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脑血管病诊断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周—2个月:梗塞的密度继续降低,直至 脑积液密度。
占位效应:第1—2周显著,从第3周逐渐消退, CT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轻度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区增强在2—3周内发生率90
%,其特征性表现是脑回样强化。
2) 陈旧性脑梗塞
梗塞区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消失,仅留1个 低密度囊腔,边缘清楚,锐利,其内为液 化或瘢痕组织,并同时有局限性脑萎缩。 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效应。
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和 炎症等引起,中老年人以高血压和脑动 脉硬化为常见。出血部位以内囊-基底节 和丘脑区常见,其次为小脑和脑干。
病理:脑内小动脉壁薄弱,中层发育 差,特别是豆纹动脉走行过急加之硬 化,在高血压的作用下,易产生玻璃 样变性及纤维素性坏死,进而形成粟 粒样动脉瘤,破溃后出血。
血管痉挛的CT表现常由对脑血肿 或脑梗塞的间接分析而得到。
四. 脑动静脉畸形(AVM)
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好发于幕 上(90%),其中顶叶常见(27%)。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病理: 多发生在皮质下区,常呈楔形, 尖端可达侧脑室壁,在皮质表面可见 不规则粗大迂曲血管,供血动脉迂曲 扩张,并有多支粗大回流静脉与静脉 窦或/和脑深静脉相通。畸形血管的管 壁薄,内膜增厚,常有透明变形和钙 化,畸形血管周围由于反复出血,有
1) 急性脑梗塞
发病后12—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 发病2天后,CT有典型改变。
第1周:梗塞区呈低密度、底边向外的三角形或 扇形影,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
第2周:病灶密度变均匀,边界清楚。
第2—3周:梗塞区脑水肿消退,血液循环逐 渐恢复及吞噬细胞浸润,其密度相对增高, 平扫时为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
急性期:发病后5—7天以内,血肿为新鲜血液和 血凝块,集中了大量的含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可 为高密度影,呈“月晕状”。
亚急性期:发病后1—2周,由于血肿内红细胞及 蛋白质逐渐分解和吸收,水分也通过渗透作用进 入血肿内,可为等密度影。
慢性期:一般发病后一个月,血肿周围的血管及 神经胶质增生更明显,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完整 的血肿壁,血肿内的红细胞及其它部分已大部分 被吸收,故血肿可为轮廓清楚的低密度区。
Ⅱ型:部分血栓动脉瘤,平扫时,其中央可
见高密度区,为内含血液的瘤腔,周围为等 密度附壁血栓,外层囊壁有明显强化,而形 成中心高密度和外周高密度环,中间隔以等 密度带称为 “靶征”。
Ⅲ型:为完全血栓动脉瘤,呈等密度,可有
血栓内钙化或瘤壁的弧线状钙化。
如脑内动脉瘤破裂,可表现为脑 内出血或形成血肿,也可破入脑室及 蛛网膜下腔内。
CT表现:
血肿吸收期:两周开始,血肿逐渐吸 收 ,密度减低,边缘模糊,4周以后 变为等密度而消失或残留软化灶。脑 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
CT表现:
囊肿形成期:指发病两月后,血肿一般 完全吸收,呈低密度囊腔,边缘清楚, CT值近似于脑积液。囊腔多呈条状或新 月状,较小的出血灶形成纤维疤痕,邻 近脑室、脑沟扩大。
高血压性脑血肿最常发生在基底 节的壳核,其次为丘脑、桥脑和小脑。
基底节出血常侵入内囊、丘脑, 并可破入侧脑室。
临床常分三型:内囊内侧型、内囊外侧 型、内囊混合型。
CT表现:
急性期:出血后一周内,血肿为高密 度,CT值60—80Hu,可为肾形、圆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伴有周边水肿和 占为效应,使临近的脑室受压移位, 并越过中线,内囊内侧型血肿,易破 入脑室。
2. 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梗塞在急性脑梗塞病人经治疗 后 1周或数周后发生,一般为血栓和栓子 崩解或治疗后发生碎裂,而向闭塞血管的 远端移位,从而使血液重新进入再通部分 的血管及分支中。由于该部血管易发生坏
死,张力很低,导致出血发生。
CT表现:
在扇形或三角形低密度梗塞内,出现斑片 状及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与高血压性出血灶 相比,出血密度减低,边界不清楚,而且占 为效应明显。
出血量的计算方法:
多以田氏方程计算:
出血量( ml ) ﹦π/6×长×宽×高
二. 脑梗塞
是由于脑供血障碍所致缺血性脑坏死, 病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小动脉硬化引 起的血栓形成,脑血管急性闭塞后,引起脑 梗塞。
临床上可分为缺血性梗塞、出血性梗塞、 瘀斑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四种。
1.缺血性脑梗塞
含铁血黄素沉着。
CT表现:
平扫时:畸形血管可为稍高或等密度 的不规则肿块,占位征象不明显,甚 至有脑萎缩,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增 粗(主要是前者),有时可见斑点样 钙化。
增强扫描:在梗塞区低密度中可显示有脑回 状部、斑片状增强。
3) 腔隙性脑梗塞
系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的缺血性小 梗塞,为大脑动脉深穿支闭塞所致,微梗 塞所致腔隙性脑梗塞常为脑积液密度,边 缘光滑、清楚,平均0.5—1.5cm大小。好 发于豆状核、桥脑、丘脑、尾状核、内囊 及其它部位,常常为多发。
三. 脑动脉瘤
脑血管病的CT诊断
CT. MRI室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 卒中或脑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 血管病两大类。
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和烟雾病等。 CT对脑出血和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很大, 但对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的 诊断不如脑血管造影。
一 . 脑出血
脑动脉瘤系指脑动脉或其分支的局限 性、囊状或梭性膨大,动脉瘤的病因分为先 天性、外伤性、细菌性及动脉硬化、脑瘤所 致的动脉瘤。
病理:先天性动脉瘤,一般认为与动脉肌层 先天性发育不良或缺如有关。好发于颅底动 脉环的分枝,特别是动脉的分叉部,超过 2.5cm直径的动脉瘤被称为巨大动脉瘤。常位 于颅底部,一般无脑水肿,外伤性动脉瘤的 瘤壁,由机化的血肿构成,而没有血管壁结 构。动脉瘤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后 常造成动脉痉挛,由于有动脉痉挛,也可出
现该动脉分支区的脑缺血、水肿或梗塞。
CT表现:
除了直接显示动脉瘤之外,还有重要 的间接征象,即动脉瘤出血,视其部位不 同又分脑内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 出血。可根据出血部位推断出血动脉的部 位。
根据动脉瘤内囊壁血栓情况分为三型。
Ⅰ型:囊壁无血栓动脉瘤,呈稍高密度影,
多位于基底动脉环周围,边缘清晰。增强扫 描,呈均匀性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