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616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8.什么是“植被红移”?列出三种原因。 9.暂缺 三、论述题(共 4 题,任选 2 题,2×20 分) 1.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类型特点。 2.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形成机制是? 3~4 暂缺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14 年华南师范大学 616 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10×5 分) 雾霾 树线 冰芯 极锋 风暴潮 红树林 大陆度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 化学风化 Bergman 定律
二、简答题(共 9 题,任选 6 题,6×10 分) 1.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2.沉积岩层面构造的类型及各自沉积形成环境。 3.荒漠类型及各类型的空间分布关系。 4.“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中的地理现象。 5.为什么冬季黄河中游结冰,而较高纬度的大连则为不冻港? 6.为什么夏季香港比广州气温低,同纬度西宁比济南气温低? 7.解释电磁波谱,光谱特征,简述清水、泥沙水体、湖泊藻类的光谱特征。
人文地理学历年真题(01年-15年)
人文地理学历年真题2001年一、名词解释(15)1、中东2、地理大发现3、大洋洲4、尼罗河5、巴黎盆地二、简述题(20)1、世界地理环境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2、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布的影响三、填图题(图)在图上填出(15)1、统一后的德国国界和国名(1)2、鲁尔区的大致范围(2)3、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中德(部)运河、基尔运河(1)4、城市:不莱梅、汉堡、柏林、波茨坦、波恩、法兰克福、慕尼黑(各1)四、论述题1、对比分析北美和拉美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特征2、简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2002一、名词解释(20)1、中国经济地理2、人口构成3、华南农业区4、京津唐工业地带5、经济地带二、分析论述题(80)1、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2、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基本态势3、说明新中国工业布局演变的特点4、说明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5、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说明部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向2003一、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GNP2、第三次科技革命3、后发优势4、涓滴效应5、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6、点—轴开发模式二、填图题在日本地图上填绘日本八大地方(区)、十三个经济地域(要求划出各地方、各经济地域的大致界限并在相应位置写出其名称),并在相应位置出东京、大阪、北九州、札幌四个城市。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西南区农业地理特征2、浅述基本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动因3、简述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而已的影响四、论述题1、试析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功能2、试析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2004年一、名词解释(5*6=30)1、经济区位2、网尼克指数3、“三湾一海”地区4、霍尔木兹海峡5、温带海洋性气候6、区位商品性二、简答题1、主导产业有哪些基本特征?选择主导产业的判断指标主要有哪些?(15)2、试述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10)3、试述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15)4、简述美国的地理位置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15)三、填图题(15)在图上填出英国11个标准区的名称及大致范围、赫布里底群岛、泰晤士河、奔宁山脉三、论述题(25*2=50)1、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长江三角洲及沿岸地区的认识2、试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来分析欧盟的发展2005一、名词解释(40)1、按劳动地域分工2、京津唐工业基地3、主导产业4、经济地域5、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二、简答题(60)1、简述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2、简述战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特点3、简要评析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发展的条件4、试对我国能源进行简要的经济评价三、论述题(50)1、论述战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特征,动因和世界主工旅游区域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
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因子生态分析法
2.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3.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原理
4.产业集群
5.集聚与扩散
6.旅游规划
二、简答题(70分)
1.请简述我国的区域空间规划体系。
(15分)
2.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10分)
3.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
(15分)
4.影响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因素有哪些。
(15分)
5.要对某城市30万户市民进行抽样检查,从中抽出3000户进行调查,请你设计2—3套抽样方案,并给出每套方案所需要的数据。
(15分)
三、论述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请你从土地、住房、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体制转变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20分)2.假设你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现广州市要做2010~2020的旅游规划工作,请你从调研内容,规划思路,规划步骤,规划图件等方面进行论述。
(30分)。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2.拉采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3.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5、2006年研]答: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2.新型城镇化[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主体功能区[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4.同城效应[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5.城市体系[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初试历年真题参考答案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初试历年真题参考答案2002年一、名词解析(20分)1、性比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的比例关系。
2、种族: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种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3、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4、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及其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5、政治地理单元: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由具体的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二、简答题(40)1、比较生态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生物适应是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而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遗传性。
文化适应是人类在其发展中,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相同点:这两种适应都是人类为获得生存发展而产生的改变;不同点:生物适应是人在体质方面作出改变,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文化适应是通过文化发展而在起作用的。
2、适度人口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可分为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
