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澜是江青

合集下载

绪 论

绪 论

绪论时间像一个倔强的孩子一直以他一以贯之终古如斯的方式将我们带入到21世纪,当时间用跨度造就出足够我们用来重新审视历史的间距时,再回首上世纪百年中国所走过的辛酸历程,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心中早已驻留下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印痕,无论你是不经意间的触摸还是有意的回眸,都会在心底涤荡起层层涟漪,迸发出略带苦涩的复杂情感。

每当翻开史册,有关“文革”十年书写与关照的背后,隐喻着的是一个精神狂热与欲望压抑,一个嬉笑怒骂与血泪横流之悖论的时代,对于十年“文革”的态度,就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十年浩劫绝不是黄梁一梦,这个大灾难同全世界人民都有很大关系,我们要是不搞得一清二楚,作一个说服人的总结,如何向别国人民交代”,由此,对于作为遭受“文革”迫害最为深重,同时,又被“文革”当权者作为阶级统治器具、满足政治权力欲望的“文革文学”的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文革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阶段,一个高度受到极“左”思潮影响的时期,也是一个自身处在悖论之中的文学形态,这种悖论具体表现在:首先,“文革文学”既是对母体文化“文以载道”传统的承继,又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传统、四十年代解放区文艺和十七年文学思潮一脉相承,然而,“文革文学”的激进创作模式也是对传统文学创作方式的彻底否定和抛弃,例如,激进分子对古今中外文学和文化摆出决裂的姿态,文艺政策的制定从不考虑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和传统文学经验的传承,而是完全取决于个别集团和当权者个人的利益;其次,“文革”主流文学产生的垄断、封闭的文学环境自成新时期文学产生的时代诱因,为新时期文学萌芽孕育着某种可能,但是,新时期文学从时代意义和艺术表现上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革文学”的“拨乱反正”,诸如,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第一次站在人道主义立场控诉“文革”对人权的限制和人性的摧残;最后,从文学内在机制来看,“文革文学”自身具有“二元对立”的结构,即主流文学话语与“他者”文学话语之间的冲突,“文革文学”并非一体化的模式,而是存在着不同话语之间的碰撞和对话。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章节题库(13-17章)【圣才出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章节题库(13-17章)【圣才出品】

第13章走向“文革文学”一、名词解释1.《纪要》(吉林大学2013年研)答:《纪要》是指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政治文件。

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参加者有张春桥与部队文化部门的几人,会后整理出《纪要》。

《纪要》认为,1949年后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

《纪要》列举文艺界的“黑八论”。

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撤消了《纪要》。

2.新编历史剧(山东大学2011年研)答: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

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

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

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3.文革“潜流文学”(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文革“潜流文学”是文革期间作家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流通的文学样貌。

它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文学。

文革“潜流文学”主要有诗歌和小说创作。

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4.《武训传》批判答:《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

影片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不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相继发表文章批评这部电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江青,一支娇艳的寒梅 文档

江青,一支娇艳的寒梅    文档

江青,一支娇艳的寒梅作者:湘江潮关于江青,也许大多数人对她的认识,都是先入为主的。

因为和毛泽东的特殊关系,她承担了太多的罪名,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红颜祸水论”的现代标本。

实际上,当我们考察了江青的一生,便不得不承认:江青是一个被歪曲了的革命者,起码她的铮铮铁骨,她对于她所理解、追求的革命,所表现出来的坚贞不屈、追索不已的精神,是当代许多共产党人所不可比拟的!江青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父亲李德文是开着木匠铺、雇了一个徒弟的小作坊主。

而她母亲栾氏从临沂逃荒要饭来到诸城,被李德文买来做了小老婆。

江青一出生,看到的便是父亲的暴虐,母亲的忍辱负重,因而幼年的生活充满了恐怖、凄凉。

当她看到母亲晃悠悠的三寸金莲,无力躲闪父亲的拳脚,就坚持不缠脚。

白天母亲给她缠上,晚上就撕掉,标志着她对封建礼教最初的反叛,江青天生就是一个革命者。

由于家庭贫寒低微,江青的学历,仅有肄业的小学学历,而她的学识大都是通过自学,和革命的实践得来。

可以说,在到延安之前,她早就是一个革命者,十九岁就参加了共产党。

并且,把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革命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那个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女性。

而她的第一个恋人,就是革命者黄敬,这成为她后来投奔延安的动机之一。

一九三三年七月,当因为黄敬被捕,江青被迫拎着一只破的黑皮箱走下火车,第一次踏进上海十里洋场时,她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山东姑娘而已。

