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学生姓名:张裕晋指导教师:白建忠
引言:
张岱,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历经繁华到凄苦,一生跌宕,著作累累。
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特色,集中体现了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
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末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对人生真性情的追求、对生活艺术的独特感知、对生命价值的独到认识也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论及张岱,初涉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都略知一二,但若从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谈,我们却知之甚少。
的确,在中国古代文学这片汪洋大海里,不是每一朵浪花都能激起时代最强劲的呼应,他们中的多数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在历史的一角浅吟低唱,如张岱是也。
张岱,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①号陶庵、蝶庵、古剑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又号“六休居士”②,山阴(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
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说法不一,最可靠的一种说法大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九十三岁。
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家族世代都是大学者,经济条件优越实属当然。
据他在《舂米》中追忆“少壮秾华”③云:“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嫱。
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
婢奴数十人,殷勤伺我侧。
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
”④在这样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怡然,奴仆环绕的环境中,张岱青少年时的日常生活主要倾注于结交各方名流,与他们一起切磋文艺。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媲,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⑤这是张岱在晚年时对自己青年奢侈生活的典范概括。
但是以明朝灭亡为界,张岱的生活先后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前期的极尽繁华与后期的萧条凋敝。
明灭之后的他背负着国破家亡的凄苦在生与死的两难中艰难抉择,最终披发入林,过上了清苦隐逸的生活。
届张岱出生之时,明朝已经走过了它的二百二十九个春秋。
明末,政治上,对外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患不断,烽烟四起。
对内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党争酷烈。
贤能忠臣,或被贬职,或遭残害。
经济上,工商势力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岱所处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的繁荣直接促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正如张岱在他的散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一样。
当然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还直接反映在人们的文学审美价值取向上,比如
①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②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③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④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⑤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艺术趣味的世俗化。
文化上,文学左派兴起,反理学,判礼教的思潮涌起,李贽公开标榜利欲、情欲为人之本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为,这无疑是对传统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彻底反判,在这种思潮之下文学创作领域激起一场“性灵说”,这在张岱的文学作品也有充分的体现。
二、主要的散文著作
张岱的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累累,作为史学家,《石匮书》①及其《后集》是他留给后世的最具影响力的史学作品,他继承了中国优秀史学家司马迁的传统,兼具文学作品和史学作品的特点,和他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王雨谦给予此书很高的评价。
本文重点论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首先,《陶庵梦忆》就是其中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
此书成书于国变之后,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寓于胸中而潜转,苍凉失意付于笔端。
情真意切,生动有趣,堪称明末小品文之极范。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之中,小品文这一文体历来处于边缘地带,它在晚明时期的繁盛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学审美趣味发生变化,文学主体从贵族走向市民,同时文学文体也实现了从严肃古板的作品到精炼而富有雅趣的小品文的转变。
毫无疑问张岱的小品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应运而生了。
张岱的散文著作还有《西湖寻梦》。
作品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西湖景观。
明朝灭亡,短暂的鲁王政权如昙花一现,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激起了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西湖寻梦”,寻找作者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年。
作者在心中为自己建筑了理想的“西湖世界”,以缓冲现实的苦难孤寂,作者的这种独特的遗民情绪在历代末期的文人身上都会有所体现,如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同样写于清王朝走向覆灭的时期,文人与生俱来的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受总让他们比一般人更清醒地看到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
鲁迅说,越清醒者越孤独。
