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怎么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篇1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
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近来我阅读了《青春之歌》这部优秀红色经典书籍。
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
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应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
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
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
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
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
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
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
《青春之歌》PPT
内容提要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 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 战士的曲折过程。 •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 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 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 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 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 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 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觉都林的随,迷回人 中慢道颜着 人忆在 抽慢静色时 的往痛 醒地和。间 爱事苦 过被余 渐 情的的 来现永 渐 幻。时 了实泽 褪 成 候 。的两 去 的 , 鞭个 了 绚 是 子年 它 丽 最 从轻 美 虹 容 幻人 丽 彩 易
《 青 春 之 歌 》
精 彩 语 录
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 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这些作 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 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 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 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 至今。
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 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 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 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 “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 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 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青 春 之 歌
杨沫 (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 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 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
杨沫《青春之歌》ppt课件
杨沫
1
杨沫(1914年9月25日—1995年12月11日),原名杨成业, 笔名杨君默、杨默。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 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 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其代表作是描写一个 知识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并被改变为电影。
• 林成长——对封建家庭、封建伦理道德超越——对旧我超越—— 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 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 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 ——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 所走过的共同道路。
11
三、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
实际上,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爱、被改造的位置,其成长
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
•
余永泽——骑士英雄兼诗人,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
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人性、人道主义;
•
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意
⊕被捕与监狱生活。林道静逐渐认识到了个人英雄 主义的幻想的错误,认识到生与死的真正含义, 得到新的改造。这一阶段与林道静成长相联系的 是卢嘉川,他是林道静革(小说结束),林道静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
战士。这一阶段江华替代了卢嘉川的位置,培养了林道静的革命性格。
7
二、林道静的成长过程
——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1、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出走到九·一八事变阶 段——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4.杨沫《青春之歌》
杨沫《青春之歌》研读一、作家自述我的整个幼年和青年的一段时间,曾经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那生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时常有要控诉的愿望;而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中,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党:是党拯救了我,使我在绝望中看见了光明,看见了人类的美丽的远景;是党给了我一个真正的生命,使我有勇气和力量度过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岁月,而终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感激,这刻骨的感念,就成为这部小说的原始的基础。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后记》,《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我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她的罗曼蒂克式的情感,或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欣赏。
而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的伟大、党的深人人心、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通过对林道静生活道路的描写,我还企图表明:共产主义的思想,为人民为集体的思想,可以使人变得崇高美好;为祖国为人民忘我地工作才是最大的幸福;而脱离了革命的集体,仅为个人而活着的时候,不管是处在什么环境,都会使人感到生活空虚、烦闷和没有意义。
要创造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必须掌握住这个人物生长的时代脉搏,必须给这个人物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在创造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企图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描写的。
而不是按照一个成熟了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设想她应有多少优点,不该有什么缺点,她入党后就必须高大无比、完美无缺等等框框来写的。
我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缺点的。
主要表现在对她这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写得还不够细致、清楚;对她身上的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感情挖掘和批判得还不够深刻有力。
为什么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上述的种种缺点?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艺术技巧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
杨沫的《青春之歌》课件
杨沫的《青春之歌》课件
《青春之歌》是杨沫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小说,描写了青年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奋斗。
这部小说凝聚着杨沫的高度艺术才华和革命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春之歌》的课件吧。
第一部分:小说简介
《青春之歌》讲述了一群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生活和奋斗故事。
他们中有小说家、诗人、畫家、舞蹈家等不同类型的文艺工作者,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坚持理想信念的同时也在接受人生的磨练和考验,最终成长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支持力量。
青春、热情和艺术是这部小说不可分割的主题。
它通过描述主人公们在文艺创作和追求革命事业中的经历和变化,展示了他们勇敢、坚韧、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热爱和献身精神。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当时青年文艺工作者困难重重的处境,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对文化事业的责任感之间的矛盾,这都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青春之歌》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热情,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让人容易进入故事情境中。
杨沫的小说不喜欢堆砌华丽的语言或夸张的情节,而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生动的反映,给人以思考,让读者更能从故事中获得思想上的满足。
《青春之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发挥的独特作用。
它提供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对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并通过对文艺青年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同时也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意义上,小说的价值不仅是文学上的,更是社会历史学意义上的。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篇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篇《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于1958年首次出版。
我的公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
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道静目不转晴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
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
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
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竞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
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
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
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
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
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
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
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活动课——“青春之歌”主题朗诵会教学课件(49张PPT)
➢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 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 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 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篇目 意象 情感 朗读情感
立在 地球 边上 放号
白云、北 冰洋、太 平洋、洪
涛
赞美摧毁旧 世界、创造 新世界的时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 年 、 月间。 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 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 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 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 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 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 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寒秋独立 橘子洲头 湘江北去。(现代汉语语序) 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 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
(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 领字。“看”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 翔浅底
上
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于
一一 一一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是一首激昂的青春交响乐!
