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憩室的16排CT表现2

合集下载

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十二指肠憩室(D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个憩室)经上消化道钡餐、胃十二指肠镜或ERCP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行轴位、冠状及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同时结合局部薄层图像进行观察。

结果:憩室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2个,水平段4个,升部2个;直径1.0~5.0 cm者24个,大于5.0 cm者2个,小于1.0 cm者2个;CT表现为十二指肠壁外的圆形、椭圆形囊袋状影,囊内为气-液平或气液-食物混杂密度影25个,囊内仅为气体或液体密度影3个;单纯合并胆囊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1例,急性胆囊炎3例,胰腺炎2例。

结论: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十二指肠憩室及相关的胆胰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十二指肠憩室;诊断;多层螺旋CT十二指肠憩室(duodenal diverticula,DD)在我国占消化道憩室的首位,人群中发生率为1%~15%,而尸检发生率则达到22%[1-2]。

十二指肠憩室老年人多发,早期多无症状,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或胆总管开口旁的憩室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等,少数因轻度黄疸就诊。

十二指肠憩室常在腹部螺旋CT检查、上消化道钡餐、胃十二指肠镜或ERCP检查时偶然发现。

本文回顾性分析26例(28个)十二指肠憩室的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以及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提高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正确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2013年经上消化道钡餐、胃十二指肠镜或ERCP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26例(28个),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5~76岁,中位数年龄57.6岁,50~60岁15例。

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10例,伴黄疸2例,其余14例为因其他疾病就诊进行腹部CT扫描偶然发现;病程2 d~10多年不等。

结肠憩室炎临床分类、CT分级分期及结肠憩室炎腹部CT常见征象

结肠憩室炎临床分类、CT分级分期及结肠憩室炎腹部CT常见征象

结肠憩室炎临床分类、CT分级分期及结肠憩室炎腹部CT常见征象作为结肠憩室最常见的并发症,结肠憩室炎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其诊断主要依靠腹部 CT。

患者多有排便习惯改变,发生梗阻时可有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和体征。

CT 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腔内肿块、周围淋巴结肿大等,易于肠肿瘤混淆。

临床分类1、根据发病部位分类1)左半结肠憩室炎:欧美多发,并发症相对较重,手术概率大;2)右半结肠憩室炎:亚洲人多发,临床症状相对较轻。

2、根据临床症状分类1)无症状憩室炎:多偶然发现,无明显特异性;2)非复杂性憩室炎:指伴有腹痛的慢性憩室炎,炎症常局限在肠壁,临床呈自限性;3)复杂性憩室炎:累及肠壁和肠周脂肪间隙,同时形成腹腔内/腹膜后脓肿、瘘管、肠梗阻和/或穿孔,严重者可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CT分级及分期1、Ritz 分级1 级:憩室壁及相邻肠壁增厚>3 mm,憩室周围脂肪间隙清晰;2 级:憩室壁及相邻肠壁增厚>3 mm,并憩室周围渗出改变;CT 分级为 2 级憩室炎:升结肠下段后外侧壁局限水肿增厚,局部见一憩室 (箭) ,壁水肿模糊,周围渗出,邻近腹膜增厚3级:憩室壁及相邻肠壁增厚>3 mm,部分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可存在隐匿性穿孔,憩室周围脓肿形成;CT 分级为 3 级憩室炎:升结肠后内侧壁见一囊袋样突起 (箭), 大小约2.0cm×1.4 cm,内见液体及少许气体,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增强扫描囊壁及周围肠壁强化较明显4 级:憩室壁及相邻肠壁增厚 >5 mm,出现明显穿孔的憩室炎,肠周游离气体、液体,多发脓肿;CT 分级为 4 级憩室炎:升结肠下段多发憩室并局部后外侧壁水肿、周围渗出,邻近腹膜增厚,见小气泡影 (箭)5 级:肠腔狭窄或瘘道形成,出现膈下游离气体及严重的化脓性腹膜炎。

CT分级为5级憩室炎:结肠壁多发小袋状突起,以乙状结肠显著,局部乙状结肠壁明显增厚水肿,周围渗出,结构不清,直肠上段与乙状结肠中段粘连明显,其间似见一瘘道相通 (箭)2、Sartelli 分期:1)非复杂性急性结肠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结肠周围脂肪密度增高。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十二指肠憩室2例报告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十二指肠憩室2例报告

