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与佛文化的结合

合集下载

浅谈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

浅谈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

浅谈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作者:吴群祥来源:《江苏陶瓷》2017年第06期摘要紫砂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海纳百川,胸怀开阔,从来不走极端。

无论是道家的信徒,还是儒家的弟子;抑或是还俗的居士,出家的僧人,都可以融入壶器的设计中,使世人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与精神家园,紫砂“僧帽壶”就是一款佛家文化与紫砂文化相融的产物。

关键词紫砂;僧帽壶;象征意义紫砂壶得天独厚,应运而生,是一种文化含量极高的艺术品。

它把日常生活中的茶具与艺术相结合,紫砂文化的根深扎于民间,远至古老的“阴阳观”、“五行说”,近至“中国梦”,都能与紫砂壶绝妙地契合。

自从明代以来,紫砂壶一直受到天下茶客的喜爱,尤其表现在文人雅士亲自参与紫砂壶的设计。

紫砂壶与佛家的姻缘可以说由来已久,我国有案可稽的第一把紫砂“树瘿壶”就是佛家思想与紫砂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许多高僧认为“吃茶去”是与佛靠近的路径之一,赵朴初先生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这里的“吃茶去”看似一句简单的大白话,其实是禅语,无论你多忙,无论你多么忧伤,一句“吃茶去”便暗示你该放下了。

紫砂“僧帽壶”就是一款以佛家器物为造型的壶器,展示出佛家僧帽的形状与思想内涵(见图1)。

1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紫砂“僧帽壶”由精细坚实的紫砂泥制作而成,形制淳朴、古雅。

因壶体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棱角突起,线条流畅,鸭嘴形流,口盖紧密,分毫不差,结构严谨。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酷似僧帽,此壶壶身作六角形的僧帽,从壶盖开始,整个壶分为六等分。

壶冠分五瓣莲花,而第六瓣则改为流。

平带形的把手在壶流的对面,壶把的上弯有一按指位。

此外,紫砂“僧帽壶”还具有束颈、鼓腹、圈足等特点,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2 紫砂“僧帽壶”的象征意义紫砂艺术中的佛学思想源自生活的隐喻,紫砂“僧帽壶”以僧帽为造型,这种紫砂与佛家的结合最为直观,但其象征意义却是十分含蓄的。

浅谈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与佛文化的关系

浅谈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与佛文化的关系

■ 露疆瑟噩翟圜
浅谈 紫砂 “观 自在 观 音菩萨雕 像 ’’与佛 文化 的关 系
周 刚 (宜 兴 214221) 摘 要 佛 教 在 我 国历 史悠 久 ,早 在 东 汉 时 期 ,佛 教 传 入 我 国 以后 ,佛 教 文 化 与 我 国 的哲 学 、文 学 等 多种 艺 术 形 式 发 生 融合 ,不 但 产 生 了禅 学 ,还 与 多种 文 化 交 融 发 展 。 其 中.以 紫砂 为 代 表 的 宜 兴 陶 瓷就 与 佛 教 文 化 交 汇 融 合 ,使 宜 兴 的紫 砂 陶瓷 文 化 有 了新 的 内涵诠 释 。 关 键 词 紫 砂 ;观 自在 观 音 菩 萨雕 像 ;佛 文 化
任。 Biblioteka 参 考 文 献 [1]何敏 .谈紫 砂壶艺 中的花货造 型[J].浙 江工艺美术 ,2005(04):
26-27.
[2】徐 建 平 .浅 谈 紫 砂 花 器 — — 赏蒋 蓉 大 师 “荷 叶壶 ”有 感 叨 .江
苏 陶瓷,2009(04):45.
(上接 第 45页)
3 结 语
紫 砂壶 艺 作 为一 种 手 工艺 术 。具有 独 特 的 文化 内涵 ,这 既 是 艺术 作 品的一 项 重要 功 能 ,也 是其 天 然 特 性 。就像 此 款紫 砂 “狮 鼎 壶 ”,它不但 寄寓 了 中国历 代 文 人 归 隐 山林 的哲 学 思 想 。同时 也带 着 现代 人 返 璞 归 真 的生 活 愿 望 。这 是 一种 精 神诉 求 在 壶器 的寄
收 稿 日期 :2o17—03一o4
图 1 观 自在观 音菩 萨雕 像
出 了观 音 流畅 的线 条和优 美 的身 段 。
2 紫砂“观 自在观音菩萨雕像”代表的 佛家思想

莲含清韵 壶融禅意——浅论紫砂壶“莲韵禅心”的创意和内蕴

莲含清韵 壶融禅意——浅论紫砂壶“莲韵禅心”的创意和内蕴
术 风格 趋 向多元 化 、 多样 性 的一种 探索 和 反映 。 新 近
体塑 成一 个倒 置 的莲蓬 。 蓬梗 弯 曲成 壶 的提梁 , 壶身 表 面上勾 画 出莲 蓬 熟 透后 出现 的筋 纹 .这一 根 根线 条 动 势应 照 , 富 有韵 律 , 凝重 而 质朴 。更 为生 动传 神 的设 计 , 是将 壶 的底 部 制作 成莲 的精华 部 分 。 十几 颗
佛 在心 中 的虔 诚 。下 面 , 浅
论“ 莲 韵 禅 心壶 ” 的艺术 创 意 和文化 内蕴 。
讲究 , 以质 朴 而不 媚俗 的亲和 感 得到 称颂 。“ 莲 韵 禅
心壶 ” 没 有 采用 常 见 的绿 色或 粉 色 的砂 泥 . 而是 选 择 接 近成 熟莲 蓬 色泽 的老黄 色段 泥 .使 之 显示 浑 厚 敦 实、 端庄 沉 稳 , 突 出收 获和 圆满 的寓意 。此壶 看 似平 淡 无华 , 却 内蕴 宽博 , 壶 艺 中可 以见 到物 象 精 神 , 以 及 莲 花 的真情 、 真 趣 和传统 文脉 。
和 契合 , 用 荷 莲 的 塑型 承载 佛 教 精神 的理念 。涤 尘净 心 , 茶 道 之本 , 也是 佛 道之 途 , 这 把“ 莲 韵禅 心 壶 ” 洋 溢 了陶艺 审美 和佛 界 情致 的文 化 内涵 。 关键词 紫砂壶; 花器 ; 莲 与禅
宜兴 紫砂 壶 的学 问博大 精深 .探究 它 的艺术 发
有一 个 美丽 幻化 的佛影 .就如 紫砂 壶 的 空空 大 腹 接
壶” 、 凌锡苟的“ 荷塘清趣” 等等 , 既 为我 们 年 轻 人 提 供 了宝贵 的经 验 。 同时也 考验 我 们 的理想 和 追 求 , 要
别 出心 载 . 显现个性与特色 。 在 同一 题 材 中 , 使 才 智

