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成矿理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矿成矿理论
一、成矿条件
和地层岩浆岩构造三者关系密切
1.层位与岩性对铁矿的控制
1)稳定的层位
2)含矿层位往往是大范围分布, 一般沿走向延展数千米至数百千米, 沿剖面矿体厚度数米至数十米;
3) 铁矿层的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4) 矿层顶底板围岩岩性与铁矿体富集存在明显依存关系, 当矿层底板为含砾砂岩时, 矿层稳定, 且延展较大, 若为砂质板岩或二者交替出现时, 矿体则延展较小, 多为透镜体, 从而反映了海水深度的变迁及环境对铁质的富集有着直接的影响。
2 岩相古地理对成矿的控制
一个地区强烈的上升造陆运动,容易造成地层间角度不整合接触,运动强度的不同又使得方向的改变。
3 古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地台与褶皱带的结合地带,容易发生构造运动。
4 变质作用对成矿的控制
1)变质作用的影响: 当在动力活动强烈的挤压部位, 由
于动力变质热液的影响, 有机硫( H2S) 和处于还原环境中赤铁
矿, 在还原剂( H、HS) 的作用下, 还原为磁铁矿。
因此,铁矿体中磁铁矿含量明显增多, 粒度加粗( 由微细粒变为中粗粒) , 常形成厚度较大的磁铁矿体, 且磁铁矿石中普遍出现大量的黄铁矿, 硫含量也略高于赤铁矿。
故动力变质作用是使赤铁矿变成磁铁矿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热液变质作用的影响: 在空间位置上,当铁矿层呈现出愈靠近岩体或岩脉, 铁矿石磁性率愈增高的趋势, 故岩浆热液活动是该区磁铁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变质作用又有使矿层铁质变贫的趋势, 当磁铁矿形成以后, 大量的饱和SiO2 溶液, 在磁铁矿形成斑晶的空间停留, 重结晶再形成石英、绿泥石等, 而磁铁矿又进一步被石英、绿泥石交代, 使磁铁矿变得残缺不全, 而使原有的矿石铁质变贫, 故磁铁矿品位一般要比赤铁矿品位低些。
所以变质作用只能促使磁铁矿的生成和铁矿物粒度加大, 却并未使铁质富集。
3)的赋矿地层存在, 是铁矿富集的基本条件之一。
4)具导源于岩浆,而岩浆岩及其接触带,一向被认为是成矿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地壳中的基底扩张断裂时岩浆的主要活动区和集聚区;地幔物质上涌后,在陆壳中的连续性是不均一的。
只有当陆壳中存在区域性基底扩张断裂时,地幔物质才有可能继续上升,并形成岩浆活动的主要场所。
中国东部古生界基底隐伏断裂和古生代大陆扩张的扩张轴,都是发生在陆壳中的区域性狂涨断裂,因而也是岩浆活动和成矿的主要构造区。
相反,在缺少扩张断裂的隆起区,岩浆活动减弱,成矿不好。
长期扩张的凹陷区,有利于岩浆的分异和铁的富集。
其次是构造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岩浆充分分异和形成铁的富集。
而隆起区。
则相对成矿较差。
3)成矿区域往往离褶皱带或者造山带很近。
断裂构造活动是内生矿产成矿物质活化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二、成矿的形成机理
1)钙碱性安山岩火山岩浆的原始成分有利于铁的富集。
根据Kuno和MacDonald的研究,各种不同系列的岩石,由于岩浆晶出物和残浆中所含的FeO+不同,决定了铁在残浆中的富集程度也有不同。
实验证明,钙碱性岩系岩浆晶出物中的FeO+高,可达8-14%,残浆中铁不富集
2)岩浆演化完全,有利于铁质富集成矿,并且主要成矿作用多发生在火山活动主期的较晚阶段。
含矿岩浆具有一定的Fe、Mg比关系,即与岩浆分异的一定阶段有关。
岩浆旋回发育完全,才有可能使岩浆中的铁在长期演化中得到富集,并在主岩浆旋回的晚期形成铁矿。
如果岩浆演化不完全,或构造不稳定,则铁组分不易富集,或富集后又为新的平衡反应所破坏。
3)岩浆中铁的多次演化富集,是铁矿具有多阶段多类型的特点。
1
现有资料表明,铁除在岩浆分异早期仅形成铁镁硅酸盐而不形成铁氧化物,在其它阶段均可导致铁的富集,并在一定的ph Eh条件下沉淀,形成铁矿。
4)岩浆中天水的参与,氧分压的增高,是形成铁氧化物的一个重要条件具Osborn资料表明,方铁矿的晶出,与岩浆熔体的压力有关,而主要是与氧分压有关。
当熔体为S02、H、N饱和时Fe2O3不晶出,。
但随∫O2增大,Fe2O3晶出即加强.在岩浆熔体结晶晚期或岩浆期后阶段,Fe2O3的晶出需要有一定的氧分压,即有水的参与。
对于陆相火山岩铁矿来说,天水的参与作用是一个重要条件。