【医学影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十二指肠憩室2例报告陶宏,陈晓华,张杰【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十二指肠憩室【中图分类号】 R445.14 R6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24152(2008)1121195201 本文报告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十二指肠憩室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47岁,几个月前自觉右上腹包块、上腹痛不适,餐后包块有所肿大,局部压痛。

例2,因上腹闷痛不适,以胃病为主诉入院,入院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捡查。

使用美国GE V I V I D3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联合使用低频、高频探头,探头频率为3.5~5.0MHz、7.5~10.0MHz,患者取平卧位,经上腹部常规扫查。

超声所见:例1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内侧见5.8cm×1.7c m袋状无回声区(见图1),有完整的包膜,内可见含气样回声(见图2)。

嘱患者饮水500~800m l后,取平卧位及右侧卧位观察,待十二指肠内显示为无回声区后,于胰头处缓慢仔细多方位扫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内侧有0.4 c m的通道与胰头上方右侧袋状无回声区相连,包块内可见胃壁样结构(见图3)。

彩超提示:十二指肠憩室。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后内下方可见一窄颈憩室影,大小约15 mm×15mm(见图4),见钡剂进包块内,提示十二指指憩室。

例2:发现胰头右侧、胆囊旁可见一4.1c m×2.2c m椭圆形无回声区,其内见一强回声团,大小约0.6cm×0.5cm,后伴声影,可移动。

无回声区内可见0.5cm交通口与十二指肠降部后壁连通。

探头加压十二指肠,见十二指肠内无回声区在交通口内呈蓝色,流向后壁的囊性包块内。

彩超提示:十二指肠憩室内结石可能。

进一步行十二指肠内镜检查:于乳头下方约10点处有一小开口憩室,其内有一褐色的团块,质地坚硬,在内镜直视下扩张憩室口,取出后证实为憩室内结石,同时憩室内黏膜充血、水肿。

结肠憩室的多排螺旋CT诊断

结肠憩室的多排螺旋CT诊断

结肠憩室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发表时间:2017-10-24T16:16:53.7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作者:赵红梅王忠耀[导读] 结肠憩室,在门诊、急诊工作中漏诊及误诊率极高。

(南京市江宁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 211100)【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结肠憩室与其并发症的特点及CT诊断要点,避免漏诊、误诊,提高CT诊断准确率。

方法:搜集我院2016年期间,CT图像明确显示结肠憩室的37份图像及资料,分析结肠憩室的形成因素、发病特点及部位,统计CT诊断情况。

结果:结肠憩室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在我国的发病部位多为右半结肠,并发症发生后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7份病例中,漏诊无症状病例13例,漏诊憩室炎7例,漏诊穿孔1例,误诊4例。

结论:加深对结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认识,提高CT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

【关键词】结肠憩室;CT【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106-02 结肠憩室,在门诊、急诊工作中漏诊及误诊率极高。

在我院这样就诊病人多、且常被作为首诊的二级医院中,结肠憩室较为多见,但由于很多影像科医生对它的认识及警惕性不够,诊断中的遗憾时常发生。

而及时、正确地诊断结肠憩室及其并发症,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多排螺旋CT对结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极具优势,它具有方便、快捷,低假阳性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诸多优点。

尤其是在急诊中对腹痛病人的诊断,CT的优势更为明显。

总结分析我院2016年的37例结肠憩室病例,阐述本病的特点,提高认识度,降低漏诊、误诊率。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本院2016年多排螺旋CT图像中明确显示结肠憩室的病例37例(部分病例为回顾性读片时发现)。