但她已经有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坚定的人生追求。

尽管人地生疏,她居然在上海闹得沸沸扬扬,在舞台上下演绎着她的传奇人生。

作为明星蓝苹的江青,竟然红透了半个黄浦滩,也催生了她文革后被人诟病的浪漫爱情。

江青主演的话剧《娜拉》,展现了反抗家庭压迫、向往自由人生的叛逆女性艺术形象,轰动了上海话剧界,公演持续了一周,整个金城大戏院天天座无虚席,据说鲁迅先生也曾前去观看。

她并主演了电影《赛金花》,但后来竟然成为她反革命的罪名,而另一个主演赛金花与特务头子戴笠同居的女演员则被无耻地吹嘘为革命者、优秀艺术家。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作品:作者发表时间内容体例影响杂志:时间创刊人和编者倾向影响派别:时间成员代表作命名由来风格影响阵地时间别称事件标志刊物阵地成员特点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

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

围绕《今天》杂志,当时的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但是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

舒婷《致橡树》《双桅帆》《神女峰》etc. 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北岛《回答》《红帆船》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是朦胧派的主将之一; 江河《祖国啊,祖国》。

2、新诗潮诗歌运动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

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他们由地下秘密写作、交流转入公开写作和集会活动,形成了一个新诗潮诗歌运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

余秋雨年谱

余秋雨年谱

1、余秋雨的“文革”表现在其自传《借我一生》中有详细的描写,此年谱系对其隐瞒部分的披露和“失忆、错忆”的纠正。

2、此文曾参考丘佩瑀先生所写的《余秋雨的“文革”履历表》(《新周报》2004年11月3日)。

3、本文主要根据被余秋雨称为“最权威的证人”胡锡涛先生等“提供的证言”和上海市委编印的《清查报告》写成。

4、此年谱之所以延续到21世纪,是因为余秋雨一直生活在“文革”阴影中,一直想掩饰、修改自己的“文革”历史,否认当年上海市委对他的清查。

5、年谱挂一漏万,希望知情人加以补充、修正。

1968年10月16日《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要批判原苏联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称“斯坦尼”),以便为江青当“文艺革命英勇旗手”扫清障碍。

上海根据姚文元的电话指示便成立了“批判…斯坦尼体系‟战斗组”,该组设在《文汇报》社,余秋雨即为这个小组的五人成员之一。

据胡锡涛回忆:“为了吃一顿肉丝面夜宵”,余秋雨“每天步行一个半钟头”来到《文汇报》社写批判“斯坦尼”的文章。

他“很下功夫,不走捷径,直接查阅原著,四本斯坦尼全集被他翻得卷起了角。

”“他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埋头苦干了十天左右,从不抽烟的他也抽起了烟。

”(胡锡涛:《余秋雨要不要忏悔?》,《今日名流》2000年第6期13页;胡锡涛:《我最清楚余秋雨的“文革问题”》,《华夏时报》2002年8月24日)。

1968年12月批判“斯坦尼体系”战斗组编写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反动言论选编》内部印行。

据上海戏剧学院周培松先生2003年8月提供的证词:余秋雨曾参加了批判“斯坦尼”资料的编写。

1972年1月3日根据张春桥的授意,《鲁迅传》编写组在复旦大学正式成立。

该组为写作组文艺组下属的外围组织。

由胡锡涛引荐,余秋雨成为该小组11人成员之一。

在讨论该组所用的笔名时,余秋雨建议将“石一歌”改为“石一戈”,未被该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陈孝全采纳。

(朱天奋:《孙光萱访谈》,《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4年第5期,39页)1973年2月由余秋雨等人撰写、署名“石一歌”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所经历的“《三上桃峰》事件”

我所经历的“《三上桃峰》事件”

我所经历的“《三上桃峰》事件”作者:贾克来源:《记者观察》2011年第05期在1966年春,由许石青和张正申执笔,由当时山西省晋中地区晋剧团演出的《一代新风》受到好评。

当时我在山西省文化局分管戏剧工作,曾在剧本创作中提过些修改意见,后来又派省里戏剧创作干部杨孟衡参加,由他们3个人共同修改剧本,改名为《三下桃园》,并在我主编的《火花》戏剧专刊上发表,各地争相上演。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此剧就停演了。

到了1973年,柳林县晋剧团将《三下桃园》再作修改,易名《三上桃峰》,加上了农业学大寨的内容,仍由许石青执笔。

当时,山西省话剧团正下放到吕梁地区,话剧团的方彦等同志也参加了修改。

该剧在各地演出时,我正被结合到山西省文化局革委会,还是分管戏剧工作,就将剧团调到太原来演出,也受到领导和各界的好评。

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观众只能看几个“样板戏”,忽然有了新剧目,大家感到新鲜。

这时,正赶上中央文化组要在1974年举行华北地区戏剧调演,再加上西安电影制片厂要将《三上桃峰》拍成电影,选中了山西省晋剧院这批演员,经研究决定将此剧拿回省里修改,准备代表山西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华北地区调演,同时拍成电影。

