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诊断口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指辨证论治中重要的思路,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内容。
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判断病机虚实、寒热湿燥等属性,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必背歌诀包括四字口诀和八纲辨证。
四字口诀包括“望、闻、问、切”,意义如下:望,指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的变化等,判断病情虚实、内外、寒热等情况;闻,指闻诊,通过听患者声音、呼吸、排泄物等,判断病情湿燥、气滞、阴阳盛衰等;问,指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质等,了解其病因、病机、致病因素等;切,指脉诊,通过触摸患者脉搏,分析病情寒热、气血虚实、经脉通畅情况等。
八纲辨证包括“表里、寒热、虚实、余邪”,意义如下:表证和里证,区分病情轻重,表示病情表现在人体表面或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通过体表表现和身体器官的变化来辨别病情,“表证”指表面病情,包括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里证”指体内病情,包括口干、口渴、腹痛、便溏等症状。
寒证和热证,区别病因病机,表示病情寒性和热性,包括体质和临床表现,寒病多见于寒冷环境下和寒凉饮食后引起的体内寒邪,常见症状为发热不欲饮食、四肢冰冷、腰膝酸软、腹痛便溏等;热病多见于外感病、火热病邪或体内痰火、邪热所致,常见症状为发热口渴、心烦易怒、便秘腹胀、牙龈出血等。
虚证和实证,区分病机严重程度,表示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是否失调,虚证多因为体内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症状为乏力倦怠、色素沉淀等;实证多因为体内湿热积蓄或痰火内盛所致,常见症状为口苦口干、胸闷气急、咳嗽痰多等。
余邪,指本病与既往慢性病史不同之病邪,如风、寒、湿、火等。
包括症状、病程、病史等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病情,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工具,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需遵循其原则,准确地辨证施治,以提高诊疗效果和临床疗效。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1. 中医十诊真奇妙,望诊就像雷达扫。
一眼看穿人面貌,气色好坏先知晓。
2. 闻诊好似狗鼻灵,气味异常能辨清。
口气汗味和痰鸣,病的线索它来拎。
3. 问诊如同查户口,吃喝拉撒全问透。
祖宗三代病史搜,病情底细全到手。
4. 切诊像是摸密码,寸关尺上玄机大。
脉象起伏有说法,气血盛衰全靠它。
5. 神诊神乎又其神,精神状态定乾坤。
好比看那信号灯,神乱病就来敲门。
6. 色诊恰似看彩虹,面色唇色各不同。
青红皂白有隐情,颜色里面藏病踪。
7. 形诊就像看雕塑,高矮胖瘦有讲究。
身体形态有暗示,疾病种类可猜透。
8. 态诊如同看演员,动静姿态露病源。
走路姿势一查看,病在何处能看穿。
9. 舌诊好像看地图,舌尖舌根各区域。
舌苔舌质有秘密,脏腑状况它报出。
10. 耳诊如同探宝库,耳朵上面藏小路。
各个穴位有对应,身体毛病能预警。
11. 鼻诊像是查烟囱,鼻的通气嗅味中。
一旦发现不对劲,体内毛病在其中。
12. 目诊简直像透视,眼睛里面找故事。
血丝白翳藏暗示,病邪深浅可探知。
13. 甲诊仿佛看指甲盖儿,半月痕和纹理怪。
小小指甲有百态,身体状况它来晒。
14. 腹诊好似摸地洞,腹部软硬知病凶。
按压弹拨有反应,脏腑气血能弄懂。
15. 脉诊仿若解谜题,浮沉迟数有意义。
脉象就像交响乐,奏响身体的消息。
16. 络诊像是寻蛛丝,经络穴位看血丝。
蛛丝马迹不放过,病的走向能预测。
17. 肛诊就像探深谷,肛门状况有讲究。
痔疮肛瘘和肿物,一探便知有没有。
18. 骨诊如同查房梁,骨骼形态看端详。
歪了斜了有情况,身体平衡受影响。
中医看病口诀顺口溜
中医看病口诀顺口溜
中医看病的口诀顺口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句:
1.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 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炎热正在脾胃。
3. 病不辨则无以乱,乱不辨则无以痊。
4.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反。
6. 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经。