氧分压的增高,表明岩浆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系统。
5)成矿铁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的分异作用
三、铁矿成矿地质特征
1)长江中下游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主要是安山岩的一套火山岩组合,碱质偏高,属钙碱性岩石系列。
2)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主岩浆旋回的晚期,如宁芜地区的大王山旋回。
3)随含矿岩浆的结晶分异,在不同阶段。
课形成各种类型的矿床。
4)矿区深部存在隐伏矿体,并在空间上控制着铁矿的分布。
5)围岩蚀变强烈
四、铁矿成矿规律
1.中偏基性(富钠质)的闪长岩类浅成-超浅成相岩体(以下简称“含矿岩体”)是铁矿的主要成矿母体。
铁矿与岩体在空间上紧密伴生,时间上有继承性,成因上密切相关。
作为主要矿质来源的含矿气热溶液来自岩体。
所以,岩体是铁矿形成的内在因素。
2.构造是控制铁矿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提供了矿液活动的空间。
常见的容矿构造有角砾演化带、破碎带构造、裂隙带构造。
当然,一个铁矿床的形成往往受多种构造控制,如梅山铁矿除受接触带构造控制外,也受岩体冷凝剥离崩塌角砾岩、蚀变角砾岩化带、裂隙带等构造控制。
因此,具体分析一个铁矿床的控矿构造是,要注意全面分析各种与矿有关的构造因素,并分清主次,进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围岩作为成矿过程中物理-化学作用的反应物之一,对铁矿的形成起着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层位、岩性两个方面。
4.围岩蚀变时探索铁矿成矿规律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于铁矿有关的围岩蚀变,在各式矿床中式不同的。
有些矿床没有围岩蚀变,有些围岩蚀变十分普遍而强烈。
围岩蚀变对成矿作用的影响,还表现在为蚀变对围岩物理化学性质的改造,是围岩在某一方面促进成矿作用的进行。
此外,围岩蚀变尤其是钠长石化对围岩中铁质的迁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五、找矿标志与远景分析
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创新,铁矿成矿理论也有改变,找矿方向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以前在万能岩浆主宰下的专门注意火成岩及接触带的找矿方向似乎需要修改了。
我们将不得不更多的注意围岩的成分以推断矿源层的存在。
详细研究各种构造模式及可能形成对矿质的圈闭,一发现矿床。
此外深大断裂,结合大地构造及成矿岩浆体系的成矿预测,前寒武纪地质发展史,潜伏构造及围岩蚀变与矿床带状分布等问题都对找矿有重大意义,先略论其次
a)围岩岩性纪围岩的含矿性
所谓围岩岩性是指围岩对于含矿的渗透性、交代性及空间的充填性等而言的。
b)构造模式及圈闭
c)深大断裂及潜伏构造
铁矿的形成于深大断裂及潜伏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后应该在沿着深大断裂带的延伸方向,在其周围区域内布置找矿工作,必须首先把许多已知矿点及岩浆活动,围岩性质等联系起来,以便初步看出这个带已经发现了或可能发现的那些矿种和类型,然后再布置系统的综合研究。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而具体的找矿方向,应该深入研究认真工作。
d)结合大地构造及成矿岩浆体系的找矿预测
e)围岩蚀变及铁矿的分布规律
研究和发现盲矿体将是今后找矿工作的一个新的任务。
2
▪第二章铁矿床类型、特征及资源评价
▪一、铁矿资源概述
▪二、铁的工业矿物、矿石类型
▪三、铁的成矿地质作用
▪四、铁矿床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五、我国铁矿资源评价
▪一、铁矿资源概述
▪铁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元素之一,据美国矿务局(1983)统计,世界铁矿储量为2903.5亿吨,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中国、巴西、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均超过100亿吨),其次为印度和南非(矿石平均品位>60%)。