的确,面对现实他们无能为力,回忆过去并付诸于笔端,在写作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平衡,张岱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西湖寻梦》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中完成的。
《陶庵梦忆》与《西湖寻梦》并称为“二梦”②。
与《西湖寻梦》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侧重描写的是晚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更为丰富生动。
于作者自身而言,再繁华的世界也终究是梦。
这种从繁华优越的物质生活突然跌落到困窘之中的悲凉凄苦的心境在书的命名中也有最直观的体现。
《陶庵梦忆》除补遗之外共八卷。
所涉内容包括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戏曲,绘画,藏书,品茗等方方面面。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记录了一类人,一类奇巧怪诞之人。
也就是本文将要重点论述的人物小品文中所涉及的人物。
当然把张岱的小品文分为自然小品文、人物小品文、风俗小品文三类,这样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标准,记物也会涉及到人,记人也会涉及到物,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已。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人物的“疵”与“癖”
张岱人物小品文内容丰富,所涉及的人物形形色色、不胜枚举,本文重点选取了其中颇具特色的个别人物进行分析。
“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也,以其无真气也。
”③这是张岱在人物品评方面的独到见解。
①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4页。
②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277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2页。
,
《金乳生草花》记录了主人金乳生爱花成癖,在自家庭院辟地养花,独特的花园布局颇具画意。
①所植之花品种之多之繁,春夏秋冬蔚为奇观,更为可贵的是主人虽弱质多病但事必亲历,冰龟其手,日焦其额,不顾也。
文人追求这种闲适淡雅的生活,最初见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当中。
晚明文人这种独特的生活情趣,一方面由于浙江一带地区自然风景宜人,是花草生长的天然场所;另一方面与晚明江浙一带商品经济发达,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很大的关系。
《祁止祥疵》不仅记录了作者的好友,在书画、蹴鞠、鼓钹、梨园等方面如疵如醉的热爱。
②而且通过描写祁止祥亲自教一只小鸟音律的趣事,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奇特、率真的性格特征。
《张东谷好酒》描写了张东谷好酒成癖③,每每因为想吃酒,却终不达愿而郁郁寡欢,一旦吃到酒之后便欣然欢喜,神情自若,怡然自得。
(二)艺人群体分析
《吴中绝技》短短几句话记录了共9位民间艺人④,他们各善其长,巧夺天工,良工苦心每每为鉴赏者惊叹不已。
《濮仲谦雕刻》同样记录了一位艺人,他安贫自如,雕刻技艺精湛,“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⑤。
沈梅冈更是一位奇人,他在狱中十八年,读书之余,旁攻艺匠,作品令张岱奉为珍品,爱不释手。
作者广结天下有独特技艺之人,不论他们身份卑贱还是高贵,都与之热心相处,这与以往的文学作品重视描写位高权重之人完全不同,反映了晚明文人审美情趣的世俗化。
这种趋势不是只有在民间才有的,它受到了晚明时期的上流社会的影响,明末宦官专权,皇帝不理朝政者大有人在,其中有一位专攻木匠而几十年不上朝,可见对技艺的追求在明末是一种由统治者所引导时代风尚。
《朱云侠女戏》描绘了晚明戏曲舞台艺术之精妙绝伦,丝竹错杂,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朱云侠“未教戏、先教琴、先教琵琶、弦子、萧管、鼓吹、歌舞,借戏为之,其实不专为戏也”⑥。
可见明末对演员素质要求很高,只有在学会了乐器和音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学习演唱。
《彭天锡串戏》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彭天锡的高超演技,并指出原因,强调了戏外功夫对演员的重要性。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戏曲的繁盛伴随着晚明文人对社会的普遍认识,江南的繁荣奢侈与整个国家内忧外患,礼崩乐溃,享乐主义浪潮高涨交织在一起,他们放浪形骸的外表掩饰不住内心的焦灼躁动。
对张岱而言,生活的巨变让他对人生如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濮仲谦雕刻》中濮仲谦相貌平平。
却技艺超群,巧夺天工,随意一件小器物,经过他的雕刻都熠熠生辉、艺趣盎然。
得其一款,遂得重价。
虽然如此,但主人公仍不为名利所累,洁身自好,超脱于外。
对此,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技艺超群并且不媚俗、不事权贵的底层市民的欣赏和赞叹。
《柳敬亭说书》中柳敬亭,江湖人称“柳麻子”。
同样,说书技艺精妙绝伦,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艺术魅力,听众无不屏息凝注,为之动容。
作者将其与王月生并称,认为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不雕琢、不刻板,与生而来,无可替代。
他们才是真正地具有艺术魅力的人,作者撇开自古以来只关注英雄贵族、才子佳人的偏见,发自内心地欣赏这些奇特的人物,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欣赏眼光,和人生追求。
(三)女性形象分析
①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页。
②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2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8页。
④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9页。
⑤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页
⑥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6页
⑦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3年。
在张岱的作品中除了家人以外,记录最多的就是王月生和朱楚生。
王月生是作者极力描写的一位女性形象,她是南京名妓,周围没有一人能与她相媲美,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商贾狎客都以与她相交为荣。
她貌美绝伦、多才多艺、蕙质兰心、善楷书、善品茗、画兰竹、通曲词、解吴歌,品位高雅、一般不与俗人结交。
作者以大量地笔墨渲染了她的超凡脱俗和与众不同。
一方面对她的才艺给以了相当的肯定,同时对她不喜言笑、特立独行、保持自我的性格表示赞扬。
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心,需要的是一定的修养和气度,人往往会身不由己,挣扎于名与利的洪流中不能自已,而王月生却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她周围的纷纷扰扰,实属不易。
朱楚生,一名女戏曲演员。
精通音律,戏曲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曲词科白不在话下。
