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岩普查报告O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岭头矿区水泥用灰岩矿普查报告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西总队
2008年04月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岭头矿区
水泥用灰岩矿普查报告
编写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
中心广西总队综合地质队编写人: 蒋咏君李汶蔚
综合地质队队长:
审查人:
总工程师:
总队长: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西总队
2008年4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工作目的任务 (3)
第二节位置、交通、经济条件 (3)
第三节以往工作评述 (3)
第四节本次工作概况 (5)
第二章矿产地质特征 (5)
第一节区域地质 (5)
第二节普查区地质 (6)
第三节矿层地质特征 (7)
第四节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8)
第三章普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0)
第一节勘查方法、工程布置及工作方法的选择 (10)
第二节地形地质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及其质量评述 (10)
第四节采样、分析、测试工作 (10)
第六节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11)
第七节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 (11)
第四章资源/储量估算与提交成果 (12)
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 (12)
第二节提交成果 (12)
第五章组织管理与工作目标 (13)
第一节组织管理与人员、设备配置 (13)
第二节人员、设备管理保证措施 (14)
第三节质量和技术保证措施 (14)
第六章结束语 (15)
附图
1、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岭头矿区水泥用灰岩矿地形地质及工程分布图1∶2000
2、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岭头矿区水泥用灰岩矿资源量估算平面图1∶2000
3、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岭头矿区水泥用灰岩矿Ⅰ—Ⅰ'勘探线地形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
图1∶2000
4、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岭头矿区水泥用灰岩矿Ⅴ—Ⅴ'勘探线地形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
图1∶2000
5、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岭头矿区水泥用灰岩矿Ⅸ—Ⅸ'勘探线地形地质及资源量估算剖面
图1∶200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工作目的任务
华润水泥有限公司拟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建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特委托我队对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岭头矿区水泥用灰岩矿开展普查地质工作。
目的是大致查明普查区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及矿石质量等,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为此我总队于2008年2月至4月开展了野外施工,并编写了本普查报告。
第二节位置、交通、经济条件
普查区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城120°方向,直距约20km的石岭头一带。
行政区划属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和连山镇管辖,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6′30″,北纬24°44′58″,面积约3km2。
矿点距拟建厂址(大名堂)直距约5.7km,皮带运输距离约7km,有机耕路相通。
拟建厂址距洛湛铁路(在建)1km。
普查区距贺州市56km,距梧州市km,到广东省广州市km,到湛江市km。
207国道、203省道经过富川,交通便利(见交通位置图)。
矿区以中山地形为主,喀斯特地貌,地势较陡,海拔标高233.5~545.6m;地表植被发育,以低小竹、杂树、杂草为主;山脚下有少量旱地、荒地。
矿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气温为19℃,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700mm,年相对湿度75%。
区内经济条件较差,工业基础较薄弱。
工业及民用燃料、钢材需由外地供应,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可就近解决。
附近基本为瑶族居民,以农业为主,劳动力充足。
农作物以水稻、烤烟、玉米、花生、黄豆为主。
经济林有马尾松、桉、油桐、油茶等;果木林有脐橙、梨、柿、桃、李等。
