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文化课件
泰山石刻大全第5册
泰山石刻大全第5 册目录一七七重修斗母宫後殿西配殿记碑拓本局部一七八重修泰安邑?记碑现状一七九重修泰山顶东岳庙碑记拓本局部AO泰山东上土门避乱碑记现状一八一「排闼送青」题刻一八二何桂清等登岱题刻八四「从善如登」题刻一八三「河山元脉」题刻一八五「拔地通天」题刻一八六「水流云在」题刻一八七「云端」题刻一八八「涛声云影」题刻一八九「六朝遗植」题刻一九O「天衢」题刻一九一「秦松」题刻一九四「梵呗清音」题刻一九二「抚松盘桓」题刻一九三「登峰造极」题刻一九五孔广陶朝岱宗题刻拓本一九六李嘉乐登岱题刻拓本一九七「揽翠」题刻九八「步玉清」题刻一九九「栏环翠秀」题刻二OO「松壑云深」题刻二O—「五岳之尊」题刻二O四「虎」字题刻二O二「五岳独尊」题刻二O三「只有天在上」题刻二O五「肤寸升云」题刻二O六「洞天福地」题刻二O七「?二」题刻二O八吴大澄篆汉镜铭刻石现状二O九吴大澄临琅琊台二世诏书刻石现状—- .张百熙等游泰山题刻—- 1—吴长庆等登岱题刻-二一O裕德等登岱题刻二一三松林秩?岱宗题刻拓本二一四「郁确其高」题刻二一五「峻岭」题刻—二 __ 一「蔚然深秀」题刻二一七「泉清自洁」题刻二二O「云山胜地」题刻二八「涤虑」题刻二一九「柏洞」题刻—-—-1「飞泉」题刻「听泉」题刻*.*. -「山辉川媚」题刻二二四金猷大「仰止」题刻二二五「既雨晴亦佳」题刻二二二二'六经石峪看红叶诗碑拓本二二八张振声泰山高诗刻拓本二二七吴大澄篆杜甫望岳诗刻拓本二三O「渐入佳境」题刻二二九「俯瞰群峰」题刻*. 「知止观止」题刻*. -*.「拜石」题刻- - 「冠盖五岳」题刻二三四「东天柱」题刻——1 、4「儿孙罗列」题刻二三七「亦可阶升」题刻二三五「共登青云梯」题刻二三八「瞻布」题刻二三九「一品大夫」题刻二四O「一览众山小」题刻二四一「昂头天外」题刻二四二「飞泉挂碧峰」题刻二四三云步桥对联刻石拓本二四四酌泉亭对联刻石()拓本二四七「绝顶云峰」题刻二四六「冋步青云」题刻二四五「深可饮」题刻二四八「心香诚祝」题刻二四九「天空」题刻二五O「云路先声」题刻二五一「气象岩岩」题刻二五二「寒云」题刻二五三「目尽长空」题刻二五四康有为等游泰山题刻拓本二五五「揽胜」题刻二五六「泉」题刻二五七「云泉飞瀑」题刻二五八「万古凌霄」题刻二五九登山咏诗刻石拓本二六o「民国泰山」题刻二六一「名言莫罄」题刻——-、4「如」字题刻----二六四「鲁邦所瞻」题刻二六二「保障平原」题刻二六五「登云霄」题刻二六六「?观」题刻二六七「俯察万类」题刻二六八「万古长春」题刻二六九「林远尘」题刻二七o「仰止」题刻二七一王普「五岳之尊」题刻二七二「都归一览」题刻二七四酌泉亭对联刻石(二)拓本二七三观瀑亭对联刻石拓本二七五「斩云剑」题刻二七六「我亦登临」题刻二七七「在山泉」题刻二七八「仰观俯察」题刻二七九「卧虎战胜」题刻二八o张正寰「虎」字题刻二八一袁家普题记石刻拓本二八四「梅花岗」题刻二八三「行利他」题刻二八二姚光裕经石峪题记石刻二八五冯玉祥誓师碑现状二八六冯汝骥铁像记碑现状二八七「天下奇观」题刻二八八「还我山河」题刻二八九「仰答神庥」碑二九一「洗心涤虑」题刻二九O冯玉祥洗心亭题刻拓本二九二「佛有缘」题刻二九三「山高水长」题刻二九四邓长耀满江红刻石拓本二九五吴迈登岱题诗石刻拓本二九六邓长耀题烈士祠诗碑拓本二九七张默君登山题诗石刻拓本二九八「能成其大」题刻二九九「经石峪」题刻三OO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碑拓本局部三O—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现状三O二郑金声将军被难记碑现状三O三张绍曾将军被难记碑现状三O四郑振堂烈士之碑现状三O五卧虎石题刻拓本三O六泰山烈士祠落成纪念诗碑三O七李宗仁烈士祠题刻三O八「?云天衢」题刻三O九刘熙众烈士祠题刻三一O冯玉祥题联碑拓本三一一彭国政等题词碑拓本三一二冯玉祥题词刻石拓本三一八范明枢等题词碑拓本三一九张人杰题词碑拓本三一七冯基道题词碑拓本三二O刘治州题词碑拓本三一四李?等题词碑拓本三一六张树声题词碑拓本三一五宋湍华等题词碑拓本三一三杨慕□题词碑--- *吉鸿昌题词碑拓本--- **程希贤等题词碑拓本--- *「民族英雄」题刻三二四于右任烈士祠题刻拓本三二七邱山宁泰山诗石刻拓本——-、4「枕流漱石」题刻二二五豹隐题烈士祠右刻拓本二二八「佛」字题刻二二九「寿」字题刻三三O泰山凿泉记碑现状——-——- 1「洗我国耻」题刻-- --- --- k「元脉」题刻——1 、4二二八「N步桥」题刻二二石「东科学山」题刻三三四「西科学山」题刻——.——.—「朝阳泉」题刻三三七「御霜」题刻三三八「第一山」碑刻三三九冯玉祥「我」字诗碑拓本三四O冯玉祥诗配圍碑拓本三四一「放怀」题刻三四二「勒马?看岱岭云」题刻三四三谢觉哉题词碑拓本三四四林伯渠题词碑拓本三四五「万法唯识」题刻三四六朱德诗碑拓本三四七陈毅诗碑拓本三四八郭沫若登泰山诗五首碑刻拓本三四九郭沫若题词碑拓本三五O毛泽东诗词石刻拓本三五三「勇登仙境」题刻三五一一「峰?路转」题刻三五二「万笏朝天」题刻三五四周而复题词石刻拓本三五五徐向前题词石刻拓本三五六舒同题泰山索道诗刻拓本三五七刘海粟题「汉柏」碑拓本三五八萧娴题词石刻拓本三五九王个移题词石刻拓本三六O臧克家题词石刻拓本三六一周恩来贺冯焕章六十寿辰碑三六二沈鹏题词石刻拓本三六三邓颖超题词石刻拓本三六四张爱萍题词石刻拓本三六五聂荣臻题词石刻拓本三六六刘海粟「云海」题刻拓本三六七楚图南题词石刻拓本三六九章蕴登玉皇顶诗刻现状三六八赵朴初题词石刻拓本二七O萧华题词石刻拓本三七一一舒同题词碑拓本三七二方毅题词石刻拓本三七三彭真题词石刻拓本三七四刘中一题词石刻拓本三七五泰云柳田伊秀题词石刻现状附录编後记(显示部分)。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PPT教学课件:《站在泰山顶峰 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鲁人版
•
5.文艺高峰的出现,除客观社会环境 外,创 作主体 至关重 要。政 治清明 、经济 繁荣、 文化昌 盛,为 文艺家 勇攀文 艺高峰 创设良 好客观 条件, 但伟大 杰出作 品的产 生依然 有赖于 文艺家 自身努 力,换 句话说 ,创作 主体高 度决定 文艺高 度。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 向现代 ,从单 一走向 多元, 生产技 术装备 不断升 级,农 产品产 量快速 增长都 得益于 科技对 农业的 支撑。
•
3.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 还锻炼 学生们 写八股 文的能 力,熟 悉八股 文的格 律、步 骤等。 唐朝和 宋朝的 科举考 试,策 问一科 是学生 们的重 点复习 对象。