男性29例,女性8例。

年龄25~87岁。

不同部位腹痛18例,腹胀、恶心3例,黑便、鲜血便2例,其他原因腹部检查发现14例。

1.2 检查方法Philips 16排螺旋CT机采集原始数据。

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及其胆胰疾患相关性分析

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及其胆胰疾患相关性分析

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及其胆胰疾患相关性分析季云海;王绍波;佘波;李炜;王绘芬【摘要】目的分析十二指肠憩室(DD)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与胆胰疾患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胃镜和(或)上消化道造影证实的DD患者腹部MSCT表现,比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DD)及十二指肠其他部位憩室(NJDD)胆胰痰患的发病率.结果 62例患者中,MSCT发现DD 67个,均表现为突出于十二指肠腔的囊袋状影,41个表现为含液气影,19个为单纯含气影,3个为单纯含液影,4个为含食物残渣影.63个憩室壁薄,4个合并感染壁增厚伴强化.46例诊断为JDD;16例为NJDD.JDD的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发病率均高于NJDD,分别为47.83%和18.75% (P<0.05)、43.48%和12.50% (P<0.05)及21.74%和12.50% (P>0.05).结论 MSCT检查有助于DD及其并发症的检测;JDD比NJDD更易伴发胆胰疾患.【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6(045)004【总页数】3页(P498-500)【关键词】十二指肠憩室;胆胰疾病;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作者】季云海;王绍波;佘波;李炜;王绘芬【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PET/CT中心,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PET/CT中心,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PET/CT中心,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PET/CT中心,昆明650032;云南省宣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宣威65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十二指肠憩室(DD)占消化道憩室的第2位,上消化道造影发现率为6%,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现率为9%~23%,尸检发现率为22%;多数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称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DD)[1-2]。

CT在多种腹部疾病的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CT诊断中对DD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诊断率不高,且其与胆胰并发症的关系易被忽视。

常见十二指肠疾病的CT表现

常见十二指肠疾病的CT表现

常见十二指肠疾病的CT表现CT在腹部的广泛应用,使得CT也成为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手段之一。

有时CT 在用于诊断腹部其他疾病时,可偶然发现十二指肠病变。

CT在胃肠道应用的优势在于能全面观察腔内、壁内及壁外组织结构。

十二指肠位于腹膜后肾前间隙(球部除外),是从幽门到Treitz韧带的一段长约30cm的C形肠袢。

旋转不良中肠旋转不良是一组先天性肠位置异常,是因为胎儿期原始肠袢围绕肠系膜上动脉轴旋转不充分所致。

肠旋转不良的类型与胚胎发育时期有关。

肠旋转不良既可在内脏正位患者中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内脏反位的一部分。

肠旋转不良可伴有下腔静脉异常、多脾、短胰及十二指肠前门静脉等表现。

肠旋转不良1a型最常见,是结肠与十二指肠未旋转。

常无症状,并发症也很少见,多在影像检查、手术或尸检时偶然发现。

其CT表现有:肠系膜上静脉反位、胰腺钩突发育不良、小肠右位、结肠左位、十二指肠水平段缺如。

结肠与十二指肠未旋转。

肠系膜上静脉反位、胰腺钩突发育不良、小肠右位、结肠左位、十二指肠水平段缺如。

然而,肠系膜血管反位并不是肠旋转不良的特异征象。

肠旋转不良2c型只有十二指肠的逆旋转。

CT表现特征为:十二指肠在肠系膜上动脉前方通过,大肠在两者的前方。

十二指肠重复畸形或重复囊肿是一种很少见的先天异常,占所有胃肠道重复畸形的5.5-7%。

它有厚约1-2毫米的壁,由具有分泌功能的黏膜和平滑肌的肌层组成,大多数情况下与正常肠壁的肌层相连。

重复囊肿一般不与肠腔相通,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段肠系膜侧的囊性病变,其内可含有液体及活动性肠石。

十二指肠重复囊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胆总管囊肿、胰腺假囊肿及十二指肠腔内憩室。

超声、特别是内镜通过显示特征性的多层肠壁及囊肿的蠕动性而有利于确诊。

十二指肠憩室可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常为偶然发现,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中发现率为6%。

最常位于十二指肠降段近Vater 壶腹及胰头处的系膜缘。

CT上表现为十二指肠肠袢内侧的气腔或气液/钡平面。

[易错与误判]“十二指肠憩室”的相关临床知识、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易错与误判]“十二指肠憩室”的相关临床知识、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易错与误判]“十二指肠憩室”的相关临床知识、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十二指肠憩室影像表现十二指肠憩室是常见疾病,发生率达22%,其诊断的挑战性在于:第一,无并发症的憩室可能被误诊为其他需手术治疗的急症;第二,憩室能引起并发症。

几乎所有的十二指肠憩室(95%)都起源于十二指肠内侧壁,多位于降部及水平部。

少数为先天性憩室(即“腔内型憩室”),但更常见的是腔外型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最常见于胆总管汇入十二指肠处的周围,被称为“壶腹周围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的CT或MRI典型表现是十二指肠内壁向腔外突出的囊袋状影,其内可含气体、气-液平、气-对比剂平和食物残渣(图1和2)。

