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作者:————————————————————————————————日期: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少女形象◆“国风”中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
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透视《诗经》中的少女形象,可以发现少女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级关系、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授受不亲”、“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社会道德规范正在形成。
<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召南·摽有梅》中的大龄女子向意中人坦率地表示:“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你赶快抓紧时间吧,别错过了良辰吉日。
感情热烈,充满期盼,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而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
这种对爱情的顺乎人性热烈追求,自然地发展着,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无需遮遮掩掩。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俟我于城隅”,但调皮的她,一来到这儿,就藏了起来,“爱而不见”,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而“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这情景,少女再也不忍心藏下去了,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给他一个光闪闪的“彤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负心汉形象 ——以《卫风 氓》为例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负心汉形象——以《卫风氓》为例刘垚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就有大量的爱情诗篇,在这些爱情诗篇里有很多爱而不得的弃妇形象,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绝情的负心汉,这些负心汉大多性情暴虐、始乱终弃、见异思迁、违背诺言、忘恩负义,本文将以《卫风 氓》为例,对《诗经》中的负心汉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诗经》中,描写男子和女子爱情故事的篇目有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写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或失恋的情诗。
第二类是描写男女婚嫁的婚嫁诗,婚嫁诗中包括结婚和生小孩的内容。
第三类,描写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分离所带来的诗歌,其中描写男女因婚姻破裂而带来的诗歌最为典型,这就是弃妇诗歌。
后代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小说主要形式就是以《诗经》为开端的,每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身后,都有一个绝情的负心汉,本文将以《氓》为例,对负心汉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1 弃妇诗出现的社会背景《诗经》中,专家们判断“弃妇诗或者含有弃妇意向的作品大约有11首:《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这些弃妇诗大多采用叙述和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女子被抛弃的现实和心境,弃妇的频繁出现主要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婚姻制度缘故。
1.1 生产力迅速发展《诗经》收入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铁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相比,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扩展,而女性的活动范围慢慢被局限于家庭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这时已由社会主导降成社会从属,并逐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
1.2 阶级社会出现西周时奴隶制的全胜时期,统治阶级建立起完整的官僚、宗法、分封制度来加强对奴隶阶级的压迫,阶级社会的出现也是弃妇诗产生的重要原因。
《诗经》弃妇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诗经》弃妇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历英杰(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摘 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305首,婚恋诗占其中的1/4。
这些婚恋诗中最特别、最动人的当属“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第一批弃妇形象,揭示了宗族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弃妇刻苦耐劳、任劳任怨、忠贞多情、卑微隐忍,对丈夫能够回心转意留有一丝幻想;坚毅不屈,敢于反抗;善良温婉以及悲伤哀怨、孤独凄惨。
弃妇诗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再现了西周时期到春秋中期部分妇女被抛弃的痛苦人生,揭示了在父系氏族社会下女性的痛苦境遇。
虽然她们性格迥异,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 《诗经》;……弃妇诗;……人物形象【作者简介】 历英杰,喀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引 言《诗经》中的弃妇诗的篇章总共有11首,包括《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等。
从这些诗歌的内容来看,“弃妇诗”是指不幸婚姻给女子带来无尽痛苦的诗歌。
这些诗的主旨表达了女子被抛弃后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幸福时光的无限怀念,其中还夹杂着悔恨、醒悟、决绝等等复杂情感。
《诗经》中的弃妇诗揭露了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种种恶行,指出了夫权制的丑恶;展现了弃妇的不满情绪。
说明了她们被抛弃不是自身的过错,而是她们所爱之人导致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她们的人生悲剧呢?伴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生产工具的变化,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上的领导地位正在不断丧失,从而促使了她们人生不断地在痛苦边缘苦苦挣扎。
对此,恩格斯曾说过:“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庭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1]在西周时期,各种礼乐制度的确立,使得妇女失去了独有的个性与人格。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标签:《诗经》弃妇形象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
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
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洗有溃,既诒我肄。
”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
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女主人公孤苦伶仃的走在田野中。