•
4.文章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完成由 传统经 济模式 到新动 能模式 的转型 升级, 中国经 济才有 无可限 量的未 来这一 观点。
•
1.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从时间 的向度 来看, 有着悠 久的历 史;从 内容和 品质的 维度来 看,却 并不是 呈现为 鲜明的 向前发 展的进 步性, 而是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常 性回复 或几种 形态并 存的倾 向。
•
2.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 才以来 ,“金榜 题名”与 “名落 孙山”始 终结伴 而行。 于是, 针对考 生开发 的“补 习班”便 应运而 生。
•
7.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 举杯, 这一情 景极具 仪式感 ,既是 雪夜酒 叙情节 的收束 ,也是 全文的 升华, 带给读 者无限 遐想。
•
8.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 的种种 变化, 就是因 为这些 变化是 在相当 长的时 间里达 到的。
•
9.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 议,是 因为和 空间相 比,时 间既无 法把握 ,又无 法挽留 。
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白泰古始世五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安市)现存西安碑林。
杜甫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这可理解为徐铉的笔调比正宗的秦篆略逊一筹。
碑字笔画的线
条非常挺拔,因嫌偏于肥厚,故世称“玉箸体”。
但对研究篆书结构乃至用笔仍有价值。
泰山刻石文
第四种是古代帝王封禅时,树立石碑来 增加山岳高度的,《白虎通》中说: “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基以报 地。”其中第三种是木质的,其他三种 为石质的,《说文解字》给“碑”的释 义是“竖石也”。前三种碑在现实生活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使用价值,初 时并未刻文字,第四种是否刻有文字刘 勰没有明确说明。可见,“碑”在先秦 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未与文学发 生关系。
一、何谓“石刻”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概念。施蛰存在 《金石丛话》中说:“‘石刻文’就是刻在石 头上的文字”吲,这个定义,简单易解,但却 过于笼统。赵超在《中国古代石刻概论》从广 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说:“广义的石刻应该 包括一切经人类凿刻过的石质文化艺术品”, 但却没有明确给出狭义的石刻的范围。比较全 面的对石刻进行界定的是徐自强和吴梦麟,在 其《古代石刻通论》一书中说:“石刻就是以 岩石(俗称石头)为载体,通过人们的劳动加工 成的产品。”
(二)、碑铭体的特色
碑文是在东汉时才形成的一种文体,但碑之名 称早在先秦古籍文献中就所有记载。《仪 礼· 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郑玄 注:“宫中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 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材,宫庙以石, 窆用木。”《礼记· 檀弓下》:“夫鲁有初, 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吲郑注:“丰碑, 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 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绊绕。天子六辞四 碑,前后各重鹿卢也。”
(一)秦代刻石文的作者 现存刻石文共有七篇《峄山刻石》、《泰山刻 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 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有峄山、泰山、 琅琊台、之罘、东观、碣石和会稽刻石七处。 其字体皆为小篆,传为出自李斯之手。是最古 的碑文,对后世的碑志文也有一定的影响。
泰山石刻文化课件
——一部中国书法史
石刻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但可以这样说,石刻文化在中国发育 的最为完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 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
当年泰山申报世界遗产时,国家文化部是拟按自然遗 产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的。因为当时世界上 还没有一处“双遗产”。 不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卢卡斯先生亲临泰山考察 后,不仅对泰山的自然风光大加赞赏,更陶醉于泰山 的丰厚文化遗产,卢卡斯先生下山后兴奋地为泰山题 词:“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 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 巨大贡献。” 果然,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 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岱庙简介