一开始,由杨孟衡执笔修改,后又调许石青来太原参加,因许石青与杨盂衡意见不一致,就退出去了。

这时修改,我提出将《三上桃峰》的时代背景从“四清”“农业学大寨”,提前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时期。

当时,作者和剧团有些同志都认为在山西删去农业学大寨不妥,我坚持认为故事发生在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时代,更能体现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其实也是受了“左”的思想影响(并非“初澜”文章中所讲的改年代背景是别有用心的)。

这样修改演出后,接受同行与各界审查,在政治上没提出任何意见,省里领导审查也没提出异议。

当时,中央文化组“四人帮”的干将于会泳还派专人来太原审查过此剧,也认为很好,更没有提出任何政治内容方面的意见,并同意去北京参加调演。

1974年1月初,由我率领山西省晋剧院《三上桃峰》剧组赴京参加华北地区调演,省文化局长芦梦同志亲自赴京坐镇。

从宋庆龄邓颖超张茜看江青

从宋庆龄邓颖超张茜看江青

从宋庆龄邓颖超张茜看江青
涂序堂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纪实版)》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江青,原名李云鹤,曾以蓝苹为艺名在上海做过电影演员,有着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的一生,是文化大革命的“旗手”和“四人帮”的头目。

通过宋庆龄、邓颖超和张茜三位特殊女性与江青的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江青的个人品行。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涂序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文革中宋庆龄与江青的较量 [J], ;
2.依法办案的良好开端——从刑事诉讼法看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审判[J], 邢素雯
3.从江青的一封信看“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 [J], 关肃霜
4.简论周勃——从周勃安刘氏的功绩看“四人帮”江青的可耻下场 [J], 娄贵书;吴廷述
5.镜头远近看江青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样板戏”中的革命特质——以《红灯记》为例

“样板戏”中的革命特质——以《红灯记》为例

一、“样板戏”初登舞台最早明确提出“样板戏”这一概念,是1967年《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①,并首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红灯记》这部著名的京剧现代戏也随之登上了舞台。

目前学术界对《红灯记》的研究,除了一些戏曲光碟资料外,基本上是将其置于八个“样板戏”整体研究。

其中惠雁冰所著《“样板戏”研究》对这八大“样板戏”从语言、舞台设计、人物动作等方面的研究为最细。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也有少许介绍。

此外,在一些人物史传中也有介绍,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叶永烈所著的《“四人帮”兴亡》,其中在介绍江青的内容中,有她对于“样板戏”的指示与建议。

总体而言,自“样板戏”登上舞台至今,学者对其的研究绝大多数侧重于对其中语言风格、曲艺音乐、舞台造型和动作姿态的研究,缺少对“样板戏”所反映出的革命文化的发掘,特别是动乱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对于文艺的影响。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其革命特质,主要指在《红灯记》这部京剧现代戏中主要革命人物在革命活动中所展现出的革命心理、革命情怀以及革命精神。

二、《红灯记》中的革命心理首先是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坚持。

在《红灯记》这部著名的“样板戏”中,正面人物的出身大多是工人阶级、手工业者和穷苦农民。

其中以李玉和一家为主要的正面人物。

在李玉和一家人的身上处处体现着他们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观特别是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坚持与把握。

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农村包围城市,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放手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坚持到底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当李玉和被叛徒王连举告发后,他不慌不忙,反而告诉铁梅要把密电码想尽一切办法送到柏山游击队,为彻底消灭敌人奠定基础,这一情节积极贯彻了人民战争路线;当特务以“查户口”为由进门搜寻李铁梅时,李家隔壁的邻居田惠莲乔装改扮成铁梅的模样蒙蔽了特务的视线,由此保护了李家,这一处则是对团结一切力量,发动群众作战的诠释。

1974年“黑画事件”真相

1974年“黑画事件”真相

1974年“黑画事件”真相编者按:李辉同志的文章此前曾在上海某刊物上片断发表过,文章交本刊发表前,他又进行了系统地修改与补充。

一、“黑画事件”之谜这些年,关于1974年轰动一时且波及久远的“黑画事件”的著述不少,但大多是亲历者的回忆,或泛泛而谈,或概而言之,常常侧重于当年的个人印象与感受。

这样的回忆,其价值在于提供一种历史氛围,却无法作为历史叙述的引证。

对“黑画风波”始末的叙述较为完整的,要算吴继金《“四人帮”批“黑画”运动始末》一文。

作者写到了举力所谓“黑画展”的情况:1974年2月15日,批“黑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和人民大会堂展出,名日“批林批孔联系美术战线实际”,共展出18位画家的215幅作品。