第三节以往工作评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区测队在本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并出版有1/20万江永幅区域地质(矿产)图及测量报告说明书,为在区域内找矿提供了地质基础资料。
我总队于2007年8月,对富川县内水泥用原料矿进行了地质调查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初步选定石岭头、塘源、福利三个石灰岩矿点,以及南蛇塘砂岩矿点、大坪地低硅粘土矿点和文龙井风化堆积硅质岩矿点。
其中石岭头灰岩矿点资源量规模较大且集中,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较好,且多为荒山,征地纠纷少。
但此次工作程度较低,仅有少量的地表拣块取样对浅部矿层进行粗略了解,浅部及深部矿层的矿石质量、夹层情况等尚未查明,有待开展进一步的地质工作。
调查工作完成各项工作量一览表表1
通过调查工作和采样分析,确定了本次普查区及其工作范围,其拐点坐标见表2。
普查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表表2
第四节本次工作概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区测队在本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并出版有1/20万江永幅区域地质(矿产)图及测量报告说明书,为在区域内找矿提供了地质基础资料。
第二章矿产地质特征
第一节区域地质
普查区位于南华准地台桂湘赣褶皱南端与华夏褶皱带之过渡地带上。
区域内的主要地层有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下统和第四系。
以下简述之:
中泥盆统(D2):1.信都组(D2x):黄灰~灰绿色石英砂岩、粉砂岩。
2.唐家湾组(D2t):灰黑~深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隐晶灰岩。
上泥盆统(D3):1.桂林组(D3g):灰~深灰色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团块),局部相变为浅灰色粗粒白云岩或致密泥灰岩;为本次工作目标层。
2.东村组(D3d):白云岩、
云质灰岩、灰岩;3.额头组(D3e):白云岩、灰岩。
石炭系下统(C1):1.尧云岭组(C1y):下段(C1y1)上部灰、深灰色灰岩夹白云岩、生物碎屑,局部夹石英粉砂岩,下部深灰、灰黑色白云质灰岩及灰岩;上段(C1y2)浅灰黑色泥灰岩、泥质灰岩、硅质岩,局部含不稳定胶磷矿2~4层。
2.英塘组(C1yt):上部黄灰、深灰色粉砂质泥质灰岩及灰色灰岩,夹钙质页岩及白云质灰岩,普遍含燧石条带;中部深灰、灰黑色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局部含燧石结核;下部深灰色含燧石条带灰岩夹钙质页岩及泥质灰岩;局部为深灰色白云岩及灰岩。
3.黄金段(C1h):灰岩、白云岩夹硅质岩。
第四系(Q):含粉砂粘土、砂土、砾石层;局部含砂锡。
区域内较大的褶皱有莲山向斜,核部地层为石炭系下统,两翼地层为泥盆系中上统。
区域内较大的断裂主要有三条,即古城—青草洞断裂、福利—朝东寨正断裂、下路—蜈蚣岭正断裂,基本呈南北走向,延伸长24~30 km。
区域内无岩浆岩及变质岩出露。
区域内矿产资源品种多,主要有锡、钨、铁、锰、石材等。
第二节普查区地质
一、地层
普查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泥盆统唐家湾组(D2t)、上泥盆统桂林组(D3g)和第四系(Q),由老至新分述之:
1、中泥盆统唐家湾组(D2t):灰黑~深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隐晶灰岩。
为矿层底板。
未见底。
出露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和F1断层西侧。
2、上泥盆统桂林组(D3g):灰~深灰色灰岩,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团块)。
为含矿层位,本次工作目标层。
普查区内根据岩性特征又分为下段、上段:下段(D3g1)深灰、灰色中薄层~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团块)。
普查区内大面积出露分布,出露厚度160~180m。
为主要含矿层。
上段(D3g2)下部为一层厚15~45m深灰色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主要见于普查区内较高的五仔山等山顶,出露厚度大于70m。
3、第四系(Q):主要为碳酸盐岩的风化产物,多为黄色含粉砂粘土、粘土;主要分布于普查区内山坡脚及低洼地,厚0~8m。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地层呈层状产出,总体倾向西,一般倾角约12°。
南部地层呈单斜构造,产状为280°~320°∠8°~25°;北部地层呈背斜构造,东面产状为70°~110°∠8°~25°,西面产状为260°~310°∠6°~27°。
普查区内发现两条断层,编号分别为F1、F2。
F1断层从普查区西部矿床的边缘通
过,走向约5°,倾向约95°,倾角约75°,为正断层,断层两侧岩性明显不同,断层西面为唐家湾组(D2t)白云岩,东面为桂林组(D3g)灰岩;地形上表现为侵蚀沟谷,目前尚未发现该断层对矿床有较大的影响。
F2断层从普查区西南角矿床边缘通过,走向约290°,地形上表现为侵蚀沟谷,该断层对矿床影响较小。
三、岩浆岩、变质岩
普查区内未见岩浆岩、变质岩出露。
第三节矿层地质特征
一、矿层产状、形态
矿床属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矿床。
矿层产于上泥盆统桂林组(D3g)灰岩中,裸露地表。
矿层由灰、深灰色中层~厚层块状灰岩组成,呈层状产出。
南部矿层呈单斜构造,产状为280°~320°∠10°~25°。
北部矿层呈背斜构造,东面产状为70°~110°∠8°~25°,西面产状为260°~310°∠6°~27°。
出露标高最高为545.6m,最低为233.5m,最大相对高差312.1m;出露长2000m 以上,宽800~1100m,平均厚约150m。
出露厚度大于170m。
