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8分)材料一: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图左)。

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下图右)。

材料二: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中美两国分别宣布了各自的二氧化碳减排策略。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中国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新华网华盛顿11月25日:美国白宫25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1)材料一显示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正在消失,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4分)(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美在减排上的不同观点。

(2分)(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分)【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1分)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每个要点1分,答对3个要点就可得3分)(2)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减排;(1分)美国:总量减排;(1分)(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2分)【解析】(1)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正在消失,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要求采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等措施。

(2)根据材料二资料可知,中国的观点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减排。

而美国的观点是总量减排。

(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或温室效应增强,气温上升。

【考点】全球变暖问题及治理措施,温室效应的大气受热过程。

2.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未来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

高三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图示1950~1998年我国南方某山区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说出1950—1998年该区域洪、旱灾害的变化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7分)(2)简述当地政府为减轻洪旱灾损应采取的措施。

(8分)【答案】(1)洪旱灾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2分);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2分)。

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引起降水年际变化大(1分);夏季风强盛的年份,降水量大,该年份洪灾严重则旱灾较轻(2分)。

(2)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建立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推行防灾保险;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兴修水利设施,增强引排水和蓄洪抗旱能力;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引导民众迁出洪灾多发区,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

【解析】(1)从洪旱灾害的变化趋势和两者的关系来分析。

虽然洪旱灾害的变化有波动,但总的呈上升趋势。

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

我国之所以洪、旱灾害频繁,主要是因为受季风的影响,尤其是夏季风的强弱变化。

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引起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风强盛的年份,降水量大,该年份洪灾严重则旱灾较轻。

反之亦然。

(1)减轻洪旱灾损应采取的措施应从监测、预报和防御两方面来分析。

防御包括非工程性防御和工程性防御措施,前者有规划、法律、管理、减灾教育等。

如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推行防灾保险,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后者如兴修水利设施,增强引排水和蓄洪抗旱能力,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引导民众迁出洪灾多发区,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

2.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答案】A【解析】冰川面积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向阳的方向,是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的结果。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处置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实在有效的措施有①植树造林,扩展森林掩盖率②推行节能灯具,提高动力应用率③开发核能、可再生动力,优化动力消费结构④关停高耗能产业,制止矿物动力消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关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扫除法,关停高耗能产业,制止矿物动力消耗显然不契合世界经济开展的实践,毕竟,目先人类依托的主要动力还是矿物燃料,④错误,因此可以扫除BCD,A正确。

〝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动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天然〝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

2021年10月29日结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据此完成以下效果。

2.〝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效果好转的趋向A.大气污染 B.湿地丧失C.物种灭绝 D.全球变暖3.依据全体性原理,结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能够是A.影响生物多样性 B.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C.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D.增强自然灾祸风险【答案】2.D3.C【解析】2.依据资料,可知〝反光板〞、〝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天然〝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都能削弱太阳辐射,使抵达空中热量增加,目的显然是为了给地球〝降温〞,D正确。

3.〝地球工程〞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给地球〝降温〞,削弱而不增强太阳辐射,C正确。

降低大气温度能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增强自然灾祸风险,ABD错。

以下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重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表示图〞。

完成以下效果。

4.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A.地质时期的冰期 B.历史时期的暖和期C.地质时期的间冰期 D.历史时期的冰冷期5.该时期为A.哺乳植物时代 B.海生藻类时代C.爬举植物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答案】4.A5.A【解析】4.图中海岸线深化大海,说明此时地球温度低,海面大大下降,时间为1万年以前,属于第四集冰期末,应为地质时期的冰期,A正确。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对策》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对策》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对策》练习题含答案[2023·福建连城一中月考]观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海冰面积大量减少。

且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明显快于全球变暖速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极地放大效应”,然而“极地放大效应”在南极却不明显。