这些所谓的“黑画”都是“四人帮”派人去全国十几个省、市,去国际俱乐部、北京饭店、荣宝斋、文物商店、北京画院、美术学院等处连骗带诈收罗来的。

(《党史纵览》二00六年第四期)不过,即便此篇专论,如果再加求证,仍有疑问存在。

譬如,文中还提到,当时公开发表过“初澜”的一篇重要批判文章《坚持文艺革命,反对复辟倒退——反击美术领域文艺黑线回潮》:“接着,江青卵翼下的写作班子以‘初澜’的笔名,发表了一篇题为《坚持文艺革命,反对复辟倒退——反击美术领域文艺黑线回潮》的文章,赤裸裸地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反动倾向十分露骨的黑画,竟然得到了某些人的鼓励和支持,为之开绿灯。

”’文中摘录有批判文字,想必源自确凿的白纸黑字。

“初澜”是当年于会泳直接控制的创作办公室(简称“创办’)写作班子的主要笔名之_,其重点文章几乎都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可是,我查遍了1974年的《人民日报》,却始终没有找到这篇“初澜”的文章。

那么,需要弄清楚的是,“初澜”是否写过这样一篇批判文章?如果写过,是否公开发表过,发表于何处?还有关于所谓公开点名批判的问题。

陈岩在《往事丹青》一书中,回忆黄永玉与“黑画事件”的关系:“过了没多久报上点名了,利用‘黑画’反党、反社会主义,李可染、黄永玉首当其冲,在劫难逃。

江青一生中最漂亮的照片组图

江青一生中最漂亮的照片组图

江青一生中最漂亮的照
片组图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江青一生中最漂亮的照片(组图)江青一生中最漂亮的照片(组图)
江青到底有多漂亮呢?看到这些照片,只能说,江青很一般般,根本谈不到进入漂亮女人的行列里,那个时代的美女很多,像宋庆龄姐妹,像丁玲等很多同时代的女人都比江青漂亮有气质。

不过当时在陕北荒凉的黄土高原上,一个相貌过得去而又有文化甚至还拍过电影的新女性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我想是个男人都会心动的,毛泽东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有网友说,那时候的照片有一点失真,比如陆小曼是大美女,可是照片都苦瓜一样,还有王映霞,刘海粟的年轻的陈夫人,都是大美女,可是照片都难看,所以,那时候的照片也许不能作为评判标准,据有个上海的老人回忆,他说,年轻的江青肤白秀发乌黑,温柔美丽……(为提高博客整体可读性,本博所有内容均经过博主福宁客精心编辑,感谢并希望个别习惯直接摘抄的博友自重!)。

平反《三上桃峰》的一波三折.doc

平反《三上桃峰》的一波三折.doc

平反《三上桃峰》的一波三折1974年初,山西省晋剧团的《三上桃峰》参加华北地区汇演。

仅仅因为《三上桃峰》改编自《三下桃园》,戏曲故事发生在河北抚宁,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四清”蹲点,创造的“桃园经验”也在抚宁,两个“桃园”异地同名,就被江青打成“为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翻案的大毒草”,“文艺黑线回潮的典型”,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声讨批判。

从1974年初澜文章发难起,到1975年6月,山西省委向中央上报处理意见,中央批转全国,前后折腾了一年半。

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贾克,参与了这出戏的编创,反复检查过不了关,在省城太原多次遭到批斗,从严处理,撤销党组成员文化局副局长职务。

编剧导演杨孟衡、许石青、李旦初、贺登朝,都曾经关进“学习班”隔离审查,大会小会检查批判。

山西全省,从编戏的,唱戏的,人人过关,省地两级直接遭受《三上桃峰》事件株连,受审查挨批斗的有90多人。

负有领导之责的省委文教部长王大任,宣传部负责人李蒙、卢梦的检讨书,作为山西省委报告的附件,也收进了定案文件。

.《三上桃峰》挨整,可谓蓄谋已久。

在于会泳一行人审看《三上桃峰》时,贾克陪同观看,他发现身旁的于会泳自始至终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演出结束,也不告别,不上台会见演员职员,就急匆匆离开了。

贾克只以为这帮人骄横惯了,从来目中无人。

想不到他们早已从中发现敌情。

就是货真价实的大毒草,你也要看完才能定论嘛。

这只能说明,早在观剧之前,于会泳已经有备而来。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倒台。

作为江青直接插手的冤案,本该迅速平反。

然而,直到1978年9月11日,山西省委才宣布为《三上桃峰》一剧平反,一些相关问题,直到1981年才得到解决。

为什么这一冤案的平反如此波折?原来,晋剧《三上桃峰》挨批,不仅是一个文艺事件,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

