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经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 定义
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是指一种为公众普遍接受用 来作为商品、服务和其他有价值的资产的支付手 段和债务的清偿手段的东西。这样定义的货币也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狭义的货币 (M1) ,它包括现 金(含硬币)和银行活期存款,而不包括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有息)和各种公债券这些“近似货币”。 根据这种狭义的货币定义,在任何时点上货币的 总供给必然等于公众手头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 数量(对货币的总需求)。
(3) 完全竞争假设:经济体系中的各类市场都是 完全竞争型的,单个买主的需求量只占这个市场 需求量的一个很小比例,单个卖主的供给量只占 这个市场供给量的一个很小比例,因而单个买主 或卖主无法通过他的供求行为来影响市场价格, 每一个经济当事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 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他在一组既定的价格下做 出数量决策(购买多少或生产多少)。
M是人们手头持有的货币量(“钱包中的货 币” ) —— 现金余额或名义货币余额。现金余额方 程式中的 M 是人们手头持有的货币 ( “栖息的货 币”),
交易方程式中的 M 是强调的是货币需求 , 用于交 换的货币(“飞翔的货币”),它强调的是货币供给。
从分析方法上看,交易方程式使用的是一种宏观 经济学方法,它试图在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总水平
第1章. 古典经济学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特色 第二节 就业与产量决定理论 第三节 储蓄、投资理论与萨伊定律 第四节 货币数量论 第五节 古典经济学宏观体系概要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 假设和特色
凯恩斯以前的西方经济学家侧重于微观经济分析, 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初版于 1890年)是微观经济学成为一个比较完整体系的标 志性著作。凯恩斯把他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作 “古典经济学”,把从亚当· 斯密(AdamSmith)、大 卫· 李嘉图(DavidRicardo)到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阿 瑟· 庇古(ArthurCecilPigou)的西方正统经济学家称 作“古典学派”。不过,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 学教科书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一般是指从19世 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凯恩斯《通论》 出版以前的西方经济学,这个时期的主流经济学 家形成“古典学派”。马歇尔是古典经济学的集 大成者,庇古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一个重要代表。
当劳动市场上决定了均衡就业量时,经济中的总产出 就决定了
。
图1-4完全无弹性的总供给曲线: 货币工资率完全弹性.
(a)部分表示总量生产函数;(b)部分表示劳动 市场上的供求函数;(c)部分表示货币工资; (d)部分表示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储蓄、投资理论与萨 伊定律
储蓄会不会造成总需求不足呢?古典学派的回答是: 不会。其理由是:利息率是一种有效机制,它可 以保证计划(或意愿)储蓄与计划(或意愿)投资相等。
第四节 货币数量论
一、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定义
二、货币数量论的表达式 三、作为价格总水平理论的货币数量论
四、作为总需求理论的货币数量论
当短期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呈垂直状态 (完全无弹性)时,它只说明了总产出水平是多少, 没有说明这条总供给曲线上的各种价格中哪一种 价格会成为现行的价格总水平。古典学派把这个 问题的答案留给了货币数量论。
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相对价格(或价值)在实际部 门由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论),在实际部门,所 有的经济行为仅仅依赖于相对价格;绝对价格(或 一般价格)水平在货币部门由货币数量决定(货币数 量论),一般价格水平与实际部门的供求无关;实 际部门与货币部门是分离的,货币部门的货币数 量变化不影响实际部门的实际变量(如就业量、产 出和实际利率等)的均衡值,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 作用是中性的。
(2) 在短期内,经济社会使用不变的资本存量和 不变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
(3) 经济通常是处在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这
里的夕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于是,货币数量 论的结论是:货币数量与价格总水平同向同比例 变化,货币数量的变化是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原因。
交易方程式:
MV=PT
(1-9) 交易方程式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 1911 年 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来的。 M 是流 通中的货币数量或货币供应量; V 是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 —— 在一定时期单位货 币周转的次数; P是价格总水平或交易的平均价格, T 是一定时期 ( 如一年 ) 的交易量或用货币进行物 品或服务交易的次数(交易次数)。 式(1-9)右边的PT表示一定时期的交易的总价值, 左边的MV表示一定时期用于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
(4) 市场出清假设:在完全弹性的价格下,各类
市场都可以出清,不存在持续短缺或持续过剩。
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市场崇拜者”。他们承认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可能出现失业和经济波动,但 是他们相信,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偏离充分就业的 均衡水平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
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信念是,通过完全竞争的市 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一种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 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最优配置方式。 由于对市场机制的崇拜,古典经济学倡导“自由 放任”。他们认为经济生活应当自由放任,让经 济当事人自由交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 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三、作为价格总水平理论的 货币数量论
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货币数量论的功能之一是 用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这 种用途的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价格总水 平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理论。
坚持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家们认为: (1)V 或 k 的大小由一个社会的支付习惯、制度、