作者打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不但欣赏她的才艺,而且关注她的内心世界。
传统的封建思想自古以来就不把妇女当做人来看,她们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庸,她们没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对一切的苦难和不幸只能默默承受,而且没有任何发言的权利。
“楚生多坐驰,一往而生,飘摇无主。
”①作者以深切的笔触体会楚生内心的忧郁,并寄寓真挚的同情和理解。
首先这与作者开明、先进的两性观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把女子当作人来看,是时代进步的重要表现,反应了晚明社会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
四、人物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接下来从艺术的角度论述张岱人物小品文的特点。
张岱强调艺术创作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能否率性而为,写出富有自身特色的作品是评判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基本尺度。
这打破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直接继承了公安派“性灵说”的主张。
首先表现在人物小品文中所涉及的艺人群体当中,张岱之所以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在于他们都充分地表现了自我,不模仿依傍任何人。
其次小品文这一文体,它所特有的简洁,短小,随意点染,任意而为的特点是别的文体所无法替代的,他符合了作者自由个性的人格追求,所以也就更能充分地体现作者的艺术追求和旨趣。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真气”与“深情”②
通过张岱小品中所涉及的人物进一步探讨人物小品文中所体现的“真气”和“深情”。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也,以其无真气也”③。
这是作者择友标准的最佳概括。
金乳生癖花,闵老子癖茶,张东谷好酒,祈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他们都是作者的挚友。
作者认为在这些貌似怪癖的人们身上才能体现出人本来的“真性情”。
这与传统观念中的“假道学”、“假清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关于“真”,最初源于袁宏道的“性灵说”。
他主张从“真趣”和“真情”两个方面来诠释“性灵”,张岱把它从文学创作引申到人物品评上“以疵求真”④。
通过描写他们的“疵”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皆已惘然。
正如李贽《童心说》⑤所倡导的一样,以一个孩子般的纯真去表现自我,凸显主体个性意识,而不是被所谓的“假道空”所吞噬。
追求“真气”的同时作者非常重视“深情”。
所谓“深情”是个体对他所喜爱的事物无端流露出来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个体以自由舒展的方式来接受人生的喜怒哀乐,它是某一类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和资质,往往通过对某种艺术的喜爱来把握。
张岱非常赞赏那些身怀绝技的艺人,认为他们之所以技艺高超在于他们对自己所从事艺术的深层次
①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0页。
②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183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2页。
④刘雪飞,《张岱散文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71页。
的领悟,也即“深情”。
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艺术当中,达到如疵如狂的地步。
正如戏曲演员朱楚生一样“性命如戏,下全力而为之”①;民间画家姚简叔作画时“眼光透入重纸,面无人色”②。
这些艺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舒展自由的,他们对自己的艺术表现出了真切的“深情”。
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让民间艺人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期而遇,在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真性情的痴狂,恰恰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所以他们之间的结合开创了人物品评新的审美领域和价值取向,也就形成了张岱独特的择友观。
(二)独特的语言
张岱的小品文篇幅短小,但语言颇具特色。
首先,人物语言生动有趣,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如闵老子的语言机智而纯然,体现了一位深居多年的长者内在所具有的与自然为一体的悠然与纯净,这种内在的涵养转而以一种纯美的语言体现出来。
其次,外貌描写语言生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对柳敬亭的描写,开篇抓住其外貌黑,且脸上长麻子的特征,寥寥数语,多用叠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王月生的描写多用比喻,“面色如建兰初开”③、“如出水红菱”④以花喻人,人胜花美,形象的比喻拉近了读者与描写对象之间的距离,更利于读者直观感受到所写对象的特征。
(三)简单的情节
张岱善于通过简单生动的故事的情节来突出所表现人物的突出个性。
例如,闵文水,张岱的一位好友,他对茶道极其精通。
《闵老子茶》⑤中描写了两人切磋茶艺的一个场景,通过对只言片语的对话场景的描写,一位率性自然、机智幽默的老翁形象被凸显出来。
《麋公》⑥中以轻松愉快的笔调记录了“麋公”这一称号的来源,故事简单,生动有趣,人物性格以滑稽取胜。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祁止祥奇特怪异的性格同样在他与“阿宝”的一系列日常趣事中体现出来的。
(三)“以丑写美”
“以丑写美”。
例如,在《柳敬亭说书》中描写南京说书艺人柳麻子时“满面疤癗,悠悠忽忽”⑦通过突出其外形的丑来反衬其内在的美。
其说书时洒脱自如的风采,足以掩盖其外形的奇丑怪异。
相反在观众的心目中所关注的不再是他的丑,他的丑俨然成为其个性化的象征。
观众以正面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并从心底接受他外在的丑,化丑为美,其丑已不再是丑。
不但如此,而且在基于同为民间当红艺人这一共同点上,把他与南京名妓王月生相并列,“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也”⑧,极美对极丑。
在这个层面上的对比上外在的美丑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他们共同对艺术如疵如醉的喜爱和淋漓尽致的表现才是作者极为赞赏和推崇的。
五、张岱文艺思想对现代散文创作的影响
在晚明小品散文代表作家中,张岱无疑是最受现代读者喜爱且影响最大的一位。
一篇《湖心亭看雪》让其家喻户晓。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晚明小品在沉睡多年以后迎来了它辉煌的时刻,它受到了周作人、林语堂等倡导的闲适小品作家的极力推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周作人对张岱小品文的继承和发展。
①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0页。