据此完成1~2题。

1.相对南极大陆,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更快的主要原因是()A.南极地区地面辐射更强,地面热量散失得更多B.南极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大风,增温不明显C.北极地区海冰融化多,减弱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变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2.“极地放大效应”带来的影响可能有()A.全球水循环更新速度加快B.北冰洋航道通航时间缩短C.北极地区极光现象明显增多D.欧洲和北美洲极端天气增多[2023·山西运城月考]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下图示意2011~2016年祁连山中段北坡“七一冰川”26个测杆点月平均冰川物质平衡随海拔的梯度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七一冰川”月平均冰川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9月4.形成“七一冰川”1月平均冰川物质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B.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天气多C.积雪表面反照率低,消融加剧D.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少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会导致()A.林线下降B.降水增多C.雪线下降D.冰川萎缩[2023·湖南卷]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

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

据此完成6~8题。

6.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A.金属及金属制品B.化工制品C.机械制造产品D.电子产品7.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A.环境成本高B.人力成本高C.营销成本高D.研发成本高8.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①扩大国际市场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强化产业升级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参考答案:1.C本题考查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更快的原因。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

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A.逐步变暖B.逐步变冷C.先冷后暖D.先暖后冷【答案】D【解析】由图中可看出,海岸线的位置先向陆地推进,即海平面上升,说明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后海岸线又向海洋后退,即海平面下降,说明是由于气候变冷所致,故D正确。

【考点】气候变化对海岸线的影响2.芬瑟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总面积1630平方千米(如图所示)。

岛上分布的沙漠在世界最古老沙漠中面积最大,现在仍然保留着3万年前的风貌;同时还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芬瑟岛上沙漠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地质变化和海浪堆积作用而形成的B.是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C.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而形成D.受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影响而形成的【答案】A【解析】全球变暖,降水变率会增大,而不一定会是降水量减少,B错;芬瑟岛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C错;芬瑟岛形成历史悠久,属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与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无关,D错;用排除法,可选A。

【2】芬瑟岛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的雨林植被,其原因可能有①接近热带雨林分布区,雨林植物种子传播到此②沙地土层深厚,利于雨林植物根系向深处延伸③来自海洋的盛行风带来较充沛的降水④沿岸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芬瑟岛的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区,雨林种子可传播到此;雨林区,降水多,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故植物根系埋藏较浅,且向水平方向延伸;芬瑟岛处于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南信风,为其带来丰沛的降水;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

【考点】该题考查沙漠和热带雨林成因。

3.图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读图完成题。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练习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练习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训练、选择题读漫画,完成第1〜2题。

1 .有关漫画所示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B.是太阳辐射异常,如黑子活动的结果C.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温室效应是根本原因2.下列不会引起该问题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B .氟氯烃C.臭氧D .氮气“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 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世。

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完成第3〜4题。

温度(Q距今时间(万年)图甲/7距今时间(千年)图乙3.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① B .② C.③ D .④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新仙女进入温暖的全新2万年前至今的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D. 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西北通道是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 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以往因受 冰封影响,航运有限。

近年来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

结合下 图,完成第5〜6题。

世界主要航线而呃痛话1978年9月至2005年9月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5•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 A. 丹麦 B .日本 C .巴拿马 D .加拿大6•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 面临荒漠化的危险 B. 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C. 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D. 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读“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完成第 7〜8题。

高程(米)m 农田旦滩涂匚二I 海洋必海垠7.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被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加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D .①④二、综合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近100多年,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看为上升趋势。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全球2浓度明显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

据此回答1~2题。

1.因2浓度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D.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2.为延缓和减轻由于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A.改变能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2排放量.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污染税费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因蒸发强烈,将变得更加干旱;南北温差不会变大,但冬季0℃等温线将北移,水稻种植的北界将北移。

第2题,为减少2排放量,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利用技术和能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能。

天然气属于含碳的化石燃料,燃烧后也要排放2。

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不会减小2浓度。

【答案】 1. 2.B(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3~4题。

3.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B.日地距离缩短.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4.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解析】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格陵兰冰川融化量增大,冰原面积不断缩小。

第4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使海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答案】 3.D 4.A5.(2012•广东会考)下图反映了近 2 万年海平面高度变化。

