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5.4身高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5.4身高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5.4身高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四节《身高的变化》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四节《身高的变化》。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身高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函数描述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会用函数表示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会用函数表示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用函数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测量并记录自己和同桌的身高,观察身高是否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高与年龄的关系,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关系。

3. 讲解示范: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用函数表示。

以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为例,展示如何建立函数模型。

4. 练习巩固: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个类似的函数模型,如体重与年龄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身高与年龄的关系、函数模型、实际应用等。

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身高变化的数学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描述身高与年龄关系的函数模型,并画出图像。

答案:假设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可以设函数为y=kx+b,其中x表示年龄,y表示身高,k和b为常数。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收集一组年龄和身高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求得k和b的值,进而得到函数模型。

2. 请分析一下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试着用函数模型来描述。

答案: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能与身高、体质等因素有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2.掌握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3.学会利用统计表格解决问题;4.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统计表格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思维预热(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高矮不平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并引出“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

2. 学习新知(25分钟)1.引入新知:通过向学生展示统计表格,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引出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

2.基础知识掌握:教师简要讲解身高单位、如何测量身高、如何记录身高等基础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P95-P96,根据课本要求进行体会与探究。

4.整合与梳理: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梳理和整合,并给予评价。

3. 拓展应用(20分钟)1.学生演练: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制作统计表格,并让学生在制表格的过程中掌握制表格的基本方法。

2.学生实践: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统计表格,并分析其中的规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对全班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做到“个人知识点拼成班级知识点”。

四、教学手段1.PPT演示;2.板书;3.统计表格。

五、教学评价1.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2.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笔记的记录和课堂参与度等;3.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消化与掌握。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2.能够用图表表示身高的变化。

3.能够对身高的变化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身高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对身高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身高的变化图,引入身高的变化。

2. 知识讲解
1.身高的变化规律:孩子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图表表示身高的变化:可以通过柱状图或曲线图来表示身高的变化,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身高。

3.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图表,可以了解孩子身高的变化趋势和速度,可以对身高的变化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3. 练习
1.给学生发放身高变化数据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身高变化的图表。

2.让学生观察图表,回答相关问题,如:孩子的身高在哪个年龄段增长最快?在哪个年龄段增长最慢?等等。

4. 拓展
1.让学生自行收集身高的变化数据,并用图表表示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探索身高与健康、营养等因素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身高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
1.考试评价:让学生根据给定数据,绘制身高的变化图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2.作业评价:让学生自行收集身高的变化数据,并用图表表示出来。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应该让学生分析真实的身高数据,这样更加真实和课堂实践。

2.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5章《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5章《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身高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身高变化统计表,会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含的信息。

2.引导学生经历对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描述过程,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数据的作用,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多种能力,渗透推理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针对“复式统计图的绘制与数据分析”这个具体问题,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体验分析数据、用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读懂统计表中的数据,根据表中的信息会选择用哪种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而完成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数据分析,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前置作业: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并收集连州市男生平均身高和女士平均身高的相关数据和自己一至六年级身高情况进行比较,制成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不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1.多媒体出示学生所熟悉的体检视频。

提问:1.视频中所展现的是什么场景?(学生体检)2.你能说说其中有哪些体检项目吗?3.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身高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特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能使学生初步建立“身高变化”的表象,又使新课的导入高效自然。

】二、对比理解,建构概念1.多媒体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让学生说说自己能从中读懂什么信息?大家还想在这节课研究些什么?2.引导学生通过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对比、理解,对比出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身高变化的趋势;•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记录身高数据;•能够使用折线图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记录数据的能力;•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关注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身高变化趋势;•记录身高数据。

2.教学难点:•用折线图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身高,为什么身高变化很重要。

2.观察身高变化趋势(1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察身高变化趋势,帮助学生形成观察意识,引导学生记录以下数据:时间、性别、身高。

3.绘制折线图(15分钟)通过示范,讲解绘制折线图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折线图。

4.分组记录数据(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记录4个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包括学生的性别、身高和时间,并用折线图展示出来。

5.展示折线图(1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折线图,师生间进行讨论和比较。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身高变化趋势的规律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通过日常观察和课堂回答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教师了解学生绘图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情况。

3.回顾性评价:在课后给学生发送一个问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在问卷中自我评价和反思。

