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 袁行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讲: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多才多艺。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悯时伤乱、述志抒怀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曹丕

1、曹丕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

2、曹丕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

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

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

3、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代言体: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曹植

(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