位于泰安市区北,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 王封禅和祭泰山神的地方. 殿内供奉泰山神。 岱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现存历史碑 刻300余通,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 斯小篆碑、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 碑”“衡方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 碑、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宋至清历代重 修岱庙的御制碑等。
泰山风景
石刻文化是一种自然 与文化结合最为直观 的形式。 它升华了物质——使 本来毫无生气的石头 有了灵气;它又物化 了精神,把人们对自 然产生的美感表达了 出来并告知别人和后 世人 。
泰山书法修学游
早上去岱庙,然后沿古老的泰山御道登达泰山极顶
岱庙(秦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晋孙夫人碑、唐双 束碑) →红门(“天下第一山”、“登高必自”刻石) →万仙楼—斗母宫 →经石峪(“大字鼻祖”、“榜书之 宗”) →壶天阁 →回马岭 →中天门 →快活三里(“如 意”、“天下名山第一”、“从善如登”刻石) →云步桥 →五大夫松 →望人松 →朝阳洞(“万丈碑”) →十八盘 →南天门 →天街 →碧霞祠 →大观峰(“唐摩崖”) →玉 皇顶(“五岳独尊”刻石) →丈人峰(“天下第一山”、 “国泰民安
校本课程 泰山石刻文化
泰山石刻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泰山石刻文化2、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即目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提起这诗句,自然就会想到泰山,泰山以它雄伟壮丽的景色,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人们在游览、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被它的另一景致所吸引,那就是——泰山石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泰山,一起领略泰山石刻的艺术魅力。
一、石刻简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对宇宙,对自己周围的世界的认识、利用的历史。
人类成长的标志之一,就是工具的使用。
石是人类最先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人类赖以脱离动物界,进入文明的根本工具。
而人们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情感和思想意识的表达。
最早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意识的媒介之一,可能就是石刻。
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的石刻文物遗存主要是至今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保存着的大量原始岩画遗迹和洞窟壁画,它们是用石刻来表达人类思想信息的最好证据。
例如法国诺克斯洞穴中保存的距今达1万余年的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顶上和洞穴四壁的约有二万年的动物壁画,北非撒哈拉地区分布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岩画,南非威尔顿文化时期的洞穴壁画,澳大利亚的库纳尔达洞穴壁画等等。
在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保存了很多不同时代的古代岩画,最早的也可以达到近万年以前。
这些壁画主要表现了古代原始人的狩猎、宗教、战争、生殖等活动场面,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的认识。
现在可以见到的这些古代石刻,有些是用手指或者其他工具蘸着天然颜料绘制的,有些是用吹管喷涂的,有些是用石块刻画的,还有很多是先通过凿刻、磨刻等手段勾画出图案的外部轮廓,然后再涂颜色来形成画面的。
这些绘制的方法,是后来的石刻制作方法的先声。
最早的文字石刻应该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在书写材料上,世界各国各显神通。
古代埃及人使用纸草,在古代亚述人,古代两河流域,他们使用泥板来记录文字。
泰山石刻PPT
宋、元、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鼎盛逐步走向衰亡的历史时 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各种形式的石刻均得以大量使用,涉及的内 容广泛,但均属沿袭,创新者无几。从泰山现存这一时期的石刻资料 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题词、题名、题记等石刻,从北宋以后各代达到极盛时期,反映
了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墨客的精神面貌。现存泰山的历代题词、题记、题名石 刻中,98%为北宋以后各代的作品。而尤以明清及现在的作品数量最多。 第二,北宋以后各代,俗吏铲毁前代人题词、题记、题名的事屡有发生 第三,清代中后期,泰山周边各县百姓来泰山立“香火碑”、“还愿碑” 者大增 第四,就泰山而言,宋代碑刻铭文近半数为行书,其次为楷书,间或有 篆书、草书、瘦金体,但无一例为隶书。这种情况在唐以后各代极为少见。 第五,北宋时期,题诗刻石始兴,极盛于清代。据统计,现存泰山的题 诗刻石大都刻于北宋以后各代。 第六,北宋时期还出现了多处异常的摩崖石刻形制,即“竖写左读”: 刻写仍是自上而下,读取则要“自左而右”
越接近泰山极顶玉皇顶,石级 步道两旁越发题刻无数,几无 石不文,无处不刻,其内容更 是指天划地,仰观俯察,傲瞰 四海,雄视九州,读来颇有几 分荡气回肠山高人为峰的感觉。
乾隆《咏朝阳洞》
乾隆皇帝到泰安的次数,在中国封建帝王中,可 以说是首屈一指。前后共11次,其中6次登上山顶, 共留下颂岱诗84题,132首。在康熙帝题“云峰” 刻石下面是乾隆皇帝的“夜宿岱顶作”摩崖石刻。 其《咏朝阳洞》摩 勒在朝阳洞东北高耸的绝壁 上,高20米,宽约9米,共60字, 一方面描写朝阳 洞高旷幽静,坦区建屋,是赏景的好地方;同时又 指出不能株守一地,仍须努力上达,更好的风光还 在前头呢!