由此可推断,地表冰川覆盖面积最大的时期大约距今( )A.17 千年前后B.11 千年前后.5 千年前后D.2 千年前后【解析】海平面下降,是因为水分存留在了陆地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练习(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练习(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练习(六)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读图填图·回扣基础]1.全球气候变化示意图的判读(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波动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波动特点是气温呈波动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

(3)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4)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加强国际间合作。

2.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关联图的判读(1)按自然资源的再生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2)列表归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中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强较强减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X围与规模小中大利用方式单一中等多样化利用率低中高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图的判读(1)图中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地震、火山、滑坡,属于气象灾害的有风暴,属于水文灾害的有洪水、海啸。

(2)由图可知,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和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3)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害频发?提示:①我国处于两大灾害带的交会处;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运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等。

[考点集训·融会贯通]考点一地形与人类活动康斯坦察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是该国著名的疗养胜地。

下图示意康斯坦察周边等高线地形状况。

读图完成1~3题。

1.影响图示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河流C.海洋D.地形2.图示地区公路分布体现的选线原则不包括( )A.尽量沿等高线延伸B.尽可能多的连接聚落C.避免跨越河流D.在陡坡处呈“之”字形弯曲3.图示四个公路选址方案中,最有可能建设的是( )A.方案一B.方案二C.方案三D.方案四解析:1.D 2.A 3.A 第1题,根据聚落符号,图示区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影响图示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对。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点拨】(一)教材第83页探索思考提示:阅读分析资料中的数据,了解中国未来气候可能怎样变化,同时组织学生探讨气候变暖可能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总体上,气候变暖对中国是弊大于利。

(二)教材第83页“学习指南”1.2.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受气候的制约。

可以说,气候变迁直接影响着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

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类健康、海平面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方面。

(三)教材第89页思考中国野象分布的迁移说明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材第89页复习题1 •研究古代气候的方法有:树木年轮分析、花粉记录分析、氧同位素分析和海洋沉积物分析等。

2 •地球上的气候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经历了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期。

第四纪冰期出现过数次,其间也有温暖的间冰期。

冰川消退后,气候虽转暖,但有数次反复振动。

我国在距今1万年前后气温还是比较低的。

距今 5 000年全球出现了人类史上最温暖的气候;公元前 1 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中国中原地区气候寒冷干旱;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气候相对暖湿;20世纪初到40年代曾出现世界范围的增暖现象,而后世界气候变冷。

19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整体趋势变暖。

3. 略。

[课堂小结—课时演练水平测试[学业达标]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下面的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

1. 该地气候的变化是( )A. 寒冷一一温暖一一寒冷交替变化B. 温暖一一寒冷一一温暖交替变化C. 暖干 暖湿 暖干交替变化D. 湿冷 干冷 湿冷交替变化解析: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稀疏。

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稀疏,中 间稠密,可知B 为正确选项。

答案:B2. 在M 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 .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解析:M 时期处于寒冷期,冰川增多,海水密度增大,海平面下降。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项训练(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项训练(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项训练一、单选题1.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造成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 海岸侵蚀加强B. 土地盐碱化加剧C. 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D. 高纬度降水减少【答案】D...... ............考点:气候变暖点评:本题考查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

2.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能有()①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②皮肤癌患者增多③传染病患者增多④白内障患者增多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危害。

3. 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

读图回答问题。

天津和上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不同于其他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是A. 大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B.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气候异常C. 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D. 地势低平,海平面上升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海平面变化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当地海拔可能发生了变化,海拔发生变化自然原因可能是内力作用也可能是外力作用,人为因素可能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A对;BCD对各地影响是相同的,不会形成天津与其他地区的差异,BCD错。

考点:本题考查沿海低地淹没的影响因素。

4. 下面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扩大湿地面积B. 大量排放污水C. 过度开采地下水D.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漫画中显示了极地冰川融化的情境,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引起的温室效应的表现之一。

考点:环境问题分类。

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

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图示期间()A. 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B. 北极年海冰面积速度不断加快C. 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D. 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正相关6. “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A.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答案】5. C 6. A【解析】5. 解题的关键是右侧纵坐标数值向下增加,左侧纵坐标数值向上增加;从图中可看出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减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温室效应越明显,海冰面积越小,二者呈负相关,D正确。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有()①干旱②滑坡③台风④风暴潮⑤寒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答案】D【解析】下列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有①干旱、③台风、⑤寒潮;②滑坡属于地质灾害;④风暴潮属于海洋灾害。