经济适度人口是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是指除去考虑人均最高生活水平外,还需要考虑国家政治、军事所需要的人口。
即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
实践意义:①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地、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3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从 19 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西方就从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布 来研究农业的起源。
②代表人物 a.阿尔芳斯·德·康德尔 认为中国、西南亚、亚洲热带是农业的发源地,主张农业起源多元论。 b.瓦维洛夫 在康德尔植物地理学中应用达尔文物种变异概念,追述栽培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异的幅度 与区域性,并对各种栽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世界有八处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进一步发展了农业起源多元论,其中第一个中心便是中国。 c.哈兰 运用考古学与植物学、孢粉学、古生态学等新资料并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瓦维 洛夫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将起源地分为近东、华北、中美洲三个中心地和非洲、南亚、中国、 非洲、中美、中安第斯山和南美东部。 d.索尔和卡特 他们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而中国、印度等都是其传播地区。 (2)从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各自成果来研究 ①布雷德·伍德 在《农业革命》一文中曾说:“食物生产的最初的成功实验,发生在西南亚洲肥沃的新 月形地带的山坡上,后来的农业实验也在中国(可能上独立的)和新大陆(当然是独立的) 出现过”。 ②N.C.瓦西里耶夫 认为直到公元前 4000 至 3000 年间,伊朗农业向中亚强烈渗透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迁,才使中国人“接受并掌握了邻人的最重要成就——农业经验和定居生活方式,栽培谷 物,驯养动物,磨制石器和制造彩陶,建筑房屋和埋葬仪式等”。
③费正清 中国人使用的铁器、战车、马匹、麦子、家畜和象形文字,全都是从近东经由中亚路线 传入的。 ④凯瑟温 在所有的栽培作物中,只有谷子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 (3)索尔的推论 ①观点 a.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他们是中石器时代居于河水沿岸以捕鱼为主的人。 由于鱼类丰富,人类食物供应较为稳定,故人类可以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b.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多样化,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常年生长。这里的 环境条件就为那些具有无性繁殖的食用植物提供被人类选择进行驯化的机会。 ②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需具备的条件 a.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b.驯化中心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c.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那里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 d.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的人类在那里“能够容易取得由于树木枯死而 用于栽培的空地”。 e.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索尔认为“林居”的使用斧头者 必然是驯化者的祖先。 f.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的食物也是兽类喜欢吃的”;如果人类不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哪类现象?A. 自然现象B. 社会现象C. 经济现象D. 政治现象答案:B2. 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是指什么?A. 自然景观B. 人造景观C. 历史遗迹D. 人文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景观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A. 人口分布B. 城市发展C. 气候变化D. 语言分布答案:C4. 人文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韦伯B. 克里斯塔勒C. 冯·杜能D. 哈格斯特朗答案:B5.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扩散”是指什么?A. 文化在空间上的传播B. 文化在时间上的传播C. 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D. 文化在经济中的传播答案:A6.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化”一词指的是什么?A.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B. 城市面积的扩大C. 城市人口的增加D. 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A7.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空间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 人口流动B. 货物运输C. 信息交流D. 所有以上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等级划分依据?A. 人口规模B. 经济实力C. 政治地位D. 自然资源答案:D9. 人文地理学中,“区域”的概念是指什么?A. 一个封闭的地理空间B. 一个开放的地理空间C. 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地理空间D. 一个具有特定边界的地理空间答案:C10.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区”是如何形成的?A. 通过自然演变B. 通过人为划分C. 通过文化扩散D. 通过政治决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定性分析B. 定量分析C. 空间分析D. 历史分析答案:ABCD2. 人文地理学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哪些?A. 气候条件B. 资源分布C. 经济发展水平D. 政策导向答案:ABCD3. 人文地理学中,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A. 工业化进程B. 农业发展C. 交通设施的改善D. 教育水平的提升答案:ACD4. 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的类型包括哪些?A. 农业景观B. 工业景观C. 商业景观D. 宗教景观答案:ABCD5. 人文地理学中,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包括哪些?A. 地理位置B. 历史背景C. 人口数量D. 经济规模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文地理试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自然环境B. 人类社会C.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D. 人类文化答案:C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比较法D. 统计分析法答案:D3. 人口增长的模式可以分为()。
A. 传统型和现代型B. 增长型和稳定型C. 集中型和分散型D. 城市型和农村型答案:A4.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 人口增长B. 经济发展C. 科技进步D. 政策引导答案:B5.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包括()。
A.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B. 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C. 商业用地、农业用地、住宅用地D. 工业用地、农业用地、交通用地答案:A6. 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 环境污染B. 交通拥堵C. 人口老龄化D. 住房紧张答案:C7. 城市等级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 国际大都市B. 国家首都C. 省会城市D. 地区中心城市答案:A8.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经济因素B. 政治因素C. 宗教因素D. 气候因素答案:D9. 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是指()。
A.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C.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答案:B10.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概念不包括()。
A. 语言B. 宗教C. 法律D. 气候答案:D11.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资本流动B. 信息流动C. 人口流动D. 资源流动答案:C12.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源分布不均B. 政策导向不同C. 地理位置差异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13. 区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