• • • • •
近现代泰山石刻
•
民国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连年战乱,使泰山 的石刻处于衰落时期
泰山文化PPT(5-6)
单檐歇山顶组合:角楼
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出山墙之外
特点:防雨
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 或略高于屋面 特点:防火
硬山顶:普照寺大雄宝殿
攒尖顶:屋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 无、或有垂脊交于顶点 特点:灵巧、飞动。亭、阁、塔常用
四角攒尖顶:对松亭
六角攒尖顶:碑亭
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顶:屋面双坡相接成弧形曲面
第六章 泰山艺术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第六章 泰山艺术
泰山艺术门类
——建筑:岱庙、碧霞祠、灵岩寺、三阳观 ——书法: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汉张迁碑、 经石峪
——雕塑、绘画、工艺、音乐等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第一节 泰山古代建筑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第六章 泰山艺术
——岱庙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 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 殿并称中国三大殿 ——灵岩寺是“海内四大名刹”之首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泰山神宫:岱庙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中轴线加长、加侧轴线、横轴线
严格的中轴线布局
第六章 泰山艺术 1、礼仪程序决定布局 (空间以时间为序展开) 起点: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登封门
静封门 望封门
通 天 街
乾封门
正 阳 门 、 配 天 门 、 仁 安 门
碧 霞 元 君 : 民 间 之 祀
首 为 骑 凤 仙 人
太 和 殿 蹲 脊 兽 : 个
11
正阳门蹲脊兽:1+7个
灵岩寺千佛殿蹲脊兽:金刚+5个
斗拱:正阳门
斗 拱 结 构
第六章 泰山艺术 等级规格的要素: 其一:屋顶(样式、瓦、脊兽、斗拱) 其二:开间
泰山课件
❖ 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 镶嵌着一层金灿灿的亮边,闪 烁着奇珍异宝般的光辉。“谁 持彩笔染长空,几处深黄几处 红。”“清泉泻万仞,落日御 千峰。”
泰山佛光
❖ 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 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 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 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 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 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斑 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 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 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 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6-8月中半晴半 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之时。
泰山石刻
❖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 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 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 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 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 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 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 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 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 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 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 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 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 史料价值。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对。 沧海似熔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秀,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泰山重要景观
❖ 重要景点:老县衙、岱庙、红门(一天 门)、南天门、十八盘、大观峰、碧霞祠、 玉皇顶、桃花峪景区、天柱峰景区、中华泰 山.封禅大典。