【2】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台风C.泥石流D.干旱【答案】C【解析】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一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二是由于其地形,气候,植被等原因,成为我国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3】图中a、b、c、d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图中a、b、c、d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b。

B地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答案】B【解析】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加固长江,黄河大堤;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防护林工程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减轻或治理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也是为了保护沿海地区免遭台风,海浪等的影响。

【考点】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和分布及防灾减灾措施。

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013年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开展对北极地区的考察对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

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

完成1--2题。

1.在这一“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M、R两地及北美冬小麦种植区等值线南移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2.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纬度和距海远近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C.地形和季风环流D.纬度和地形解析:第1题,气温降低,则适宜小麦生长区域整体向低纬移动;雪线下降;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亚洲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全球变冷则其范围缩小,即种植范围缩小。

第2题,R处等值线和纬线大致平行,Q处等值线基本沿青藏高原东缘延伸,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纬度和地形。

答案:1.A 2.D读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变化表,完成3-4题。

分期植被分期植被初期以松、蒿、菊为主的疏林草原中期后以栎等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早期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晚期前以栎、松、蒿为主的疏林草原中期前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晚期后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3.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干燥B.温暖湿润C.寒冷干燥D.寒冷湿润4.华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的特征是( )A.趋向于干旱B.趋向于湿润C.存在某种周期性D.趋向于温暖解析:第3题,植被中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比,疏林草原相对干旱。

以栎等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比栎、松混交热量条件好,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

第4题,从初期到晚期后可以看出干湿、冷暖变化的某种周期性。

答案:3.B 4.C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

2020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自然灾害(以寒潮为例) (2) 精品

2020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自然灾害(以寒潮为例) (2) 精品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自然灾害(以寒潮为例)一、选择题(2020年广州市天河区高三综合测试)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 D.中亚解析:第1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

第2题,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但全球温度升高3℃后,前两者出现粮食减产,而中亚属于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3℃后,其增加幅度没有西亚大。

答案:1.B 2.B(2020年江西吉安模拟)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物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4.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筑水利工程B.控制大城市规模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解析:第3题,从图中中心事象(X)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与各个选项联系加以分析,不难得出中心事象(X)为海平面上升这一正确结论。

第4题,由上题结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应该是通过控制大气中的CO2含量,以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3.A 4.D5.读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处为末次间冰期B.图中C处为现代间冰期C.图中B处为末次冰期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间冰期解析:选A。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题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题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有)答案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2014年4月29日,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发布《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1980年~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

到2040年,中国近海海域海平面将比2010年上升70~140毫米。

下图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读图,回答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②近7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③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④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2、针对我国海平面上升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 )①扩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以吸纳上升的海水②在沿海所有地区建设堤防工程③及时监测和预测海平面的升降④加强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②③【答案】 B C下面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1981~2007年年均温变化图和年均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题。

3、1981~2007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A.气温降低,降水增加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C.气温增高,降水增加D.气温增高,降水减少【答案】D4、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1981~2007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B.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C.北坡地区气候趋向干冷D.南坡地区气候趋向暖湿【答案】B5、1981~2007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A.1月0 ℃等温线南移B.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C.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D.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方案】D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题。

6.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7.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答案】A B读1961~2004年我国宁夏暴雨次数空间分布图(图1、图2),回答题。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总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侵蚀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气候变暖【答案】D【解析】注意图中冰川面积的变化数值自中心向四周扩大,看清楚1972与2011年面积变化曲线的差异。

根据图示判断冰川面积在减小,风力对冰川的侵蚀作用很小;地壳抬升,海拔升高,温度会降低,冰川变化融化减少;冰川所处位置气温低于0℃,没有流水搬运作用;所以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大,故选项D正确。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答案】C【解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即该流域冰川面积进一步缩小,那么也就是说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升高,蒸发会加剧,所以干旱程度加剧。