十二指肠憩室很少起源于球部,而该处大部分的憩室可能由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牵拉所致。

十二指肠憩室可类似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周围脓肿或伴有腔外气体的十二指肠损伤(图3)。

并发症包括出血、憩室炎、穿孔和胆道梗阻(图4)。

胰头内Vater壶腹部附近区域的小型囊性病变(例如假性囊肿)一般被认为是十二指肠憩室。

复查可能显示病变含气,表明与肠腔相通。

病变周围无炎性改变,有助于与脓肿、憩室炎和假性囊肿相鉴别。

重点十二指肠憩室很常见,应注意不要将其误诊为钝性或穿通性损伤导致的十二指肠穿孔,或合并上腹痛的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相关知识对于腹部穿通性创伤患者,采用经口、经直肠和经静脉造影的“三重对比”技术能最大限度提高对肠道损伤检出的敏感性。

透壁性十二指肠损伤可见腔外气体。

在钝性创伤中,十二指肠憩室的典型表现为降部内侧的短小气-液平。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囊性肿瘤、十二指肠溃疡、局限性十二指肠破裂、透壁性十二指肠损伤、脓肿和十二指肠憩室炎。

教学要点十二指肠憩室很常见,可与十二指肠周围囊性病变及十二指肠穿孔相混淆。

图1 59岁女性,恶心、呕吐伴右下腹痛。

轴位(A)和冠状位(B)腹部增强CT偶然显示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白箭)。

憩室内含气-液平,与十二指肠(D)、胆囊(G)分界清晰。

十二指肠憩室的128层VCT诊断价值

十二指肠憩室的128层VCT诊断价值

十二指肠憩室的128层VCT诊断价值目的:正确了解128层VCT对十二指肠憩室诊断及其在临床上的价值。

方法:15例患者临床确诊十二指肠憩室进行128层VCT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并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显示憩室。

结果:15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进行128层VCT 检查,全部检出憩室,最大5.2 cm,最小1.0 cm。

憩室CT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乳头部半圆形及类圆形含气囊袋影,囊壁较薄,部分囊壁肿胀,且与十二指肠粘连。

结论:128层V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能明显提高十二指肠憩室检查率,且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给临床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十二指肠憩室(duodenal diverticulum)是消化道常见病,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为1%~2%,而尸体检发生率则高达10%~20%[1]。

本文就128层VCT对十二指肠憩室病诊断做初步分析,给临床提供多有用信息。

1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15例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75~90岁,平均年龄82.5岁。

使用GE lightspeed 128层VCT扫描仪,图像进行工作站处理。

检查前所有患者空腹禁食。

扫描前口服500~800 mL纯净水作对比剂来充盈胃肠道。

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三期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采用120 kV,400 mA,0.6 mm层厚,动脉期在注射造影剂后30 s内完成。

扫描后图像传输工作站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处理。

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速度3 mL/s,总量100 mL。

2 结果15例患者均检出十二指肠憩室,检出率100%,最大直径约5.2 cm、最小直径约1 cm,1例多发,其余单发,2例并发憩室炎症,1例憩室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其余憩室均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乳头部,部分病灶胰头部右后下方。

伴发病变:14例患者具有中上腹部不适症状,1例患者肝功能异常并肝内多发结石,1例患者伴巩膜黄染、皮肤瘙痒,1例患者经常腹胀腹痛,1例患者超声发现胰头前方囊性包块。

急性结肠憩室炎的CT表现

急性结肠憩室炎的CT表现

急性结肠憩室炎的CT表现急性结肠憩室炎(ACD)是由于憩室炎引起的严重和长时间的下腹部疼痛的急性发作,通常伴有便秘/腹泻、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的改变。

腹部和盆腔的CT被认为是评估憩室炎症的最佳影像学方法,CT对憩室炎症的敏感度为79%至99%,CT可用于鉴别其他可能引起腹痛的疾病,如肿瘤、炎症性肠病、阑尾炎症、阑尾炎症和结肠缺血。