矿区内共发现2个矿层,即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下段、上段,相应地矿层分为下矿层、上矿层。
下矿层出露标高最高为480m,最低为250m,最大相对高差230m,出露长2000m以上,宽800~1100m,平均厚约110m。
为主要矿层。
上矿层出露标高最高为545.6m,最低为480m,最大相对高差57.6m,出露长约500m,宽100~200m,平均厚约20m。
为次要矿层,该矿层仅见于五仔山山顶。
两矿层之间以一层厚15~45m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石层为分界标志,该标志层局部构成下矿层的顶板。
二、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以泥晶、亮泥晶结构为主,另有少量生物碎屑结构;中层~厚状,致密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少量白云石和褐铁矿。
矿石的结构组分由粒屑和填隙物组成。
矿石物理性能基本相似。
分析结果表明,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CaO48%~54%,MgO.57%~3. 0%;平均CaO52.76%,MgO1.89%。
矿石的有益、有害组分含量符合水泥用灰岩矿一般工业指标的要求,矿石质量较好。
矿层的化学成分沿走向倾向方向变化基本稳定。
矿石的自然类型为亮泥晶灰岩;工业类型为水泥用灰岩矿。
矿区内低洼部位及部分溶蚀漏斗内分布有第四系粘土,岩性为褐色、黄色粘土,厚0~8m,对矿床的开采利用影响很小。
矿区内岩溶主要表现为岩溶裂隙、石牙及小型溶洞、漏斗。
岩溶发育程度一般。
第四节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一、普查区自然概况
普查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气温-3℃~38.5℃,年均气温为19℃,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为1700毫米,年相对湿度75%。
普查区为喀斯特地貌。
山体陡峻,荆刺丛生,植被较发育。
普查区最大标高545.6m,最低为233.5m,最大高差312.1m,矿床最低开采水平标高暂定为260m。
矿床最低可采标高均高于当地或矿床外围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因此,自然排泄条件良好。
普查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大的地表迳流。
二、普查区水文地质条件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表明,地下水有二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粘性土孔隙中,富水性及透水性均较差,水量贫乏。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其含水岩组为桂林组(D3g)灰岩,除峰林大部分裸露于地表外,其余被第四系粘土所覆盖,该含水岩组岩溶蚀裂隙较发育,水量中等。
地下水均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位随季节和地形的变化而变化。
三、矿床水文地质初步评价
综上所述,普查区内地下水类型为水量贫乏的孔隙潜水和水量中等的裂隙溶洞水,矿床最低开采水平标高均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自然排泄条件良好。
大气降雨及地下水均不会对矿山开采构成大的威胁,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四、工程地质
矿床裸露地表,矿层为单斜构造,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等,岩层产状为280°~320°∠10°~25°。
据地表初步调查,岩石质量尚好,岩体完整性较好。
未来矿床适宜露天开采。
未来矿床在开采过程中,要采用合理开采边坡角,爆破可能会使岩体产生局部崩落,但未发现其它重要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存在。
初步认为矿山工程地质属基本稳定的简单类型。
五、环境地质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99,本矿床属于地震烈度7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经初步调查,调查区内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较少发生,结合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现状良好。
矿床露采,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不易产生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等严重破坏地质环境的现象,矿石不含放射性,无毒、无味,对人体健康无害。
总之,矿床的开
采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第三章普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第一节勘查方法、工程布置及工作方法的选择
依据矿体裸露地表,矿层连续,矿层延伸长度大于1200m,内部结构较简单,呈层状产出,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层厚度和矿石质量基本稳定,局部有较大变化,夹少量连续或不连续夹层,无岩浆岩与变质岩,岩溶一般发育等地质特征,根据《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将本矿床划分为第Ⅰ~Ⅱ勘查类型。
普查工作按照标准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实现勘查目的的原则部署。