岱庙
❖ 岱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东岳庙或泰山庙。位于 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其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 总面积9.6万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 教神府,是历代帝 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创 建历史悠久,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唐开元 十三年(725)进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进行大规 模的扩建,据《重修泰岳庙记碑》所载,时有“殿、寝、堂、 阖、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八百一十有三楹。” 金代部分建筑被毁,元时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庙内大部分建筑遭到焚毁,清代再次修缮。岱 庙城堞高筑, 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 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 已殿阁辉 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 修建天 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 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 1500余米,庙内 各类古建筑路中最险要的一段, 共有石阶154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 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 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 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
泰山石刻文化[1]
泰山石刻的源流与现状屹立于中国东方的泰山,参穹灵秀,形势巍然,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不断渗透和渲染下,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缩影。
其山体之博大,景象之雄伟,精神之崇高,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内涵之丰富,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历来是至高无上的。
特别是自秦汉至唐宋,随着帝王封禅告祭仪式的不断举行,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群众性的游山朝拜活动越来越盛,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石刻资料,令泰山锦上添花。
这些石刻资料,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广大游客真正认识泰山、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广大有志研究泰山的科学工作者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因此,科学而又准确地把这些石刻资料提供给广大读者,是泰山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泰山石刻的发展在泰山及周围,今存自秦以来各代石刻逾6000处。
石刻内容十分丰富,充分反映了石刻的发生、发展、兴衰及演变的过程。
泰山石刻的历史。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秦汉时期的泰山石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时期,是中国历史进人大一统国家的第一阶段,前后延续达441年,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业已出现并成为文明形式之一的石刻文字,亦随之进入了初步发展时期。
其演变特点是:石刻受到了帝王的重视;石刻的形制渐趋统一固定;数量逐渐增多,文字、内容由简而繁;其书法由小篆体逐步过渡到汉隶。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秦始皇在位期间先后五次出巡,在全国各地立石7处,除《碣石刻石》外,其余6处刻石的形制皆为碣。
今仅存《琅琊刻石》86字和《泰山刻石》10残字,其余皆在唐以前消亡。
《泰山刻石》,为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
始皇立石的形制,依据宋刘跂《秦篆谱序》、董逌《广川书跋》和清毕沅《山左金石志》等记载可知,属于碣的形制,与岱顶《无字碑》的行貌相似。
其高约八九尺,似方非方,四面广狭皆不等,宽约二尺余,文字环刻于四周。
泰山石刻大全第5册
