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论语》之《诲人不倦》学案
高中语文《十一诲人不倦》1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1《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班任课教师中谁最敬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引出我的看法,我认为数学老师吴玮玮最敬业,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描述她这种精神,可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然后引出我们的课题“诲人不倦”。
二、文本解读1、请同学们在每一章前标上序号,共15章。
本文从哪些方面围绕“诲”展开阐述的?明确:17.2:作用17.315.39:对象7.2516.13:内容7.2416.13:态度7.85.91.153.8:启发式教学5.9:激励式教学3.8:教学相长11.311.22:因材施教16.135.91.153.811.2217.19:对话式教学17.197.19.15:素养2、请同学们用名言名句或事例来佐证本文中的孔子的言论。
第一环节:教师先举一个示例来佐证“不学《诗》,无以言”。
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
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
”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
”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温又问:“天有耳乎? ”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22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1(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1(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1(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1陈美英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亢(gāng)不悱不发(fěi)隅(yú)绚(xuàn)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
3、生齐读课文三、文本研习:(一)、关于教育的作用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明确:17.2章节性--天性习--习惯、习性、习染17.3章节唯--只有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下愚--下等的愚人小结:这两章分别强调了教育中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学案 (2)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学案近日来,一段名为“实拍父亲让4岁幼子美国暴雪零下13摄氏度裸跑”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在这段视频中,一个4岁的男孩裸着上半身,仅仅穿着一条黄色的内裤和运动鞋,在大雪肆虐的大街上奔跑。
小男孩一边跑,一边带着哭腔对着镜头喊:“爸爸,抱抱我。
”这段近5分钟的视频传上网后迅速走红,亲自拍摄这段视频的父亲被称为“鹰爸”,他的儿子则被网友们称为“裸跑弟”。
虽然被关注、惹争议,也被一些网友称为“变态”,但“鹰爸”坚持认为自己的“鹰式教育”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具备更高的意志力。
他认为儿子从一个体弱多病的早产儿长成如今健康活泼的4岁娃,已经体现出他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
“鹰爸”说,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温室里,是“草莓族”,不管是体质还是意志力都赶不上韩国、日本的孩子。
因此,他坚持给孩子进行“鹰式教育”: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往谷底坠下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学会了飞翔。
何烈胜也强调说,他并不是要每一个家长都学他的做法,只是希望在充斥着“赏识化”的教育大氛围下,利用鹰式教育给更多家长以启迪。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是所有父母关心的话题。
如何教育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学生?其实孔子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是怎么“诲人不倦”来教育学生的。
[对应学生用书P56]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据《史记》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丝绵衣己所生二子。
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课标要求]1.背诵7.8、11.22章。
诲人不倦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诲人不倦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诲人不倦。
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语出《论语· 述而》,孔子自谓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诲人不倦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诲人不倦》教案教学目标: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重难点: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24、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 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 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诲人不倦 学案

诲人不倦学案一、基本要求: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二、文本疏通(解释划线字,尝试找出各语录中可能存在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句式)(翻译)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翻译)15·39子曰:“有教无类。
” (成语“有教无类”)(翻译)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翻译)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翻译)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成语“诲人不倦”)(翻译)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成语“诗礼之训”)(翻译划线的句子):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句式)(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翻译)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成语“闻一知十”)(翻译)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来源、作者及其时代背景;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领会其核心价值观;3.掌握《论语》中的精华句子,及其应用;4.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论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语》的概述1.介绍《论语》的源流和作者;2.讲解《论语》的三部分内容;3.引导学生认识《论语》的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讲述和解释式教学,学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第二部分:选读《论语》精华句子1.配合教材选读《论语》中的精华句子,并讲解其内涵;2.引导学生领会句子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教师读原文,学生跟读及解释式教学,学生自主思考及小组合作讨论。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1.小组讨论学习《论语》中的精华句子;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堂小结,并分享心得体会;3.强化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小结,分享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笔记、小组讨论、课堂小结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着重考察学生文化素养及其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参考教材: 1. 《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 《古代文学选读》,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
参考资料: 1. 阎克文、王安忆《论语学说与人生智慧》,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版。
2. 刘京、张学中《论语研究与阅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 王建国《纵览中国文化》(第二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教学心得《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精深而博大,渗透到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语文课的形式,引领学生认识《论语》的核心思想、精华句子,并学以致用。
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