ACD分为两类: 简单型和复查型。

前者只有肠壁增厚,伴随内脏周围脂肪密度的增加。

复杂型ACD分为4期,没有脓肿和/或腹膜受累的微穿孔的存在(1A期) ,直径≤4cm的脓肿的存在(1B期) ,直径>4cm的脓肿的存在(2A期) ,远处空气的存在距离穿孔肠管>5cm(2B) ,至少两个远处腹部象限中存在弥漫性液体,没有远处游离空气(3期) ,存在弥漫性液体和远处游离空气(4期)。

以下是急性结肠憩室炎的各种CT表现在正常CT上,当肠腔扩张良好时,肠壁厚度小于3mm ; 如果肠环扩张不良,可以从3到5mm不等,但在收缩的结肠段中,6-8mm 的肠壁厚度可能仍然是正常。

增强CT上,正常情况下,粘膜层强化明显,粘膜下层密度相对较低,但在水肿、出血或脂肪浸润的情况下,粘膜下层才会显示出明显层次。

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在这些部位憩室主要为假性。

憩室的大小通常从2-3毫米到2厘米不等。

在 CT 上,憩室表现为结肠壁充满空气的小结节。

简单型CAD在CT上只有肠壁增厚(白色粗箭头)以及脂肪条束征(白色细箭头),侧锥筋膜增厚水肿“逗号征”(黑色箭头)。

a.系膜血管充血,这一发现被称为“蜈蚣征”(白色粗箭头)。

b.左侧锥体筋膜增厚和水肿,这一发现被称为“逗号征”(黑色箭头)。

a.左侧结肠周围脓肿,内有气泡,周围有增厚的壁,b.乙状结肠附近直径>4厘米的脓肿以下图片提示结肠膀胱瘘,表现围膀胱壁增厚,邻近的乙状结肠有病理性改变。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轴位(a)和冠状位(b)对比增强CT图像显示肠系膜下静脉(a,b,箭头)中的血栓形成; 注意主门静脉(c,箭头)和门静脉肝内分支(d,多个箭头)中存在血管内空气。

十二指肠憩室的CT表现特征分析

十二指肠憩室的CT表现特征分析

以 很 好 显 示 , 射 科 医师 应 重视 并提 高对 十 二 指 肠 憩 室 C 放 T表 现 的认 识 , 以提 高对 十 二 指 肠 憩 室 的检 出 率 。
【 键词】 1 排 C 关 6 T; 二 指 肠 憩 室 ;诊 断 十
【中图分 类 号】 R 4 5 3 4. 【 献 标 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D(I1 . 9 9 jis . 6 2 3 1 . 0 2 0 . 5 ) :0 3 6 /.sn 1 7 - 5 1 2 1 . 6 0 4
I a i a f s a i n o u d n ld v r i u u i 。 lc m g ng m nie t to fd o e a i e tc l m n 1 si e CT 6
XI W a 。 n L1Sh n A n ho g, a
( h F rt o l ’ T e is Pe p e sHo p t l J S u n l S u n l 1 2 0 ih a ) si ’hagi ao u, h a g i 6 0 0 ,S c u n u
[ src] Obetv Toe au t h efr n eo u d n 1dv riuu i 6sieC a d i r v h n e - Ab ta t jcie v laet ep ro ma c f o e a iet lm n1 一l T n mp o et eu d r d c c
度 影 。3 5例 患 者 共 发 现 憩 室 4 3个 , 7例 患 者 为 单 2
i i g 1 一 l e CT . Ra oogit ho d a tc m po t c o i. n usn 6 si c dil s ss ul ta h i ran et t

十二指肠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因肥胖 给肠道带来额外的压力。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及时发现 并处理肠道问题。
避免久坐
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 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
康复指导
饮食调整
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避 免刺激性食物,减轻肠道负担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使用适当的药 物进行治疗。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 虑和紧张。
激有关。
出血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消 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
、黑便等。
憩室炎
憩室发炎时可能出现发 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 症状,以及腹痛、压痛
等局部症状。
02
诊断与检查
诊断方法
01
02
03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饱 胀、嗳气等症状,以及这 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 时间。
体征检查
医生会进行腹部触诊,检 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 痛等体征,以及肠鸣音是 否正常。
2024-01-11
十二指肠憩室
汇报人:可编辑
目录
• 十二指肠憩室概述 • 诊断与检查 • 治疗方法 • 预防与康复
01
十二指肠憩室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十二指肠憩室是指十二指肠局部 向外膨出而形成的袋状突起,通 常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
特点
憩室通常较小,形态多样,可单 发或多发,大小不一,有的甚至 可触及肠壁。
THANKS
感谢观看
观察与随诊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 患者,可定期进行影像学 检查,观察憩室大小变化 。
手术治疗
开腹手术
肠切除吻合术
对于较大的憩室或伴有其他肠道病变 的患者,可采用开腹手术切除憩室及 病变组织。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CT表现特征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CT表现特征