7.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8. 阳正在内阳之守也,阳正在外阳之使也。
9.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0. 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11. 阳络伤则,阳络伤则便血。
12. 五净之伤,穷必及肾。
13. 上燥乱气,外燥删液,下燥乱血。
14.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5.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16. 人身无倒上之痰,全国无逆流之水,故不乱痰而乱气。
这些口诀顺口溜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和给出治疗方案,但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学的精,临证才能一丝不苟。
中医诊断八字真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尽数掌握此八字,则中医入门矣。
千般变化,不越八纲之法,诊断仅此八字而矣。
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热假寒,真寒假热,都是经常遇见的情况。
你看到的热,可能不是热,是寒隔阳于外;你看到阳,可能不是阳,是阴虚阳盛;尽管不能一下全部掌握,但熟悉八纲辨证,入门足矣。
中医对病症的认知:1、阳虚=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淡+疲劳没精神+脉沉弱无力2、阴虚= 长期容易发热+睡觉爱出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3、气虚 = 精神不振+疲之无力+面色不好+稍微劳作后就加重4、血虚= 面色发白+口唇颜色淡+头晕眼花+舌淡+脉细+女性经少5、气滞= 有胀痛感+憋闷+喘不上气+反气+情绪激动加重+时轻时重6、血瘀= 疼痛有定处+发热位置固定+像针扎一样疼+青紫+有包块7、津亏 = 身形瘦弱+干瘪+经常口渴+脉细8、血寒= 身体发冷+疼痛+麻木+暖和之后会减轻+脸色和嘴唇颜色泛紫9、内湿= 胸闷+胀闷不适+食欲不振+苔白腻+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10、心火亢盛 = 精神亢奋+情志亢盛+口舌生疮+燥热+易心烦失眠对症方法:1. 酸--弹拨;2. 痛--揉压;3. 麻--推抚;4. 木--捏抓;5. 无力--拍打;6. 胀--拿捻;7. 困--按推;8. 寒--搓揉;9. 湿--压揉;10. 风--推摩。
11. 痹在骨--沉重;12. 痹在脉--血凝;13. 痹在筋--不伸;14. 痹在肉--不仁;15. 痹在皮--寒凉;16. 春为筋痹;夏为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至阴为肌痹。
17. 风邪重--疼痛游走不定;18. 寒邪重--疼痛剧烈如锥;19. 湿邪重--四肢麻木不仁,重着不移。
20. 热邪重--关节疼痛不触,局部灼热红肿。
21. 酸痛--疲劳;少动;22. 寒湿;血少不畅。
中医诊法口诀
中医诊法口诀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借助于人体的形态、神色、声音等各种生理变化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
中医诊法有一系列的口诀,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症。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法的口诀及其应用。
一、望诊法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1.望舌诊法舌苔白腻,寒湿型;舌苔黄腻,湿热型;舌苔薄白,气虚型;舌苔薄黄,阳亢型;舌苔薄白光滑,阴虚型;舌苔黄燥裂,阴虚火旺型。
2.望面诊法面色苍白,气虚型;面色红赤,阳亢型;面色黄暗,湿热型;面色晦滞,寒湿型;面色苍黄,气滞型;面色浮肿,水湿型。
3.望舌脉诊法舌暗苍白,寒湿化痰;津少舌红,热盛伤阴;舌淡苔滑,气虚阳亢;舌质红湿苔,湿热郁火;舌红薄燥裂,阴虚火旺。
二、闻诊法中医诊断还可以通过闻气、闻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1.闻气诊法闻有臭味,湿热久留;闻有酸味,气虚久留;闻有腥味,湿热不化;闻有焦臭味,热盛伤阴。
2.闻声诊法声音洪亮,气血旺盛;声音低微,气虚阳亢;声音嘶哑,火热传心;声音沉闷,气滞郁火。
三、问诊法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1.“四诊法”望、闻、问、切四者,不可偏废。
综合四诊,方能确诊。
2.诊察七情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
