,诗歌又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丧妻之痛的深广。
冰雪消溶,春风吹拂,晨溜滴沥,时节交替,光阴流逝了,而诗人对亡妻的哀念并不因此而淡薄,“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反而越来越沉重。
在伤痛莫解的情况下,他想起达观的庄子,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庄子那样从感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
而这种企望,则又暗示出诗人的哀伤不仅占据了他的今天,也将延伸到他的明天、后天……读罢全诗,一个陷入永恒哀痛之中的诗人形象粲然浮现在眼前。
这首诗情至深而语至浅,悼亡的深情婉转地流动于清浅的字句之间。
比如“帏屏”数句以极其平淡的语言道出物是人非的悲怆之感;“怅怳”二句更是微妙地表现出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伴侣而精神痛苦、恍惚迷离的神态。
另外“如彼翰林鸟”等四句,两个比喻通俗浅近,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沉痛心情。
这首诗“悲而不壮”,情词哀艳,后人写哀悼亡妻的诗多用“悼亡”为题,正是受了潘岳的影响。
左思·咏史诗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
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烟。
古代文学史复习大全袁行霈版
![古代文学史复习大全袁行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0bebd214791711cc7917d8.png)
古代文学史复习大全袁行霈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着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着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512bcea76e58fafbb0037c.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练习题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6258fb8e9951e79b89279b.png)
绪论第一节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的繁荣。
2、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3、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很明显。
4、宋文帝立四学,分别为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
5、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乡党评议的风气。
6、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7、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8、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是什么?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9、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服务于政治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1、战乱与分裂,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
2、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3、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共同主题的特点是什么?生死主题。
感慨人生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死、如何迎接死的考验。
游仙主题。
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隐逸主题。
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第三节1、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
2、请简要叙述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门阀制度的关系。
答案:P9第四节1、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2、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崇有玉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
3、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则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直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7d17304a7302768e9939c2.png)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文学基础考研竹林七贤(97)孟寒岛瘦(01)《虬髯客传》(02)元白体(02)盛唐气象(15)敦煌变文(16)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98)2. 唐传奇与宋人笔记比较。
(99)3. 论建安文学的风格。
(00)4. 论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创作艺术上的共通性。
(09)5. 鲁迅说:“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请你就魏晋的文学的创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10)6. 结合李商隐试论晚唐诗歌特色。
(11)7. 比较六朝志怪小说和清代志怪小说。
(12)8. 谈谈唐传奇的艺术特点。
(14)9.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15)10. 试论述汉魏六朝乐府诗的演进。
(16)11. 韩孟诗派诗歌史背景及艺术特色。
(17)北大中文本科课程考试《霍小玉传》正始之音花间词派正始之音宫体诗牛李党争志怪小说古文运动吴中四士花间集1. 结合具体作品说说李商隐主要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营造朦胧的意境美。
2. 谢朓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发展。
3. 结合诗句分析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特点。
4. 结合诗句分析李白诗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
5. 结合作家作品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情况。
6. 唐朝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论述分期的由来并举出每个时期的作家及流派。
7. 建安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8.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对“中唐之再盛”的理解。
9. 举例作家作品,论述从建安到西晋文学风气和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10. 韩愈“以文为诗”。
11. 请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辞赋的新特点。
12. 比较李白和杜甫。
13. 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的不同影响。
14. 结合文学史写出魏晋南北朝诗风的演变;古代文学考研考点徐庾体讲经文裴鉶《传奇》1. 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举出三部代表作。
2. 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歌运动的两种倾向。
3. 联系中唐诗歌发展背景谈谈李贺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0242b9cc22bcd127ff0c1b.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
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8、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
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bf4419cf84b9d528ea7aff.png)
名词解析:1.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类型之一,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思想。
因而,历史演义小说是以基本史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想象、虚构、加工和再创造的,它在叙事中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
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志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而后有《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
2.英雄传奇小说: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类型之一,由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历史上反压迫英雄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完成。
明代《水浒传》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范例,而后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为著名。
3.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因都是吴人而被称为“吴中四杰”。
四人中,已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
高启诗学汉魏晋唐,不拘一格,而以豪放为主,其反映元明之交的战乱生活和农村现实景象的诗歌以及写景抒情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都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杨基的诗风清润峭拔,写景咏物之作较有特色。
4.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朝的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明代前期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等人的创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当时明朝国立渐盛,以馆阁重臣为主的作家受朝廷文化的影响,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很难让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作者真实的个性化思想感情。
5.茶陵诗派: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李东阳继三杨之后,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文坛,但创作实践又与三杨有所不同。