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

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A.逐步变暖B.逐步变冷C.先冷后暖D.先暖后冷【答案】D【解析】由图中可看出,海岸线的位置先向陆地推进,即海平面上升,说明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后海岸线又向海洋后退,即海平面下降,说明是由于气候变冷所致,故D正确。

【考点】气候变化对海岸线的影响3.下图中甲为“某大陆局部地域自然带现状图”,乙是“该地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预测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结合两图信息,该地区所处大陆可能是南美大陆B.甲图中自然带可以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C.从甲图向乙图变化时,阿尔卑斯山雪线将降低D.从甲图向乙图变化时,我国西北地区将更加干旱【答案】D【解析】结合两图信息,该地区所处大陆可能是北美大陆;甲图中自然带可以反映纬度地带性规律;从甲图向乙图变化时,全球变暖,阿尔卑斯山雪线将上升;我国西北地区将更加干旱。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附答案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附答案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附答案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一)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参考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气候温暖时期,树木生长快,年轮间距宽;气候寒冷时期,树木生长慢,年轮间距窄。

第2题,M时期为寒冷时期,冰川广布,海平面下降。

A、B、C选项均为温暖时期的自然现象。

(二)[2019·安徽联考]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之差称为气温距平(或降水量距平)。

近50年来,西藏年平均气温为3.9 ℃,年降水量为448 mm,且变化明显。

读西藏年平均气温距平、年降水量距平图,完成1--2题。

1、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候特点是()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2、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A.温带草原和草甸退化B.冰川和冻土融化加快C.一年一熟的北界南移D.旱灾加剧,粮食减产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信息理解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的内涵,距平值大于0,表示变暖或变湿,距平值小于0,表示变冷或变干。

根据图中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曲线分析,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距平为正值,降水量距平也多为正值,说明年平均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气候具有暖湿特点。

第2题,根据图中曲线判断,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趋向暖湿,主要影响高寒草原和草甸,并非温带草原和草甸,A错;气温升高,加速冰川和冻土的融化,B对;年平均气温升高,一年一熟的北界将北移,C错;降水增加,旱灾应减少,粮食可能增产,D错。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训练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训练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练习1.下列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质时期地球上曾经出现了3次大冰期,还发生过延续时间约为10万年的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②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不明显③有气象观测时期的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④全球气候变化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读图,完成第2~4题.a.全球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曲线b.我国近5 000年气温变化曲线2.20世纪60年代后().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③我国气温低于历史最高水平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与两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③近5 000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 ℃以内④近30年,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近年来,与a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5.全球变暖使下列国家的农业受益匪浅的是().A.新加坡B.印度C.古巴D.俄罗斯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此完成第6~7题.6.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山地0 ℃等温线将上移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D.海平面将上升7.全球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A.对一些地区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B.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加大,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将缩小C.全球变暖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D.气温升高,许多地区将更加适合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会增加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8.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①加剧农田土壤盐渍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9.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下图反映了某区域以A地为中心,半径约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气温距平增高情况(单位:℃,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增高约0.2 ℃).读图,完成第10~11题.10.导致图中气温距平增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降水量的变化B.城市规模扩大C.农业生产的发展D.全球气候变化11.上题所述地区的工业区最有可能位于().A.西北部B.东北部C.东南部D.西南部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2008年9月,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有望未来实现通航.结合下图,完成第12~13题.甲1978年9月至2005年9月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乙12.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A.丹麦B.日本C.巴拿马D.加拿大13.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201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低碳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读主要温().A.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C.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D.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15.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C.使太阳活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16.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的措施是().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17.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材料二: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地带?(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4)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试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人为原因.(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18.中新网2011年12月11日讯南非德班当地时间11日凌晨,德班气候大气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能源消费构成是指各种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比).材料二: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我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重而道远.(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2)为什么说我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重而道远?参考答案1.答案:C 地质时期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时间尺度为10万年.1万年以来的历史时期气候经历了5~10 ℃的波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温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答案:2.C 3.D 4.C 第2题,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没有达到原数的5倍.但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第3题,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且近5 000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 ℃.由图a可知,近3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保温作用增强.第4题,由图a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频发强磁暴、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皆与之无关.5.答案:D 全球变暖,使生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高纬度地区的国家农作物产量会提高,而低纬度地区的国家因各方面原因可能受到危害.答案:6.C 7.A 第6题,气温升高,会使雪线上升;森林生长范围向两极扩展;海平面上升;影响水循环,使部分地区气候更加干旱,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洪涝加剧.第7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一些脆弱物种的灭绝;对一些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的危害会更大.气温变化越剧烈,受到危害的生态系统就会越多,危害也越严重.答案:8.A 9.B 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根据图上高程标示,能淹没部分滩涂,但不能淹没耕地;海水倒灌可加剧农田土壤盐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港口设施,不利于港口的建设.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森林面积减少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答案:10.B 11.B 图示A地气温增高明显,向外气温增高幅度降低,结合范围尺度,应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现.东北部地区气温增高最明显,应为工业区.答案:12.C 13.B 第12题,由材料及图示可知,西北通道使北美东海岸与太平洋地区的联系趋于便捷,巴拿马运河运输量将显著减少,而运河收入是巴拿马的经济支柱.第13题,全球变暖使北冰洋海冰融化,温带的范围向高纬扩展,阿拉斯加等高纬地区积温升高,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上升,将适合落叶灌木林生长,但不一定适合大面积种植小麦.答案:14.D 15.D 16.B 第14题,由表格数据可知,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气体,而在年增长率、生存期、温室效应强度等方面并不比其他温室气体强.第15题,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第16题,A、C两项不现实,核工业也不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植树造林可以吸收部分二氧化碳,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7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第(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第(4)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有关.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18.解析:第(1)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过量二氧化碳;毁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降低.c、d是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第(2)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经济,而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比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有限.答案:(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2)①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以煤为主(71.9%)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大幅度转变;③受我国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的限。