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四、切诊法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按摩经络、检查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1.切脉诊法脉浮数,表外有邪气;脉沉数,里有实邪;脉弦数,病位在筋脉;脉滑数,邪在血气;脉涩数,气滞血瘀。
2.募穴诊法募穴指的是按摩经络,刺激相应的穴位。
如按摩合谷穴能治疗胸闷、呕吐等。
中医诊法的口诀是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总结,它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诊断方法多样、独特,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针对病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顺口溜
以下是关于中医的顺口溜60句:1.上火分虚实,实火清热虚火补。
心火黄连肝火栀,胃火石膏肺火芩。
2.养生先养德,心静自然凉。
淡泊名利少烦恼,乐观开朗寿命长。
3.脱发严重心忧愁,七宝美髯丹可求。
何首乌与菟丝子,牛膝茯苓补骨脂。
4.心悸心慌不安宁,炙甘草汤来调平。
炙甘草参桂姜枣,麦冬麻仁生地胶。
5.牙痛难忍如火燎,清胃散可把火消。
黄连升麻当归地,丹皮石膏泻火妙。
6.腹泻不止脾胃伤,参苓白术散帮忙。
健脾渗湿止泻痢,肠胃舒适身体强。
7.眼睛干涩视不明,杞菊地黄丸能行。
枸杞菊花熟地黄,山药山萸茯苓泽。
8.耳鸣如蝉肾虚显,左归丸来补肾元。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牛膝菟丝子。
9.皮肤瘙痒抓破血,消风散可祛风邪。
荆芥防风蝉蜕牛,苦参苍术木通草。
10.胸闷气短不畅快,瓜蒌薤白白酒在。
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祛痰良。
11.产后虚弱气血亏,生化汤中当归推。
川芎桃仁炮姜草,养血祛瘀产后宜。
12.口苦口臭胃热盛,清胃黄连丸可行。
黄连黄芩栀子地,石膏丹皮升麻清。
13.手脚冰凉阳气虚,附子理中丸可医。
附子干姜人参草,温中健脾暖四肢。
14.失眠健忘心火旺,朱砂安神丸来尝。
朱砂黄连地黄草,镇心安神功效强。
15.胁痛口苦肝胆郁,柴胡疏肝散可愈。
柴胡枳壳香附芍,川芎陈皮甘草调。
16.水肿胀满小便少,五苓散可利水消。
猪苓茯苓泽泻术,桂枝化气行水妙。
17.咳嗽气喘痰多黄,清气化痰丸可尝。
胆南星与瓜蒌仁,黄芩杏仁枳实苓。
18.腰膝酸软无力行,右归丸来补肾精。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杜仲菟丝子。
19.月经后期量少淡,八珍益母丸可暖。
八珍汤加益母草,气血双补经自调。
20.小儿厌食脾胃弱,异功散加山楂作。
人参白术茯苓草,陈皮山楂健脾和。
21.自汗盗汗心气虚,牡蛎散中黄芪宜。
牡蛎麻黄根浮麦,固表止汗有奇效。
22.口苦咽干目眩烦,小柴胡汤解邪难。
柴胡黄芩人参草,半夏生姜大枣全。
23.腰背疼痛常困扰,杜仲牛膝有奇效。
强筋壮骨补肝肾,缓解疼痛效果好。
24.气血不足易疲劳,八珍汤来把气调。
中医诊断必背歌诀
中医诊断必背歌诀
中医诊断有众多歌诀,以下是部分内容:
1. 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2. 望诊诀
望诊之法诀非常,五色五部细心详。
五色变化歌诀:
五色微妙,四时察法,青黄赤白,浮滑沉涩,明润滞泽,有常有变,是肝是心,望而知之,其黄在脾,望而知之,其白在肺,其赤在心,辨症施治,黄赤为热,白为寒兮,青黑属痛,黄必热兮,赤主热兮,白主寒兮,寒热病生,必然之理。
五部配五色:
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
五部又分五色:
额部青暗及发黑:痛在肝。
鼻孔与鼻柱:青主风、黄主痰、白主寒。
面:颧部赤色属火症。
口唇四白如点雪,其病水乘肺金例。
齿黄是胃经火,齐白是惊死时。
鼻准如黄终日啼,总为土受病时日。
3. 闻诊诀
听声音息知病情,大小不同病患明。
浮沉迟数长短言,虚实寒热紧细微。
宫商角徵羽五音,心肝胆脾胃胰肠。
四呼四息有常变,上实下虚左右反。
4. 切诊诀
切脉动静有常变,浮沉迟数有力弱。
有力无力是强弱,迟数浮沉辨阴阳。
表里脏腑气血分,左肝右肺前后中。
左手心肾右手肝,脾居四指少三间。
大肠小肠和胆襄,沿皮寻至大横纹。
初学须将五行明,后学色脉紧记清。
青入肝兮酸可尝,赤入心兮苦需当。
黄入脾兮甘可进,白入肺兮辛可食。
黑入肾兮咸可钦,色入五脏宜仔细。
以上就是中医诊断必背歌诀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医诊断学歌诀(2023最新版)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四诊合参章人脉色舌体,张口视四诊。
需揣摸虚实,审玄审察真。
雌雄错人兽,不可偏执持。
神志形色动,病机爆发痕。
稍胖喜出血,瘦弱喜益气。
腹胀见过胀,面赤火气炽。
头昏怕上晕,恶水且喜食。
唇青舌苔厚,胸痛善痛胸。
舌红苔黄腻,大便热依依。
二、望诊章视目耳鼻口,察四肢爪甲。
头顶色脉隐,白显黑黯黯。
风水皮肤候,壮者披黄毛。
肥胖多生癣,薪瘦多生毒。
眼光浑圆亮,流泪爱漂流。
流泪因风火,泪多爱走针。
黑眼见五痰,黄眼为黄痰。
青眼见湿痰,白眼为水痰。
眼红看风火,目瞪为物望。
洗脸站风口,容易依风分。
耳鸣多心火,鼻燥多肺气。
口干少水分,开啼无精神。