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第一篇: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学习目标1、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原则和方法;2、体会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学习固定结构的特点及翻译。
4、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蘑;述而不作。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闵子骞()切磋()诲人不倦()不悱不发().....举一隅()贫而无谄()..2、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二、检查预习:检查课文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三、研读文本1、本文题目是《诲人不倦》,“诲”是什么意思?2、本文围绕“诲”字讨论了几个方面的问题?3、重点探讨“怎么诲”的问题,也就是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思考并概括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4、每个小组分别选取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找到文中相应的章节,进行讨论,并说一说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何现实意义?请举例说明。
5、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四、资料链接:孔子简介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2、孔子的思想:“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一课诲人不倦word学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了两者后来的演变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别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 0,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天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因为“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交流,给小孩取名是交流的需要。
古人的名是小时候被长辈呼叫的,成尤其是晚辈仍直呼其名,便显得不敬,故“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设计4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二、整体感知文本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三、文本研读(一)关于教育的作用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
【明确】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2.【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明确】可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
习: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习染)2.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反复练习)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
(《韩非子·五蠹》)(学习)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论衡·本性》)(习惯于)5.通书,习戎事。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学案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上了。
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
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
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1.字音字形(1)不悱.不发( ) (2)贫而无谄.( )(3)如切如磋.( ) (4)闵.子骞( )(5)举一隅.( ) (6)巧笑倩.兮( )2.重要词语(1)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女与回也孰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与.女,弗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素.以为绚.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自卫反.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虚词用法(1)赐也何.敢望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何.言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告诸.往而知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闻斯行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最新《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

《诲人不倦》复习学案12一、复习要点31.背诵篇章:7.8、11.22。
42.掌握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习、趋、愤、与、素、诸。
5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6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理解“其斯之谓与”“素以为绚”的句式特点。
78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9二、重要思想陈述1.“性相近,习相远”与“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011“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1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13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142.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15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师素养等方面。
3.孔子的“因材施教”1617“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18内容和方法。
19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20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21面的教育培养。
224.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与政治倾向的关系。
23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24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2526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27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28①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29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30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31②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32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就不可能获33得成功。
高中语文 《诲人不倦》教学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孔子教育名言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
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
有不温习的吗?
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到充分的展现。
可编辑ppt
15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 《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 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
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
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 教育作用
• 教育对象
• 教育内容
• 教学原则与方法
• 关于教者的素养
可编辑ppt
8
• 教育作用
(第1、2章) (17.2、17.3)
可编辑ppt
10
第一章(17.2)第二章(17.3)教育作用
子曰:“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习[习 染]相远也[“……也,……也。”表示判断]。”
子曰:“唯[只有]上知[知:同“智”;上知:
十一 诲人不倦
1.背诵7.8、11.22章。 2.掌握“习”、“趋”、“愤”,“与”、“
素”、“诸”在文中的含义。 3.理懈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新高考新国学2011-01-03 1759《〈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1、把全文归类: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2、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
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难点解析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讨论明确: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
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
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
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
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又引用“程子”之论:“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
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
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说:“此承上章而言。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
”又引“程子”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
《诲人不倦》教案

《诲人不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重点掌握“诸”、“素”、“愤”等字在文段中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等成语。
3.理解“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对师生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等成语。
2.理解“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对师生的要求。
教学难点理解“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对师生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教材重组一、成就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1·3)二、案例(一)子贡曰:“贫而无谄.( chǎn ),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cuō)!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 )人物链接(1)端沐赐,字子贡。
卫国人。
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善于经商,富致千金。
(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二)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 ) 人物链接卜(bǔ)商:字子夏,晋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家贫,才思敏捷,“好与贤己者处”。
(三)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11·22 )人物链接仲由:字子路(季路)。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十一诲人不倦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十一 诲人不倦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一、字音陈亢.(ɡānɡ) 诲.人不倦(huì) 不悱.不发(fěi) 如切如磋.(cuō) 巧笑倩.(qiàn) 素以为绚.(xuàn) 二、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通“智”,智者 2.女.与回也孰愈 女,通“汝”,你 3.吾自卫反.鲁 反,通“返”,返回 4.其斯之谓与.与,通“欤”,吧 三、一词多义1.习⎩⎪⎨⎪⎧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习染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学习③文章不能革五代之徐习.风气,风尚 2.与⎩⎪⎨⎪⎧①吾与.女,弗如也 赞同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 3.望⎩⎪⎨⎪⎧①赐也何敢望.回 比较,同……相比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希望,盼望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想法 4.如⎩⎪⎨⎪⎧①弗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②如.切如磋 动词,像③子如.不言 连词,如果5.而⎩⎪⎨⎪⎧①鲤趋而.过庭 连词,表修饰关系②陈亢退而.喜曰 连词,表承接关系③富而.无骄 连词,表转折关系 四、词类活用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形容词作名词,智者,愚人 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形容词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 3.告诸往.而知来.者 动词作名词,过去的事,未来的事 4.故进.之 使动用法,使……前进 5.然后乐正.形容词作动词,得到厘正 五、古今异义1.言语..:宰我,子贡 古义:辞令。
今义:说的话;招呼,回答,开口。
2.文学..:子游,子夏 古义:文献。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论语》之《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学案