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含解析)

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作物生长期热量不足B.易受水旱灾害的影响C.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D.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高2、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下列情况最可能发生的是A.①地滑雪业迅速发展B.②岛茶树分布的海拔降低C.③岛国旅游业蓬勃发展D.④地沿岸更易受海潮影响解析:1.B 2.D第1题有图示可知,该地位于南亚和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A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易受水寒灾害的影响,B对;该地人口稠密,水热充足,主要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答案选A项。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极冰和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滑雪业会受到影响,气温升高,茶的分布海拔会逐渐升高,气候变暖,积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国面临淹没的威胁,沿海地带更容易受海潮的影响,答案选D项。

喜马拉雅山区冰湖(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众多,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区冰湖面积、数量都呈现相应变化。

下图为“近30年喜马拉雅山区不同海拔带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图”。

读图完成3~4题。

3.近30年喜马拉雅山区( )A.冰湖面积总体呈萎缩态势B.冰湖在各海拔都呈扩张态势C.海拔5200米附近冰湖面积增加最多D.较低海拔地带冰湖面积变化最明显4.近30年造成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呈现图示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下降B.冰川退缩C.过度引水灌溉D.降水减少解析:3.C 4.B 第3题,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近30年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面积呈增加态势,但不同海拔表现不同,海拔5 200米附近冰湖面积增加最多。

第4题,造成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面积不断增加的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补给冰湖的水量增加。

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以上,引发世人关注。

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答案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一)读下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C.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D.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呈负相关3、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A.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D.南极臭氧层空洞逐步扩大参考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未达到原数的5倍。

由图b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气温呈现出了波动上升的趋势,但由图c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第2题,由图c可知,我国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

由图a和图b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所以D错。

第3题,由图a和图b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增加,全球气温呈整体上升趋势。

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发生磁暴、河流三角洲向海洋推进及臭氧层空洞的扩大皆与之无关。

答案 1.A 2.B 3.A(二)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 ℃~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风暴潮作用减弱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1.B 2.C第1题,全球变暖使各地的降水发生改变,并不是所有热带地区的降水都可能减少;全球变暖使气候极端事件增加,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的自然带向北移,B正确;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风暴潮作用加剧;全球变暖是就全球的平均状况而言,亚热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增多;全球变暖可能使某些洋流强弱程度发生变化,洋流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有)答案
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2014年4月29日,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发布《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1980年~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