她的丈夫因见新弃旧将其抛弃——“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然而女主人公只有“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作者:刘译阳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11期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诗经》 ; ;弃妇 ; ;形象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1-01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
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
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洗有溃,既诒我肄。
”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
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有着卓越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女性形象。
弃妇指的是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她们常常被社会所唾弃,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
然而,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却展现出了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弃妇形象的多样性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呈现出多种形态。
有的弃妇是因为男性的背叛而被迫离开家庭,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妇人有行,远送于野,曾氏贻我,季子之忧。
”;有的弃妇是因为身世低微而被男性所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还有的弃妇是因为自身的过错而被世人所唾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
不同类型的弃妇形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二、弃妇形象的内涵弃妇形象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权文化。
在古代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权力,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因此,男性可以随意抛弃女性,而女性却没有任何权力和保障。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古代社会,道德观念非常重要,人们对于道德败坏的行为十分排斥。
因此,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往往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最后,弃妇形象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当这些欲望和弱点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抛弃他人的行为。
三、弃妇形象的意义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是对古代社会男权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通过弃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对于男性的道德败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其次,弃妇形象也是对于古代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反思。
它告诉我们,道德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而不断变化和演变。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其产生原因
结 新欢 , 毫不顾念患难 中风雨 同舟之情 , 相反却喜新厌 旧, 把 她当作仇人 , 对她恣意虐待。女主人公的贤德忍让并没有换来 丈夫 的回心转意, 终 于在丈夫迎娶另一个女子为妻的那 一天 ,
她被赶 出家 门。诗 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在这种令人无奈 的情形
( 一) 决 绝 型
决绝型的弃妇最大的特点是在被丈夫抛弃之后不会一味 沉浸在悲伤之 中无法 自拔 , 而是对 自己的不幸遭 遇进行总结 , 渴望能用 自己的经历帮助大家 了解 负心” 女主人公设想丈夫以后会后 悔 自己当初背弃她的想法 , 隐含了女主人公 渴望二人重归于 好; 她还预言丈夫今 E l的轻率行为必将 在今后给 自己招来痛 苦, 这又表现出女主人公 恨超 过于爱的报复心态。这是她 的 软弱, 也 是她 的坚强 , 她对 自我价值 的肯定 时至今 E l也值得
的男子 , 不声不响离 开家 。女主人公以“ 不我以” 、 “ 不我与” 和
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诗歌 总集 《 诗经》 塑造 了一 系列 个性 鲜 明的弃 妇形象 , 她们各 有各的特点 , 在 中国诗歌历 史上 留 下 了浓墨重 彩的一笔 。下面我们来看看她们的性格形象有哪
些 不 同的 特 色 。
又不失坚韧 的女性形象 , “ 反是不思 , 亦 已焉哉 ” 最能看 出性 格中的刚强。她能看穿男子 的本质 , 对爱情不再抱有幻想 , 她 勇敢斥 责丈夫的不 义行 为 ,并在关键 时刻做出决绝 的选择 , 敢于反抗 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
同死” 。 然而她能与丈夫共患难 , 但是丈夫无法与她 同富贵。 生
风》 和《 小雅 ・ 谷风》 。这两首诗虽然收录在不 同篇 目里 , 但都是 以抒发女子遭遇丈夫抛弃后 的无限哀怨为内容 。从《 邶风 ・ 谷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一、《诗经・氓》中的弃妇《诗经・氓》中的女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弃妇形象,可以说是弃妇诗的“源头”。
她的形象就是封建社会所要求标准女性的模板:踏实、耐劳、顾家、惟夫是从。
少女时代她是一个天真单纯,相信爱情的人。
“乘彼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情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弦,她的泪水与笑颜只与那个男子有关。
在以后的漫长时光中,她还记得两人少年时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男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女主人公在男子家世贫穷,没有丰厚的聘礼情况下,甘心为他做牛做马、任劳任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时,男子与她许下白头偕老的誓言,到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时,不过成了一句空话而已。
最后男子对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自己落得个“兄弟不知,其笑矣”的下场。
但是我们不能把她归并到那些只会在自己的悲惨往事中自怨自艾的弃妇中,她能做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能反思自己的遭遇,并最后勇敢地说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是对该负心男子的最大控诉。
她的反抗就是离开他,从此两不相欠。
但是她精神上的觉醒是有限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为全家兢兢业业,男子就应该对自己温柔和体贴,说明她的意识中有“等价原则”。
但是她没有认识到的是等价原则是在双方都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在传统社会中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很低,她其实过着类似“半妻半奴”的生活。