四肢臂指刚,指刚抓可痹。
指甲色溅涂,壮者亦隐公。
指甲色壳白,弗忌看外癖。
身搔恐遗毒,身痛防骨刺。
身风多骨痹,热痒多虚病。
三、闻诊章聚识脉象散,发散浑车快。
大而弦指状,隐隐不曾过。
弦一从其发,病因得知初。
弓形徐而浑,言之无不通。
针状无弦产,见金亦隐显。
陷结小无力,气质静无出。
细迅无中度,走针为风火。
急如走水注,慢如走明水。
浑失为寒证,得和乃迂观。
中风泛泛瘦,适手浑势好。
妙指得高深,走针气顺通。
勿错若呻短,先起约真约。
脉舌望眼耳,洗脸检开口。
上诊揣纳念,自诊意无偶。
四、问诊章询问有技巧,需细心观察。
问其尺寸清,询其上下行。
问温问寒热,问舌苔历日。
问精问神志,问饭问大便。
问尿问闲话,问闻身有些。
月经需询问,不可忽略去。
多问少说话,得病非常多。
五、附件无附件内容。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诊断歌诀A
中医诊断歌诀A中医诊断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
为了帮助中医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诊断要点,历代医家总结了许多歌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歌诀及其解析。
望诊歌诀望神得神者昌失神亡,假神临终细端详。
少神虽病正气伤,无神多为病重象。
望面色面色青黑主寒痛,黄主湿脾白主虚。
赤为热证气血充,黑主肾虚水饮瘀。
望形态肥胖多痰湿内阻,消瘦阴虚火内生。
动静姿态辨阴阳,坐卧不安病不轻。
望头面头摇风证或虚证,囟门凹陷多虚损。
囟门高突邪热盛,面肿多因风水停。
望五官目赤肿痛肝火炎,目睛呆滞神失全。
鼻塞流涕外感证,口唇淡白气血寒。
望皮肤斑疹丹痧各不同,痈疽疔疖热毒攻。
白㾦水疱多湿郁,肌肤甲错血瘀停。
闻诊歌诀闻声声高有力属实热,声低无力属虚寒。
呻吟多为痛证苦,惊呼多因受惊烦。
嗅气味口臭多为胃火盛,口气酸腐食积停。
痰涕腥臭为肺热,大便恶臭腑气通。
问诊歌诀问寒热恶寒发热外感病,寒热往来半表半。
但寒不热属阳虚,但热不寒里热证。
问汗自汗多为阳气虚,盗汗阴虚内热生。
战汗邪正相斗争,绝汗亡阳或亡阴。
问疼痛胀痛气滞刺痛瘀,冷痛寒证灼痛热。
重痛湿阻隐痛虚,掣痛筋脉失濡和。
问头身头痛部位分经络,身痛外感与内伤。
头晕多因风火虚,肢体麻木气血行。
问二便便秘热结或寒凝,泄泻脾虚湿或停。
小便频数多湿热,癃闭尿少气化病。
问饮食口渴多饮为热证,渴不多饮痰湿停。
食欲不振脾胃虚,消谷善饥胃火盛。
问睡眠失眠多梦心火旺,嗜睡多为痰湿蒙。
切诊歌诀切脉浮脉主表沉里证,迟脉寒证数热应。
虚脉无力实有力,洪脉热盛细血贫。
切腹部腹部胀满按之硬,实证积滞疼痛凶。
腹部柔软喜按揉,虚证气血不足容。
这些歌诀简洁明了,易于记忆,但要真正掌握中医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实践,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
中医诊断强调四诊合参,综合运用各种诊法获取全面的病情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
同时,中医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地域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口诀大全
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口诀大全
一、中医部分
1. 中医四诊口诀
- 望诊先看神和色,面色光泽细揣摩。
- 舌诊要看苔与质,舌尖心肺根肾区。
- 闻诊声音气息辨,口臭腐臭各有因。
- 问诊寒热与汗出,饮食二便要问清。
2. 中医辩证口诀
- 八纲辩证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详。
- 气虚无力倦懒言,血虚面白唇甲淡。
- 阴虚内热五心烧,阳虚怕冷四肢凉。
- 风寒感冒流清涕,风热咽痛痰黄黏。
3. 针灸穴位口诀(部分常用穴)
- 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
- 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
- 心胸取内关,胁肋支沟谋。
4. 中药功效口诀(部分)
- 麻黄发汗能平喘,桂枝解肌温通阳。
- 柴胡疏肝又退热,黄芪补气固表强。
- 石膏清热泻火妙,知母滋阴降火良。
二、西医部分
1. 体格检查口诀
- 视触叩听顺序记,全身检查按部移。
- 心肺听诊要仔细,呼吸音和心音齐。
- 腹部触诊软硬度,压痛反跳莫忘记。
2. 常见疾病诊断口诀(部分)
- 肺炎发热咳嗽喘,肺部啰音胸片看。
- 胃炎胃痛反酸胀,胃镜检查最明朗。
- 高血压病血压高,头晕头痛心肾焦。
3. 急救操作口诀(心肺复苏)
- 胸外按压要记牢,两乳中间用力敲。
- 深度至少五厘米,频率一百不能少。
- 人工呼吸吹两口,胸廓起伏才有效。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中医辨证口诀100条
中医辨证口诀100条中医辨证口诀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法来确定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辨证口诀:1. 寒热虚实、上下证并治。