江青和她的亲信于会泳等人向《三上桃峰》发难,主要是怀疑有人为刘少奇翻案。

但《三上桃峰》事件,同时引发了山西政坛的一场地震。

1967年“一月革命”期间,山西省副省长刘格平、省军区政委张日清等人发起“一・一二”夺权,得到中央承认,也得到大寨陈永贵的支持。

当代文学大事年表(1949--2004)(中)

当代文学大事年表(1949--2004)(中)

当代文学大事年表(1949--2004)(中)1964年1月22日贺敬之的长诗《西去列车的窗口》发表在《人民日报》。

同月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发表在《收获》第1期上。

并由作家出版社本年出版。

同月赵树理的小说《卖烟叶》在《人民文学》第1期至第3期连载。

3月李季的诗《石油歌》发表在《中国青年》第5期。

6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的草稿上,作了关于文学艺术的第二个批示。

这个批示于7月11日作为正式文件下发。

同月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丫扛大旗》发表在《人民文学》第6期。

6月5日—7月31日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演出了《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剧目。

江青在座谈会上发表《谈京剧革命》的讲话。

9月《文艺报》第8、9期合刊发表《“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学主张》和《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

10月20日作家柯仲平病逝。

本年艾芜的小说《南行记续篇》、陈登科的小说《风雷》出版。

1965年2月18日繁星(廖沫沙)的文章《我的〈有鬼无害论〉是错误的》刊登在《北京日报》上。

2月《文艺报》、《文学评论》发表批判陈翔鹤的历史小说《广陵散》、《陶渊明写〈挽歌〉》的文章。

6月金敬迈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节选)在《解放军文艺》第6期上发表。

10月26日剧作家熊佛西逝世。

11月10日由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在《文汇报》上。

1966年1月9日《人民日报》选载了《欧阳海之歌》,并加编者按予以推荐。

2月2日—2月20日江青邀请一些部队作家,举行部队文艺工作问题座谈会,写成《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作为中共党内文件发表。

1967年5月29日,纪要全文在《人民日报》公开刊载。

4月16日《北京日报》发表《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材料》。

同月郑季翘的文章《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形象思维的批判》发表在《红旗》杂志第5期。