她把全部的责任归结于男方,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温柔善良、有着奉献精神和一定独立意识的女子,她不是一味地忍让,甘心做丈夫的附属品,任人打骂。
她思想的产生也与当时文化背景下男女交往相对自由,道德束缚相对较少,女性有一定的空间来思考自己的命运有关。
但是从她反抗的方式和态度来看,基本未触及到男性的利益,也没有挑战男性的权威,她的自我反抗只有态度,没有行动,更没有形成社会影响。
《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毕业论文
《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毕业论文【标题】《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作者】钟梅【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艺术特色当代反思【指导老师】高月【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神圣而复杂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它是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自古以来就有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作品,它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不仅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郑风.子衿》。
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其中美满的婚姻如《郑风.女曰鸡鸣》。
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1]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是温情缱绻的。
在中国,男子任意支配女子命运的现象早已开始,虽然很多女人都希望与自己的爱人相爱到老,但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却非常的骨感。
对于很多妇女来说,与爱人长相厮守常常就是一个美丽的愿望而已。
她们遭到了社会和男子不公平的对待,其中一部分被丈夫或者夫家抛弃,成为了“弃妇”。
然而在《诗经》时代,女子并不会毫无怨言地承受这种不幸,心甘情愿地充当牺牲品。
她们在遭受不幸的时候,能够大胆地表现不堪回首之情,吐出忿恨不平之声,弃妇诗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它的出现砸碎了爱情浪漫而美丽的花环,揭开了婚姻的狡诈与虚伪,也撕开了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的贪婪与自私。
[2]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类型唐以前多弃妇诗,唐以后多节妇诗。
在《诗经》中一般被认为是弃妇诗的有11篇,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这些诗歌演绎出来的都是一出出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悲剧,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弃妇形象。
虽然同为弃妇,但是被抛弃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根据被弃原因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形象。
《诗经》中女性形象整理
《诗经》中女性形象整理《诗经》中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诗经》中女性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中有关女性的诗篇众多,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
这些有关女性的诗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为国为家贡献着力气;她们的身影活跃在桑间河畔;恋爱生活中的大胆直率;婚姻生活中的被动无奈。
如此众多的女性形象进一步丰富了《诗经》的人物世界、理论内涵、艺术价值。
一、政治生活中的干练、无奈形象《大雅.绵》中的大姜、《大雅.大明》中的大任、《大雅.思齐》中的大姒,这三位女性在大周建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雅.思齐》写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周武王曾“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来确定其母亲大姒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和社会地位。
周武王的话也为《大明》、《思齐》等诗进行了最好的解释,非常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周初年女性在社会政治作用的与地位[1]。
当然对于女性的政治作用也有反面的意见,于是乎就有了许穆夫人《郁风.载驰》。
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妹妹,嫁于许穆公。
后卫懿公因死于战乱,按当时礼仪,不能进行葬礼,因此许穆夫人想回国奔丧遭到了许国大夫的竭力阻挡。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面对失去至亲之人时还要受到礼教的干预、政治的严峻束缚,即使许穆夫人这种国君之妻也无可奈何,可见,当时女性形象在政治生活中的悲愤、无助、无奈。
二、经济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诗经》所反映的殷周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这个时期,男子居于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女性形象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集中在采集、蚕桑、纺织等方面。
《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许多。
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
……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磋我怀人,置彼周行。
《诗经》时代,女性的蚕桑和纺织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召南.采繁》是一首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仅供参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
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
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作者:蔡冬梅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入手,首先,探究了弃妇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当初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女子是如何一步步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最终被男子抛弃。
然后,详细分析了弃妇诗中被男子抛弃后的女子在相同的遭遇下不同的人物形象,主要可分为三种:自省自信型、无可奈何型、苦苦哀求型。
关键词:《诗经》;弃妇形象;社会背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滥觞,《诗经》收录了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的诗共305首。
其中有很大比例的诗关于男女爱情,在这些爱情诗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分支,那就是弃妇诗。
根据笔者对历代之学者观点的大致统计,《诗经》中涉及弃妇题材的诗篇主要分布在《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以及《小雅·白华》《邶风·柏舟》这11篇中。
”①其中前面十篇古今诗学家认可度都比较高,争议较少。
但在这十篇中,只有《卫风·氓》《召南·江有汜》《郑风·遵大路》《小雅·谷风》《小雅·白华》这五篇用比较详细的笔触刻画了弃妇的形象,因此,本文以这五首诗歌为基础,从弃妇形象产生的背景入手,深入分析了弃妇的形象类型。