▪我国铁矿资源丰富,1996年统计储量为463亿吨(保有储量),仅次于前苏联的599亿吨。
我国铁矿床主要分布于鞍山-本溪、冀东、四川攀西、内蒙古白云鄂博、湖北大冶、宁芜地区、甘肃镜铁山、山西五台、海南石碌、莱芜-邢台等十大铁矿产区,是世界上铁矿类型最齐全的国家。
▪ 2.1 铁的工业矿物
▪已知含铁工业矿物有300多种,主要的工业矿物:
▪ 2.2 铁矿石类型
▪按矿物成分划分为:磁铁矿矿石;赤铁矿/假象赤铁矿矿石;褐铁矿矿石;钛磁铁矿矿石;菱铁矿矿石
▪按结构构造划分:致密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条纹条带状矿石;
网脉状矿石;角砾状矿石;鲕状和肾状矿石
▪按铁含量:
–富矿石 Fe>45%(磁、赤铁矿型);Fe>30-35%(菱铁矿型)
–贫矿石 Fe25-45%(磁、赤铁矿型);Fe20-30%(菱铁矿型)
▪按共生有益组划分:单一铁矿石;综合铁矿石(锰、镍、钴、钒、铬、钼、钨等);
▪按氧化程度划分:氧化矿石:TFe/FeO>3.5;原生矿石:TFe/FeO <3.5
*TFe指矿石的全铁,包括可溶铁(SFe)和硅酸铁(冶炼时一般不能提取)▪三、铁的成矿地质作用
▪基性-超基性岩:超基性岩平均含Fe9.85%;基性岩平均含铁
8.56%;当上地幔发生局部熔融作用,基性-超基性岩浆沿深断裂
侵入地壳时,通过岩浆的结晶分异和残余熔融作用形成岩浆矿
床。
▪中-酸性(含碱性)岩浆岩:中性(碱性)岩含Fe平均为5.82%,酸性岩平均含铁为2.7%;
–中酸性岩浆活动过程中,铁主要通过气水热液作用得到富集,在热水和F、Cl、B、P等挥发性组分参与下,铁的活
度大为增强,Fe与挥发性组分形成FeCl
2
,FeF
3
等卤化物Na
3[Fe
3
+(PO
4
)
2
]、Na
2
(Fe
2
+Cl
4
)等形式的络合物与热液一起运移,在适当的地质构造环境中沉淀,形成铁矿物和多金
属硫化物。
–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铁矿主要属岩浆期后热液形成的,但也有例外,如智利拉科铁矿,由含矿熔浆喷溢而成。
▪(3)外生成矿作用:外生条件下,铁主要聚集于海相沉积。
–海相沉积物中铁质来源可能有四种:陆源岩石风化产物;
海底火山喷发或海底火山热液作用;海水对海底岩石的溶
解或化学反应;宇宙尘埃散落物;
–铁在海水中的搬运方式有三大类:①可溶铁:铁离子,铁的有机络合物(如腐殖酸络合铁)及铁的无机络离子;
②溶胶体:Fe(OH)
3
,为正胶体③不溶铁:铁矿物或含铁硅酸盐的微碎屑颗粒,海洋生物携带或吸附的铁等。
–铁的沉淀作用与其搬运方式有密切关系:不溶铁主要通过机械或生物方式沉积;可溶铁及溶胶铁主要以化学方式沉
积;盆地中铁的具体沉淀矿物与环境的PH、EH、fo2、fco2
等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表现为随着水深增大,
3
fo2↓,fco2↑,故沉积产物表现出氧化物相→硅酸盐相→碳
酸盐相→(硫化物相)的沉积分带规律;
▪(4)变质作用:已形成的铁矿在变质作用中很少发生铁的迁移,只是由高价氧化物转化为低价氧化物(赤铁矿变为磁铁矿);在发生强烈动力变质地段,铁质可发生迁移,甚至沿断裂带转移,形成局部再富集。
如BIF铁矿。
▪四、铁矿床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 1.岩浆型铁矿床
▪ 2.矽卡岩型铁矿床
▪ 3.玢岩型铁矿床
▪ 4.沉积型铁矿床
▪ 5.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 6.多成因叠加型铁矿床
▪ 4.1 岩浆型铁矿床
▪指产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中的钒钛磁铁矿矿床。
我国该类铁矿床主要分布于四川西昌-攀枝花、河北承德、陕西汉中、湖北郧(yún)阳、襄阳等地区,其储量约占全国铁矿总储量的15%。
▪特征:
–构造位置:多产于地台区或地台边缘,受区域性深大断裂带控制;
–含矿岩体:时空、成因上和基性-超基性岩有关,主要为辉长岩,辉长岩-橄长岩-辉橄岩、斜长岩-辉长岩-(苏长
岩);岩浆分异程度高,岩体呈明显的层状构造,由上而
下岩石基性程度增高;
–矿体特征:矿体多呈层状或似层状,与围岩渐变过渡,同生矿床;贯入型矿体呈脉状。
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以浸染状至稠密浸染状为主,致密块状
次之。
▪矿石矿物:以钛磁铁矿为主,其次为磁铁矿、钛铁
矿、尖晶石、赤铁矿等,常伴生有磁黄铁矿、黄铁
矿、黄铜矿、镍黄铁矿、硫镍钴矿等硫化物。
▪矿石品位铁矿石品位一般为25-45%;TiO25-15%;
