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性:人类思维的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性:人类思维的革命

有人类以来,基于物理世界数据的匮乏,因果思维一直占据着霸权地位,并禁锢统治人类思想数千年,极大地限制了人类的创新能力。

大数据时代,面对汪洋般的海量数据,人类传统的因果思维变得苍白而无力,而相关性思维开始隆重地登上划时代的历史舞台,并将彰显出巨大的威力。这是人类最残酷的一次自我思维革命,能否完全适应和拥抱这个全新的时代,在于你是否拥有相关性思维。1.因果性:人类固有思维因果是一种霸占了人类几千年思想史的“霸权思维”。并且,这种思维霸权由来已久。因果最早脱胎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涅槃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世俗化的说法是,善有善报,患有恶报。这是因果思维最早也是最粗糙的陶胚。但因果性不是佛教所独有的,在充满着思辨和理性的古罗马、古希腊文明中,在审慎朴素和注重伦理秩序的中华文明,都已在血液里涌动着因果的因子。从人类的茹毛饮血到现代智能终端的普及,无论是古典时代还是当下的移动互联时代,因果性思维的光芒都从未泯灭。它成了人类解释自然、研究真理唯一可凭的法杖;它在人类屈指可数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如太阳一般恒久发光。这种耀眼的光芒从未减弱过,它点亮了人类蒙昧的夜空,启迪了追求

进步的种族不断地开拓创新。因果性思维霸权之稳定,从来没有受到撼动。虽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怀疑论的小插曲,但最终都化为浩瀚海洋中最不起眼的浪花,在狂飙和巨澜的裹挟下,摔落得粉碎碎骨。但是,这些星星点点的浪花终究会被人类铭记并被赋予十分深切的意义。我们来看一桩公案。在西方,因果性是贯穿西方哲学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和核心问题,但也充满了争议。其中,怀疑最激烈的要数英国18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休谟。因果性思维其实是一种隐形的内核,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休谟就针对因果性思维的一个领域科学认识原理提出了强

烈的质疑。休谟认为,我们所认知的是感觉印象和知觉的前后相续,其中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前后相续的关系是由习惯性导致的,并非存在着一种固定不变的由A 导致B的因果性关联。面对这番语气坚决的质疑,当时所有坚持因果关系的哲学家们都束手无策,并使由因果律支撑起来的整个科学知识大厦面临崩溃的危机。休谟的质疑还引发了两个附带的结果,一是哲学上极端怀疑主义的兴起,二是宗教上无神论的滥觞。大哲学家康德甚至认为:自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到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出版以来,甚至尽可能追溯到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康德决心重建因因果律以回应休谟的质疑。在康德看来,

休谟对因果律的摧毁并不是丢弃了“因果性”这个名称,而是否定了它的客观必然性,把它变成了一种主观心理的习惯性联想。但客观的结果是“因果律”的消失。因此,要重建因果律,康德就要为因果性或因果关系找到其必然性根据。经过艰辛的探索和思考,康德通过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来为因果性之类的普遍必然性提供可靠的根据,从而重建了因果律。康德对因果律可以说是作出了一种独特的重新诠释,为西方哲学思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对后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我们今天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来说,也提供了并还在不断提供着新的启示。可以说,在哲学与哲学思维领域,康德不仅重建了因果律,也把因果性思维送上了神坛,把因果规律显性化,使因果思维成为一种霸权。我们不能从哲学上对康德发出质疑。一则他是权威,二则他有他的时代性。在康德的时代,因果性是正当的,也是过硬的。但在大数据时代,跳出哲学的圈子,因果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谈哲学,单纯从人的思维角度来说,因果性长期以来也是一种霸权。因为因果性满足了人类固有的思想习惯,那就是追求确定性。人类好追本溯源,什么事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目的就在于寻求一个确定性,否则就会产生恐惧。恐惧不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为的形成、习惯性的坚持、长期缺乏打破它的勇气和自信,导致因果性思维霸权的长久存在,导致人类思维、思想受到一种长期僵化的禁锢。即使其

星星点点残余的后遗症也足以让人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进

程中摸索更久。思维禁锢面对一件事,思考一个命题,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平常琐事,但凡要做出决策的时候,人类就会习惯性地找出前因后果,然后按照因果脉络去思考对策。而且,人类习惯了因果性的相对性和无限性。因果是一种相对关系,“因”相对于“果”成立,“果”有了“因”才成立,单纯的

谈“因”或“果”,都没有意义。所以,一个定型的思维模式出现了只要一个现象发生,就会下意识地推断其结果。同样,出现一个结果,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原因。人类似乎已经不习惯于单独面对一个事实,独立地看待一件事情。另外,因果是无限的,一件事情的原因可能是另一件事情的结果,而另一件事情的结果有可能成为其他一件事情的原因,如此推导,因果就像一个没有边界的链条,两边可以无限延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三维世界里,因果思维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四维世界的事,谁知道呢?此外,因果

思维是二元性的。事情的演进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连续而不中断,并没有所谓的节点和割裂。因果思维出现后,就会人为地给这个过程加上标点符号,并赋予这些节点因果的界别。究竟何为“因”?究竟何为“果”?为何“因”变成“果”?为何“果”又成为“因”?“因”“果”如何相沿?“果”“因”如何相袭·····。这

一切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思维屈服于因果而武断造设的。所以,从实质上看,因果思维实质上是把原来同一连续的过

程分裂成了两个空间上相对僵死的东西。这种区分在大数据时代成为一种严重的阻碍因素。再者,因果思维是线性的,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具体表现在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于是,我们有了“因为······所以······”的判断句式,我们有了“只要你这样,必然会那样”的论断模式。这样一来,原本繁复无穷参差多态的世界变得简单了,明了了,一眼看穿了。但世界本源却并非如此。如果凡事都能以因果论断,那么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未解之迷困扰着人类原本就十分发达的大脑了。悖论就这样产生了。就拿人自身来说,人的脾气为什么各自不同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是由相同的物质构成,而且构成的比例包括物质在人体的分布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脾气却十分不同?难道是因为气候原因吗?生活在温带的人有几十亿,脾气都一样吗?难道是家庭环境造成的?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

兄弟姐妹脾气就是一样的吗?“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说的是什么道理?人的脾气不同的结果究竟要归结到什么原因上?可见,一般的原因对于解释个体的存在往往是失效的,或者不具有充足理由。如果说,假如说构成人的血肉——一种“物质”是普遍的东西,每个人的血肉都是特殊的,以特殊的方式构成着一个特殊的人,而这种特殊性是因果关系解释不了的。对于此,就连佛教著名的大乘论师龙树都发出了质疑:如果结果已经包含在原因之中,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结果,因为它已经是原因的一部分了;如果没有包含在原因中,那么又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