浅析紫砂“方韵壶”的佛文化

浅析紫砂“方韵壶”的佛文化

1 紫砂 “ 方韵壶 ” 的造型
老子 日: “ 大 象无 形 , 大 巧不 工 ” 。紫砂 “ 方韵壶”
的造型 取 材 于青 铜 器 , 器 身形 状 以方器 为 基本 形 , 有
表作 人 手 的“ 心经壶” 等传 统壶 型 。与 佛学 文 化有 关 的思 想 内涵 在 紫砂 艺术 中的运用 。既灵 活 又 富于 变 化 。因此 , 我们 需要 从多 种角 度去 挖掘佛 学文 化 在紫 砂艺 术 中运 用 的新 内容 ,这 样 的艺 术诠 释 才 能更 为
1 ) 为例 , 谈 谈 佛 文
化 在 紫 砂 壶 器 上 的应用 。 图 1 方 韵 壶
3 结

紫 砂壶 与 佛文 化 的结 合 由来 已久 ,有 从 佛学 故
事 中的 著名 人 物 人 手 的 “ 济公壶 ” , 有从 与佛 学 有 关
的实 物 人 手 的 “ 佛手壶” , 也 有 从 佛 学 文 化 的 著名 代
了, 并 且 延续 至今 , 生 生不 息 。再 从紫 砂 壶 的造 型上 仔 细 推敲 ,不 难 发现 历 代紫 砂 经典 作 品 中有许 多佛 学 元素 的部分 , 紫砂 “ 僧 帽壶 ” 就 是典 型 的代表 。 时至今 日,佛 学 文化 在 紫砂 艺 术 中 的运用 早 已不仅 仅 局 限于 一些 历 史传 统 造型 , 更多、 更 丰 富 的 以佛 教 文 化 为 内容 的紫 砂艺 术 作 品 比 比皆是 。我 们 从一 些 经典 的佛 学文 化元 素 人 手 ,发 展创 作 出更 多 以佛 学 文 化 为 内 容 的 紫 砂作品, 丰 富佛 学
“ 龙 的 国度 ” 、 “ 龙 的传 人 ” 等 等 美誉 , 也 获 得 了世 界 的

论紫砂壶“福临八方”的艺术设计和吉祥寓意

论紫砂壶“福临八方”的艺术设计和吉祥寓意

南佛国”的美称,紫砂的发迹和寺庙有着莫大的关 系,在今天宜兴的寺庙之内,许多的僧人也是制壶的 高手,无形之中为紫砂艺术注入了一种佛教的教义, 让我们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吉祥随 喜、如意快乐的人生态度,启迪我们以后人生之路。
3结语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宜兴紫砂艺术的时候,可 以从技艺和文化两个维度来审视和研究。因为对于 普通的壶友来说,紫砂原矿的独一无二和全手工成 型是非常的具有神秘性,紫砂已成为了传统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正是宜兴的紫砂艺人充分地发挥了其 主观能动性,让我们欣赏到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形 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为紫砂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让我们感受到了 紫砂与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不断地拓展和延伸紫 砂艺术的长度和宽度。
参考文献 [I] 袁春香.浅谈阴阳学说在紫砂“太极八方壶”设计上的应用 [J] .江苏陶瓷,2016(6):67,70.
参考文献 [1]吴季舟.浅论明代紫砂器发展中的人文因素卩].江苏陶瓷, 2008(1):45.
(上接第68页)
悉的圆器来说,更加多了几分刚正不阿的精气神韵, 而且壶身的面块也更加容易进行陶刻装饰,所以许 多的方器都会选择不同题材的内容进行演绎。从此 壶的壶型设计来看,八方的形态在紫砂方器之中还 是比较常见。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 南、西北,泛指周围各地,我们常用的词语“四面八 方”、“八方来财”等等都是泛指。紫砂的八方除了凸 显出紫砂艺人高超的技艺水准之外,同时也是代表 着一个虚的数字,所谓的“福临八方”就是指代所有 的方向都福气满满。这把壶上面的蝙蝠惟妙惟肖,在 结合笑意盈盈的弥勒佛,让我们从简约而又生动的 线条勾勒中感受到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其中蕴含 的吉祥祝福。这件紫砂作品“福临八方壶”把紫砂方 器的刚正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其中的飞把、桥梁壶 钮的设计又充满了细腻的阴柔转换,使得整体呈现 出方圆结合的特点。壶身的装饰尽管比较的常见,但 是充满了民间艺术气息和佛教的浓郁色彩,把紫砂 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渊源折射出来,让我们在喝茶品 茗的过程之中,能够了解到宜兴在历史上也有着“江

尘俗远去紫韵出———简析“出尘壶”的结构造型与佛教文化内涵

尘俗远去紫韵出———简析“出尘壶”的结构造型与佛教文化内涵

2019-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

尘俗远去紫韵出———简析“出尘壶”的结构造型与佛教文化内涵庄玉英(江苏宜兴214200)摘要:紫砂壶不仅象征着中国传统陶制艺术品的最高成就,更是中国雅文化的象征。

无论主题、造型或装饰有何种不同,紫砂壶总是指向一种人们对于高雅文化的追求。

此件“出尘壶”造型简约,清爽宜人,装饰简单但形象具体。

本文将通过对此壶的分析来阐明其结构造型的特点与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紫砂壶;出尘;结构造型;佛教文化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6-0037-01中国的江苏宜兴,素有“茶的海洋”与“陶的古都”之称,因此在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方面颇有心得紫砂壶的泥料不仅体现着手工艺人的偏好,更与壶的主题相关。