结构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单位收入 和支出的频率,收入和支出的规律性,基于货币 交换或物物交换的收入和支出的比重,人们是更 多地使用转账和信用卡来进行交易,还是更多地 使用现金或支票来进行交易。由于这些因素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的,因此可以把V或是看作常 数。
二、货币数量论的表达式
货币数量理论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大卫· 休漠 (DavidHume)。休漠在1752年发表的《论利息与货 币》一文中就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货币数量论。此 后,李嘉图、詹姆斯· 穆勒(JamesMill)、马歇尔、 费雪(1rvingFisher)、庇古、哈耶克和20世纪30年代 以前的凯恩斯都是货币数量论的追随者。
一、储蓄、投资与利息理论 二、萨伊定律
一、储蓄、投资与利息理论
古典经济学认为,利息是储蓄的报酬,是投资和 资本形成的成本,利息率是资本市场上的价格, 它可以保证经济社会的资源实现充分就业。
S=S(r) (1-6)
I=I(r) (1-7) 其中, S , I 和 r 分别是储蓄、投资数量和利息率 水平。 古典经济学家假定利息率具有完全弹性,利息率 是凋节资本市场供求、从而保证资本市场出清的 有效机制。当储蓄从而借贷资金供给增加,利息 率会下降,投资将跟随储蓄一同增加,因此人们 减少当前消费(节俭)并不影响资源的充分就业。
古典学派都信奉亚当·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封闭的市场经济模 型,即没有对外经济部门。古典经济学把这种经 济分为两个部门 —— 实际部门 (real sector) 和货币 部门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思路后来被凯恩斯称 作“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
凯恩斯在《通论》第2l章“价格理论”中认为,
古典经济学体系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价值论和 分配论、货币和价格论。在论述价值理论时,古 典经济学认为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其中 边际成本和短期供给弹性起重要作用。但是,在 讨论货币和价格理论时,他们又说价格由货币数 量、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流通速度与交易量之 比、货币窖藏、强迫储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等因素决定。至于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却避而不 谈。
第二节 就业与产量决定理论
一、生产函数
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一、生产函数
图1-1总量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 量
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在技术和资本存量一定的条件下,实际的总产出 由就业量决定。那么,就业量又由什么决定呢?古 典学派认为,经济中的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市场 上的供求关系,工资率是劳动市场上的价格,它 是调节劳动市场上供求平衡的机制。
即Nd(W/P) Ns(W/P)=时,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就业量
就被决定了(见图1-2)。
图1-2 劳动的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
图1-3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水平。
在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只有“摩擦失业”和 “自愿失业”。所谓摩擦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市场 上供求比例暂时失调所造成的失业,如由于机器 设备出现故障、工作岗位更换、工作的季节性等 所造成的暂时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 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而造成的失 业。这两类失业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因 为这两类失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市场经 济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经济中存在一定的失业量 是建立新企业和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必要条 件。
由于交易次数 T难以衡量,所以经济学家们倾向 于用经济中的总产出(实际的国民收入 )y 来替代 交易次数T,于是交易方程式又有了另一种表达形 式:
MV=Py (1-9A)
现金余额方程式
:M=kY=kPy (1-10)
现金余额方程式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和庇 古提出来的。在现金余额方程式中,
部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办法是扩大生产,增加供给
萨伊和此后的古典经济学家实际上是相信自由的 市场制度可以解决自身的需求问题,只要这种市 场制度能够无障碍地运转。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总 供给或总产量的决定,而总需求及其决定因素则 被忽视了。古典经济学宏观理论中缺少总需求理 论。
假设前提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 之上的。这些假设前提主要有:
(1) 理性人假设:经济体系中的当事人( 居民户和
厂商)都是理性的,他们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或利润最大化;他们具有稳定的预期,并且没有 货币幻觉。 (2) 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当事人在签订合同、进 行交易时都拥有关于市场条件、交易对象和价格 的完全信息,因此供求双方不可能相互欺骗。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克服交易困难、方 便交易的一种手段,“商品一货币一商品”的交 易过程的实质是“商品——商品”。 既然一种商品是由另一种商品来购买的,因此, 一种商品的买主也就是另一种商品的卖主,一种 商品被生产出来也就为另一种商品开辟了销路, 即供给创造了它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给表示有 更多的需求,需求量始终与供给量作同比例增加, 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 因而不存在需求不足,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 和大量的失业。萨伊承认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局 部的生产过剩和失业,他把这种生产过剩和失业 归因于其他产品的生产不足,因此,战胜这种局
图1-5资本市场均衡
二、萨伊定律
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都奉行“萨伊定律”,即 “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这是由法国经济学 家萨伊(Jean-BaptisteSay)在他1803年出版的《政治 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论断。萨伊认为, 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人们将自己生 产的商品送到市场上,只是为了交换其他商品, 因而“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之间建立一种数量关系。现金余额方程式使用的 是一种微观经济学方法,它要说明的问题是,当 居民户和厂商需要用现金进行交易时,是什么因 素决定了他们的现金持有量。实际上,货币数量 论的两个方程式表示的都是一种恒等关系或均衡 关系。 在交易方程式中,等式左端 MV表示名义总需求, 等式右端 Py 表示名义总供给。在现金余额方程式 中,等式左端 M 表示货币需求量,它等于既定总 收人为 Py 时应持有的货币数量;当货币市场均衡 时,人们手头持有的货币数量就等于货币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