阕 看 “眼前景”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在思想斗争中,我坚定了信念,活着,就要向着光明的理想前行。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青春之歌》
现存杨沫最早的照片(19岁)
杨沫(1914——1995),原 籍湖南省湘阴县,出生于北平一 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30年代参加革命,40年代开始文 学创作。建国后曾出版中篇小说 《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 之歌》、《东方欲晓》、《芳菲 之歌》、《英华之歌》,短篇小 说集《红红的山丹花》、《杨沫 小说选》等。
(一)风风雨雨《青春之歌》
1、出版历经波折。 2、初版反响热烈。 3、修改版的推出。 4、文革中遭受厄运。 5、文革后重获新生。
(二)《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以小资产阶级知了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历程为线索, 形象地展现30年代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勾勒出了形形色 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将个人前 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和出路这一革命的思想主题 。
—— 舒芜
《青春之歌》说明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跟着共 产党走,彻底地进行自我改造,才能有出路。
——马铁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读者,你认为《青春之歌》的主题是什么?
1、揭示了女性对爱情所抱的浪漫幻想及自由意志。 2、表现了女性的英雄主义情结。 3、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从觉醒再到丧失的过程。 4、揭示了知识青年认识革命、参加革命的多种可能性。 5、表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
(三)林道静形象分析。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 术典型。
苦闷彷徨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 决裂。
追求探索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
决裂。
革命启蒙
锻炼成长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 我决裂。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艺术特点:
(见文学史)
李准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耕云记》 《李双双小传》1959年,是作者对农村新人 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不断探索的一个突出结 果。人物性格所具有的时代光彩和典型性 格,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使作品 获得了艺术魅力。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善良、憨厚、勤劳,有着大孩子般的天真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艺术特色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2)通过复杂激烈的思想冲突来刻划人物 的性格; (3)细节描写生动; (4)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朴素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5)两条线索: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一是李双双同富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正读初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又跑回西山的学 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 杨沫的一切供给。
郭沫若的小说《落叶》是她读的第一 本新小说。 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接着是 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 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 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一个思想开明 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考入京师大 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了私立大学。 然而,却以办学为名,募集捐款。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赋。 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整日吵闹。 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颇为富有,精神 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家度过童年。
试析《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叙事与革命理想
读·闻·观141一、逃离小说的一开始便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五四”新青年的形象——勇敢与旧家庭决裂、追求婚恋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