此件“出尘壶”外表呈棕褐色,古朴深厚,韵味十足。

这是运用段泥烧制而成的,这是一种极为珍贵稀少的泥料,尤其在长期泡养后会出现极大的变化。

此壶表面虽然光洁细腻,然而却有一些金色斑点泼洒于壶上,这也就是紫砂泥中“鸡眼”,它的存在为原本素净的紫砂壶增添了艺术活力。

佛教文化以讲究平和脱俗,自然高远为特征,因此以段泥来烧制紫砂壶是出于对佛教文化的契合,所以不以华丽精致为特征,着重突出朴素沉静的品格。

圆器不仅是紫砂壶的经典造型,更是传统茗器中之中的经典。

圆器不仅易于制作,且没有棱角的造型使人在使用时较为自由方便。

此件紫砂壶造型呈椭圆形,以往椭圆形的紫砂壶往往是壶腹饱满,此件紫砂壶则身形较为高大均衡,形成纵向的椭圆形,壶身两侧线条对称,四个边角处理地十分圆润,由于角度不同使上部较下部略宽,因此此壶造型既规整而又通过线条变化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底部形成小巧精致的圆形小平底,与壶身融合感较强。

壶身的形状像极了佛珠,手工艺人便以此为参考塑造了壶身,不仅使壶身结构造型较为独特,也完成了对于艺术主题的表达。

在壶身底部有刻画装饰,这也是紫砂壶的经典装饰技法之一。

论紫砂壶“僧帽”的工艺之美和佛教文化

论紫砂壶“僧帽”的工艺之美和佛教文化

PURPLE CLAY紫砂专题119CERAMICS SCIENCE & ART论紫砂壶“僧帽”的工艺之美和佛教文化江南水乡宜兴,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作“阳羡”,是一个常见于古籍诗歌之中的名字。

山明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话流长,这些词语都是对这片土地的赞美和褒奖。

宜兴是中国最古老的的茶叶产区之一,在唐朝的时候因为绿茶的品质良好而被选为贡品,在茶仙卢仝“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赞扬之下,宜兴紫笋茶名满天下,成为一时之极,尽管在后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们饮茶习惯的改变之中茶叶重心南移,但是宜兴紫砂的出现让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延续。

宜兴红茶和紫砂壶成为了最佳拍档,自明代紫砂壶盛行以来,在许多的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匠心守正之下,紫砂艺术和茶文化相得益彰,让我们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和口感体验。

宜兴的紫砂艺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特别是宜兴在古代的时候有“佛国”的称号,给人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觉,所以关于佛教题材的紫砂壶也是不胜枚举,我们最为熟悉的容天壶,把“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蕴含平淡无奇地诠释得深入人心,可谓是紫砂艺术无穷魅力的美好体现。

我的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僧帽壶》把佛教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方器的形态非常惊艳。

关于僧帽壶器型的由来,从元代的瓷器造型之中可以窥见端倪,在后来经过紫砂艺人李茂林、时大彬的改良,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规范,特别是在近代布衣壶宗、紫砂泰斗顾景舟的演绎之下,成为了深受广大壶友喜爱的一款壶型。

此壶壶身棱线分明,形态饱满,上下线条变化丰富,比例恰当,特别是壶颈肩部用收紧的云肩线,使壶的节奏感更强。

鸭嘴的壶流和曲柄的壶把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壶盖嵌徐 芳【摘 要】宜兴的紫砂艺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特别是宜兴在古代的时候有“佛国”的称号,给人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觉,所以关于佛教题材的紫砂壶也是不胜枚举,我们最为熟悉的容天壶,把“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蕴含平淡无奇地诠释得深入人心,可谓是紫砂艺术无穷魅力的美好体现。

福履成 乐君子——浅谈紫砂“福韵壶”的创作感悟

福履成 乐君子——浅谈紫砂“福韵壶”的创作感悟
这件“福韵壶”为了表现传统文化中的福文化,在 原本文人风格的壶体当中融入一些与“福”相关的元 素,它的外形呈圆形,属于传统紫砂光货当中常见的身 圆腹鼓的类型,并在这种壶体造型当中融入一丝“微 憨”的气息,在表达传统紫砂壶本身所带有的材质美、 简约美的同时,为后续的联想埋下了一些伏笔。从壶面 的线条走向来看,是在巧妙流畅的勾勒之中构建起来的 一个几何体,壶面特有的“梨皮”质感在温润中砂砾隐 含,点点金黄色的亮烁形成了独特的质感,搭配腹鼓浑 圆的造型,形成一个凝练的整体,从壶口到壶肩的处理
总结:传承经典,开拓创新,是复杂的,也是简单 的,在紫砂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了解自身,突破自我才 是最终的障碍,这就如同每个人所追求的幸福一样,终 点就在那边,道路却千差万别。
CERAMICS SCIENCE & ART 117
从整体来看,“福韵壶”的造型并不复杂,深谙传 统紫砂壶简洁古朴之道,在这样简洁的外形之上想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添一些复杂的创作主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此茶壶的 每一个部位都需要能够在表现主题上发挥作用,任何一 个部分都不能够是孤立和无用的塑造,每个组成部分形 体气质首先要进行统一,这样的好处是无形之中可以增 添茶壶本身的凝聚力,让结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 次是每个部分的表现力虽然都不强,但处处都联系在一 起,“福韵”的概念就会逐渐叠加,最终并不需要刻意 塑造些什么,所要表现的“福”就会自然产生,且这样 生成的印象是看到茶壶的人自发产生的,带有潜移默化 的感染力,久而久之就会发生“越看越像”的艺术效 果。
福履成 乐君子
——浅谈紫砂“福韵壶”
的创作感悟
孙丽娟
【摘 要】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儒福文化是其中的核心内 容,这两种文化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中 华文化的整体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渴望。紫砂作为一种民间手 工艺术,本身就带有寄托美好祈愿的功能,在日常实用的过 程中,将文人气质与福韵文化融合在一起来进行呈现是紫砂 独有的魅力之一,其优良的文化性、可塑造性提供了非常多 的可能,让人在享受紫砂所带来的便利性和文艺美感中得到 升华,本文主要通过紫砂“福韵壶”的创作,来谈一谈紫砂 壶本身的工艺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紫砂壶;儒福文化;造型;风格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作者:李浩洪来源:《江苏陶瓷》2019年第02期摘 ;要 ;宜兴紫砂产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显示着精美绝伦又不失个性的艺术魅力,紫砂自诞生起就与佛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深厚载体。

本文以紫砂作品“心经”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宜兴紫砂;心经;佛文化宜兴紫砂与佛家有着深厚的渊源,传说中紫砂“五色土”的发现就是源于一位异僧的指点,第一把紫砂壶“供春”的诞生也与金沙寺一名和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紫砂天生与佛文化息息相关,承载着丰富的禅理,给人以精神上的感悟和启迪。