2. 诊舌明目、观舌色察情。
3. 辨脉定病、神色语言须察。
4. 问寒热痛痒、闻味声音观病。
5. 行针药物、切勿误病机。
6. 其身若死、骨腰如颤。
7. 病势渐涌、血气病形凹。
8. 重加强脾、发汗解毒。
9. 肝气郁结、心痛下走,水湿气腹胀,下部湿痿。
10. 咳嗽痰稠、宜栀壮石膏。
11. 上连项下骨、寒热结胸。
12. 寒胀白者、当温煮百裂砂。
13. 下结悬风、骨癀无太阳。
14. 脉盛则缓、生气脉质逆。
15. 气逆脉弦,气滞脉芤。
16. 寒凝则厥、血逆则衄,衄多则热,热多则溃。
17. 寒邪入肌、肌失相连。
18. 热邪入络、络忽摇悸。
19. 逆太阳雀陈脉,从之为迅风,逆之为热。
20. 寒分合于中焦、要下乃能除。
21. 上温下寒、不可相通。
22. 傍击散针、散之如漏。
23. 白虎去后撤巨阳。
24. 外寒而内风、寒鬼昏冒。
25. 脉弦病轻、脉洪病重。
26. 脉弱无力、四温不通。
27. 寒邪袭于肌、正气被伤。
28. 三阳所欲传化,身热烦渴,舌裂状无瘀点,可治重副。
29. 四时之气、上通天下通地。
30. 冬不忍食生冷,整日味噥口甘香,骤下便泄酸气涌,是心寒也。
这些中医辨证口诀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经验总结,可以作为参考来辅助中医师进行疾病的辨证治疗。
然而,口诀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医辨证的全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师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疾病发展过程、体质等因素,结合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案例分析和判断。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
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口诀一**一观面色二看舌,面色红润身体佳。
苍白可能气血虚,蜡黄没准脾胃差。
舌头淡白阳气弱,舌红苔黄内热大。
眼睛明亮精神好,目光呆滞要检查。
耳朵红润听力棒,耳鸣耳聋问题大。
通过五官来诊断,疾病难逃咱的法。
**口诀二**一问寒热二问汗,怕冷怕热要分辨。
无汗风寒有汗虚,高热惊厥赶紧办。
三问头身四问便,头疼身痛病来缠。
大便干结是上火,腹泻脾虚湿邪犯。
五问饮食六胸腹,挑食厌食脾胃缓。
胸闷腹胀气不畅,调理肠胃是关键。
**口诀三**一摸脉象二按腹,脉象平稳心不怵。
浮脉主表沉里证,弦脉肝郁紧有寒。
腹部柔软无疼痛,按压疼痛病来唤。
肿块结节要留意,及时就医别怠慢。
中医触摸有妙法,健康状况能判断。
**口诀四**一听声音二嗅味,声音洪亮肺气沛。
咳嗽声重感风寒,声音低微气太亏。
口臭多为胃火盛,汗臭可能湿热围。
二便气味也得闻,酸臭腐臭病相随。
仔细倾听和分辨,找出病因把病退。
**口诀五**一辩阴阳二识虚,阴虚火旺五心热。
阳虚怕冷手脚凉,阴阳失调病来惹。
气虚无力少精神,血虚面色白如雪。
实症疼痛来势猛,虚症缠绵病难脱。
分清虚实和阴阳,对症用药才妥帖。
**口诀六**一选草药二用方,草药天然功效强。
黄连清热又解毒,人参补气身安康。
方剂组合有讲究,君臣佐使安排当。
麻黄汤治风寒袭,桂枝汤调营卫畅。
熟记草药和方剂,中医治病有妙方。
**口诀七**一知性味二明归,性分寒热与温凉。
寒能清热热散寒,温里回阳凉泻火。
五味酸苦甘辛咸,各有作用记心窝。
归经指明药走向,经络脏腑把病捉。
了解性味和归经,用药准确效果卓。
**口诀八**一用发汗二攻下,风寒束表发汗佳。
麻黄桂枝把汗发,邪去正安笑哈哈。
实热积滞需攻下,大黄芒硝威力大。
腹泻不止要止泻,收敛固涩把病压。
治病方法要选对,对症下药病不垮。
**口诀九**一补气血二滋阴,气血不足面无华。
八珍汤里药材全,气血双补人人夸。
阴虚火旺用知柏,六味地黄滋肾家。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你要问中医诊断学?好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啊!要知道,咱们中医诊断学,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还带着点艺术气息。
看病嘛,光靠西医那套设备和化验单,确实很快,但中医讲究的可不仅仅是症状,更重要的是全身上下的和谐——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一切都要合起来才算数。
别急,咱们慢慢来捋顺,今天就用歌诀给大家聊聊这些吧,保证让你一听就懂,甭担心!大家知道吧,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这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听着有点学术?其实说白了,就四步走。
你去看病,医生先得看你。
你说他直勾勾盯着你看,不知道是不是你脸上的痘痘引人注目?嘿,错了!他是在观察你的气色、舌苔,甚至你的面部表情。
你看你今天神清气爽的,还是面黄肌瘦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身体有没有“亮点”——这就是“望诊”。