张平化与《园丁之歌》事件

张平化与《园丁之歌》事件

张平化与《园丁之歌》事件1976年2月开始,中央召开了一系列"批邓打招呼会".这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2月2日党中央决定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批邓"会上只要华国锋一个人讲话.早前,毛主席在看望各省,市,自治区负责同志时,曾明确地说:"江青讲话不能代表中央,也不能代表我.总而言之,她只能代表她自己."但是,江青在会议期间,根本不听招呼,四处活动.3月2日,她背着毛主席在京西宾馆会议楼东大厅私自召集12个省市的领导同志开会,张平化参加了这次会议.一开始,江青就气势汹汹,指名道姓地攻击邓小平.也许是想起什么,她要缓和一下会场的气氛,脸上堆起笑容,刻意表示亲热地问在座的韦国清:"国清同志,你认不认识那个邓小平?"韦国清不卑不亢,朗声道:"我怎么能不认识邓小平?他是红七军的,我也是.我们都是百色起义出来的嘛!"听到这样的回答,颇为尴尬的江青怒上心头,转过脸来,恨恨地指着张平化:"张平化,你支持向文化部写信,造谣鼓噪要为《园丁之歌》翻案啊?"忽然被江青点了名,张平化不由得一愣,但他马上镇定下来,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有这回账呐!文革初期,初澜的那篇评《海瑞罢官》的文章,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报纸,包括北京的报纸都登了,就是你们《湖南日报》没有登!"见江青翻起旧账,张平化沉默以对.后来,张平化回忆为什么没登那篇评《海瑞罢官》的文章时说,那时他正忙于搞社教,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一篇文章,更不知道它是姚文元起草,张春桥参与,江青拍板的.说起《园丁之歌》,它原本是一出花鼓戏.在1972年湖南组织的一次文艺调演中,有一批小戏演出后受到群众的欢迎,其中就有《园丁之歌》. 这个戏的主题是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育.在中共湖南省委的支持下,该剧被拍成了舞台艺术片.那时张平化还没有回湖南工作,是由主持省委工作的华国锋建议而拍成电影的.想不到这么一件事也会引起高层关注,从而引起一场政治波澜,被称为《园丁之歌》事件.《园丁之歌》拍完不久,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就调看审查.江青边看边评,园丁应该是共产党员,怎么能是教员?不宣传共产党员,居心何在?张春桥不甘落后,指责这个戏在教育路线上有问题,学生受教师摆布,仍然搞"师道尊严".姚文元挥舞棍子打杀说:思想倾向明显有问题, 还是苏修那一套.江青最后定性,说《园丁之歌》是"宣扬修正主义教育思想的大毒草",于是下令批判.文化部奉命下发了批判《园丁之歌》的通知.后来,又由姚文元主持,江青,张春桥审定.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初澜的《为哪条教育路线唱赞歌?》的批判文章.就这样,一场批判《园丁之歌》的闹剧开锣了.1973年,张平化刚从山西调回湖南工作.毛主席到南方视察,途经长沙,住在九所(即省委招待所).一天晚上,毛主席提出看电影,省委招待所马上从省文化局借来电影登记册,请毛主席从中挑选,《园丁之歌》名列其中,毛主席看到这个文史撷英漂螺由申共中竞磬乏研究室编写的《中国霜薄.|蓐一罄,锋过6年的修改,已由中共禧_囊皎潮嗲订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濑哪些改动?中共中央党史耋辞落传采说,第一卷对若干政治性史两题猝了修改,突出表现在三谭鐾韵=您键汉蔫表述上.头产党史第一研究极强次路_j0蓁专奄地较太的修改是:将大革命时期陈靛鹰钧彦螓蔑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凝刘嚼霸罨辟晔的修改,主要是要肯定陈独秀双瘫壹辩交革耷运动前期,都是有巨大功劳绮毒赫对馅萄蠹功绩讲得艮不够,现在历史已经罐皤蓼多年譬'盱这些应予实事求是的肯定另擎l躐l鬟蔻年囊董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材料来看,共产国际童褰莹不正确指导,与以陈独秀为后,早就不应当再戴男种不舍适的政治帽子了. 第二个大的修改是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作了新的表述.首先在禄题上作了弱化的处理,将三次"左"倾错误都不写上聿标题,只上节标题;再就是在节标题上也作区别.即对第一次,只称"'左'.倾盲动错误".不出现瞿秋白同志的名字;对第二次,称"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不出"主义二字;砖I第三次,继续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文中的叙述也相应地掌握分寸.第三个大的改动藐蔗将过去说的王明在抗战初期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王明右颧错误",比过去讲的宽容多了.毫无疑问,首先,王明是有严重错误的,这些错误在他所领导的地区有不小影响.但是电于他的地位所限其错误未在全党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其影响是局部一的,是在个别地方的危害大些.那甘批黼,.说是"右倾投降主义,也篇对的政渣考虑.现在作历史评价,全面地看还是以讲"|右强褥淘更符合历史实际.-t攘鲁佰年南片名,说:"这是个新片,没有看过,就看它吧."当晚放映结束,毛主席率先鼓起掌来见状,在一旁服务的曾彩谋悄悄对毛主席说:"主席,这可是个被批判的片子啊!为节省您的时间,影片前面加注的一段批判的东西就没有放出来了."毛主席听后笑了,转过身来问在座的其他同志:"你们说一说,这个片子有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这部片子受到了批判,哪有人敢贸然回答,只是沉默着.毛主席知道大家都有顾虑,马上赞赏说:"我看不错嘛!"于是,大家一起鼓掌.情况很快反映到湖南省委.在一次省委常委会上,形成了一致意见:对《园丁之歌》不应再批了.省委的意见传达到文化局,《园丁之歌》随即重新上演.张平化还让省文化局给文化部写报告:《园丁之歌》是在毛主席批示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精神指导下涌现出来的, 是符合毛主席的思想和路线的,是一出好戏.江青明明知道毛主席观看过此片并发表了支持意见,可她装做不知道,继续批判《园丁之歌》.张平化手里握有"尚方宝剑",也就敢于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了.张平化是湖南酃县(现炎陵县)人,庐山会议后调回湖南担任省委第一书记."文革"开始后不久,康生就把张平化列进了黑名单.1968年3月30日,江青在与湖南赴京汇报团见面时,就放出话来:"张平化在东北就是一贯反对林彪同志的,以后又紧跟刘少奇,邓小平,陶铸,张平化这个人可谓死不悔改.我一想起张平化就恨,想不到张平化这样恶劣,恶劣极了.他的一贯表现说明他的本质.根据我们的经验,像这样的人,历史上不会没有问题."有江青扇风点火,就有人亦步亦趋查张平化的历史,可是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这回空穴来风,搞出个《园丁之歌》事件,想置张平化于死地.不曾想,江青又打错了算盘.'编辑/黄伟祥囝。

江青鲜为人知的父母亲

江青鲜为人知的父母亲

江青鲜为人知的父母亲
陈冠任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江青的祖上为山东诸城古城子的李氏,到了江青父亲李德文这一辈,已是清朝末年,据说李德文出生于1855年。

李德文从小跟人当学徒,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木匠,做的木器家具尤其是棺材在县城及周边乡村非常畅销。

【总页数】1页(P87-87)
【作者】陈冠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在钓鱼台的日子——江青秘书谈江青
2.在钓鱼台的日子——江青秘书谈江青
3.江青最后一任保健护士谈江青(上)
4.“市长奖”托起了吴江青少年科技创新梦——记吴江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发展历程
5.浙江青田尚贵机械有限公司浙江青田油泵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析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析