宜兴紫砂自北宋发展至今,在历代匠人的传承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发展出紫砂壶、紫砂花盆、紫砂雕塑等一系列紫砂制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紫砂作品“心经”(见图1)由一对瓶状器皿组成,造型如花瓶,瓶身圆润开阔,线条柔和优雅,显现着饱满的张力,瓶底与瓶口上下呼应、大小统一,瓶底圈足撑起壶身,平添了几分挺拔高雅的气质,瓶口与瓶底渐趋收缩,身筒饱满,给人以浑然敦厚、质朴大方之感。

作品简练而优雅,古色古香的造型在无形中洗涤着人们的心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平静下来。

作品采用了陶刻的装饰技法,将佛教作品《心经》刻于紫砂制品上,又采用了描金的装饰工艺,为作品增加了几分吉祥富贵、恢弘大气的韵味,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心经》之下又陶刻一圈古代车马纹饰,给人以浓厚的历史韵味,增加了作品的底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中文字最为精炼、禅理最为精辟的一部典籍,也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文字最少的一部佛经,全篇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作品的《心经》陶刻选用了隶书字体,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方圆周正、字形简朴大雅,给人传统、稳重的感觉。

《心经》陶刻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底,极为耗费时间和精力,刻字之前作者必须熟悉《心经》中的每个字,并在隶书字帖范本中找到相应的字形,字字都有出处,要严谨对待。

论紫砂壶“梵莲”的造型特点和佛教文化

论紫砂壶“梵莲”的造型特点和佛教文化

论紫砂壶"梵莲〃的造型特点和佛教文化范云松江苏宜兴宜兴214221【摘要】紫砂质朴的肌理非常符合国人藏而不露、低调内敛的 性格特征,在加上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的装饰,使其从 简单的实用器升华成为一种艺术品,在长期的把玩和养壶的过程之中,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寄托,其中蕴含的精气神韵让许多的壶友和藏家沉迷其中、爱不释手。

紫砂作品"梵莲"采用了紫砂经典造型艺术之中的提梁形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充分地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理念和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来看此壶,主要的设 计运用在莲花的捏塑之上,筋纹清晰、莲瓣抽象却片片分明,如 同僧帽一般,让人观之充满了肃穆庄严之感,提梁的制作颇具功力,彰显出作者不凡的创作实力。

上手把玩此壶,非常实用大气,其中的佛教文化蕴含一目了然,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禅茶一味的理念。

【关键词】紫砂壶;梵莲;造型特点;佛教文化在世界陶瓷艺术之林中,紫砂艺术可谓是后起之秀,但 是却吸引了许多目光的关注,特别是国外的艺术家对于宜兴 特有的紫砂艺术颇为好奇,于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友人来 宜兴参观、访问、学习紫砂制作技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 涵,紫砂艺术得以在如今呈现出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之趋 势,令人欣喜。

尤其是在当今忙碌的生活节奏和机械化大生 产的冲击之下,紫砂壶的制作依然坚持传统手工,宜兴的紫 砂艺人从小就在泥凳旁边玩耍,父辈们耳提面命和淳谆教 导,使得紫砂艺术的基因已经深深地注入其中,许多的年轻 紫砂艺人都是在读书以后走出家乡又回到紫砂的怀抱之中,把现代的艺术设计潮流和紫砂语言融为一体,创作而成具有 传统韵味和时代鲜明特点的紫砂作品,让我们在欣赏紫砂艺 术的同时,还能够在其中汲取到许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髙 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水准。

紫砂质朴的肌理非常符合 国人藏而不露、低调内敛的性格特征,在加上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的装饰,使其从简单的实用器升华成为一种 艺术品,在长期的把玩和养壶的过程之中,成为了我们的精 神寄托,其中蕴含的精气神韵让许多的壶友和藏家沉迷其 中、爱不释手。

浅析紫砂花瓶“佛境”的艺术和人文魅力

浅析紫砂花瓶“佛境”的艺术和人文魅力
表 现 在瓶 体犹 显 遒 健 端 庄 , 每一 个 字 均 以 薄 刃尖 刀 刻 划 , 讲 究

艺 品. 更 在 世 界 工艺 美 术 之林 中据 有 一 席 之 位 。 历 代 紫 砂 艺 人 充 分 发 挥 自身 的聪 明 才 智 , 将 精 湛 的技 艺 、 丰 富 的情 感 和 深 厚
宜兴 紫砂陶土细腻精 致 、 得 天独厚 , 可塑性 优 良, 自被 发 现 以来 . 一 直备 受 世 人 的钟 爱 , 以 紫 砂 陶 土 为 原 料 的紫 砂 手 工
体表 面 的 陶刻 装 饰 内容 , 以瓶 为 底 、 以 刀代 笔 、 以刻 代 绘 , 沿 瓶
体 周 身 刻 佛 学 经典 《 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 全文 , 并 在 一 侧 刻 一 幅 完 整 的观 世 音像 , 无论 是文字布局 , 还 是 图像 架 构 , 抑 或 整 体 构 造均 和谐 而 合 理 、 统一 而完 整 。 整篇《 般 若 波 罗 密 多 心经 》
第4 7卷 第 4期 2 0 1 4年 0 8月




Vo 1 . 4 7 . No . 4
J i a n g s u C e r a mi c s
Au g u s t , 2 01 4
3 7
浅 析紫砂 花瓶“ 佛境" 的艺术 和人文魅 力
汤 旭 芳
( 宜兴 2 1 4 2 2 1 )
的文 化 素 养 等 融 入 紫 砂 陶 艺 作 品 中 ,使 之 不 仅 具 有充 分 的 实 用性能 . 更富有独特的艺术和人文魅力 , 给予 人 强 烈 的 精 神 感
受。
丝 一 毫 的 细节 呈 现 , 将 中 华 书 法 中所 着 意 的 线条 、 笔 锋 等 淋

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_胡付照

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_胡付照

191徐秀棠-始陶艺僧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胡付照紫砂壶的诞生,是为茶而生。

从北宋初创之大壶煮水、盛水之用,发展到明清时案头泡茶瀹茶之小壶,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其与儒释道密不可分,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内涵丰厚,与佛教缘分甚深。

一.紫砂壶的诞生即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紫砂壶的制作是宜兴陶业兴盛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产物。