V2O50.2-0.5%;除Fe和Ti达工业要求外,伴生
V,Cr,Ni,Co,Cu,Pt等素可综合回收利用;
–成矿作用:晚期岩浆分异成矿作用和晚期岩浆贯入成矿作用。
▪晚期岩浆分异型钒钛磁铁矿矿床,大多数钒钛磁铁
矿矿床属此类,如四川攀枝花。
▪晚期岩浆贯入型钒钛磁铁矿矿床,如河北大庙。
▪还有岩浆喷溢型铁矿,指智利拉科铁矿,矿体围绕火山口分布,核部为流纹英安岩,四周为熔岩状铁矿体,矿石矿物为磁铁矿、
赤铁矿。
▪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
矿床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
▪区域成矿背景
–攀枝花地区,古生代至中生代中东部上升为古陆并发生裂谷作用——形成攀西裂谷。
–攀西裂谷控制着攀西矿带的展布及其内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分布,矿带北起沪沽西昌,南到攀枝花、红格一带,南
北长200km,东西宽40km,是我国最大的钒钛磁铁矿带。
▪攀枝花铁矿岩相带及矿化带
▪ 4.2 玢岩型铁矿床
▪玢岩型铁矿床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所确定和命名的一种矿床类型,其类似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
▪是指产于陆相火山岩分布区域内,与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的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一组矿床。
▪这组矿床具有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及火山沉积等一系列成矿作用特点。
▪我国宁芜地区铁矿床是其典型代表。
由岩体内部到接触带再到围
4
岩中,出现下列几种类型的铁矿化:
玢岩铁矿理想模式示意图(转引自袁见齐等,1985)
▪产于辉长闪长玢岩岩体中部的铁矿化(⑥陶村式)晚期岩浆-高温热液交代矿床。
▪产于辉长闪长玢岩顶部或边部的铁矿化(⑤凹山式)伟晶-高温气成热液充填矿床。
▪产于接触带上的铁矿化,围岩为安山岩、凝灰岩时(④梅山式);
围岩为灰岩、砂页岩时(⑧凤凰山式)。
成因上属矽卡岩型矿
床。
▪产于岩体附近火山岩中的脉状、似层状铁矿化(③龙虎山式)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产于火山沉积岩中的层状铁矿床(①龙旗山式或②竹园山式)火山沉积矿床。
▪产于接触带外带的浸染状黄铁矿化⑦-向山式(黄铁矿)
▪玢岩型铁矿中各类矿化的分布和形态主要受构造控制,矿体形态包括以下几种:
–(1)角砾岩筒状矿体:宁芜地区的玢岩铁矿床,除层状铁矿外,大多赋存于各类角砾岩筒中。
–(2)脉状矿体和似层状矿体。
–(3)受接触带构造控制的环状矿体。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假象赤铁矿、黄铁矿。
▪玢岩型铁矿中除火山-沉积型外,其余各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
▪按形成时间,蚀变可分三期:早期类矽卡岩化;中期类青磐岩化;
晚期黄铁矿化、水云母化、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等。
▪虽然玢岩型铁矿床的成因目前仍有争议,铁质在岩浆阶段通过分离结晶及熔离作用开始富集,形成早期的具有钛铁矿出溶条带的
磁铁矿;但大部分铁质或由岩浆流体带入,或由深部火成岩及其
围岩在钠交代作用时铁经活化转移再沉淀的结果。
▪ 4.3矽卡岩型铁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类围岩接触带处矽卡岩或其附近围岩中的铁矿床,占我国铁矿总储量的12%,占富铁矿储量的40%。
▪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铁矿床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我国铁矿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
这类铁矿的规模大小不等,以中型规模居多,部分储量可达一亿吨以上。
▪由于多数为富矿,所以储量小于百万吨的小型矿床常常也有工业价值。
如湖北大冶、河北邯郸-邢台,山东莱芜。
▪ 4.3 矽卡岩型铁矿床
▪特征
–构造位置:多产于大洋岛弧地带;
–岩浆岩类型:多与中-浅成的闪长岩-辉长岩类有关,有少量与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有关,常有同源的安山岩-