别小看这一看,能透视你体内的虚实!医生就会问你:最近怎么样?睡得好吗?肚子怎么不舒服啊?你感觉累不累?这些问题看似无聊,其实都是在帮他摸清你身体里的“谜团”。
再医生就会凭借“闻诊”来判断——闻一下你的呼吸,听听你的声音,甚至你身上的气味,都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切”了,别误会,医生可不是切东西啊,是给你把脉。
你脉搏跳得快慢,沉浮,都是有秘密的,医生一摸就能大概知道你身体的气血是不是平衡,五脏六腑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
可能有朋友会问,那这些复杂的诊断怎么记住啊?嘿,这可就得靠咱们的“中医歌诀”了。
听歌诀学中医,简直比背课文轻松得多。
就拿那个最基础的歌诀来说:“望诊看舌苔,面色气色排;闻诊听声音,嗅气要分开;问诊症状明,脉诊最重要。
”你看,记住这四句话,基本上四诊你就能记得清清楚楚了。
特别是那“望诊看舌苔”,它可不是说你舌头舔一舔就算了!舌苔颜色、形态、厚薄,几乎可以显示你体内的寒热、虚实,真是个小小的健康“指南针”。
歌诀不止这些哦!你想,要是就这么一句两句,怎么能形容咱们中医那博大精深的知识呢?再说了,中医讲究的可不是单纯的一二三,而是整体的把握和调理。
中医诊断必背歌诀,朗朗上口,简单好记!
中医诊断必背歌诀,朗朗上口,简单好记!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诊断必背歌诀,朗朗上口,简单好记!在中医诊断中,有一些经典的歌诀是医生们必须要背诵的。
中医必背50个口诀
中医必背50个口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的学习和传承中,口诀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记忆方式。
以下为您整理了中医必背的 50 个口诀:1、肝阳上亢头目眩,天麻钩藤饮可选。
这句口诀提示了肝阳上亢导致头目眩晕时,可以选用天麻钩藤饮来治疗。
2、阴虚火旺心烦躁,天王补心丹真好。
表明阴虚火旺引起心情烦躁时,天王补心丹是不错的选择。
3、风热犯肺桑菊饮,疏风清热止咳灵。
当风热侵犯肺部,桑菊饮能够起到疏风清热、止咳的作用。
4、痰湿内阻用二陈,燥湿化痰理气顺。
二陈汤常用于治疗痰湿内阻的病症,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
5、脾肾阳虚五更泻,四神丸可把病灭。
如果是脾肾阳虚导致的五更泻,四神丸能有效治疗。
6、肝郁气滞逍遥散,疏肝解郁效果显。
肝郁气滞的情况,逍遥散能够发挥疏肝解郁的显著效果。
7、心血瘀阻用血府,逐瘀通脉心不苦。
心血瘀阻时用血府逐瘀汤,能够逐瘀通脉,缓解痛苦。
8、风寒束表麻黄汤,发汗解表效力强。
风寒束表证可用麻黄汤,其发汗解表的作用很强。
9、胃阴不足益胃汤,滋养胃阴身安康。
胃阴不足时,益胃汤能滋养胃阴,使身体恢复健康。
10、湿热黄疸茵陈蒿,清热利湿黄疸消。
茵陈蒿汤用于湿热黄疸,有清热利湿、消退黄疸的作用。
11、肾阴亏虚六味丸,滋阴补肾不犯难。
肾阴亏虚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不再困难。
12、气血两虚八珍汤,益气补血身自强。
气血两虚可用八珍汤,能益气补血,增强体质。
13、心虚胆怯安神定,养心镇惊神志清。
心虚胆怯用安神定志丸,能养心镇惊,使神志清晰。
14、肝火犯肺黛蛤散,清肝泻肺喘咳缓。
肝火犯肺用黛蛤散,能清肝泻肺,缓解喘咳症状。
15、肺肾阴虚百合固,滋阴润肺咳嗽住。
肺肾阴虚可用百合固金汤,滋阴润肺,止住咳嗽。
16、痰热壅肺麻杏石,清热化痰喘气适。
痰热壅肺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使喘气适宜。
17、心肾阳虚真武汤,温阳利水保安康。
心肾阳虚时,真武汤能够温阳利水,保证健康。
18、食积停滞保和丸,消食和胃胃肠安。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主要内容【歌诀】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七方面,神色形态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基本原理【歌诀】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基本法则【歌诀】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辩病辨证相结合。
发展简史【歌诀】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望神【歌诀】有神目亮面色荣,表情自然神识清,体态自如呼吸稳,正气未伤脏不衰。
少神介于得失间,精神不振思维钝,懒言声低动作缓,心脾两虚肺肾亏。
失神目滞面色晦,表情淡漠意识昏,动作失灵呼吸弱,消瘦语乱正大伤。
假神临终垂危现,阴阳离决症突然,神乱见于癫狂痫,文癫武狂羊角痫。
面色分候脏腑【歌诀】灵枢五色划分法,前额庭颜眉间阙,鼻为明堂颊侧藩,耳门是蔽记心间。
素问刺热篇分法,偏与灵枢不相同,右颊属肺左属肝,额心颏肾鼻脾位。
常色与病色【歌诀】生理面色是常色,又分主色和客色,终生不变为主色,短暂改变属客色。