制壶名手名家的出现,是宜兴代代陶瓷智慧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存紫砂壶文化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明代周高起所撰《阳羡茗壶录》中记载了“富贵土”的传说。

传说是一位“始陶异僧”指点了黄龙山上的“五色土”,宜兴土地上的人们以抟土制陶为业,过上了富庶的生活:“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

’人群嗤之。

僧曰:‘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从始陶艺僧的传说,我们不难发现,紫砂壶的诞生,从原料的发现上就显示了与佛家的密切关系。

江南佛事兴盛,在有关紫砂陶的传说中,紫砂壶的传说更是与佛教密切相关。

周高起《阳羡茗壶录》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

后,此书又载,儒士吴颐山居士读书于寺庙中,陪读书童供春窃仿老僧心匠,“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学得制壶之技艺,遂传天下。

现代学界,对供春其人考证未有统一观点。

现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所藏“供春款树瘿壶”,真赝亦未有定论。

昌迦禅师在《禅宗的指纹-紫砂茶具》中针对博物馆所藏的树瘿壶上精细的仿真树文指出:“这树瘿壶乃是后代对供春手捏壶的不合理仿制品,原本异僧教给供春捏制过程中所天然留下的周身纹理,因为现代制作工艺的改变而不得其解,终而以主观划线方式误解了捏纹所具的天然肌理,我批评说:是后代围坯打墙法工艺代替了江南大学商学院192李茂林-僧帽壶时大彬-僧帽壶顾景舟-僧帽壶(清)曼生壶之箬笠异僧和供春特有的捏筑法工艺,造成这把供春壶不伦不类的仿制结局。

从紫砂“思维菩萨雕塑”窥见佛教智慧

从紫砂“思维菩萨雕塑”窥见佛教智慧

2 紫砂“ 思维菩萨雕塑” 的佛教智慧
我 国的地 域辽 阔 . 各地 方 的地域 特征 十分 明显 。
因此 .传 人 中 国的佛 教与 中国本 土 的文 化进 行 了 结
妙 这 款 紫 砂 “ 思 维菩
雕塑” f 见图 l 1 就 是体 现 佛
教 智慧 的典 范之 作 。
图 1 思 维菩 萨雕 塑
4 2
3 小

2 o l 7 1 2 月 鲥 瓣

圆磁 一
壶, , 的色泽丰富 . 器 面 有 文人 气 息 浓 郁 的 陶刻 , 十 分
迎 合 传统 文人 的欣 赏趣 味 , 值得 收 藏 。
参 考 文 献
【 1 】 邱东 . 紫砂 陶刻艺 术 与文 人 艺术[ J 】 . 陶瓷科 学 与 艺术, 2 0 1 3
. .

胸 开 阔. 仿 佛 来 到 佛 教的 i l 0 0 。 l

张 泥凳 , 再 用 几 把朴 素 的
工具 . 慢 慢 地 捶 打捏 摩 佛
的褶 皱 仍然 是直 平 阶梯 式 .但 膝盖 部 分 已经 出 现 了
双线 表 现手 法 我 们能 从 紫砂 “ 思 维菩 萨雕 塑 ” 不俗 ‘

像雕 塑 , 日复 一 日 , 年 复

年 .就 像 佛 徒 一 样 . 在
的体 魄造 型上 看 出沉静 的神态 和 高雅 的气质 .能 够 欣 赏这 样 的美也 是一 种收 藏 的境 界
青 灯 白壁 下 潜 心 修 行 , 与
那 虔 诚 信 仰 并 朗 诵 金 文
的 行 为 有 着 异 曲 同 工 之
合 以后 . 形 成 了一种具 有 中 国特色 的宗 教特 色 。比如

花开见佛——浅述紫砂作品《圣莲》的文化内涵

花开见佛——浅述紫砂作品《圣莲》的文化内涵
自古茶禅一味,作者以莲饰壶,禅意加诸壶身,让 人回味。用莲花的寓意来承载佛教文化的理念,用莲花 的超凡脱俗来扫除内心的污垢。佛道、禅心在茶香中四 溢。端坐于茶几前,品上一口清香,舌尖尝到微微苦 涩,如茶,亦如人生,口口生莲,尘世飘荡的心也清净 了,独自自在。
结语
通过对作品《圣莲》的造型和文艺意境分析,我们 领略了紫砂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还了解了莲花这一优 美的水生植物在佛教领域的重大地位。艺术就是这样, 没有独立于形式之外的单一的艺术体,他们总是息息相 关的,只要悉心观察,总能发现他们的艺术共通点,正 是这样交汇着的联系,才能良性的促进艺术的不断发展 和进步。紫砂壶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佼佼者,在集合中华 文明的历史结晶后,希望可以走得更远,呈现更多的佳 品給全世界的爱壶之人。
142 CERAMICS SCIENCE & ART
的教义是一致的,所以莲在佛教有着崇高的位置,是佛 教圣物。俗语有“念佛往生,花开见佛”。
《圣莲》壶正是将“花开见佛”的佛性融入壶中, 壶是仿照莲花形态而制的,优雅动人,美轮美奂,莲花 的高洁不凡穿插在壶艺中,让人感受到形之外的内在 美,禅意也在壶中体现,花开见佛,可通往净土。此壶 的款式是仿照传统经典款笑樱壶制作的。壶体非常饱 满,线条流畅,每一个转折和转角都处理的圆滑光洁, 因此,整壶看上去工艺严谨,刚劲有力,古朴有致,像 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线条勾勒的壶身凹凸婀娜,优美 自然,落落大方,又像一个仕女图中走出来的大家闺 秀。壶嘴弯曲有致,线条优美,三弯流的设计使得出水 流畅。壶把也是线条弯曲呈耳形,线条被制作者打磨的 光滑圆润,十分优雅。肩部云肩线挺括利落,让人联想 到女子优美的天鹅颈,骨肉均匀。宝塔似的壶盖与壶口 咬合紧密,严丝合缝。盖上一粒宝珠做壶钮,使得整壶 更加宝相庄严,让人肃然。壶身圆润饱满,圈足处略微 收束,和束颈形成对照,互相呼应。壶的整体流畅自 然,每一个线条都是服帖妥当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 细琢的,经过千百次锤炼的老艺人手,莲花是水生 草本花卉,她亭亭玉立,端庄大方,淡雅宁静,优雅动 人,是花中仙子。汉代时就有诗人吟诗赞美莲花:“江南 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向我们描绘了一幅 江南水乡美景,让人心情愉悦。莲花除了外形优美,还有 着高贵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花死 根不死,来年夏天又开花,这些在佛教中象征着佛的超凡 脱俗,四大皆空,不断轮回。莲花的高洁、脱俗和佛教