玄武岩层。
–围岩:主要为碳酸盐类,少量为钙质砂页岩、凝灰岩类;
–围岩蚀变: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是矽卡岩化。
闪长岩类发育钠长石化;花岗岩类钾长石化;花岗闪长岩-闪长岩
类发育Na,K交代现象;
–成矿深度:中深-超浅成;
–控矿构造:褶曲倾末端或两翼;断裂与侵入接触带交汇部位;围岩层间裂隙或层间错动带;岩体超覆部位;大理岩
在岩体边缘形成的半岛状残留体上;
–矿体形态: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囊状以及豆荚状、楔状和其它不规则状。
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时,矿体规模大;
–矿石特征:
▪矿石品位:Fe一般>45%;S:几%~十几%;P:
n‰——n%;Cu、Pb、Zn、Sn伴生。
▪矿石组构: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为主,也有浸染状、
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半自形粒状、交代结构结构;
▪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假像赤铁矿,有少量
的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
5
–矿床系岩浆热液交代成因,成矿作用分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阶段及石英硫化物阶段等。
▪河北邯邢矽卡岩型铁矿床
▪河北邯邢地区广泛分布矽卡岩型铁矿床,共有大小矿床数十个,构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成矿区。
区内有五个岩体,相应划分为五个矿田,每个矿田都由若干个矿床组成,其中以矿山村矿田的矿床数量和储量最多。
矿山村矿田中又以西石门铁矿床的规模为最大。
–矿田内地层出露简单,仅见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构成一开阔的背斜构造。
–岩体成隐伏状产出,矿体大部分为盲矿。
近矿处的岩石常受碱质交代(钠化蚀变)而褪色,在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广泛发育有矽卡岩和磁铁矿体。
▪ 4.4 沉积型铁矿床
▪沉积型铁矿床分海相及陆相湖泊沉积两种成因,以海相沉积为主,是沉积铁矿床中重要的成因类型之一,主要分为两种,即:海相沉积赤铁矿(含少量菱铁矿)矿床和海相沉积菱铁矿矿床。
我国沉积型约占15%。
▪海相沉积赤铁矿矿床特征
–海相沉积赤铁矿矿床形成于浅海边缘,尤其海岸线曲折、构造较为稳定的海湾浅海区。
–含矿岩系常为砂岩和页岩,延展可达几十至几百公里以上
–矿体呈层状,层位稳定,常位于海侵层序的底部,矿层厚由几十厘米至几十米不等。
–矿石主要由赤铁矿组成,伴有鲕绿泥石、菱铁矿、石英、方解石及少量黄铁矿等
–常呈鲕状、肾状、块状构造,硫、磷杂质元素含量低,矿石质量好。
–海相沉积赤铁矿矿床一般规模巨大,世界上近年来发现的百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矿床,均属此类型。
–典型矿床如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克林顿(上志留统)铁矿床,其矿层最厚可达10m,平均厚3m以上,其露头连续
分布几乎达1100公里,其沉积盆地宽达80公里,连续沉积
了50亿吨赤铁矿。
另外,前苏联刻赤塔曼半岛(第三纪)
铁矿床也属此类矿床。
–海相沉积赤铁矿矿床在我国有两个重要层位:
▪其一为华北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群中部,称为“宣龙
式”铁矿床;
▪其二为华南地区泥盆系上部,称为“宁乡式”铁矿
床。
就目前所知,宁乡式铁矿床的工业意义远不及
宣龙式铁矿床。
该类矿床矿石品位中等,含硫较低,
但含磷和SiO
2
较高,选矿困难。
▪ 4.5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此类矿床在世界铁矿床中是最重要的,分布十分广泛,有不少大型、特大型矿床,如北美的苏必利尔湖型铁矿等,我国的鞍山铁
矿、水厂铁矿等。
▪该类型占世界铁矿总储量的60%,占富铁矿储量的70%;在我国约占总储量的48%。
▪形成于前寒武纪(主要为太古代到早元古代)的沉积变质铁矿,因其矿石主要由硅质(碧玉、燧石、石英)和铁质(赤铁矿、磁
铁矿)薄层呈互层组成,又称为铁(质)-硅(质)建造、条带