一、《诗经》中弃妇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诗经》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中国奴隶社会末期。
当时仍然是以宗法制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在宗法制度的社会背景中,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这是弃妇现象产生的大背景。
另外,不管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妇女都依附于男性。
在那个年代,弃妇诗大量出现。
第一部分,礼法制度对女子的束缚。
与母系社会中女性地位崇高不同,《诗经》中弃妇诗的写作背景处于奴隶制社会末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弃妇形象在《诗经》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包括描述她们的悲苦遭遇、表达她们的内心痛苦以及揭示她们的社会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究《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分析她们的形象特点以及背后的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她们的悲苦遭遇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承受着无比的痛苦和无助。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女主角被抛弃之后,表现出了极度的哀伤和深深的自责。
她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不被接纳,被贬为弃妇,这使她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然而,她们在面对悲伤和绝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内心的痛苦弃妇形象在《诗经》中深刻展示了她们内心的痛苦。
她们被丈夫所抛弃,感受到了被遗弃的孤独和无助。
在《离骚》一诗中,女主角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她感到无法释怀,对幸福的渴望使她倍感痛苦。
她们对于丈夫的背叛感到心灵上的打击,不愿再去相信、去经历爱情。
社会地位的揭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弃妇的态度和待遇。
在古代社会,弃妇会失去家族和社会的认同,被贬为弃妇,降低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生活无所依靠。
她们在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歧视,这使她们的境遇更加艰难。
弃妇形象背后的意义对妇女地位的反思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局限和不公。
她们被丈夫抛弃后,陷入了困境,无依无靠。
这种描述呈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让人们反思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也展示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尽管她们受尽痛苦和压迫,但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思想。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被动和苦难,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结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以其悲苦遭遇、内心痛苦和对社会地位的揭示,展现了古代妇女的困境和社会对妇女的冷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这首诗可能是商人在客居之地娶了妻, 当他返回家乡时, 却不负责任地把这位妇女给抛弃了, 于是弃妇唱出了这首歌聊以自慰: “ 江有汜, 之子归, 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 之子归, 不我与。不我与, 其后也处! 江有沱, 之子归, 不我过。不我过, 其啸也歌! ”
诗中的丈夫是位薄情郎, 他不声不响地走了, 妻子以“不我以” (不带我一道回去)、”不我与“ (行前不与我相聚)、” 不我过” (行前不见我一面)来诉说丈夫的薄情。可贵的是, 这位弃妇是个自尊自信的女子, 她相信自己在丈夫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 因而预言丈夫今日对自己的背弃, 必将在日后受到感情上的惩罚, 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 其后也悔”、“其后也处”、“ 其啸也歌”。这位妇女虽身处不幸境遇, 但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令后人激赏。
第一章《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
《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自尊自信决绝型
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和《卫风·氓》中的“氓”之妇。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 作者:
———————————————————————————————— 日期:
ﻩ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 《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 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 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小雅·我行其野》和《小雅·白华》中的丈夫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没有什么变化, 而是因为见新弃旧、见异思迁的卑劣本性, 便抛弃了妻子。《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女子孤独地行走在原野上, 她的丈夫“不思旧姻, 求尔新特。成不以富, 亦祗以异”, 她只有“ 尔不我畜, 复我邦家”、“ 尔不我畜, 言归斯复”, 强自宽解的话语难掩心中的酸楚。《小雅·白华》的女主人公据说是被周幽王废弃的申后, 她将满腔怨愤指向丈夫“之子”和丈夫的新宠“硕人”。“天步艰难, 之子不犹”、“之子无良, 二三其德”, 斥责的是无德的幽王; “ 啸歌伤怀, 念彼硕人”、“维彼硕人, 实劳我心”, 让她劳心的是幽王新宠褒姒。诗的结尾, 她无奈地怨叹:“之子之远, 俾我兮。”丈夫的远离, 带给她无尽的心病。无论是民妇还是贵妇, 这类弃妇的情怀可以拿《王风· 中谷有蓷》中的女子形象做代表。那个女子自哀自悼地唱道: “有女仳离, 嘅其叹矣”、“有女仳离, 啜其泣矣”, 泪水长流中她悲凉的叹息是“遇人之艰难矣! ”、“遇人之不淑矣! ”[2]。
2、无可奈何哀怨型
这种类型的弃风·谷风》和《小雅· 谷风》是同题诗歌, 虽收录在不同类别中, 但其主题和风格是一致的, 抒发的都是女子遭遇丈夫富贵易妻的打击后发出的无奈怨叹。《小雅·谷风》中的女子无限凄婉地叙述自己当年与丈夫一起担惊受怕, 饱经风雨, 而今生活安逸舒适, 丈夫却抛弃了自己的事实: “将恐将惧, 维予与女。将安将乐, 女转弃予。”责备丈夫“忘我大德, 思我小怨”。《邶风·谷风》中的女子却是满腹幽怨,娓娓倾诉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为家庭的付出和所受到的不公待遇。她认为婚姻双方应当“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 及尔同死”, 她悉心操持着家事, 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 黾勉求之。凡民有丧, 匍匐救之”, 她与丈夫共度患难, “昔育恐育鞫, 及尔颠覆”, 没想到生活改善了, 丈夫却另觅新欢, 对她恣意虐待, “燕尔新昏, 以我御穷。有有溃, 既诒我肄”。《邶风· 谷风》中的女子贤淑能干却性格懦弱, 对丈夫的薄情一再隐忍, 却终不免被赶出家门的命运。整首诗萦绕着一种对往昔恋恋不舍、对现状无可奈何的情绪, 表现出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基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