泰山石刻大全第5册目录一七七重修斗母宫後殿西配殿记碑拓本局部一七八重修泰安邑?记碑现状一七九重修泰山顶东岳庙碑记拓本局部一八○ 泰山东上土门避乱碑记现状一八一「排闼送青」题刻一八二何桂清等登岱题刻一八四「从善如登」题刻一八三「河山元脉」题刻一八五「拔地通天」题刻一八六「水流云在」题刻一八七「云端」题刻一八八「涛声云影」题刻一八九「六朝遗植」题刻一九○ 「天衢」题刻一九一「秦松」题刻一九四「梵呗清音」题刻一九二「抚松盘桓」题刻一九三「登峰造极」题刻一九五孔广陶朝岱宗题刻拓本一九六李嘉乐登岱题刻拓本一九七「揽翠」题刻一九八「步玉清」题刻一九九「栏环翠秀」题刻二○○ 「松壑云深」题刻二○一「五岳之尊」题刻二○四「虎」字题刻二○二「五岳独尊」题刻二○五「肤寸升云」题刻二○六「洞天福地」题刻二○七「?二」题刻二○八吴大澄篆汉镜铭刻石现状二○九吴大澄临琅琊台二世诏书刻石现状二一一张百熙等游泰山题刻二一二吴长庆等登岱题刻二一○ 裕德等登岱题刻二一三松林秩?岱宗题刻拓本二一四「郁确其高」题刻二一五「峻岭」题刻二一六「蔚然深秀」题刻二一七「泉清自洁」题刻二二○ 「云山胜地」题刻二一八「涤虑」题刻二一九「柏洞」题刻二二一「飞泉」题刻二二二「听泉」题刻二二三「山辉川媚」题刻二二四金猷大「仰止」题刻二二五「既雨晴亦佳」题刻二二六经石峪看红叶诗碑拓本二二八张振声泰山高诗刻拓本二二七吴大澄篆杜甫望岳诗刻拓本二三○ 「渐入佳境」题刻二二九「俯瞰群峰」题刻二三一「知止观止」题刻二三二「拜石」题刻二三三「冠盖五岳」题刻二三六「儿孙罗列」题刻二三七「亦可阶升」题刻二三五「共登青云梯」题刻二三八「瞻布」题刻二三九「一品大夫」题刻二四○ 「一览众山小」题刻二四一「昂头天外」题刻二四二「飞泉挂碧峰」题刻二四三云步桥对联刻石拓本二四四酌泉亭对联刻石(一)拓本二四七「绝顶云峰」题刻二四六「同步青云」题刻二四五「深可饮」题刻二四八「心香诚祝」题刻二四九「天空」题刻二五○ 「云路先声」题刻二五一「气象岩岩」题刻二五二「寒云」题刻二五三「目尽长空」题刻二五四康有为等游泰山题刻拓本二五五「揽胜」题刻二五六「泉」题刻二五七「云泉飞瀑」题刻二五八「万古凌霄」题刻二五九登山咏诗刻石拓本二六○ 「民国泰山」题刻二六一「名言莫罄」题刻二六三「如」字题刻二六四「鲁邦所瞻」题刻二六五「登云霄」题刻二六六「?观」题刻二六七「俯察万类」题刻二六八「万古长春」题刻二六九「林远尘」题刻二七○ 「仰止」题刻二七一王普「五岳之尊」题刻二七二「都归一览」题刻二七四酌泉亭对联刻石(二)拓本二七三观瀑亭对联刻石拓本二七五「斩云剑」题刻二七六「我亦登临」题刻二七七「在山泉」题刻二七八「仰观俯察」题刻二七九「卧虎战胜」题刻二八○ 张正寰「虎」字题刻二八一袁家普题记石刻拓本二八四「梅花岗」题刻二八三「行利他」题刻二八二姚光裕经石峪题记石刻二八五冯玉祥誓师碑现状二八六冯汝骥铁像记碑现状二八七「天下奇观」题刻二八八「还我山河」题刻二八九「仰答神庥」碑二九一「洗心涤虑」题刻二九○ 冯玉祥洗心亭题刻拓本二九二「佛有缘」题刻二九三「山高水长」题刻二九四邓长耀满江红刻石拓本二九五吴迈登岱题诗石刻拓本二九六邓长耀题烈士祠诗碑拓本二九七张默君登山题诗石刻拓本二九八「能成其大」题刻二九九「经石峪」题刻三○○ 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碑拓本局部三○一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现状三○二郑金声将军被难记碑现状三○三张绍曾将军被难记碑现状三○四郑振堂烈士之碑现状三○五卧虎石题刻拓本三○六泰山烈士祠落成纪念诗碑三○七李宗仁烈士祠题刻三○八「?云天衢」题刻三○九刘熙众烈士祠题刻三一○ 冯玉祥题联碑拓本三一一彭国政等题词碑拓本三一二冯玉祥题词刻石拓本三一八范明枢等题词碑拓本三一九张人杰题词碑拓本三一七冯基道题词碑拓本三二○ 刘治州题词碑拓本三一四李?等题词碑拓本三一六张树声题词碑拓本三一五宋湍华等题词碑拓本三一三杨慕□题词碑三二一吉鸿昌题词碑拓本三二二程希贤等题词碑拓本三二三「民族英雄」题刻三二七邱山宁泰山诗石刻拓本三二六「枕流漱石」题刻三二五豹隐题烈士祠石刻拓本三二八「佛」字题刻三二九「寿」字题刻三三○ 泰山凿泉记碑现状三三一「洗我国耻」题刻三三二「元脉」题刻三三六「云步桥」题刻三三五「东科学山」题刻三三四「西科学山」题刻三三三「朝阳泉」题刻三三七「御霜」题刻三三八「第一山」碑刻三三九冯玉祥「我」字诗碑拓本三四○ 冯玉祥诗配画碑拓本三四一「放怀」题刻三四二「勒马?看岱岭云」题刻三四三谢觉哉题词碑拓本三四四林伯渠题词碑拓本三四五「万法唯识」题刻三四六朱德诗碑拓本三四七陈毅诗碑拓本三四八郭沫若登泰山诗五首碑刻拓本三四九郭沫若题词碑拓本三五○ 毛泽东诗词石刻拓本三五三「勇登仙境」题刻三五一「峰?路转」题刻三五二「万笏朝天」题刻三五五徐向前题词石刻拓本三五六舒同题泰山索道诗刻拓本三五七刘海粟题「汉柏」碑拓本三五八萧娴题词石刻拓本三五九王个移题词石刻拓本三六○ 臧克家题词石刻拓本三六一周恩来贺冯焕章六十寿辰碑三六二沈鹏题词石刻拓本三六三邓颖超题词石刻拓本三六四张爱萍题词石刻拓本三六五聂荣臻题词石刻拓本三六六刘海粟「云海」题刻拓本三六七楚图南题词石刻拓本三六九章蕴登玉皇顶诗刻现状三六八赵朴初题词石刻拓本三七○ 萧华题词石刻拓本三七一舒同题词碑拓本三七二方毅题词石刻拓本三七三彭真题词石刻拓本三七四刘中一题词石刻拓本三七五泰云柳田伊秀题词石刻现状附录编後记(显示部分)。
泰山文化PPT(3)A
泰山文化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刘方华
泰山医学院:教育在线 教学平台:网络课程
泰山旅游参谋的blog
/tslycm1999
泰山周郢的blog
/u/1279159204
泰山医学院:图书馆 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超星数字图书馆
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 “古之封禅,鄗(hà o)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 为盛;江淮之闲,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 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 自至者十有五焉……(祥瑞、符瑞) 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 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3、仪式
4、秦二世东巡:“历泰山”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顺法治 承式道 勿。运 革大行 。义, 休诸 明产 ,得 垂宜 于, 后皆 世有 ,
兹修皇 泰饬帝 山 临 , 位 周亲, 览巡作 东远制 极方明 。黎法 民, ,臣 登下 ……
斯 臣 去 疾 昧 死 臣 请 矣 臣
第三章 泰山封禅文化 一、封禅起源与先秦封禅 二、秦始皇封禅(前219) 三、汉武帝封禅(前110) ——神秘的封禅仪式
(570)
第三章 泰山封禅文化 一、封禅起源与先秦封禅 二、秦始皇封禅 1、秦始皇封禅泰山的文化遗存 2、“禅于梁父”
3、仪式:“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 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封禅书》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第三章 泰山封禅文化 一、封禅起源与先秦封禅 二、秦代封禅 1、秦始皇封禅泰山的文化遗存 2、“禅于梁父”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第三章 泰山封禅文化