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
⏹BIF型铁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①主要形成于早前寒武纪(高峰期18-26亿年)的地槽环境,目前分布于地台、地盾区
②在特定的沉积盆地中呈带状大面积分布,面积数百、甚至数千平方公里
③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部分呈透镜状,
延伸可达上千公里,厚几厘米至几百米;
④全球范围内,矿物组成具有可对比性
6
铁质矿物+硅质矿物+硫化物+含铁碳酸盐
变质程度浅时,主要由磁铁矿、石英、角闪石组成
变质程度深时,主要由赤铁矿、燧石、绢云母组成
⏹BIF型铁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⑤矿石具有特征的条带状、条纹状、层纹状构造;
⑥多属于贫矿,TFe25-40%(30-35%),SiO
2
40-50%,但S、P含量低。
经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可形成富矿体,含铁可达45%以上,单个矿床的储量由数十亿吨至数百亿吨,是最重要的铁矿类型。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分类
▪沉积变质铁矿的成因
▪沉积变质铁矿的形成经历了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
▪阿尔戈马型BIF和苏必利尔湖型BIF可能分别属于近喷口附近和远离喷口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早前寒武纪铁矿均遭受了程度不同的区域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这种改造作用是在基本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
作用的结果主要表
现在原有矿层总化学成分不变的情况下矿物相的重新组合,以及
矿体的变形和重新定位。
▪辽宁鞍山弓长岭铁矿
▪铁矿层赋存于鞍山群含铁石英岩建造中,含铁石英岩建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含铁石英岩-角闪岩建造和含铁石英岩-绿片
岩建造。
▪弓长岭矿区主要为含铁石英岩-角闪岩建造。
▪ 4.6 多成因叠加型铁矿床
▪概念:指经历了两个以上成矿时期和两种以上成矿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矿例:内蒙白云鄂博Nb(铌)-REE-Fe矿床,由元古代沉积变质+海西期岩浆热液而成。
▪白云鄂博铁矿位于包头市以北150km处,蕴藏了全世界5/6的稀土资源、1500百万吨的铁,且是世界第二大铌矿床。
▪铁和稀土主要赋存于第三岩组白云质大理岩及向第四岩组长石
板岩的过渡部位。
▪主矿段和东矿段是主要的铌-稀土和铁的产地
▪矿石矿物: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
▪矿石构造:块状和条带状为主。
▪矿石品位:富矿段平均铁品位>45%,贫矿段20%
▪五、我国铁矿资源评价
▪铁矿时空分布:
–时间上:铁矿以沉积变质型和岩浆型为主,前者主要形成于晚元古代和古生代,后者主要形成与古生代,矽卡岩型
和玢岩型主要形成于中生代
–空间上:十大地区,包括鞍山-本溪(沉积变质型)、密云-迁安(冀东沉积变质型)、西昌-攀枝花(岩浆型钒钛
磁铁矿)、包头-白云鄂博(多成因)、五台-岚县(沉积
变质型)、大冶(矽卡岩型)、南京-芜湖(长江中下游
玢岩型、矽卡岩型)、邯郸-邢台(矽卡岩型,富铁TFe43%)、
酒泉(镜铁山沉积变质型)、海南昌江县石禄铁矿(沉积
变质型,唯一富铁品位达TFe52~60%)
▪五、我国铁矿资源评价
▪资源特点:
–矿床类型齐全;
–矿石品位低,以贫矿为主;
▪炼钢用铁矿石(平炉富矿)要求TFe≥50%
▪炼铁用铁矿石(高炉富矿)要求TFe ≥45%
▪需选矿石TFe ≥25%,我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3%,
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的铁矿石平均品位都超过68% –矿石成分复杂,伴生组分多;如白云鄂博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
▪找矿远景及方向
–加强西部地区找矿,如:海西褶皱带海相火山岩发育→玢岩型铁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