与家庭决裂的林道静离家出走后的境遇并没有多少好转,表哥无处可寻,以为是好心收留自己的校长却打着将自己献给县长做小老婆的主意。
万念俱灰的林道静准备投海自杀,而余永泽的出现将她从深渊中救了回来。
余永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他与林道静的恋情中,他广博的学识是吸引林道静的原因之一。
对于当时走投无路的林道静来说,这样博学多识的余永泽以及他口中的那些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就像春风一样拨动了她的心弦,让她重燃生的希望,也无药可救地爱上了余永泽。
林道静与余永泽这段爱情充满了西方浪漫主义的色彩,并在语言方面得到了体现。
“不管是人物对话还是叙述话语,都是作者赋予的。
作家赋予某个人物一种角色身份,也就赋予了这个角色身份某种相应的话语方式。
”余永泽总是会称林道静为“亲爱的”,在表达自己的爱意时也会大胆地使用“我爱你”之类的词语,各种修辞的使用也大大增强了余永泽语言的浪漫色彩:“你是我的生命、灵魂,我为你才活着……”“没有你在我的身边,我觉得我的生命好像黄叶一样枯萎下去了……”在我看来,这种浪漫主义的语言是余永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体现。
但是当林道静接触到无产阶级的思想,并在无产阶级思想的滋润下逐渐成长时,余永泽那充满西方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便失去了光彩。
在林道静遇上卢嘉川后,她开始接触无产阶级思想,卢嘉川就像是林道静的引路人,将她一步一步引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中去。
接触到无产阶级思想的林道静在逐渐成长,而此时的余永泽却已经止步不前,二人的阶级立场也产生了对立,最终导致了二人分离,林道静的第一段爱情就此结束。
在这部分爱情叙事中,作者是通过林道静思想的变化含蓄地表现了革命理想,暗示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巧妙地将爱情与革命理想结合了起来。
二、觉醒林道静的第二段爱情是在与卢嘉川的相处中产生的。
《青春之歌》
女权主义与追求完美的性格——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的真正原因杨沫的《青春之歌》里,除了浓烈的革命政治色彩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林道静的爱情。
她拥有过三段情感,分别是与余永泽、卢嘉川和江华。
我本人最喜欢她与余永泽的爱情故事。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奇怪,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余永泽是一个自私自利、落后、胆小的反革命者,所以林道静与他的爱情是最令人不喜欢的。
但我却不那么认为,林道静与卢嘉川和江华的爱情中夹杂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带有崇高气息,是因为“产生于“十七年文学”的《青春之歌》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当时的文学环境,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跟文学写作加以区分。
”(1)因此显得不真实,相比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写的比较生动,有个人色彩,比较符合实际。
许多评论中都把林道静与余永泽分手的主要原因归结到他们政治理想的分歧这一层面,林道静追求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而余永泽追求个人主义,因为就连林道静自己也说:“但是有一件事情却使她明白了:这就是政治上的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
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这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2)。
但我不这样认为,政治上的分歧是导致他们分手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主要的,这是林道静片面的理由,作者这样处理主要基于当时文学环境:“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的影响下,因此,在“十七年文学”中,以“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始终是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所以,在谈及《青春之歌》的题材类型和作品主旨时,更多概括为表现共产党人在民族危机时刻承担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民众进行英勇斗争等。
但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主要当做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
(4)所以,在政治环境掩盖下的林道静身上潜藏着许多我们值得探讨的原因:女权主义与追求完美的性格——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的真正原因。
杨沫《青春之歌》ppt课件
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2
•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1958)、 《芳菲之歌》(1980)、《英华之歌》成长过程
——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1、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出走到九·一八事变阶 段——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性格主要特征是仇恨封建的旧家庭,仇恨黑 暗与罪恶的旧社会,同情底层社会,要求个性解 放,追寻自由,带着个人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 绪和罗曼蒂克的幻想要改变现实,失败后便以死 抗争。