社科部大学语文教研室
第三章 泰山封禅文化
一、封禅起源与先秦封禅
校本课程 泰山石刻文化
泰山石刻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泰山石刻文化2、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即目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提起这诗句,自然就会想到泰山,泰山以它雄伟壮丽的景色,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人们在游览、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被它的另一景致所吸引,那就是——泰山石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泰山,一起领略泰山石刻的艺术魅力。
一、石刻简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对宇宙,对自己周围的世界的认识、利用的历史。
人类成长的标志之一,就是工具的使用。
石是人类最先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人类赖以脱离动物界,进入文明的根本工具。
而人们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情感和思想意识的表达。
最早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意识的媒介之一,可能就是石刻。
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的石刻文物遗存主要是至今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保存着的大量原始岩画遗迹和洞窟壁画,它们是用石刻来表达人类思想信息的最好证据。
例如法国诺克斯洞穴中保存的距今达1万余年的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顶上和洞穴四壁的约有二万年的动物壁画,北非撒哈拉地区分布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岩画,南非威尔顿文化时期的洞穴壁画,澳大利亚的库纳尔达洞穴壁画等等。
在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保存了很多不同时代的古代岩画,最早的也可以达到近万年以前。
这些壁画主要表现了古代原始人的狩猎、宗教、战争、生殖等活动场面,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的认识。
现在可以见到的这些古代石刻,有些是用手指或者其他工具蘸着天然颜料绘制的,有些是用吹管喷涂的,有些是用石块刻画的,还有很多是先通过凿刻、磨刻等手段勾画出图案的外部轮廓,然后再涂颜色来形成画面的。
这些绘制的方法,是后来的石刻制作方法的先声。
最早的文字石刻应该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在书写材料上,世界各国各显神通。
古代埃及人使用纸草,在古代亚述人,古代两河流域,他们使用泥板来记录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中国书法史
石刻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但可以这样说,石刻文化在中国发育 的最为完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 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
当年泰山申报世界遗产时,国家文化部是拟按自然遗 产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的。因为当时世界上 还没有一处“双遗产”。 不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卢卡斯先生亲临泰山考察 后,不仅对泰山的自然风光大加赞赏,更陶醉于泰山 的丰厚文化遗产,卢卡斯先生下山后兴奋地为泰山题 词:“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 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 巨大贡献。” 果然,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 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张迁 碑》
<<衡方碑>>
<<双束碑>>
登高必自
“登高必自”出自《中庸》,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 譬如登高必自碑,你要登高 要从低处往上走,这就是 “登高必自”,表面含义像 是爬山从低处爬,更深的意 思不是指爬山,一个人做任 何事情,你的事业,学业, 你的工程,都得从底下做起, 第二层意思更深,整个泰山 很多题词都是,表面意思好 像是爬山,实质上有更深的 意思,一个人的境界越高, 胸怀就宽广了,那么登了泰 山就可以小天下了。
在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的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 镌刻着由丞相李斯篆书的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 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迭移至此。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 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列