作者: 茆钊
出版物刊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2-112页
主题词: 反党分子;江青;历史;文化大革命
摘要:由反党分子江青命题或授意所写的毒草文章,有不少署名“初澜”者。

之所以落署此名,据说是取义“青取之于蓝而胜子蓝”云云。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这是一个沿用已久、人所共知的古语。

究其本意,说的是,“青”色是用蓼蓝草叶所提制的蓝靛染料来的,但“青”的色泽光彩则又胜过于蓝靛,人们借此以喻后学出自前师而又胜过前师之意,并无其它特别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澜是江青、姚文元直接策划下成立于1973年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是"四人帮"的重要舆论工具。

从1974年到1976年,发表了一系列为"四人帮"摇旗呐喊的文章,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这篇《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似乎是最初的亮相。

一出场就大力歌颂"革命样板戏"自在情理之中,但在歌颂"样板戏"时着意强调对"武装斗争"的"突出",并且举《红灯记》和《沙家浜》为例,就有一番幕后的故事了。

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

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

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一部分在以前群众中影响较大的“样板戏”,又重新开始与观众见面,一方面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另一方面也遭到一些在文革中经受了苦难的老一辈文艺家的指责。

从整体上看,样板戏是特定的、非常态历史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样板戏虽然是江青主导下制作出来的,但是,在制作过程中由于作家、艺术家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才使样板戏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文革十大样版戏依次为:现代舞剧《白毛女》、现代京剧《杜鹃山》、现代京剧《红灯记》、现代京剧《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龙江颂》、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沙家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文化大革命”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沉重灾难,“十年动乱”中,中国电影也在劫难逃,那时我国的电影事业除了屈指可数的几部故事片和纪录片,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当属“革命样板戏”。

“八亿人民八台戏”就是“文革”中中国电影最为真实的写照。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

许多年后,当人们在怀旧的心态中再一次哼起“样板戏”中的唱段时,或许关于那个时代的荒诞已经渐渐淡去。

1968年11月,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从上海来到北京“报到”,全国第一部样板戏影片即将开拍。

曾经拍摄过《早春二月》的导演谢铁骊被江青交给了拍“样板戏”的任务。

“这么红的任务怎么交给我呢?是因为江青看过《早春二月》,尽管她批,但认为好像在艺术上还是可以的,另外了解我的历史,我跟上海不沾边,如果我和上海沾一点边,她就不会用了。

看我是新四军,又从没到过上海,她才起用我。

”可是谁想到第一部样板戏的诞生会如此艰难,拍摄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开始不就以为是一个舞台纪录片吗,要按我们说,最多我一个月就能把它拍下来,结果一拍就几乎是两年。

拍一拍,刚去送样片,不行,再拍,又送样片,还不行。

196 9年的一天,江青在摄制组忽然说要我们去东北看看,能否在大森林里拍很壮观的实景。

结果摄制组去东北大森林勘察外景,回来后讨论又觉得实景拍摄的话,舞台上的许多精粹很难呈现。

后来实景拍摄还是没有搞成。

影片经过反复拍摄,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后,终于在文化高压政策下侥幸过关。

最后《智取威虎山》能够审查通过,幸亏周总理去了,叶帅也去了,还有一些高层领导。

那是1970年8月底,在人民大会堂审看《智取威虎山》。

影片一结束,周总理立刻带头鼓掌,并向剧组的主创人员表示祝贺。

1970年10月,《智取威虎山》全国公映。

”《智取威虎山》之后谢铁骊又导演了《龙江颂》、《海港》、《杜鹃山》以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八部样板戏中他拍摄了五部。

就在谢铁骊、钱江拍完《智取威虎山》后未得几天喘息,就又接到江青指令:立即去《红色娘子军》摄制组,那边已经开始拍了。

开机是在1970年7月,摄制组和样板团之间因为洪常青的出场变得麻烦起来,舞台与镜头的矛盾也显现出来。

我们进组后把第一场戏重新剪接,主基调没动,认为摄制组没有错,重分镜头按原样进行。

结果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刘庆棠非要说不能光考虑技术,要突出最主要英雄人物。

因为有《智取威虎山》“不走样”的教训,对《红色娘子军》中的椰子树美工都要拿尺子仔细丈量,哪怕多一厘米也要立刻锯掉。

时至年底,《红色娘子军》送审较为顺利,但仍然提出云彩设计拘泥舞台的批评。

1971年新年过后,《红色娘》得以在全国上映。

1971年5月20日,谢铁骊、成荫、钱江联名给周总理写报告,反映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故事片的迫切要求,报告得到总理支持,1973年元旦,周总理批评了7年没有故事片的“大缺陷”,要求在三年之内把这个空白填补上。