g o p.t ej x a a ia yd o e a iet uu wa se n8o 3 cs so yj no a ilgss h s e ig ru h u tp pl r u d n l v ri lm smisdi f2 a e nCT b u irr doo it,temisd da — l d c n st aewa 4 8 ,a d al r o rcl ig o e ys no a ilgss o icrt s3 . i n lweec re tyda n sdb e irrdoo it.Alo u tp pl r u d n l iet uu l f x a a ia yd o e a v ri lm j l d c
【 摘 要 】 目 的 : 探讨 十 二 指肠 乳 头 旁憩 室 的 C 表 现 特 点 , 高 诊 断 正 确 率 。方 法 : 顾 性 分 析 上 腹 部 C 检 查 中发 现 T 提 回 T 十 二 指 肠乳 头 旁憩 室 2 3例 . 进 行 上消 化 道 造 影 进 一 步 证 实 。 结 果 :3例 中低 年 资 医生 漏 诊 8例 , 年 资 医 生 均 诊 断 为 并 2 高 十 二 指肠 憩 室 。C T表 现 十 二指 肠 框 内 圆形 、 圆 形囊 袋 状 , 出 于肠 管 小 弯 侧 壁 外 . 袋 内 可 见 气 液 平 面 , 留 内容 物 半 突 囊 残 较 多 时 呈 网状 阴影 , 强 后 囊 壁 强 化 与 十 二指 肠 壁 强 化 一 致 。 结 论 : 增 十二 指 肠 乳 头 旁 憩 室 上 腹 部 C 检 查 有 一 定 的 特 征 T 性. 当疑 为 本 病 时 , 进 一 步作 上 消化 道 造 影 或 内镜 检 查 。 可 【 键 词 】 十二 指 肠 憩 室 ; 层 摄 影 术 , 关 体 x线 计算 机 中图 分 类 号 : 5 4 5 ; 1 . 2 R 7 . 1R84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9 1 (0 1 l一7 20 10 —0 l2 1 ) l10 —3

结肠憩室炎ct诊断标准

结肠憩室炎ct诊断标准

结肠憩室炎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结肠憩室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肠疾病,主要指结肠壁膨出形成憩室,出现炎症或感染所导致的疾病。

结肠憩室炎通常会引起慢性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严重感染或并发症。

在临床上,CT检查是诊断结肠憩室炎的重要手段之一,CT诊断标准对于准确识别和评估患者病情非常关键。

一、CT表现1. 结肠憩室的显示结肠憩室在CT图像上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膨出,与结肠腔相连。

憩室壁厚薄不一,甚至可能出现增厚、炎症或坏死的改变。

CT检查时应注意观察憩室的形态、大小、数目和位置,有助于鉴别。

2. 结肠憩室炎的征象憩室炎在CT图像上呈现为周围软组织密度增高、结肠壁增厚、界限模糊等征象。

部分憩室还可能出现炎症渗出、液体积聚等异常表现。

CT诊断时应注意观察病变部位的炎症程度、范围和侵犯情况。

3. 并发症的显示结肠憩室炎若引起严重感染或并发症,CT图像上有可能显示气体积聚、腹膜炎、脓肿形成等异常表现。

这些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CT诊断标准1. 结肠憩室的诊断对于患者存在结肠疾病或腹痛等症状的情况,CT检查可发现结肠腔内或腔外出现膨出的憩室。

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CT表现,可以做出结肠憩室的诊断。

三、CT诊断的优势1. 高分辨率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显示结肠、憩室和周围组织的细微变化,有助于准确诊断。

2. 无创伤CT检查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患者无需承受较大的痛苦和危险性,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检查需求。

3. 多角度观察CT检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观察患者的结肠情况,有助于全面评估病变的范围和性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诊断注意事项1. 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需结合在进行CT诊断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提高结肠憩室炎的诊断准确性。

2. 专业医师的诊断CT检查结果需要由专业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解读,能够准确识别病变特征,提供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