⊕被捕与监狱生活。林道静逐渐认识到了个人英雄 主义的幻想的错误,认识到生与死的真正含义, 得到新的改造。这一阶段与林道静成长相联系的 是卢嘉川,他是林道静革命的引路人、精神英雄。
9
• 3、从出狱到一二·九运动(小说结束),林道静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
战士。这一阶段江华替代了卢嘉川的位置,培养了林道静的革命性格。
青春之歌
杨沫
1
杨沫(1914年9月25日—1995年12月11日),原名杨成业, 笔名杨君默、杨默。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 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 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其代表作是描写一个 知识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并被改变为电影。
• 林成长——对封建家庭、封建伦理道德超越——对旧我超越—— 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 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 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青春之歌的内容概括
青春之歌的内容概括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青春之歌》这本书哈。
这故事啊,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故事的主角叫林道静,她一开始就像个迷茫的小羊羔,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她出身不好,经历了好多磨难,感情上也是起起伏伏。
不过这姑娘可倔强了,就是不服输。
她遇到了各种人,有好人,像卢嘉川、江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为了理想奋斗,那叫一个热血沸腾啊!也有坏人,那些反动势力,老是给他们使绊子。
林道静在这过程中,慢慢成长,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我记得有一次啊,林道静他们组织学生游行,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大家喊着口号,迈着坚定的步伐,丝毫不畏惧那些反动派的威胁。
林道静在队伍里,眼神坚定得像能放光,那一刻,她仿佛全身都充满了力量。
总之,《青春之歌》讲的就是一群年轻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如何追寻自己的理想,如何用青春谱写一曲壮丽的歌。
这歌里有欢笑,有泪水,有奋斗,有牺牲。
这不就是青春嘛,充满了各种可能和挑战。
所以啊,这就是《青春之歌》的大概内容啦,真的特别精彩,值得大家好好去读一读,去感受一下那热血的青春!。
杨沫的《青春之歌》解析
杨沫的《青春之歌》解析(一)作者简介: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三、几种叙事层次(一)最基本的层面是非常传统的才子佳人加英雄美人”的叙事;(二)比较接近写作者自身经验的是一个女性自我的个人生活叙事,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布尔乔亚的叙事¡±;(三)一个从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中脱胎的革命女性故事;(四)一个常态的人性叙事;(五)作者最终试图要达到的,是所谓的¡°革命叙事¡±,是在小说问世的年代惟一具有合法性的叙事规则,是过去读者解读这部小说的惟一角度⏹与其“革命文本”最接近的叙事原型是是其“小布尔乔亚的叙事”。
⏹究其实,林道静实际不过是一个略显狂热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正像杨沫所说的,“是一个充满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知识分子”(杨沫:《青春之歌²再版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版。
)如果这里的“阶级定性”不具有什么政治动机和偏见的话,我愿意借用这种说法——用现今时髦的省略用语,可以简称为“小资”。
如果我们剥去她身上的革命油彩,就会发现她不过是一个天生的“不安分”的女性而已。
作者杨沫刻意在她的“出身”上作文章,两种身份,政治上的优越感和小资的虚荣心。
从林道静的生活经历看,是一个十足的“小资”故事,“革命”只是一层附着其上的薄薄的油彩。
——她不喜继母给他安排的嫁给权贵胡局长的出路,而是有一个事先形成的按照表兄张文清自由恋爱的生活而制定好的模式,所以她就“出走”北戴河找表兄去了;——当在北戴河意外地寻表兄不遇,险遭小人暗算时,她又失望之极,欲投海自杀,就在这时遇到了“新青年”余永泽。
杨沫《青春之歌》课件
二、《青春之歌》故事梗概
• 《青春之歌》的故事格局:林道静 通过四次出走,两次思想上的决裂, 完成了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先 锋战士转变的过程。
二、《青春之歌》故事梗概
• • • 1.北平—北戴河杨庄 (第一次)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 婚姻,只身离家出走,想过自己养活自己的独立的生 活。 2.杨庄—北平 (第二次)不满反动校长的思想束缚, 毅然辞职出走,回到北平,寻传单宣传革命而被捕入 狱,求独立而自由的生活。 3.北平—河北省定县宋庄 (第三次)因张贴传单宣传 革命而被捕入狱,被保释出狱后,到宋庄小学教书。 4.宋庄—北平 (第四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因宣传、 组织农民反抗封建地主的斗争,被反动当局发现,又 返回到北平。
杨沫的成长小说《青春之歌》
• 一、杨沫简介: • 杨沫(1941——1995),原名杨成业,194 1年 生于北平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1928年考入北平 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后来因家庭破产而失学, 曾经当过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大学旁听, 并开始接触进步思想,逐步参加了革命活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杨沫在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业余时间从事写作,1951年开始写作《青春之歌》, 1957年完成,1963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后创作了 《青春之歌》的取材等问题