论紫砂壶“禅心”的设计风格和佛教文化

论紫砂壶“禅心”的设计风格和佛教文化
2、紫砂壶“禅心”的佛教文化 在历史上,宜兴地域佛教盛行,被称为“江南佛
国”,最鼎盛的时期有大小寺庙六百余座,如今还有一 百座左右的寺庙依然香火鼎盛,在佛音袅袅之中,宜兴 的紫砂艺人们创作了许多关于佛教题材的紫砂壶。寺庙 之中的僧人也多有擅长制作紫砂壶者,从史料记载之中 我们看到“供春壶”的制作也是寺内僧人的指点之下的 创作。同时,在许多的紫砂工作室和茶楼之中,可以看 到“禅茶一味”的题字,从根本上来讲,佛教之中的禅 宗教义和紫砂文化之中蕴含的气理相通。无论是在紫砂 壶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之中,还是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 佛教的影响随处可见。我们最为熟悉的“容天壶”、 “僧帽壶”等等,都是取材于佛教之中,凸显出其中的 佛教文化,同时还有许多的紫砂大师制作香炉供奉于寺 庙之中,把紫砂与佛教的渊源更加亲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整体上来看此壶“禅心”,用紫砂的造型艺术和陶刻 装饰把源远流长的佛教呈现在我们眼前,正如同原中国 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诗中写到的那样:七碗受至 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其中可以 充分地看到紫砂文化、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交流, 并在此基础之上广泛地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广大壶友非 常喜欢的题材之一,也把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 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中孕育而生, 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许多的传统艺术形 式都深受其影响,紫砂艺术也不例外。佛教自两汉之际 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华文明不断的融合,最终 呈现出如人正是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之中,把 佛教和紫砂壶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变化的造型和丰富 的内涵来彰显出独特的佛教元素和佛教文化,让我们在 欣赏紫砂之美的同时能够启迪心灵、感悟人生。
在中国的陶瓷艺术史上,宜兴紫砂尽管是后起之 秀,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 视,甚至是海外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们也纷纷来宜兴一探 究竟,被紫砂艺术的神奇魅力所深深地折服。“小石冷 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宋代梅尧臣的诗句让紫砂 广泛地映入人们的眼帘,从而知道宋代的时候,紫砂壶 已经成为了人们饮茶的器具之一,但是从考古的发现来 看,当时紫砂壶的存在并没有实物的存在,只是一代紫 砂宗师顾景舟和一部分学者根据丁蜀镇发现的古窑址推 测而来,真正紫砂壶的发端要到明代的时候。通过史料 记载和实物考证,最早的紫砂壶是小书僮供春在金沙寺 内根据千年银杏树的树瘿形态仿生捏制而成,充满了历 史的沉淀和古朴的味道,现在许多的紫砂艺人还在不断 地临摹“供春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中散 发出来的老味和古朴自然的纹理是否到位。正是在漫长 的历史过程之中,宜兴紫砂壶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 多精华,再通过紫砂艺人的精心制作,把变化万千的紫 砂造型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给我们带来了 无尽的艺术享受。

浅谈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与佛文化的关系

浅谈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与佛文化的关系

浅谈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与佛文化的关系作者:周刚来源:《江苏陶瓷》2017年第03期摘要佛教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教文化与我国的哲学、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发生融合,不但产生了禅学,还与多种文化交融发展。

其中,以紫砂为代表的宜兴陶瓷就与佛教文化交汇融合,使宜兴的紫砂陶瓷文化有了新的内涵诠释。

关键词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佛文化在历史悠久的宜兴陶瓷中,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紫砂陶作品是“后来者居上”。

紫砂陶作品能够出类拔萃,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具有文化价值。

其中,佛教文化与紫砂的关系极为密切,紫砂泥料在北宋时期被发掘,此后历经明、清时期的繁盛,这期间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紫砂陶与佛教有关的传说。

以紫砂泥为例进行说明,紫砂泥是宜兴特有的一种陶土。

传说,紫砂土的发现与广施善缘的僧人有关。

明代的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记载了一名僧人在村落大声呼“卖富贵土。

”村里人都嘲笑他。

僧人说:“贵不欲买,买富如何?”村里人半信半疑,随着僧人所指的方向去搜索,果然在一处附近的山中发现了紫砂土,紫砂泥也因此被后人称作“五色土”,或者“富贵土”。

这个流传虽然未必是真,但是体现了“我佛慈悲”,佛家希望人们以陶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可谓是“佛法无边”啊。

为了记住这位为民着想的僧人,宜兴人把他称为“始陶异僧”。

2002年,大型紫砂雕塑“始陶异僧”诞生于紫砂陶作品创作大师徐秀棠手中。

这件奇特的作品如今被供奉在富藏紫砂泥的黄龙山麓的大水潭边,让陶都人民世代不忘其恩泽。

现以这款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见图1)为例,谈谈紫砂雕塑和佛文化的关系。

1 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的造型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由紫砂泥料雕塑而成,此观音像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形象,右腿竖起、左腿平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坐在莲座之上。

左手轻轻托腮,左背靠莲花;右手呈莲花手型,置于右膝上面,姿态轻松典雅。

紫砂“观自在观音菩萨雕像”慈祥中透着肃穆,肃穆里又现飘逸,巧妙地突出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

浅论紫砂佛像的艺术创作

浅论紫砂佛像的艺术创作

影 , 送子 观音 、 如 持经 观音 、 杨柳 观
宜兴 紫砂佛 像 的艺 术创作 受 到 了佛 教 、佛学 的 宗教文 化影响 。 在艺术设 计 中常常 以菩 萨为 主体 , 以 形写神 、 以神 为主 、 神兼 备为原 则 , 形 力求 个 性 明朗 , 体态多 样 。据相 关 资料记 载 , 早在 明代 万历 年 间 , 紫
第4 4誊 第 3期
2 1年 6月 01




Vo .4, . 14 No3
Ja g uC rmis in s ea c
J n ,01 u e2 1
2 7
浅论紫砂佛像 的艺术创作
勇跃 军 . 鲍 青
( 禹紫 砂研 究所 , 兴 242 ) 大 宜 12 1
宜兴 紫砂作 为传统 的 陶瓷艺术 .蕴 含 了博大 的
音 、 命 观 音 、 月 观 音 …… 她 以 延 水