普查方法主要是地形地质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及通过地表刻槽取样工程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化验。
勘查采用平行勘探线法,普查工程间距600~620m。
沿矿层大致倾向方向共布置3条勘探线,方位约112°,编号由南往北依次为Ⅰ、Ⅴ、Ⅸ线,Ⅰ、Ⅴ线距600m,Ⅴ、Ⅸ线距620m。
工作手段采用在勘探线上地表连续刻槽取样控制为主。
通过普查工作,大致圈出了矿层,大致查明了矿区地质、构造、矿层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以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附图1)。
第二节地形地质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及其质量评述
地形地质剖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施测1∶1000地形剖面,再在1∶1000地形剖面上用GPS或皮尺把各地质点、界线点及取样位置定测于图上,共3条剖面,总长3800m。
精度达到1:1000比例尺的规范要求。
普查区地质填图采用国家航测1:10000地形图放大成1:2000地形图为底图填制,填图面积3.14Km2。
首先在完成勘探线地形测量的基础上,用罗盘、皮尺根据剖控点对各勘探线剖面地表进行地质观测及分层分段连续划样,地质剖面预计总长3800m,通过颜色、岩性、厚度、产状等对比分析,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填图单元,然后根据填图单元采用追索法和穿越法对普查区进行地质点填制及连线,圈出地质界线。
填图重点是矿层、标志层、夹层、断层及第四系的界线。
工程点定测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进行。
地质点采用GPS和罗盘测量,直接展绘到图纸上。
地质剖面测量达到精度要求,地质填图达到1:2000比例尺简测的精度要求。
第四节采样、分析、测试工作
基本分析样在勘探线上地表按层位、岩性连续划分样段采取。
地表取样采用连续刻槽法,样槽规格3×2cm,预计刻槽总长约3800m。
单样厚度小于或等于4m,采样时不能漏采、重采,不能混入外来物质,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应单独取样。
预计基本分析样约500件。
基本分析样品加工包括破碎、过筛、拌匀、缩分四个程序。
样品按Q=kd2公式进行缩分,k值取0.1。
样品加工质量要符合《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30-2006的要求。
分析项目:CaO、MgO两项。
组合分析样按勘查工程分层、分类型、分品级选取其中一条勘探线的基本分析副样按单样厚度比例组合而成,预计约40件,样长8~16m,分析项目:SiO2、Al2O3、Fe2O3、K2O、Na2O、SO3、Cl-、LOI八项。
以上样品由我总队测试中心进行分析,并抽取基本分析样和组合分析样品的10%进行内检,合格率要求≥90%;外检5%,由我队测试中心送指定的实验室检查,合格率要求≥80%。
小体重、湿度样在矿层的不同地段有代表性采取,规格5×5×5cm,预计36个。
由我队测试中心岩矿室同时进行矿石干体重值和湿度值的测定,要求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执行。
岩矿鉴定样按矿石类型、夹层、覆盖层和近矿围岩在不同地段有代表性采取,预计30件。
由我队测试中心岩矿室进行鉴定。
第六节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普查区开展1:2000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面积3.14Km2。
在收集当地有关气象、水文资料的基础上,地表对溪流、水塘和泉点实地观测,调查其补济、排泄条件、水量、涌水量、水质情况等。
根据调查资料,划分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位,填制1:2000普查区水文地质图,确定未来矿山最低可采标高,并提出矿山供水方向。
为了解普查区周围的地表水特征,开展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面积60Km2。
普查区工程地质研究工作,调查矿层围岩结构特征及岩矿石物理力学性质,调查岩溶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经过分析、对比,了解层面的稳定性,并提出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及采取的适当措施。
普查区环境地质研究工作,收集有关地震资料,调查普查区环境地质现状,预测因开采等因素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护建议。
第七节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
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真实、客观、完整。
用计算机成图、成表,资料应按标准化表格内容的要求填写。
原始地质编录须经检查、验收。
未经验收或检查不合格的不得利用。
资料综合整理与研究工作要贯穿普查工作全过程。
及时开展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全面深入开展分析研究。
第四章资源/储量估算与提交成果
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
一、资源/储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公式和参数选择
1、估算方法
平行断面法。
2、估算公式
Q=V·D·k
V=1
2(S1+S2)·L (当│
S1-S2
S1│≤40%时)
V=1
3(S1+S2+S1·S2)·L (当│
S1-S2
S1│>40%时)
式中:
Q:块段矿石资源/储量(万t);
V:块段矿石体积(m3);