病色首分善与恶,有无光泽定善恶。
五色主病【歌诀】面白虚寒失血证,黄主虚湿红属热,青寒痛瘀兼惊风,黑寒肾虚瘀血饮。
望色十法【歌诀】浮表沉里清主阳,浊阴微虚甚病实,散主新病抟拖久,泽为精盛夭气衰。
望形体【歌诀】形有强弱胖瘦分,强壮脏旺脆弱虚,胖而能食脾胃健,胖而食少脾虚湿,瘦而能食中焦火,食少而瘦中气虚。
望姿势【歌诀】身轻转侧阳热实,身重蜷卧阴寒虚,坐而仰首痰涎盛,但卧不坐气血虚。
角弓反张肝风动,肢软不痛多痿证,关节肿痛痹症寒,半身不遂中风见。
望头面【歌诀】头形过大伴弱智,肾精亏损脑积水,小颅多是先天亏,佝偻病儿方颅见。
中医问诊歌诀顺口溜
中医问诊歌诀顺口溜
1. 问诊先把年龄问,小孩老人各不同。
就像树苗和老树,成长阶段要分清。
比如小孩易积食,老人多虚证。
2. 再问性别很重要,男女有别差异大。
好比男人像钢铁,女人似花朵娇。
女人经带问题多,男人多关注肾方面。
3. 居住环境也得问,南北方差异可不小。
南方潮湿要祛湿,北方干燥得润燥。
你看南方人多喝凉茶,北方人爱喝热汤。
4. 工作性质影响深,劳累辛苦病易生。
坐办公室的颈椎累,干体力活的腰腿酸。
这不就是不同工作带来的不同状况嘛!
5. 饮食偏好要知晓,酸甜苦辣各有因。
爱吃辣的火偏重,爱吃甜的要注意脾。
就像有人无辣不欢,那可得小心上火呀!
6. 睡眠情况仔细问,睡好睡差大不同。
睡不好的人没精神,睡足的人活力满。
你想想失眠的痛苦,多关注睡眠多重要!
7. 心情情绪别忘掉,喜怒哀乐都伤身。
经常生气肝火旺,总是忧愁脾易虚。
就好比心情差的时候啥都不想干呀!
8. 二便情况要问清,便秘腹泻都有问题。
小便黄赤要清热,大便溏稀要补脾。
这可都是身体给的信号呀!
9. 既往病史很关键,旧病复发要小心。
曾经得过啥病呀,现在会不会又重来。
就像曾经受过伤,以后可能还会疼。
10. 家族病史不能漏,遗传因素要考虑。
有些病会代代传,早做防范早安心。
你说要是家里有人有啥病,咱能不重视吗!
我觉得中医问诊歌诀顺口溜真的很实用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能让中医问诊更高效、准确呢!。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21、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知道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从而快速治愈。
口诀: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中医是怎么样看唇知病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唇青紫中医称为“紫绀”,这是机体缺氧或药物中毒的征象。
常伴有面色暗红或淡青,胸闷不舒或时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唇皲裂指口唇出现裂隙或裂沟,古称“唇燥裂”,是维生素B2缺乏及阴虚火旺的症状。
上唇干枯为大肠病变,伴有口臭口疹、耳鼻不通等症状。
唇色泛白为血虚的特征,血液循环弱,冬天四肢冰冷发紫,若营养不良,起居无常,容易导致贫血。
唇苍白为大肠虚寒,有腹泻、胀气、腹绞痛、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腹胀等症状。
唇内红赤肝火旺,易脾气急躁。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肝胆一定不佳。
唇色火红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
唇色暗黑而浊者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时见便秘、腹泻、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怎么样观察自己的病情1.色发红,多为风热感冒;颧骨潮红,多为肺病;脸色苍白,为气血不足;脸色发黑,恶性贫血、药物副作用,多出现这种现象;眼圈发黑,多出现在失眠,过度疲劳,或妇女月经期;脸、眼、皮肤发黄,常出现在肝炎、胆囊、胆道性疾病;面部青紫,为缺氧现象,常在呼吸、循环障碍时发生,如先天性心脏病,重度心瓣膜病等。
2.嘴里发苦,多为肝胆有热;口腔有食臭味,多为胃中有热,或胃病;口吐酸水,多为胃溃疡病;舌色发红无苔,属于胃阴亏损;舌苔发黄,胃肠有实热舌质淡白,为气血不足。
3.口吐白痰,黄痰及痰中带血,多为肺脏有病;大口吐血,多为溃疡病血,或肺病出血。
4.小便发红,为体内有火;小便短小或次数过多,可考虑肾脏有病;小便时尿道疼痛,多在尿道、膀胱有炎症时出现;大便有鲜血,多为痢疾、痔疮及肿瘤出血;大便出血发黑时,多为胃肠出血;大便溏泄而不消化,多属脾胃虚寒;大便泄泻伴有粘液、肛门灼感,肠胃有热。
5.全身疲乏无力,常在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肝炎、胃肠病中出现;全身皮肤出现红斑、瘀血,可考虑血液方面疾病;全身发冷发烧而有定时,多为疟疾;经常头晕、头胀,多为血压高;全身消瘦明显,应及时到医院作全面检查,找出原因,进行治疗。
上述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如能注意观察,就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日治疗五种病“色”的望诊⑴青色:主风、寒、痛诸证。