颗 博 大 的佛 心接 纳 善男 信 女 . 洋
溢佛 的微笑 我们 创作 的 “ 意 观 如
音 ” 见 图 3 、 慈 瑞观 音 ” “ 慈大 ( )“ 、大
砂名家 陈仲美 就 “ 塑大士像 , 庄严 慈悯 , 神采 欲生 , 璎
中华文 化精 髓 . 厚载 着古老 的文 明 。 同时又烙 上 时代 的印记 , 凝结着 陶艺 家的技 艺和创造 。紫砂 雕 塑作为
宜兴紫砂 艺术 品 中的一 大 门类 .是 与 紫砂茶 壶相 颉 颃的陶艺瑰 宝 紫 砂雕塑 的创作题 材 十分广 泛 .可 以是人 物 肖
瘦 、 子细长 , 脖 呈男性 特征 , “ 谓 瘦骨清相 ” 唐代开 始 。 有 了变化 , 不仅 从男性 的相貌 改 为端庄 美丽 的女性 , 而且 脸部 丰满 、 臂 圆润 、 手 充盈 人性 , 然 良家妇女 , 俨 这种 风格 的变化 正好 同佛教 不 断地 与 中 国社 会 融合 、不 断世 俗化 的过程 吻合 。佛 的形象 总 是 由人来 塑 造 的 .渴望 渡过 苦 海 的众 生把 慈爱 与希 望 寄托 在 菩 萨身上 .而人 间最 慈爱 的是 母亲 .于是菩 萨 也就 在 雕塑 家

浅析佛教雕塑意味之“财源滚滚”

浅析佛教雕塑意味之“财源滚滚”
揭 示 出 佛 教 人 物 丰 富 的表 现力 , 文化内涵丰富 , 雕塑 “ 财
源滚滚” . 也 暗 含 笔 者 的 名 字在 其 中 。 正 是 暗 含 了笔 者 的 拳 拳 之 心 与 祝福 。
关键词 : 紫砂 、 雕塑 、 财源滚滚、 造型 、 吉祥
1 前 言
“ 财源滚 滚 ” , 但笔 者仍将 在 以后 的紫 砂艺术 生涯 中 , 不 断 改进、 完善, 争取 制作一 款市场认 可 、 藏界满 意 、 体 现本人
发展, 国古
代 其他 工艺 美 术并 很 好地 用 紫砂 语言 来进 行 艺术 表 现 ,

直是紫 砂工艺 创新 发展 的一条艰 辛 的道路 。此雕 塑名
如今 的陶瓷大流 中 占据着 十分重要 的显著地位 。 近几 年的新 贵 , 在市 场上也 有 了一 定 的 占据地 位 , 均 陶不 仅融 合 了玩 、 藏、 乐 于一体 的艺术 形 式 , 其 随着 宜兴 均 陶 工艺 的完善 业紫砂 市场也 能够一 较高下 ,宜兴 均 陶势必 也会 占据着 市场 的大量份 额 ,成 为与 紫砂并 驾齐 驱 的艺 术体 系。 宜 兴均 陶以其特 有 的红 若胭脂 . 青若 葱翠 . 紫若 墨黑 的色泽 , 以独特 的堆 花工艺 著称于世 。 其 技法在 各类艺术 精 品中却也 有着极 大 的优 势 , 以平 贴法 为例 . 其 具有 唐代 华丽 的艺术 风格 , 是 一种 丰满 的美 , 恢宏 博大 的美 。绘 画 与堆 花在艺 术造诣 上追求 是一致 的 .但 在使用 材料 上有 所 区别 , 堆花 以手指代笔 、 色泥作墨 、 泥坯为纸 。现代宜兴
瓷器 和紫砂器来 说还是 处于 劣势 。但 是笔者 相信在 不久
的将来 , 宜兴 均陶必 然奋起直 追 , 在艺 术市场 上独得 一片

探析紫砂“佛心壶”的文化底蕴

探析紫砂“佛心壶”的文化底蕴

合一, 讲究 内心的平静 。 而 紫 砂 艺 术 也 进 入发 展 的 辉 煌 时 期 ,
紫砂 壶 造 型 设 计 内容 逐 渐 丰 富多 彩 其 中 陈鸣 远 还 以 自然 之
景入 壶 . 为“ 花货” 的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体 现 了佛 家 梵 人 合 一 的 思想 : 近 现代 紫砂 艺 术 经 过 几 千 年 的 传 承 . 更 着 力 追 求 万 物 本
3 “ 佛心壶 ” 的禅意陶刻
紫 砂 陶刻 自古 有 之 . 不 仅 可 以装 饰 壶 身 . 还 可传 达紫 砂 壶
图 1 佛 心壶
的气 韵 . 其 中紫 砂 陶 刻 以嘉 庆 、 道 光年 间 的 “ 曼生时期 ” 最 为 辉
煌。 并有“ 壶 随字 贵 , 字 随 壶传 ” 之称。 陶刻 不 仅 是 对 紫砂 壶 “ 素 面素心” 的体现 , 更 是 对 中 国传 统 书 法 文 化 的传 承 。 陶 刻 装 饰 对 紫砂 艺人 书法 功 底 和 陶 刻 功 底 均 有 着 较 高 的 要 求 .需 结 合 壶 原有 的气 质着 墨 . 使 得 壶 与字 相 映成 趣 . 提 高 紫 砂 壶 的 观 赏
悟, 并 以此 壶 阐释 了佛 文 化 、 壶 文 化 及 茶文 化 的 渊源 。
2 “ 佛心壶” 造型的圆润细腻
“ 佛心壶 ” 造型圆润饱满 , 线条简 洁 。 似女性柔 荑 , 如 若 无
骨。 放 人 手 中仔 细 把 玩 。 更感壶身线韵流畅 , 爱不释手。 整 把 壶 呈 圆珠 形 。 圆而 不 扁 , 更显周身饱满风韵 ; 工 艺 细腻 , 拘 于 细 节
紫砂壶集 功能性 、 艺 术性 、 收 藏性 为 一 体 , 不 仅 是 宜 兴 的 标 志 .还 因其 独特 的文 化 形 态 被 纳 人 中 国第 一 批 国家 非 物 质