A. 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C. 社会稳定D. 可持续发展答案:D14. 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概念不包括()。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02-2011历年考研真题(附答案)
华南师范大学2011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卷人文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因子生态分析法2、容积率和建筑密度3、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原理4、产业集群5、集聚与扩散6、旅游规划二、简答题(70分)1、请简述我国的区域空间规划体系。
(15分)2、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10分)3、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
(15分)4、影响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因素有哪些。
(15分)5、要对某城市30万户市民进行抽样检查,从中抽出3000户进行调查,请你设计2—3套抽样方案,并给出每套方案所需要的数据。
(15分)三、论述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请你从土地、住房、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体制转变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20分)2、假设你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现广州市要做2010—2020的旅游规划工作,请你从调研内容,规划思路,规划步骤,规划图件等方面进行论述。
(30分)人文地理学一、根据图表回答问题1、城市化概念及阶段2、图中三个国家的城市化类型、状况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1、解释东盟、区域一体化2、东亚三国与东盟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低位和作用三、根据图表回答问题1、解释气候变化、低碳社会2、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在哪些区域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问题时争议的焦点是什么?4、美中两国在应对气候问题时的态度有何差别?四、根据图表回答问题1、解释“胡焕庸线”及其意义2、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五、根据图表回答问题1、文化区的概念2、文化扩散的分类和内容3、什么是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六、根据图表回答问题1、画出两人行为空间时空棱柱图2、这种研究方法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哪个分支?七、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提出的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谈谈你对人文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解。
八、陆大道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点—轴理论,和“T”字型区域开发的背景和内容人文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哈特向2、民俗3、旅游动机4、文化史层5、儒教6、新英格兰方言7、地理物象8、人口文化构成9、马汉10、等级规模法则二、谈谈你对人本主义方法论的认识。
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06 年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白兰士 2.城市体系 3.人口密度 4.人口构成 5.种族 6.文化区 7.世界宗教 8.政治整合 9.旅游资源 10.地理物象
二、论述题 1.“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是人文地理学的一次革命”请问你如何理解。 2.请比较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 3.请从地理角度分析农业出现的后果和影响。 4.请举例说明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你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人文地理学在这方面的作用。
2/2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13章)【圣才出品】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杜能圈答:杜能圈是指杜能提出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
杜能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杜能圈的前提是匀质平原、一个中心、马车交通、孤立国、追求利润最大化。
特征是由内往外集约度降低。
2.持续农业答:持续农业是指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持续农业的目标是:①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②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③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
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3.迁移农业答:迁移农业是指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石头和木棍是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在这个阶段,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在居住区附近用刀耕火种办法清理出一块土地后,就用工具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放进根或种子进行轮种,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
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
“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
4.敞地制答: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称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
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
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
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农业类型。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1 复习笔记一、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发展历程是不断增长的。
根据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特点、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人口密度极低。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平均寿命低。
③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a.在工业化早期第一,概况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例如英国。
第二,原因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人们更易于多生育。
且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的态度。
b.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欧洲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第一,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引起的;第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第三,经济因素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第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第一,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第二,妇女晋升机会增多;第三,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第四,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就推迟了生育行为。
第五,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接受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都使得人们不愿多生育。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a.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b.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上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