5.4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5.4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5.4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平均数,并能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2. 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2.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3. 平均数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分析班级同学身高数据的平均数- 讨论平均数在身高数据中的作用和意义4. 身高变化的趋势分析- 探讨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平均数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过程2. 身高变化趋势的分析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身高数据表格、计算器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变化的问题- 展示班级同学身高数据,引发学生兴趣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学生分组,收集本组同学的身高数据- 学生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并进行分类3.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4. 平均数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讨论平均数在身高数据中的作用和意义5. 身高变化的趋势分析- 学生分析班级同学身高数据的变化趋势- 探讨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6. 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3. 平均数在身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 身高变化的趋势分析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2. 分析给定数据集的变化趋势3. 探讨影响数据变化的因素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平均数,并能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章第四节内容,主要是探讨身高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数据表格;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身高的认识,以及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身高变化的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身高数据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身高变化的规律。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身高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身高相关的练习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身高变化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变化的规律:1.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逐渐增加;2. 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有所不同;3. 身高的变化受到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收集自己和家人的身高数据,绘制身高变化图;2. 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身高变化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身高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身高的生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饮食、运动等方式促进身高的增长。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身高歧视现象,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身高的认识,以及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五章第四节《身高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高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二是通过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了解身高数据的不同统计表现形式,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

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身高数据统计图示例。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个实践情景,比如学校体检时测量身高的情况,让学生们回忆起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

2.身高计量单位的学习接着,我会介绍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如米、厘米、英尺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们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身高数据统计图的学习然后,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类型的身高数据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解释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4.随堂练习在这个环节,我会给出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例题讲解6.身高数据统计图的制作我会指导学生们自己制作身高数据统计图,可以使用纸和笔来绘制,或者使用计算器等电子设备来制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以及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请用尺子测量你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你的身高数据。

答案:1.根据个人测量结果填写。

2.根据个人身高数据,可以选择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来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身高的一般计量单位,了解了身高数据的统计表现形式,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

《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2. 身高变化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身高变化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身高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身高变化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身高变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身高变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请选取一个你熟悉的个人或家庭成员,收集其身高变化的数据,包括年龄和身高。使用图表或数学模型来描述身高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2. 数据调查题:
在你的学校或社区中,进行身高变化的调查。收集一定数量的学生或社区居民的身高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的分布特征。尝试建立身高变化的数学模型,并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
3. 问题解决题:
假设你是一名身高变化的咨询师,一位客户向你咨询如何提高身高。请给出你的建议,包括改变饮食习惯、锻炼方式、睡眠质量等方面。支持你的建议 with 相关的数据或研究。
4. 研究性学习题:
研究身高的遗传因素对身高变化的影响。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章或文献,了解遗传因素在决定身高方面的作用。 write一篇短文,总结你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你的观点或结论。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身高的变化》这一课时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身高数据表格、统计图示例、实际身高变化案例等多媒体资源。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身高测量工具、记录表格等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身高的变化》教案,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二节。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使用统计图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同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2.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通过绘制统计图,进行观察、比较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应用意识:将所学统计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量和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对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的过程很感兴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可以在课前进行一次测量工具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
最后,从学生的提问和课堂反馈来看,他们对身高变化规律和统计图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需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身高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时,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积极思考,愿意参与探究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数据,探究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2.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身高年龄数据。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身高年龄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儿童身高年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觉得身高与年龄有关系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年龄数据写在纸上,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米,请问这个班级中身高最高的学生可能有多少米?”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身高的变化”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变化”问题的引入和解决方法。

2. 身高变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3. 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身高的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计算器、数据收集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身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

2. 数据收集:让学生分组,每组收集一定数量的同学身高数据,并记录在数据收集表上。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收集到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讨论与分享: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数据分析结果,讨论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5.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身高的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身高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身高的变化2. 板书内容:身高变化的原因、身高变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身高变化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调查并分析自己家庭中成员的身高变化情况。

2. 写一篇关于“身高的变化”的短文,内容包括:身高变化的原因、身高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如何应对身高变化。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2. 教师应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3. 教师应根据课后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5.4身高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5.4身高的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5.4身高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身高的变化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图表和数学公式来描述这种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身成长,关注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身高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变化趋势。

2. 身高与年龄的关系:如何用图表和数学公式来描述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3. 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遗传、营养、运动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身高的变化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图表和数学公式来描述这种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如何分析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与年龄变化的数据表,身高与年龄关系的图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身高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身高的变化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展示身高与年龄变化的数据表和图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