浅谈佛学文化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

浅谈佛学文化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
应 该 是 多 层 面 的 .凡 是 能够 代 表 佛 学 思 想 的 元 素 都 可 以 尝 试 在 紫 砂 艺 术 创 作 中运 用 。相 对 而 言 。 取 佛 学 圣 地 文 化 的 “ 选 原 貌” 融人 造 型 创 作 . 这样 创 作 出来 的紫 砂 艺 术 作 品 可 以 说更 具 有 佛 学 文 化 的权 威 性 和创 新 性 在 这 样 的艺 术 思 考 与 实 地 参 观 取 材 过 程 中 。大漠 敦 煌 壶 ” “ 的艺 术 造 型创 作 渐 渐 走 向成 熟 .
教 圣 地 敦 煌 莫 高 窟 实 地学 习取 材 后 再 进 行 艺 术 创 作 敦煌 位
于 甘 肃 省 , 闻名 遐 迩 的 国家 历史 文化 名城 . 是 以敦 煌 石 窟 和 壁
画 著 称 于 世 .而 其 中 敦煌 莫 高 窟 是 中 国佛 学 文 化 存 在 于世 界 艺 术 宝 库 中 的佛 教圣 地 佛 学 文 化 在 紫 砂 艺 术 中 的 结 合 运 用
壶” . 等 皆是 以某 种 与 佛学 有 关 的事 物 作 为 它 的 造 型 创 作 素 材
的. 这样 的作 品可 能 从 某 个 层 面上 对 佛 学 进 行 了艺 术 诠 释 . 但 还 是 没 有 比较 权 威 、 面 地 展 现佛 学文 化 的风 貌 。 过 长 时 间 全 经 的艺 术 反 复 思 考 . 得 “ 万 卷 书 不 如 行 万 里 路 ” 于 是 亲赴 佛 觉 读 .
发 现 很 多 佛 学 文 化 在 紫 砂 艺 术 中运 用 的 典 型 事 例 紫 砂 艺 术 与 佛 学 文 化 在 本 质 上 存 在 很 多 相 似 、相 近 的地 方 . 审美 情趣 和 文化 内涵 往 往 不 谋 而 合 。 们 从 紫砂 壶 的最 其 我 初 诞 生 来 探 究 . 溯 它 的 起 源 就 有 “ 沙 寺 僧 ” 其 陶 壶 鼻 祖 追 金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艺术与佛文化的结合
作者:唐贤东
来源:《江苏陶瓷》2019年第02期
摘 ;要 ;宜興紫砂享誉中外,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在无数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推广下,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发展至今已成为文明的一种代言,有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悠久中华思想的极佳延伸与寄托。

优秀的紫砂艺人,格外重视作品的思想性,擅长从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汲取精髓,从而更好地展现并保存优秀文化,发扬其内涵。

本文以紫砂作品“心经器皿”为例,浅谈其中蕴含的优秀佛教文化。

关键词 ;紫砂;佛教文化;心经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北宋发展至今,几度沧桑、几度坎坷,在曲折磨难中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融、相辅相成,如今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紫砂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紫砂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华艺术的一张名片,它与壶艺、茶趣等融为一体,是文人雅士品茗低吟的座上客,是书斋雅阁中的点睛之笔。

紫砂产品丰富多样,从紫砂壶、紫砂杯到紫砂茶宠、紫砂花盆等,其造型精彩纷呈,蔚为壮观,体现了历代紫砂艺人的智慧和个性,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奇思妙想。

紫砂与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紫砂作品“心经器皿”(见图1)是两只杯子,以心经为主题,表现出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自古以来,佛教就与紫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阳羡茗壶录》中记载:“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村落,呼曰:卖富贵土。

人群嗤之。

僧曰:贵不欲买,买富如何?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

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紫砂泥的出世便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一直以来,紫砂浸润着深厚的佛文化,受到佛文化的熏陶,体现了丰富的禅理。

紫砂杯“心经器皿”在造型上简约质朴、自然朴素,简单爽利的线条勾勒出杯身圆润的轮廓,柔和而有张力,杯身高挺,底部渐收,杯底为圈足,自然承托起杯身,整体端庄挺拔。

左图的紫砂杯正中陶刻“般波罗蜜多心经”几个大字,边上以小字陶刻心经,字体优雅娴静,渲染出典雅庄重的氛围和气质;右图的紫砂杯杯身正中陶刻一尊佛像,其神态安详,平静地打坐,不受外界所扰,表现出超然脱尘之感,佛像周身以小字陶刻心经,与左边的杯子相呼应,契合作品的主旨。

整体陶刻刀法娴熟,字迹连贯、一气呵成,毫无虚浮僵滞之感,让人心生安宁优雅,整体陶刻以描金的技法进行装饰,更给人以大气尊贵、吉祥安泰之感。

两只杯子沿杯口一圈皆以彩绘的技法饰以花瓣图案,造型宛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极具韵律美和形式美,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作品“心经器皿”的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融入心经和莲花等具有佛教代表性意义的元素,给人以心素如简的淡然,乘舟松鹤的闲雅、方圆并济的内敛,突出佛教文化的主题,提升了作品的内蕴。

《心经》是佛教的代表性读物,它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1)使人看破世事,对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辈子,无论是财色、名利还是地位,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身外之物,而舍不得放不下。

唯有放下,才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人生的得与失,只有这样,每个人都能活得安宁平和,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2)劝人心无挂碍。

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当一个人看破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就能活得自在洒脱,按照自由意志去生活。

佛语有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也说明了人要顺其自然的道理,与其正襟危坐、苦恼地钻研经书,不如静下心来喝一杯茶,当你平心静气之后,一切禅理就自然明了。

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还有“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美誉,在人们心中象征着纯洁无瑕、清净安宁,也是佛教的代表性植物。

一直以来,以心经和莲花为题材的紫砂作品数不胜数,佛教文化对紫砂艺人及其创作都有着深厚的影响,佛教文化不知不觉融入紫砂艺人的生活中,同时紫砂艺人又通过自己的双手和领悟感思创作出具有佛文化内涵的作品,引人深思和共鸣,进一步推动了紫砂文化与佛文化的结合,推进了文化的繁荣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紫砂在不同的时代中谱写出不同的内涵,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开创力。

佛文化作为三大宗教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寄托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作品“心经器皿”将凝重深远的文化背景与时代内涵相结合,彰显出作品独一无二的艺术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