D:矿石体重(t/m3);
k:系数(%);
S1、S2:两相邻剖面矿层面积(m2);
L:两相邻剖面间距(m)。
3、参数的选择
L:在地形地质及工程布置图上量取;
S1、S2:剖面图上用电脑计算面积法求取;
D:采用经验数值,为2.70t/m3;
k:采用经验数值,为60%。
二、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本次工作的资源/储量分类只有一种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三、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约为1.8亿t。
第二节提交成果
提交《广西富川县石岭头普查区水泥用灰岩矿普查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
普查报告的内容符合《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的要求。
报告文、图、表全部数字化。
第五章组织管理与工作目标
第一节组织管理与人员、设备配置
一、管理制度
1、实行倒计时式管理。
以提交成果的日期为零时,进行倒计时,确定各项工作的作业时间。
2、建立项目指挥长制度。
指挥长为项目的最高决策者。
3、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
项目负责人为项目的具体管理者,并对指挥长负责。
项目负责人负责组建各专业组,任命各专业的组长,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
专业组长负责领导本组成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本专业组的工作,并对项目负责人负责。
4、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以及处理问题的程序。
5、实行成果(包括质量、完成时间)与奖金挂勾制度,重奖重罚。
6、实行质检、验收制度,确保项目的高质量。
7、实行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制度,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管理
建立严密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总队长担任项目指挥长,综合地质队队长任项目副指挥长。
项目指挥长是项目的最高管理者和决策者,任命项目负责人、质检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负责组建各专业组,并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
各专业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见项目组织管理框图)。
三、人员配置
为按时优质完成普查项目的各项工作,设立野外项目组,以下组建地质、测量、水工环三个专业组,由地质组长任项目负责人。
各专业组的人员配置如下:
项目组织管理框图
三、人员配置
为按时优质完成普查项目的各项工作,设立野外项目组,以下组建地质、测量专业组,由地质组长任项目负责人。
各专业组的人员配置如下:
地质组:高级工程师1名(组长兼项目负责),工程师1名,取样技术工人6~8人。
测量组:高级工程师1名(组长),工程师1名,测量技术工人2~3人。
四、设备配置
为顺利完成普查项目的各项工作,主要设备配置见下表。
主要设备配置表
第二节人员、设备管理保证措施
一、人员保证
切实把该项目的分工落实到人,职责明确。
各组长必须首先对分管专业组的工作部署心中有数,进场前有目的地收集有关资料,并对组员进行交底。
二、资料保证
进场前有目的地收集有关资料,以指导普查工作。
三、物资设备保证
根据设计工作量积极筹备材料和设备,对相关设备进行有效地养护,尽量保证有备用设备,以应不时之需。
四、管理保证
强调岗位责任制,建立激励机制,使有关人员树立责任心,以保证不出质量事故和人员设备损毁事故;严肃劳动纪律,奖罚分明;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人命关天”意识,最大限度保证不出人员伤亡特别是重大人身伤亡事故。
第三节质量和技术保证措施
在项目指挥长的统一指挥下,由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组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贯标学习,增
强质量意识。
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每一道工序的工作质量都必须为下一道工序负责,每一个员工都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质量管理贯穿项目工作的始终。
严格按标准的地质设计实施,贯彻执行我国现行标准、行业规范。
质检人员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专业工种的工作质量,项目负责人协调好各专业工种的工作。
并根据各专业工种工作的进展,及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以及处理问题的程序,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贯彻检查验收制度,外业结束前一星期,在总队质检人员检查验收合格的前提下,提出与甲方联合检查验收,双方联合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工作。
第六章结束语
普查是在收集区域地质资料、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和采样分析基础上按照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的………
质量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框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