4.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5. 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如遗传、营养、运动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7.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身高的变化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

板书设计1. 5.4身高的变化2. 内容:身高的变化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身高与年龄关系的图表,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

作业设计1. 让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或亲戚朋友的身高与年龄数据,制作成数据表。

2. 让学生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3.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身高变化的文章,包括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身高的变化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身高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5.4节“身高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主要包括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学具主要包括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班级中学生的身高,看看是否有变化的规律。

2. 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解释身高的变化是由于遗传、营养、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练习: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他们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身高的变化规律和数学的描述方法。

可以用图示和公式来表示身高的变化规律,并用实例来说明数学的描述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分析你身边的某个物体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实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复习和巩固。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物体的变化规律,例如温度的变化、光强的变化等,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这些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四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四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四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四课时,身高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情况,并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身高的变化。

我们将学习如何收集身高数据,如何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并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收集身高数据的方法,能够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并能够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收集身高数据的方法,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并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身高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于了解身高的变化情况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纸张、铅笔、尺子等学具,以及一些身高数据的真实案例。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说班级里同学们的身高数据,让学生们了解到身高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

然后,我会指导学生们如何收集身高数据,如何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并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们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的案例,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和分享,让他们互相学习和提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的变化1. 收集数据2. 制作条形图3. 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们收集自己家庭成员的身高数据,并制作条形图来表示身高数据,通过条形图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

答案:根据你们收集的数据和制作的条形图,你们可以分析出家庭成员的身高变化情况,比如是否有人在增长身高,是否有人在减少身高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数学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

数学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

数学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身高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淘气身高和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体会数据的作用。

2.通过情景创设,通过对淘气身高和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研究,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分析和推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能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出示课件的第二张幻灯片。

师:这个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思考。

生:这是折线统计图,它能清楚的表示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如果想清楚的表示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变化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应选择什么统计图?生: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变化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

师:要表示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变化,要用一条折线,要表示出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还要用一条折线,应怎样区别呢?生:表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变化的折线,用一种颜色的折线,表示全市男生平均身高变化的折线,用另一种颜色的折线。

师:小组内交流: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有两条折线的折线统计图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同桌说一说: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1.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一竖格表示的数量,并标明各个竖格表示的数量。

2.标明图例。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高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掌握把身高转换成数值的方法。

3.理解身高的增加和减少所表示的含义。

4.能够进行身高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准备1.教师:教材、电子课件、教具、白板、笔等。

2.学生:笔、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身高和身高的变化的概念。

2.新课讲授(1)学习身高的基本概念和单位1.教师出示一张人体标准尺,并给出基本标准。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尺上的相关单位(含厘米、分米、米)。

2.教师拿出一名学生的身高,示范并讲解将身高量化为数值的方法,如:一个学生身高是 1 米 50 厘米,应写成 1.5 米。

(2)学习身高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教师通过身高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学生熟悉身高的计算方法。

2.在讲解身高运算的同时,要求同学认真理解题目中的身高变化,并用所学的数值方法计算出结果。

(3)拓展应用1.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应用让同学们深入理解身高的变化,比如让同学们根据身高变化制定健康计划等。

2.还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比如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情境的体验掌握身高及其变化的知识。

3.练习与巩固1.下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理解题目并用所学的方法解答。

2.课堂布置部分作业,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4.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身高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知道如何量化身高并进行加法、减法运算。

同时,巩固了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讲解为主,结合一些实际情境帮助同学们理解身高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课堂气氛较为轻松,学生也比较投入,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认知能力还不够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接下来继续与他们沟通和训练。

同时,下发的作业也需要更加严格,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测量、比较数据的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

2. 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3. 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4. 身高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比较数据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用数学方法分析、整理和表示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身高测量仪。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高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身高。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身高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身高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数据整理与表示:学习用数学方法整理和表示身高数据,如绘制图表、计算平均数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身高的变化2. 主体部分:包括测量方法、数据比较与分析、身高变化原因及影响、数据整理与表示等。

3. 配图:身高测量示意图、数据整理图表等。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2. 小组作业:分组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整理数据,绘制图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是否掌握了测量、比较数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教案:身高的变化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5单元的第4课——身高的变化。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学会用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

我们将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学会用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