一、学习目标1、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篇章:15.9 4.16 6.11 7.16 7.19 6.23 8.7。
二、课前准备(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孙.( )以出之恶.()衣恶食知者乐.()水知.()者不惑曲肱.()(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游.于艺.2、君子喻.于义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4、士不可以不弘毅..5、君子质.而已矣6、何以文.为7、子温而厉. 8、威.而不猛.9、恭而安. 10、依.于仁11、女.奚不曰 12、知者乐.山(三)名句填空。
1、君子义以为质,,孙以出之,。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3、,小人喻于利。
4、,,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5、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6、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仁者不忧,,。
8、士不可以不弘毅,。
,不亦重乎?三、课后巩固(一)语言平台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孙以.出之有杀身以.成仁 B.曲肱而.枕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C.使子路问津焉.我无能焉. D.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曲肱而枕.之B、而耻.恶衣恶食者C、尧舜其犹病.诸D、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3、下列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礼以行之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C、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D、叶公问孔子于子路4、请写出本章节所涉及的成语。
(二)阅读探究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把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体现了孔子极力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C、智者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
”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今天我们详细学习论语中有关的内容:《诲人不倦》二、字词处理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音yǔ,角落。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三、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1.背诵7.8、11.22章。
2.掌握“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
3.理懈并积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
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敬”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二、课前准备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闵.()子骞.()不悱.不发()举一隅.()贫而无谄.()如切如磋.()巧笑倩.兮()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习.相远也(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3)有教无类.(4)若.圣与仁(5)抑.为之不厌(6)尝独.立.(7)鲤趋.而过庭(8)远.其子(9)不愤.不启.(10)不悱.不发.(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2)女.与回也孰愈.(13)吾与.女(14)告诸.往而知来者(15)起.予者商也(16)由也兼人..(17)述.而不作.(18)吾自卫反.鲁(19)然后乐正.3、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1)其斯之谓与(2)绘事后素4、名句填写。
(1)子曰:“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2)……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
”三、课后巩固(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若圣与仁,则吾岂敢②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③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2、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
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乐学、好学。
其中“好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1)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 分)(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2分)3、请列举出自本文的重要成语。
(不少于5个)四、延伸拓展(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孔子只是一个符号李零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
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
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的一个班。
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
孔子很孤独。
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孔子并不是圣人。
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
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
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
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整个人垂头丧气。
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他的晚年,年年伤心。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说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如贪污腐化、制售假药、卖红心鸭蛋者流),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
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
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
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
说好就好,说坏就坏。
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
道德不是讲出来的。
历史上,国家有治有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
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
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
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
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
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
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
1.作者认为孔子是孤独的,下列各项不能表明孔子孤独的一项是(3分)()A.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敏而好学,道德修养高,但是出身低微,批评当世权贵。
B.孔子对自己的祖国绝望,虽然遍干诸侯,却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C.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D.孔子死在自己的家里,却没有家,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精神家园。
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A.孔子被尊称为圣人的历朝历代,国家有治有乱,道德也时好时坏,与读不读《论语》关系不大。
B.作者认为《论语》一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没有什么价值。
C.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是“内圣外王”,作者对其地位和为人持否定态度。
D.现代社会秩序与道德的混乱与沦丧,与人们不读《论语》、不敬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说说你对“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这句话的理解。
(6分)4.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你所了解的庄子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区别?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如何评价?(6分)五、资料链接(一)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二)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
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卓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