• 1.从取材上来说,《青春之歌》带有自传的性质。 • 2.从文体上来说,《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 长小说。现代小说理论将以启蒙时代的歌德为代 表的“成长小说”视为现代小说的开端。 • 成长小说: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发展— “成长”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这里的“成长”与 进步同义,是一个带有鲜明的目的论色彩的现代 性概念,“成长”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长大,而 是在线性历史中,从某个设定历史点向某个理性 方向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描写女性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同时人们也习惯称它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
一般认为,《青春之歌》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 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阶段的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的艰难历程,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一二·九时期时代面貌和时代精神,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几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党领导寻找出路与真理的历史趋势
《青春之歌》中, “爱情归属”和“革命理想的选择”是“双声并置”又相互交织的两条叙事线索, 二者同构并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或隐喻。
林道静和她的三个男人的爱情叙事是革命意识形态与个人私人空间抵牾和角斗的基本立脚点, 两种声音碰撞后的结果和走向是成长的叙事支点。
《青春之歌》就是讲的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情爱故事说详细一点就是在动荡的三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和“五四”青年余永泽、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这三个男人之间的情爱故事。
林道静是地主的女儿,生母却是贫农生母生下她后被赶出林家投河自尽。
林道静在屈辱中长大身上兼有剥削阶级与劳动者的双重血缘。
林道静是被追求者,三个男人各怀绝技。
余永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的法宝是西方世纪的人道主义卢嘉川的法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江华的法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中国革命实践。
最先登场且最先被淘汰的是余永泽。
林道静抗婚逃离家庭去北戴河投亲未遇,本想当个小学教员,自己养活自己,结果却受了余敬唐的欺骗,差点被当作“礼品”送给鲍县长,绝望跳海自杀被直留意她的余永泽北大国文系学生回乡度假嫩起于是,余永泽近水楼台先得月结合的中国革命实践。
最先登场且最先被淘汰的是余永泽。
林道静抗婚逃离家庭去北戴河投亲未遇,本想当个小学教员,自己养活自己结果却受了余敬唐的欺骗,差点被当作“礼品送给鲍县长,绝望跳海自杀被直留意她的余永泽北大国文系学生回乡度假嫩起于是,余永泽近水楼台先得月。
余永泽不慌不忙地谈起了文学艺术,谈起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谈起雨果的《悲惨世界》谈起小仲马的《茶花女》和海丨圼、拜伦的诗;中国的作家谈起曹雪芹、杜甫和鲁迅⋯⋯他似乎知道得很多,记得也很熟。
林道静睁大眼睛注意地听着从他嘴里慢慢流出的美丽动人的词句,和那些富有浪漫气息的人物和故事。
渐渐,她被感动了,脸上不觉流露出欢欣的神色。
余永泽与林道静生活在一起了。
那么余永泽如何退场呢?在道德上寻找他的弱点然后淘汰他。
刚开始作品就揭示了余永泽虚伪和阴险的一面“好一匹难驯的小马!余永泽心里暗暗说着嘴里却不敢在多话。
后面又通过佃农魏老三的出现揭示余永泽自私、冷酷的一面。
在一个除夕夜,林道静第二次见到卢嘉川之后,余永泽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了。
卢嘉川把林道静当作革命的发展对象给她讲革命道理、送马列著作给她看再次点燃了林道静生活的激情。
卢嘉川与余永泽有两次正面交锋很有意思一次是余永泽从外面回来,
卢嘉丨正和林道静谈话没做饭’余永泽不高兴;另一次是卢嘉被捕前来到林道静家要求她做三件事:一是代为保管一些重要的文件二是帮他去送封信,三是借住下要求余永泽晚点回来,余永泽再次生气了,回到了家。
卢嘉川离去后被特务抓走再没回来,他本想向林道静表白的心底话也没有机会说了;林道静也离开了余永泽。
江华出现的时候余永泽已不是障碍,卢嘉川也已牺牲但林道静发誓要永远等着卢嘉川,并以此为由拒绝了漂亮的同志许宁的追求。
江华不着急。
当林道静身上的成长热情被再度唤醒后,江华“继续向道静提出各种问题叫她解答,同时也和她一同分析各种问题。
林道静再度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林道静在被江华介绍
加人共产党后,终于说出:货渐渐觉得你比老卢更⋯⋯说到这里不好意思说下去了。
他们终于走到一起对于家庭而言余永泽是无可挑剔的。
他有理想、有追求、有知识、有浪漫主义
激情、也有钱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他爱自己的妻子并注意营造小家庭温華浪漫的氛围,注重夫妻间温情脉脉的情调,有钱、有闲、也有趣,当妻子被另一个男人所迷惑时,他努力捍卫自的家庭愤怒但并不失君子风范,只是给卢嘉川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不要再来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平心而论佘永泽如果生活