2. 能够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

难点:理解身高变化的规律,能够正确解读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统计图模板、身高数据表格。

学具:铅笔、橡皮、尺子、统计图模板、身高数据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大家站起来,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讲解身高变化的规律:通过数据表格,引导学生发现身高的变化规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会逐渐变高。

3. 学习条形统计图:用统计图模板,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身高条形统计图,然后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4. 学习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模板,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身高折线统计图,然后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5. 学习扇形统计图:用统计图模板,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身高扇形统计图,然后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身高的变化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自己的身高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 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并写一篇关于身高变化的小论文。

答案:1.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画法。

2. 关于身高变化的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用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的方法,能够分析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3. 学生能够使用图表和图形有效地展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合作收集数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观察、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 学生通过绘制图表,提高信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数据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敏感性,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学会用数据说话。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身高的变化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探究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数据的收集: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同班同学身高的数据。

2. 数据的整理: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3. 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身高数据,寻找身高变化的规律。

4. 平均数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5. 数据的展示: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和图形展示身高数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

3. 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制作。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对身高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

2. 如何利用图表和图形有效地展示数据,使信息一目了然。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统计图表、身高变化相关资料。

2. 学具:计算器、直尺、统计表格、图表绘制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身高的变化,引发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思考。

- 展示一些有关身高变化的图表,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

新课导入-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重要性。

- 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收集同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数据整理- 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高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淘气身高和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体会数据的作用。

2.通过情景创设,通过对淘气身高和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研究,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分析和推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能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二张幻灯片。

师:这个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

生:这是折线统计图,它能清楚的表示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如果想清楚的表示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变化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应选择什
么统计图?
生: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变化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

师:要表示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变化,要用一条折线,要表示出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还要用一条折线,应怎样区别呢?
生:表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变化的折线,用一种颜色的折线,表示全市男生平均身高变化的折线,用另一种颜色的折线。

师:小组内交流: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有两条折线的折线统计图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同桌说一说: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一竖格表示的数量,并标明各个竖格表示的数量。

2.标明图例。

说明什么样的线表示哪一类的数据。

3.先找出表示一类数据的各个点,再把这些点用直线连起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表示另
—类数据的线。

线的样式要与图例一致。

师: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淘气的身高在( )年级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水平差距最大,在( )年级与
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水平差距最小。

2.淘气的身高在哪个阶段长得最快?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的増长情况一致吗?
3.淘气的身高所处的位置有变化吗?
4.根据统计,全市初三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64 cm ,请你估计三年后淘气初三时的身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2.巩固练习-基础练习师:某家电超市两种品牌彩电,2009年上半年销售量统计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数据, 画出折线统计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观察统计图,小组内交流,完成解答。

1.哪种品牌彩电上半年销量最高?
2.你对这家电城经理有何建议?
小组内交流:你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3.拓展练习、应用提升
师:观察统计图,小组内交流,完成解答。

1、甲飞机飞行了()秒,乙飞机飞行了()秒,乙飞机的飞行时间比甲飞机短
()秒。

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25秒乙飞机的高度是()米,起飞后第()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小组内交流:你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4.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笑笑想比较甲、乙两班10名同学的身高情况,看看有什么不同。

可以怎样比较? 小组内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比比平均身高吧!
生:两个班的平均身高差不多,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生:把数据分段整理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生:分段整理后发现:甲班这10同学身高差异I:匕较大,中等偏下的占少一半,身高偏高的占了大半;乙班这10同学身高差异比较小,中等身材占了一半,没有太矮和太高的同学。

师:根据甲、乙两班各10名同学身高分段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要体现甲、乙两班各10名同学各身高段的人数,需要绘制成什么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师:怎样区别两个班各身高人数的长方形呢?
生: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同桌说一说:怎样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1.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一竖格表示的数量,并标明各个竖格表示的数量。

2.标明图例。

说明什么样的长方形表示哪一类的数据。

3.先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表示一类数据的长短不同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要相等)。

再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表示另一类数据的长短不同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样式要与图例—致。

师:根据表中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六()班的人数最多,共有()人。

(2 )六(1 )班人数相当于六(3 )班的()%。

(3 )全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有学生()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为了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判断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1、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

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所以,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一高的变化引入新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意细节的处理。

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

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3、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而其中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増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进T 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也为生活服务。

这也是研究数学的价值。

布置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总之,学就是为了用。

所以,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