提出“诗学汉唐”的主张,在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从文学本身的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二编 秦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6dc34313169a4517723a398.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汉赋、乐府、采诗制度、骚体赋、散体赋、述志赋、抒情赋、京都赋、七体、西汉散文、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主要问题】秦代的文学、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样式的膻革、汉代文学的分期、汉赋在西汉与东汉m的发展状况、散文在汉代的发展、诗歌在汉代的发展、《史记》的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的哲理内涵、两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和叙事手法【作家作品】李斯《谏逐客书》、《吕氏春秋》、贾谊《过秦论》、《淮南子》、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王褒《洞箫赋》、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和《两都赋》、《吴越春秋》、王充《论衡》、张衡《归田赋》和《二京赋》、晁错《论贵粟疏》、刘向《淮南子》、贾谊《吊屈原赋》、《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核心考案1、秦代的文学状况秦始皇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
秦朝文化史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
秦始皇实行的是焚书坑儒,使得秦代的文人不敢变现才能,甚至是掩藏自己的才华,在秦代短短的时间内,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秦代宰相李斯,和秦国的开国功勋吕不韦组织人编写的《吕氏春秋》、此外,秦朝的碑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遗留下来的秦代碑文。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秦代结束,秦代文学也随之画上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句号。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汉代文人具有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2)汉代文人普遍拥有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怀有圣主贤臣的理想。
(3)汉代文人在作品中抒发对于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4)汉代文学的道路是批判——赞颂——批判,批判和赞颂相更替。
(5)文人的地位比较尴尬,既有强烈的依附感又有自己的独立性。
(6)从西汉到东汉,文学趋势从浪漫到现实。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
![(word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下(袁行霈)](https://img.taocdn.com/s3/m/ebe086f8f78a6529657d530a.png)
隋唐五代文学一、文章四友 (2)二、初唐四杰的特点和成就 (2)三、陈子昂《感遇》38首的主要内容 (3)四、盛唐诗人群体 (3)五、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8)六、杜甫诗歌 (8)七、韩孟诗派 (9)八、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10)九、元白诗派 (10)十、新乐府诗歌 (11)十一、白居易 (11)十二、《长恨歌》 (12)十三、《古文运动》 (12)十四、四六 (13)十五、唐传奇 (13)十六、杜牧的咏史怀古诗 (14)十七、苦吟诗人 (14)十八、词 (14)十九、李煜 (15)一、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
”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
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
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
多咏物诗。
贡献:①律诗定型初步完成②语言由绮丽变为自然流利③结构上,不再一味铺陈、白描二、初唐四杰的特点和成就1。
诗歌形式方面的贡献(王勃、杨炯)五律在他们手中初步定型(卢照邻、骆宾王)七律歌行体在他们手中得到改善和发展2。
他们主张“骨气"和“声律”的结合,词彩工丽,音韵婉媚3.视野的开阔,题材的扩大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荒漠(闻一多)4。
出现了昂扬的感情基调三、陈子昂《感遇》38首的主要内容1.内容①诗歌多感于政事而发②感慨身世,抒发抑郁不平之气2。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练习题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6258fb8e9951e79b89279b.png)
绪论第一节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的繁荣。
2、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3、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很明显。
4、宋文帝立四学,分别为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
5、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乡党评议的风气。
6、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7、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8、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是什么?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9、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服务于政治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1、战乱与分裂,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
2、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3、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共同主题的特点是什么?生死主题。
感慨人生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死、如何迎接死的考验。
游仙主题。
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隐逸主题。
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第三节1、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
2、请简要叙述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门阀制度的关系。
答案:P9第四节1、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2、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崇有玉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
3、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则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直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代表作家:竹林七贤2、两晋文学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3、南朝文学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4、北朝文学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讲: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一、曹操(一)生平、思想1、生平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
另一方面,多才多艺。
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
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二)曹操的诗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悯时伤乱、述志抒怀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二、曹丕1、曹丕简介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2、曹丕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
3、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曹丕诗的风格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
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代言体: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
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曹植(一)、曹植生平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1、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2、后期创作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B、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
C.游仙诗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三)、曹植的文学成就1、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诗歌赏析:《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评析: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第二讲:正史文学1、正始文学的背景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2、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3、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二、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
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
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2、阮籍的《咏怀诗》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1、生平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2、阮籍的思想性格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
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二、阮籍的《咏怀诗》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嵇康一、生平简介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拒绝与之合作。
司马氏及其党羽罗织罪名,将其杀害。
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岁。
二、嵇康的文学创作嵇康诗现存53首,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风格爽利、清峻。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十四章),情调洒脱,语言自然天成。
第三讲两晋文学第一节两晋文学总体特征一、趋向雅化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晋世文人博闻多识,为文炫博学识,务求典雅。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
“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三、更尚真情1、西晋士族崇信玄释,礼教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