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dbae5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35.png)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危害。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危害;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方法。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荒漠化的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等。
3. 荒漠化的危害: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下降等。
4. 荒漠化防治的原则:综合规划、分区施策、重点治理。
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危害。
3. 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原则和措施。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等。
5.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6. 总结归纳: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学生应承担的责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荒漠化概念、成因、类型、危害的掌握程度;荒漠化防治措施和方法的理解;案例分析的能力;环保意识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参与度的高低,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对荒漠化防治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2. 调整策略: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强化重点知识点,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拓展话题:全球荒漠化现状及我国的政策措施。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e1ec0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4.png)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组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存在的问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现象吗?这些现象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3.引导:通过图片和学生的回答,引出荒漠化问题,强调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
5.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a.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b.荒漠化防治中,政府、企业和个人分别应承担哪些责任?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500字。
4.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荒漠化问题,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了解其成因、影响以及我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介绍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
2.讲解方法:采用图文并茂、实例分析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荒漠化相关知识。
3.教学重点:强调荒漠化的成因和影响,以及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技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施。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掌握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问题,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b86eff52d380eb63946dba.png)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区分清楚。
此外,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
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刚步入高二的学生而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可让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从西北地区,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分析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三、设计思路(一)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广西石漠化”这一案例让学生进行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
强调形成荒漠化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在分析自然因素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本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这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正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本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联系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出本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在人为因素方面,突出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不同表现的人为因素出现的原因、地区及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只要人类调整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某些荒漠化土地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下节学习“荒漠化的治理”做好铺垫。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阅读图文、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99107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6.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所在地区的荒漠化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分析任务,并撰写一份300字的分析报告。
3.设计一份关于荒漠化防治的问卷调查,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程度及防治措施的接受程度。完成后,请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问卷数据,并整理成一份500字的分析报告。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特点,并重点讲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演示荒漠化数据的分析过程,让Leabharlann 生了解GIS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为学生提供实践借鉴。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案例分析,实践应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治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荒漠化防治提出建议。
4.实践活动,提高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2.1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11bbe1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1.png)
3.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荒漠化问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讨论荒漠化对他们所在地区的可能影响,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动力;
5.设置明确的奖励机制,如优秀小组评选、最佳创意奖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现自我。
三、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保护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荒漠化概念、类型、分布特点;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危害;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荒漠化成因的复杂性;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案例分析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2.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3.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荒漠化防治的案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分布特点以及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分析具体案例,提出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14561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c.png)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内在联系。
2.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问题:荒漠化防治策略。
4. 教学视频:荒漠化防治的实地拍摄视频。
六、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荒漠化防治策略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十、荒漠化的危害:1. 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
2. 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下降、基础设施破坏、人口迁移等。
3. 人类健康风险: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三 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设计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三 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52bfbfba1aa8114531d93e.png)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基础梳理】一、荒漠化1.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形式: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2.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2.原因(1)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1)防治内容??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绿洲地区: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②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
【重难讲解】1.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及表现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课堂练习】.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材料一以下。
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 材料二“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45d95430c22590102029dd8.png)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7b2e678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1.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分类2. 荒漠化的成因与分布3. 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4. 荒漠化防治的意义和原则5.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知识讲解: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分类、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草地改良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原则和措施,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拓展1. 荒漠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2.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政策与措施3.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提出的见解。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九、教学计划1. 教案的设计与编写2.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整合3. 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4. 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5. 教学评价的开展与反馈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成长。
4.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73588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01.png)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4. 引导学生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荒漠化的成因4. 荒漠化的危害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讲解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类型。
3.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讲解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4. 荒漠化的成因:讲解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5.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6.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措施。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8.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9.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意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定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考察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4. 检查学生作业中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荒漠化研究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一线经验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实地了解治理效果和困难。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36778a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4.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2. 荒漠化的类型及影响3. 荒漠化防治的原则与措施4.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案例5. 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与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影响;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难点:荒漠化成因的复杂性;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成因及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影响。
4. 荒漠化防治措施:讲解荒漠化防治的原则与措施。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用性,提出改进意见。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及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荒漠化防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创新能力及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提出和分析。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可包括:1. 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在活动中充分交流和合作。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a3a7ea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3.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分类2. 荒漠化的成因与分布3. 荒漠化的危害4. 荒漠化防治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资料。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为例,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与效果。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
2. 讲解荒漠化的定义与分类:解释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分类。
3.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与分布: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并介绍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4. 讲述荒漠化的危害:阐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
5. 讲解荒漠化防治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
6. 案例分析:以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为例,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与效果。
7.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8.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荒漠化问题,了解国际上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2. 探讨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了解碳汇功能。
七、教学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知识的掌握。
2. 强调荒漠化防治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八、课堂练习1. 根据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23fcf2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7.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3.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3. 课堂讲解:讲解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个荒漠化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荒漠化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荒漠化治理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荒漠化实地考察,加深对荒漠化现象的理解。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3. 开展荒漠化主题的课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荒漠化地区、荒漠化治理成果等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播放和讨论。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266af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9.png)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技术和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成因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
为确保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前置知识,但对于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一是对荒漠化成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较弱,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三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1.问题探究: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荒漠化案例,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实现生生互动。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任务,如设计防治方案、制作宣传海报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https://img.taocdn.com/s3/m/917d400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7.png)
1.教师简要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的基本知识。
2.结合教材实例,讲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让学生掌握荒漠化在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
3.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技术,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成果,激发他们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实例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鼓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他们勇于接受批评、积极进取的品质。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克服,不断进步。
4.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你们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实例和当地实际情况,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因素。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荒漠化防治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去思考和探讨。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261b3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5.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荒漠化,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危害。
3.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掌握描述和分析荒漠化过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荒漠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对荒漠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发生机理、类别及其成因等基本概念。
2.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介绍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以自然因素为例,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自然因素中长时间的气候干旱、风化侵蚀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以人为因素为例,介绍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与荒漠化的相关因素,如人类过度开垦耕地、疏林造林、过度放牧等。
3.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介绍荒漠化对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危害。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严重损害盐碱地、水资源和耕地等自然资源。
同时,还会在导致风沙暴、水土流失及生态失衡等问题。
荒漠化对于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极大的影响。
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现代技术、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
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管理的改善,促进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培养学生重视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在讲述荒漠化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亦需要与学生多方互动,让学生在原因分析上能够清晰明了。
2. 基于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从学生感兴趣或偏向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对荒漠化有更深层的思考,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 视觉辅助手段适当运用一些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工具,可以更直观、生动地描述和展示荒漠化的过程和危害。
在创意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以草图等形式来介绍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四、教学评估1. 日常教学测试针对荒漠化的基本概念知识、相关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日常小测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6b82fa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1.png)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26082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c.png)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f4988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c.png)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关注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案例5. 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与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及治理成果,增强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
4. 小组讨论法,探讨荒漠化防治措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原因。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毛乌素沙漠治理。
4. 危害展示: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对环境、经济、人类生活的危害。
5. 防治措施: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涵盖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及我国治理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环保意识。
希望这个教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剩余的五个章节。
六、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我们将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我们将前往当地的一个正在进行的荒漠化防治项目,如植树造林、沙漠变绿洲等。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方法,以及这些措施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与项目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他们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心得。
七、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教学过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P22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讨论: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课本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思考: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解释: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