②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8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7页。
④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7页。
⑤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7页。
⑥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6页。
⑦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1页。
⑧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1页。
(一)“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①
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在提倡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洪流之中,一再阐述他的“平民文学”和“人的文学”的理论主张。
在周作人看来“人的文学”就是助长人性的发展,反映人生的诸多问题,表现人的理想生活。
它既可以描写人的理想生活,展现人在物质生活上“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在道德生活上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人人能享受真实自由的生活,也可以描写平实的“人的平常生活”。
“平民文学”讲究真实与普遍。
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和事实,不必顾忌雕章琢,只须“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
要求记录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不只是英雄传奇和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二)周作人对张岱小品文在内容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显而易见,重视“人”的发现,追求文学的大众化,这与张岱的散文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
周作人不仅继承了张岱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而且在散文取材内容方面与张岱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在五四运动的低潮时期,中国的知识界普遍笼罩着压抑苦闷的情绪,由于理想的破灭,周作人一时找不到新的出路,他转而追求艺术生活的体验。
他认为“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外,必须还有一些享乐的东西,生活才会有意义。
”②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写风俗、谈饮食和书画随笔这三个方面的题材最多,前两个延续了《陶庵梦忆》的艺术传统,并有一定的发展。
以夜航船为例,他们都注意到了夜航船在江南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周作人二十年代的《济南道中》③,《乌篷船》④,晚年时的《夜航船里》、《在过塘行》都提到了这个话题。
周作人对夜航船的描述突出了其地域性、平民性。
(三)周作人对张岱小品文在语言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在语言艺术上,周作人和张岱也有某些衔接之处,张岱把古文、骈俪文、白话融为一体,在语言上加以创造,语言清新自然,取得巨大成功。
周作人立足于白话文,着力开拓白话文的领域。
他在白话、欧化、古文、骈文、方言等语体之间之间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了“平淡冲和”⑤的风格,为现代白话散文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综上所述,现代散文与晚明小品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学术背景完全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张岱思想文化中所包含了某些现代文化的因子。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散文是最具个性化和时代性的。
张岱的散文无疑是作者思想个性化、超前性的体现,也反映了在晚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涌起的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成为人们研究明代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结语:
张岱作为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创作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和发现的地方。
上述研究只是从小品文这一小部分入手,所涉及的内容不是很多,还有待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
总之,研究本文对进一步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必要性,也为丰富张岱文学作品的研究尽自己的一点点微薄之力。
①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3页。
②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263页。
③钱理群,文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6页。
④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6页。
⑤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6页。
注释:
①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23页。
②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263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2页。
(文中多处引用该著作,不再一一列举)
④刘雪飞,《张岱散文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71页。
⑥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3页。
⑦钱理群,文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6页。
参考文献:
[1]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胡益民,《张岱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刘雪飞,《张岱散文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乔亚,《张岱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6] 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
[7]袁行霈,《中国古代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8]史景迁著,温恰溢译《前朝梦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9] 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