[胃肠道疾病]“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胃肠道疾病]“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胃肠道疾病]“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
防范(建议收藏)~~~
十二指肠憩室
【病史摘要】
男性:67岁。

中上腹不适2天。

图1十二指肠憩室
【影像所见】
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可见囊袋状钡影:突出腔外:有狭颈:并见黏膜伸入其中(图1A、B)。

【分析和诊断】
突出腔外囊袋影:如见到憩室内黏膜:尤其是颈部黏膜伸入其中:则憩室诊断成立。

【误区防范和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憩室在X线钡餐检查表现典型、明确:一般无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合并憩室炎引起临近肠壁激惹及黄疸:应与胰头癌等鉴别:
CT有助于鉴别。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X线钡餐检查足以诊断:除非并发憩室炎:或者与肿瘤鉴别困难:一般不用CT检查。

【临床病理及随访】
临床证实:十二指肠降部憩室。

【评述】
胃肠道憩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比较常见位于十二指肠、食管及结肠等。

憩室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一般在数毫米到数厘米之间,在不同部位的X线钡餐的表现相似,表现为突出腔外的圆形或椭圆形囊袋影,轮廓光整,有狭颈,可见肠道黏膜伸入其中,钡剂排空较快。

十二指肠憩室好发于降部,尤其是壶腹部周围,加压像有助于憩室内黏膜的显示,尤其是颈部黏膜。

十二指肠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2010.5憩室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为突出于肠壁外之圆形、椭圆形或管形的袋状物,十二指肠憩室(duodenal diverticulum)在胃肠憩室中居第2位,是仅次于结肠憩室的常见部位。

概述十二指肠憩室主要是先天性发育不佳,造成十二指肠肠壁局限性向外呈囊状突出(原发性憩室)或由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形成的疤痕牵拉所引起(继发性憩室)。

本病多发生于40岁至60岁中年人,男略多于女。

90%以上的憩室并不产生症状而于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时发现。

仅少数病人可出现梗阻,穿孔,出血等症状或继发胆管炎,胰腺炎,胆石症等并发症而需要治疗。

十二指肠憩室的确切发病率难以统计,因为很多憩室不产生临床症状,不易及时发现。

有报告胃肠钡餐检查时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现率为1%,而尸体解剖时的十二指肠憩室发现率可高达22%。

90%的憩室是单个的,80%位于十二指肠第二部,尤其是内侧壁或凹面。

本病多发十二指肠憩室多发生在40~60岁的病人,30岁以下较罕见。

其发病率在特别中无差异。

憩室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为突出于肠壁外之圆形、椭圆形或管形的袋状物,十二指肠憩室(duodenaldiverticulum)在胃肠憩室中居第2位,是仅次于结肠憩室的常见部位。

1710年Chimel报道第1例十二指肠憩室,1913年Case首先用X线钡剂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憩室,1914年Bauer对1例产生梗阻症状的十二指肠憩室行胃-空肠吻合术,1915年Forsell和Key首次切除1例经X线检查出的十二指肠憩室。

但因为很多十二指肠憩室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不易及时发现。

疾病病因十二指肠憩室1.病因:憩室产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多认是先天性肠壁局限性肌层发育不全或薄弱,在肠内突然高压或长期持续或反复的压力增高时,肠壁薄弱处,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脱出而形成憩室。

亦可由于肠壁外炎症组织所形成粘连瘢痕的牵导致憩室的发生。

因不同类型的憩室,其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指肠憩室的16排CT表现
夏万泓李姗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16排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5例经临床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16排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5例患者共发现憩室43个; 36个位于十二指肠降段,7个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

结论十二指肠憩室在16排CT扫描可以很好显示,放射科医师应重视并提高对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的认识,提高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

【关键词】16排CT;十二指肠憩室;诊断
Imaging manifestation of duodenal diverticulum
in 16-slice CT
Xia Wanghong; lishan; The 1’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uangLiu coun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16-slice CT in the diagnosis of duodenal divertieulum.Methods 16-slice CT data of 35 patients who were confirmed with duodenal diverticulum clinically was studi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43 lesions were found in 35 cases, among them, 36 lesions located in descending part of duodenum and 7 lesions located in horizontal section of the duodenum. Conclusion duodenal diverticulum will be good found in using 16-slice CT. Radiologist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t .
【Key words】16-slice CT;duodenal diverticulum;diagnosis
十二指肠憩室在我国占消化道憩室的首位[1],人群中发生率在2%~22%。