在当下他应该
是当之无愧的模范丈夫。
正是在这一点上,《青春之歌》在出版五十多年后再次放射出光芒。
对于现实主义小说来说,社会历史批评是非常有效的批评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看《青春之歌》中这一女三男的情爱故事放在世纪
的年代,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林道静的出身就具有象征性。
为什么林道静既是地主的女儿又是贫农的女儿?因为她是知识分子。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知识分子的意义是由于其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也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经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由于知识分子大多数出身于有产阶级家庭,同时在出卖劳动力的形式和工作条件
—第上与一般个人、农民有很大不同,因此具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双重性。
”余永泽、卢嘉川、江华这三个男人都是北大学生,他们各自赢得林道静的法宝实际上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世纪年代不同的历史选择。
余永泽选择了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卢嘉川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江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
江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才是符合中国革命实践的正确道
路。
所以余永泽在情爱角斗中败北,不是因为他自私、虚伪而是因为他在林道静身上曾经起作用的法宝—五四时期盛行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没能与时俱进,而林道静与时俱进了,她发现了比自由、女性解放更令她激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发现了带领他走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卢嘉川。
对于余永泽而言无论他怎样努力、怎样捍卫他的家,他都注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爱与温情永远无法与革命、民族国家、阶级斗争等宏大主题相抗衡。
为什么是江华而不是卢嘉最后赢得了林道静?因为卢嘉只是林道静的理论启蒙者,理论并不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成功。
所以是注重中国革命实践的江华赢得了林道静。
江华引导林道静关注并参加农村的阶级斗争:“所以我很希望你以后能够多和劳动者接触,他们柴米油盐、带孩
子、过日子的事知道得很多,实际得很。
你也很需要这种实际精神呢。
”在农村的阶级斗争经历对林道静来说非常重要,否则就不能完成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
所以,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个男人就是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
林道静和他们的情爱故事就可以叙述为:具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身份的知识分子林道静在接受了五四精神洗礼之后,在共产党的指弓下,很快摆脱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
束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后,主动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投身于农民革命
斗争中,最终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所以林道静就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她的成长之路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
这一时期特别强调文学要配合和服务于政治,强调工农兵方向,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偏离了真实生活轨道。
外部社会的多种因素尤其是国家政策的确会影响、制约甚至决定文艺作品的命运,但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取决于文艺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
这正像杨绛所说:“小说家的世界观往往不是经过自己有意识的思辩、精密的分析和批判后综合起来的,里面有偏见,有当时的主流思想,有个人切身经验得来的体
会等,感情成分很重”。
《青春之歌》的魅力就在于杨沫将自己与张中行、路扬、马建民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的作为个人生命体验,并且将这层个人生命体验写成经久不衰的作品
综上所述, 《之歌不仅是映知识分子正确道路的小说, 它还具有政治象征意义, 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寓言, 是关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艺术解说, 同时它还是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成长史。
林道静不只是一个艺术形象, 在某种程度上, 林道静是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命运的缩影, 她的奋斗是中国女性的奋斗, 她的悲哀也是中国女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