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 斯(?—公元前208年),可 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 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 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 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 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 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 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 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 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 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孔子登临处
孔子登临处
登高必自是一 种务实进取的 思想,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 为了突出这种 思想的神圣性, 孔子登临处也 被篆刻在这里, 由此登山,便 可以随着孔子 的足迹,同登 圣人境界了。
泰山经石峪
经石峪金刚经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 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面积2064 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原本5172字, 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 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 2799字,字径50厘米。
五岳独尊
天下第一山
结语
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中国人总是把文 字刻在坚硬的物体上,这是因为刻字人想 到了永恒,几千年过去了,在选择过陶器, 青铜器,铁器,玉器,和竹木以后,人们 最多的还是选择了石头,在天下第一名山 的泰山刻字,对所有追求永恒的人来说, 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岱庙简介
位于泰安市区北,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 王封禅和祭泰山神的地方. 殿内供奉泰山神。 岱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现存历史碑 刻300余通,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 斯小篆碑、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 碑”“衡方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 碑、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宋至清历代重 修岱庙的御制碑等。
泰山风景
石刻文化是一种自然 与文化结合最为直观 的形式。 它升华了物质——使 本来毫无生气的石头 有了灵气;它又物化 了精神,把人们对自 然产生的美感表达了 出来并告知别人和后 世人 。
泰山书法修学游
早上去岱庙,然后沿古老的泰山御道登达泰山极顶
岱庙(秦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晋孙夫人碑、唐双 束碑) →红门(“天下第一山”、“登高必自”刻石) →万仙楼—斗母宫 →经石峪(“大字鼻祖”、“榜书之 宗”) →壶天阁 →回马岭 →中天门 →快活三里(“如 意”、“天下名山第一”、“从善如登”刻石) →云步桥 →五大夫松 →望人松 →朝阳洞(“万丈碑”) →十八盘 →南天门 →天街 →碧霞祠 →大观峰(“唐摩崖”) →玉 皇顶(“五岳独尊”刻石) →丈人峰(“天下第一山”、 “国泰民安”刻石) →下山返回
刻石经历千余年风 雨剥蚀、 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 度,已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 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 残字和双勾字)。
代表字
云步桥
若登天然
峻岭
曲径通霄
高山流水
石刻艺术浑 然于自然之 景,成为连 结游人与自 然山水的纽 带,充实丰 富了泰山美 的内涵。
大观峰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 元十三年(725年)登封泰山时御制御 书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 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24行, 每行51字,现存1008字(包括题“纪 泰山铭“和“御撰御书“等字)。除 “御撰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 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字大25厘米, 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 字,字大45×56厘米。唐摩崖“纪泰 山铭“刻石,形制端正,气势雄伟,后 人题“天下大观“四字于其上部,因而 此峰又称大观峰。唐摩崖书法遒劲婉润, 端严浑厚。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 山时所撰书,记述了封禅告祭之始末, 申明封禅的目的是为苍生祈福,铭赞高 祖、太宗、高宗等先皇之功绩,表明自 己宝行三德(慈、俭、谦)之诺言。因 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 已残26字,不可辩认的6字。周围还有 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刻石7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