到2040年,中国近海海域海平面将比2010年上升70~140毫米。

下图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读图,回答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②近7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③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④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针对我国海平面上升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 )
①扩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以吸纳上升的海水②在沿海所有地区建设堤防工程③及时监测和预测海平面的升降④加强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B C
下面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1981~2007年年均温变化图和年均降水量变化
图。

读图完成题。

3、1981~2007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气温降低,降水增加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C.气温增高,降水增加D.气温增高,降水减少
【答案】D
4、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1981~2007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B.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
C.北坡地区气候趋向干冷D.南坡地区气候趋向暖湿
【答案】B
5、1981~2007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
A.1月0 ℃等温线南移
B.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
C.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
D.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方案】D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题。

6.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7.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
【答案】A B
读1961~2004年我国宁夏暴雨次数空间分布图(图1、图2),回答题。

8.从图中可知,20世纪90年代前后宁夏暴雨次数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有() ①发生次数总体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②宁夏中部地区暴雨次数少③暴雨高发区位于南部六盘山东南山麓
④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9.下列地点中,20世纪90年代前后暴雨次数变化最小的是()
A.贺兰山B.银川
C.西吉D.麻黄山
10.西吉暴雨次数偏少的原因可能是()
A.气温较高,水分蒸发旺盛
B.位于背风坡,水汽难以凝结
C.深居内陆,水汽来源较少
D.缺少冰雪融水,水汽含量较少
【答案】.B .C .B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题。

11.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线
B.地形
C.降水
D.地质
12.计鹿村和小峰口之间的公路()
A.设计不合理,应尽量保持直线布局,因为可以缩短通行里程
B.设计不合理,应沿拒马河河谷分布,因为河谷地带地质灾害少
C.设计较合理,从瓦窑垭口通过,起伏相对较小
D.设计较合理,避开了山顶,沿线基本无陡坡
【答案】B C
二、非选择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据图1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发生的过程。

(2)据图2分析人类活动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3)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说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产生影响的。

【答案】(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给地表加热,地表增温释放长波辐射。

大部分地面辐射为水汽、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部分大气辐射以大气逆辐射形式返还地面,弥补地面热量的损失。

(2)人类燃烧矿物能源、破坏森林,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同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3)人类活动使得大气圈的组成发生变化,导致全球变暖现象,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水圈:海平面将升高,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大气圈: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大病毒和传染病流行。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影响又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生存。

解析:第(1)题,结合图1,抓住主要环节,阐释大气保温作用发生的过程。

第(2)题,抓住“温室气体增加”这一关键,从燃煤和毁林两方面分析。

第(3)题,从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角度说明。

2、下图为“1951年~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1951年~2002年,我国 ( )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2)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3)据图分析气温变化对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有利之处是什么?
(4)我国气温增幅变化最小的地区是,原因是什么?
(5)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工业生产应做好哪些方面的调整?
【答案】(1)D (2)A
(3)松嫩平原地区气温上升明显,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之处表现为:①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增加产量;②利于缩短作物生长期,提高复种指数;③使土壤冻土层融化,增加土壤水分含量;④土层温度升高,利于作物生长。

(4)青藏高原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效果差,大气升温不明显;②工业生产少,温室气体排放少,增温速度慢。

(5)①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②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加强工业联系,使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④调整工业结构,减少高能耗工业数量。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1)(2)题,由图中可知:①在1951年~2002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增温,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增温;②图中各地的气温增温速率并不相同,其中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增温速率明显;③从图中可知气温增温速率最大值为0.6~0.8℃/10年,由此可计算出50年来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

第(3)题,松嫩平原增温明显,对农业的有利之处从延长无霜期(积温增加)、作物光合作用、土壤水分含量及土地温度等方面分析。

第(4)题,从自然条件和生产活动两方面分析。

第(5)题,针对工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缩减排放进行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