1964年7月,全国30多台大小节目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亮相,其中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被确定为八个保留节目。

它们大都由其他文艺样式改编而来,《红灯记》改编自故事片《自有后来人》,《沙家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改编自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海港》改编自淮剧《海港的早晨》,《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改编自电影。

当时有个顺口溜概括“样板戏”必须遵守的“三突出”原则:“身穿红衣裳,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高唱红太阳。

”更有人将其简化为“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

有趣的是“三突出”却使得许多“样板戏”的细节具有很强的黑色幽默效果。

《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牺牲前照惯例打红光,但是摄制组为了不让匪徒沾他的光,就在匪徒们的脸上全涂了黑粉。

2002年张元拍摄了一部颇受争议的革命京剧《江姐》。

张元曾经说:“我们现在创作革命现代京剧,还是样板戏那一套经过千锤百炼的、黑白分明的手法最好。

”但是当不少人问起张元是否在拍“现代样板戏”时,张元则很“狡猾”地表示:“会有惊人的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毕竟这不是样板戏,我也不想树什么样板。

我小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八个样板戏。

比我再大一些的人,甚至可以整本整本地把它唱下来。

这是非常深刻的记忆,而且是非常特别的记忆。

我们那时候没有动画片,样板戏就是我们的动画片。

”但是与过去的样板戏相比,《江姐》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突破就是选用了程派青衣张火丁出演江姐,其哀婉、悲切的唱腔区别于观众对以往样板戏中英雄形象的气宇轩昂、字正腔圆的固有印象。

张元希望《江姐》能够通过电影手段提醒年轻人关注京剧艺术,“京剧迷、熟悉那段历史的中老年人自然会爱看这部电影,但我希望看《东宫西宫》的年轻人也会爱看这样的片子,你就当作一个音乐片去看,一个英雄故事去看,肯定会喜欢。

”但是争议随之而来,有声音提出张元拍《江姐》究竟是艺术的选择还是政治的选择?或者是利用六七十年代的一些革命文艺符号在玩“政治波普”。

而张元认为“德国、欧洲很多主流的艺术节,在看到《江姐》后发出邀请,希望能够到他们国家去演出,这至少可以说明,这个戏有很世界化的语言。

”《样板戏的风风雨雨》中说到这样一件趣事。

1964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中南海照例举行"周末舞会",一些剧团女演员也照例被召来陪毛、刘、朱、周等领导人跳舞。

其时扮演《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赵燕侠成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舞伴。

跳舞之际,刘少奇对赵燕侠说:"你呀,演阿庆嫂还缺乏地下斗争生活的经验。

不客气地讲,你得跟我学学。

当年我们在白区什么都得注意。

你看卖茶的、卖报的、干钳工活的都有职业习惯……"曲终后,赵燕侠不经意地对江青说:"刚才主席说我还缺乏生活……"江青"骤然瞪大了眼珠子,眉头紧蹙",问道:"主席?哪个主席?"赵燕侠惶恐地说:"是刘……刘主席呀。

"江青咬牙切齿地说:"说清楚了,那是你们的主席!哼!"赵燕侠无意间叫错了"主席",便埋下了"文革"中遭受厄运的种子。

当《沙家浜》成为"样板戏"时,赵燕侠已失去了演戏的资格。

在《沙家浜》中取而代之的,是青年演员洪飞。

(1)八大样板戏(model drama)《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沙家浜》、《海港》(2)样板戏有关问题解答《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三部作品。

样板戏是可否理解为因政治而变得‘畸形’了的一种京剧样板戏是畸形的,但现代京剧则是传统京剧的发展。

样板戏是从政治角度完全否定样板戏价值呢?还是是从艺术角度充分肯定样板戏价值的观点?样板戏是从政治角度完全否定现代京剧价值,而从艺术角度充分肯定现代京剧价值。

样板戏它和京剧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样板戏主要是在现代京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什么是“文化语境”?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是什么?所谓文化语境,就是一种文化产生的语言环境。

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主要就是指导文革的时代背景。

样板戏这个名称的由来?“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样板戏可以说是政治的产物吗?样板戏是政治的产物,但现代京剧并不完全是。

为什么会有样板戏呢?样析戏中的人物又怎样?1958年至1964年间出现的“京剧现代戏”,是解放区戏曲改革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

这个时期,中国文坛刚刚经历了“反右运动”等一系列的批判运动。

1962年“阶级斗争”学说的提出和1964年刚刚开始的“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加剧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气氛。

一方面,传统文化遭到全面清除,以前的所有文学创作几乎都遭到否定和质疑;另一方面,“二革” 创作方法成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指导原则。

文艺问题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重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而戏剧作为一种影响面大的特殊文艺形式,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因此,“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