多见于小儿惊风或青筋串鼻的小孩;或由于感受寒邪,身体某部剧烈疼痛,面色发青,如蛔厥(肠道蛔虫病);或见于休克,多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良,皮肤血管收缩所致。
⑵白色:主虚证,是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气虚、血虚或阳虚的表现。
多见于贫血、失血、肺气虚、肾阳虚。
如大出血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慢性肺病(肺痨)或慢性肾炎等病人多面色(白光)白。
⑶黄色:主见于湿、虚诸证,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的,多为湿热阳黄,可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黄而晦暗如烟熏色的,为寒湿阴黄,多见于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胆汁型肝硬化等;淡黄、萎黄为脾虚、血虚,脾虚多由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血虚则可能是疟疾、钩虫病所致。
⑷红(赤)色:主要见于热证(虚证、实热),有表里虚实之分。
面红、发热或微恶寒、不渴或微汗、脉浮数的多为表热,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面色较红、发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的为里热,如兼有胡言乱语、便秘,则为里实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机体反应较强烈的阶段;如午后两颧发红、低热,则多为阴虚火旺,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
面红目赤,不发热的,为肝火上逆。
⑸黑色:主寒,主痛,主水气,主瘀血。
可见于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肾不纳气,瘀血等病证,如肺气肿、心脏病等;眼周黑晕,妇女为带下病,男子为水气病(水肿病、肾性水肿、心性水肿)。
警惕舌苔泄露胃病“隐私”胃病患者如果仔细留意自己的舌苔,常会发现一些与众不同之处:有的特别厚腻、有的发黑、有的发黄、有的剥落。
事实上,舌苔变化确实能反映疾病尤其是一些脾胃病的规律。
舌苔厚、有口气一个人如果常年舌苔很厚,而且有口气,一般说明胃有点小问题。
如果目前没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调养入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异常舌苔和口气有望自愈。
舌苔发黑、黏腻如果仅见这种异常舌苔而舌边尖呈正常的淡红色,且无其他明显不适,有时属于“染色”现象。
以上情况不属病态,不必紧张。
但平时胃病较重的患者观察到黑苔就要警惕,如果舌边尖呈深红色,甚至发青发紫,说明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舌苔花剥有的人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不规则的一块块“地图样”改变,有的地方有薄苔,有的地方光滑无苔,这叫“地图舌”。
此类舌象者如无任何不适感觉,多属生理性改变,不需治疗。
如果长期有胃病或其他慢性病,以前从未见这样的舌象,出现“地图舌”则多属阴虚表现,需及时就医。
舌头有裂纹还有的人舌面上出现许多“裂纹”,多数无舌苔,称“裂纹舌”,如无不适感,亦属生理性的,不需治疗,如在重病后出现裂纹舌,舌红无苔,且有不适感,亦属阴虚,需配合药物治疗。
舌边有齿印有的人身躯肥大,舌体也胖大,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如无明显不适,则属太胖的缘故。
中医理论认为“胖人多痰湿”,胖人的脾胃运化功能相对不足,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出现障碍。
这些人要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适当运动。
如果舌苔白厚腻,舌边有齿印,不欲饮食,腹胀满,便溏薄,则属痰湿过盛,在进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舌红、苔厚、便秘有的人几天不解大便,口臭、舌苔厚、舌边尖红、尿黄,此属胃火盛。
胃中火热内盛,浊气上逆、熏蒸口舌,故出现口臭、舌苔发黄、热伤津液、肠道失润,故出现大便干结。
此时可服用大黄、黄连、黄芩、山栀之类中药清热泻火,在饮食上需忌酒、忌食辛辣热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中医QQ282635380 治疗白发,脱发,减肥,前列腺炎,阳痿早泄,不孕不育,丰胸,增高,盆腔炎,宫颈炎... 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分数分数的意义(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