一般多无典型症状及体征,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上腹痛等,少数因轻度黄疸就诊。

现将我院经临床证实的35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16排CT表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7月间31例经临床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16排CT表现。

其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42-73岁。

18例行三期增强扫描,13例仅行平扫。

使用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选用16x0.625 mm探测器,球管旋转速度0.5s/周,重建矩阵512×512,重建层厚1mm。

行增强扫描的患者扫描前口服500ml清水,仅行平扫患者扫描前口服1%泛影葡胺500ml。

增强扫描采用浓度为300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3ml/s,注射量为2ml/kg体重。

所有资料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专业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分析,对十二指肠憩室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数量达成共识。

图1-2 男,69岁,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含液气平面较大囊袋影,囊内大部分为气体,下面部分为混杂液体密度。

图3-4男,65岁,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胰头后方含气囊腔。

该病人同时伴胰腺炎。

图5-6女,50岁,十二指肠降段近水平段肠环内侧较小囊腔,底部见短小液平。

2结果
十二指肠憩室常表现为凸出于十二指肠壁外的囊袋状影,部分有液平,部分病灶有狭颈显示。

检查前口服对比剂者,可见其内有高数密度影。

35例患者共发现憩室43个,27位患者为单发,8位患者发现2个憩室。

憩室直径约1-5 cm。

35个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其中10位于外侧壁,25个位于内侧壁;8个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

3讨论
十二指肠是消化道憩室的最常发生部位[1],文献报导约60%-70%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的内侧壁;本组25个发生在内侧壁,占58.1%。

未查见有性别差异方面的文献报导。

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均,以50-60岁为多见,本组中位数年龄为58岁。

绝大多数患者无症状,约10%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少部分患者可发生轻度黄疸,有反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状。

憩室有否出现症状与憩室的大小、发生部位及憩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憩室开口的大小等都有关。

十二指肠憩室可引起胆总管梗阻、胆管炎、复发性胰腺炎。

其他并发症为出血与穿孔,均不常见。

还可并发部分或完全性十二指肠梗阻。

典型的十二指肠憩室在CT上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囊袋状影,部分形状不规则。

因内容物不同,憩室可表现为不同的密度;很多情况下,憩室内可见气液平或混杂密度影内容物。

如果病人检查前服用了阳性对比剂,憩室常表现为高密度囊袋状影,或高密度液气平;因此,阳性造影剂的充盈有利于CT对憩室的检出;但需要与扩张的胆管内的阳性结石鉴别。

有作者认为CT不适宜作为十二指肠憩室的常规检查手段;其报导十二指肠憩室中CT检出率仅为18.75%,常不能检出小于1.0cm的病灶[2]。

十二指肠憩室作为一种管腔病变,也适用于内镜检查[3]。

内镜桩查对腔内憩室有诊断意义,但不易发现腔外憩室[4]。

孙宏亮等[5]认为钡餐造影或ERCP可对十二指肠憩室炎作出明确诊断。

但壶腹周围憩室可对ERCP操作造成困难。

本组患者有12例因腹痛原因不明而行CT检查,其余23例患者均为临床怀疑上腹部肿瘤、胆系疾病、胰胰炎等原因行CT检查而被发现。

有13个病灶是在回顾性分析时发现,而有7例患者在第一次CT报告上并未提及十二指肠憩室。

由此可见,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很容易被忽视。

而对于部分上腹部反复胀痛不适病人,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十二指肠憩室的CT诊断对于临床医师解释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影像资料。

4结论
典型的十二指肠憩室诊断并不困难,放射科医师应重视并提高对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的认识,提高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72~473.
2.韩志刚,程红岩,裘美娟,等.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l5(4):286-287.
3. Tsitouridis I, Emmanouilidou M,Goutsaridou F, et al. MR chol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duodenal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J]. Eur Radiol,2003,47:154-160.
4.王红坡,韩东明,杨瑞民,等.评价不同条件下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价值[J]. 中CT和MRI杂志.2007,5(3):29-31.
5. 孙宏亮,王武,马国林,等.胃肠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3(3):360-361.
作者简介:
夏万泓副主任医师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邮编:6102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